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二篇-优质课件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52021/7/252021/7/25Jul-2125-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52021/7/252021/7/25Sunday, July 25, 2021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信。 中书,是谢征的官
职。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 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美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7/252021/7/252021/7/252021/7/25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习题课件PPt公开课课件-精编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两__岸__的__石__壁__色__彩__斑__斓__,__交__相__辉__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
知识归纳
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 ,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 B.“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 欲仙的自傲之态。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两句表 达作者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之情。
13
知识归纳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 清新的句子是:___高__峰__入___云_____,___清__流__见__底______。
(2)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 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自__康__乐__以__来_______, _未__复___有__能__与__其___奇__者________。
知识归纳
(4)文章最后的议论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_贬___谪__的__悲__凉___,__人__生__的___感__慨__,__赏__月___的__欣__喜__,___漫__步__的______ _悠___闲__—__—___种__种__难__言___的__感__情__尽___在__其__中__。_________________
【精选】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因“月”而游因“闲”而作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因“月”而游,因“闲”而作《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写的一篇赏月记游之作。
全文仅80余字,却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冷的月光图,展示了“闲人”的心绪历程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夜游之因——月色入户【剪辑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一句明确地交代了夜游的时间是初冬的一个夜晚(十月十二日夜)。
按理说,进入初冬,天气已冷,应尽早入睡才是,本来作者也是这么打算的,哪知一轮明月却“推”门而入,惹得作者睡意全无,心情也跟着亢奋起来,于是萌生了要到屋外赏月的念头。
★夜游之人——因月未寝【剪辑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自己因月未寝,而与作者有着相同命运的友人张怀民,也是夜不能寐。
可见,两人皆因“月色入户”而勾起了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相同的人生际遇,共有的月夜美景,让两个情趣相同的人一起漫步在庭院中。
★夜游之景——积水空明【剪辑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三句还是写月,只不过是从侧面来写,且写得生动活泼,不落窠臼:月光是如此的澄澈,以至于承天寺的庭院中,就像是一汪积水那样空明,连“水中藻、荇”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投影!★夜游之情——何夜无月【剪辑四】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句借月抒情。
一轮明月,不仅使作者的心情变得明朗愉悦,而且也让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变得更加旷达乐观。
是啊,个人的命运与广袤的时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月色夜夜都有,竹柏处处皆是,但唯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够欣赏它。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2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将歇.(xiē) 欲颓.(tuí) 沉鳞.(lín) (2)古今异义歇⎩⎪⎨⎪⎧古义:消散。
例: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课件上册语文课件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制作时间2021年12月24日下午14:时14分
12/24/2021
制作人:罗小秀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

10 短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文章的韵律美,加深印象。
2.以谈话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的成果,巩固文言知识。
3.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准分析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1.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把握《答谢中书书》一文巧妙的画面布局。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神州大地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今天,我们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知识链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4.检查预习(1)重难字将歇.(i ē) 欲颓.(tu í) 沉鳞.(l ín) (2)古今异义歇⎩⎨⎧古义:消散。
例: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多角度呈现景之“美”课文同步讲解

多角度呈现景之“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廖廖68个字,却囊古今,括四时,兼晨昏,包山川草木,括飞禽走兽,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清幽隽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剪辑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俯仰相衬,远近纵览,山水交映,韵味无穷。
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剪辑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两句晨昏更迭,动静交替,视听交融,立体感十足。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如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画面清新、跳跃,恍若世外桃。
【剪辑三】①山川之美,古共谈。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两句直抒山水之“美”,铿锵有力。
开篇点染,结尾收笔,一开一合,尽得妙趣。
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表露无遗,表达出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文末强调自从谢灵运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美景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其无尽的乐趣,以无写有,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

10 短文二篇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因“月”而游因“闲”而作课文同步讲解

因“月”而游,因“闲”而作《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写的一篇赏月记游之作。
全文仅80余字,却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冷的月光图,展示了“闲人”的心绪历程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夜游之因——月色入户【剪辑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一句明确地交代了夜游的时间是初冬的一个夜晚(十月十二日夜)。
按理说,进入初冬,天气已冷,应尽早入睡才是,本作者也是这么打算的,哪知一轮明月却“推”门而入,惹得作者睡意全无,心情也跟着亢奋起,于是萌生了要到屋外赏月的念头。
★夜游之人——因月未寝【剪辑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自己因月未寝,而与作者有着相同命运的友人张怀民,也是夜不能寐。
可见,两人皆因“月色入户”而勾起了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相同的人生际遇,共有的月夜美景,让两个情趣相同的人一起漫步在庭院中。
★夜游之景——积水空明【剪辑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三句还是写月,只不过是从侧面写,且写得生动活泼,不落窠臼:月光是如此的澄澈,以至于承天寺的庭院中,就像是一汪积水那样空明,连“水中藻、荇”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仔细一瞧,才发现原那是竹子和柏树的投影!★夜游之情——何夜无月【剪辑四】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句借月抒情。
一轮明月,不仅使作者的心情变得明朗愉悦,而且也让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变得更加旷达乐观。
是啊,个人的命运与广袤的时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月色夜夜都有,竹柏处处皆是,但唯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够欣赏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

