保护生物学原理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生物学原理课程论文
小种群的保育策略
摘要:生境破碎化导致小种群的产生。国内对小种群的保育策略主要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小种群保育工作,既不可能进行极端地迁地保护,把所有的野生生物都在人类集约管理下生存;也不可能进行极端地就地保护,在自然环境中保护所有生物的进化潜力,而是居于这两种形式之间,采取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相结合的形式。
一.小种群的重要性和小种群产生的原因
1、小种群的重要性
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由于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和物种个体的扩散,往往形成了许多小种群。而一个物种的命运最终取决于构成该物种的所有小种群的命运。随着小种群内近亲交配系数的逐代上升,遗传杂合性逐代降低,导致种群的适合度下降,造成一个小种群的灭绝,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之所以是当前所知道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并且维持着生命的
持续生存,依赖的是地球上生命的总和———生物群的调节作用。生物群和其自身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支持系统。保护小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有一个理由,即生态学原因:生物多样性往往可以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或者说,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从经济意义上讲,全球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估计为每年16万亿至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而全球国民生产总值( G NP)仅为18万亿美元/年。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我国生物多样性价值初步统计为:直接使用价值达2000亿美元/年,间接使用价值达4万亿美元/年。
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着眼点是减缓现有物种的灭绝速率,特别是减缓那些单型科、单型属的灭绝;其次是研究防止那些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种
(Flagship species)、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灭绝的措施。
2、小种群产生的原因
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公认的最主要原因是生境破碎化。生境破碎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一块大的、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的片段的过程,这样的片段经常被高度的修饰或退化的景观彼此隔离。生境破碎化导致小种群的产生。对小种群而言,环境随机性、边缘效应等使得局域灭绝的概率提高,同时小种群间的隔离使得再定居的概率降低。其次,小种群带来的阿利氏效应(当种群密度低于某一域值时,交配的成功率降低),也促使种群的灭绝。再者,小种群内近交衰退、遗传漂变等也会影响种群的存活力。
生境片段后,有可能限制一些物种潜在的散布。由于在通过隔离区时有被捕食的危险,许多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兽类和昆虫类等将不敢穿越隔离区,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物种的基因交流受限,导致近亲繁殖;另一方面使部分空出的生态位不能被重新占据,等同丧失了生境。生境片段对植物的扩散也有影响,不但那些依据营养繁殖物种扩散受限,依靠动物传播种子和依靠昆虫传播花粉的植物也将受到影响。还降低动物的觅食能力,由于资源季节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有些动物要不断迁徙运动以获得足够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逐渐形成各种小种群,当物种(小种群)在一个个片段化的生境内灭绝后,最终将导致其在整个分布区内灭绝。
其他主要原因为:遗传变异性丧失引起的潜在遗传风险、统计波动以及环境变化或自然灾害。这种导致小种群衰退直至灭绝的趋势被拟为旋涡效应———灭
绝旋涡。
二、小种群的保育策略
目前国内对小种群的保育策略主要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地保护是保育小种群的最根本的途径。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小种群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主要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小种群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
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其中,与保育小种群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1就地保护的效果
中国的许多裸子植物在保护区内得到相应管护。几乎包含涵盖在保护区范围之内的所有裸子植物种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大多数被保护的蕨类和被子植物在保护区内均可以找到。
从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并附保护动物名录中来看不管是迁徙或是不迁徙的种类,大多依靠保护区作为越冬栖息繁殖的基地。
但是,保护区可能包括了许多应该得到保护的物种,但是,保护区的面积毕竟有限,不仅许多物种末包括在保护区的范围内,而且即使包括在其中的许多物
种种群数量也不一定足够,长期的繁衍难以保证。因此,还必须开展非保护区范围的就地保护工作。
1.2就地保护的建议
1.2.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生物多样性公约》已签订,但至今还没有健全的法律,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有许多行动无疑需要法律来控制。如渔业的捕捞、林业的伐木。
1.2.2制定自然保护区法
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对小种群的保育,物种基因库的保存,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对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保健、自然保护等事业的反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1.2.3实施保护区分类和分级的动态管理
近年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速度很快,但管理水平差别大,有的保护区被地方蚕食,有的被地方改变性质,有的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人才,资金省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未开展工作,部剧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平。因此,主管行政部门应制定过家家自然保护区检查标准和监督机制,实施分类分级动态管理。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自从开展生物保护工作以来,人们都知道对栖息地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对物种来说,野生状态下的保护才能真正维持其种群的生存力、繁殖力和竞争力,这也是人们长期致力于就地保护的原因。事实上,随着人口的增长,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越来越多的野生生物需要人类的协助才能生存。尽管我们在就地保护上付出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许多物种仍然丧失了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的条件和能力,对这些物种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在动物方面,目前有近3000种鸟类和哺乳类只有在迁地保护下才能生存;植物方面,世界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委员会(CGIAR)等迁地保护了约500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