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课题背景潮汕功夫茶风情悠悠,茶具精致,沏法考究,一招一式

课题背景潮汕功夫茶风情悠悠,茶具精致,沏法考究,一招一式

2.以季节分类:
春茶
夏茶
秋茶
冬茶
3、按其生长环境来分: • 平地茶 • 高山茶
冲茶八序 :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茶叶,茶具,水,火备 足之后便是开始冲茶了,若无通天彻底才,怎么成周郎不世 功?所以说冲茶十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步骤的。
• • • • • • • •
第一、治器 第二、纳茶 第三、债汤 第四、冲茶 第五、刮沫 第六、淋罐 第七、烫杯 第八、洒茶
五.心声心得
• 在研究中,我们互相配合, 互相合作,共同完成组内 分配的各项工作,不仅全 面的对潮汕功夫茶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在过程中也 逐步培养起我们的责任心 及工作的完成能力。经过 了这次的学习,我们受益 匪浅,学习了很多以前都 没接触过的知识。在学习 中成长,在成长中获得。
功夫茶作为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 品,其意义已经不仅仅如此。同时 它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品味。同学 们作为潮汕文化的继承人,能够更 深刻的对它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潮 汕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这是一次很 好的文化熏陶,也是一次很好的实 践活动。
教师评语。。。
பைடு நூலகம்
茶容茶貌
功夫茶,并非指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 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 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及是一 种冲泡的学问,品饮的境界。好的功夫茶,是一种融 精神、礼仪、冲泡技艺、饮茶艺术、评品茶质为一体 的完整的茶道形式。从烧炭、洗杯到沏茶、喝茶,每 道工序都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潮汕功夫 茶整体上有:精、洁、和、思四个特点。精:指的是 茶具的精美;洁:指的是茶叶、茶具的洁净;和:和 爱本一家,家人一起品茶聊天更能体现家人的和睦, 培养感情;思:品茶可以提神,消解疲劳,启发人的 思维。工夫茶浓而不腻、淡而悠远的清香,淳朴天然, 令人在品茗过程中心神清净,一种享受生活的感觉油 然而生。

潮汕茶文化调研报告文章

潮汕茶文化调研报告文章

潮汕茶文化调研报告文章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

《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

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奇怪的是,工夫茶并不是起于潮汕,也不仅影响着潮汕,然而“潮汕工夫茶”成为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品茶习俗的代表。

着其中的奥妙或许需要我们来看一看潮汕工夫茶的历史。

2.潮汕工夫茶的来宋代以前,潮州文献阙略,潮人饮茶与否,茫然无征。

两宋时期,北方发生战乱引起大规模人口南迁,而潮汕先民也在浩浩荡荡的南迁队伍之中。

随着中原人口的历次南迁,带来了中原的耕作技术和文化,潮汕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饮茶的风气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许多闽人到潮州当官,饮茶的风气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

但是那时饮茶的风气,大多是在潮州文士中蔓延,很难影响到一般百姓。

到了明代,情况似乎已经很不一样。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万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记》和相传也是万历年间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苏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

戏文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州民间的茶事。

这表明当时潮州民间社会茶事已经十分普及。

不过,明代潮人饮茶,烹治方法还不很讲究。

清代前期,工夫茶还未曾在潮州流行。

要到乾隆嘉庆之交,工夫茶的品饮程式才在潮州出现。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潮汕的商业十分发达。

乾嘉之交的潮州,一如俞蛟《潮嘉风月》所载,物产珍奇,商旅辐辏,“俨然自成都会”。

工夫茶艺的传入潮州,与这种繁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光绪时期,品饮工夫茶在潮汕已经开始成为习尚。

从这一时期开始,潮汕民间海外贸易日益活跃。

到汕头开埠后,茶叶成为大宗贸易项目之一。

茶商的经营活动无疑推动了工夫茶品饮的普及和潮汕工夫茶俗的形成。

几十年来,潮汕商人的经营活动,使工夫茶艺扩散到更加广阔的地域。

而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也因此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

在加上文人的总结和润色,“潮汕工夫茶”终于成为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品茶习俗的代表。