10 短文二篇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导入一(情景导入)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导入二(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交流背景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配套习题课件)

• •
相与步于中庭(yǔ)
点拨
A项“寝”应读qǐn,B项“遂”应读suì,D项“柏”应 读bǎi。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 (3)沉鳞竞跃 ••
(5)月色入户
消散。 ____________________ 坠落。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水中潜游的鱼。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相与步/于中庭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拨
A项应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项应为“相与/ 步于中庭”;D项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阅读与鉴赏·练能力
点拨 C项中“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 的人”说法有误。
阅读与鉴赏·练能力
11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点拨
“闲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除了自得之情,还有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等。
积累与运用·练基础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城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城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写的。
全文只有85字。
然而,这85个字不仅描绘了明净的月光,而且瞬间传达了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当他准备睡觉时,月光不请自来,幸福太强了,无法约束自己,所以他自发地“快乐地出发”;在冥想了“不读书、快乐的人”之后,他“兴奋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生活中很少有知己。
“怀敏还没睡”。
“易”这个词表达了知己之间的一点联系的喜悦;于是,两人“一起走在中庭”在当晚的月光下展开了一段悠闲而惬意的旅程,带来了“陶醉于美景”后发现“恍然大悟”的喜悦和审美愉悦。
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那份洒脱释然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因此,本设计从苏轼传记入手,以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以作者的“音乐”为主线,咀嚼文字,连接背景,包含游泳比较和阅读体验,从“音乐”和“休闲”中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感受,进入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要点】品尝作者文字中的“音乐”,获得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句子“闲人”所包含的丰富含义。
【教学法】背诵法、对比法【排课】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们,当普通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起伏时,他们会发生什么?”(学生的答案被省略)。
有一位学者一生中被降职17次,担任过30个官职,在狱中度过了130天,但他仍然乐观开放。
你知道他是谁吗?(答案省略)他是苏轼和苏东坡。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第1课时)

《短文二篇》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祈:《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含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人体会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
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突破以“读”为突破口,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蕴美,熟读成诵。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手段以増加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这两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注重整体感知,使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解决生字词,疏通文义。
第一课时(教学《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课 教案

