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讲课讲稿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笔者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给出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评述了国内外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并讨论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确定研究方向,开展应用研究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发展建议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其为语言研究提供的新范式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为主的语言研究范式,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近年来,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开始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由此诞生了社会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外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国内学者也表现出对该领域研究的浓厚兴趣,带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内部革命。
笔者在探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分析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情况,最后探讨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一、认知社会语言学概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学者们把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研究相结合,产生了认知语言学的分支——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Gitte Kristiansen &Ren Driven把第30届国际语言讨论会的15篇关于认知社会语言方面的文章,汇集成《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型、社会制度》一书并予以出版,该论文集强调明确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
[1]2010年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AUD 研讨会的主题是“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认知语言学综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和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取向,关注认知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情境制约性,把认知体验性的生理和物理环境发展到社会文化语境,把语言及其幕后认知的普遍性研究转向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语言(变体)与认知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语料库研究法有助于发现语言 使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为认 知语言学提供实证支持。
实验 法
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特定的实验任务,并通过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进 行测量和分析,探究语言认知加工的过程和机制。
实验法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机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更加严谨和科学 的支持。
框架理 论
总结词
解释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
详细描述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中进行的,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 的框架。框架理论关注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强调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
联系。
认知语法
总结词
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基础
VS
详细描述
认知语法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 基础,认为语言的语法结构与人们的认知 方式有关。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象征性和 任意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隐喻、转 喻等认知过程来构建的。
语言与文化研究
文化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如何塑造我 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概念化,揭示
文化在个体认知中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 共性和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承与创新
认知语言学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 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隐 喻和意象等手段传承和发展文化
认知语义学
总结词
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过程
详细描述
认知语义学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 过程,认为词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 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构建的。 认知语义学关注词汇的隐喻、转喻等意义扩 展方式,以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_一_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赵艳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三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认知语言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从基本认知理论、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范围等方面对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加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确信: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必将推动我国对汉语语言学的认知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0)0520022205A Surve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ZHAO Y an 2fang(Department Three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Henan Prov.471003,China )Abstract :Founded on new philosophical and cognitive view of 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new approach to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ou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way we perceive and conceptualize it.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cognitive theory ,its nature and study scop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ill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21st century linguistic study and will promote cognitive study of Chinese in our country.K ey w 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linguistic study ;survey 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表明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国内认知语言学近五年研究综述

国内认知语言学近五年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内的研究也日趋活跃。
近五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以及跨领域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对近五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研究动态和参考。
在理论探索方面,国内学者不仅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还结合汉语的特点,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随着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围绕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议题,如范畴化、隐喻、象似性、构式等,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汉语认知加工的特点和规律,也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跨领域应用方面,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了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如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等。
认知语言学也在、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机器翻译、智能问答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对近五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也将探讨认知语言学在理论、实证和应用研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近五年研究概况近五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也在持续加强。
