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的世卿制:周代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权被统一的君主所掌握,君主任命贵族作为世卿,管理地方事务。

2. 秦汉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郡和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

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政府官员选拔更加重视能力。

3. 隋唐的科举制: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考试的内容相对繁杂。

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艺术的学问和教化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4. 宋代的制度创新:北宋时期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同时,宋朝也引入了新的选官制度,如均输法、检校职方制等,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执行力。

5. 元明清的经世致用:元、明、清三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继续延续科举制,但逐渐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严格限制士人的权力。

尤其是明代开始,选官制度更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注重选拔实干能吏。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了一种趋势,即从以血缘关系和财产作为选拔标准,逐渐转向以能力和学问为主要考量,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体现封闭的 中下层地 特征。以官 主知识分 举士,百姓 了提供了 不得参与。 机会。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
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
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韩国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面
• 4.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
• ①以州为监察区
②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 ③起用布衣为相
④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特征有 • A.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 B.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 • C.地方推行州郡县三级制 • D.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同学们阅读“君权与相权”思考:
1)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削弱相权? 2)汉、唐、宋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3)由此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 影响?
情境模拟
这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 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 众大臣商议对策。假如这事分别发生在 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时期,该决策 的运转机制应该是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它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是主要特点。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 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 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 不断发展是另一个重要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 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终听名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 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 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一、引言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选官制度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我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二、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1. 起源和初步形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逐渐建立了“举贤良、设官长”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这一阶段,选官制度还比较简单,多以世卿、国老等贵族阶层为主要选拔对象,后来逐渐向士大夫阶层扩展。

2. 完善和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壮大,选官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起来。

秦朝统一天下后,推行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严格的选官考核制度,同时也开始有了明确的官职等级和职责范围。

这一时期,选官制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体系,为后来的制度建立打下了基础。

3. 全面发展和繁荣隋唐时期,选官制度达到了全面发展和繁荣的阶段。

这一时期,考试选拔逐渐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科举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为社会上层士绅提供了获得官位的途径,也为社会的流动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4. 衰落和变迁宋明清时期,选官制度逐渐出现衰落和变迁的趋势。

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官员选拔趋向世卿世族,导致官场陷入了贵族化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逐渐失去了公平和公正性,也为社会上层的“官本位”思想埋下了隐患,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三、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 由世卿到科举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可谓是由世卿到科举的历史进程。

从最初的以贵族士大夫为主要选拔对象,逐渐发展到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向更加公平、公正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经历了各个朝代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历史演变:1.先秦时期( 公元前221年)之前:(在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主要以世袭、贵族血统和推荐制为主。

统治者会根据家族背景、出身贵族以及他们的政治能力来任命官员,而不太重视事实能力和才干。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根据官员的资历和能力将官员分为九品,并设立中正之官来监督官员行为。

此后的汉朝继续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在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注重学识、才干和选拔人才,设立了九卿、郡守、县令等职位,选拔具备学问和能力的人担任官职。

3.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在州县设立县试,考取一定分数的人才可以参加国家的殿试。

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和明经科,选拔官员。

进士科考试合格者可以担任高级官员,而明经科则可以担任低级官吏。

4.宋元时期 960年-1368年):(宋代设立了科举制度的新科,并引入了考试的编排、题目种类等一系列规定,科举制度开始形成规范和固定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是进士科考试,通过举人、贡举、进士三个阶段选拔人才,进士科考试合格者被封为进士,可以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5.明清时期( 1368年-1911年):(明代仍然奉行科举制度,不过如今考试范围更广,设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

清代延续明代的科举制度,但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修改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等。

此外,清代还引入了补贡制度,允许在科举考试之外选拔一部分官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由世袭和贵族推荐向注重学问、能力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转变。

科举制度不仅改变了官员选拔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结构。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千年之久,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被废除。

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以九品中正制为主,即将官职分为九个等级,并按照贤愚、品德、能力等因素进行评定。

此外,还设有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2. 宋元时期:宋代继承了九品中正制,但在宋代加强了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宋代科举制度分为进士科和举人科,其中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科举,通过这个科举考试合格的人才可以进入官场任职。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度。

明代设有三科(乡试、会试、殿试),清代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选拔机制,选拔对象也从最初的士人逐渐扩大到广大民众。

