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简介
吴语介绍
吴语区全图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
(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
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这些对于自己母语最基础的了解,本应该在我们本地课堂里完成。
只是可惜,现在的语文课以普通话为正统,有意忽视了蕴含较多古汉语元素的吴方言。
有人说,其实我们从小并不是母语教育,而是母文教育。
因为大家所学习的,音韵词汇,乃是普通话的,而非自己母语的。
这些本应该在课堂里学到的吴方言常识,就只能在这里让大家补充了。
吴语,作为一门语言,拥有很多特殊的用法和词汇,甚至有的和普通话迥异。
吴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单独的语言代码。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世界语言之一。
使用人数在全球排名第13(由于吴语式微,有下降趋势)以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为例,各地吴语有所差异(一)吴语初源来自古楚语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国越国领地,当时这些诸侯国的主体民族为百越人(属侗台语族)。
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
越后又为楚国所灭,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内。
这表明是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了华夏语基础。
这还可以由好几个方面推论:据传说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这还有“宜侯”铭文为证,则王族原来可能是会说华语的,但数百年与越族相处之后能否在日常说话中保持下来大可怀疑,因连王名都已越化。
但吴越王铸礼器兵器皆使用汉字,吴季札尤其通中原礼乐(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吴人子游一人,《礼记》记孔子称季札为“吴之习于礼者”),那么统治层应至少在文化上要学华语,犹如旧时欧洲贵族之习拉丁文。
只不知当时用的是中原雅音还是相邻的楚音(从楚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皆入仕吴越看,近楚可能性大。
注意即使更早的吴太伯传说可信,《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则也是从周先经楚才至吴的)。
楚语正式进入吴越由楚灭越开始。
苏州语言笔译
苏州语言笔译苏州话,也称吴语、苏州闲话,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的一个分支。
苏州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苏州地区人民日常使用的语言,也是苏州地区的一种文化特色。
苏州话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音调。
与普通话相比,苏州话的音调更为丰富多样。
苏州话有八个音调,分别是平、上、去、入、阴平、阴上、阴去和阴入。
这种音调的变化给苏州话赋予了独特的韵味。
苏州话的词汇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苏州话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例如,苏州话中有很多水乡特有的词汇,如“扁担”(船桨)、“囡囡”(小孩)等。
这些词汇在苏州地区的人们之间常常被使用,使得苏州话成为苏州地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
苏州话的语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苏州话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重音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而且有很多独特的语法规则。
例如,苏州话中的疑问句常常使用“呢”字结尾,如“你去哪里呢?”、“你吃饭了呢?”等。
这种语法结构的特点使得苏州话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灵活多样。
苏州话在苏州地区有着广泛的使用。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苏州话都是苏州地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几乎每个苏州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苏州话。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加深了苏州人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苏州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苏州话的使用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使用普通话和英语进行交流,苏州话的使用逐渐减少。
特别是年轻一代,由于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对苏州话的使用逐渐减少。
这种现象对苏州话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话这一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苏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苏州话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引导年轻人学习和使用苏州话。
其次,组织苏州话的培训班和比赛,提高人们对苏州话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加强苏州话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收集整理苏州话的词汇和语法,为苏州话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
吴方言
有一趟,北风跟太阳辣勒海争啥人格本 事大,争法争法,来了一个过道人,身上穿 仔一件厚袍子,伊拉两个人就王东道讲好, 啥人能够先叫艾个过道人拿伊格袍子脱下来 ,就算啥人格本事大,北风拼足仔劲,穷吹 八吹,不过,吹得越结棍,艾个人就拿袍子 裹得越紧,后叟来,北风没劲了,只好就算 了,过一歇,太阳出来一晒,艾个过道人, 马上就拿袍子脱脱,所以北风勿得勿承认还 是太阳比伊格本事大。
吴方言是全部一样的吗?
作为一种7500万人使用的语言,和世界 上多数语言一样,吴语内部也存在着分歧, 一般将吴语分成六个片(次方言):太湖片、 宣州片、台州片、婺州片、处衢片和瓯江片。 太湖片使用人数最多、分布地区最广。不过, 各地吴语基本特点仍然接近,比如基本保持 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
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吴语在使用人数上是汉语第二大方言,不过分 布地域并不是很广阔,江苏长江以南除南京、镇江 地区(丹阳、高淳仍是吴语)、江北靖江海门启东 通州、上海市、江西上饶市、福建浦城北部和浙江 除淳安、建德、苍南、平阳外基本都讲吴语。皖南 北部的铜陵、太平地区讲吴语宣州话,但是当地人 一般对外使用江淮官话,吴语只在家庭内部使用, 而且宣州吴语受到官话的严重渗透。吴语分布的总 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
为什么需要保存吴语?