从研究主题来看,认知语言学在词汇语义、句法结构、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互动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尤其是在隐喻、转喻、构式语法等热点问题上,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成果。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不仅沿用了传统的内省法、实验法、语料库法等,还积极引入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更加科学、严谨。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回顾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研究综述,发展趋势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交叉学科。
它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
本文的目的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结构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认知语法领域的研究主要语篇分析和语言的动态性,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词汇的隐喻和转喻、概念的组织和结构等。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趋势涉及词汇语义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3、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注重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理解、意图识别等认知现象。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文化差异对认知语用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1、跨学科整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望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语料分析等方法。
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更多实证手段,如计算建模、影像分析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的更深层次。
3、动态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进一步语言的动态性和系统性。
未来研究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演变过程、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4、语用推理与文化因素: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用推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 比如说, 表现为存在于人身体之上并在运 动、接收信息、与人接触、生理机能、 社会规约等人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上”和“下”, “前”和“后”, “左” 和“右”的不对称现象。关于人身体概 念的诸多理解充当了人体的物质特点及 语言的间接环节。
• 人体表层的认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人体表层是人的内外世界的分水岭, 而世界是需要靠某些渠道相互联系的。
•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 世纪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 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 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这个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相
符。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
•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对这些领域进 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 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形式 主义承认以上对语言研究领域的区分, 并且认为应着重研究描写领域,而功能 主义却不承认这一区分,并且认为应优 先考察第二领域。
• 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或以语言为窗
口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而认知心理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 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领域,其一为 “认知语法”,其二为“认知语义学”。
•认 知 语 法 的 奠 基 人 和 代 表 人 物 为 Ronald Langacker(San Diego),认知语义学的 奠基人为 George Lakoff(Berkeley)。两人均为加 州大学的学者,为此有人说认知语言学与生成 语言学的争论,是美国东西海岸之争(生成语法 理论的核心人物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
• 另有一种说法, 将1987年视作认知语言学的 正式诞生年, 因为这一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 的两部奠基之作: 一部是莱考夫的《女人、 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 么奥秘》。此书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后又多次再版。该书一问世, 马上轰动了美 国的科学界, 许多重要的学术刊物纷纷发表 评论; 另一部是兰盖克的《认知语法基础》 ( 第一卷) 。
认知社会语言学PPT课件

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丰富和演变, 语言的进步又促进思维的深化和拓展。
语言影响思维模式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 达方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语言的认知过程
感知和理解
通过听觉、视觉等感知方 式,获取语言信息,并对 其进行初步的认知加工。
记忆和储存
将语言信息编码为大脑可 以识别的形式,并储存在 记忆系统中。
提取和应用
在需要时,从记忆中提取 语言信息,进行表达和交 流。
语言与记忆的联系
语言是记忆的载体
人们通过语言将知识、经验和情 感等转化为记忆内容。
记忆影响语言表达
记忆中的语言信息会影响人们的语 言表达方式和内容。
语言记忆的特殊性
与非语言记忆相比,语言记忆具有 更高的可传递性和共享性。
03 社会语言学与认知
研究领域与分支
01
02
03
社会语言学
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 变化和发展,以及社会因 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
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联 系,探讨语言结构和功能 的心理现实性。
语用学
研究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和 语境,关注语言在交际中 的作用。
研究方法与工具
01
02
03
04
实验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分析语 言使用者的反应和行为。
认为语言习得是先天与后天因素 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遗传和环
境在语言习得中的共同作用。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发展
感知能力
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
创造力
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声 音、图像、触觉等信息, 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记忆词汇、语法规 则等语言知识,逐渐积
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 PPT

• 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
• (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够 的关注。 • (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 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 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
语言的理据性与象似性致力于分析解码语言结构形式和人类认 知之间的重要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是绝对任意的。
(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 (2)语法是概念化 • (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 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 Driven 将认知语言学划分为五大领域 Talmy 的认知语义学 •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原型理论 词汇网络理论
4.2 象似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概念:象似性这一术语源自符号学中象似符概念。象似性是语 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更为具体的理据关系。象似性是理据性的一 种表现。语言象似性最典型实例是象声词和象形文字。如“ticktock” 表现形式:象似符可以分为影像符(“看起来”或“听起来像 意义,是对意义的简单模仿。如象声词),隐喻符和图示符 (形式与意义关系或结构相似。如“囚”)。 象似性的三条规则: ① 数量象似性:意义越多,越不易预计,越重要,形式就越多。
4.4 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① 象似性概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夸大。 ② 理据性研究亟待系统化,规范化,象似性与理据性的概念有 待澄清,要明确其研究范围的外延。
第六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
Tamly认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 织形式的研究。 认知语义学的四个哲学假设: ① 概念结构的体验性 概念结构是我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固的知 识体系。体验性假说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 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因此,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结构 从本质讲来自人体和世界的互动,来自体验,因此概念结构具有 体验性。 ② 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 概念结构属于抽象层面,而语义结构属于具体层面,是概念 结构的语言形式。 ③ 语义表征的百科观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从本质上讲是百科全书式的,词汇 的意义只是引导我们通向和该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的知识领域 的一个起始点。 ④ 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文献综述

的产 生 、 获得 、 使用 和 理 解 中的一 些 共 同规 律及与 思 维 、 记 忆 有关 的语 言知 识 结 构模 式。 语 言 的产生 是 以认 知 为基 础
的 , 语 言 的运用 和 理 解 的过 程也 是 认 知 处 理 过 程 。 对语言 认
知 的研究包括两 个方面 : 一 是 语言概念形成 中的认识 , 即 运
1 9 8 0 年 , Ge o r g e L a k o f f 和 Ma r k J o h n S 0 n 合 作 出 版 了 《 我
.
