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塌陷及其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工程实例三
01
1. 背景介绍
某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
02
2. 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地质勘察、开展岩溶探测、实施注浆加固
、钢架支撑等措施。
03
3.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该地区的岩溶塌陷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安全隐
患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同时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后续的
设计合理的监测网络
根据岩溶塌陷的分布和规模,设计合理的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点的 布设、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等。
监测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与整理
01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数据处理与分析
02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
、变形速度、发展趋势等。
数据存储与共享
地下水控制
目的
地下水控制是为了降低或稳定地下水位,防止因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岩溶塌陷。
内容
采取抽水井、排水沟、集水池等工程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变化,采取应对措施。
土地管理措施
目的
土地管理措施是为了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防止或减轻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岩溶塌 陷。
VS
内容
填充加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型、深度较深的 岩溶空洞,填充加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
险。
锚杆加固
锚杆加固是一种通过在岩溶空洞周围钻孔,并向孔内注入锚固剂,以增加岩溶空洞 周围岩石的稳定性,防止塌陷的发生。
锚杆加固适用于大型、深度较浅的岩溶空洞,以及存在表层松散覆盖的地区。
锚杆加固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锚固剂的质量和施工工艺。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摘要:通过对岩溶塌陷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估,分析岩溶塌陷形成的机理,提出针对性的岩溶塌陷勘查手段及预报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关键词: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灾情预测;防治措施一、前言地质灾害是由不良的地质作用引发的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改变。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工程环境本身的影响与致灾性越来越明显。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例如地下空间开挖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古溶洞、隐蔽工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失、地层液化、建筑物自重、冲积层中含水量变化、化学物侵蚀作用、地壳移动、古窑老采区、地层滑移、地下水超量开采、陷落柱及淤泥地带等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溶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更频繁地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最多表现形式为岩溶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岩溶的防治措施
岩溶的防治措施
岩溶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控水措施:
地表水防水措施: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地下水控水措施: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
工程加固措施:
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较深的溶洞。
深基础法:用于深度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桩基工程。
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
综上所述,这些是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防治措施。
由于具体的岩溶环境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措施来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岩溶灾害的发生。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岩溶塌陷对公路的危害及其防治
岩溶塌陷对公路的危害及其防治摘要:近年来,岩溶塌陷事故频繁发生,对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公路领域。
岩溶塌陷会导致路面损坏,倘若治理不及时,轻则阻碍行车,重则危及生命。
无论是哪种后果,都不是国家希望看到的。
为避免岩溶塌陷事故的发生,需要了解岩溶塌陷成因,做好防治工作。
关键词:岩溶塌陷;危害;影响;防治措施前言我国拥有广阔的土地,地质状况比较复杂。
在某些区域存在岩溶,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坍塌现象[1]。
地基下沉,会对地上物造成影响。
当前,不少公路段都位于岩溶区域,倘若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酿成惨剧。
基于此,本文从岩溶塌陷危害入手,先分析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再归纳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一、岩溶塌陷的危害岩溶塌陷隶属缓变型地质灾害的一种,其拥有累进性特征。
岩溶塌陷一旦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危害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其一,导致道路大面积损毁,从而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
其二,导致交通运输不畅,于国于民不利。
具体来说,在岩溶塌陷发生后,人民群众要想达到目的地,只能选择绕路。
在岩溶塌陷发生中,轻则人员受伤,重则出现伤亡。
当塌陷出现后,地方政府要隔一段时间才能知晓。
制定解决方案需要时间,组织处理工作也需要时间。