4. 近代以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选官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实行了国民党的选拔制度,通过政治派别的竞争和党派内部的考核选拔官员。

1949年建国后,中国采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再经由这些代表选举产生政府的各级机关。

总的来说,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从贤愚品德能力的评定,到科举制度的崛起,再到党派竞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引入,都是历史进程中不同政治体
制下的不同选拔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的选官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一、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门第做官,也叫世卿世禄制。

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代替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代的选官制度,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以孝廉为主科;3、九品中正制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列为九等,成为授官依据。

二、先秦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轴?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三国(220-280)南北朝(420-589) 时间顺序: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三、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之间的国家有哪些?①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二世而亡。

布衣天子刘邦(西汉)接盘,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武雄风。

王莽篡位,新朝初立;绿林火起,光武(东汉)归来;桓灵失鹿,三国争雄;魏吴蜀,天下三分。

司马(西晋)有心,晋祚不堪;五胡(成汉,前赵)乱华(衣冠南渡,东晋),十六国(石赵)乱炖。

冉闵(冉魏)一出《屠胡令》,天下尽归汉人家。

前秦符坚堪称雄,肥水一战尽成空。

寄奴(刘宋)意气风发,气吞万里如虎。

一句谎言成就一个国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谁道黄沙漫天?多少佛寺(梁武帝崇信佛教)烟雨中,太平仍是难期许。

世家门阀一时起,兵戈不断手足残(北魏分家:东魏,西魏)。

一朝得志乘风起,不过百年已分崩(南朝陈)。

权臣肆虐时,只有名利存心间,忠义不过嘴上谈(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

②秦汉三国归晋统,南北两朝是对头魏晋南北朝有哪些国秦汉三国归晋统,南北两朝是对头。

说的即是这一时期纷乱复杂的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的建立至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

这一时期的国家(包括少数民族政权)有:三国——曹魏蜀汉两晋——西晋、东晋北朝——北魏、东魏(534~550)、西魏、北齐、北周南朝——宋、齐、梁、陈三国时期少数民族鲜卑、乌桓、匈奴、羌氐、孟获势力、西藏诸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政权: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夏、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③1、南北朝(386-589)时期出现了9个国家。

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 客观公正:选官制度趋向于注重客观公正,避免人为干扰。

例如,采取竞争性选拔、公开评议等方式,确保竞选过程公正透明。

2. 多元化:选官制度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注重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例如,早期主要考虑财富、家族等身份、背景因素,如今则主要考虑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

3. 民主化:选官制度趋向于民主化,充分考虑选民的意愿和需求。

例如,透明公开的选举和公投等方式,让选民更多地参与和决定政治的走向。

4. 强制性:选官制度趋向于强制化,避免违法和不公正的行为。

例如,规定候选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纯洁性、廉洁自律等规定,对违规者实行法律严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禅让制,即“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然而,随着大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家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选官制度也转变为世卿世禄制。

在世卿世禄制下,“世卿”即是指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他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地担任高官。

这种制度意味着子孙可以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和财物。

2.秦代——按功授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废除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实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的制度。

这意味着个人的官职和爵位是基于其军功来决定的。

3.两汉时期——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并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主要用于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

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来定品级的选官制度。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但由于士族势力的影响,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仅凭门第出身来选拔官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5.隋至清时期——科举制: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建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增加了考试科目,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之后的朝代,如明清时期,继续沿用科举制,但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如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技和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世袭到军功、从地方推荐到中央统一考试等多个阶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这些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官僚体系的构成,也对当时的社会流动和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总结一、西周至春秋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基于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

贵族子弟通过继承权和血缘关系获得官职,而平民则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官场。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稳定性和忠诚度,但限制了人才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的公平性。

二、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世袭制度逐渐瓦解。

各国开始重视实用人才,因此出现了“客卿”、“食客”等制度,允许外来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促进了人才流动和社会的公平性,但仍然存在人才选拔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三、汉代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经过考试和考察后录用为官。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血缘关系和世袭制度的限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使得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品,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中央进行考试和考察后录用。

虽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和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大族对九品中正制的控制越来越严重,使得普通人难以进入官场。

