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与知识、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合集下载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我们常说培养小孩的创造力可以和智力一起,那么智力与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从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出版《遗传与天才》,第一次对“创造性”进行研究以来,各国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们对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

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

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

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

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个个性有缺陷或者懒惰的人。

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

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智力强就自然有创造能力了,用不着专门培养,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创造能力需要一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做依托,但是基础知识不等于创造能力,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一个人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力,出众的能力,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如果知识多就能创造,那么大学毕业不就都成发明家了,中、小学生也就什么也创造不了了。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由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发明的,就说明这一道理。

创造也需要较高的智力,但一般的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

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

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

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和能力属于个体差异,属于个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有四个方面:1.从发展的水平差异来看:‘天才’的智商有正常的也有超常规的,目前心理学主要用智商来表示。

是否智商高就有成就,智商低就没有出息呢?调查发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智商均属于中等智商或者说正常智商。

因此看一个人还要看非智力非能力的因素。

如美国前心理学会会长,著名心理学家斯登伯格是靠非智力因素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智商仅仅可作为发展的基础,人的智商有差异只说明发展的水平有差异——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结果。

2.从一个人的发展方式看:一个人的认识和认知方式是有区别的。

在心理学上叫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个性从智力认识的角度:有些幼儿有主见,但有些幼儿什么都依赖、什么都问老师或家长,有些幼儿处于两者之中。

3.从不同的智力类型看:从智力组成类型来看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幼儿均需要各种各样的心理能力来组合使用。

比如语文考了90分的三名同学之间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智力类型。

4.从一个人智力表现范围看:(1)学习和非学习领域是否成绩好的有出息而门门补考的就一定没有出息呢?其实学习好的人可能有出息,学习不好的人可能照样有出息。

人的智力表现领域是不一样的;(2)表演和非表演领域表演领域指音体美的表演能力,有的人在表演领域有出众的才华,有些人没有这样的天赋但能在非表演领域如鱼得水。

(3)学术和非学术领域有些人做学问不行但其它的却很在行,亦即心理学认为智力会表现在——发展上、方式上、组成的类型上、表演范围上。

什么叫智力和能力?它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即成功的解决问题或良好的适应性。

从定义上说就是指成功的解决每个问题、表现出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指概括的、间接的解释事物本质联系的,规律性的一种认知过程。

简述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知识与智力不能等同。

有人常常把知识与智力混淆不清,以为知识多就是智力高,其实知识并不等同于智力。

智慧树课程创造性思维笔记

智慧树课程创造性思维笔记

导论创造及相关概念(1)创造与发现。

发现科学事实,发现科学规律。

(2)创造与发明。

新产品的研制,新方法的发明。

(3)创造与创新。

更新,改造新的东西,改变。

先创造,滞后期,后创新。

(4)创造与创意。

新奇,简单,实用,与众不同,能使人眼前一亮,会令人久久难忘。

//创意产生思路,创造产生作品,创新产生效益。

创造学创造学的涵义: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

(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怎样开发创造力?赫曼全脑模型:逻辑、空想、纪律、表现。

创造力及其构成1、创造力的含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知识→一般知识、专门知识,智力因素→一般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特殊才能,非智力因素→创造意识因素、创造精神因素。

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

庄寿强创造力公式:创造力=K*创造性*知识量^2 老师认为公式中创造性分为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方法。

从以上四点提高创造力。

3、创造性人格——非智力因素。

创造性人格特征: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兴趣浓厚,坚忍不拔的毅力。

45、创新方法。

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成功的创造与创新的实例总结出来的原理、机巧和方法。

笛卡尔: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创新有方法可行吗?尝试法,试错法,★头脑风暴法→运用创造原理和创新方法。

传统式创新方式和驱动式创新方式。

★由经验上升成系统的高度。

2008年才…= =。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创造性思维概念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寻找另外的途径,从某些事实中探求新思路,发现新关系,创造新方法以解决问题。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指标,而创造力是指一个人创造、创新的能力。

智商和创造力是两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智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智商对创造力的影响。

