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毕业论文
数学归纳法以及其在初等数论中的应用
+14 28 4 · ·高二第二次阶段测试化学试卷12、21班级 姓名 学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Na-23 Cl —35.5Mn-55 Ag-108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23题,每题3分,共69分)1.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生活。
下列燃料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是 A .氢气 B .天然气 C .石油 D .煤炭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 .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乙烯分子比例模型:C .次氯酸分子的电子式:D .乙酸分子的结构简式:C 2H 4O 23.下列气体中,有颜色且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是A .SO 2B .NOC .NH 3D .Cl 2 4.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A .胶体稳定B .胶体有丁达尔效应C .胶体能净水D .胶粒直径在1—100nm 之间5.下列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的是A .NaOHB .CO 2C .MgCl 2D .HClH H H HC =CH ∶Cl ∶O ∶6.运输乙醇或汽油的车辆,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A B C D 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氯水B.聚乙烯C.蔗糖.D、加碘食盐8.下列物质不.需.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是A.烧碱B.食盐C.单质镁D.单质溴9.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A.35Cl和37Cl B.O2和O3C.CH3CH2OH和CH3OCH3D.甲烷和丁烷10.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完成的是A、FeCl3→FeCl2B、NO2→HNO3C、Al2O3→NaAlO2D、SiO2→H2SiO311.某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ˉ、Clˉ、CO32ˉ,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A.NH4+B.Ca2+C.HCO3ˉD.SO42ˉ12.N2+3H22NH3是工业制氮肥的重要反应。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增加N 2的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B .降低体系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C .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反应速率D .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通过改变条件可以使N 2和H 2能完全转化为NH 313.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氧化钙溶于水 B .乙醇燃烧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 .断开1mol 氮气分子中的氮氮叁键14.下列图示装置的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A .图1分离碘酒中的碘和酒精B .图2稀释浓硫酸C .图3从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D .图4除去HCl 中的Cl 2并副产漂白粉15.下列反应中,与其它三个反应不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是A .B .C .D .图1 图2 图3 图4碘酒HCl(Cl 2)石灰水溶液浓硫酸 H 2O16.食品的主要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d Application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摘要理解数学证明思想方法和原理在数学学习中十分重要.证明原理不理解,就很难切实有效的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内容、解决问题.数学归纳法是高中的一个重要的证明思想方法之一.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本文是对高中数学归纳法的研究,通过对数学归纳法在最近10年全国高考和最近3年全国各地高考所出现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数学归纳法的地位,使大家认识到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同时列举数学归纳法的各种题型,以便大家能更方便的学习数学归纳法.关键词:归纳,数学归纳法,分析,证明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d application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04-2 Chen Jin-rongSupervisor Zhao QiangAbstractUnderstood that mathematics proof thinking method and the principle are very important in mathematics study, if you don’t understood the proof principle, you may 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concept, to grasp the knowledge cont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proof thinking methods in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ests the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at the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And requests they can use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to prove some simple mathematics proposition. This article is research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n high school,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s status i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ituation which appears at the recent 10 year national and the recent 3 year different area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t makes everybody to realize to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mportance.And enumerates a kind of topic of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so that everybody can more convenient to study Mathematical Induction.Key words:Induction,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alysis, proof目录1引言 (1)1.1问题的起源 (1)1.2问题的阐述 (1)2基本概念 (2)2.1归纳 (2)2.2数学归纳法 (2)3数学归纳法的地位作用 (5)4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4.1证明恒等式 (7)4.2证明整除性 (8)4.3证明不等式 (9)4.4在证明数列题中的应用 (11)4.5在证明排列和组合中的应用 (16)4.6在几何中的应用 (17)5结束语 (17)5.1总结 (17)5.2建议 (18)致谢 (18)参考文献 (19)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引言1.1问题的起源数学归纳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归纳推理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时代,小亚西亚西岸米利都城的泰勒斯开创了证明的几何学,证明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泰勒斯为几何定理本身提供了某种逻辑推理,尽管这种推理还没建立在自然数的公理系统之上,它还是标志着证明数学的诞生.这一时代杰出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利用点子数对级数求和问题进行探讨.他确信无疑地得出:22+++-+2(n=5)131n毕达哥拉斯可能以为这就是一种证明,他的几乎所有的有关点子数的命题,都是由有限个特殊情况而作出一般的结论,但这种推理只是简单的枚举而没有碰到矛盾事实的归纳结果,因此是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尽管如此,他仍为数学归纳法的确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早期的数学归纳法是欧几里得对系数个数无穷的证明,他指出若有n个系数,就必有1n个系数,这一关于系数个数无穷的具体证明为后人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提供+了原形.欧几里得以后,印度的拜斯迦罗和法国的莱维本热尔松用数学归纳法讨论级数求和,及从n个东西中取r个的组合数.16世纪,经过文化复兴洗礼的欧洲学者越来越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1575年,意大利的数学家莫罗利科在他所著的《算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递归推理思想,它首先确定命题对于第一个自然数是真的,然后再去确证命题具有后续数也是真的.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是现代数学归纳法表述的模式.应该说数学归纳法早就被明确提出并广泛应用了,但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仍然是不明确的.直到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发表《算术原理新方法》.他从不经定义的“集合”、“后继者”以及“属于”等概念出发,建立起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其中第五条归纳公理:若有一个由自然数组成的集合S含有1,又若当S含有任一数a 时,它一定也含有a的后继者,则S就含有全部自然数.自然数理论的建立,标志着数学归纳法逻辑基础的奠定,也就是严格意义下的数学归纳法的进一步明确.1.2问题的阐述从上一小节我们可以知道数学归纳法和归纳法有一定的联系,普通归纳法为数学陈金荣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归纳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应注意的是,虽然数学归纳法和普通归纳法有相似之处,但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归纳法常常是通过简单的枚举而没有碰到矛盾事实出发的,在这种方法里,它的前提只是已被考察过的部分对象的属性,而结论却是关于同类对象全体的.因此,由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是可靠的.比如,法国数学家费马曾根据655371225712171251243212222=+=+=+=+,,,都是素数而提出如下猜想:“任何形如)(122N n n=+的数(即费马数,记为n F )都是素数.”然而,半个世纪后,欧拉给出当5=n 时,670041764142949729712525⨯==+=F ,推翻了费马猜想.归纳法不能用来作为严格的、科学的证明,仅能帮助我们从需要情况的考察中揭露并找出一般的规律性.然而,数学归纳法则不同.它的基础是递归推理原理,隐含着推向无穷的可能.归纳法能导致错误这个道理太明显了(归纳在一定意义上是以偏概全),而且出现错误的机会占据了绝大多数.所以笔者在本文章中没有过多的介绍普通归纳法,但普通归纳法有时能够导出真理.本文会出现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结论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笔者主要是对高中的数学归纳法进行研究,所以本文是介绍高中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地位、作用和应用的方式方法.2基本概念本论主要研究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所以这里有必要先呈现一些关键的概念:归纳、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 2.1归纳所谓归纳,郑毓信认为是指通过特例的观察和综合去发现一般的规律.而波利亚在《数学与猜想》中认为归纳是指从特殊例子推出一般规律或者从提出事实到证明一般命题的过程.