五、隋唐至清末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科举制度通过公开考试和竞争选拔人才,为普通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公平性和广泛性,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合理和有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僵化,限制了人才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从世袭制度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然而,无论是哪种选官制度,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公平性和广泛性、促进人才的创新和发展仍然是古代选官制度面临的挑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先秦时期:世官制,又称世卿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秦朝和汉初时期:
①军功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时实行二十等爵制。

这一制度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②察举制: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4.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这一制度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同时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演变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考试选拔制度(秦朝 - 隋朝):这一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
通过科举考试进行。

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进入官府任职。

2. 推荐制度(唐朝 - 近代):唐朝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推荐制度逐渐取而代之。

这个阶段,官员一般由地方官员或朝廷官员互相推荐,最后由皇帝决定任免。

3. 举荐制度(明朝 - 近代):明朝采用举荐制度,通过士人自
荐或由官员推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举荐制度在明朝达到了高峰,考试成绩、品德、行为等因素都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

4. 民主选举制度(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选官制度逐渐向民主选举制度转变。

各级官员的选拔和任免由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例如公民代表选举、党内选举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历程及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历程及影响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历程及影响一、选官制度的起源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我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国为了加强自身国力,开始实行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各国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将领,常常采取考试或者选拔出战功卓著的士兵晋升为将领。

这种选拔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后来我国的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兴起隋朝时期,科举制度首次在我国历史上正式出现。

这一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官员选拔渠道,成为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逐渐成为社会上升途径的主要渠道,大大开启了贤能之士获得重用的渠道。

这一制度在唐代达到鼎盛,对于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衰落然而,科举制度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弊端。

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社会上层阶级对于优秀人才的垄断,使得社会出现了封建专制的现象。

科举制度也限制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导致了官员队伍的。

这些问题逐渐使得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四、选官制度的再次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我国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制度和文化,科举制度在清末的废除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制度和理念。

新的选拔官员制度逐渐建立,包括考试、面试、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官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选官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不仅对我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于世界其他国家选拔官员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选拔官员制度。

随着科举制度的衰落和选官制度的再次变革,我国的政治文化也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六、个人观点和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迁历程无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雏形,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兴盛,再到近代的变革,我国的选官制度经历了风风雨雨,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官制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选官制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选官制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两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

(标准从才能到门第)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标准为门第)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为主)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

(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消极作用为主)造成选官制度变化的基本推动力:我国选官制度是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继承王位和官位,秦时有皇帝直接任命,汉朝实行察举制,注重的是孝和廉,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注重的是门第,宋元之后采取科举制,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统治地位。

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

秦始皇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海内一统,地方设置为郡、县两级,郡、县主印官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任免,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尽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地方官权力也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部落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1. 部落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统治者通常是部落或氏族的首领,权力主要是通过血缘传承而来。

选官制度并不明确,统治者往往根据个人能力和背景来任命官员。

2. 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呈现出明确的等级制度。

皇帝以天子的名义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丞相、大夫、将军等官职也随之产生。

选官的原则是以血缘关系、功绩和忠诚为标准。

3. 筹备文化时期: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举荐制度,即官员由一定人群推荐或举荐而来。

举荐制度在初期主要由地方官员和有一定地位的士人负责,他们会推荐有才干和德行的人担任官职。

然而,这一制度往往容易被权贵和富豪所操纵,进一步加剧了贵族和富人的特权。

4. 科举制度时期: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阶段。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再以出身和家族为标准。

进士科、明经科等科目形成了一整套的考试制度,考取进士头衔后可以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和开放的选拔机制,逐渐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结构。

5. 中央集权制度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皇帝通过设立门阀官僚、设立专门负责考试的机构等手段来控制官僚体系。

这一时期,选官制度明确固定,选拔官员的依据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衡量知识和才干。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血缘传承到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演变的过程中,选官制度从个人能力和背景的重要性逐渐转向以科举考试选拔才能。

这一制度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官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秦朝建立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3.汉朝创立了以举孝廉为手段的察举征辟制;
4.魏晋以来采取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5.隋唐科举制(创立、完善、发展);
6.北宋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考试范围和录取名额
7.明清两朝朝八股取士(目的、特点、影响)。

二、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子弟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4.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二)、消极方面:
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3.清末科举制度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一、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禅让制。

