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2.1《抵抗弯曲》教案 (新版)教科版
【最新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3)【精品】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认识。
用板凳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湖南第一师范 张懿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增加厚度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猜想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进行猜想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操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探究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规格相同的A4纸若干张;规格相同的铁钉若干枚;规格相同的木块8个;尺子4把;实验记录单4张。
【教学过程】一、科学视野:我是小小建筑师1、同学们,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造房、修桥,明清故宫、卢沟桥、赵州桥都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大的智慧和创造力。
但近年来,一则则关于桥梁建筑坍塌导致人员伤亡的新闻报道也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
2007年8月13日,湖南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境内凤大公路突然坍塌,造成64人遇难,22人受伤;2011年7月4日,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发生坍塌事故,一辆旅游大巴坠入桥下,导致1人死亡,22人受伤;2013年10月13日,江西庐山景区过桥断裂致18人落水。
这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在给我们的桥梁质量敲响了警钟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对比:为什么如今的桥梁会如此“脆弱”?我们怎么才能让桥梁“坚强”起来?(新闻事例和提问可以很好地产生“情境效应”,情境效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可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扮演小小建筑师,研究桥梁的抵抗弯曲问题。
(板书:抵抗弯曲)2、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猜想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合理,但是这些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要利用实验来验证。
这节课我们就以厚度为例,对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的关系进行探究。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
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
”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
”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
”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
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
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
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
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
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设计李俊堂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1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增加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
3、?能通过实验求证自己的假设。
重点难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准备: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观察理解房子和横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认识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
2、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是是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选用薄纸板裁成长度相同,宽度成倍不等的纸条做成纸横梁。
2、纸条垫起的高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每次以纸条中部接触桌面为最大弯曲度。
3、纸条的厚度、长度、弯曲度和架空长度都要相同,实验只改变纸的宽度,而且要成倍地增加。
4、要先预测后实验,促使学生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厚度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大小?(3)?表格设计: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三、?解释横梁是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1、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1抵抗弯曲-教科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
本单元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
本课通过两段文字和四幅图引导学生认识房子、桥梁都有柱子和横梁,是靠柱子和横梁支撑的,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由此引出“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即纸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先让学生推测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厚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最后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加,而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是对第一部分研究结论的运用。
启发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A.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B.增加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A.识别与控制变量。
B.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通过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C.用推理和实验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及引发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回形针;实验报告单等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播放课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有柱子师:还有吗?(师可引导,指在图片上)生:横梁。
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材背景:《抵抗弯曲》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课由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教学准备:1.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直尺。
2.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记录单及汇总表、直尺、4本科学课本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幻灯一:欣赏图片。
问:你认为房屋和桥梁是靠什么支撑的?学生思考回答。
2、幻灯二:很多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横放的横梁和直立的柱子支撑的。
3、思考:横梁和柱子同时支撑着房屋,当它们受到向下的压力时,谁更容易弯曲?教师用纸盒,纸,垫圈分别模拟柱子,桥梁,重物进行演示。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横梁”和“柱子”(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2、引出新课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一)学生猜测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
(出示小垫圈)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难点:让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夹子、桌子等。