潮汕“工夫茶”的调查报告

潮汕“工夫茶”的调查报告
潮汕“工夫茶”的调查报告
2023-11-11
contents
目录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研究方法和范围 • 潮汕“工夫茶”的起源和发展 • 潮汕“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 潮汕“工夫茶”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 研究结论和建议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潮汕“工夫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潮汕“工夫茶”源于宋代,盛行 于明清,是潮汕地区独特的传统
工夫茶传承了潮汕文化的价值观
在潮汕工夫茶的泡茶过程中,强调的是细致、精 致、和谐,这正是潮汕文化的价值观所在。
3
工夫茶与潮汕文化的相互影响
潮汕文化对工夫茶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同时工夫茶也丰富了潮汕文化的内涵。
工夫茶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工夫茶的文学作品
在潮汕地区,有许多文学作品以工夫茶为主题,如《潮州 茶经》、《工夫茶话》等,这些作品通过文字诠释了工夫 茶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
“工夫茶”以冲泡方式独特、茶 具精致、茶叶质量高、水质优而 著称,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潮汕“工夫茶”不仅是一种生活 方式,更是一种社交活动,体现 了潮汕人民的礼仪、道德和艺术
追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潮汕“工夫茶”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方面的调查,深入了解其独特的 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对潮汕“工夫茶”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对潮汕“工夫茶”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避免 传统工艺的失传和文化的流失。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旅游推广、文化活动、学校教育等,向 更多的人介绍和推广潮汕“工夫茶”的文化和特色。
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潮汕“工夫茶”进行创新和发展,探索新的市场和商业模式,推 动“工夫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CZX版 潮汕功夫茶研究性学习

CZX版 潮汕功夫茶研究性学习

• 喝潮汕功夫茶,品潮汕民族风
• 玉书碾 :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 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 •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 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 •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壶的大小,因 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 升。现在常用的饮杯(区别于闻香杯),有白瓷杯和紫砂杯两种。 • 茶船:形状有盘形、碗形,茶壶置于其中,盛热水时供暖壶烫杯之 用,又可用于养壶。 • 茶盘:则是托茶壶茶杯之用. 质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 现 在常用的是两者合一的茶盘,即有孔隙的茶盘置于茶船之上。 • 茶海: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就 是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
第一治器个动作第二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低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茶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第三债汤第四冲茶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第五刮沫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末然后盖定

• • • • • • • •
• 所谓“活火”,是指炭之有 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绞只 炭。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 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 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 还隐隐可闻“炭香”。更有 用“橄榄核炭”者,那是以 乌榄肃肉去仁之核,入窑窒 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 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 火匀而不紧不慢;如此核炭, 最为珍贵难得。
• 品茶的“品”字是由 三个“口”组成的, • 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 • 一口啜,二口品,三 口回味, • 直至充分体验到茶香, 才能落肚。

欣赏与品茶:谈潮汕工夫茶

欣赏与品茶:谈潮汕工夫茶

欣赏与品茶:谈潮汕工夫茶一、概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利用野生植株培育成的一种农作物。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可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即神农氏时代,距今有五六千后历史了),兴于汉唐,盛于宋代。

一、概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利用野生植株培育成的一种农作物。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可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即神农氏时代,距今有五六千后历史了),兴于汉唐,盛于宋代。

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茶的培植、制作、品饮、茶艺、茶俗和相应的文化艺术创造构建成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中国茶道自古就有清淳独到的艺术造诣。

“工夫茶”就是自古流传的中国茶道之一。

《神州三宝歌》把潮汕功夫茶列为广东三宝之首。

工夫茶,据清代的《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

陆羽是唐时人,看来喝工夫茶定是唐代以后的事了。

《本草纲目》论茶,以为其味“苦而寒”,因而并不适于口舌之娱(是娱,非填饱肚子哦)。

然而它却长期以来倍受青睐,潮汕人更是嗜茶成风。

“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翁辉东语)。

可见人们饮茶,多有另图。

在古人看来最属高格的,便是清灵、淡泊的雅趣及对之通灵般的体味,因此饮茶便与文人士大夫们对超凡脱俗生活及闲散优雅情致的一般所求颇相吻合。

渐渐地饮茶便成为汉文化圈一种高雅风尚。

时至今日,中国茶艺已从怡情养性的雏形,推广为大众化的品饮习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潮汕人之谓“食茶”,应该包括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为解渴提神的喝,另一种便是品尝。

工夫茶既是茶道,首重品尝,当然解渴提神亦无不可。

工夫茶之“工夫”,其内涵主要为劳力、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工夫茶与其他茶艺一样,是一种带有明显动态结构的闲情艺术,为创造出最佳的效果,煎饮者就需精研一套运演程序,运演过程愈精细深入,至善至雅,就愈兴浓味厚。