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全国人民可以 顺利的交流,而在普通话已经大大普及的今 天,这一目的可以讲已经基本实现了(至少 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吴语地区已经基本实现 了)。而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 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 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 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研究课题布置:
找五组吴方言词汇, 而普通话词语中没有这样 说法的,却可以用普通话 来表达的。试提出出现差 异的可能原因。
《水浒传》里的吴语词汇(江南语言里的古白话词汇)吴语公众号
《水浒传》里的吴语词汇(江南语言里的古白话词汇)吴语公众号什么是吴语?吴语公众号吴语区全图什么是吴语?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
(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
吴语公众号已经开通了评论和赞赏功能。
如果您有想说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评论哦。
如果您喜欢,可以点本页最下方的'喜欢作者'并且点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浅析吴语词汇和古典名著《水浒传》里的词汇其实大标题取得并不贴切。
并不是水浒传里有吴语词汇,而是水浒传成书的那个年代的很多白话词汇,仍然存活、保留、传承在吴语里。
大家都知道,吴语里保留了很多古文言和古白话的词汇。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是在宋本《北宋宣和遗事》的基础上成书。
里面的很多用语是反映了当时宋元时期的白话口语。
但是,你可能没注意的是,在吴语里至今使用着不少跟《水浒传》意思和用法都几乎完全一样的词语。
随手举一些例子,请大家过目——(本文部分例子参考了丁启阵先生的整理)>>【吃酒、吃水】《水浒传》里,茶、酒也是都说“吃”,而不是按今天北方话的说法讲“喝”。
吴语里讲吃水、吃茶、吃酒,而不用喝。
「太公道:“休这般说,且请吃酒。
”」(第2回)「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
”」(第3回)。
>>【下半世】吴语说“下半世”,不说“下半辈子”。
「(王婆):“我娘儿两个下半世过活都靠着押司……”」>>【家生】吴语用“家生”一词来表示器具、容器。
在水浒传里,家生表示工具,武器。
「史进自此无人管业,史进又不肯务农,只要寻人使家生,较量枪棒。
」(第2回)>>【物事】吴语大多用物事来表示东西。
「我还有一件物事做一处放着,以此要去取」「(阎婆惜):“天教我和张三买物事吃”」「史进自此常常与朱武等三人往来,不时间只是王四去山寨里送物事。
吴语简介
(3)状词词尾不用“地”,而用“叫”或“能”, 如“慢慢叫走”“好好能吃”。
2.具象化特点
(1).通过词汇中的具象语素表现一些书面词汇, 包括专有名词,一些名词的名称都用可视的描写 方法表达。例如把“蜈蚣”说成“八脚”,是用 动物可视的形体特征来代替学名。在词汇中添加 具象化的语家。例如“鳝鱼”在语义上采取了 “种+类语言应用研究属”的构词法,绝大部分地 区又称之为“黄鳝”,这种具有颜色语家的偏正 式词语显然比前者更直观。更典型的是“眼珠” 的说法中有“乌”这一表色彩的语系,如“眼乌 珠”“眼睛乌珠”“眼睛乌子”等。
(二)吴语为什么叫吴语?
吴语,因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 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 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而习 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从 “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 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吴语不是指“吴国”的语 言,因为春秋时期的吴国除了上层人士, 百姓讲的是侗台语而不是汉语,三国的吴 国则包括了东南各大方言区。
(3)用比喻的方式构词
例如称“彗星”为“扫帚星”,是因为其
形似“扫帚”而得名。把“肚脐”称为 “肚脐眼”“肚皮眼’,“眼”在此并非 实指,而是因其形似而得名。很多地方把 蚕称为“蚕宝宝”,“宝宝”同样也是形 似的比喻。因为蚕形状娇小,吐丝时通体 晶莹,似婴儿皮肤般光滑,加之做茧时似 躺在襁褓中,极像“宝宝”。“粗糙”有 些地方称为“毛糙”,也是很典型的比喻 用法,“粗”和“糙”本是两个同义语素, 但用“毛”,取其“像毛一样”的意思就 更具体了。
3.声调大体保留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 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阴平、阳平、 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
吴语
历史
春秋战国 构成吴语的基础。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 隋唐时期 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 宋元时期
吴语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
明清时期 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影响全国。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 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 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 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 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中国地区,吴语、 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吴语语法特点
1.定语后置:闹热、闹忙、楼阁、笋干、月大、人客、豆腐生等 2.状语后置:乃走先、乃坐那(god)、家去等 3.宾语前置:饭吃过哉、衣裳洗过哉、上海要到哉、扶手拉拉好、拉链拉拉好、侬字识否等 4.疑问词:奈何(naha,怎么)、奈能(怎么能)、为之/为甚(为什么)、甚she个/底个/啥么斯(什么)、……否 /啊……(……吗)等 5.语气助词:哉(**来哉/**到哉/困觉醒哉/做好哉/时辰晏哉)、也(扁口“呀”)、矣、兮、啦、了、焉、撒、哇、 啊、哩、外、嘛等。一些语境下的口语句子,习惯在末尾加个字,方才觉着舒服完整。 6.常用应答字:(1)同意应答:是(音hayi/嗨,同客家话/粤语/日语);(2)递交应答字:“诺”;(3)答应应 答字:“好”;(4)再见应答:“再会”;(5)招呼对方,如果亲昵,通常为“阿…”,如“阿蒙”。(6)感谢 应答:“谢sia谢sia”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和宁波)]、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 吾等/阿拉(上海和宁波)]、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 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等 10.特色口语句式:把本书我。(水浒传用“把”字,吴语皆此用法。普通话为“给我一本书”)等 11.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字音:人(nyin,参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韵脚)/任nyin/肉 nyioh/江gang(缸肛扛釭矼皆为gang)/风fong(古诗韵脚一查便知)/梦mong/雪sieh/新sin/加ga/监gae/街gai/晚 mae/千cian/白ba/将ziang/非fi/那go/的ge/热nie/日ni/瓜gu等,较多。吴音对。