虽经人间万千悲,却做天地洒脱人——《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课【设计说明】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到:语文教学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在教学时,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
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基于此,我在进行《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选择的课型是组文阅读课,在设计的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将目标设为1.诵读文章,积累名句,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2.梳理苏轼不同境遇中的言行,理解苏轼的“旷达”境界。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在选文时,我选择了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所写的游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以语言运用为基础,通过任务一走进黄州,夜游承天寺——任务二走进惠州,松风亭下顿悟——任务三走进儋州,己卯上元夜出游——任务四归纳总结,感悟闲人风度——任务五拓展阅读领悟豁达态度等教学环节,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以及让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教学篇目】教材:《记承天寺夜游》选文:《记游松风亭》《书上元夜游》【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其中的一篇文章。
文章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仅用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这正是苏轼的魅力所在,学习他的文章,不仅要欣赏他文章的写法,更值得学习的是他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及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到相关内容,我将本节课目标设为1.诵读文章,积累名句,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2.梳理苏轼不同境遇中的言行,理解苏轼的“旷达”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后赤壁赋(节选)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但是。
⑨安所:从什么地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神秘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居然有这样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这样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般,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美丽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h 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越发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孩子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映衬得格外鲜艳。
衣带飘飘,临风起舞,恰似深山里飞了一只美丽的孔雀。
峰回路转,瀑布远去了,山石却更见艳丽奇崛。
前面有几艘小船,静静地泊在水中。
于是跳上小船,开始漂流。
水面狭窄,却别有洞天。
水波动荡,小船打着旋,不肯向前。
撑船的两位,做惯了墨客,摆弄一叶扁舟,显得有些笨拙。
踢腾了好久,终于起航了。
一路水花,数串笑语,划到岸边,游兴尚酣。
继续前行,山石越发峭拔,峡谷越发葱茏。
绿树环合,寂寥无人。
几簇野菊,悄然开在山崖。
数只蝴蝶,翩然飞过眼前。
导游却说:“那边还有一个景点,同样风光无限。
”答案《神秘的大峡谷》写绿树,表现一片翠绿的色彩;写野菊,表现它的点缀效果;写蝴蝶,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态感与生命的活力。
《后赤壁赋(节选)》都写了月夜出游。
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已经)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你突然的需要。
”古往今,无数的失意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俯仰由他,物我两忘,陶冶性情,任意东西,身心得到放松,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
山水是剂补药许多人都会陶醉于山水之中,杭州的“老市长”白居易中意西湖,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明代大才子袁宏道说过“青山可以健脾”。
这种对山水的热爱,是切身之感。
清代文人金圣叹平生倒不见得怎么爱山水风物,但到了要砍头时,却遥望山水,说了一句“好山色”即告别人间。
可见,金圣叹能视死如归,却抛不下这大好的河山。
其实,久在世俗中挣扎,疲惫地讨着生活的人,静心思索,常有一种摆脱喧嚣的意念。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日出东方、紫气东之时,于冷月初上、水银泻地之日,坐看气象,放眼云天,便会觉得天与地的融洽,树和草的亲和,日同月的慈爱,泉过涧的有律。
此时,心灵像经初霞、月光、水露浸润而净化,胸襟中有一种甜甜的异样感觉。
而偶去青山亭畔哭拜英雄,也能豪气上涌,正气浩然。
独坐松云,指看流水,走进大自然,可思接千载,神游八方,品味人生,获益良多。
试问:有什么比大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智慧的启迪呢?在厌烦之时,失意之际,有多少人正是走进了大自然,借助山水,才荡尽胸中尘埃而获得重新奋起的力量。
莽莽雪山,郁郁丛林,大河长川,沧海红日,湖光水影,红枫黄栌,闲花细草,老树青藤……在大千世界的雄奇险峻与超凡脱俗之间,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与天地万物的辽阔。
崇山峻岭显世界之峥嵘,浅水累云见天机之有趣;一花一叶的写真,识物理之精微;群峰群树的写意,见天地之浑然。
与大自然的对话,容易让人见识到简约是美,本真是美。
知晓山高但不诡异,云奇但不阴险,花繁但不俗艳,草嫩但不卑弱。
这种自然的无边风月和极致风光,如同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宽容胸襟与中和韵致,使人能荡涤尘埃,唯留精神。
水木湛清华,乾坤更朗润。
最好能在休息之日和业余之时,置身苍苍大自然,享受那种“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味,体会人生处处有青山,青山处处可当药。
此乃补药,此为良药,不仅可以阔眼界、宽心胸,还能消块垒、添活力。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dèng)级纡(yū)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①。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②,可偃③仰,可放笔研,可瀹(yuè)茗④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⑤,置几席间作玩。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注释】①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②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坐姿随意。
③偃:仰卧。
④瀹茗:烹茶。
⑤九天银河:指瀑布。
【我读且思】这篇文章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试列举出两点。
答案《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1)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古松、奇树、飞瀑、亭子,逐一展示,以众多自然景物衬托飞泉亭的幽雅;(2)情景交融,完美地把风景的秀丽与游人的心理结合在一起;(3)运用排比修辞,铺陈出亭子的种种好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附参考译文: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多,但石砌的台阶曲折向上,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即使)太阳火热也不觉得晒。
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
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开,唯独这三棵树,根部分开而枝叶汇合在一起,真是太奇怪了!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
瀑布旁边有间屋子,就是飞泉亭。
长宽有一丈多,八扇窗户明亮干净。
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瀑布。
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地躺着,可以放笔墨纸砚,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
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取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
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下面的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在53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仔细阅读,你认为一个人在做人治学方面哪个字最重要,文章又将哪个字拿出与之进行鲜明的对照?诫子书夫①君子②之行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④学。
慆慢⑤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⑥时驰⑦,意与岁⑧去⑨,遂成枯落,悲叹穷虑,将复何及!——选自《艺文类聚》【注释】①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③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④成:达成,成就。
⑤慆慢:怠慢。
⑥与:跟随。
⑦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⑧岁:时间。
⑨去:消逝,逝去。
月夜游宝石山记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踞①,类屏障然。
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回拱,欲趋而先。
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
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②而变。
【注释】①踞(jù):蹲,坐。
②倏(shū)焉:极快地。
【且读且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诫子书》静躁附参考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修身,靠俭养德。
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做不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要安静下,才能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子痛惜过去时,却已经不及了!《月夜游宝石山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沉浸在自然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登上宝石山,俯视整个西湖,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而对面的吴山正在前面蹲坐着,与屏风的样子类似。
其他的如凤凰山、南屏山,万松岭、慈云岭,又都回复环绕,像将要疾步而抢先走的样子。
它的东面是钱塘江,水汽充塞整个辽阔的江面,一眼看上去没有边际。
西边山陵的各个山峰都在烟雾暮气中出没,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
夕阳已经落山,明月照着栏杆,山水的姿态、颜色,忽然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儋耳夜书己卯上元,予在儋①耳。
有老书生数人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②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儋(dān):儋州,在海南省,当时苏轼被贬谪于此。
②屠酤(gū):卖肉的、卖酒的,泛指做小生意的。
【读后思考】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2.从“钓者未必得大鱼也”一句看,苏轼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儋耳夜书》1.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不上鱼,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
其实(他)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上大鱼。
2.从“钓者未必得大鱼也”一句看,苏轼持有的人生态度是满足现状、随遇而安。
附参考译文:己卯年(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海南一地名),有几个老书生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出去游玩一趟?”我高兴地答应了。
走出城西门,进入和尚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少数民族混杂,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半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