一、智商对创造力的影响智商作为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准之一,对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智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好的记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高智商个体更容易掌握并运用创意工具和方法,更能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创造力的表现。

然而,单纯依靠智商并不能完全揭示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

创造力不仅仅是由智商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如个人的兴趣、动机、人格特质等。

一个人的智商高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拥有较高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智商低也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创造力。

因此,仅从智商来评价一个人的创造力是不准确的。

二、智商与创造力的互动关系智商和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智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工具,促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更有优势。

智商高者更容易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创造力。

同时,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智商水平。

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对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解决方法的运用,这对于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然而,智商和创造力并非完全线性关系,智商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度。

某些情况下,智商超过一定水平并不能进一步提高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环境、经验和培养等方面。

因此,要提升创造力,仅仅依靠智商的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其他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三、培养智商与创造力的方法1. 注重知识学习和扩展:培养创造力需要有充分的知识基础,要注重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积累知识并将其进行创新和整合,可以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浅谈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素的培养
彭丽华
( 云南省大理学院, 云南 大理 !"#$$$)
[摘% 要] % %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兴趣、 爱好 、 性格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国内外许 多学者围绕 非智力因 素这一 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非智力因 素作为人 的素质的重 要方面, 在人的 一生发 展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 言, 智 力因素 和非智 力因素 的有机 结合, 是其成 功的关 键。因此, 在实 施素 质教育, 培 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今天, 对大学生加强非智力因素的 培养, 极为重要。 [关键词] % % 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 培养; 成才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 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一、 理论 概述 长期以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非智力 因素这一问 题进 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并取得了 很多有价值 的成 果。 二十世纪初, 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 理测验的蓬 勃发 展, 非智力因 素这一概念 应运而 生。#.-, 年, 美国 心理 学家 亚历山大 (/0 10 *23456738) 发现接 受测验 的人对 测验作 业的 兴趣、 克服困 难的坚持 性和期 望成 功的愿 望, 对测 验成 绩和 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 他在论文 《 智力: 具体与抽象》 中 首次提出了 “非智力因素 ” 这个概念。在亚历山大的启迪下, 美国另一位心理测验大师韦 克斯勒 ( 90 :3;<=238 ) 于 #.’- 年 提出了 “智力中的非智力 因素” 概 念, #.,$ 年他 在 《 美国 心理 学家》 杂志 上 发表 了 《 认 知 的、 欲 求的 和 非智 力 的 智力 》 一 文, 专门就非 智力因 素问 题进行 了探 讨。他认 为, 一 般智 力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各种智慧能力之和, 还应 包含非智力 的因 素。这个非智力因 素主 要是指 气质 和人 格因素。心 理学 界 将韦克斯勒这篇文章 的发 表作为 非智 力因素 概念 正式 诞生 并作科学研究的标志。 在我国, #.+# 年吴福元教授在广州心理学会议上首 先正 式提出了 “ 非 智 力 因素 ” 的 概 念, 同年李志在 《陕西教育》 (#.+# 年第 #) 期) 上 撰文 《 注重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 , 燕 国材 在 《 智力与学习》 ( #.