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分合及类型
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分合及类型引言:语是以汉藏语系汉族之语为主导的一门语言,是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汉族方言,也是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省市辖区内最广泛使用的汉语方言。
在历史上,吴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并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融入汉语文化,逐步形成一套文字,即“吴语梗摄字”,成为江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文字文化。
一、吴语梗摄字的简介“梗摄字”一般指的是汉字的综合形式,有四种类型:一种是古梗字,是指早在汉字发明之前就存在的梗字;第二种是文梗字,指尚未成为汉字的梗字,古文籍中常见;第三种是白梗字,指由汉字的单一笔划组成的梗字,大多用于古代文籍中;第四种是混梗字,指由两个或更多汉字组成的梗字,古代常有。
吴语梗摄字也是属于综合形式的汉字,它是在历史悠久的吴语文化中形成的,它有着分合及独特的特点。
相比较于传统的汉字,吴语梗摄字可以更好的传达出具有吴语音韵的意义。
二、吴语梗摄字的分合及类型1、分合分合是指汉字的简体化过程,是汉字书写趋于精简,从而简化汉字书写的过程。
吴语梗摄字也受到分合影响,大部分梗摄字都是一字,而一字梗摄字又被称为上海标注梗摄字。
2、类型吴语梗摄字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传统梗摄字,指传统吴语和上海话中流传下来的吴语梗摄字;二是新流梗摄字,指20世纪近代由上海话流传而来的新的梗摄字;三是混字梗摄字,指由两个或更多汉字组成,表达复杂意义的吴语梗摄字;四是上海方言梗摄字,指以上海方言为主的汉字梗摄字。
结论:语梗摄字与汉字一样,也是一种通过综合形式表达言意的文字文化,是江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吴语梗摄字也受到分合影响,它有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特点,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言意。
不管是从语言文字文化,还是从汉字书写角度,吴语梗摄字都可以说是江南汉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字文化,在汉字书写上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是传承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吴语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安等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如ae。有韵尾如合hep。有zh/ch/sh,如真zhen/城chin/身shin,非卷舌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而发声明显。(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的基本准则。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无bao;“辟”音pih无bi;“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单字音调之变无所谓。(3)无任何儿化音。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宁波等)]、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吾等/阿拉(上海宁波等)]、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物事、事体、搞七捻三等
吴方言流行区域简介.doc
吴方言流行区域简介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
"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
具体情况如下: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
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
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
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
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
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
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
分区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
太湖片即北吴语片,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3府,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
这一片分布面积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可再分6个小片:①常州小片,包括沙洲、江阴、武进、宜兴及其以西苏南吴语各县市和安徽郎溪、广德的部分乡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话,南通东部、海门和启东北部的通东话也属这一小片。
②苏沪嘉小片,包括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常熟市、无锡市及其以东苏南吴语各地,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嘉善、海盐、桐乡、海宁,江北南通、海门和启东南部的启海话属这一小片。
③湖州小片,包括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和余杭。
④杭州小片,即杭州市及其郊区。
现代吴语的研究主要内容
现代吴语的研究主要内容
现代吴语的研究涉及了吴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
吴语是中国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近年来,人们对现代吴语的研究逐渐增多,旨在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方言。
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语音方面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大量的语音材料,分析吴语的发音特点,包括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律等。
通过系统地研究吴语的语音系统,可以揭示吴语与普通话等其他语言的差异和联系。
此外,现代吴语的研究还涉及吴语的词汇。
吴语有着丰富的词汇资源,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整理吴语方言区各地的方言词汇,对吴语的词汇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还通过比较吴语与其他方言的词汇异同,进一步探索吴语的内部结构和历史演变。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现代吴语的语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吴语的语法体系与普通话等汉语方言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词序、句法结构等方面。