“归纳”一词可以包含三种意思.它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以由两个或几个单称判断或特称判断得出一个新的全称判断(结论).它是一种研究方法,当需要研究某一对象(或者某一现象)时,用它可以研究各个对象(情况),从中找出整个对象集所具有的性质.它也可以是一种叙述的形式,借以表述从个别情况到一般情况的过渡.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简而言之,归纳法是由个别(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场合的知识推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归纳法分为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两种. 2.1.1 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中出现的部分或特殊性质,推理其整体或一般的性质的方法.其一般推理模式为:1S 具有性质P , 2S 具有性质P ,……………n S 具有性质P , )},,({21S S S S n ,则S 中所以元素都具有性质P]2[.不完全归纳法包括枚举归纳法和因果关系归纳法,然而两种不完全归纳法,都只是寻找真理与发现真理的一种手段,对其所作的猜想,必须补充严格的证明方能成为真命题.尽管如此,不完全归纳法对于发现问题的结论和探索解题的思路中有着它的独特的作用.书上有些公式和定理,常用不完全归纳法给出.例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教材中就是如此处理的,很多数列的题目,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在探索得到结论,而后再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2.1.2 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即是在考察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或每一个子类的情况后得到该类事物的普遍命题或一般结论.其一般的推理模式为:1S 具有性质P , 2S 具有性质P ,……………n S 具有性质P ,陈金荣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21S S S S n = ,则S 中所以元素都具有性质P]2[.完全归纳法又包括穷举归纳和类分法. 2.2数学归纳法我们知道完全归纳法是在研究一切情况得到普遍命题或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数学中作为完全归纳法的“数学归纳法”,在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几种形式. 2.2.1 第一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是皮亚诺公理,它包括以下五条: (1)1是自然数.(2)若x 是自然数,则x 的后继数(记作+x )也是自然数. (3)对任意1,≠+x x . (4)若++=y x ,则y x =.(5)任意一个自然数的集合,如果包含1;另外,假设集合中包含x 也必然包含+x ,那么这个集合包含所有的自然数.其中第(5)条公理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根据,称为数学归纳法原理,可用符号表述如下:若S 是自然数N 的一个子集,且满足 (1)S ∈1;(2)S k S k ∈+⇒∈1;则N S =.据此得到第一归纳法的推理格式,它分两个步骤:(1)归纳基础,即验证)1(P 为真,这里“1”指使命题成立的最小自然数; (2)归纳递推,即设)(k P 为真,推出)1(+k P 为真]3[. 2.2.2 第二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的步骤为: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验证1=n 是命题成立(1为起始值);(2)假设当k n ≤≤1时命题成立,推出当1+=k n 时命题成立.据(1)、(2)知对N n ∈命题)(n P 成立.第二数学归纳法的理论根据是最小数原理;自然数非空集合A 一定含有最小者,即A 中存在一个自然数a ,对于A 中任意x 都有x a ≤]3[. 2.2.3跳跃归纳法跳跃归纳法的步骤为(1)验证当l n ,2,1=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k n =时命题成立,推出当l k n +=时命题成立. 当项数中出现“间隔型”,即宜用跳跃归纳法]3[. 2.2.4反向归纳法反向归纳法是由于在归纳递推中采用反向递推而得名.其主要的步骤为: (1)证明有无穷多个自然数使命题成立;(2)假设当1+=m n 时命题成立,推出当m n =时命题成立.其中(1)的证明常常取)(2N k n k ∈=加以过渡.可以证明,反向归纳法与第一,第二数学归纳法是等价的,在解题时可把反向归纳法和其他归纳法变通使用.一些有名的不等式(如凹、凸函数定理、平均不等式等)都可以用反向归纳法加以证明]3[. 2.2.5跷跷扳归纳法当有一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难以直接应用前面的数学归纳法证明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形,主动加强命题,设计一个更一般性的新命题,通过新命题的证明来确定原命题的正确性,这就是跷跷扳归纳法的初衷.其形式简述为“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1,,A B A n n 成立”,假设“k A 成立k B ⇒成立;k B 成立1+⇒k A 成立”,那么“n n B A ,正确”]2[.跷跷扳归纳法它适用于两个相关命题的证明.3数学归纳法的地位作用陈金荣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归纳法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重要思想方法,是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主要手段,科学上的无数定理、定律都是归纳的结果.而数学归纳法则是对定理、定律的证明.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高中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命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中数学归纳法在试题中的应用,我们研究数学归纳法的地位作用时,主要是对数学归纳法在历年全国高考题和最近这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所出现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下面几个表就是关于数学归纳法在最近10年全国高考题和最近这3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所出现的情况(其中√表示有出现数学归纳法的试题,○表示没有出现).表3.1最近10年全国高考Table3.1 the recent 10 year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表3.2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Table3.2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2005表3.3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Table3.3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2006表3.4 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于上面4个表,作出以下说明和总结:(1)、全国历年统一高考中,2004年后每年都出了4份试卷Ⅰ、Ⅱ、Ⅲ、Ⅳ,每份又分理科和文科.而本文只是对试卷Ⅰ理科进行统计,但发现有些年份试卷Ⅰ没有出现数学归纳法时,在其他卷出现了,比如2006年试卷Ⅰ没有出现数学归纳法,但在试卷Ⅱ却出现了.(2)、全国各地高考中,独自命题的省份(除了江苏和广东)所出的试卷都分为理科和文科(2007年广东也分文理卷).而本文也只是对理科进行统计.(3)、从上表来看,出题情况:最近10年高考,有5年出现数学归纳法,占50%;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14省有8省出现数学归纳法,占57%;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16省有4省出现数学归纳法,占25%;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16省有8省出现数学归纳法,占50%.(4)、从上面的数据看,数学归纳法在高考占有比较大的地位,这说明在高中必须掌握数学归纳法,特别要能灵活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各种体型.4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在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数列中通项公式的探索、代数中的整除问题以及在数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当用数学归纳法证题要注意下面几点:(1)证题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要认真完成第一步的验证过程.(2)成败的关键在于第二步对一时的证明:①要突破对“归纳假设”的运用;②要用好命题的条件;③要正确地运用与命题有关的知识及变换技巧.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的命题,关键是“一凑一证”,常用比较法、作差法、分析综合法、放缩法等方法完成.4.1证明恒等式例4.1.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5312N n n n ∈=+++++ .分析 应用数学归纳法解题时,第一个步骤中的初始值0n 是使命题成立的最小正整数, 在本题这个正整数是1,所以第一步可以直接验证1=n 时命题的正确性.证明 (1)当1=n 时,左边1=,右边1=,等式成立.(2)假设当k n =时等式成立,就是2)12(531k k =+++++ ,则当1+=k n 时, 22)1(12]1)1(2[)12(531+=++=-+++++++k k k k k ,即 1+=k n 时,等式成立.根据(1)、(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例4.1.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12111211214131211N n nn n n n ∈+++++=--++-+- . 分析 这种等式的左边、右边都是数列的和的题目,我们证明时要注意的是,当k n = 到1+=k n 时,等式两边会增加多少项,增加怎么样的项,并要注意项的合并.证明(1)当1=n 时,左边21211=-=,右边21=,命题成立. (2)假设当k n =时命题成立,即kk k k k 212111211214131211+++++=--++-+-,那么当1+=k n 时, 左边221121211214131211+-++--++-+-=k k k k 221121212111+-+++++++=k k k k k 2211213121++++++++=k k k k上式表明当1+=k n 时命题成立.由(1)、(2)可知,命题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4.2证明整除性例4.2.1 设n 是任何的正整数,求证:n n 53+能被6整除.分析:与正整数有关的整除问题,常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在这题的证明过程中应首先考虑拼凑出“归纳假设”,即把1+=k n 代入被除式,然后再设法证明“剩余部分”.证明(1)当1=n 时,61513=⨯+,命题显然成立.(2)假设当k n =时,k k 53+能被6整除.由于6)1(3)5(55133)1(5)1(3233++++=+++++=+++k k k k k k k k k k .因为两个连续的正整数)1(+k k 是偶数,所以)1(3+k k 能被6整除.同时由假设我们知道k k 53+能被6整除.因此6)1(3)5(3++++k k k k 能被6整除,即1+=k n 时,命题成立.根据(1)、(2)可知,命题成立.例4.2.2 试证当n 为正整数时,983)(22--=+n n f n 能被64整除.分析:这道题目也可以和例4.2.1一样,拼凑出“归纳假设”,再证明“剩余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归纳假设转化变通,我们可以令m k k 6498322=--+,当把1+=k n 代入)(n f 时,能够更容易解题.证明(1)当1=n 时,64983)1(4=--=f ,命题显然成立.(2)假设当k n =时,983)(22--=+k k f k 能被64整除.由归纳假设,设m k k 6498322=--+(m 为大于1 的正整数),将9864322++=+k m k 代入到)1(+k f 中,得 )19(649)1(8)9864(9)1(++=-+-++=+k m k k k f ,∴1+=k n 时命题也成立.根据(1)、(2)知,对于任意*N n ∈,命题都成立.4.3证明不等式例4.3.1 比较12+n 与2n 的大小*)(N n ∈.分析:解本题我们要注意的是,本题先归纳,然后再用数学归纳法对其归纳的结果进行证明,题中当1=n 时,212n n >+;当2=n 时,212n n >+;当3=n 时,212n n =+ ;当3>n 时,212n n >+.所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第(1)步应令4=n ,而不是令3≤n 的整数.解::当1=n 时,21112>+,即212n n >+;当2=n 时,22212>+,即212n n >+;当3=n 时,23312=+,即212n n =+;当4=n 时,24412>+,即212n n >+;当5=n 时,25512>+,即212n n >+;…………猜想:当4≥n 时,212n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成立.证明(1)当4=n 时,有上面可知猜想成立.