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熟悉其针灸治疗原则处方和配穴共118页
面瘫
四、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以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 经穴为主。
主穴
阳白、攒竹、鱼腰
四白、颧髎
局部取穴,疏调局经气
地仓、颊车
翳风 ──祛风散寒
合谷、太冲 ──循经远取,祛风通络。
配穴:
1.风寒:风池、列缺 2. 风热:风池、曲池 3. 眼睑闭合不全:睛明 4. 人中沟歪斜:人中 5. 鼻唇沟变浅:迎香 6. 颏唇沟歪斜:承浆 7. 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脾俞、百会 8. 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刺, 以浅刺为主。
一样,每穴注射0.3~0.5ml,隔日一次。
5. TDP灯照射:患侧面部、耳后。 6. 局部按摩 7. 穴位埋线:适应于面瘫经久不愈者。
按语
1.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卓效。 2. 注意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3. 本病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 4. 避免风吹受寒,必要时可戴口罩、眼罩防护。 5. 防止眼部感染,可点滴眼药水。 6. 通常在起病1—2周内开始恢复,1—2月内症状
面瘫 facial paralysis
目的要求
1. 掌握面瘫的概念。 2.熟悉面瘫的病因病机。 3.掌握面瘫的辨证和针灸治疗。 4.熟悉穴位注射等治疗面瘫的方法。
一、概述
1. 定义:面瘫(facial paralysis)是以一侧 面部麻痹,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 一种疾病。
中医又称“口眼歪斜”, “歪嘴风”, “口 歪”。
面神经解剖结构
面神经—(混合神经) 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 (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
耳后皮肤 (2)鼓索神经:支配味觉 (3)镫骨神经:支配听觉 3、副交感神经纤维 (1)支配泪腺 (2)支配唾液腺
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 (2)题库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胁痛胁痛临床常见的证状之一,泛指因一侧或两侧的胁肋部疼痛而言。
《内经》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又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肝与胆为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
本证可见于肝、胆囊、胸膜等急慢性疾患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病因病机】肝胆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两胁。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或伤于酒食,积湿内生,移于肝胆;或外感湿热,郁于少阳,枢机不利;或跌仆闪挫,胁肋络脉损伤,停瘀不化,均可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失职,经脉气机阻滞,血运不畅而发生胁痛。
此外,久病精血亏损,肝络失养;或因湿热久羁,郁火伤阴,络脉失濡,亦可发生胁痛。
【辨证】肝郁胁痛:随胁作或左或右,痛无定处,常因情志波动时发作。
伴有胸闷,噫气泛酸,善怒少寐等证,舌苔薄白,脉象弦劲。
湿热胁痛:胁痛偏于右侧,如刺如灼,急性发作时常伴有恶寒发热,口苦,心烦,恶心呕吐,畏进油腻饮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数。
瘀血胁痛:胁痛固定不移,持续不断,有慢性胁痛或外伤史,胁下胀痛拒按,或有痞块,舌质偶见瘀点、瘀斑,脉弦或细涩。
.阴虚胁痛:胁痛隐隐,痛无定处,无撑胀重着感,劳累和体位变动时疼痛明显,面色少华,颧红,低热,自汗,头晕目眩,心悸,舌质偏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疗】〈1〉肝郁胁痛治法疏肝解郁。
取足厥阴经,少阳阳经穴为主,任脉及背俞为辅。
针宜泻法。
主穴中庭肝俞期门侠溪方义期门为肝之募穴,配肝俞为俞募配穴法,功能疏肝理气;侠溪为胆之郗穴,配中庭善解少阳之郁火,止胸胁疼痛。
随证选穴泛酸加胃俞;少寐加神门。
针灸治疗概述及常见病-PPT课件
谢谢!