了解吴语的语法规律对于研究吴语方言的特点和历史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现代吴语的研究主要涉及吴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吴语的特点、保护吴语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使用和传承这一方言。
浙江中部吴语比较研究
浙江中部吴语比较研究吴语是汉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份。
吴语因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浙江中部地区的吴语方言差异以及与其他吴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浙江中部地区包括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这些地方的吴语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语音上看,浙江中部地区的吴语方言有较为明显的声调差异。
例如,杭州的吴语方言以平声为主,而宁波的吴语方言则有较多的上声。
其次,从词汇上看,浙江中部吴语方言有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其他吴语方言中并不常见。
例如,杭州的吴语方言中有“翘”(意为高兴),而其他吴语方言中常用的是“乐”。
最后,从语法上看,浙江中部吴语方言与其他吴语方言在一些语法结构上有所不同。
例如,杭州的吴语方言中,表示将要做某事时可以使用“要”或“会”,而其他吴语方言中则常用“会”。
除了浙江中部吴语方言的内部差异外,吴语方言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一方面,吴语方言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声母的变化、字音的变化等。
这些共性使得吴语方言在整个吴语区域内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另一方面,吴语方言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例如,上海的吴语方言与杭州的吴语方言在声调上有明显的不同,上海的吴语方言以平声为主,而杭州的吴语方言则有更多的上声。
综上所述,浙江中部地区的吴语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与其他吴语方言存在一些共性和差异。
对浙江中部吴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吴语的特点和变异规律,为吴语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吴语方言的差异和共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吴语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吴语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 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 福建,使用人口约七千万。通常认为
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和普通话 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 迫式的 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 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 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 语除外)。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 在上海中小学生日常用语中,上海话处于相对弱 势地位;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也仅60%左 右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会说上海话。
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 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 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 各种权利。 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每个人 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每个 人都应当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重大计划生活和从事自己 所特有的文化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范围 内。
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 有约2,600多年的时间。
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严峻。 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 “懒音”现象,如上海话,原分尖团,现在几乎消失,苏州话中 亦开始出现此现象;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比起吴语自身的 音位归并产生懒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母语教育被普通 话教育釜底抽薪般地替代。青少年遇到口语中不常用的 字便根据普通话臆测吴语读音,比如把“续”[zɔʔ]读成[ɕy]—
—清浊舒促全然异化。 在城镇化并不严重的山区,吴语仍然有机会 保持其原有面貌,运气不佳的是,即便在山区,城镇化进程也已轰 轰烈烈展开不可阻挡,作为农村细胞的乡镇不断被撤并,农村腹地 不断被抽空,由于适龄儿童数量不足,乡村小学不断被并到中心 校……,都将对于语言的演变产生巨大的影响。
“吴侬软语”指的是哪种方言
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
吴语因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
吴语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
使用人口超过7,000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如今的吴语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越所居之地。
三国时代和两晋两宋之交,北方人民曾有三次大规模南徙吴地。
历代移民带来的方言与吴语区原住民的方言融合,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吴语音系包括28个声母,43个韵母。
声调不包括轻声在内有单字调5个。
在语音上,吴语主要表现在: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如b-(蒲部)、d-(徒杜)、z-(隋穗)等;多数地点不分ts-和tʂ;多数地点的单母音节丰富而复母音缺少,普通话中ai、ei、au、ou一类的复母音,吴语大都转为单母音,如普通话中读复母音的“摆”、“代”等字,吴语则分别读-a、-e、-ɔ、-ɤ等单母音韵母;鼻音韵尾大都只有一个[ŋ],而无[-m]、[-n];保留古入声,古入声字的韵尾只收喉塞音韵尾。
声调数目一般8个(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或7个,上海话最少5个;吴语的代表方言上海话中大约有两百多个字有文白异读现象,即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不同的读音,例如“家庭”中的“家”则读读音[tɕia53],在“人家”、“百家姓”中的“家”则读读音[ka53]。