(2)假设)4(≥=k k n 时,命题成立,即212n n >+.∴222221)1()12(212212+=++>+=>+=+••+k k k k k k k k ,即1+=k n 时命题成立.根据(1)、(2)知,当4≥n 时,212n n >+.例4.3.2 若*N n ∈,且1>n ,求证:241321312111>+++++++n n n n . 分析:(1)20=n ;(2)注意由k n =变化到1+=k n 时,不等式左边不是单纯增加)1(21+k ,而是增加了221121+++k k ,又减少了11+k . 证明(1)当2=n 时,241324141274131>==+,∴不等式成立. (2)设n n n n S n 21312111)(+++++++= .假设k n =时,有2413)(>n S 成立,那么,因221121213121)1(+++++++++=+k k n n n S k +=)(k S 221121+++k k 11+-k 2413)1)(12(21)()(>>+++=k k S k k S ∴1+=k n 时,原不等式也成立.根据(1)、(2)知原不等式对1*,>∈n N n 均成立.例4.3.3 求证*)(12131211222N n n n ∈-≤++++ . 分析:数学归纳法证题关键是第二步,难点也是第二步,我们不能象证等式那样,将不等式式中右边k 12-和2)1(1+k 相加,一般来说,这两项相加并不恰好等于112+-k ,这正是难点所在,所以经常利用归纳假设结合分析法、求差法、比较法和放缩法等,从k n =推出1+=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1)当1=n 时,1121-≤,命题成立 (2)假设k n =时,命题成立,即 k k12131211222-≤++++ ,当1+=k n 时,22222)1(112)1(1131211++-≤++++++k k k k 11211112)1(112+-=+-+-=++-≤k k k k k k k ,命题成立. 根据(1)、(2)知,原不等式当*N n ∈时成立.例4.3.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1)(21(2N n n nn ∈≥++++++ 分析:本题可能由于大家不够仔细,很容易作出以下错误的证明证明(1)当1=n 时,左边111=⨯=,右边1=,原式成立.(2)假设k n =时,原式成立,即.)1211)(21(2k k k ≥++++++ 立.于是有]111211)][1(21[++++++++++k k k k )21(11)1211)(21(k k k k +++++++++++=)11)(1()1211)(1(++++++++k k k k 123)1(2)1(112++++++≥••k k k k k 22)1(1232+=+++≥k k k k . 即当1+=k n 时,原式成立. 根据(1)、(2)知,原不等式均成立.不知大家看到了没有,上述证明忽略了在第一步验证0n n =后,第二步中所考虑的k 必须满足0n k ≥的一切自然数,然而以上证明的第二步用的不等式关系231211≥+++k 却默认了1>k 而不允许1=k ,因而第二步所形成的递推就失去了基础,所以上述证明是错误的.正确的证明:应在上述证明的第一步中加上验证2=n 不等式也成立,这样归纳 假设中可以取2≥k .4.4在证明数列题中的应用本小节数学归纳法在数列}{n a 的应用,它包括一些等式、不等式证明和归纳通项公式,再加以证明等等.高考中这一类题型是命题的重点.例4.4.1(2007年天津高考)在数列{}n a 中,1112(2)2()n n n n a a a n λλλ+*+==++-∈N ,,其中0λ>.(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Ⅱ)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分析:这类先归纳再证明的题目,并不是很难的题,类似等式的证明.归纳时多加小心就可以了.解(Ⅰ)22222(2)22a λλλλ=++-=+,2232333(2)(2)222a λλλλλ=+++-=+,3343444(22)(2)232a λλλλλ=+++-=+.由此可猜想出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2n n n a n λ=-+.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1n =时,12a =,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即(1)2k k k a k λ=-+,那么111(2)2k k k a a λλλ++=++-11(1)222k k k k k k λλλλλ++=-+++-11[(1)1]2k k k λ++=+-+.这就是说,当1n k =+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等式(1)2n n n a n λ=-+ 对任何n *∈N 都成立.(Ⅱ)略.例4.4.2 对于数列}{n a ,若nn a a a a a a a a 1),1,0(1111-=≠>+=+且. (1)求,,32a a 并猜想n a 的表达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分析:这类题题目很明确n n a a 和1+有直接的关系的,当由k n =推到1+=k n ,直接把假设k a 代到关系式kk a a a 111-=+中去,即可. 解(1)∵,1,1111nn a a a a a a -=+=+∴)1(111111122422112+++=+-+=+-+=-=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1(11)1(11242462422213+++++=+++-+=-=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猜想)1(11111)1(1222222224222222--=----=++++++=++---•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2)(ⅰ)当1=n 时,右12241)1(1a a a a a a =+=--=,∴等式成立. (ⅱ)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1(1222--=+k k k a a a a 则当1+=k n 时,)1()1()1)(1(1)1(112222222222211----+=---+=-=++++k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1(1)1(2)2(2--=++k k a a a . 也就是说,当1+=k n 时,等式也成立.根据(ⅰ)、(ⅱ)知,对于一切)1(1*,222--=∈+n n n a a a a N n . 例4.4.3 设,1,1,101a a a a a a nn +=+=<<求证:对一切自然数1,>n a n 有 . 分析:设k n =时,1>k a 成立;则当1+=k n 时,a a a k k +=+11.因1>k a ,11<k a ,故无法由a a a k k +=+11推出11>+k a .怎么办呢?要想证11>+k a ,只要证11>+a a k ,即证a a k -<11,只要把命题加强为aa -<<111即可完全归纳过渡. 证明 (1)当1=n 时,111>+=a a ,又由112<-a 可得a a -=+111,∴aa -<<1111.(2)假设aa N k k n k -<<∈=111,)(时,那么当a a a k n k k +=+=+1,11时,假设得,111<<-k a a ∴a a a a k -<+<+<11111,∴aa k -<<+1111. 根据(1)、(2)知对任意自然数n ,都有a a n -<<111,从而有)(1N n a n ∈>. 例4.4.4(2005年江西高考)已知数列:,}{且满足的各项都是正数n a 0111,(4),.2n n n a a a a n N +==-∈ 证明;,21N n a a n n ∈<<+分析:此题当由k n =推到1+=k n 时,从)4(211k k k a a a -=+很容易知道21<+k a ,但要判断1+<k k a a 就很难,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求差法,即作差1+-k k a a ,看是大于0还是小于0,即可.证明(1)当n=1时,,23)4(21,10010=-==a a a a ∴210<<a a ,命题正确.(2)假设n =k 时有.21<<-k k a a则)4(21)4(21,1111k k k k k k a a a a a a k n ---=-+=--+时 )4)((21))((21)(211111k k k k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 而.0,04.0111<-∴>--<----k k k k k k a a a a a a 又.2])2(4[21)4(2121<--=-=+k k k k a a a a ∴1+=k n 时,命题正确.由1°、2°知,对一切n ∈N 时有.21<<+n n a a例4.4.5已知数列}{n a ),2,1( =n ,若对任意自然数n ,都有120+-≤>n n n a a a a 及,试证:)(1N n na n ∈<. 分析:此题证明时,由假设当k n =时不等式成立,即.1k a k <当1+=k n 时,由于12+-≤k k k a a a ,即有)1(1k k k a a a -≤+.显然110<-<k a ,从而有k k a a <+1,因此,若有11,111+<<+<+k a a k a k k k 则,但k a k 1<,所以我们要另外考虑ka k k 111<≤+.证明(1)当1=n 时,由021212>-≤a a a a ,且,可得1101<<a ,所以不等式立. (2)假设k n =时,命题成立,现在证+<⇒<+k a k a k k 111. 鉴于k a 的不确定性,需分类讨论.①11)1(,1101+<<-≤+<<+k a a a a k a k k k k k 时当. ②11)111(1)1(1111+=+-<-≤<≤++k k k a a a k a k k k k k 时,当. 根据(1)、(2)可知,)(1N n n a n ∈<成立. 例4.4.6(1998年高考全国卷)已知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 b 1=1, b 1 + b 2 + ⋅⋅⋅+ b 10 = 145.(Ⅰ)求数列{b n }的通项b n ;(Ⅱ)设数列{a n }的通项a n =log a (1+ 1/ b n ) (其中a>0, 且a ≠1), 记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试比较S n 与13log a b n+1 的大小 ,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由(Ⅰ)我们易得到,23-=n b n 并分别代入n S 与13log a b n+1整理后知,只要比较313)2311()411)(11(+-+++n n 与 的大小.这显然是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取,3,2,1=n 可以发现前者大于后者.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313)2311()411)(11(+>-+++n n (*) 下面我们对其进行证明(1)当1=n 时,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k n =时,不等式(*)成立,即313)2311()411)(11(+>-+++k k ,那么,当1+=k n 时,)1311(13)1311)(2311()411)(11(3+++>++-+++•k k k k 32)13(23++=k k(若继续用综合法顺推,则放缩难度很大,此时应瞄准特征的结论,改用分析法探路)要证33243)23(23+>++k k k ,只要证23)13)(43()23(++>+k k k ,由其结构特征,运用均值不等式知233)13()13()43()13)(13)(43(3+=+++++<+++k k k k k k k 故23)13)(43()23(++>+k k k综上可知,当1+=k n 时,不等式)(*成立.又由于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知,当1>a 时,31>n S ㏒1+n a b ; 当10<<a 时,31<n S ㏒1+n a b 点评:面对综合能力要求比较强的题目,“综合与分析”是利用归纳假设的常用方法,一般地,由归纳假设导出的式子与特征的式子联系较弱,不易证明,往往采用分析法.4.5在证明排列和组合中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最简单的应用之一,是用来研究排列和组合的公式.例4.5.1 证明)!(!!m n m n C m n -=. ① 分析:首先,,11=nC 这是显然的,如果再能证明当n m <<1的时候,111---+=m n m n m n C C C ,那么,式子①也就可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证明(1)当1=n 时,式子①显然成立我们假定有n 个不同的元素n a a a ,,,21 ,每次取出m 个元素的组合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含有1a ,一类不含有1a ,含有1a 的组合数,就等于从n a a a ,,,21 里取1-m 个元素的组合数,它等于11--m n C ;不含有1a 的组合数,就等于n a a a ,,,21 里取m 个的组合数,它等于m n C 1-,所以111---+=m n m n m n C C C(2)假设当1+=k n 时,式子①成立,那么有)1()!(!!)!()!1()!1()!1(!)!1(111k m m k m k m k m k m k m k C C C m k m k m k <<-=---+---=+=---这里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所以k n =时,式子①也成立根据(1)、(2)可知,)!(!!m n m n C m n -=成立. 4.6在几何中的应用例 4.6.1 在同一平面内有n 个圆,其中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并且每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证明这n 个圆将平面分成22+-n n 个部分.证明(1)当1=n 时,22112=+- ,即把平面分成两个部分,结论成立.(2)假设k n =时,k 个圆把平面分成22+-k k 个部分.若再增加一个圆,它与原来的k 个圆相交,共有k 2个交点,这些点把第1+k 个圆分成k 2段弧,而每段弧把它所在的那块平面分成两块,即增加了一个部分,因此总数增加了k 2个部分.所以,当1+=k n 时,平面被分成了2)1()1(2)2(22++-+=++-k k k k k 个部分,即1+=k n 时命题成立.