+# 年 ) 月版) 一书中提 出了培养非 智力 因素的问题。尤其是燕 国材在 《 光 明日报》 (#.+- 年 ) 月 ## 日) 上发表了 《 应重视非智力因 素的培 养》 一 文后, 引起 了我 国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 高度重视, 各方学 者纷 纷撰文, 各抒 己见, 掀 起了 一场关 于非 智力因 素的 讨论和 深 入研究。非智力因素 说对 启发人 们更 新教育 观念 产生 了重 大影响。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西方心理测量 工作者始终 围绕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 这一中心问题展开, 而我 国学 者则主要围绕 “非智力 因素与 学习成 绩的关 系” 这一中 心问 题展开。研究成果不 仅为 非智力 因素 理论的 深入 发展 积累 了较为详尽的客观材料, 而且揭示了学习活 动过程的客 观规 律, 使人们进 一 步认 识到 了 非智 力因 素 在学 习 中的 重要 作 用, 给具体 的教育、 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学依据。 二、 非智 力因素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0 非智力因素是大学生完整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是一个 人完 整素质结构的二个方面,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方面的素质 结构 都是不完整的。智力 因素包括注意力、 观察力、 想象力、 记忆 力、 思维力、 创 造力, 而 非 智力 因素 是 指人 的智 力 因 素以 外 的, 与认识没 有直接 关系的 情感、 意 志、 兴 趣、 性格、 需 要、 动 机、 目标、 抱负、 信念、 世界 观等因 素。非智 力因 素不 仅是 一 个人智力因素能否正常发挥或超水平 发挥的重 要前提条件, 而且也是一个人完整素质结构的一个 重要方面, 是一个 人的 重要品质, 对人 的发展而言, 必不可少。 )0 非智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就大学生来说, 智力 因素 的差异 不大, 但非 智力 因素 的 差异却是显著并且客观存在的。这些 非智力因素 的差异, 既 是环境和教育等影 响的结 果, 又是 教育 的出发 点和 前提, 对 大学生的发展成才有着较大的影响, 它在大 学生的成 长过程 中, 有着 不可忽视的 作用。如 一个 智力水 平较 高的人 , 如果 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往往 不会有太 多的成 就; 相反 , 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 如果他的 非智力因 素得到 很好的发展, 就 可能 取 得事 业上 的 成功, 做 出 较大 的 贡 献。 非智力因素对学 生的学 习起 着动力 作用。 良好的 非智 力因 素能使学生的智力 健康 发展, 使学 生学 习积极 性高, 态 度正 确, 求 知欲旺盛, 注意力集中, 自制能力强。非智力 因素对学 生的学习还 起着 定向 作 用, 它把 学 生的 认识 和 行为 统一 起 来, 集中于学习 过程。沈 德立教授指出: “成 长过程是 一个智 力与非智力 因素 相互 影 响、 以非 智 力因 素起 决 定作 用的 过 程。 ” 可见, 非智力因素对学 生的学习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0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影响作用 智力是一种综合 性的 认知 能力, 其中 思维能 力是 核 心, 智商就是指对一个人的智力因素的测 定; 非 智力因素 是人们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 一种综 合素质, 情绪 ( 情 感) 、 意志 是其 中一些较活跃的因素, 起着动力、 强化 作用, 情商指的 就是对 一些非智力因 素的 测定。勤 能补拙。非 智力 因素 是学习 的 动力系统, 良好的 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 力因素的发 挥。科学 家的研究结果发现, 超 常与通 常学 生、 男人和 女人 在智 力程 度方面并无多大的差异, 而人格因素却是他 们取得创 造性成 果的决定因素。在成 功和 最不成 功的 两类 人之间 差别 最大 的人格因素包括取 得最 后成果 的坚 持力、 自信 力、 克服 自卑 的能力和责任 心。因此, 一个 人智 力因素 的发 展, 往往受 着 非智力因素的影 响。不受 非智力 因素 影响 的智力 活动 是不 存在的。 ’0 智力因素和非 智力因素的有机结 合, 是大学 生成才的 关键 “青年人成才, +$> 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 成功是智力因 、 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成功 ? #> 天才 @ ..> 汗水” 、 等等, 不仅充分说明了 非智力 因素 的重 要性, 而且 也进 一步 说明了只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 有机结合, 才有 利于成 功。智力因素和非 智力 因素是 相互 影响、 相互 促进、 相互 协 调、 共 同作用的。戈尔曼指 出, 智商 ( AB ) 至多 只能 解释 成功 因素的 )$> , 其他 +$> 归于 非智力因 素, 即情商 ( CB ) , 所以 就有了 “智商高、 情商高、 春 风得 意; 智商高、 情 商低、 多 半失 意; 智商低 、 情商高, 尽占便宜” 之说。因此, 智力因素和 非智 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 ,0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针对当前求职中 的新现象, 曾有专家提醒: 除了英语、 计 算机、 专 业知识等 “ 硬杠 杠” 外, 大 学毕业 生还应 把握好 非智 力因素, 培养锻炼好 “ 软素质” 。目前, “ 软 素质” 正越来 越成 为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重要考核指标, 如用 人单位注 重考察 应聘学生的自信心、 文明素质、 团队 精神和交际 能力等素质, 注重考察学生平时随手关灯、 节约用纸、 遵纪守 时等好习惯。 还有更多企业认识到, 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 功起着决 定性作 用。有的专家认为, 人的综合 素质包括智商、 情商和财商等。 智商要求求职者具备广博的知识、 精湛的专 业技术和 持续学