尧禅让给舜,舜把王位传给了禹,而大禹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而选官制度也由此变成了以家世背景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即子孙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财物。

二、秦——按功授爵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便实行的:“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鼓舞士气,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三、两汉——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九品: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五、隋至清——科举制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

为了防止考试,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

明朝:开始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从血统选拔到功绩选拔:早期中国的选官制度多为血缘制度,即官位由家族固定继承。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以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来选拔官员,逐渐形成了以功绩为基础的选官制度。

2. 从贵族选拔到平民选拔:早期的选官制度中,多数官员来自于贵族阶层,社会地位固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涌现出很多具有才华和能力的平民,对选官制度中的平等和公正提出了要求。

因此,中国的选官制度逐渐向平民开放,不再限定于贵族出身。

3. 从皇权独揽到官员参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皇权的控制和干预。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人开始提出官员应该有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权。

在一些重要决策中,官员被纳入讨论和决定的范围,以保证政府的决策更为合理和民主。

4. 从选拔为主到考试为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重视选举官员的能力和才华。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使其有机会参与政府管理。

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从血统选拔到功绩
选拔、从贵族选拔到平民选拔、从皇权独揽到官员参与、从选拔为主到考试为主。

这些趋势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朝着更为公正、合理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1.封建制度时期:早期的中国采用封建制度,政府官员是通过世袭方式继承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地方官员常常是君主的亲信或亲属,而非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2.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其政府官员的选拔采取了君主征召的形式,借鉴了一些较为公正的选拔标准,如个人品德和才干。

3.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秦始皇采用中央统一的思想,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他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其中三公由秦始皇直接任命,九卿则通过考试选拔,这是中国历史上初步实行的公开选拔官吏机制。

4.后汉末年至唐代:汉末的乱世导致了官员任命的混乱。

东汉末年刘备开创了招纳人才的制度,即设立丞相府,选拔人才入仕。

此后的三国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推行了文人选拔制度,官员主要由通过考试来选拔。

5.宋代至明代:北宋时期,建立了封建制度的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通过选拔有才能的士人来选拔官员,按照文科和武科分科考试。

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更加多样化,并设立了专门的刑法和兵科。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普及,参与考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6.清代:清朝时期,科举制继续沿用,但考取的官员大多为汉族人,各民族的选拔机会受限。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乡试、会试等辅助考试,以选拔具备不同级别治理能力的官员。

以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官员的选拔方式逐渐从封建制度向公开公正的科举制度转变,选拔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大幅度改进。

这一制度在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5
2、察举制:
(1)时间:西汉至魏晋南北朝
(2)简介: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 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3)选取依据: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孝廉
(4)具体方式:
A、征召(征辟)——自上而下。 B、察举——自下而上。
B
6
此时的张三第一次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 但这项制度缺点更多,张三很担心。
(4)特点: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下层 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B
4
NO.2西汉
❖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 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 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 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其标准是什么? 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张三能做官吗?
B
9
3、九品中正制:
(1)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2)简介: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 地人物进行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等级称为授官的依据。
(3)选取依据:出身门第
B
10
B
11
B
12
B
13
B
14
阅读后面有关选官制度的材料,分 析他何时才能实现梦想?
B
2
NO.1西周
❖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 怠惰。 ——《礼记》
材料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人才选拔的 标准是什么?张三能否当上高官?
B
3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时间:先秦时期 (2)简介:官职世袭制度,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3)依据:血缘关系
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血缘出身; ❖秦朝——军功授爵制——军功; ❖汉代——察举制——德行学问; ❖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 ❖隋朝——科举制——科考成绩;
B
1
案例
青年才俊张三,祖辈都是贫农,孝 敬父母,聪明好学,人缘极好,能背诵 《四书》《五经》,作赋写诗填词样样 精通。他的梦想是跳出龙门,当上高官, 在皇帝身边工作,改变祖辈“面朝黄土 背朝天”的命运。
通过材料你帮张三看看有何缺点?
B
7
❖ 材料1:东汉顺帝六年 ,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 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 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
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容易形成任人唯亲
❖ 材料2: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 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 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 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 材料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B
8
NO.3魏晋南北 朝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
公侯之子孙,则当晋书·段灼传》
材料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标准是什 么?其主要弊端是什么?张三能当上高官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