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喻》 此书被称 为认知 语 言 学 的开 山之 作 , 主 要 讨 论人 类 思 维 的 隐 喻 性 。 也 正是 在 这 本书里 , 他们 将西
用 语 言符 号对事物进行 概念化 ; 二 是 语 言使用 和 理解 的认知 过 程 , 即怎 样 运用 语 言结 构实现 其实际 功能 。 具 体 地 讲 , 认
知 语 言学 的研 究范 围包 括 范 畴化 和 原 型 理 论 、 隐 喻 概念 、 意 象图 式、 像似性和 语法化 以及认知 语用 推理 。
三、 认知 语言 学 的 内涵 及研 究对 象
认知模 式、
认知 语 言学是 认知 科学 的一 个分支 , 是 认知 心理学 与 语 言学相 结合的边缘 学科 。 采用 经验观和 突显 观 的语 言认知 观 来 研 究人 们 对世 界 的感 知 、 经 验 是 如 何影 响 语言 的使用 。 认
知 语 言学 把语 言看作一 种认知 活动 , 研究与 认知 有关 的语言
方 哲学 中的 “ 经 验主 义” 和 “ 理 性 主 义 ” 的主 要 观 点全 部 归 为 “ 客观主 义 ” 。 他们 的另 一 部 著作 《 女人 、 火、 危险 事物 :
《认知语言学》课件

语篇的认知模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模型 ,如“事件框架”、“信念-愿望模型”等,有助于学生 理解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05
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人机交互
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实现更加 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
信息检索与推荐
探究如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更加精准地检 索和推荐信息内容。
THANK YOU
比较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认知结构和表达方式,揭示语言的共 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语言学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
语言与文化认同
探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文化认同,理解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 要角色。
认知语言学的技术应用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然语言处 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01
研究语言与认知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究语言习得的机制和
过程。
认知语言学与哲学的交叉
02
探讨语言与意义、真理、知识等哲学问题的关系,深化对语言
本质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03
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
认知理解和生成。
认知语言学的跨文化研究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 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变化。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动态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 语义等方面的演变,这些演变是由 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所驱动的 。
《认知语言学》课件

课程导言,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概述和说明目的。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关键理论以及应用领域,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 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重 点探究语言对思维和知觉 的影响。
研究对象
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 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以 及人类语言能力的原理和 发展。
重要性
了解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 作方式,从而促进语言教 育和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的关键理论
范畴原型理论
认为人们对事物的分类和思 维是基于原型(最典型的范 例)和范畴(一组相关事物) 的关系。
理解论
强调语言理解依赖于背景知 识和推理能力,而不仅仅是 词汇和语法的组合。
隐喻和隐喻理论
指出语言中存在丰富的隐喻, 人们可以通过隐喻来传达更 具体和丰富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的应用领域
1 语言教育
认知语言学为教学带来 新的视角,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3 认知科学和人机交
互
在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
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人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于
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
认知科学和人机交互的不同文化背景下ຫໍສະໝຸດ 信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值。
未来发展方向
1
认知语言学的创新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关注于认知语言处理、
2
多语言认知等新领域,探索语言与认 知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
3
《认知语言学》述介

、
的心智视 为 一个信 息加 工 的过程 ”口 这 一观 点 ,关 注思 维 与语 言之 间 的关系 。语 言学方 面 ,认知语 言 学受 到 了生 成 语 义学 和认知 语用 学 的深刻影 响 ,前者 认为 句法表 达来 源 于 语义表 达 ,后者 提 出了 “ 以认 知语境 为基 础 ,以演绎 推 理 为理 解 模式 的关 联理 论 ”口 】 ,成 为 了认 知语 言学 的基 础
理论。