影响学习的因素

影响学习的因素

各年级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策略影响学员学习的各类因素:(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1、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2、非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学习动机(1)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2)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兴趣就是指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3)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4)对学习成就的归因学习情绪:情绪、情感的好坏与兴趣的大小对智利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例:1\学生上学时的状态,高兴与愁眉苦脸,所吸收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对任课老师喜欢的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吸收的效果。

【注】兴趣和情绪是相符相承的,开始时主要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意志力:学习意志力是指个体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的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般会以每次学习活动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为标志。

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的孩子,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做事情没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容易被外界一些事情所困扰,缺乏责任感。

【注】对待这样的孩子要让家长知道孩子的问题,并承认学生这种情况。

目的有助于后期责任的划分,孩子在学习认知度的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

往往这样的学生只要认知度提高了,成绩会飞速上涨的。

学习态度:由3部分组成:(1)情感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2)认知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3)行为成分: 主体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注】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映倾向,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

(高中分科)学习习惯: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学生成绩高,20%智力因素,80%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习惯又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

(尤其是积累型学科:如英语)【注】在学生一来远洋的时候就要给他立下学习习惯的规矩,知识点要在走出远洋之前解决,在学校遇到问题要在一个星期内解决。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关系。

[关键词]教学过程;几种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指人亲自获得的认识,主要指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

间接经验相对于特定的人来说不是自己获得的认识,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或已知的真理,主要指理性知识或书本知识。

长期以来,人们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谁轻谁重的问题多有争论,比如杜威等人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认为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亲身的活动为中心,而赫尔巴特等人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的间接经验,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直接经验的联系。

其实,人类认识世界,既需要直接经验,又需要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并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联系。

(一)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都依靠直接经验去认识,而且有些知识的获得过程相当漫长、危险和困难,如火山、海啸、战争等灾难更不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作为新生一代的学生,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掌握人类已经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间接经验。

而且学习间接知识是学生缩短自己认识水平和人类现有认识成果距离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

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中的盲日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深入广泛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但是,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来学习,因为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不是一种完全的知识,只能是“纸上淡兵”,毫无用处。

同时,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没有起码的直接经验,不可能掌握好间接经验。

创新能力的一般构成因素-最新文档

创新能力的一般构成因素-最新文档

创新能力的一般构成因素1 创新能力的定义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而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

任何能力都有着复杂的心理结构,它是心理品质的综合。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创造性运用的过程。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一种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定义包涵以下几层意思: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对创新能力有较大影响;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各个方面,不能片面地理解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水平主要通过创造性成果表现出来。

2 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这些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由一定的因子所决定。

事实表明,创新能力并不等于这些因素的简单相加,它呈现出一定的非加和形式,其形成过程受一定的内外环境的影响,这可用创新能力与内外环境关系图加以说明(图1)。

如图1所示,内部环境包括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外部环境是指国家的教育制度(其中高考制度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考制度不断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与素质教育同步),教育管理模式(学校在执行国家教育制度过程的实际操作,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怎样的学习氛围,学校倡导的是怎样的一个学习结果),更直接的一个因素就是教育者(包括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决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就是内部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一定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系统表现出的特殊的功能。

创新能力由基础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组合而成,是通过认知、情意、技能三方面的整合与有效应用,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出前所未有的、与众不同的、实用多样的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新产物。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5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5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参考答案:【答案】观点错误。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稈中所形成的认知方而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

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

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

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2、单选题我们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头脑中浮现出草原上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象,这是_____。

A : 空想B : 幻想C : 再造想象D : 创造想象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3、填空题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____。

