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

合集下载

药物升降浮沉病势

药物升降浮沉病势

药物升降浮沉病势
疾病在病机和证侯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向下或向外、向内等病势趋向。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
趋向相对而言的。

能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
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就可以起到纠正机体功能失调的作用。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等功效
的药物则能向下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药物的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性味有关,能升浮的药物大
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
和寒、凉性。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药物的作用趋势,是药物性能的形象概括。

随着医学的发展,药性理论讲究妁深入,单凭四气,五味,已经难以全面地概括药物作用的多样性。

到了金元时代,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氏,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结合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对药物的作用趋势,应用自然界动植物的升降浮沉现象,作了生动的形象概括,从而形成了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

这不仅在当时推动了药性理论的研究,沿用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药物功效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了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现将药物升降浮沉的基本内容归纳整理,简要介绍如下。

(一)升降浮沈的基本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首先观察到很多植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有着升降浮沉的自然现象。

进而发现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有这一类似现象,大而五星七曜,小而一草二木,无不存在升降浮沉或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

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从而升降浮沉就成了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武器。

不仅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如此,人体脏腑也是处在不断的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之中。

在正常情况下,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从而维持气机升降的协调乙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失调,就会出现气机紊乱,产生—千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也可通过升降出入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肺气上逆而为咳喘,胃气上逆而为呕吐,脾气陷而见脱肛;肾气不固可见遗泄等。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针对人体上下表里的不同部位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也有升降浮沉四种趋向。

如升提举陷的作用就是升,下降平逆的作用即为降,上行发散之机为浮,下行泻利之效属沉。

由于升和浮、降和沉,它们在作用趋向上有其相似之处,所以常常把升浮,沉降分别相提并论。

升浮的趋向是上行向外,沉降的趋向是下行向内。

药物的这种趋向性能,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得到的反应而概括出来的。

如何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

如何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

如何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性能,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主要反映药物对于病症的病势趋向的影响,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向外发散,沉表示向内闭藏。

四种作用趋向当中,升与降,沉与浮,分别是相对的,而升与降,沉与浮,分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实际应用中,往往生浮并提,沉降并提,难以截然区分。

升降沉浮虽然是中药的性能之一,但不少药物,如消食药、驱虫药、杀虫止痒药等,多无明显的升降沉浮之性。

而不少药物又具有二向性,起作用趋向,即表现为升浮,又可表现为沉。

如麻黄有解表与宣肺的作用,其性升浮,而又有利水退肿与平喘的作用,有为沉降。

天麻可抑制肝阳、息风止痉,表现为沉降,而用于祛风,有表现为升浮。

这些药物虽有二向性,但又有主次之分,如麻黄通常认为其表现为升浮。

【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概念升——上升提举,作用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作用趋势向下。

浮——向外发散,作用趋势向外。

沉——向内收敛,作用趋势向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它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

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以疾病的病势为例:向上(呕吐、呃逆、喘息),向下(脱肛、遗尿、崩漏),向外(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以疾病的病位为例:在表(外感表证),在里(里实便秘),在上(目赤肿痛),在下(腹水、尿闭);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

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

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

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某些情况必须升降同用,以调节气机,恢复脏腑功能。

比如:交泰丸中黄连、肉桂的配伍,一升一降麻杏石甘汤中石膏、麻黄的配伍,一升一降(二)“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轻虚升浮,重实沉降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种子、果实质重的药品多主沉降,如苏子。

少数例外: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等。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备要》2、药物的气味厚薄——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的药物,属阳,大多具有升浮之性;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的药物,属阴,大多具有沉降之性。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本草纲目》3、药物的性味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品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4、药物的效用药品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全表现在上、在下、在外、在里,如向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它们的意义如下:(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

