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4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共41张PPT)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共41张PPT)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 的效果。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 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近现代中国饮食种类及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美 食
你能说出中餐四大 菜系各有什么特色
专 和招牌菜吗?

二、近现代中国饮食种类及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⑴中餐四大采系、特色和招牌菜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口味特点
鲁菜 山东(济南、胶州) 清香、鲜嫩、味纯
特色招牌菜
三蛇龙虎会等
粤菜
广州、潮州等地
鲜、嫩、爽、滑
蟹黄鱼翅等
材料3
黄遵宪劝止缠足
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
习,在当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
支持。黄遵宪首先列名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
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地生人,本
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
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
弱化之谓慈。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
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
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贻后世无
穷之唾骂。
材料4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 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 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 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 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28张PPT)

(2)西服最早在何时、何地传入中国的?西服 的传入会不会对中国的服饰产生冲突? 最早在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传 入中国的。会对中国的服饰发生冲突。
(3)如果有冲突,中国的传统服饰会有什么样 融合中西方服饰的优点进行改变。如 的变化? 出现了中山装、旗袍的变化。
2.饮食的变 迁
世界三大烹饪流派:
十分发达,形成了 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 鲁菜、粤菜、川菜 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 和淮扬菜有名的四 大菜系。 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 近代以来中国饮食 的变化是西餐传入, 西餐具有那些优点? 中西餐并行。 饮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折射出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中国传统饮食 的特点是什么? 近代以来中国 的饮食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生 活 (1)表现: 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 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③城市住房整体比较拥挤。 (2)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②计划经济体制和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导致物资匮乏
2.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 活 (1)表现: ①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方式多样 化 ③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的社会风尚 (2)原因: 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 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 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 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 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 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 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 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 革显得尤为突出。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 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 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 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2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28张PPT)
西式的住宅、花园 式的楼房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行“菜篮子”工 程安居乐业、“安居
工程”
风俗 习惯
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改变婚姻制度; 改变婚丧仪式、社 交礼仪、等
涤荡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
各种娱乐休闲活 动成为日常生活
的重要内容
原因
1、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政 治制度的变革;3、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启蒙;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蔡元培:三次婚姻,见证时代变迁》
1、材料中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为什么让“媒人们顿时一个 个退避三舍”? 蔡元培的行为和思想与传统生活和婚姻习俗差别很大,在 当时是离经叛道。
2、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陋习嘛?
缠足、蓄辫、包办婚姻、繁琐的婚丧仪式等。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图片中看,社会习俗有了哪些变化?
1900年夏,他的原配夫人病逝,那时蔡元培才33岁。为 他提亲的人多得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 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 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 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 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旧习
改变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缠足 婚丧仪式繁琐
社交礼仪:跪拜、老爷
婚姻自由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仪式文明简约
社交礼仪:握手、同志、先生 采用公历、增添新节日
特别提示: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但这只是在大城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传 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最先是什 么人提出来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共25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共25张PPT)
社会习俗亦称“社会风俗习惯”。人们 自发形成,并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 的行为方式。对人们行为的控制是非强 制性的,是潜移默化的,是特定社会的 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