根据(1)、(2)知,N n ∈时结论成立.5结束语本章主要是对文章进行一个总结,并当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数学归纳法时,给出一些的建议,以供大家参考.5.1总结本论文主要研究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作用和应用.第二章研究了近年来高考情况,只是对数学归纳法是否出现在高考作出了一些统计分析,但没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在高考中数学归纳法的题型,以及其特征.而且在论述数学归纳法的地位只单一表现在高考上,这是不足之处;第三章阐述了数学归纳法的几种定义,但本文主要是对第一数学归纳法应用进行研究,而其他几种归纳法只是让大家知道,在本文就没有过多的论述;第四章是研究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本文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数学归纳法在数列}{n a 和不等式中的应用又是本文章的重中之重,从第四章可以看出,所列出的应用题型中,数列包含着不等式,不等式包含着数列.陈金荣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5.2建议以下是作者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几点建议:(1)、教师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时的科学研究方法.(2)、教师应对数学归纳法有正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着整节课的方向,教师对数学的认识决定和影响了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教师应该对数学归纳法进行一个系统地整理,特别把数学归纳法应用中经典题型进行整理分类.(3)、学生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要了解重点所在.对于常规的数学问题中,并不是仅仅要求你给出一个证明,而是要求先通过归纳得出一个结论,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里就要求正确的归纳,或者说归纳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就像归纳出一个通项公式、一个等式或其他公式,因此在归纳出一个结论后,要先做验证工作,否则“证明”是得不到好结果的.(4)、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中,有时要用到各部分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比如上面例4.4.6中,它还要求你懂对数函数、均值不等式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所以说有时一个命题不会证明,并不是因为不熟悉数学归纳法,而是综合能力较弱.(5)、学生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不能死套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两个步骤.有时命题在证明之前宜将形式作些变化,以便于证明与叙述.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前n 项的和的公式)(21n n a a n S +=,宜改成])1(2[21d n a n S n -+=.又如,在证明:当n 为奇数时,22y x +一定能被y x +整除;n 是偶数时,22y x -一定被y x -整除.宜将n n n n y x y x -+与改写成1212--+n n y x 及*)(22N n y x n n ∈-.致谢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往事,难以忘怀在这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关怀和支持的老师和同学们.我在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学习期间,得到了系领导和其他老师的帮助,尤其是赵强老师,他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指导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在此,谨向辛勤培育我的各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毕业论文: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论文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对我们中学数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进一步学习及研究高等数学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有其独特之处.对数学归纳法逻辑基础即原理的准确理解,是掌握这种证明方法的关键.要熟练的掌握及应用数学归纳法,首先必须准确的理解其意义以及熟练地掌握解题步骤,而在三个步骤中,运用归纳假设尤为关键,运用归纳假设推出结论最为重要.数学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代数恒等式、不等式、整除性问题和几何问题等.n时表示一个命题,正整数是无穷的.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当1n时又表示一个命题,如此等等,无穷无尽.因此,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当2的命题本质上包含了无穷多个命题.假如我们对于这无穷多个命题,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去证,那么不管我们的证题速度有多快,也是今生今世都证不完的.在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面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发明了一种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人们运用此法,只需寥寥几步,像变戏法似的,便把无穷多个命题一个不剩的全证完了[1].数学归纳法是数学论证的一个基本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它典型地用于确定一个表达式在所有正整数范围内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确定一个其他的形式在一个无穷序列是成立的.最简单和最常见的数学归纳法证明是证明当n属于所有正整数时一个表达式成立,这种方法是由下面两步组成,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 证明当1n时表达式成立.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 证明如果当n k时成立,那么当1n k时同样成立.(递推的依据中的“如果”被定义为归纳假设.不要把整个第二步称为归纳假设.) 这个方法的原理在于第一步证明起始值在表达式中是成立的,然后证明一个值到下一个值的证明过程是有效的.如果这两步都被证明了,那么任何一个值的证明都可以被包含在重复不断进行的过程中.1数学归纳法的概述1.1 常用数学证明方法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学科,而数学的证明更是将这些方法体现的淋漓尽致,数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分类:1.1.1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叫做演绎推理,它又称演绎法.1.1.2 归纳推理——由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方法,通常叫做归纳推理,它又称归纳法.根据推理过程中考察的对象是涉及事物的一部分还是全部,归纳法又可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不完全归纳法所得到的命题并不一定成立,所以这种方法并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但是,不完全归纳法是研究数学的一把钥匙,是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问题探索中,为了寻求一般规律,往往先考察一些特例,通过对这些特例的不完全归纳形成猜想,然后再试图去证明或否定这种猜想.因而学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对问题进行探索,对提高数学能力十分重要.完全归纳法是一种在研究了事物的所有(有限种)特殊情况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又叫做枚举法.与不完全归纳法不同,用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通常在事物包括的特殊情况数不多时,采用完全归纳法[2].1.2 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数学归纳法概念: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上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主要用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1.3 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意大利有一个数学家,名叫皮亚诺(G.Peano,1858-1932),他总结了自然数的有关性质,并在关于自然数的理论中提出了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后人称之为“皮亚诺公理”.皮亚诺公理的内容如下:任何一个满足下列条件的非空集合N的元素叫做自然数.在这个集合中,某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关系——“随从”关系(或者叫做“直接后继”关系)并且满足以下五条公理:Ⅰ.0N(即“0是自然数”).Ⅱ.对于N的每一个元素a,在N中都有一个确定的随从'a(我们用符号'a 表示a的随从,以下类同).Ⅲ. 0不是N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随从.a b可以推出a b(这就是说,N中的每个元素只能是某一个元Ⅳ.由''素的随从,或者根本不是随从).Ⅴ.设M是自然数的集合,若它具有下列性质:(1)自然数0属于M;(2)如果自然数a属于M,那么它的随从'a也属于M;则集合M包含一切自然数[1].自然数就是满足上述皮亚诺公理的集合N中的元素.关于自然数的所有性质都是这些公理的直接推论.由皮亚诺公理可知,0是自然数关于“后继”的起n n,…,则始元素,如果记'01,'12,'23,…,'1{0,1,2,,,}N n皮亚诺公理与最小数原理是等价的,我们可以用皮亚诺公理来证明最小数原理.定理1 (最小数原理) 自然数集N 的任意非空子集A 都有最小数. 证 设M 是不大于A 中任何数的所有自然数的集合,即{|,}Mn nN nm mA 且对任意由于A 非空,至少有一自然数a A ,而1()a a 不在M 中,所以M N .从而必存在自然数0m M ,且01m M .因为若不然,就有(1)0M (0不大于任一自然数); (2)若m M ,则1m M .根据归纳原理,集合M 包含一切自然数.此与M 是不大于A 中任何数的所有自然数的集合矛盾.这个自然数0m 就是集合A 的最小数,因为对任何aA ,都有0m a ;而且0m A .事实上,若0m A ,则有01m a ,对任意a A ,于是01m M ,这又与0m 的选取相矛盾.下面我们用最小数原理来证明数学归纳法原理.定理2 (数学归纳法原理)一个与自然数有相关的命题()T n ,如果(1)00()(0)T n n 为真;(2)假设0()()T n nn 为真,则可以推出(1)T n 也为真.那么,对所有大于等于0n 的正整数n ,命题()T n 为真.证 用反证法.若命题()T n 不是对所有的自然数n 为真,则0{|,()}Mm mN mn T m 且不真非空.根据定理1,M 中有最小数0m .由(1),00m n ,从而001m n 且0(1)T m 为真.由(2),取01nm 即知0()T m 为真.此与0()T m 不真相矛盾.从而证明了定理2[4].因而从理论上讲,皮亚诺公理中的第五条公理正是数学归纳法的依据,因此,第五条公理也称做数学归纳法原理。
浅谈数学归纳法的认识及应用
浅谈数学归纳法的认识及应用【摘要】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对我们中学数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在高等数学的学习及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本文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重点讨论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要熟练的应用数学归纳法,首先必须准确的理解其意义以及熟练的掌握解题步骤,而在三个步骤中运用归纳假设尤为关键,运用归纳假设推出猜想最为重要。
最后我们在通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归纳——猜想——证明”这一探索发现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归纳法猜想证明方法(一)数学归纳法的概述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
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不完全归纳推理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法,在高中数学推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
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
[1]例如:大球中装有若干个小球,以下是试验过程和推理,其结论是否正确?试验(1)从大球中取出5个小球,发现全是红色的。