参考答案: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本题解释:【答案】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单选题“拔苗助长”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_____。

A : 阶段性B : 顺序性C : 差异性D : 不均衡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拔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

所以,“拔苗助长”违背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5、判断题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答案】Y。

解析:略。

6、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观点的是_____。

A :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受教育者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B : 教育就是个人的教育,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 : 教育培养的个人是为社会服务的D : 教育没有教育之外的其他目的E : 评价教育作用时要用其对个人的作用来衡量参考答案: ABE本题解释:【答案】ABE。

二因素理论

二因素理论

3、教育(途径和方法)是掌握知识和技 能的具体途径,也是有效的开发人的潜
能的重要方法。
4、社会实践(检验、丰富和提高) 是教 育的一种替代方式,它能促进与复杂性 的工作相关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5、勤奋(动力)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6、兴趣(催化剂) 是人们力求认识某心的对待它。
• 各种特殊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如 音乐能力就是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音 乐的感知能力、音乐的记忆和想象能力、 音乐的情感能力、音乐的动作能力。这 些要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音乐家 的独特的音乐能力。
三、智力与智力结构理论
• (一)什么是智力 • (二)西方智力结构理论
(一)什么是智力 (P.254--)
《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个性心理特征
第十一章 个性心理特征
• 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本章概要
• 第一节 能力 • 第二节 气质 • 第三节 性格
第三节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
• 一、性格的含义 • 二、性格的特点 • 三、性格的结构 • 四、性格的类型 • 五、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 六、性格的鉴别 • 七、性格的调适
2、二因素理论 (P.255)
•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运用因 素分析的方法,提出能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
• 他认为能力包括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又 称G因素;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G因素是 每种心智活动所共同具有的,S因素则是因心 智活动不同而各异,它指专门领域的知识。
• 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以上两种因素决定的。 例如,完成一个数学推理作业需要G+S1,完 成一个言语作业需要G+S2,完成第三个作业 则需要G+S3,这几个测验的结果出现正相关。

工匠精神结业复习题

工匠精神结业复习题

一、单选题(40分)1、都江堰的建造者是( A )A.李冰B.高凤林C.孙景南D.江涛2、( C )的员工必然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团队。

A.锲而不舍B.专心致志C.爱岗敬业D.精益求精3、周家荣是( B )大师。

A.焊工B.钢丝绳制造C.车工D.装调4、认同团队主要是要认同团队的(B )A.人生观B.价值观C.世界观D.道德观5、( C )是连接目标和行动的桥梁。

A. 目标B. 衡量C. 计划D. 目的6、“敬业乐群”首先要( A ),( A )是敬业的基础。

A.爱岗,爱岗B.敬业,敬业C.做好工作,做好工作D.谦逊,谦逊7、以下( A )展现了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A.姜涛B.高凤林C.孙景南D.赵蕊8、( D )是人们追求的梦想,是成功的希望。

A. 金钱B. 精神C. 前途D. 目标9、“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

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

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指的是( D )B.胡双钱C.洪海涛D.徐立平10、那些“百年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长久存活,依靠的就是员工( C )的工作精神。

A.专心致志B.锲而不舍C.精益求精D.执着专注11、不断进取的(C )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

A.专注精神B.锲而不舍精神C.创新精神D.精益求精精神12、敬业的内涵十分广泛,可以分为(A )和( A )。

A.恪尽职守、爱岗奉献B.恪尽职守、锲而不舍C.忠于职守,爱岗奉献D.刻苦钻研,爱岗奉献13、“工匠”一词最早指的就是( C )A.工人B.匠人C.手工业者D.普通工匠1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出自( C )A. 《论语》B. 《大学》C. 《中庸》D. 《诗经》15、创新进取是事业成功的秘籍,是工匠文化的( A )A.灵魂B.目标C.计划D.方式16、中国于( B )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

国开大学——教育学7-8章题库

国开大学——教育学7-8章题库

第7章教学1、引起学习动机,是学生产生“我要学习”的需要,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准备)阶段。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准备/)阶段。

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体现的是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规律。

4、历史上实质教育派与形式教育派之间的论争,是关于(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之争。