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要意义。

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

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

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物来治疗。

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

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是什么

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是什么
与药物的质地轻重的关系 凡花、叶、 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桑叶、 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 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 代赭石等。清初医家汪昂在 《本草备要》中 云: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 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但某些药 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为 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蔓 荆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为疏散风热,清利 头目,药性升浮而不沉降, “因其体轻力薄, 藉之易于上升也(《本草新编》)”故有“诸花 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之说。 此外,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如川芎 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 外彻皮肤,因此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
□韩呈
轩岐纵横 橘井一瓢
中药的升降浮沉 指的是什么
中药理论中有“升降浮沉”之说。中药的 “升降浮沉”到底指的是什么?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 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 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 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它是与疾病所 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其中,升与降,浮 与沉是相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 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中 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按阴阳属性 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理论 也是医家根据不同的病位、病势,采用不同 药物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而总结出来的用药 规律。各种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势:向上 如 呕 吐 、呃 逆 、喘 息 ,向 下 如 泻 痢 、崩 漏 、脱 肛,向外如盗汗、自汗,向内如病邪内传等。 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头痛,在下如腹水尿闭 等。消除或改善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 需要分别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趋向。升浮 与沉降是两种对立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 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有升阳举陷、解散表邪、 透发麻疹、托毒排脓、涌吐、开窍、散寒等作 用,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的宜用升 浮药;沉降药能下行向里,有泻下通便、清热 降火、利水消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 导滞、降逆止呕、止呃、平喘、收敛固涩等作 用,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宜用沉

《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三)升降浮沉

《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

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

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

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一般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者,多为升浮之性;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者,多为沉降之性。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四气五味,从实际情况看,具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咸涩之物。

故前人往往将四气五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去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实为间接关系,故都不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绝对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还有药物的质地轻重,前人曾比较重视药物升降浮沉趋向与其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等质轻之药大多升浮,果实种子类、金石介类等质重药物大多沉降。

然而例外者甚多,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药剂学辅导:中药材药物的升降浮沉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药剂学辅导:中药材药物的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要领之一。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此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二、升降与浮沉的作用
升降属阳,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

三、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

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四、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1.炮制。

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配伍。

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中药升降浮沉名词解释

中药升降浮沉名词解释

中药升降浮沉名词解释
中药升降浮沉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一种术语,用来描述中药药性的特点和作用。

- 升:指中药具有提升机能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某种功能或病情。

常用于治疗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病症。

例如,黄芪具有升阳补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阳痿等病症。

- 降:指中药具有下降机能的作用,能够降低人体的某种功能或病情。

常用于治疗热病、高血压等病症。

例如,连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发热、感冒等病症。

- 浮:指中药具有浮动机能的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某种机能或病情,使之浮出体表。

常用于治疗风湿病、水肿等病症。

例如,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瘀血经络阻滞、风湿疼痛等病症。

- 沉:指中药具有沉降机能的作用,能够降低人体的某种机能或病情,使之沉降到体内深部。

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病症。

例如,麻杏石甘汤具有润燥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痰多咳嗽、痰中带血等病症。

中药升降浮沉是中医药学中对药性特点的描述,帮助医生根据药物的作用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疾病。

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什么

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什么

升降浮沉
指的是药性的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清利。

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解表、散寒等作用; 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沉浮的特性,与药物的气味、质地轻重有关。

从气味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一类中药,大多数能升,比如麻黄、桂枝; 味属苦咸、性属寒凉一类的药物,大多数沉降。

药物的质地轻重,也决定升降浮沉。

花、叶及质量轻的中药,大多能升浮,比如辛夷花、升麻; 果实种子及质量重的中药,大都能沉降,但不是绝对的。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什么意思?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什么意思?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什么意思?
升就是上升,让气上去的意思,比如中气不足而下陷的人,就会出现胃下垂,脱肛,那就要用升的药,比如升麻,柴胡,黄芪,人参等,都可以让气上升
降就是下降,让气往下走的意思,比如气不降,就会出现气逆,嗳气,反流,打嗝等,那就要用降气、或理气的药,比如陈皮,莱菔子,槟榔,都可以让气下降
浮就是表面,让气往外走的意思,比如受了风寒,寒邪等,就要用发散解表的药,比如薄荷,麻黄,桂枝,生姜等,都可以走表祛邪
沉就是里面,让气走里,一般指三阴证,也就是里症了,就要用温阳散寒的药,比如干姜,肉桂,附子,乌药等,都是散寒走里的药
中医讲辛辣味则发散,发散都是升浮的药,所以吃了容易出汗,烦躁,上火等,比如生姜,辣椒,花椒是不是这样呢?
而苦、酸、咸都是寒凉得多,一般都是沉降的药,所以吃了容易安神,清热,睡觉好。