在词汇上,吴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有一批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如“打烊”(商店关门,停止一天营业);外来词较多,如“那摩温”(工头)、“番斯”(脸)、“开司米”(细毛线)等;有一些特殊的量词,如“爿”(相当于“片”和“间”等。
)在语法上,吴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名词首码“阿”的使用范围较宽,既有用于排行,如“阿大”、“阿二”,也有用于亲属称谓,如“阿哥”,还有用于姓名各字之前或名字之前,如“王福根”可以说成“阿王”;词尾“子”、“头”的使用比普通话宽,如“镬子”(锅)等;单音形容词有特殊的重叠式(AAB式),如“血血红”(血一样的红)等;序数词“二”常用“两”,如“两楼”(二楼);有一些语序与普通话不同,副词“快”、“交关”等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如“到快勒”(快到了)等;表示给类意义的双宾语位置常置于表物宾语的后面,如“拨本书我”(给我一本书);动补结构前面的宾语常常提前,如“我饭点过勒”(我吃过饭了)等。
吴语观察日记
吴语观察日记
摘要:
1.吴语概述
2.吴语的历史和演变
3.吴语的地域分布
4.吴语的语言特点
5.吴语面临的挑战
6.吴语的保护和传承
正文:
吴语,又称江浙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方言,吴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吴语受到了多种方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
吴语的地域分布广泛,包括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吴语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主要可以分为太湖片、台州片、温州片等。
这些不同的吴语片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仍保持着吴语的基本特征。
吴语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吴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较为复杂,与其他方言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音韵体系;其次,吴语的词汇丰富,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方言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体系;最后,吴语的语法结构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如语序、助词等方面均具有自己的特点。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吴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不再熟练掌握吴语,甚至不会说吴语,这使得吴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吴语,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吴语的保护力度,如开展吴语教育、推广吴语文化等,让这一独具特色的方言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吴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方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也是汉语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吴侬软语
吴方言的发展
• 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可以追溯 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约2,600多年。
• 春秋战国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 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 言和当地土著(所谓“百越”人)的语言 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 比如:朋友侬帮帮忙好伐
• 有文白异读现象 • 如“生”在成语“生龙活虎”中读原音,
而在口语中读“商”音,生吃叫“商吃”, 生病叫“商病”。
• 助词 • “啊”,阿哥、阿爸、阿叔、啊大、啊二 • “头”,如鼻头、行头、差头、门口头 • “叫”,好好叫、慢慢叫、轻轻叫
• 名词具体化 • 磁铁——吸铁石 • 蜈蚣——百脚 • 眼睛——眼乌子 • 东西——物事
• 门槛精 MONKEY,英语“猴子”加上汉语词根 “精”,猴子精,引申为聪明的、精明的,构成 典型的洋泾浜英语。
• 戆大 GANDER,傻瓜,呆鹅,糊涂虫,引申为 受骗者,现被北方人读作“港都”。
• 混枪势 “混CHANCE”,CHANCE,机会,混 枪势就是混机会,也引申为浑水摸鱼,等等。
• 轧苗头 "GET苗头",GET,搞,得到。“轧”是 一个普遍运用的动词,可以进行各种自由组合, 如“轧闹猛”(凑热闹)。
• 勿晓得到底是庙里猫咬庙外猫,,还是庙外 猫咬庙里猫。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六朝初,吴语这 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的方言。同时, 吴语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对日 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隋唐时期 隋代扬州经济文化崛起,隋炀帝也曾经在 扬州学习吴语。唐时国家安定兴盛,使得 吴语得到巩固,分化。
• 宋元时期 宋代吴语不但已巩固并已形成今天南北各 片的基本状况。元末明初有记录吴语的文 献。
吴语
吴语吴语是汉语的一支。
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url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和安徽南部。
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纯粹用吴语书面语写就的《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理解。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但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声母* 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
*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
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
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ɳʱ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
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 b ]。
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
如上海“日”[zəʔ2]文/[ɳ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ɳʱin113]白。
*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客家话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吴语的名词解释
吴语的名词解释关于吴语的名词解释导语:吴语,又称江南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南部等地。
吴语作为中国太湖流域的地方方言,拥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吴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吴语。