“自行操演煎饮的整个过程,如汲水、举火、洗涤、烧炙......酌茶和品饮等,看似繁琐,然而正是通过延长活动的过程,而造成“渐次鉴赏”的审美效果。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州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在我国的茶叶历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么特别的历史特点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结情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游子的多少故乡梦,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乡情。

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

虽然不是酒,却胜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

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功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

” 一杯功夫茶,体现出潮汕人谦逊礼让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还能体现潮汕人的爱心。

客无亲疏,每当你进了门,主人便会立刻冲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一番热情的话语,为你驱走疲倦,为你带来温馨。

宋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当酒。

”郑板桥也说:“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

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让我们都来品那茶香飘飘的潮州功夫茶吧……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的起源功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

它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

宋代,中国上层社会“斗茶”之风盛行,谁家买得好茶,就要请客。

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或请来暗斗。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独特的潮汕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一起来看看。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

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

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

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

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

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

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

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

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

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潮汕工夫茶艺研究

潮汕工夫茶艺研究

潮汕工夫茶艺研究用小壶、小杯冲泡乌龙茶的饮茶习尚,称为潮汕工夫茶。

潮汕话里的“工夫”有细致、精微、讲究的意思。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程式。

工夫茶对茶叶、用水、用火、茶具的选择以及烹茶、品茶的过程中都非常讲究,以至于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工夫茶成形于唐朝,唐代中国茶道奠基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书中介绍的“煎茶法”,成为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工夫茶艺,早在盛唐便已正式形成,它是中国茶道的载体。

唐宋时期文化名人被贬到潮州后,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其中就有茶文化。

如唐代的韩愈、宋代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

后又经历数次战争动乱而导致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部,而且三面环山,面朝大海,地域环境的封闭使得茶文化得以在此发展并扩大。

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证,“工夫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时期俞蛟的著作《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中,当时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冲泡方法已形成规范。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每户人家至少备有一套工夫茶具。

饭后喝杯工夫茶成为潮汕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客来时自然少不了冲工夫茶招待客人。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茶艺展示,潮汕工夫茶艺分为择茶、择水、择器、烹法。

1、择茶潮汕工夫茶多选用乌龙茶,尤其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

一般来说,潮汕人选择工夫茶叶时非常讲究,一要观形:茶叶外形是否匀齐,条索是否紧实,颜色是否润泽;二是要掂重:以手权衡,厚重沉实者为佳,轻飘松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细嗅辨有无霉气、烟焦气、异杂气。

潮汕功夫茶研究

潮汕功夫茶研究

2.关于工夫茶茶具
•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 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 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汕工夫茶所用 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其实潮汕人在喝 茶时,在工夫茶具的选用上也颇讲究:
茶壶
• 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 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 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 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壶的式 样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 柿形、菱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浑厚 的缘故。壶的色泽也很多,朱砂、古铁、栗色、紫 泥、石黄、天青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 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 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 深”。此外,还讲究“三山齐”,即壶嘴、壶口和 壶把要在一条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 标准。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 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对于潮汕功夫茶文化的探究
一、课题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学上有品茶、饮茶之说。品茶,更重要的是品味 茶韵,体味意境,欣赏外在的技能和艺术,感受内 涵之哲理与精神,这也就是茶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潮汕茶道——潮汕工夫茶, 是中国茶的特色文化之一。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风 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 都有一两套功夫茶具。每天饭后、闲暇时或是有客 人到访,人们定会围坐在一起,泡上几泡香气扑鼻 的工夫茶,品茶谈心。即使是侨居海外的潮汕人, 也大多保留着这个习惯。一壶浓浓的功夫茶,饱含 着他们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眷恋。可以说有潮汕人 的地方,就有工夫茶的影子。
3.冲泡技艺
• 潮汕工夫茶独具特色,品茶也颇多讲究。由 于冲泡时颇费工夫,故而称之为“工夫茶”。 工夫茶对茶具、茶叶、冲法极为讲究,要求 十分严格。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 山坑石缝水。《茶经》说:“山水为上,江 水为中,井水其下。” 选用上等的乌龙茶, 经过科学的冲泡,才能充分发挥出上等乌龙 茶特有的色、香、味。冲泡技艺有以下十一 大过程:

潮汕功夫茶调查报告

潮汕功夫茶调查报告

潮汕功夫茶调查报告潮汕功夫茶调查报告范本一.调查基本情况描述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是:90后年轻的一代,主要针对土生土长的潮汕人。

2、调查方式、时间、组成人员的情况等: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暑假这一充足的时间,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设计问题,分派给多数90后潮汕人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以小组形式组成,此次调查主要是大家一起设计调查问卷,一起讨论,一起得出结论。

最后由( )负责报告的撰写工作,再由小组成员对报告进行修改与完善。

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1、调查目的: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因为它大局上和经济、政治一同构成一个国家的主体,还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潮汕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弘扬潮汕传统民俗文化。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对潮汕文化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很少有人特别关注过潮汕文化的具体情况。

此次调查就是为了窥探新一代年轻人对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最终能更好地做好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工作,一步一步地引导年轻人更多地关注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

为此,为了能更好地弘扬潮汕传统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措施,对潮汕地区的青年开展了一项潮汕传统民俗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

2、调查过程:此次调查,通过小组成员的每个人分别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将材料汇集后进行整理,制作调查问卷,共打印出40份问卷,分派给多数90后潮汕人调查问卷,接着全部成员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进行撰写工作。

在本次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潮汕文化中的一写特色,如:茶文化、重男轻女的现象、潮剧和拜神习俗进行调查。

通过这些特色文化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对潮汕文化的态度,以及在继承与发扬中出现的阻碍,从而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潮汕文化的关注,传承潮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二、调查结果分析1、人们对潮汕文化的态度从图中可以看到,有50%的人觉得潮汕文化“保守过时”,没有与时俱进,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传统习惯,比如重男轻女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潮汕地区极为严重。

关于潮汕“工夫茶”的调查报告

关于潮汕“工夫茶”的调查报告

12汉语言文学2班 XXX XX关于潮汕“工夫茶”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说起潮汕人,很多人会想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能赢”的精神品质,而提起潮汕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潮剧、潮州菜,还有闻名遐迩的工夫茶。

“吃茶”是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了潮汕地区的一张名片。

二.调查过程2015年11月8日,我受邀来到高中同学家做客,地址是汕头市金平区鮀浦蓬溪苑一小区里的单元楼,我此行的目的是了解泡工夫茶的学问。

中国是茶道之国,而泡茶是一门讲究精致的艺术,从茶叶的精挑细选到若干道工艺的焙制,从精巧的茶具到喝茶的礼节,高雅的文化品位无处不在。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饭后喝茶是汕头人的习惯,首先,介绍下工夫茶的茶具:第一个是冲罐,其实就是茶壶。

茶壶讲究“三山齐”,这也是品评壶好坏的重要标准。

所谓“三山齐”,即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需使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

就材质而言,工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

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

第二个是盖瓯,盖瓯即盖碗,是陶瓷炼制而成的,上配盖,下有托,中间是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第三个是茶杯,茶杯的选择有四字诀:小、浅、薄、白。

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

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都很受人欢迎。

第四个是茶盘,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四字诀:宽、平、浅、白。

就是盘面要宽,客人人数多寡都能考虑到;盘底要平,才能使茶杯平稳,不易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第五个是茶几,又称茶桌,是专门用来摆设茶具的。

茶几由方形几、长形几发展而来,造型上与炕几(即在炕上使用的矮形家具)相似。

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

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

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饮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茶是一种文化,每个地方的茶风和文风是不一样的。

今天店铺就给大家介绍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潮汕功夫茶也称为潮州工夫茶,起源于明代,不仅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汉族饮茶习俗,也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十分普遍,不分雅俗,均以茶会友。

特点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点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及以茶寄情。

泡饮潮汕功夫茶,一般选用半发酵的乌龙茶、铁观音等,相对来说,潮汕功夫茶,更讲究的是茶具器皿。

茶具潮汕功夫茶,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必须精细、小巧,质量上乘,如若一套工艺品,这是体现潮州功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

潮汕功夫茶的`茶壶,多选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茶壶宜小,茶杯也宜小宜浅。

烹法潮汕功夫茶之功夫,在于茶的烹法。

具备好的茶具、茶叶,没有进行恰当的烹法,等于全功尽废。

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步骤分别为: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通称“十法”。

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也可以分述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品饮潮汕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需要小杯小杯地品味,意在品味茶的香味,以茶叙情。