比如三黄片很苦就能够清热,而龙骨牡蛎是咸(海里的)就能安神,睡眠好。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简称为药性。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还有毒性等内容。

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指的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的味,除此之外还有淡味或涩味,为了与五行相应,将淡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

因此,一直习称五味。

气和味的临床意义是不同的,但是都是构成中药性能的重要因素,必须性味合参才能更好地认识药性。

这次课我们继续学习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首先学习含义,何为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定向理论,主要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

升就是上升,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外;沉是闭藏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内。

即代表着上下内外四个不同的作用趋向,在此四种作用趋向中,升与降,浮与沉,分别是相对而言的,而升与浮,降与沉又是分别相互联系,相互交叉,难以截然区分的,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降与沉,往往相提并论。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升降浮沉的认定依据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产生的功能效应而概括出来的:凡是药物能针对病变部位在表、在上或病势下陷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为升浮性质,产生发汗、解表、升阳、催吐、开窍、透疹等作用。

凡药物能针对病变部位,在里、在下或病势上逆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为沉降性质,产生利尿、潜阳、收敛、清热、泻下、止咳平喘等作用。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下面再介绍一下升降浮沉理论的临床意义。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应用升降浮沉理论,对于各种证侯往往可以辨出不同的病势趋向。

如咳逆是肺气上逆,呕吐是胃气上逆,其病势趋向于上;而泄泻,脱肛因脾气不升者,其病势趋向于下;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其病势趋向于外,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其病势趋向于内。

所以其临床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1、医生应用升降浮沉理论指导用药可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

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

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1.升降浮沉的含义(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3.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4.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1)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3)就病位而言: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4)就病势而言: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5.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6.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

升降浮沉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

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

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

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

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

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中文名升降浮沉类别中医基础术语出处《黄帝内经》概念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解读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

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应用领域(一)影响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的因素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

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什么是升降浮沉?中药的升降沉浮的含义、性质和作用

什么是升降浮沉?中药的升降沉浮的含义、性质和作用

什么是升降浮沉?中药的升降沉浮的含义、性质和作用什么是升降浮沉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升就是上升、升提之意,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就是下降、降逆之意,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之意,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就是重沉、下行利之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在此种作用趋向中,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而言的。

而升与浮,降与沉,又是分别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而难以截然区分的。

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沉与降,又往往相提并论。

结合阴阳之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药有升降浮沉趋向的思想萌芽很早,但一直不系统,亦未能与具体药物相联系,自金代开始,则成为重要的药性理论。

中药的升降沉浮性质和作用升降浮沉是从药物作用的不同趋向来说明药性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四气五味理论的补充,对于更全面认识中药的药性和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的作用。

升浮是指药物的作用向上向外,沉降是指药物的作用向下向里。

人体的病变,从部位来说,有上、下、表、里的不同;从病情的发展趋势来说,有向里发展、向外透发等不同。

所以在治病时,应针对不同的病变部位和病机,采用相应的具有不同升降浮沉作用的药物。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指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就是这一治疗指导思想的体现。

具来说,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性质升的药物,具有升提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疗病势下陷的病证。

如黄芪、升麻等药能升提中气,所以可用以治疗胃下垂、子宫下垂、久泻脱肛等病证。

性质降的药物,具有下降、镇压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疗气机上逆、邪火上升的病证。