3.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因为受到力而弯曲?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并提问:这些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会一样吗?让学生预测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组实验材料和工具。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的弯曲程度。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观察和分析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直尺、折尺、橡皮筋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弯曲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学习: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抵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思考和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弯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设计、材料科学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第3-4课时:观察和分析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3. 第5-6课时: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4. 第7-8课时:总结提升,讨论实际应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第1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形状与结构”的伊始课,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房子、桥梁都有柱子和横梁,靠柱子和横梁支撑,而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由此引入本课的内容——横梁的抵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本课只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梁的抵抗弯曲能力与横梁宽度、厚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学生分析发现纸的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会明显增加,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最后学生用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教学难点】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梁的弯曲原理,研究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梁的弯曲原理。
2.掌握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梁的弯曲原理。
2.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梁(不同材质、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加载装置、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梁的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梁的弯曲原理,以及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梁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等条件,观察和记录梁的弯曲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承受较大弯曲力的梁,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制作出这种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梁的弯曲现象的观察报告。
梁的弯曲原理;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抵抗弯曲-教科版
2.1.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认识房屋、桥梁的结构中有柱子和横梁,了解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2)增加横梁的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能识别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2)记录并分析数据,能得出合理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类在形状与结构应用方面的创造与智慧,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
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特别是贯穿在本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基本能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5min)1、童年的梦想: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在沙滩上玩“堆城堡”的游戏。
我们都有一个童年的梦想,那就是建造一座自己喜爱的城堡。
2、走近古代世界的七大建筑奇迹:千百年来,人类的建筑致力于美的超越、艺术的物化,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让我们走近古代世界的七大建筑奇迹,感受其规模、美丽或建造方式的独特与神奇。
(1)埃及金字塔;(2)宙斯神殿;(3)亚历山大港灯塔;(4)古巴比伦空中花园;(5)阿尔特密斯神殿;;(6)摩索拉斯陵墓;(7)罗德斯岛太阳神巨像。
4、了解世界著名的建筑景观:(1)泰姬宫;(2)罗马竞技场;(3)比萨斜塔;(4)巴黎埃菲尔铁塔;(5)悉尼歌剧院;(6)迪拜帆船酒店;(7)万里长城;(8)鸟巢。
5、让我们为成为未来的建筑师而努力吧!活动2【讲授】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0min)(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观察:观察下面的图片,想一想: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小结: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着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实验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实验说课稿1、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下一节课学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做铺垫。
二、实验教学内容(1)探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探究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3)研讨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显著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能运用实验结论对横梁平放还是立放做出科学解释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
重点:究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难点:识别和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变量。
4、实验原理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五、实验改进要点教材实验中把科学课本叠放在一起作为桥墩,实际操作中会比较费时,且课本容易移动、变形,导致纸梁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
因此我们自制了一个桥墩装置:在一块纸板上固定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固定为10厘米。
这样就可以控制纸梁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保持不变,从而减少实验误差。
六、实验器材自制桥墩;厚度、长度相同,宽度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卡纸条;宽度均为3厘米,长度相同的1倍厚,2倍厚、4倍厚卡纸条;同规格垫圈;泡沫板。
7、实验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桥梁和房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再结合图片让学生明白当受到压力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教材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科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以及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的片状物体,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3.课件:关于材料抵抗弯曲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铁丝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可以弯曲,而有些材料不能?让学生提出假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弯曲不同材料的片状物体,观察和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实验结果。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觉引起实验结果显现差异的各因素,能依照实验体会提高推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