针灸的治疗原则
指出针灸治病,凡邪气盛满时, 当用泻法,以泻其实邪;正气不 足,身体虚弱时,应用补法,以 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若属热 邪,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 泄其邪热。
针灸的治疗原则
若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时, 当用留针法,以使阳气来复而祛散 寒邪,或用灸法以助阳散寒。若气 血瘀滞,闭阻经络时,用出血法, 以祛除其瘀。若阳气不足而脉陷下 时,则宜用灸法,以升阳举陷;若 非他经所犯而本经有病者,则取本 经腧穴,以调其气血。
治疗
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昆仑 配穴: 肩髎、阳池、后溪、风市、悬钟 如病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取曲泽,腕部 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
治疗
(2) 口眼歪斜(中枢性)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刺病侧, 病久左右均刺。 取穴:地仓、颊车、合谷、太冲、内庭
一、病因病机
1 、寒湿腰痛--感受风寒或久卧湿地,风寒 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而发病。 2 、肾虚腰痛--长期操劳过度,久坐久立, 或因房劳伤肾,精气耗损,肾气虚惫导致腰 痛。 3 、瘀血腰痛--腰肌劳损,每因闪挫撞击未 完全恢复,或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 瘀血阻滞所致。
二、辨证施治
二、辨证施治
1、风邪袭络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 留针。 处方 前头部: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 巅顶部: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侧头部:率谷、太阳、外关、阿是穴 后头部:后顶、风池、昆仑、阿是穴
2、肝阳上亢
治法: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毫 针刺用泻法。 处方:风池、百会、悬颅、行间、太冲 3、气血不足 治法:取任、督脉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针灸学学分: 2 总学时:36 实验学时: 9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临床专业的考查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特别要了解对于某些疾病来说针灸是首选治疗方法。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了解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特别是有代表意义的书籍。
3.当代国外针灸发展概况。
4.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第—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交接规律,与脏腑表里属络关系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作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教学内容]1.经络的定义。
2.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3.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4.经络的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及分类方法,了解其发展概况及命名。
2.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山东省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理论测试及技能操作复习大纲
山东省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理论测试及技能操作复习大纲附件2山东省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理论测试及技能操作复习大纲针灸专业组第一部分理论知识一、基本概念1.掌握经络、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
2.掌握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
3.掌握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概念。
4.掌握行针、得气、候气、催气、守气的概念。
5.掌握灸法、直接灸、间接灸的概念。
二、基本理论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及功能、十二经别的分布规律。
2.掌握腧穴的分类、作用、主治规律及定位方法;掌握特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
3.掌握十二经脉循行(《灵枢·经脉》),掌握十四经主治概要。
4.掌握十四经穴中常用腧穴(具体内容见参考教材)的定位及类别、主治。
5.掌握标准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6.掌握耳穴的分布规律、选穴原则。
7.掌握艾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8.掌握拔罐法的注意事项、临床应用范围。
9.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的规律和具体方法。
针灸治疗原则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三、掌握以下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针灸治疗原则及处方:头痛、面痛、落枕(颈椎病)、漏肩风、腰痛(坐骨神经痛)、痹证、中风、眩晕、面瘫、痿证、不寐、心悸、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尿失禁、月经不调、痛经、绝经前后诸证、胎位不正、不孕症、遗尿、扭伤、腱鞘囊肿、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斑秃、目赤肿痛、麦粒肿、眼睑下垂、近视、耳鸣耳聋、鼻炎、牙痛、咽喉肿痛、高热、抽搐、晕厥、虚脱、内脏绞痛。
第二部分实践技能一、基本操作方法1.掌握毫针的双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浅;提插法、捻转法;导气法、平补平泻法;辅助针刺手法;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内科病证旳针灸治疗一、中风【病因病机】中风旳发生是多种原因所导致旳复杂旳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重要旳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进无力,日久血瘀。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辨证】1.中经络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兼会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治疗】1.基本治疗(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针灸治症配穴表(含详细说明)