代 中
饮食

变迁 物

服饰
习俗

活与居住来自习俗服饰、饮食、居住、 习俗各自变化的过 程
四个阶段——



中国传统饮食
课内研讨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材料1 社会习尚为千百万人所接受,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里表现为 一种无意识的顽固力量。……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习的改良紧密联 系在一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2 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市中产 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等 形式展开社交活动,……30年代的日历上所出现的身着旗袍玩高尔 夫的时髦女性图片。
研习交流4 习俗风尚革新
剪辫易服
剪辫易服前后的陈独秀
研习交流3
习俗风尚革新
废止缠足 妇女解放
残害妇女
缠足家庭
缠足女孩
研习交流3
繁琐愚昧 包办婚姻
习俗风尚革新
简约文明 婚姻自由
1燕晚92京清9大年传学冰统举心婚办与礼西吴式文婚藻礼在民国4纱0初已年年经代传成前统为后婚一,礼种白风色气婚
研习交流5
贵贱尊卑
习俗风尚革新
文明平等
跪拜
作揖
握手
主题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 旗袍……
服饰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饮食 中西餐并行
建筑 四合院、欧式别墅、花园洋房、中西合璧 社会 新式婚礼、简洁葬礼、剪发、禁缠足、鞠 风俗 躬、握手等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 (共48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 (共48张PPT)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封 建 迷 信
妇 女 在 投 票 选 举
流纺 织 女 工 在 学 习 交
我的思考
❖ 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多的变 化,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社会历史的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注 重 营 养 的 西 餐
(2)西餐传入及影响
传入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
批来华,把西餐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的影响:西 式食餐品原的料食进品入厂餐出桌现,。经营西 中西餐比较: 中餐:追求美味.色.香.味具全.
西餐:追求营养.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 各类无机元素、卡路里的供 给。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 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 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辛亥革命后,国 民政府下令剪去 辫子。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 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 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至今 女装: 多样化
从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
便.平民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 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
活跃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地方菜系:
淮扬菜 粤菜
川菜 鲁菜
看一看,说一说
麻 婆 豆 腐
烤 乳 猪
糖 醋 黄 河 鲤 鱼
红 烧 狮 子 头
谈话法 讲述法 分组讨论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41张PPT)
说明了谭嗣同受到—什么—思《想谭的嗣影响同?全集》下卷
内因(思想):先进中国人的思想引导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2019/9/13
材料五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正确思想路线,并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进行改革开放。
1987年,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 篮子工程” ,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变化的原因有( A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9/9/13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近代社会“变”的影响(难点突破,史论结合)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
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 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 而且悲壮。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 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政称治呼上:用有“同利志于”代反替封古建代斗的争“的老展爷”开说,明促了进他资们产对阶什级么民的主对革抗命? 的发展
2019/9/13
三、近代社会“变”的影响(难点突破,史论结合)
材料二: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
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 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 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 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
2019/9/13
2019/9/13
新式旗袍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 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2019/9/13
2019/9/13
50年代女士的又一时尚——布拉吉

高一历史人教版 必修2课件: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共24张PPT)

高一历史人教版 必修2课件: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共24张PPT)