推理大球中装的全是红球判断考察部分对象,得到一般结论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试验(2)从大球中取出所有的小球,发现全是红色的。
推理大球中装的全是红球判断考察全部对象,得到一般结论的方法,叫做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一定是正确![2]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解高中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
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N,且k≥n。
)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由(1)、(2)可知,命题对从n。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
关于数学归纳法的论文
数学归纳法在问题求解中的应用作者:管国策指导老师:张胜摘要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在不少数学问题的证明中,它都有着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甚至在物理、生物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前景,本文首先阐述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依据以及表现形式,然后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重点讨论数学归纳法在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以及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最后详细叙述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和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数学归纳法数列行列式离散数学树数学竞赛1、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依据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重要的数学方法.归纳法中的完全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逻辑方法;不完全归纳法是非逻辑方法,只适用于数学发现规律,不适用于数学严谨证明.数学归纳法既不是归纳法,也不是演绎法,是一种递归推理,其理论依据是下列归纳公理:(1)存在一个自然数0∈N.(2)每一个自然数a有一个后继元素'a,如果'a是a的后继元素,则a叫做'a的生成元素.(3)自然数0无生成元素.(4)如果'a='b,则a=b.(5)(归纳公理)自然数N的每个子集M,如果M含有0,并且含有M内每个元素的后继元素,则M=N.自然数就是满足上述公理的集合N中的元素,关于自然数的所有性质都是这些公理的直接理论.由以上公理可知,0是自然数关于“后继”的起始元素.如果记'0=1,'1=2,'2=3,…,'n=n+1,…,则N={0,1,2,…,n,…}.由以上公理所定义的自然数与前面由集合所定义的自然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学数学教材将自然数的起始元素视作1,则自然数集即为正整数集.现在已统一采用上面的证法,即将0作为第1个自然数.为了阐述数学归纳法,我们首先介绍一下正整数集的最小数原理.最小数原理:正整数集中≤,的任意一个非空子集必含有一个最小数.也就是说,存在数a∈S,对于∀x∈S都有a x最小数原理也就是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依据.2、数学归纳法的表现形式2.1.第一数学归纳法在教科书里我们常见到的就是第一数学归纳法,介绍如下:原理:设有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P n .如果:(1)当n =1时命题成立(2)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3)若能证明n =k +1时命题也成立.证明:反证法.假设该命题不是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令S 表示使该命题不成立的正整数作成的集合,那么S ≠∅.于是由最小数原理,S 中有最小数a .因为命题对于n =1时成立,所以1a ≠, a >1.从而a -1是个正整数.又由于条件(3),当n =a 时命题也成立.因此a S ∉,导致矛盾.因此该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定理证毕.在应用数学归纳法时,有些命题不一定从c 开始的,这时在叙述上只要将n =1换成n =c 即可.第一数学归纳法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步:(1)归纳基础:证明c 时命题成立(2)归纳假设: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3)归纳递推:由归纳假设推出n =k +1时命题也成立.2.2.第二数学归纳法第二数学归纳法与第一归纳法是等价的.在有些情况下,由归纳法“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还不够,而需要更强的假定.也就是说,对于命题()P n ,在证明(1)P k +成立,不仅依赖()P k 成立,而且依赖于前面各步成立,这时一般要选用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设有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P n .如果:(1)当n =1时命题成立(2)在假设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n k ≤成立时(3)若能证明n =k +1时命题也成立.则这个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其证明方法与上述证明方法类似,在这个地方不再赘述.第二数学归纳法可概括为一下几个三步:(1)归纳基础:证明n =1时命题成立(2)归纳假设: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3)归纳递推:由归纳假设推出n =k +1时命题也成立.第二数学归纳法与第一数学归纳法基本形式的区别在于归纳假设.2.3.反向归纳法反向数学归纳法是数学家柯西最先使用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原理:设有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P n .如果:(1)命题()P n 对于无限多个正整数n 成立(2)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3)若能证明n =k -1时命题也成立,则这个命题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证明:反证法.假设该命题不是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令A 表示使该命题不成立的正整数作成的集合,那么A ≠∅.任取a A ∈,由条件(1)知必有正整数b >a ,使()P b 成立.令这样的正整数b 组成的集合为B .因为集合B ≠∅,故必有最小数,设这个最小数为m ,显然m >1,由条件(3)知:(1)P m -成立,由a 的取法知:3、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用来证明与自然数n 有关的初等代数问题,在高等数学、几何学、离散数学、概率论甚至物理、生物、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也相当突出.在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以上问题时,不仅思路清晰、大大降低了问题的复杂性,又能找出相应的递推关系,非常有效.下面重点谈谈它在初等代数、高等数学、离散数学以及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3.1.数学归纳法在初等代数中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在恒等式问题、整除问题、三角函数问题、数列问题以及不等式问题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例1.求证:3n +5n (n N +∈)能被6整除证明:(1)当n =1时,31+51⨯=6能被6整除,命题成立(2)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即3k +5k 能被6整除当n =k +1时,有3(1)k ++5(1)k +=(3k +32k +3k +1)+(5k +5) =(35k k +)+3(1)k k ++6 因为两个连续的正整数的乘积(1)k k +是偶数,所以3(1)k k +能被6整除 则(35k k +)+3(1)k k ++6能被6整除,即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综上所述,对一切正整数n 命题都成立.例2.已知在各项均为正整数的数列{}n a 中,它的前n 项和n S 满足n S =11()2n na a +,试猜想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并有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解:1S =1111()2a a + 21a ∴=1n a >0 1a ∴=12S =1a +2a =2211()2a a +即22a +22a -1=0又n a >0 ∴2a-13S =1a +2a +3a=1+(1+3a =331()a a +即23a+3a -1=0 又n a >0 ∴3a…猜想:n an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猜想(1)当n =1时,1a=1,命题成立(2)假设n k =(1k ≥)时,k a1n k =+时,有:1k a +=1k S +-k S =1111()2k k a a +++-11()2k ka a +,即1k a +=1111()2k k a a +++-12=1111()2k k a a +++21k a +∴1k a +-1=0又n a >0 1k a +∴∴当1n k =+时,命题也成立.由(1)(2)可知:当n N +∈时,n a 例3:已知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 1b =1,1b +2b +…10b =145 (1)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n b (2)设数列{}n a 的通项n a =1log(1)nb +(a >0且1a ≠),记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试比较n S 与11log 3a nb +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设数列{}n b 的公差为d 由题意知:1b =1;1b +10(101)2d -=145 解得:d =3 ∴n b =3n -2(2)由n b =3n -2知:n S =log (11)a ++1log (1)4a ++ (1)log (1)32a n +- =1log [(11)(1)4a ++ (1)(1)]32n +-而11log 3a nb +=log an S 与11log 3a nb +的大小,就是要比较1(11)(1)4++ (1)(1)32n +-的大小取n =1,有(1+1)取n =2,有1(11)(1)4++推测:1(11)(1)4++ (1)(1)32n +-()* (1)当n =1时,已验证()*式成立(2)假设n k =(k >1且k N +∈)时()*式成立.即1(11)(1)4++ (1)(1)32k +-则当1n k =+时,1(11)(1)4++…1(1)32k +-1(1)3(1)2k ++-1(1)31k ++=3231k k +-33332(31k k +-+=322(32)(34)(31)(31)k k k k +-+++=294(31)k k ++>0从而1(11)(1)4++…1(1)32k +-1(1)31k ++即当n =1k +时()*式也成立由(1)(2)知:()*式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于是当a >1时,n S >11log 3a n b +;当0<a <1时,n S <11log 3a nb +3.2.数学归纳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证明是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数学命题需要严格的推理证明,才能确定其真实性,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数学证明有助于学生弄清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加强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本质,养成严谨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自觉掌握数学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4:如果对一切实数x 和y ,等式()f x y +=()f x +()f y 成立,试证对一切有理数r ,有()f rx =()rf x证:令x =y ,则由已知条件有: (2)f x =()f x +()f x =2()f x (3)f x =()f x +(2)f x =3()f x用数学归纳法可证,对一切自然数n 有()f nx =()nf x另外,对正分数p q (,p q 互质且q >1)有:()pf x =()f px =()p f q x q =()p qf x q()p f x q ∴=()()pf x q令x =y =0,有(0)f =2(0)f ∴(0)f =0接着令y =x -,有()f x +()f x -=0 ∴()f x -=-()f x 同理,对负数p q -(,p q 互质且p >0, q >1)有:()p f x q-=pq -()f x因此,可知对一切有理数r 命题成立. 例5.