如代赭石具有降胃气上逆、肺气上逆的作用,可治疗呕吐、气喘等病证;龙胆草具有降肝火的作用,可治疗肝胆火热上逆的病证。

性质浮的药物,具有上浮、发散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疗病位在表、在上的病证。

如薄荷、蝉蜕等性上浮而发散,所以可用以治疗病邪在表的表证和头面部的病变。

性质沉的药物,具有下行、泄利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疗病位在下、在里的病证。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简称为药性。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还有毒性等内容。

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指的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的味,除此之外还有淡味或涩味,为了与五行相应,将淡味视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

因此,一直习称五味。

气和味的临床意义是不同的,但是都是构成中药性能的重要因素,必须性味合参才能更好地认识药性。

这次课我们继续学习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首先学习含义,何为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定向理论,主要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

升就是上升,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上;降是下降,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下;浮是发散,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外;沉是闭藏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内。

即代表着上下内外四个不同的作用趋向,在此四种作用趋向中,升与降,浮与沉,分别是相对而言的,而升与浮,降与沉又是分别相互联系,相互交叉,难以截然区分的,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降与沉,往往相提并论。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升降浮沉的认定依据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产生的功能效应而概括出来的:凡是药物能针对病变部位在表、在上或病势下陷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为升浮性质,产生发汗、解表、升阳、催吐、开窍、透疹等作用。

凡药物能针对病变部位,在里、在下或病势上逆发挥治疗作用者,一般确定为沉降性质,产生利尿、潜阳、收敛、清热、泻下、止咳平喘等作用。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下面再介绍一下升降浮沉理论的临床意义。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应用升降浮沉理论,对于各种证侯往往可以辨出不同的病势趋向。

如咳逆是肺气上逆,呕吐是胃气上逆,其病势趋向于上;而泄泻,脱肛因脾气不升者,其病势趋向于下;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其病势趋向于外,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其病势趋向于内。

所以其临床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1、医生应用升降浮沉理论指导用药可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药物的作用趋势,是药物性能的形象概括。

随着医学的发展,药性理论讲究的深入,单凭四气、五味,已经难以全面地概括药物作用的多样性。

到了金元时代,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结合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对药物的作用趋势,应用自然界动植物的升降浮沉现象,作了生动的形象概括,从而形成了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

这不仅在当时推动了药性理论的研究,沿用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药物功效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了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现将药物升降浮沉的基本内容归纳整理,简要介绍如下。

(一)升降浮沉的基本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首先观察到很多植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有着升降浮沉的自然现象。

进而发现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有这一类似现象,大而五星七曜,小而一草一木,无不存在升降浮沉或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

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从而升降浮沉就成了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武器。

不仅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如此,人体脏腑也是处在不断的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之中。

在正常情况下,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从而维持气机升降的协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失调,就会出现气机紊乱,产生—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也可通过升降出入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肺气上逆而为咳喘;胃气上逆而为呕吐;脾气下陷而见脱肛;肾气不固可见遗泄等。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针对人体上下表里的不同部位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也有升降浮沉四种趋向。

如升提举陷的作用就是升,下降平逆的作用即为降,上行发散之机为浮,下行泻利之效属沉。

由于升和浮、降和沉,它们在作用趋向上有其相似之处,所以常常把升浮、沉降分别相提并论。

升浮的趋向是上行向外,沉降的趋向是下行向内。

药物的这种趋向性能,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得到的反应而概括出来的。

这种反应就是药物的临床疗效。

凡能改善病机或病势向下、向内的药物性能都属升浮,如黄芪、升麻益气升阳,桂枝、细辛散寒解表等。

相反能够改善病机或病势向上、向外的药物性能都于沉降,如杏仁、苏子止咳平喘,龙骨、牡蛎潜阳敛汗等。

由此可见药物的趋向性能主要是针对病机和病势的趋向起作用的。

同其它药性理论一样,升降浮沉也有它们的阴阳五行属性。

根据阴阳学说的特点,升降浮沉也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由于升浮药物的作用趋向是向上向外,故其性属阳;而沉降药物的作用趋势是向下、向内,故其性属阴。

