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问答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简答题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这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真理的绝对性的两方面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所以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4.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答:(1)真理是指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正确的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①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5.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社会心理学概念中相对重要的两个内容,它们之间具有
紧密的联系。
感性认识,也叫经验主义,指的是以人家的经验来理解外部世界,直觉的感受
将其看得更加深刻。
它是以个体的主观预期为准则,直接考虑和使用个体的社会意识和个体特征,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事实上,这是很多人在分析外界信息时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方式。
相对而言,理性认识则一个有系统的、根据客观规律的认知方式,留有辨别现
象的可能性,它从泛泛而谈到尖锐,从任意抽象到特定实践,从总体决策到局部判断。
理性认识就是通过研究对象的实质和客观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逻辑知识分析收集的外部信息,运用推理思维来把事物分解,结构化,加以推理判断,从而获得比较性结论,明确情况和其联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各具优势,它们只是对真实事物认知的不同方式。
审慎性、尊重性、谨慎性和客观性通常被认为是理性认识的必要特征,而以主观性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可以启用更加有效的主观能力,运用其精准的直觉力量和体育是把握个体的复杂变化,判断情境变化等,从而让个体能够更多的实现自我和更真实的世界。
因此,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方式来运用,以较好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把握当前和未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感受来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思维活动来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是认识客观事物的终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互为因素。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提供了客观事物的实质内容,而理性认识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总结,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系统总结。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在于,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完整过程。
它们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在于,它们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完整过程。
它们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在于,它们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完整过程,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事物,更好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更好地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
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名词。
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两者的内涵与区别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感性认识。
1 / 13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属性等信息的刺激,并将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全貌。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高一级的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
考研认识论考点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认识。
(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或第一阶段。
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
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是直接、具体、生动、形象,它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
因而,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对事物片面的、部分的认识。
(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或第二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感性认识阶段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概括、抽象而形成的,因此,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它的特点是间接、抽象,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形式,以事物的本质为其内容,它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普遍属性、内部诸因素之间必然联系和事物的规律的认识。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虽然分别属于认识的两个阶段,但存在着质的区别,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反映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既不是主体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直接从客体获得的,它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
因此,感性认识是一些半成品,是一些经过一定加工的材料,理性认识的获得有赖于感性认识所形成的半成品。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虽然具体、生动、直接,但只是反映事物的现象,没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所以,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还必须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在实际认识过程中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世界上既没有纯而又纯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而又纯的理性认识。
人在感知认识对象时,总是在一定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的,因此,在感性认识中或多或少渗透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本身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的内容则是对感性认识内容的提升。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系答: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由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特点是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面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的特点是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相互依赖、又是相互渗透。
(1)、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相互渗透或包含:两者相互渗透,其统一基础是实践,割裂两者辨证关系,就会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空穴来风、凭空幻想、捏造事实、歪曲历史、主观意识扩大化、不切实际、空想社会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承)、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答: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
(焚书坑儒、四大发明、土地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清末文字狱、十年文革、信息时代、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改造)三、上层建筑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答: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把它的内容归结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大类。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监狱、法院、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并体现政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换。
(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是随统治阶级的变化而变化的。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对立的一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统一的一面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
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0-7单元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简答题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它们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
二者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二者互相渗透。
2.简述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内容。
国家的政治职能是统治阶级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国家的社会职能是社会公共管理,即:国家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公共事物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和理论意义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是被派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一特点所决定的。
具体地说:1.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它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惟一标准。
2.这个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这个问题也是人们一切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4.简述资本主义垄断阶段银行的新作用及其表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5篇范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5篇范例)第一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
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六)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六)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 )A.社会性B.历史性C.系统性D.实践性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A.客观性B.无限性C.方向性D.一维性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 )A.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B.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C.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A.同一性B.普遍性C.绝对性D.客观性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 )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简要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一种基于个人情感体验和直觉的认知,其主要特征是能直觉感知现实,洞察到细节变化,快速而准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
它是一种更快更敏感的认知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周围认知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行动或判断。
通常,我们依靠感性认识来做出日常生活中重要决定,决定是否要买一件衣服、是否要去一个地方旅游等。
由此可见,感性认识可以在快速反应和判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作出合理抉择。
与感性认识相反,理性认识则是一种基于客观规律和抽象思维的认识,其主要特征是客观地观察、分析和概括认知信息,以便对其机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理性认识以其有效而可靠的处理方式,可以在必要时帮助把握现实,预测未来,有效避免随机变化带来的风险。
通常,我们依靠理性认识来做出重大决策,如此做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评估利弊,以便作出最佳的选择。
说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我们要把它们作为一种相互关联的、辩证的关系来认识,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补充和统一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感性认识具有更快更敏感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更可靠更客观的特征,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作,从而使认识过程更有效、更准确。
另外,感性认识是直观的,而理性认识是抽象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统一的联系。
直观和抽象要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要统一。
这样就能发挥出它们的辩证统一作用,使认识过程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总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一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对立面,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联系与统一,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更好的判断事实真相,使认识过程更全面、更准确,从而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接受并处理复杂的事实信息。
本文的讨论在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一种有机统一的、辩证联系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良好的补充关系,当这种补充关系得到表达和发挥时,可以达到更有效地认识真实事物的目的。
首先,感性认识具有更快更敏感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更可靠更客观的特性,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协作有助于更快更准确地接受、处理复杂事实信息。
马原简答题及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a)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c)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经济形式)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c)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d)i. 不带任何偏见的、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的面目来认识世界并揭示其客观规律;e)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它研究的领域涉及很多方面且研究深刻;f)iii. 它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经受的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g)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7、简述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8、简述极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a)级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II形成的原因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b)极差地租I与极差地租II,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形成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总结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对感谢认识的扬弃。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长处,但是它的片面性、表面性的局限性使得感性认识很不深刻,这也就是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题目】: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解析】: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题目】: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案解析】:(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题目】:(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如将苹果色、香、味等方面的感觉结合起来,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答: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本大题满分共20分)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④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bai要有概念、三方面的du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zhi识dao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7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分)
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6分)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分)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2分)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
(2分)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
(2分)
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3分)(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分)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
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3分)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4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