证明211arctan2n n ∞=⋅∑收敛 证:令n a =21arctan2n ⋅ 求出该数列的部分和n S 1S =1arctan22S =1arctan 2+21arctan 22⋅=2211222arctan111222+⋅-⋅⋅=2arctan 3 3S =1a +2a +3a =2S +3a =2arctan 3+21arctan 23⋅=3arctan 4猜想:n S =arctan 1n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假设1k S -=1arctank k-,将上式两边同时加上k a ,得: k S =1k S -+k a =1arctan k k -+21arctan 2k ⋅=23(221)arctan 21k k k k k -+-+=arctan 1k k + 证出等式在n =k 时成立. 因此n S =arctan1nn + 又lim 1n n n →∞+=1,arctan1=4π,证得级数211arctan 2n n ∞=⋅∑收敛 S =4π例6:证明:n D =cos 10012cos 100012cos 012cos aa aa=cos na证:对n 施第二数学归纳法 (1)当n =2时,cos 112cos a a=22cos a -1=cos2a(2)假设<n 时结论成立,则当n 时n D =cos 1012cos 10012cos 001aa a -+21cos n aD - =2n D --+12cos n aD -=cos(2)n a --+2cos cos(1)a n a ⋅- =cos(2)n a --+2cos[(2)]cos n a a a -+⋅=cos(2)n a --+2[cos(2)cos sin(2)sin ]cos n a a n a a a -⋅--⋅ =cos(2)n a --+22cos(2)cos 2sin(2)cos sin n a a n a a a -⋅--⋅⋅=2cos(2)(2cos 1)sin(2)sin 2n a a n a -⋅---⋅ =cos(2)cos 2sin(2)sin 2n a a n a a -⋅--⋅ =cos[(2)2]n a a -+=cos na3.3.数学归纳法在离散数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的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离散数学中(特别是图论中)的许多命题的论证,数学归纳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7.设R 是集合X 上的关系,则()t R =1i i R ∞==R ⋃2R ⋃3R ⋃…证明:用第一归纳法先证明1i i R ∞=⊆()t R ;(1)当n =1时,根据传递闭包定义R ⊆()t R ; (2)假设1n ≥时,nR ⊆()t R .设(,)x y ⊆1n R+,因为1n R+⊆n R ⋃R ,故必有某个c x ∈,使(,)x c ∈n R ,(,)c y ∈R由归纳假设,有(,)x c ∈()t R ,(,)c y ∈()t R ,即(,)x y ∈()t R 1n R+∴⊆()t R故对任意的自然数n ,有nR ⊆()t R ,因而1i i R ∞=⊆()t R再证()t R ⊆1i i R ∞=设(,)x y ∈1ii R ∞=,(,)y z ∈1i i R ∞=,则必存在整数,s t ,使得(,)x y ∈s R ,(,)y z ∈t R这样(,)x z ∈s R ⋃tR ,即(,)x z ∈1i i R ∞=∴1i i R ∞=是传递的由传递闭包的定义可知:()t R =1i i R ∞=例8:设T 为任意一颗完全二元树,m 为边数,t 为树叶数,试证明m =22t -,这里2t ≥证明:对树叶数t 进行证明当t =2时,结点树为3,边数m =2,故m =22t -成立假设t =k (2)k ≥时,结论成立,下面证明t =1k +时结论也成立由于T 为二元数,因此T 中一定存在都是兄弟结点12,v v ,设v 是12,v v 的父亲,在T中删除12,v v ,得到'T ,'T 仍为二元完全树,这时结点v 成为树叶,树叶数't =21t -+=11k +-=k ,边数'm =2m -由归纳假设知:'m ='22t -所以2m -=2(21)2t -+-,故m =22t -3.4.数学归纳法在中学竞赛中的应用我们知道中学数学竞赛里有的知识解决需要用的数学归纳法,它方便了我们的解题,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它在数学竞赛里是如何运用的.例9.数列{}n a 中有1a =2a =1,1n a +=1n a -+n a (2)n ≥,请你证明:n a =]n n -(这个数列叫做斐波那契数列,它的前12项是1,1,2,3,5,8,13,21,34,55,89,144)证明:(1)当1n =时,11522--=5(1)T ∴成立当2n =时,2211(]522+-=33(544+--=5(2)T ∴成立(2)假设n k =和1n k =+时,()T k ,(1)T k +都成立即k a ]k k -且1k a +11]k k ++- 则当2n k =+时,2k a +=k a +1k a +]k k -11]k k ++-(1(1k k +-+k k=221111[(()((]52222k k ⋅-⋅=2211[()(]522k k ++- (2)T k ∴+也成立.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 a =11()]522n n--恒成立. 例10.设x +1x =2cos θ(其中x 为复数),请用θ的三角函数式表示nx +1n x(n 是正整数),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解:(1)当1n =时,x +1x=2cos θ 当2n =时,2x +21x=21()2x x +-=22(2cos 1)θ-∴2x +21x=2cos2θ当3n =时,3x +31x =22111()()()x x x x x x++-+=2cos 2cos22cos θθθ⋅-=2cos32cos 2cos θθθ+- =2cos3θ 猜想:nx +1n x=2cos n θ (2)假设1n k =-时,1k x -+11k x -=2cos(1)k θ-n k =时,kx +1k x=2cos (2)k k θ≥ 那么1n k =+时,1k x ++11k x+=11111()()()k k k k x x x x x x --++-+=2cos 2cos 2cos(1)k k θθθ⋅--=2cos(1)2cos(1)2cos(1)k k k θθθ++--- =2cos(1)k θ+ (1)T k ∴+成立由(1)(2)知,对一切n 恒有nx +1n x=2cos n θ(其中n 为正整数) 4、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数学归纳法有时也叫逐次归纳法或者完全归纳法.前面两种叫法最早见于英国数学家德摩根1838年所写的《小百科全书》的引言中.因为在使用这个方法论证的时候,有一个形式上的归纳步骤,即确证命题对于第一项为真时,并由此归纳得出命题对于第n 项为真,“这个和通常的归纳程序有极其相似之处”.所以德摩根赋予它“逐次归纳法”的名称.也许是由于这种方法主要被用来数学中的证明的缘故.在《引言》的结尾处,德摩根又提出“数学归纳法”这个名称.比起逐次归纳法,人们似乎更喜欢数学归纳法,因为后者更能表明它论证的可靠性.此后,1887年,德国数学家戴德金又称此法为“完全归纳法”.有一个时期,这个叫法在德国很流行,后来由于逻辑学上完全归纳法专指“从列举对应的一切特殊的前提中,推出关于全部对象的一般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所以与“数学归纳法”不完全等价了.虽然数学归纳法和普通归纳法有着相似之处,但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归纳法常常是通过简单的枚举而没有碰到矛盾事实出发的.在这种方法里,它的前提只是已被考察过的部分对象的属性,而结论却是关于同类对象全体的.因此,由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是可靠的.比如,从1到40个自然数中,归纳出素数公式是“n 2-n+41”,这个公式对于n=1,2,…,40是正确的,可是当n=41时,得出的412确不是素数,看来归纳法不能用来作为严格的、科学的证明,仅能帮助我们从需要情况的考察中揭露并找出一般的规律性.然而,数学归纳法则不同,它的基础是递归推理原理,隐含着推向无穷的可能.由于数学归纳法包括着一串有穷多个三段论,每一个三段论自身都是一致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又是古典演绎逻辑的一种发展了的形式,其严密性与演绎推理相同.庞加莱很彻底地指出了普通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的本质区别.他说:“我们必须承认,这(数学归纳法)和通常的归纳法程序有极其相似的不同,归纳法,当其应用于自然科学时,常是不确定的,因为它的基础是相信宇宙中有一种普通顺序,一种在我们之外的顺序.相反,数学归纳法,即递归证法,把自身视为一种必然,因为它不过是心灵本身的一种性质……”庞加莱十分推崇数学归纳法,称它“是数学中全部优点的根源”,“我们只能循着数学归纳法前进,只有它能交给我们新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与自然(普通)归纳法不同但却同样极为有用的归纳法的帮助,演绎法是无法去创造出一种科学来的."应该说数学归纳法早就被明确提出并广泛应用了,它在数学中的地位已经完全确立.其实不然,仔细想来,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仍然是不明确的.数学归纳法是说“一个对1真的命题,如果它对任一数为真的,对其后继数也为真,则这个命题对于一切数都是真的.”人们不禁要问,何以断定每一个数都有后继数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自然也就谈不到数学归纳法的可靠性,所以归纳法的逻辑基础问题,与自然数理论密切联系.有趣的是,数的推展是由自然数向着有理数、实数、复数的方向进行的;然而,数的逻辑基础的奠定却循着一个相反的方向.自然数理论建立以后,与有理数数论一起建立起来的.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发表《算数原理新方法》,他从不经定义的“集合”、“后继者”以及“属于”等概念出发,建立起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即:(1)1是自然数;(2)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者;(3)每一个自然数a 都是一个后继者;(4)若a 和b 的后继者相等,则a 和b 也相等;(5)(归纳公理)若有一个由自然数组成的集合S 含有1,又若当S 中含有一个数a 时,它一定也含有a 的后继者,则S 就含有全部自然数.这样,皮亚诺不仅以公理的形式保证了一个数的后继者的存在,而且为用数学归纳法推证的结果对全体自然数的有效性作了保证.皮亚诺把数学归纳法原理奠基在下述事实的基础上:在任一整数a 之后接着便有下一个a+1,从而从整数1出发,通过有限次这种步骤,便能达到选定的整数n.自然数理论的简历,标志着数学归纳法逻辑基础的奠定,也是严格意义下的数学归纳法的进一步明确.对于数学归纳法的深入研究,重在运用它去解决或证明一些问题,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中学数学中的许多重要定理或结论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比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二项式定理.当然,我们在重视它的应用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它的审美价值和哲学价值.数学是自然界中所有美的集合,也是哲学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5.数学归纳法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5.1在应用第一数学归纳法时,只有第2步而无第1步的证明可能导致错误.例11.设n =k ,等式2+4+…+2n =2n +n +1成立,即:2+4+…+2k =2k +k +1(1)两边同时加上2(1)k +,则有:2+4+…+2(1)k +=2(1)k ++(1)k ++1成立,即:如果n =k 时,等式(1)成立,则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一切自然数n ,等式(1)是成立,这是错误的.因为n =1时,有2=3的错误. 5.2在应用第一数学归纳法时,只第1步骤而无第2步骤的归纳证明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例12.在函数()f n =2n +n +17中,由(1)f =19,(2)f =23,(3)f =29,…,(15)f =257等都是质数,便说:“n 为任何自然数时()f n =2n +n +17的值都是质数”便是错误的.因为:(16)f =216+16+17=16(16+1)+17=17(16+1)=217=289就不是质数如果缺少了第2步,则不论对于多少个自然数来验证命题()T n 的正确性,都不能肯定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正确.例如:歌德巴赫猜想“对于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虽然对大量偶数进行了具体验证,但因缺少第2步归纳递推,所以仍只停留在归纳的第1步,至今只是个猜想而已.第2步在证明(1)T n +为真时,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即要由()T n 为真,推出(1)T n +为真;或由“0()T n ,0(1)T n +,…,(1)T k -为真,推出()T k 为真”的实质蕴含真正体现出来,否则不是数学归纳法证明.5.3并不是凡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T n 都要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而且也不是所有这类命题都能用数学归纳法给以证明的.结 束 语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推理论证方法,第一数学归纳法与第二数学归纳法在数学的证明中经常用到,而反向归纳法在数学的证明中不是很常见.通过数学归纳法去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可降低证明过程中的复杂性,使推理过程简单、清晰、也保证了推理的严谨性.