此外,潮州工夫茶最讲究的是品茶的礼节,泡好茶之后,主客会先请长者、贵宾先尝,闻茶之香,细尝茶味。

潮汕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礼仪。

中国茶道礼仪规矩1、茶具要清洁家里宾客来访,先让坐,后备茶。

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

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2、茶水浓度要恰当泡茶,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

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

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3、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

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潮汕工夫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基于民俗学视角的研究

潮汕工夫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基于民俗学视角的研究

论坛潮汕工夫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基于民俗学视角的研究文/裴齐容摘要:潮汕工夫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体现潮汕民俗特点、包罗潮汕人文等内涵。

本文以分析整合等方法,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潮汕工夫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潮汕工夫茶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载体,融入了当地的话语体系,成为了研究当地民俗和人文的一个窗口,有着茶艺之外的社会研究价值。

关键词:潮汕工夫茶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工夫茶作为第二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分类到“民俗”类别当中,由此可看到潮汕工夫茶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结的一部分,但这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所以成为了一项“遗产”,其入选理由为:“潮州工夫茶艺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俗学、潮学、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多数年轻人对工夫茶已不甚了解,传统潮州工夫茶技艺为简化的冲泡程序所取代,潮州工夫茶技艺呈现出衰退的趋势,亟待保护。

”由此看到,技艺的简化、社会的变换都是潮汕工夫茶成为“遗产”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除了茶艺的程序之外,应当还有其中承载的伦理、礼仪以及社会话语体系等民俗内容。

此前对于潮汕工夫茶的研究,多从其茶艺冲泡的程序进行解析,如华南农业大学孙碧玲的《潮汕工夫茶研究:回顾与展望》,简要梳理了对潮汕工夫茶研究的几个方面,如历史考证、特征辨析等,作者在结语处提出的问题即是从民俗学视角进行潮汕工夫茶研究,恰是本文拟发掘的工夫茶非遗的民俗内涵。

由潮汕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撰写的《潮州工夫茶茶道表演冲泡程序与动作规范》则注重工夫茶的另一个功能———技艺表演功能,这是潮汕工夫茶茶艺在快节奏社会下的一种反击,期望通过茶艺表演等形式唤起人们对茶艺程序的重新认识。

此文着重解析工夫茶冲泡程序,未对其背后的缘由进行深入探究。

在比较视野中,有将潮汕工夫茶与四川“茶馆龙门阵”进行比较的,如华南师范大学林贤敏的《潮汕文化与川蜀文化———从“功夫茶”与“茶馆龙门阵”谈起》,从茶的不同来探究民俗的不同;亦有将潮汕工夫茶归入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进行比较的,如《福建茶叶》刊物上宁翠玲的《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此文从两者的精神、传承方式进行解析,但未从民俗的角度联系两者的存在环境进行探究。

幽幽茶香,浓浓潮情——浅说潮汕工夫茶文化精编版课件

幽幽茶香,浓浓潮情——浅说潮汕工夫茶文化精编版课件

2孟臣淋霖
4 悬壶高冲 6熏洗仙颜 8玉液回壶 10关公巡城 12敬奉香茗 14高冲低筛 16重酌妙香 18三斟流霞
潮汕工夫茶文化
潮汕工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的 重要内容。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 还有:
联络感情 互通信息 闲聊消遣 洽谈贸易
潮汕工夫茶典故
寒夜客来茶当酒 假(勤)力洗茶渣
孟臣工夫茶冲罐
潮汕工夫茶蕴含的文化
好客 儒雅 尊重 礼让 追求 细腻
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 所以潮人平时待客, 第一件事便是泡茶。 潮汕人爱喝茶这其中 便有着潮汕人的好客 心理。
潮汕工夫茶蕴含的文化
好客 儒雅 尊重 礼让 追求 细腻
饮工夫茶不是以解渴 为惟一目的,它繁琐 的技艺、程序包涵了 自然生活的情趣,是 一种艺术化的品饮
幽幽茶香,浓浓潮情
—浅说潮汕工夫茶文化
By:杨琪泽 林杰鸿 张少聪 林豪佳
目录
为“工夫茶”正名
功夫茶?
潮汕工夫茶起源
中国工夫茶发展历史
潮汕工夫 茶(清中 期以后)
江、浙工 夫茶 河、洛 工夫茶 长安工 (宋) 夫茶 (唐)
粤、闽工 夫茶(明 末清初)
潮汕工夫茶的发展
宋代饮茶的风气很盛,建茶崛起, 又有许多闽人到潮汕地区当官,饮 茶的风气自然容易濡染到潮汕。
潮汕工夫茶蕴含的文化
好客 儒雅 尊重 礼让 追求 细腻
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 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 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 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 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 茶叶重新冲茶
潮汕工夫茶蕴含的文化
好客 儒雅 尊重 礼让 追求 细腻
潮汕工夫茶一般主客 四人却只有三个杯子, 潮汕人有“茶三酒四” 之说,之所以四个人 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 现潮汕人礼让精神