5、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一种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属于(直观性原则)教学原则。

8、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师所采取的是(启发性原则)教学原则。

9、教师在教学中所遵循的,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10、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又要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11、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量力性原则/)。

12、教师运用语言连贯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属于下面哪一种教学法(讲授法/)。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10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10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

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_____。

A : 道德认识B : 道德情感C : 道德意志D : 道德行为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该学生下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该行为没实现则由于其意志力薄弱,无法克服该陋习,故对其要重点培养道德意志。

2、单选题 _____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 : 教育方针B : 教育目的C : 教学目标D : 培养目标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概念的辨析。

【参考答案】D【名师点睛】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3、单选题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_____。

A :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 :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 : 正强化和负强化D : 强化和惩罚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C【解析】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

故选C。

4、填空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____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 九本题解释:参考解析:九5、多选题幼儿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有_____。

A : 无意记忆为主B : 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C : 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D : 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E : 形象记忆效果优于抽象记忆参考答案: ABCDE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B,C,D,E。

心理学精品课程新

心理学精品课程新

二、心理
l 1、心理的含义 l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l 人的心理可分为无意识的心理与意识,意
识是指自觉的、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意识 是人类特有的。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l 2、1神经系统
l
传出神经
l
周围神经系统
l
传入神经
神经系统
脊髓
l
中枢神经系统
l
大脑、小脑
脑:延脑、桥脑、中脑、间脑、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l 心理与意识人的心理发生于实践,发展 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人 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从而使的心理得以 产生、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实践活动 中产生,并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化而得以深 化。人的各种心理特征也是在长期实践活 动中形成的。心理对于人的实践活动又能 产生调节作用。
l 要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 转轨。加强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创造教 育的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素质, 编写系统的创造教育教材与学材,为创造教育 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思考题:
l 1、什么是创造、创造力?简述创造力与 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l 2、作为一名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造 力?
二、创造力的培养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l 要转变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学校要开展 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力不是 少数人的“专利”,绝大多数人都有创造 的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使学生创造 潜能得到发挥。
2、改进教育评价,培养创新人才
l 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推进教育改 革,鼓励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三、创造力的培养
l 3、创设良好心理氛围,鼓励创新 l 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创新,保护学生的积

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新活动,从心理机制上说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固然需要智力和知识,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知识丰富的人,如果没有创新的强烈愿望、使命感、责任感和坚韧的意志,那么创新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也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

本文拟从认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加以分析。

[关键词] 创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方面,知识和经验无疑是创新的基础。

但是,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是双刃剑,一方面,不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和营养;另一方面,任何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可避免地对后人的思维产生规范和影响作用。

继承和学习前人,而又不被前人所限制,并突破和超过前人,有所创新,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我们通常把现代社会称为“学习化社会”,继承和学习前人是我们前进的基础。

不学习不行!那么,怎样学习才能既有效率而又不被前人所禁锢呢?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已形成的认识“图式” (皮亚杰语)对新的经验具有“同化”和“顺应”功能,这个“图式”既不要过分“同化” ,也不要过分“顺应”,过分“同化”的思维往往固执己见、僵化保守,而过分“顺应”的思维则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优良的认识“图式”呢?试想,一个天资聪慧的学生,如果遇上一位笨拙而又固执的先生和一本充满谬误的教材,再加上封闭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结果会是怎样呢?所以,科学的认识“图式”主要取决于认识主体所学习的材料的真实性、原理的正确性和系统性、以及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

材料和原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以保证思维的严谨性和可信度,材料和原理的系统性可以保证思维的联系性和扩展性,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合理性则可以保证思维的逻辑性和流畅性;严谨、准确、深刻、系统、扩展、流畅的思维不就是科学的思维吗?这样的思维品质难道缺乏创新能力?尤其是思维的系统性和扩展性,可以使主体从相互联系的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把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新旧知识以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突破原有知识和思维的限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11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11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20 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是_____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A : 桑代克B : 皮亚杰C : 斯金纳D : 杜威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B【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 20 世纪关于儿童思维影响最大的理论。