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数学归纳法》一书中提到的:“数学归纳法整数体现了人的认识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参考文献[1]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王仁发,代数与解析几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3]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编,《高等代数》(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4]左孝凌等《离散数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5]卢开澄,卢明华,图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6]KAWAHIGASHIY.Generalized Longo-Rehren subfactors and A-induction[J],Comm Math Phys,2002,26(2),269-287[7]苏淳《数学奥赛辅导丛书,漫谈数学归纳法》[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4Mathematical induction application in problem solvingAuthor: Guan guoce Supervisor: Zhang ShengAbstrac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kind of common methods of proof.In the proof of many mathematics problems ,it has the function which cannot be replaced by other methods,it has broad prospects even in physics,biology and so on.This paper firstly stat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d its form of expression,then mainly discuss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higher mathematics,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contest through some representatively typical examples.Finally give an account of the cognition to Mathematicalinduction in detail and the problem when using it.Keywords Mathematical induction sequence determinant discrete mathematics tree mathematical contest。
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浅谈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应用广泛.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体现的特别明显,以下通过几道高考试题来谈一谈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问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问题时,由到时,首先要从要证的式子中拼凑出假设成立的式子,然后证明剩余的式子也能被某式(数)整除,这是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一大技巧。
例1、是否存在正整数m ,使得f (n )=(2n +7)·3n +9对任意自然数n 都能被m 整除?若存在,求出最大的m 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证明:解:由f (n )=(2n +7)·3n +9,得f (1)=36, f (2)=3×36, f (3)=10×36, f (4)=34×36,由此猜想m =36.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n =1时,显然成立.(2)假设n =k 时, f (k )能被36整除,即f (k )=(2k +7)·3k +9能被36整除;当n =k +1时,[2(k +1)+7]·3k +1+9=3[(2k +7)·3k +9]+18(3k --1-1),由于3k -1-1是2的倍数,故18(3k -1-1)能被36整除.这就是说,当n =k +1时,f (n )也能被36整除.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 都有f (n )=(2n +7)·3n +9能被36整除,m 的最大值为36.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问题对于证明恒等的问题,在由证等式也成立时,应及时把结论和推导过程对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边凑的方法,以减小计算的复杂程度,从而发现所要证明的式子,使问题的证明有目的性.例2、是否存在常数c b a ,,,使得等式)(12)1()1(32212222c bn an n n n n +++=+•++•+•对一切自然数n 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解:假设存在c b a ,,,使得题设的等式成立,则当时3,2,1=n 也成立,代入得⎪⎪⎪⎩⎪⎪⎪⎨⎧++=++=++=c b a c b a c b a 3970)24(2122)(614 解得10,11,3===c b a ,于是对3,2,1=n ,下面等式成立:)10113(12)1()1(32212222+++=+•++•+•n n n n n n 令222)1(3221+•++•+•=n n S n假设k n =时上式成立,即)10113(12)1(2+++=k k k k S k 那么21)2)(1(+++=+k k S S k k 22)2)(1()10113(12)1(++++++=k k k k k k2)2)(1()53)(2(12)1(++++++=k k k k k k )101253(12)2)(1(2+++++=k k k k k ]10)1(11)1(3[12)2)(1(2++++++=k k k k 这就是说,等式当1+=k n 时也成立.综上所述,当10,11,3===c b a 时,题设的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 三、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问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与n 有关的不等式时,推导“n =k +1”时成立,有时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放缩,有时还要用到一些其他的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如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等.例3.已知函数).1(13)(-≠++=x x x x f 设数列n a {}满足)(,111n n a f a a ==+,数列n b {}满足).(|,3|*21N n b b b S a b n n n n ∈+++=-=(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13(--≤n n n b ; (Ⅱ)证明.332<n S 证明:解:(Ⅰ)证明:当.1121)(,0≥++=≥x x f x 时 因为a 1=1,所以*).(1N n a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2)13(1--≤n nn b (1)当n=1时,b 1=13-,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k 时,不等式成立,即.2)13(1--≤k kk b 那么 kk k k a a a b +--=-=+-1|3|)13(|3|11.2)13(2131k k k b +-≤-≤ 所以,当n=k+1时,不等也成立。
数学归纳法论文
xxxxxxx毕业论文数学归纳法在恒等式中的应用xxx0xxxxxxxxxxxxxx学校代码 xxxx 学号 xxxxxxx毕业论文数学归纳法在恒等式中的应用xxx指导教师 xxx专业 xxxx班级 xxx论文提交日期 xxxx目录摘要 (1)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概述 (2)1.1常用数学证明方法 (2)1.2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3)2.数学归纳法的步骤 (4)3.易错分析 (5)3.1弄不清n k=+时的式子变化 (5)=到1n k3.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忽略了n k=时的假设条件 (5)4.运用数学归纳法的典型例题 (5)5.中学数学中关于数学归纳法的用途 (6)参考文献 (6)致谢 (6)数学归纳法在恒等式中的应用【摘要】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对我们中学数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在高等数学的学习及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数学归纳法在恒等式的证明中有着其非常巧妙的一面,尤其是在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时更是有其独特之处.要熟练的应用数学归纳法,首先必须准确的理解其意义以及熟练的掌握解题步骤,而在三个步骤中运用归纳假设尤为关键,运用归纳假设推出猜想最为重要。
最后我们在通过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恒等式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归纳——猜想——证明”这一探索发现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归纳法猜想恒等式证明方法【ABSTRACT】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mathematical methods, it is not only to ou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have great help, but also in higher mathematics after the study and research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n the proof of identity has its very clever side, especially in the proof and nature of the proposition when there is uniq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skilled, we must first accurately underst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skilled The master problem-solving steps, and in three steps into the use of assumptions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the use of assumptions summarized introduced gues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end we proved that by using a simpl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dentities in the process, can more deep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summed up - guess - that" this discovery to explore ways of thinking.【KEY-WORDS】Induction; Suspicion; Identical equation; Proof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数学证明方法,典型地用于确定一个表达式在所有自然数范围内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确定一个其他的形式在一个无穷序列是成立的。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可以全面掌握复杂的数学知识点。
数学归纳法是解决数学问题十分关键的一种方法,对于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并总结了归纳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标签:数学归纳法;应用数学归纳法;应用数学归纳法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数学学习方法,在不等式证明、数列通项以及其他证明题目中都有涉及。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可以将归纳原理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不仅在证明题目中有涉及,在其他的数学领域内应用也十分广泛[1]。
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归纳法,不仅可以降低题目的难度,简化计算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问题,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数学归纳法是数学证明方法的一种,可以证明许多既定命题在自然数的范围内是否成立,且在数学的各个知识领域中都有涉及。
除自然数外,数学归纳法也可以证明一般良基结构[3]。