第 三 、四两 章的 论述 中心在 于世 界的 范畴化 。范 畴化 译介 , 同时注重 结 合 中国古代 文献 以及 现代汉 语 实例 ,探 是 人类 认识 客观世 界 的一种 基本 认知 方式 ,是形 成概 念和 索用 认知 语 言学 的方式研 究汉 语 ,成果颇 丰 。但是 纵观 国 语 义 以及运 用语 言的 出发 点。本 书将 范畴化 描写 为 “ 一种 内研 究现 状 ,却缺 少对认 知语 言学 研究 的全景 式 、概览 式 基 于体 验 ,以主 客体 互动为 出发 点 ,对 外 界事物 进行 主观 梳理 ,而 王 寅教授 的这本 《 认 知语 言学 》恰好 填补 了这 一 概 括 和类 属划 分 的心 智过 程 ”L 4 j ,其 结果 即 范畴 。范 畴化 空 白。 又 具有 层 次结构 ,分 为基本 层次 、上 义层 次和下 义层 次 。 王 寅教授 长期 致力 于认 知语 言学研 究 ,发表 了许 多著 基 本层 次 是人类 对客 观世 界进行 范畴 化 的最直接 对 象;上 作, 他 在本 书 中 以科 学 的架构 、流畅 的语 言、丰 富的 引用 、 大量 的 实例 ,将认 知语 言学 的发展 概貌 、基 本概 念 、核 心 理论 、实 际运用 等情 况清 楚地 向读者作 了一一展 示 。 二 、全 书 结 构 全 书 共 计 十 七 章 ,大 致 可分 为 四个 部 分 。第 一 部 分 包括 第 一、二 章 ,主要介 绍 了认知 研究 与认 知语 言学 的兴 起背 景 与基础 ,第 二部 分包括 第三 章到 第七 章 以及 第十 二 到十 五 章 ,介 绍和 阐释 了认 知语 言学 的一些 核心概 念 ,也 是全 书 的中 心部分 ;第 三部 分包括 第八 章到 第十 一章 ,主 要从 认 知角度 解释 了语 言学 的不 同层面 ;第 四部 分包括 第 十六 、 十七 章,介 绍 了认知 语言 学在翻 译实 践 中的运用 , 同时 列举 了作 者关 于认 知语 言学发 展的 一些 问题 。 义层 次寄生 于基 本层 次之上 ; 下义层 次则对 基本 层次 进行 再细 化 。范畴在语 言 中通 过词语 固定 下来 ,称 为范畴 的词 汇化。 不 同 的范畴化 层次在 词语 表达 中会得 到不 同 的体 现 , 拥 有不 同 的特 征 。作者 在书 中 以英汉构 词为 例对 此展 开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
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
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
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
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
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
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
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
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的观点是广义的。
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
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此外,国内学者赵艳芳(2001)将其定义为:“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②,共性取向的语言学。
”狭义范围内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不难被大家理解,其实就是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把语言纳入人的一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②现在学者多承认,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是生成语义学。
认为认知语言学是由生成语义学发展而来的。
般认知,从认知出发,去解释具体的语言事实。
我们现在讨论的认知语言学也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的。
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一)确立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形成。
1987年,美国先后出版了三部认知语言学领域有影响的专著:Mark Johnson的《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Ronald 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I)、George Lakoff的《范畴》(Category)。
这三部著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在1989年春在德国Duisburg召开了由René Dirven主持的第十四届国际LAUD研讨会(Linguistic Agency University of Duisburg)。
这次会议也被认为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
因为大会宣布了创办“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并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正式诞生。
(二)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认知语言学迅猛发展,并由美国为中心,辐射到世界其他国家,涌现出一大批的学者和理论,成为本世纪新兴语言学流派。
期间还出现了三本被国内外很多院校用作专门的研究生课程教材的著作:Ungerer 和Schmid的《认知语言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Croft和Cruse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s)(2004)、Evans和Green的《认知语言学入门》(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2006)。
因此有学者认为当今语言学界已呈现出“结构学派和TG学派渐渐让位于认知语言学派的趋势,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
”(王寅 2007)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代表人物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学者们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比如概念合成理论创始人Fauconnier认为认知语言学主要分为四大领域: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隐喻研究以及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
而学者Evan(2007)又分为两大领域: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