一、吴语吴语,指的是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使用的语言。
在吴语地区,吴语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主要语言,也是吴作文化的代表之一。
吴语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着诸多差异,包括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吴语的发音较为独特,有浊化、辅音拆分和尾音标化的特点。
吴语词汇丰富多样,其中有大量的古代汉字音,如恁(你)、浣(洗)等。
此外,吴语的语法结构比较灵活,词序可变化,善于使用助词。
二、呢子“呢子”是吴语中的一种常用词语,意思是“这个”或“这样”。
在吴语中,人们常常在问题句中使用“呢子”来表示提问的对象,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个”。
例如,“你想去看电影呢子?”表示“你想去看这个电影吗?”此外,“呢子”还可以表示强调或句子的结尾,表达一种温和而客观的语气。
三、撒慌“撒慌”是吴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意为“捏造事实”或“说谎”。
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说话不真实,以编造、夸张或误导为特点的行为。
例如,“你别撒慌!”就是不要说谎话的意思。
“撒慌”一词在吴语中多用于口语交流中,凸显了江南地区人们直率、坦诚的特点。
四、相个头“相个头”是吴语中的一种短语,意思是“又再一次”的意思。
这个短语在吴语中常常用来表达某事情的重复、持续或再一次发生的情况。
例如,“你怎么相个头来?”表示“你为什么又来了一次?”或“你为什么再做一遍?”这个短语在吴语中充满了活力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与灵活性。
五、嘎子“嘎子”是吴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语,意思是“孩子”或“小朋友”。
在吴语中,“嘎子”一词可以指代同辈的年轻人,也可以用来称呼未成年人。
这个词语常常在亲密的关系中使用,对孩子或者年轻人的称呼。
例如,在吴语中,爷爷可以叫孙子为“嘎子”,体现了亲密和亲子关系。
苏州话介绍文艺范
苏州话介绍文艺范吴语苏州话,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上海话也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但实际上苏州话和上海话差别很小,苏州话比上海郊区一些吴语方言更容易被上海市区人理解。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人解)就是由此而来。
昆曲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
现代新派苏州话有28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这个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
而老派的苏州话则具有27个声母,49个韵母,7调。
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
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
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
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
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
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
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
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苏州话或许因环境的改变而在无形中有所变异,但是仍然以温文尔雅的语音语调广为流传。
就像外地朋友所言,“宁听苏州人骂人,不听宁波人说话”。
除了本地的苏州人,苏州城内又多了很多外来人员,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新苏州人”。
他们在苏州买了房子后就常住于此。
开始了和本地苏州人一样的苏州人生活。
自然而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苏州工作生活了多年后,也渐渐学会了讲苏州方言,完全融入了这个语言环境中。
而那些走出国门的游子,也会在遇到同乡的时候,互用方言来问候交流,而不是英语。
江浙沪方言地图(吴语方言区明细地图)
江浙沪方言地图(吴语方言区明细地图)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吴越语。
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将近1亿人。
分为北部吴语6500万,南部吴语2650万,西部吴语850万。
上海1700万/江苏2400万/浙江5200万/安徽700万/江西400万/福建30万(均为约数),吴语世界排名第十,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北部吴语又叫太湖吴语,为吴语的核心,太湖片67县市,人口6500万,完全互通。
太湖片分六小片。
毗陵小片17县市,1500万人;苏沪嘉小片30县市,3000万人;苕溪小片五县市,300万人;杭州小片一市,180万人;临绍小片十二县市,860万人;甬江小片十二县市,660万人;通俗的讲主要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上海、启海一带(包括崇明)、嘉兴、杭州、湖州、绍兴、宁波,此范围内的吴语互通程度较大。
东瓯片12县市,600万人(俗称“瓯语”),[浙江] 乐清(清江以西)、永嘉、温州市、瓯海、瑞安、平阳(闽语区除外)、苍南(闽语区除外)、文成(除南田区)、泰顺(限万丈区)、洞头(南部洞头、元觉、霓屿三岛东部的闽语区除外)、玉环(西南角)、青田(东部温溪区,及万山区的黄洋、万山等乡)。
温州南部的一些地区方言带有浓厚的闽南话色彩。
上丽片23县市,750万人。
丽水小片9县[浙江] 丽水、宣平、云和、景宁、文成(南田镇)、青田(温溪、万山一部除外)、泰顺(南部闽语区及百丈镇除外)、龙泉、庆元(东部竹坪、合湖以东除外),180万人。
上山小片15县市[江西]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浙江] 松阳、遂昌、开化、常山、江山,[福建]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570万人,此片区内部方言差别巨大。
台州片11县市,600万人,[浙江]临海、温岭、三门、天台、仙居、玉环、黄岩、椒江、路桥、乐清(清江以北)、宁海(岔路以南)。
吴语发音规则
吴语发音规则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吴语语音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切韵》《广韵》等有良好对应关系。
吴语的声母方面,继承了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
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
在声调方面,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此外,吴语还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
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
总的来说,吴语的发音规则与古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如需更多关于吴语的发音规则的资料,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言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何谓吴语?