这期间,车辆还会源源不断地驶来。
如果司机不能及时发现,还会让损失进一步扩大。
其三,增加施工难度。
岩溶塌陷发生后,会对地质结构造成破坏,需要专人来处理。
倘若施工单位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埋下隐患。
其四,影响政府形象。
倘若无伤亡情况出现,人民群众也就给公路项目贴上豆腐渣工程。
倘若出现伤亡,会使很多家庭支离破碎。
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安抚,如果采取错误方法,不仅无法抚平创伤,还会引发冲突。
冲突一旦升级,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岩溶塌陷的成因(一)岩溶发育岩溶发育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岩溶塌陷是否发生,而岩溶发育又受多种因素支配,诸如溶洞、溶槽、溶沟等。
岩溶发育程度不同,塌陷分布特征也会不同,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串珠状分布,二是星点状分布,三是面状分布[2]。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岩溶地面塌陷是指在岩溶地貌区域中,由于溶蚀作用导致地下溶洞发展,进而引发地表下陷的现象。
岩溶地面塌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岩溶地形特点岩溶地貌是由于岩石中可溶性矿物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
岩溶地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溶洞和地下河道:岩溶地区地下水经过长时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众多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2. 地下溶蚀: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会溶解岩石,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3. 天坑和塌陷陷落:由于地下溶蚀作用的影响,地表会出现天坑和塌陷陷落的现象。
二、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岩溶地面塌陷主要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发展和演化导致的。
地下水通过岩石裂隙渗入地下,溶解岩石中的溶质,形成溶洞。
当溶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表会因为地下溶洞的塌陷而发生下沉,形成地面塌陷。
三、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和评估为了预测和评估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风险,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地质勘测:通过对岩溶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掌握该地区的地质情况。
2. 地下水位监测: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了解地下水动态,判断地下水对地面塌陷的影响。
3. 地面形变监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地面形变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面下沉的迹象。
4. 模型预测:基于岩溶地区的地质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提前发现潜在的地面塌陷风险。
四、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填充堵塞:对发现的地下溶洞进行填充堵塞,阻止溶洞的继续发展和扩大。
2. 强固加固:对已形成的地面塌陷区进行强固加固,提高地面的承载能力。
3. 松土排水:通过松土和排水措施,改善地下水的排泄,减少地下水对地面塌陷的影响。
4. 监测预警:建立地面塌陷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地面塌陷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岩溶地面塌陷对人类和环境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1. 经济损失:地面塌陷会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农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溶穴的发育和分布受岩溶发育条件的制约,一般主要沿构造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张裂隙发育带、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分布地段、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分布。
岩溶的发育程度和岩溶洞穴的开启程度,是决定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因素,可溶岩洞穴和裂隙一方面造成岩体结构的不完整,形成局部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为容纳陷落物质和地下水的强烈运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条件。
一般情况下,岩溶越发育,溶穴的开启性越好,洞穴的规模越大,则岩溶地面塌陷也越严重。
2. 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基岩构造成的塌陷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顶板陷落而成的塌陷为基岩塌陷。
塌陷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形成的塌陷叫土层塌陷。
据南方十省区统计,土层塌陷占塌陷总数的96.7%。
3. 地下水运动地下水运动是塌陷产生的动力条件——主要动力。
地下水的流动及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动力因素,地下水径流集中和强烈的地带,最易产生塌陷,这些地带有:(1)岩溶地下水的主径流带;(2)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3)地下水位埋藏浅、变幅大的地带(地段);(4)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段;(5)双层(上为孔隙、下为岩溶)含水介质分布的地段,或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地段;(6)地下水与地表水转移密切的地段。
岩溶塌陷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防治措施引言岩溶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岩溶地貌区域。
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结构和性质,岩溶地区的土壤和岩石容易溶解和崩塌,导致地表塌陷,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岩溶塌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岩溶塌陷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巩固填塞措施巩固填塞措施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岩溶塌陷防治方法。