(三)、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 衣
表现


改革 开放 以来
颜色:五 彩缤纷 款式:多 样化
菜篮 子工 程
安居 工程
社会风 尚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改革开放以后
食物总类逐渐增多
美丽的家
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A605
汶川地震后人们举行大型晚会募捐活动
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基”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 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栏目索引 CONTENTS PAGE
1 预习导学
梳理·知识·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深化·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释惑·应用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注意:看图片归纳其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特点)
衣:
土洋并存 中西合璧
食:
粤菜 烧猪
川菜香辣炒蟹
淮扬菜清炖蟹粉 狮子球
鲁菜 扒原壳鲍鱼
住:房屋建筑的演进 老北京的四合院
西方建筑
中西合璧
习辛俗亥:革命后民间剪辫子的场景
• 只有一个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管的革命党人加在里边捣乱, 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 人样子了…… ------- 摘自《阿Q正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8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8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返回
b.食:“菜篮子”工程。
c.住:“安居工程”。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 区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返回
d.风俗:休闲娱乐多样化。
度 假 村
郊 区 游
出 境 游
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特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点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1949——1978年的社会生活
①变化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 解决居民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特点:朴素、简单、拥挤。
③风气: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 主流
改 革 开 放 前
——
50 年 代 的 时 尚
(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传入。
鸦 片 战 争
位于上海的原英商开办耶松船厂
①衣:
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 生活。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先生 提出“适于 卫生,便于 动作,宜于 经济,壮于 观瞻”作为 改良服饰的 指导思想, 据此原则设 计出中西合 璧的中山装。
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n 旧习 n 婚姻包办 n 旧式丧礼 n 男子留辫 n 女子裹足 n 迷信活动
n改变 n婚姻自由 n新式丧礼 n剪辫易服 n迫令放足 n破除迷信
• ●心灵之约
• 我的梦想随着时代在飞。20世纪50年代,渴望 拥有社会上流行的“三大件”,那就是手表、 自行车、收音机;70年代的梦想在改变,第二 代“三大件”: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成 了我们新的追求;80年代的腰包鼓了,梦想更 大了,我梦想的“三大件”又变成了冰箱、彩 电、录像机;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手机、空调、音响,追求的第四代“三大件”; 跨入新世纪,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梦想 也更高更新,第五代“三大件”楼房、电脑和 私家车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现代。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24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24张PPT)
• (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 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 1、史料与史证(1)
• 史料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 [史料]
• 史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 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 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 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 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 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 污则观瞻不美。
•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 【解题技巧指导】 • 本质(实质)类选择题解题技法
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 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 择题。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 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 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 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 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 表现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 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 统一体。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 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 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 准确把握,不能只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 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
•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 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潮流。
• [易误辨析]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 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 并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4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4ppt精品课件
2.西餐传入,异味争尝——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3.计划经济,凭票供应——新中国前期
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生活艰苦。
4.改革春风,追求品质——改革开放后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饮食呈 现多样化。
居住厅 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女装:旗袍(旧式、新式) 特点: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2.激情岁月,衣着朴素——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 代表服饰: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 特点:服饰的政治色彩强烈,同时提倡勤俭和物质贫乏 使衣着简朴。
3.变革年代,风光无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代表服饰: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 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特点: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4.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京→津;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通讯厅 千里传音——通讯工具的大发展
通讯·小结
电报在中国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报主要用于军事和商业,民间百姓使用很少。
1956年,解放牌卡车下线
2018年,港珠澳跨海大桥通车
行·小结
1.铁路交通: 1876年,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吴淞铁路; 1881年,清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2.公路交通: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 1949年后发展较快(公路路网、桥梁隧道)。
3.轮船运输: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20世纪90年代萎缩,转向旅游业和远洋运输。

人教版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6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69张PPT)
——《申报》1912年9月
依据材料分析西式婚礼的优点。
初衷:通过普通人的特殊礼节的变化了解近代社会观念的变化
20世纪 30年代的 集体婚礼
从1935年4月到抗日战争爆发前, 上海市政府共举办了14次集体婚礼, 累计有1314对新人参加。
——《老上海的婚礼》
小结
• 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巨变是中国近代社 会发生巨变的反映;
常州小吃之一 蟹黄小笼包
北京小吃之一 焦圈、豆汁
设计初衷:直观认识中国饮 食种类的丰富
绍兴小吃之一 臭豆腐
西安小吃之一 羊肉泡馍
菜品:燕窝鸡丝、燕窝鸭子、芽
韭炒鹿脯、烧麅肉、南小菜等;
主食:象眼棋饼、小馒头、酥油
豆面、粳米饭、折叠奶皮等;
汤:羊肉卧蛋粉汤、野鸡汤等。
——摘编自《往古的滋味》
思考:御膳有何特点?
——《申报》 初衷:通过浅近的直接过渡到服饰的变化。 反思:若有问题这段材料的利用价值会更高, 例如什么是灵巧制造?为什么不能学?什么 是浅近的?
西服虽好,不适应 我国人民生活,正式场 合会见外宾有损国体。
——《中西服装发展史》
近代西服
思考: 孙中山如何看待西装? 分析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设计初衷:呼应以衣冠取人的社会心理, 同时通过外在的服饰形式反映中国生产方 式的变化和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学历史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社会生活: 人类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
消费性活动。 习俗:
习俗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短期内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或者心理倾向。
设计初衷:理解定义,了解本课的内容;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清朝前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5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55张PPT)