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制作曲线图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并能运用数据和曲线图进行分析,并能用汇报实验中的发觉和得出结论。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爱好;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能够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并能明白得横梁平放和立放的道理。
二、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关键:1、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操纵;2、运用曲线图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三:教学预备:教师用:运算机辅助课件,米尺等;学生用:垫片一盒、盒子两个、四种厚度的纸条、实验记录表、曲线图等;四、教学过程:1、游戏导学,开宗明义教师演示搭纸桥游戏,引入教学;“薄纸做的桥抗弯曲能力专门差,换一张同样大小的厚一点的纸做桥面,抗弯曲能力会如何样,猜猜厚纸(2倍纸)桥能承担几个垫圈?老师接着问:“今天我们研究同一质量的纸,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如何样?”2、实验初探,聚焦差异“怎么说厚纸做的桥能承担几个垫圈?想不想自己试试!”小组领取材料完成对2倍纸的承重能力的测试并汇报测试结果。
“什么缘故同样大小的厚纸,各组的测试结果却相差这么大”。
问题出在哪里呢?师生共议分析找出缘故。
“看来要研究不同厚度的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3、实验再探,分析总结小组完成4种厚度的纸的抗曲能力的实验研究。
推测记录,采集数据,讨论分析(通过实验和表格中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觉?从那个实验中我们又能得出一个如何样的结论?),师参与小组实验和交流。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1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1.探究发现法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学案例
《抵抗弯曲》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最后以横梁是采取平放是竖放的问题展开讨论,再以借助尺子做模拟实验进行体验,对本课的科学概念进行深化与实践应用。
教学目标: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3、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增加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及引发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实验记录表和画曲线图的格子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明确问题。
师:2002年10月1日,在荆州发生了一件让荆州人民骄傲和自豪的大事,一桥飞架连南北,凤凰展翅鸣楚天——荆州人民翘首盼望的荆州长江大桥终于如期通车。
荆州大桥全长4397.6米,桥面宽24.5米,双向4车道,是中国人实施科技建桥的杰作。
其北汊通航孔桥为主跨500米PC斜拉桥,居同类桥梁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南汊300米姊妹桥塔属全国第二;三八洲主跨度150米连续桥梁创国内之最。
大桥吸纳了国际国内大跨度桥梁多种形式,被专家称为“中国桥梁建设博物馆”。
(多媒体出示:荆州长江大桥及夜景图)生:哇!太漂亮了。
生:雄伟!……师:荆州长江大桥的建成,让有“凤凰城”之称的荆州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桥梁有关。
(多媒体出示:桥梁)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一座桥梁吗?生:不是,这是一张白纸。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第1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研究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的研究奠定认识的基础。
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本课还要锻炼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利用对比实验找出变化规律,记录并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能力目标猜想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进行猜想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操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探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横梁和柱子的模型。
2、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回形针。
3、学生准备:课本、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
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
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横梁”和“柱子”
(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
(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2、引出新课
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猜测
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
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
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
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
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
(出示小垫圈)
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
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5、怎样改变纸梁的宽度比较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的变化?(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的纸梁引导)
学生回答:成倍增加纸梁的宽度。
6、你如何知道纸梁能抵抗多大的弯曲?(加垫圈到什么程度为止?)
学生回答:每次实验以纸条中部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垫圈数为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探究纸梁的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提问:实验方法是否与上一个实验相同?有什么是不同的吗?
学生回答:不同条件:纸梁的厚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四)学生探究实验
1、阅读作业本上的两个表格,明确实验目标
提问:你从作业本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需要预测和实测。
小结:在实验前需要对实验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2、温馨小提示:
纸梁垫起的高度为两本科学书叠放的高度
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适中(不要太近或太远)
垫圈一个一个轻轻摆放在纸梁的中间位置
小组内互相合作,轻声交流,争做小小科学家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4、汇报交流
分别挑选两个小组汇报不同的实验数据,收集数据填写表格,分析数据。
纸梁的宽度一倍宽两倍宽四倍宽
抵抗弯曲能力预测实测
结论:
纸梁的厚度一倍厚两倍厚四倍厚
抵抗弯曲能力预测实测
结论:
5、分别归纳小结:
①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②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6、提问:对比两组不同实验的实验数据,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增加厚度增大纸梁抗弯曲能力更加明显。
)
三、课后拓展
思考:横梁横着放好还是竖着放好?为什么?
试一试:用尺子证明你的想法!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2.抵抗弯曲
因素抵抗弯曲能力
宽度增加增强
厚度增加大大增强
材料
形状…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上完后,听了几位教师的意见,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是教师的基本功这块内容,板书的字还需要多练习。
上课语言表达能力上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课堂内评价性的语句太少,没有给学生一个激励,同时也需要肢体语言的结合应用。
说话的内容太多,有些话其实不需要一再重复,说一遍学生也就能够明白,不需要反复强调。
提问时言语还不够明白、准确,要让学生知道你在问什么,这样他们也才能准确地回答。
一堂课上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后要注意增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活动,今天的课上活动前没有交代完所有事情,导致最后实验器材的整理上就出现了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回避了学生的一些问题,这样也不好,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捕捉,就算没有按你预先设想的回答那也要对他的回答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
备课时的学生预设还要加强,多请教老教师,请教学生在这堂课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在备课当中就充分做好准备。
以后还需要多听课,多和老教师交流,学习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