该方法通常采用填充物填充岩溶洞穴和裂缝,加固地质体,防止岩溶洞穴的继续扩展和坍塌。
填充物可以选择砂石、水泥浆等材料,根据地质条件和需求来确定合适的填充物。
对于较大的洞穴或裂缝,常采用灌浆注浆的方法进行填塞。
首先,需要进行洞穴和裂缝的调查和评估,确定洞穴和裂缝的形态和尺寸。
然后,选择适当的注浆材料和注浆工艺,将注浆材料注入洞穴和裂缝中,使其充满并固化。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洞穴和裂缝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较小的岩溶洞穴,可以采用填土的方式进行填塞。
需要选择合适的填土材料,将填土填入岩溶洞穴中,并进行压实和固定,以增加地质体的稳定性。
2. 密闭抑制措施密闭抑制措施是一种有效的岩溶塌陷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解,从而减少岩石溶解和崩塌的风险。
该方法通常采用封堵地下溶洞和裂隙的方法来实施。
首先,需要进行地下溶洞和裂隙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其位置和长度。
然后,选择适当的封堵材料,如注浆材料、聚合物材料等,对地下溶洞和裂隙进行封堵。
封堵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可塑性,以适应地质体的变化。
对于较大的地下溶洞,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或墙的方式进行封堵。
首先,进行地下溶洞的测量和设计,确定合适的尺寸和形态。
然后,在溶洞上方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或墙的浇筑,将地下溶洞封堵。
对于较小的地下溶洞和裂隙,可以采用注浆的方式进行封堵。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注浆材料,将注浆材料注入地下溶洞和裂隙中,充分填充并固化。
3. 地下水治理措施地下水是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有效地治理地下水可以预防和控制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
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1. 引言岩溶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在岩溶地区由于溶蚀作用导致岩层疏松、岩溶孔隙扩大、岩体失稳,从而引发地表或地下的土石体垮塌现象。
岩溶塌陷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治理方案的实施以及施工后的监测与评估。
该方案旨在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稳定岩体,防止或减轻岩溶塌陷的发生。
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岩溶塌陷治理施工之前, 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内容:2.1 勘察与评估在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岩溶塌陷勘察与评估,确定塌陷的范围、程度和原因。
通过周密的勘察和综合评估,可以明确治理方案的目标和措施。
2.2 方案设计根据勘察与评估的结果,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包括工程措施、技术要求、施工进度和预算等内容。
方案设计应考虑到地质、水文、土力学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治理效果。
2.3 施工组织与管理制定施工组织与管理方案,安排专业施工队伍,合理分工,确保施工任务的顺利进行。
施工组织与管理还包括安全防范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保障工人的安全。
3. 治理方案的实施在施工方案确定之后,可以开始进行岩溶塌陷治理方案的实施。
下面介绍具体的实施步骤:3.1 预处理在正式开始施工前,需要对治理区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清理工地、调查土壤和岩层情况、排水等工作。
通过预处理,可以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打好基础。
3.2 加固和补强根据方案设计,进行岩溶塌陷点的加固和补强工作。
加固和补强措施可以包括抽排地下水、注浆加固、嵌结加固等。
通过这些加固和补强措施,可以增加岩溶塌陷点的稳定性,减少垮塌的风险。
3.3 固化和覆盖针对塌陷地区,进行固化和覆盖工作,防止岩石继续风化、溶解和崩解。
固化可以采用喷涂和刷涂等方式,覆盖可以采用土石方加固、植被恢复等措施。
3.4 监测与调整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需要进行监测与调整工作,以确保治理效果。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处理效果的反馈方式:监测、 检测、评估报告
处理效果的持续监测:定期检 查、长期观察
处理效果的改进建议:根据反 馈进行优化和调整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技术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研发更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处理效果 应用前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挑战: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处 理技术难度大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地区地 面塌陷的现象通 常是由于地下水 位下降或地下溶 洞发育所致。
原因:地下水位 的下降可能是由 于地下水开采、 降雨量减少等原 因引起的;地下 溶洞的发育是由 于地下水溶蚀石 灰岩等可溶性岩 石形成的。
影响:岩溶塌陷 会导致地面塌陷、 建筑物损坏、农 田淹没等危害严 重影响人们的生 命财产安全。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如不良地质现象、地温异常等。
地面变形:岩溶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 地下水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流动速度快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岩体稳定性问题:岩溶地区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洞穴与地下工程问题:岩溶地区存在大量洞穴和地下工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造成一定难度。
缺点:处理方法可 能受到地理环境、 技术条件等多种因 素的限制实施难度 较大成本较高。
案例分析:以某实 际工程为例说明处 理措施在解决岩溶 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
结论:处理措施的 优缺点应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最适合的处理 方法。
处理效果的评估标准:稳定性、 安全性、经济性
预防措施:对岩溶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溶洞、暗河等分布情况采取适当的桩基、地 基加固等措施预防建筑物沉降和塌陷。
岩溶塌陷及其治理措施