针灸治症配穴表(含详细说明)人纪针灸配穴笔记治症配穴说明外伤出血然谷放血、三毛放血、冲阳上放血(胃经)感冒、发烧开天河水、放血大椎、商阳、少商皮肤病梅花针拍击放血,委中放血1、治皮肤病,用梅花针拍击放血,因为区域大,要拍打病灶部位,然后在委中放血;2、手脚麻痹也可使用。
整个头痛百会,涌泉如百会下去还头痛,再下涌泉,头痛会去除,无所不治。
偏头痛合谷、太阳透率谷对侧合谷,同侧太阳透率谷,很有名。
偏头痛兼有恶心和呕吐合谷、太阳透率谷、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如扎中脘恶心呕吐去除,针就不用再扎,如还没好,再扎下去。
耳后痛初痛:天井;久痛:中渚三焦经经过,依照母子穴进行补泻。
前额痛或叫印堂痛中脘胃经经过,中脘是胃和腑的募穴。
眉陵骨痛阴陵泉上牙痛合谷、地仓(对准jia车)面口合谷收,对称疗法,痛在手阳明大肠经上下牙痛内庭痛在足阳明胃经上治肥胖梁丘、内庭、天枢、水道、归来梁丘是治脏腑急性病,清胃火,降低胃亢奋的功能;'内庭是胃荣穴,清胃的热,降低胃亢奋;天枢是大肠募穴;水道是调理水气;归来能使气血重新回到脏腑。
后脑痛天柱、初痛:束骨;久痛:在膀胱经上,如初痛,下针束骨,子穴泻之;如久痛:下委中,以母穴补之。
委中脑瘤脑瘤不见得痛,病人会呈现痉挛,眼睛会往上吊,脸上的筋会拉扯,处方:全蝎、蜈蚣等量放在胶囊中,烧干打成粉,这是息风止痉挛,下针百会、涌泉,叫导引,一导一引,百会是六阳交汇穴是导,涌泉是引他下来。
临床上,疹断脑部痴呆,萎缩(虚症),或脑长东西(实症),在绝骨穴(胆经上,小腿外侧外踝尖直上三寸骨边)上会找到压痛点,实症在第14椎命门穴上会找到压痛点,肾主脑,肾俞,肾之海,在次深入找,可在第13椎外3.5寸痞根穴上也可以找到压痛点。
12经络找到起源地是肾脏,象树根的根茎,经络如树的茎叶,同样的肿瘤也有根,就是痞根,中医观念认为,痞根是肿瘤成长的地方,所以下痞根穴可斩断根的目的,就如花,无土壤会消失。
针灸学第二十六讲 呕吐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呕吐呕吐(vomiting)是临床常见病证,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见于多种疾病。
古代文献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
呕吐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幽门痉孪、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
[病因病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为呕吐。
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呕吐;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使胃失和降而呕吐;或因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酿生痰饮,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辨证】1.实证主症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
兼见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糖薄,头身疼痛,胸院痞闷,喜暖畏寒,苔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食人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阻;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作,吞酸,频频嗳气,平时多烦善怒,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2.虚证噩主症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纳差便溏,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
[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配穴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ppt课件
2、远部取穴
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远道刺
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 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病症。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残缺,面口合谷收。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头 面
部位
前额
头部
侧头 后头
选穴 三间、合谷、内庭、解溪 中渚、外关、侠溪、足临泣 后溪、养老、昆仑、申脉
中极
胃俞Acupunctu利re湿t、he化ra湿py
功能 祛湿 化湿燥湿 行湿 燥湿 行湿、利湿 利湿、化湿 化湿、渗湿 利风湿 利风湿 化湿、利湿 燥湿 行湿 化湿、利湿 利湿、燥湿
经验选穴
• 纠偏方:治疗偏瘫患侧的配方 • 百会、风府、风池(上部);肩髃、曲池、合谷(中部);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 冲等(下部)。 • 病在上部选用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穴。 • 病在中部选用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穴。 • 病在下部选用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穴。
头痛选百会或太阳 鼻塞选素髎或迎香 面瘫选颊车或地仓 脱肛选会阴或长强
胃痛可取三脘 咳喘可取天突、膻中 心痛可取巨阙、膻中
对于针感不明显的患者,从加强局部的刺激作用 来看,更加适宜。
各种关节
疼痛、痿 证以及扭
局部选穴
围
伤、皮肤
刺
病、腱鞘 囊肿、甲
法
状腺肿大
配穴时重视局部同时要着眼于整体,局部与整体 相结合。
分门 穴名
功能
穴名
功能
合谷 清气分热及头面诸窍热 阳陵泉
清肝胆热
支沟
清三焦热
足三里
清六腑热
悬钟
清三阳及脑髓热
三阴交
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
清表热,清骨蒸痨热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是说气虚下陷以灸治为主。
如子宫脱垂(阴挺)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菀陈则除之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1)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如风热感冒者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目的,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