潮州工夫茶艺:潮人独特的民俗文化

潮州工夫茶艺:潮人独特的民俗文化

潮人独特的民俗文化皇年号款:乾隆年制、嘉庆年制;仿款:萼圃、秋圃花押、松柏青云、乾隆·逸公、逸公、惠孟臣、孟臣制、思亭、陆思亭(手刻)、君德仿古、荆溪留珮;名记款:兴记等。

民国时期,朱泥壶造型也较清代丰富,既有传统工夫茶小壶的水平壶、梨形壶、文旦壶、思亭壶、美人肩壶等,也有借鉴镇窑瓷器及西洋茶壶造型,如贡局款的软提梁壶,直腹(俗称洋桶)软提梁壶,也有茶壶中配以装茶叶的多孔茶胆。

款识有帝皇年号款:道光年制;仿款:孟臣制、逸公·诗句、陆思亭(手刻)、君德仿古、萼圃督制、萼圃督造、捷普玉兰、龙纹、饶壶;名记仿款:英兴·诗句孟臣、源兴·惠孟臣、英兴·诗句逸公、乾隆年制·德记、乾隆年制·惠孟臣·德记、乾隆花押·德记;枫溪作坊号款:源兴、源兴炳记、安顺得记、老安顺、元兴、元兴利记、锦兴顺记、清利怀德、怀德兴记、而是用特别小的杯,只盛一口茶的容量才行,而且茶杯的杯口太大也不好。

夏天用的杯口又向外,冬天用的杯口又向内。

在质的一方面来说,茶杯得用康熙、乾隆年间古窑瓷杯,据说是新出窑的要烫手,茶杯里头热而外面冷的,才是上品。

单从一个茶杯就如此讲究,可见整套工夫茶器的配制就更加精致了。

至于沏茶的水,那也有很大的讲究,差不多都是以新汲的泉水为最好,然后挑了水来之后,只可用一壶,其余的水因为时间一久就陈了,立刻泼去不用,假使要喝第二壶,那还得派人去挑第二担水。

出生于清朝末期的潮州人翁辉东撰写的《潮州茶经》(1957年出版)中记载:“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烹泡工夫茶精到之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茶艺美妙的香和韵。

潮汕茶文化调研报告文章

潮汕茶文化调研报告文章

潮汕茶文化调研报告文章潮汕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调研报告文章,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调研报告文章1潮汕工夫茶文化调查研究报告《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就肯定说:”中国讲求烹茶,以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客居潮州时,曾这样动感情地描述过潮汕工夫茶: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沦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唐朝僧人皎然亦有诗云:一次荡昏昧,情思夷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浥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这几首诗,道出了潮汕工夫茶的功效与魅力。

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民间饮食文化的精华,怀着对潮汕茶艺的向往,笔者于2006年11月30日对潮汕茶乡之一的普宁市进行了社会调查。

为此,笔者走访了普宁市茶艺爱好者伍良平老先生。

伍良平老伯的家是两层的小洋楼,楼下有会客厅,厅里面设有一张很大的红木茶几,茶几上陈设有茶炉和茶具。

进门坐定,伍良平老伯就泡上了拿手的功夫茶,随着炉火的燃起,茶具的就列,坐须臾,茶香缕缕便在房中四处弥漫,伴随着茶香缕缕,伍良平先生娓娓道来……伍良平先生介绍道,潮人喝茶而冠以“工夫”二字,可见喝茶艺术的精细。