岩溶塌陷及其治理措施一、岩溶塌陷简介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二、岩溶塌陷的治理方法岩溶塌陷应采取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对塌陷地基都需要进行处理,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
其处理措施有:(一)清除填堵法:常用于塌坑较浅或浅埋的土洞,首先清除其中的松土,填入块石、碎石,做成反滤层,然后上覆粘土夯实。
对于重要建筑物一般需要将坑底或洞底与基岩面的通道堵塞,可开挖回填混凝土或灌浆处理。
(二)跨越法:用于塌陷坑或土洞较深大,开挖回填有困难的处理方法。
一般以梁板跨越,两端支承在可靠的岩、土体上。
据广西的经验,每边支承长度不小于1.0~1.5m。
(三)强夯法:把10~20t的夯锤起吊到一定高度(10~40m),让其自由下落,造成强烈的冲击对土体强力夯实。
一方面是夯实塌陷后松软的土层和塌陷坑或土洞内的回填土,以提高土体强度;另一方面可消除隐伏土洞和软弱带,是一种处理结合预防的措施。
Christain(1984)的试验:锤重15t,落距20m,将影响到地表下8~9m的深度。
利用该方法在没有其它条件限制下,可以确定4.5m以上土洞的位置。
(四)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口进行注浆,其目的是强化土层或洞穴充填物、充填岩溶洞隙、隔断地下水流通道、加固建筑物地基。
灌注材料主要是水泥、碎料(砂、矿渣等)和速凝剂(水玻璃、氧化钙)。
水泥标号应大于450号。
灌浆方式可采用低压间歇定量式或循环式灌注,目的是减少浆液流失,间歇时间可控制在7~8小时左右。
(五)深基础法:对于一些深度较大,跨越结构无能为力的土洞、塌陷,通常采用桩基,将荷载传递到基岩上。
(六)旋喷加固法:在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在其上再设置筏板基础。
“硬壳层”厚度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设计要求而定,一般可达10—20m。
(七)地表水的疏、排、围、改治理:在土洞、塌陷地基的治理阶段,对地表水的治理不能忽视或放松,应在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编版)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编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新编版)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2)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3)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2.地下水控水措施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
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二)工程加固措施1.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2.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4.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时地面塌陷分析及处理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时地面塌陷分析及处理摘要:目前,国家基础建设向山岭地区推进,遇到岩溶地质的几率大增,特别是基础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桩基等深基础时,岩溶地质给项目建设带来较大的施工困扰,对项目结构质量及安全的影响颇深。
岩溶地区桩基,由于岩体的岩性不同,溶洞的发展、发育情况不同,造成施工中事故较多。
针对遇到的施工事故进行针对性处治,有助于快速有效地解决桩基施工中的问题。
为了提高岩溶区桩基础施工效率及保证施工安全,该项目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岩溶区桩基施工的措施,关键词:岩溶地区;桩基施工;地面塌陷引言岩溶区的桩基,由于岩体的岩性不同,溶洞的发展、发育情况不同(如:溶洞数量、形状、尺寸、位置的随机性及多样性),以及填充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岩溶地段桩基在遭遇不同荷载时容易发生较大位移而影响上部结构稳定还有其他次生灾害。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开发岩溶资源的势头在世界各国盛行,而岩溶资源的过度开发频频诱发岩溶塌陷,继而成为岩溶区主要的环境地质灾害。
由于目前各类规范的局限性,使用普通地区的桩基规范直接用于岩溶区桩基础的设计,势必不能满足岩溶区桩基础承载力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因此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如果桩基础承载力设计不足以满足基础需要的承载力时,会给工程带来很大损害,这样就引起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相反,如果设计的桩基础承载力过于保守,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这样就使工程造价大大增加。
据此,以合理设计岩溶区桩基和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为前提,尽量的降低工程造价,增加施工的合理性,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对全国广大岩溶区的桩基础的设计施工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1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时地面塌陷原因在详细勘察揭示场地岩溶发育后,对建筑物进行了超前钻施工勘察,塌陷桩位超前钻并未揭示溶洞,但从地面大面积塌陷情况推测,该桩位下伏基岩中应存在较大的溶洞。
详细勘察及施工勘察一般采用钻探方法,本工程的地面塌陷案例说明钻探未能完全查明岩溶分布情况。
岩溶塌陷形成机理及处理
岩溶塌陷形成机理及处理岩溶塌陷是由岩溶溶蚀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它会造成人类和物质财产的严重损失。
本文将重点探讨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和处理方法。
一、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岩溶塌陷是由于溶洞、地下水通道等所在的岩石层发生了物理或化学改变而造成的。
以下是岩溶塌陷形成的几种机理:1. 地下水侵蚀地下水是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的侵蚀能力很强,当水流穿过含有溶解性岩石时,会溶解掉岩石中的矿物质,并形成溶洞、孔道等。
如果长期存在较大水量进入,岩溶体就会被大量侵蚀,甚至导致滑坡和山体塌方。
2. 矿物晶体收缩岩石中的矿物晶体数量较大,因此矿物晶体收缩对整个岩体的影响十分明显。
当岩体中的水分蒸发时,矿物晶体就会因为缺少水分而缩小,岩体体积就会减小,造成塌陷。
3. 自然气体作用天然气体的存在对地下岩石结构有直接影响。
如果岩石中存在天然气、甲烷等气体,它们将挤压岩体造成压力,岩体就会受到压缩、移动,最终导致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处理方法1. 巩固修改这是岩溶塌陷最常用的处理方法,通过在塌陷带内进行加固、填充工程,使得塌陷区的土壤体更加坚实,以改善地基的通透性,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2. 拦截排水京冀互联网医院备案号:(京)- 备案号:京卫网审【2020】第0291号因为地下水是造成岩溶塌陷的元凶之一,拦截排水也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法。