3.治病求本(1)急则治标就是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
如高热抽搐应首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熄风止痉;昏迷应先针刺水沟,醒脑开窍。
(2)缓则治本即正虚者固其本,邪盛者祛其邪;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补足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3)标本同治即标病和本病并重的情况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如体虚感冒当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4.三因制宜(1)因时治宜如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2)因地制宜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温灸,而且状数较多;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
(3)因人制宜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
二、针灸取穴原则1.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一一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耳聋取听宫,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一一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是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39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补泻方法组合 而成,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
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
腧穴 + 刺灸法
穴位的选择
腧穴的选择是针灸处方的第一要素。 合理的选取适当的穴位,是正确拟定针灸处方的基础。
选穴原则 配穴方法
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选穴 对症选穴
刺灸法的选择
治疗方法的选择:
《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各不同型,各以任其所宜。” 《灵枢•官能篇》则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刺灸法的选择
操作方法的选择:
针刺深浅 针刺补泻
《灵枢•官针》指出“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 疾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肝病以足厥阴肝经期门、太冲配足少阳胆经阳陵泉; 腰痛以足太阳膀胱经肾俞、委中配肾经大钟; 胃痛以梁门、足三里配公孙。
穴位的选择
二、配穴方法
按经配穴
同名经配穴:“同气相通”
牙痛、前额痛,取手阳明经合谷配足阳明经内庭; 落枕、急性腰扭伤、后头痛,取手太阳经后溪配足太阳经昆仑; 失眠多梦,取手少阴心经神门配足少阴肾经太溪。
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 辨证选穴
对于某些全身性病症,因无法辨位归经选穴,不能应用按部位选穴的方法。 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结合八纲辨证,将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或 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如发热、昏厥、癫痫、失眠、水肿等病证就宜采用辨证选穴。
穴位的选择
一、选穴原则:
辨证选穴
以失眠为例: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最终导致心神不宁、不得安卧。 其病位在心,与肾、肝、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针推技能实践教学中心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针灸学》课程编号:N2050165英文名称: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96讲课学时:69实验学时:27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七年制中医学、5+3中医学先修课程:中医各基础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多媒体、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腧穴的定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言【教学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了解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腧穴【教学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掌握十二经络的命名、循行分布、表里属络、走向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5、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1.选穴:双侧攢竹、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可加中脘、膻中。
2.操作:电针强刺激30-4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三、坐骨神经痛(Sciatica)
1.选穴:肾俞、大肠俞、腰部夹脊、秩边、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
2.操作:电针20-30分钟,加拔火罐。
四、痹证(Arthritis)
1.选穴:阿是穴,并配合关节周围腧穴。
肩部:肩髎,肩髃,肩前
肘部:曲池,手三里,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五章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针刺和艾灸队腧穴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调节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疾病的程序:
四诊合参辨证选穴处方
第一节选穴和配穴(Choice and match)
一、选穴方法
1.近部取穴:病变的局部取穴。
如:腰痛取肾俞,膝痛取膝眼,胃痛取中脘。
2.远部取穴:选取病变较远部位的腧穴。
如:咳嗽取列缺,偏头痛取外关,胃痛取足三里。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随症取穴:针对症状或病因选穴。