吴 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 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 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 多数现代汉语方言 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 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 别,的所谓“浊音”,现在吴语中的“浊音”包 括“清音浊流”(分布在北部吴语区) 和“真” 浊音(分布在浙南)。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 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 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
3.保留古词
至今,苏州话中还保留着很多古汉语用词,例如一些吴语语 常用词,古辞书字书皆已著录:
(1)宰鸡说“煺”,音推。《广韵》他回切。《集韵》: “以汤除毛。”
汏,略洗。字早见《说文》。又《玉篇》:“徒盖切,洗 也。”
(2)囥,藏。《集韵》口浪切:“藏也。”《周礼》作 “抗”,《夏官·服不氏》:“宾客之事则抗皮”,郑玄注引 郑众说:“主举藏之。” (3)念,二十《说文》作“廿”。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开业寺碑]碑阴多宋人题名, 有曰:“……元佑辛未阳月念五日题’。以廿为念,始见于 此。”
3.声调大体保留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 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阴平、阳平、 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
4.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分析连读变调现象,首先要区分纯语流音变型 和构词型两大类。纯语流音变型连读变调指阳 平、阳上、去声三个曲折调型在语流中因语速 加快而丢失前半段或后半段。这种连读变调只 发生在前字位置,后者则保持本调不变。比如: “是铁”“是我”中的“是”,由原先阳上调 值231变为23;“过关”“过桥”中的“过”, 由原先的去声调值523变为52。连读变调的主 要类型是构词型连调,其连调格式称为连调式。
(3)用比喻的方式构词
例如称“彗星”为“扫帚星”,是因为其
形似“扫帚”而得名。把“肚脐”称为 “肚脐眼”“肚皮眼’,“眼”在此并非 实指,而是因其形似而得名。很多地方把 蚕称为“蚕宝宝”,“宝宝”同样也是形 似的比喻。因为蚕形状娇小,吐丝时通体 晶莹,似婴儿皮肤般光滑,加之做茧时似 躺在襁褓中,极像“宝宝”。“粗糙”有 些地方称为“毛糙”,也是很典型的比喻 用法,“粗”和“糙”本是两个同义语素, 但用“毛”,取其“像毛一样”的意思就 更具体了。
苏州话是吴方言的代表之一,以苏州话为例 进行吴方言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每个人都有说母语的权利。文化的多样性 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应当受到维持和保 护。”这些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 和决议。一个能够容纳和交融不同文化的 民族,才是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民 族,才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和魅力的民族, 才是一个有着宽容和独立精神的民族。保 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责任 ,
2.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单元音有 [i]、[e]、[o]等13个之多,其中只有[a]、[o]、 [u]三个是发音部位靠后的元音。元音发音 部位靠前是苏州话的标志,正因为单元音 发音部位靠前、复元音少,比起其它地方 和周边其他吴语区的发音来,说话时嘴型 变动小,所以苏州话听起来才那么轻、软、 糯。
2.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比如说 “做我不着”“打你不过”“对渠不住”等。
以上是吴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最 突出的特征,它们成就了吴方言这一最富 有魅力的千年瑰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 加速发展以及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同化, 吴语日益失去其古老、优美的本色,甚至 有部分人主张用普通话取代吴语。因此, 如何保护这一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 已经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吴语的使用人口占汉 族总人口的的8.4%。无论是从分布的范围 来考察还是从使用的人口来统计,吴语都 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吴语也蕴含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吴语 进行介绍。
一.从四个问题看吴语概况 二.吴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
一.从四个问题看吴语概况
(一)何谓吴语? (二)吴语为什么叫吴语? (三)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四)吴语是不是只能说不能写的土话?
(三)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吴语在使用人数上是汉语第二大方言,不过分布 地域并不是很广阔,江苏长江以南除南京、镇江 地区(丹阳、高淳仍是吴语)、江北靖江海门启 东通州、上海市、江 西上饶市、福建浦城北部和 浙江除淳安、建德、苍南、平阳外基本都讲吴语。 皖南北部的铜陵、太平地区讲吴语宣州话,但是 当地人一般对外使用江淮官话,吴语只 在家庭内 部使用,而且宣州吴语受到官话的严重渗透。吴 语分布的总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
二.吴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
(一)吴语的语音特点
重点主要集中在吴方言的全浊声母、连续变调以 及小称音变等方面。
1.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 音声母。比如,“夺”和“得”在汉语绝大多数 方言里声母是相同的,而吴方言的苏州话里,两 者仍然可以清晰区分为一个送气(清音),一个 不送气(浊音)。吴语中的全浊声母早就引起了 国内外的关注,赵元任(1956)以及之后学者的 研究认为,吴语中古浊塞擦声母在单念或作为连 读上字时读清音,在连读下字时读成浊音。
根据连调自组首字调类将苏州方言构词型 连调的连调式分为舒声式(首字调类为阴 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和促声式 (首字调类为阴入、阳入)两类。舒声连 调式由前字确定,大体上前字的调值就是 相应的单字调调值,后字的调位全部中和, 七个单字调的调值趋于同一。比如:新生、 新人、新手,后字的调值是不同的,但连 读变调之后,全部变为21调值。促声连调 式必须由前字和后字共同确定,其后字的 调位虽尚未全部中和,但已开始丧失单字 调的辨义功能,正在步舒声式连调的后尘, 二者的发展虽不同步,但方向是一致的。
(二)吴语为什么叫吴语?