可以在塌陷区域内铺设防渗层,避免水进入下面的溶洞,也可以进行抽水排泄,降低地下水位的压力。
3. 处置生活垃圾大量城市生活垃圾对土壤进行了污染,还导致土壤松散膨胀,为岩溶塌陷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因此,合理处理垃圾和污水,降低垃圾的处理量也是岩溶塌陷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4.园林绿化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土壤厚度,加强土壤对于岩石的支撑,也是岩溶塌陷处理常用的方法之一。
不过要注意,制定园林绿化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土、植被、水和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
总之,岩溶塌陷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难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危险和灾害,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其形成机理和处理方法,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珍贵的地球。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整理课件
塌陷的阶段性:单个塌陷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土洞形成和扩展阶 段、塌陷形成阶段和调整阶段
塌陷的周期性:在引发源稳定不变(如排水降深稳定)的情况 下,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塌陷作用随其周期性变化而作强弱 波动,如一年中的雨季春耕泡田季节,塌陷作用强烈,塌陷数量 多而集中,其它季节塌陷作用减弱,数量减少。在一个轮回中这 种波动随着塌陷发展逐渐向外围扩展,其幅度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在引发源发生变化(如排水降深加大),塌陷作用将再次复活并向 外围扩展,开始一个新的轮回,再旋式发展。
整理课件
在乡村场地和房屋地基选址中,如何避开塌陷,一般说来应避开下列 地段: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这些地带中隐伏岩溶形态(漏斗、溶槽等)较发育,且其中,多有软土分布, 发生塌陷可能性大。
整理课件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 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这些地带往往容易产生塌陷。
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这些地带中隐伏 岩溶形态(漏斗、溶槽等)较发育,且其中多 有较土分布;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 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县以砂土为主,其底部 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 “天窗”地段;
整理课件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仅层含水层分布地
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
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 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整理课件
4、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注意: (1)消除或减轻人为因素的影响; (2)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大量入
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 简介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岩溶、煤矿开采等原因引起的地表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不仅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导致建筑物倾斜、道路断裂等安全隐患。
因此,采取有效的地面塌陷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2. 预报和监测地面塌陷的预报和监测是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地下裂隙等情况的关键。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地面塌陷监测系统,可以提前发现地面塌陷的预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面塌陷监测技术包括:•地下水位监测:通过设置地下水位监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
•地表沉降监测:通过定期测量地表的沉降情况,判断地面塌陷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形变数据,对地面塌陷进行监测和预测。
3. 加固和修复针对已经发生地面塌陷的区域,需要采取加固和修复措施,以防止进一步的地面塌陷和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加固和修复措施包括:•地下注浆加固:通过向地下注入固化材料,填充地下裂隙,增加地下土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桩基加固:在地下注入桩体,增加地下土层的承载能力,防止地面塌陷的发生。
•土工格栅加固:在地下设置土工格栅,增加地下土层的抗剪强度和抗滑性。
4. 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下降是导致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采取措施保持地下水位稳定是防治地面塌陷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防止地下水位下降的措施包括:•限制地下水开采:对于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开采行为,可以通过减少开采量、限制开采区域等方式来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
•人工补水:通过向地下注入水源,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防止地下水位过度下降。
5. 岩溶地区的防治措施岩溶地区是地面塌陷的高发区域,因为岩溶地区的岩石容易溶解和崩塌。
针对岩溶地区的地面塌陷防治,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
常见的岩溶地区的防治措施包括:•岩体加固:在岩溶地区的岩体上设置抗滑支撑,增加岩体的稳定性。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1. 引言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貌区,由于溶蚀和溶洞导致地下溶蚀空间无法承载地表负荷而引发的地表沉降现象。
