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师说》《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点,所以我们要多做阅读练习题。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B.木直中绳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疾:强D.圣心备备:具备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C.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解析: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吾从而..师之C.金.就砺则利D.木直中绳,以为..轮解析:B项,古义:“从”,跟随,“而”,并且;今义:“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C项,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黄金。

D项,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答案:A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拘于时,学于.余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项,都是助词,表判断。

C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向。

D项,第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是助词,的。

答案:B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师不必贤.于弟子D.小.学而大遗解析:A项,“水”,名词用作动词。

B项,“日”,名词作状语。

D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C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师不必贤于弟子B.不拘于时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

A项,状语后置句。

B项,被动句。

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阅读《师说》,完成6~9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言文《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3.选文(二)的作者为________,字_______。

14.翻译加点字词(1)风雨兴焉(_______)(2)无以至千里(_______)(3)用心一也(_______)(4)士大夫之族(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6)而耻学于师(_______)(7)其可怪也欤(_______)(8)术业有专攻(_______)15.下列选项中,“而”字用法与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犹且从师而问焉C.而耻学于师D.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16.选出下列选项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客有吹洞箫者D.不拘于时,学于余17.两段选文在说理过程中都运用到了何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中划线句进行分析。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本段教材未选】(《劝学》节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11.下列对《劝学》第④段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12.下列关于《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不局限所选文段】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劝学》《师说》《礼记·学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师说》《礼记·学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师说》《礼记·学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材料二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师说》)材料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高中文言文 《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 《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C解析 A 项“生”同“性”。

B 项“有”同“又”,“暴”同“曝”。

D 项“受”同“授”,“不”同“否”。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学不可以..已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年十七,好古文..A .①②③B .①④⑤C .②⑤⑥D .③④⑥ 答案 C解析 ②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⑥古文:古义,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B.⎩⎪⎨⎪⎧而闻者彰.(清楚)而绝.江河(断绝)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官盛则近谀.(谄媚奉承) D.⎩⎪⎨⎪⎧师不必贤.于弟子(贤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答案 C解析 A 项跂:踮起脚后跟。

B 项绝:横渡。

D 项贤:超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学习”。

《劝学》、《师说》练习

《劝学》、《师说》练习

《劝学》巩固及拓展性练习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2、下列句中加黑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先达德隆望尊。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6.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7.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8.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9.下列各组中加粗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C.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日食饮得无衰乎二、阅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用心躁也”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4. C项:A “知”通“智”;B“生”通“性”;D“有”通“又”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5. D项: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C“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上食埃土 D学不可以已
——辜鸿铭
四、分析论证思路,补全结构表格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第2段 分论点1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
第3段 分论点2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
第4段 分论点3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
四、分析论证思路,补全结构表格
作业布置
1.《劝学》新续——写作示例
君子曰:学贵于勤。吾之为学,当勤学不怠。古语有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如登山,博览群书则如临 绝顶,见者远矣;读书如游水,博览群书则如潜深潭,感者深 矣。勤,则难者亦易矣;惰,则易者亦难矣。岂不闻“熟能生 巧”乎? 吾等勤学,待日久,必学有所成。
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办法 )而绝江河(横渡) 3. D项 :A B C 表示修饰;D表示递进 A吾尝跂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顺风而呼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 C项:A “知”通“智”;B“生”通“性”;D“有”通“又”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而绝江河( )
3. 下列选项中“而”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顺风而呼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 下列选项中没有出现通假字的一项是:( )

文言文自韩愈《师说》荀子《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自韩愈《师说》荀子《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4. (19分)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英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鄰子、萇弘、师襲、老聃。

鄰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英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枝而望矣,不如登髙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上,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题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题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向下)B.举匏樽以相属(用葫芦做成的酒器)C.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D.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1.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下,名词作动词,攻下。

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古代一种文体,用韵严谨,句式整齐,内容上侧重写景状物以抒情或说理。

B.壬戌,前面的“壬”是天干,后面的“戌”是地支,天干一共十个,地支十二个。

C.美人,本指容貌姣好的女子,古诗文多代指自己倾慕、怀念的人,本文指君王。

D.孟德,是曹操的字,孟仲叔季指兄弟长幼顺序,“孟”排行最长,“季”为最幼。

2.A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用韵严谨,句式整齐”,赋的押韵、句式较为自由。

故选A。

3.下列对第③段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主客问答是赋常用的传统手法,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寄蜉蝣于天地”体现了作者善用比喻手法,将人生短暂的感叹表达得具体可感。

C.第③段实质是苏轼苦闷心绪的流露,但纵观全文,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一世之雄”的豪情。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D.“意在抒发‘一世之雄’的豪情”错误。

这些描写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端正C.举匏樽以相属举:举起、端起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4.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B.正:整理。

句意: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比较阅读附答案

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比较阅读附答案

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比较阅读附答案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5-20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二)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15、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道也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6、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朝济而夕设版焉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呼C.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吾师道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7、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用心一也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⑧吾从而师之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18、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9、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从而师之②粪土当年万户侯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小学而大遗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20、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0.关于下列文言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心一也”中“用”的释义为“因为”。

B.“是故圣益圣”中两个“圣”均为活用,前一个活用为动词,后一个用作名词。

C.“下饮黄泉”中“黄泉”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地下的泉水”。

D.“小学而大遗”中“小学”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

11.关于下列文言句式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疑问句)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倒装句)12.关于下列文化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跬步:古代“跬”解释为“一举足也”,义为“半步”;“步”古义为“脚跨一次”,常喻指极近的距离。

《劝学》《师说》同步练习及答案

《劝学》《师说》同步练习及答案

曹县一中高一语文同步练习(100分,40分钟)高一()班姓名一、课内知识检测(75分,每题5分)1.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天下云.集响应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忌不自信C.微斯人,吾谁与归 D.求人可使报秦者5.找出“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师之..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D、则.群聚而笑之官盛则.近谀8.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9.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师说》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17-2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羞:感到羞耻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士大夫之族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吾尝跂而望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劝学》《师说》练习题

《劝学》《师说》练习题

《劝学》《师说》练习题[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尝终日而思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余嘉其能行古道D[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传授。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心备.焉备:具备而闻者彰.彰:清楚B.不积跬.步跬:一步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C.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D.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郯子之徒.徒:同类的人B[B项,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走得快”“使……弯曲”“使……学习”。

D项为意动用法,“以……为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A[B项,古义:寄身,托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C项,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

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D项,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C[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劝学》《师说》含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劝学》《师说》含答案解析

第14讲 课文自学《劝学》《师说》1.疏通文意,翻译全文2.归纳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熟记。

3.背诵默写全文一 读懂原文,并翻译。

劝 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yǐ)(动词,停止)。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2)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zhònɡ)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輮(róu)(同“”,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晒干),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 xǐnɡ)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舆(yú)(车)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船只)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②君子生(xìnɡ)(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
(《师说》节选)材料二: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节选)
9. 下列词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木直中绳中:合乎
B. 虽有槁暴暴:晒
C.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D. 吾从而师之师之:以他为老师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在探讨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请比较它们在论证上的异同。

9. C 学者为古今异义词,指的是“求学的人”,不是“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10. (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是故,“因此”;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式。


(2)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就,“接近、靠近”;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知,“同智,见识”。


11.同:都是先明确提出观点,再展开论证。

异:①论证思路上,材料一是递进结构,材料二是并列结构。

②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以道理阐述为主,材料二以比喻论证为主。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
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节选)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劝学》节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