升降浮沉的五行属性,主要以四时的五行属性为依据,药物的趋向性能与四时的生长规律是一致的,它们的五行属性是:春升属木,夏浮属火,秋降属金,冬沉属水,长夏性平属土。

药物的趋向性作用通过它与五行配五脏的关系来调整脏腑气机的失调。

(二)升降浮沉的依据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趋势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既与药物的临床疗效有关,也与药物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有密切联系。

药物的疗效是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已如前述,下面仅就药物的性质与特点同升降浮沉之间的关系,归纳介绍如后:1.四气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温热之品,其性属阳,多主升浮,如麻黄、桂枝,其性均温,都能上行发表,故主升,附子、肉桂,其性大热,故能温中散寒而主浮。

寒凉之品,其性属朋,多主沉降,如大黄、芒硝,性皆大寒,主泻下通便,故性沉,黄柏、知母,性亦大寒,能清热泻火,故主降。

2.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辛甘之味,大多属阳,故其性主升浮,如荆芥、防风,味辛能祛风解表,黄芪、党参,味甘能补气升阳。

这些作用趋势都属升浮之性。

味酸苦咸,大多属阴,故性多主沉降,如五味子、诃子,味酸能敛汗止咳,黄芩、黄连,味苦能清热泻火,牡蛎、龙骨,味咸能收敛潜阳。

这些作用趋势都属沉降之性。

3.气味阴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无论是四气还是五味,都有厚薄阴阳的差异,这也是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沦》。

曰:“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则泄(主沉),薄则通(主降),气薄则发泄(主升),厚则发热(主浮)。

”这就是张元素认定药物升降浮沉的重要依据。

4.药物部位、质地与升降浮沉的关系:从药用部位看,一般花、叶、藤茎(质轻的根茎类)等类药物,质地比较轻松,其性轻扬,故主升浮。

如辛夷花通鼻窍,鲜荷叶升清阳,桑枝条祛风湿、绿升麻透痘疹等,这些药物,性皆升浮。

种子、鳞介、矿石(包括质重的根茎)等类药物,质地坚实沉重,故多主沉降。

如苏子降气平喘,牡蛎收敛潜阳,磁石重镇安神,白芍敛阴平阳等,其性皆主沉降。

但这些特性,也不是绝对的。

有些药物也有例外。

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这些药物就不是以药物部位与质地作为升降浮沉的依据,而是以其性味来决定作用趋势的依据。

因此,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趋势,必须结合药物的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

此外,药物的升降浮沉,还要受到炮制、配伍等因素的影响。

故李时珍曰;“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

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

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这也是必须了解的。

(三)升降浮沉的药性作用药物的趋向,是药物作用的形象概括。

医家利用药物升降浮沉的偏性,一以调节脏腑气机升降的紊乱,二则因势利导以祛邪外出。

根据药物不同的趋向性能,可分为升浮与沉降两类,概述如下:1.升浮药:其作用特点为上行、向外,分别具有疏风、散寒、宣肺、透疹、升阳、通痹、催吐、开窍等作用。

故解表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开窍药、益气温阳等类药物,大多属于升浮性质。

2. 沉降药:其作用特点是下行、向内。

分别具有通便、泻火、利水、镇心、平肝、肃肺、降胃、固肾、涩肠、止带等作用,故攻下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收涩药等类药物,大都属于沉降性质。

如上所述,药物的作用趋向,就其总体来说,可以升浮与沉降两类予以概括,但就某一具体药物而言,它的作用趋向又不是那么简单,有的药物对于调整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不大明显,因此它的趋向性能也不明显。