岩溶塌陷不仅会对地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还可能引发地下水资源的丧失和地下水源污染问题。
为了防治岩溶塌陷,需要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岩溶塌陷防治措施。
2. 岩溶体监测与预警岩溶塌陷防治的第一步是进行岩溶地貌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通过使用地质勘探技术和遥感技术,可以对岩溶地貌中的溶洞和溶蚀空间进行检测和定位。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下水位监测、地表位移监测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岩溶地貌的变化情况,预测可能发生的塌陷风险。
及时的监测与预警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岩溶塌陷的危害。
3. 岩溶塌陷治理技术3.1. 巩固填充法巩固填充法是一种常用的岩溶塌陷治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向岩溶地层中注入固化材料,填充溶洞和溶蚀空间,增加地下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固化材料包括水泥浆、混凝土、砾石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混凝土注浆、压实填充等方法,进一步加固地下岩石体,提高其承载能力。
3.2. 地表整治技术地表整治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岩溶塌陷防治措施。
通过对地表进行整治,可以减少地表水的渗透,降低地下岩体中溶洞和溶蚀空间的形成。
常用的地表整治技术包括覆土填充、地表排水系统建设等。
覆土填充可以填补地表塌陷坑,增加地表荷载,减少岩溶塌陷的发生。
地表排水系统建设可以将地表水及时排除,减少地下水位的升高,降低岩溶地貌中溶洞和溶蚀空间的形成。
3.3. 塌陷区域隔离与限制开发对于已经发生岩溶塌陷的区域,可以采取隔离与限制开发的措施,以减少岩溶塌陷的扩展范围和危害程度。
一方面,可以设置隔离带,将塌陷区域与周围地区进行有效隔离。
另一方面,可以限制该区域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地表负荷,降低岩溶塌陷的风险。
4. 岩溶塌陷防治的运营与维护岩溶塌陷防治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运营和维护工作。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岩溶塌陷是指岩溶地区因长期水体或地下水的侵蚀而形成的地下洞室逐渐塌陷,导致地表和建筑物下沉甚至坍塌的现象。
岩溶塌陷不仅造成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还给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岩溶塌陷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监测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的防治首先需要对潜在的岩溶塌陷进行科学、全面的监测。
可采取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地面监测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监测、水位监测、岩溶裂隙监测等;遥感监测则利用航空遥感、卫星、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进行,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对岩溶塌陷进行全面、高效、定量的监测,快速掌握岩溶塌陷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治理潜在的岩溶塌陷实施治理工程是防治岩溶塌陷的关键步骤。
利用切割、填平和加固工程等方法对潜在的岩溶塌陷地区进行治理,既可以改善地表地貌,又可以加强地下洞室的稳定性,从而达到防止岩溶塌陷的目的。
具体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有:1. 利用填方加固法填充地下洞穴。
该方法适用于洞穴深度较浅、规模较小的地区,如平地及低山丘陵地区。
2. 利用钢筋网片加固,使用钢筋网片覆盖岩壁,将板根固定到地层,形成稳定防护层,可有效地增强岩层的稳定性。
3. 防渗加固处理,对渗透性较强的岩石地区可采用防渗帷幕、建设排水井等方法,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减轻了地下水对岩层的侵蚀,达到稳定地下洞穴的目的。
三、地面控制和治理地面控制和治理是岩溶塌陷防治的重要环节。
对于暴露在地面上的潜在塌陷区域,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1.利用绿化带防治。
在裸露区域种植草木或人工种植多年生荡,能够有效地增加地表的覆盖层,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增加岩石和土层之间粘聚力,增加地下水位,达到稳定地表的目的。
2.利用混凝土边坡对地表进行加固。
该方法适用于陡峭的山地地区和需要加固的道路旁边。
用混凝土分层、加固和支撑岩石地层,可有效地降低地表坡度和滑坡的概率,达到防治岩溶塌陷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论文
论文题目:岩熔塌陷及其防治措施
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年级:2013级
学号:1308100347 1308100349 1308100338
1308100316
学生姓名:黄绩俊姜凌锋刘忠权吴洪江
指导教师:王益伟
2015年12月15日
摘要:
近年来,随着岩溶区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岩溶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增强,由此而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岩溶区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妨碍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研究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根据相关的参考资料,对岩溶塌陷形成的原因、形成条件和防治对策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熔岩塌陷形成原因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引言
岩溶塌陷(karst breakdown survey)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国内外均有熔岩塌陷的发生,作为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随着日益强烈的人类经济活动,塌陷的坑数不断增多,熔岩塌陷问题已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学地质的大学生,对岩熔塌陷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对岩熔塌陷的研究更有其重要性。
一、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
岩溶塌陷多发生于上覆厚度不大松散沉积物的岩溶发育地区。
岩溶洞穴、上覆沉积物及地下水,构成固体、液体及气体三相力学平衡体系,地下水位变动达到一定幅度,平衡破坏,上覆松散沉积物突然塌落,形成上大下小的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或者暴雨使地下水位迅速抬升,均可发生天然的岩溶塌陷。