从国内学者的著作和文章可以看出,是倾向后种观点的,因为照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两个领域是发展地最完备、体系最完整、理论最丰富的。
下面就按这两个领域来分别介绍它们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代表人物:1、认知语义学这一领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概念框架研究;(2)隐喻研究;(3)范畴化研究;(4)概念化研究;(5)推理研究。
成果包括: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女人、火与危险事物》(1987)中介绍的隐喻思想,Lakoff的认知模型理论,Fauconnier的《思维与语言的映射》(1997)《心理空间》(1985)《我们思维的方式》(2002)中的概念合成理论,Talmy的《走进认知语义学》(2000)中的语义学理论。
2、认知语法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1)心智语法;(2)意象性;(3)论元结构;(4)概念化;(5)句法关系。
成果包括: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1987、1991)中的认知语法理论,Goldberg的《Construction》(1995)中的构式语法理论,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理论,Fillmore和Kay的构式语法思想,语法化的认知研究理论,体验构式语法理论,流体构式语法理论。
3、主要研究方法:(1)认知语义学:形式法、心理法、概念法;(2)认知语法:构式方法、“概念”出发研究语法结构组织表达的语义、内省法;(3)其他具体方法:内省、对他人内省内容的分析、对话语和语料的分析、跨语言研究、历时和共时分析、对语境和文化结构的考察、心理语言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手段、神经心理学中的语言病理研究等。
(束定芳 2005)三、认知语言学在中国国内最先开始引进认知的研究方法的领域是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如桂诗春。
至90年代,国内的语言学界和外语界开始有一些学者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1991)、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1998)等,这些都是较早的介绍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著作,他们也是最早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进国内的学者。
进而学者又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汉语和外语学习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越来越发现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解决中国的实际语言问题时所体现出的适用性,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并且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有关认知语言学的论著和文章在学术刊物上陆续刊登,几乎国内所有的语言学刊物每一期中都会有涉及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文章。
一些学校也陆续开设了专门的研究生课程,甚至招收认知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其在国内的发展势头,比任何当今语言学的其他学派都要迅猛。
(一)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1、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为了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国内学者开始筹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活动。
终于,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于2001年10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
2002年10月在苏州大学接着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并举办了第一期认知语言学讲习班。
2004年4月在西南大学举办了第三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请来了认知语法理论奠基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Langacker,构式语法创始人美国伊利诺亚大学教授Goldberg,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和河南大学教授徐盛桓等在会上作了发言。
2006年5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请来了概念合成理论奠基人Fauconnier、Mark Turner,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教授和河南大学徐盛桓教授在会上作了发言。
并且在这次大会上,还宣布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
2007年5月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请来Langacker,Panther、Gibbs以及国内的徐盛桓教授和束定芳教授等在会上作了发言,这次会议还决定申请2011年的国际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中国举办。
2009年7月,第六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主题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请来Panther、Taylor、Oakley 以及沈家煊、徐盛桓、束定芳等教授在会上发言。
2011年7月第七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再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恰巧与西安召开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相近,于是大会还请来了将参加西安会议的部分国内外学者作主题发言。
相差几天,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会议于西安召开,国内外知名认知语言学学者赴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