吴语,因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 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 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而习 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从 “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 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吴语不是指“吴国”的语 言,因为春秋时期的吴国除了上层人士, 百姓讲的是侗台语而不是汉语,三国的吴 国则包括了东南各大方言区。
(二)吴语的词汇特点
1.语助特点
(1)吴语名词词头“阿”比较发达,多用于亲属、 排行及人品、人名上,如“阿哥、阿侄、阿伯、 阿囡”等。词头“老”的使用范围也很广,如 “老虫/老鼠、老虎、老板、老师(温州兼表老 师傅)、老鸨、老兄、老公、老婆”等。 (2).吴语词尾除“子”及小称“儿”尾外,最发 达的是“头”尾,各片都有很多“头”尾词,如 “鼻头、日头、行头、姘头、名头、门口头、甜 头、块头、单斤头”等。又有“佬(老)”尾用 于人品,如上海“小赤佬、大好佬”,温州“鼓 板佬、哑佬”,宣州“坪巴佬、本地佬、江北佬” 等。
(3)状词词尾不用“地”,而用“叫”或“能”, 如“慢慢叫走”“好好能吃”。
2.具象化特点
(1).通过词汇中的具象语素表现一些书面词汇, 包括专有名词,一些名词的名称都用可视的描写 方法表达。例如把“蜈蚣”说成“八脚”,是用 动物可视的形体特征来代替学名。在词汇中添加 具象化的语家。例如“鳝鱼”在语义上采取了 “种+类语言应用研究属”的构词法,绝大部分地 区又称之为“黄鳝”,这种具有颜色语家的偏正 式词语显然比前者更直观。更典型的是“眼珠” 的说法中有“乌”这一表色彩的语系,如“眼乌 珠”“眼睛乌珠”“眼睛乌子”等。
(2)通过相对具象的语素表现
“东西”一词被称为“物事”,用“物’ 和“事”两个语素合成来表达“东西”一 词的意义,无疑采用了具象化更强的语素。 又如“做饭”一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 “烧饭”的说法,有的地方用“煮饭”的 说法,同是动宾结构,但不管是“煮’还 是“烧”都比笼统的“做”更具体。因为, “煮”和“烧”后面的语素只能是“食品” 语义场的下义词,比“做”要明确得多。
1.宾语前置的主谓谓语句占优势,如“我看 过了电影”常说成“我电影看过了” (“看”“了”各方言说法或有不同,但句 式不变)。双宾语句如“我给你一本书”, 除说成“我拨本书你”外,也常说成“我书 拨本你”。很多在普通话中倾向于用“把” 字句表达的意思,在吴语中也都是用受事话 题句表达的。其中的祈使句往往在宾语位置 还有一个“伊”(他)复指话题,如北京话 的“你把地板拖一下”“你先把酒喝了”, 上海话通常说“侬地板拖拖伊”“侬老酒先 吃脱伊”。
夹吴 长
在方 江
淮言 三
方大 角
言致 与位 徽于 方图 言中
洲 方 言 分
之中 布
间央 示
一意
片图
,
嘉南按 吴
杭区 大 小。 区
语
片各分 内
、区 类 杭下 可
部
州又分 分
小分 为 片小 浙
类
等片江 示
等, 区 。如 ,
意
太上 图
湖海
片区
,、
苏苏
(四)吴语是不是只能说不能写的 土话?
由于国家通行的书面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导致人们产生 方言是只能说不能写的土话,不能用于文学创造的误解, 一些大北方话主义者更是猖狂叫嚣“浙江话不能入 文” 之类胡言。事实上吴语不仅可以写作,而且更是一种优美 的文学语言。吴语将“藏”称作“囥”、将“东西”称作 “物事”、把“都”称作“侪”等只是几个常 用的例子 罢了。至于文学,从冯梦龙的《山歌》,到韩邦庆的《海 上花列传》,吴语的文化价值尽显无疑,甚至现在普通话 中的常用词如“尴尬”,成语如“煞有介 事”,佳句如 “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都来自江浙一带的 吴语。
5.有文白异读现象。如“生”在成语“生龙 活虎”中读原音,而在口语中读“商”音。 生吃叫“商吃”,生病叫“商病”。又如 “别”,在“别开生面”中读原音,在口 语中读“勃”,别人叫“勃人”,别的事 叫“勃桩事体”。再如“挨”为顺着次序 或接近某事物之意,在“挨家挨户”中读 原音,而在口语中读“啊”。挨次排队, 叫“啊一啊二排队”,挨到我叫“啊到 我”,接近某时刻叫“啊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