冲茶的茶壶一般用的是朱砂茶壶,茶杯则是三至四个口径不逾寸的小瓷杯。

茶杯的摆设亦有诸多讲究。

传统的泡茶,无论饮者多寡,都必是三杯,正所谓”茶三酒四”。

每杯里的茶只能是八成满,因为”酒满敬客、茶满欺客” 。

而茶的冲泡过程亦颇多讲究。

首先是茶炉和茶水等的选择。

茶炉的最佳选择是用用小红泥炉,好的茶炉设计很合科学,它有个炉盖。

饮完茶只把盖子一盖,火就熄了。

炉门有半个门闩可以控制火力的大小,既高效又节能。

而煮茶的炭则一般用晒干的黑橄榄核为佳。

好茶当然还得要有好水。

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普宁亦不乏好的泉水,如梅塘镇的白水岩泉水等素来都为为品茶专家所称道。

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

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

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广东潮汕地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以功夫茶文化闻名。

功夫茶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广东潮汕,人们对功夫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这种茶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起源和发展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这片土地上,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人们对茶叶的烹饪和品饮经验丰富。

由于地处南方气候湿热,因此茶叶的生长环境丰富多样,从而使得功夫茶的口感和香气独具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茶文化在潮汕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二、传统制茶技艺潮汕功夫茶注重工艺和技艺,制茶过程繁琐细致。

首先要选用上等的茶叶,如铁观音、白兰、凤凰单枞等当地著名名茶。

然后,需进行深焙、反复揉捻、复杂的发酵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色泽乌润,香气扑鼻的茶叶。

工艺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是功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三、茶具和茶艺表演在潮汕地区,人们对茶具和茶艺表演也十分重视。

茶具的选用要符合功夫茶的特点,清水、茶壶、茶杯等每一个细节都是讲究。

此外,茶艺表演也是潮汕功夫茶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如倒茶、倒水、续泡等技艺,展示了茶人们对功夫茶的热爱和追求。

四、茶道精神潮汕的功夫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中的修养和追求。

功夫茶讲究“闻香、品味、寻觅、领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茶人们通过品茶,感悟茶道精神,培养自己的心灵和审美修养,体味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五、当代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潮汕功夫茶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当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功夫茶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另一方面,一些茶企和文化机构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功夫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当代,潮汕功夫茶文化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引领着未来的发展。

总结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粹之一,它融合了传统工艺、茶具、茶道和当代生活,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研究潮汕功夫茶的实施步骤

研究潮汕功夫茶的实施步骤

研究潮汕功夫茶的实施步骤1. 引言潮汕功夫茶,是一种传统的茶文化,在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研究潮汕功夫茶的实施步骤,有助于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茶文化。

2. 目标设定在研究潮汕功夫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系统性地了解潮汕功夫茶的起源、历史和传统工艺;•探索潮汕功夫茶的特色和饮茶文化;•研究潮汕功夫茶对健康的影响;•推广潮汕功夫茶文化,促进其传播和发展。

3. 研究方法3.1 文献调研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记载、专业书籍、学术论文和相关研究成果,以了解潮汕功夫茶的起源、历史、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

3.2 实地考察前往潮汕地区的茶园、茶厂、茶文化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茶农、茶艺师和茶文化专家进行交流和访谈,亲身感受潮汕功夫茶的制作过程、品茶仪式和文化价值。

3.3 茶叶品质分析收集潮汕功夫茶的茶叶样品,运用嗅觉、视觉、口感等感官评判方法,对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潮汕功夫茶的品质特点。

3.4 健康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室分析等方式,研究潮汕功夫茶的成分和功效,探索其对健康的影响,比如抗氧化、消炎抗菌、降血脂等方面的作用。

4. 数据采集与分析4.1 文献资料整理对文献调研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文献资料,并做好引用和注释。

4.2 实地考察记录对实地考察过程中的观察、访谈和体验进行记录,包括茶园的环境、茶叶的制作工艺、茶艺师的演示和讲解等,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4.3 茶叶品质评估对茶叶品质分析结果进行记录,包括外观、香气、滋味、叶底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价,据此分析潮汕功夫茶的品质特点和茶叶的制作工艺。

4.4 健康研究数据分析对健康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索潮汕功夫茶对健康的积极影响,并得出结论和建议。

5. 结论与推广5.1 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和数据分析,总结潮汕功夫茶的起源、历史、传统工艺、品质特点和对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结论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功夫茶文化研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潮汕功夫茶文化研究[标签:,]2008-07-2610:12我要写论文的满意答案好评率:56%【功夫茶介绍】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着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功夫茶茶艺】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

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

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

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

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

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

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2008-07-2412:22的感言:谢谢!满意答案好评率:86%三、冲泡程式功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