如:高热取大椎,失眠取神门,小儿疳疾取四缝,胎位不正取至阴。
二、配穴方法
1.上下配穴:将腰部以上的腧穴和腰部以下的腧穴配合应用。
教具及时间分配
髎、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悬钟、昆仑;口眼歪斜取地仓、牵正。
2.操作:电针20-30分钟。
六、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哮喘- PPT课件
哮
喘
五、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寒饮伏肺:温肺散寒、止哮平喘, 针灸并用,泻法。 痰热壅肺:清热润肺、化痰平喘, 只针不灸,泻法。 肺肾阴虚:滋阴润肺、平降喘逆, 多针少灸,补法/平补平泻
13
哮
喘
治则:肺脾气虚:培土生金、扶正固本,
针灸并用,补法。
心肾阳虚:补益心肾、温阳平喘,
针灸并用,补法。
14
哮
喘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肺的俞穴 调理肺脏机能 中府-肺的募穴 止哮平喘 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 膻中-气会,宽胸理气、舒展气机 孔最-肺经郄穴,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定喘-止哮平喘的经验效穴 丰隆-豁痰要穴 诸穴合用可收降气化痰、止哮平喘之功。
15
哮
喘
加减:寒饮伏肺:风门、太渊-疏风宣肺
24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也称“药物发泡”和“敷 贴发泡”。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 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 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 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刺激性的药物贴 敷于穴位或患处皮肤表面,可使药物持续 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 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 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喘
☆ 耳 针 法:取对屏尖、肾上腺、气管、 肺、皮质下、交感。毫针刺或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 穴 位 注 射 法: 发作期:天突、定喘-0.1%肾上腺素 缓解期:胸1-7夹脊、肺俞、膏肓、脾 俞、肾俞-黄芪针 ☆ 穴 位 埋 藏 法: ☆ 穴 位 割 治 法:
19
哮
喘
☆ 穴位埋藏法:
(1)穴位:定喘、肺俞。
哮 喘
1
目的要求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针灸学:治疗总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1、单选下列各项,在五腧穴中属“水”的是()。
A.少府B.大陵C.后溪D.曲泉E.经渠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阴经“合”穴属水,曲泉为肝经的“合”穴,故属水。
此题考点为五腧穴的(江南博哥)五行配属。
2、名词解释拇指同身寸正确答案: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单选下列各组取穴中,不属于前后配穴的是()。
A.中府、肺俞B.中脘、膈俞C.期门、外关D.天枢、肾俞E.中极、次髎正确答案:C4、填空题起于足大趾外侧的经脉是()正确答案:足厥阴肝经5、问答题什么是郄穴?如何应用?正确答案: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地方。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起来共十六个郄穴。
其为:肺经郄穴孔最、大肠经郄穴温溜、胃经郄穴梁丘、脾经郄宏地机、心经郄穴阴郄、小肠经郄穴养老、膀胱经郄穴金门、肾经郄穴水泉、心包经郄穴郄门、三焦经郄穴会宗、胆经郄穴外丘、肝经郄穴中都、阳跷脉郄穴跗阳、阴跷脉郄穴交信、阳维脉郄穴阳交、阴维脉郄穴筑宾。
郄穴常用以辅助诊断急性病痛。
当脏腑经络患有急症时,按压郄穴常常在本经郄穴上出现阳性反应。
在治疗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症,是急救的常用穴。
如心绞痛取郄门。
别外阴经的郄穴可止各种出血,如孔最善治咳血;阳经郄穴则善于止痛,如急性胃痛取梁丘。
6、单选以下各组中,不属于上下配穴的是()。
A.胃脘痛取内关、足三里B.阴挺取百会、三阴交C.咽喉肿痛取鱼际、太溪D.感冒取列缺、合谷E.牙痛取合谷、内庭正确答案:D7、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证选穴的是()。
A.胃火牙痛选合谷、内庭B.肾阴不足选肾俞、太溪C.风火牙痛选风池、地仓D.中气不足取百会E.腰痛取委中正确答案:E8、名词解释郄会配穴正确答案:郄穴除单独使用外,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故称“郄会配穴”。
9、填空题一夫法是()寸。
正确答案:310、填空题任脉的英文代号是()正确答案:CV11、填空题下合穴共有()个穴位。
针灸治疗原则-
<编号>
针灸处方
穴位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对症选穴 配穴方法 按经脉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刺灸法的选择
<编号>
选穴原则
<编号>
三因制宜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生活习 惯制定治疗方法。 北方—多用火针、温灸 南方—微针(毫针、皮肤针)
<编号>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 制定治疗方法。 春夏病邪浅表—浅刺 秋冬病邪深在—深刺 择时选穴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飞腾八法)
<编号>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编号>
辨证对症选穴
对症选穴:指针对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 取穴位的原则。 如:哮喘—定喘 虫证—百虫窝 腰痛—腰痛点 崩漏—断红穴
<编号>
左右配穴法
▲左右循经取穴: 偏头痛—同侧取外关,对侧取合谷 面瘫—同侧取地仓、颊车,对侧取合谷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
<编号>
补虚泻实
补法“虚则补之”“虚则实之”“陷下则灸之”“寒则留之”平补平泻
泻法“盛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满则泄之”“热则疾之”“宛陈则除之”
<编号>
补虚泻实
补:补法。 —单式补法或复式补法,穴性 属补(关元 、 足三里)
<编号>
清热温寒
热则疾之:热-热证; 疾:快针、浅刺、疾出;—手法轻巧快速,不留针 (“刺热者,如手探汤”《灵枢.经脉》)。如:高热—刺大椎、曲池,浅刺疾出; 咽喉肿痛—少商或商阳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