上个世纪80年代,又穿上 了婚纱,在照相馆里假背 景下的婚礼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快剪伺于途。 瞥见豚尾及锋试, 道旁观者拍手呼。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
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 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 国人的口头语。
导语:
• 19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先进、开放 的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着古老、传统的中华文明,中西各种社 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 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 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 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和呆板。 •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成果在民 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 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 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 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清晰的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
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鸦片战争后,民国后流行西装
西装
国人将西装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 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 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鲁菜:糖醋黄河鲤鱼、油瀑海螺…… 粤菜:五蛇羹、盐火鸡、烤猪…… 川菜: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淮扬菜:鸭包鱼翅、西瓜鸡、盐水鸭……
2、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 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自主探究:为何改革开放前人们购物时要 一些票证才能买得到东西?而现在我 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了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6年,解放牌卡车下线
2018年,港珠澳跨海大桥通车
行·小结
1.铁路交通: 1876年,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吴淞铁路; 1881年,清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2.公路交通: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 1949年后发展较快(公路路网、桥梁隧道)。
3.轮船运输: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20世纪90年代萎缩,转向旅游业和远洋运输。
改革开放后
丰富多彩的服饰
膳食结构,营养均衡 中西合璧,建筑多样 地空河海,立体发展 休闲娱乐,崭新风尚
外在: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政治:政府提倡与政治变革; 经济:工业化的生产和外贸商品的传入; 文化:社会思潮与思想解放运动运动。
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坚信健康是快乐的源泉。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健康的身体是实目标的基石。 我们要以今天为坐标,畅想未来几年后的自己。 酒食上得来的朋友,等到酒尽樽空,转眼成为路人。 一个人,只要知道付出爱与关心,她内心自然会被爱与关心充满。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孙子 汗水是成功的润滑剂。
1995年国家实施“安居工程”,中低收入的职工
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交通厅 公铁船飞——并行的交通运输
唐胥铁路
1881年李鸿章主持修建
交通厅 公铁船飞——并行的交通运输
李 鸿 章
轮船招商局邮票 (民国·1947年)
轮船招商局邮票 (新中国·2012年)
交通厅 公铁船飞——并行的交通运输
20世纪初,汽车出现在上海 2017年,国产商用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
2.西餐传入,异味争尝——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3.计划经济,凭票供应——新中பைடு நூலகம்前期
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生活艰苦。
4.改革春风,追求品质——改革开放后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饮食呈 现多样化。
居住厅 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总结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特征和原因
服饰
饮食 建筑 交通 习俗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旗袍 南米北面,西餐出现
传统建筑,西式洋房 西方传入,交通起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1949-1978
列宁装 布拉吉、干部装 生活艰苦,凭票供应
房屋朴素,陈设单一 基础薄弱,自力更生
习俗风尚,政治色彩
电话在中国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1900年,我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2008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
风俗厅 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
风俗厅 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
女装:旗袍(旧式、新式) 特点: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2.激情岁月,衣着朴素——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 代表服饰: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 特点:服饰的政治色彩强烈,同时提倡勤俭和物质贫乏 使衣着简朴。
3.变革年代,风光无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代表服饰: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 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特点:美观大方,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居住厅 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住·小结
1.传统住宅,东方特色
达官贵人住深宅大院,平民多住青瓦土房。 典型建筑:四合院、福建土楼。
2.欧风美雨,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设备的 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
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
3.安居工程,百姓受惠
必修二 全国通用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入 聚焦深圳特区-40年的巨变
关帝庙
便河街
中山公园
服饰厅 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饰厅 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传宋
统嘉
服 装 与 西 式
树 全 家 福
服(



于年
世)
1917
服饰厅 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衣·小结
1.国门洞开,西服东渐——鸦片战争后的近代社会 代表服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风俗厅 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
习俗·小结
1.剪辫放足,时代强音——建国前 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③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社会主义,崭新风尚——建国后 ①取缔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②废除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婚姻制度 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
饮食厅 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饮食厅 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计 划 经 济 时 代 的 见 证
饮食厅 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食·小结
1.南北特色,舌尖中国——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川菜、鲁菜、粤菜、闽菜、苏菜、 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 南方北方各有特色。
4.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京→津;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通讯厅 千里传音——通讯工具的大发展
通讯·小结
电报在中国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报主要用于军事和商业,民间百姓使用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