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

“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然后,开始纳茶:打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

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

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需适量,每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就足够了。

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且好茶叶多是嫩芽卷,如果用开水泡过之后舒展开来,就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

但太少则泡不出味道来。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沸;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这个时候,正好提铫冲茶。

揭开茶壶盖,将滚汤沿壶口壶边冲入。

切忌直冲壶心,否则谓之冲破“茶胆”,使茶味苦涩。

冲时提壶要高。

谓“低酾”。

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而茶素中的单宁则来不及挥发,这茶就没什么苦涩了。

冲水一定要满,使茶叶浮起,然后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好壶盖,再以开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

淋罐有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迫使茶香迅速挥发;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热;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热,不要让热腾腾的茶冲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响香味。

酾茶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酾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不尊敬;“快”,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这叫做“关公巡城,”,不可酾了一杯才酾另一杯,只有这样,才能使几杯茶的颜色均匀,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

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才不会苦涩。

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

如果盘中有三个盅,那么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讲究。

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两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盅,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

同时,你喝了一盅之后,一般还要让在座的人每人喝过一盅,才喝第二轮。

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

另外,潮汕人把茶叶叫”茶米”,一种解释就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与米不可分.茶这犹米,故曰"茶米"。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可是却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颇为有趣。

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潮汕地方特色浓厚。

独特的韵味地方戏曲——潮剧的古朴典雅的潮汕音乐,成为乡情乡谊的重要载体,牵动着海内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驰名于世的潮州小食香飘四海,令人回味无穷;而功夫茶却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潮汕功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

潮汕功夫茶整体上有:精、洁、和、思四个特点。

精:指的是茶具的精美;洁:指的是茶叶、茶具的洁净;和:和爱本一家,家人一起品茶聊天更能体现家人的和睦,培养感情;思:品茶可以提神,消解疲劳,启发人的思维。

潮汕功夫茶自然不同日本的茶道,潮汕功夫茶一开始就是一种民间习俗,平民百姓就可享用的,而日本开始时茶纯粹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大人物才能品尝得到,后来才慢慢地世俗化,是一种文化下移.日本的茶是在中国唐朝时由遣唐使传去的,直到十六世纪才盛行,虽然晚于潮汕功夫茶,但日本茶道却无独辟蹊跷,具有日本浓厚的民族特色,由唐风茶礼变为倭风茶汤,日本茶道里包含了日本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这也是这个学生可怕之处.蒋子龙在日本时当过日本的“今日庵”的座上客,他写了《形式的魅力》一书,在此书中,他建议潮汕功夫茶能在理伦上总结一番,渗透进宗教、哲学等地些理伦,得出一套完整的潮汕茶道,弥补潮汕茶道理伦上存在的缺陷。

朋友,在潮汕喝上功夫茶绝非是一件难事。

你若到潮汕为客,可要记住一定要品尝一下潮汕这一美食,才不枉你到潮汕一趟呵!这几年在潮汕还开了不少茶馆呢!未进茶馆,走到门口你就能闻到一种古朴古香的味道,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曲典雅的风味。

喝茶可以补虚扶正、益气润肺、提神益志、养颜回春。

这绝不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也不是因为“月是故乡明”。

1660年,英国人的茶叶广告上就有“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服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

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

”但这个广告上还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喝茶能够长寿。

唐宣宗时,有一个僧人活到了130岁。

唐宣宗曾前往拜访,问僧人服什么药得以如此长寿。

僧人回答说:“从来不知药味,只是偏好喝茶。

”唐宣宗遂令随行大臣赐给僧人名茶50斤。

品茶不仅是品茶,还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蕴为自己添一抹神韵,用茶的清香之气冲淡生活的烦恼,松弛绷紧的神经,充实自己的情感。

苏辙有诗:“闽中茶品天下事,倾身事茶不知劳。

”这可见茶的功效。

对酒当歌,对茶恣情。

因此,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茶。

当然,还要品味融入茶中的文化、风俗,果真如此,品茶才算有了情调。

朋友,品一品潮汕功夫茶说不定你还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品味出自己对于茶道的见解,提出来,把你宝贵的意见奉献给潮汕,也好让潮汕的茶道更完美。

冲泡流程一、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二、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差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六、熏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拥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

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香醇甘爽,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九、十、十一步。

十五、若琛复浴: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斟妙香:重复九、十、十一步。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十三步。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