地下水位下降时,上覆载荷得不到足够的支撑,引起地面塌陷。
地下水位抬升时,封闭气体受压发生气爆,上覆松散沉积物破坏而塌陷。
天然的岩溶塌陷规模小,分布有限,危害不大。
2、人为因素
开采地下水、采矿排水、基坑排水等人为活动,会引起浅层地下水位的降低,有时还伴随着封闭气体负压吸引,触发岩溶塌陷。
人为活动引发的岩溶塌陷,多发生于人口密集的城镇厂矿,危害严重
二、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
1、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产生的基础
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这里主要对前者进行论述)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
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岩溶发育愈强烈,岩溶洞隙数量愈多,其规模也愈大,愈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
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排浊基准面的控制,多
发育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
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岩溶洞隙的开口程度是影响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因素,岩溶地下水的活动,塌陷物质的运移都是通过洞隙开口处进行的,因此,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
实践表明,洞隙规模愈大,塌陷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
洞隙的平面展布形态对塌陷平面形态有着决定性影响,裂隙状洞隙往往形成长条状塌陷坑,沿地下河管道往往产生链状或串珠状分布的塌陷坑群。
2.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
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层是土洞形成和塌陷发生的物质基础。
目前已知塌陷中土层塌陷占96.7%,可见土层是塌陷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层的成因类型、矿物成分、岩性、颗粒成分、结构构造、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状态、厚度等,影响着土洞的形成和发展的快慢。
土层的厚度,还控制和影响着塌陷的形成与规模。
此外,盖层为风化破碎的基岩也可产生塌陷,由基岩构造成的塌陷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顶板陷落而成的塌陷为基岩塌陷。
3.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运动是塌陷产生的动力条件——主要动力。
不论是地表水的渗入还是人为的抽灌地下水,都会影响地下水的运动平衡,导致水动力场的改变,促成岩溶塌陷。
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带是塌陷产生的敏感区,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产生塌陷的主要触发因素。
地下水在流通空
隙中流动,通过对土壤和岩体的物理和化学溶蚀,将其中的可溶性离子带走,土颗粒间胶结物的流失,使土层结构变得松散,土颗粒间空隙增大,地下水的流速加快,水力坡度变大,搬运能力增强,加剧了对土层中颗粒物质的冲蚀,形成更大的流通空隙,继而形成土洞。
人为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土层中水压力减小,对土颗粒的浮托作用减弱甚至消失,造成土颗粒间空隙增大,结构松散。
一些岩溶管道中由于地下水的流动,形成负压,对上覆土层形成吸蚀作用,造成上覆土层的塌陷。
水动力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降雨、水库蓄水、井下充水、灌溉渗漏、严重干旱、矿井排水、强烈抽水等。
此外,地震、附加荷载、人为排放的酸碱废液对可溶岩的强烈溶蚀等均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三.岩熔塌陷的防治措施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
1. 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
(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
(2)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3)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2. 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
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二)工程加固措施
1. 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2.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 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4. 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5. 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较深的溶洞。
6.深基础法:用于深度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桩基工程。
(三)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1. 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
2. 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试验研究,找出临界条件。
3. 增强防灾意见,建立防灾体系。
岩镕塌陷的防治尽管难度较大,但只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的措施,岩溶塌陷灾害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四,总结
岩溶塌陷给人类社会的经济和发展带来巨大的灾害,是现在一种主要地质灾害,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岩熔塌陷的形成大半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警惕。
岩溶塌陷尽管具有突发性,尽管岩镕塌陷的防治难度较大,但只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的措施,岩溶塌陷灾害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参考文献
1、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1
2、陈国亮,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6
3.damingwu ,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动力因素,20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