故选 B。

2、单选题在观察精确性上有明显提高的阶段是小学_____。

A : 二年级B : 三年级C : 四年级D : 五年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3、判断题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答案】正确。

4、单选题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_____。

A : 积极作用B : 影响作用C : 制约作用D : 导向作用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德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构成要素和灵魂,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导和先行作用。

5、单选题上课过程中,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门开的方向。

这种表现是(S)。

A : 无意注意B : 有意注意C : 有意后注意D : 观察注意参考答案: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该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据此可排除 D。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

由“不由自主”可知,题干中的行为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应是无意注意。

故选 A。

6、简答题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是什么?参考答案:参考解析: (1) 教学目标设计;(2) 教学背景分析;(3) 教学策制定;(4) 教学过程设计;(5) 教学评价设计;(6) 教案设计。

7、单选题有学生用“班头”来记忆外语单词“Battle” ,他运用的学习策略是_____。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1.工勤技能岗位人员一般是指体力加技能方面的工作人员。

2.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3.职业综合能力也称为职业核心能力。

1.如果团队在形成期有清晰的目标,它就会有努力的方向,并能够后续发展阶段帮助新加入的成员融入团队。

2.处理工作中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首先要以C.合作为基础。

3.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

1.D.沟通是指发送者凭借一定的渠道(或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既它对象(接受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2.B.协调是指组织者调整某一活动各参与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因素能够相互配合,促成组织目标的完成。

3.沟通协调切忌D.盛气凌人1.B.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按照命令和规则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

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A.个体执行力是组织执行力的细胞。

只有每个细胞都有活力,组织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B.在组织中,群体是个体的简单组合C.个体执行力是组织执行力管理系统里的一个大系统D.凝聚力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3.C.执行力是组织竟争力的核心,是把组织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1.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融会贯通,这是指学习的C.创造性特征。

2.学习能力不包括D.学习的效果3.所谓学习能力是指人在学习活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A.心理特征和智力因素1.C中级创新能力表现为能够独立进行创新活动。

2在所能力的三个构成因素中,B.创新思维名居于核心地位。

2.C.组合法是以缘合分析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原理或规则,将两种或雨种以上的技术、产品、学说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适当叠加和组合,从而获得新事物和新系统的创造方法。

1.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是A.焦虑症2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追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是C.强迫症1.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是A.快乐2.个体在适应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实际与认识能力上的不平衡而引起种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是B.压力3.缓解压力的凯利魔术方程式的分析步骤是①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状况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与知识、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在此谈的智力与一般能力是一致的。

下面有必要说明智力与知识、创造力以及非智力的关系。

一、智力与知识
智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从来源看,智力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智力含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知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

从发展看,智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逐步上升,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甚至呈现出智力减退的现象。

据研究,人的知觉能力发展较早,但下降也早。

如用曲线表示,人的智力是呈抛物线形的曲线。

知识是随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的,随个人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是无止境的,它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

就二者的关系而言,首先,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没有基本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人就无法获得起码的感性知识,更不能掌握理性知识。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通常是掌握知
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人们正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但智力与知识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

总之,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的结果,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但两者的发展又不完全同步。

因此,教师了解智力与知识的关系,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二、智力与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

研究发现,不同领域里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程度不同。

画家和雕刻家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较低;作家与诗人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则很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程度居中。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能力二者的关系为: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能力;高智商的人并不都有高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创造能力高的人必须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

所以较高智商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除智力之外,还需有其他优良的因素作保证。

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对智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强化作用。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这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智力活动的开展会对非智力因素提出一定的要求,从而促进它的发展;另一方面,智力的各个因素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具有了稳定性,就可以直接转化为性格的理智特征,如记忆力的敏捷性、正确性、持久性,思维力的批判性、独立性、深刻性及广阔性等,而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成分。

可见,智力的发展过程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

其次,非智力因素又能支配智力活动,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主导下,智力活动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再次,非智力因素还能补偿智力方面的弱点,"勤能补拙"就是说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补偿作用。

由此可见,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与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致性不是绝对的、自发的,在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 2 3 4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