如化湿药、活血祛瘀药、杀虫药、外用药,以及有些祛痰药等,就很难把它们归属那一类。

还有一些药物,它们的趋向性能,是双向性的。

如麻黄上能发汗解表,下能利水消肿;川芎既可上行头目,又可下行血海。

这些药物的性能趋向,就具有明显的双向性。

所以有些本草书籍称它们为可升可降。

但是它们的这种作用大多随着不同的配伍而显现。

如麻黄配桂枝等则性显升浮,重在发表,配石膏,白术等则性显沉降,重在利水。

此外还有先升后降、先降后升等特殊现象,这些性能也大多是在多个药物配伍的情况下显现的。

如有人用八珍汤加大黄以治虚火眩晕;就是先升后降的具体运用。

(四)升降浮沉的应用根据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对其趋向性作了如上的概括,不仅使我们对药物的作用有了更形象化的理解,而且在临床用药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辨证中,对于病位的上下表里,病势的上逆下陷、外浮内传等的辨别,非常重要。

在治疗中,很多治疗法则都是建立在药物的趋向性能之上。

如升阳举陷、发汗解表、宣毒透疹、镇肝潜阳、攻里通下、降逆止呕等治法,都是以升降浮沉为其依据。

升降浮沉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和脏气,奉养四时:人体脏腑的气机出入与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是息息相关的。

人体为了适应外界的自然环境,必须顺应四时之气。

药物的升降浮沉在调养生机方面也具有一定意义。

一般来说,春夏之季,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调养的药物,亦宜酌施升浮之品,以助其升发成长之气;秋冬季节,万物成熟,萧萧日落,因此在调养上,亦宜酌施沉降之品,以适其收敛潜藏之性。

故李时珍曰:“经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则顺之’,……故春三月,宜加辛温之药,……以应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应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藏之气。

所谓顺时而养天和也。

”这些以升降浮沉之性来顺养四时之气的方法,古人不仅强调于日常养生力面,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中也常加以注意。

2.调理气机、抑制病势: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互相协调,是机体健康的表现。

如果外邪内侵,或者某些脏腑机能偏亢偏衰,就会导致气机紊乱。

出现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的异常现象。

临床上应以具有升降浮沉作用的药物来进行治理。

如肺胃气逆的咳喘、呕呃,当用镇咳、平喘、止呕等沉降之品以治之;中气下陷的肛肠脱垂,当用提气举陷的升浮之品以治之。

从病势上看,除了上逆与下陷之外,还有外散与内结之势。

又当根据《内经》中“散者收之”、“结者散之”的治疗法则,分别选用升浮或沉降的药物。

如精神气血耗散之证,治以收敛固涩之品,而气血痰食内结之证,又当施以辛开苦降之类。

总之,病势外脱,气机上逆者,多以沉降之品调之;病势内传,气机下陷者,多用升浮之药以治之。

3.因势利导、祛除病邪:病邪侵犯人体,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不同。

攻邪之法,亦当随其病位而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这里明显地指出了,病邪在上、在表者,当用升浮类药物吐之汗之,病邪在中,在下者,当用沉降类药物泻之导之。

从而达到祛邪外出。

升降浮沉在临床上的应用是比较普遍的,但归纳起来,可用四句话把它概括:即四时调养宜顺其性;六淫为患宜泻其盛;气机紊乱宜调其逆;祛除病邪宜因其势。

但是应当指出,升降浮沉的药性作用,和中药的其它性能一样,只是作用的一个方面,一种特性,故仅能作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而不是用药的唯一依据。

因此,立法处方之际,在注意到药物的趋向性作用的同时,还必须结合中药的其它性能,如补泻、寒热等给以综合考虑,方能做到切合病情,恰到好处。

本文对药物的基本性能之一———升降浮沉理论,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从自然现象、脏腑气机和药物作用趋势等方面论述了升降浮沉的基本概念,根据药物的疗效以及药物特点,尤其是四气、五味及药用部位与质地,论述了升降浮沉的依据,根据它们不同的作用特点又分升浮药与沉降药两类概括了升降浮沉的药性作用,最后,从四时调养、调理气机,祛除病邪三个方面介绍了升降浮沉的临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