数学归纳法在应用中十分灵活,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最常见的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当n等于任意一个自然数时某命题成立。
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
假设n=m时命题成立,那么可以推导出在n=m+1时命题也成立。
这种方式的原理是首先要证明在某個起点数值时命题成立,然后证明数值的过程。
当这两点都得到证明以后,那么任意的数值都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得出结论。
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一)数学归纳法在数列中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在证明题目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决题目时要主动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思考。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n+1)×7n -1(n∈N*)可以被9整除。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证明。
第一种方法,令f(1)=(3n+1)×7n-1(n∈N*),(1)f(1)=(3×1+1)×7l-1=27 能被9整除。
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证明中的应用本科毕业论文(可编辑)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同时也是数学命题证明的一种数学思想.针对与自然数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的证明,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及证明中具有广泛的运用,本文对它在中学数学不同类型证明中作简要分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以及解决整体性问题的能力.数学归纳法作为由特殊概括出一般的一种思维方法,具有两种基本意义,首先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推理方法,称为归纳推理,它可以为我们提出猜想,为论证提供基础和依据.其次归纳是一种研究方法,归纳是一种又创造性的探索式思维方法,能开发智力,拓宽思路,引出猜想,它在发现问题和探索解题途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学归纳法可按照它的概括事物是否完全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不完全归纳和完全归纳.本文还介绍了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归纳发现的思考方法:利用归纳法发现和提出数学猜想,利用归纳法发现问题的结论,运用归纳法发现解题途径等.关键词:数学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中学数学;应用Abstract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kind of reasoning methods, which is used to prove some propositions related mathematical natural number, it is also a kind of mathematical proposition proof mathematical thoughts. According to the concerned with natural number , algebraic inequalities identities, triangular, inequality series problem, geometry problems, division of sexual problems ,it has widely applied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oof in high school. As different mathematical inductions have different types of proof in middle school,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aim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observation,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visual thinking and solving integrity question ability.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s summarized by the general as a special way of thinking, has two basic meanings, the firs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 kind of reasoning, known as inductive reasoning, it can bring up us suppose ,Provide the basis and foundation for the argument. Second, induction is a research method, induction is a creative exploration of another type of thinking, can develop intelligence, broaden thinking,leads to specul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inding the problem and way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problem solving.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 general matter is completely divided into two basic forms - incomplete induction and complete induction. This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way of inductive methods of discovery: using mathematical induction to find and put forward mathematical suppose, using induction to find conclusions of the problems, using induction to find problem-solving approach.Keywords: mathematical induction;mathematics of middle school;application目录第1章绪论 1第2章数学归纳法的概述 12.1 数学归纳法的来源12.2 数学归纳法原理 22.3 数学归纳思想??从特殊到一般 22.4 数学归纳思想??递推思想 22.4.1 什么叫推理? 22.4.2 推理的形成 32.4.3 数学归纳法的形式 3第3章数学归纳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3.1 应认真领会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43.2 与自然数有关的具体命题内容的理解 43.3 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 4第4章数学归纳法在几种命题中的应用举例 54.1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问题 54.2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问题 54.3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 64.4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74.5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三角恒等式问题8第5章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8第6章结束语9致谢9参考文献9第1章绪论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一旦涉及无穷,总会花费人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它的真正意义.数学归纳法这个涉及“无穷”而无法直观感觉的概念,自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一般认为,归纳推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时代.毕达哥拉斯对点子数的讨论是相当精彩的.他由有限个特殊情况而作出一般结论,具有明显的推理过程,但这些推理只是简单的列举,没有涉及归纳结果,因此是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完整的归纳推理,即数学归纳法的早期例证是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对素数无限的证明.其中已经蕴含着归纳步骤和传递步骤的推理.16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莫罗利科F?Maurolycus对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证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莫罗利科认识到,对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为了检验其正确与否,若采取逐一代入数进行检验的方法,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证明,要把所有的自然数都检验一遍是不可能做得到的[1],因为自然数有无穷多个.那么对于这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呢?1575年,莫罗利科在他的《算术》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递归推理”这个思想方法.法国数学家B?帕斯卡Pascal对莫罗利科提出的递归推理思想进行了提炼和发扬.在他的《论算术三角形》中首次使用数学归纳法,并用其证明了“帕斯卡三角形”--项展开式系数表,中国称为“贾宪i角性”或“杨辉三角形”等命题.“数学归纳法”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英国数学家A.德?摩根1838年所著的《小百科全书》的引言中.德?摩根指出“这和通常的归纳程序有极其相似之处”,故赋予它“逐次归纳法”的名称.由于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数学命题的证明,德?摩根又提出了“数学归纳法”这个名称.虽然数学归纳法早就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了,一直以来它的逻辑基础都是不明确的.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G.Peano 建立了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将“后继”作为一种不加定义的基本关系,列举了自然数不加证明的五条基本性质,其中归纳公理便为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至此,数学归纳法有了严格的逻辑基础,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把数学归纳法学好了,对进一步学好高等数学有帮助,甚至对认识数学的性质,也会有所裨益.”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已知最早的使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出现于Francesco Maurolico 的Arithmeticorum libri duo 1575年[2].Maurolico 证明了前个奇数的总和是,最简单和常见的数学归纳法证明方法是证明当属于所有自然数时一个表达式成立.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或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时命题成立,再证明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且)结论都正确[2].宏观来看,数学归纳法看似单一,可看作一个公式来证明命题,实则不然,它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最后我们通过运用数学归纳法的了解和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的证明,最终熟练掌握“归纳??猜想??证明[2]”这一思维方法,这也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第2章数学归纳法的概述数学归纳法作为数学命题证明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有其独特的历史来源、基本原理、推理思想以及固定模式.2.1 数学归纳法的来源数学归纳法来源于皮亚诺(peano)自然公理[4],其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叙述如下:(1)1是自然数;(2)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记作或,也是自然数;(3)如果、都是自然数,那么 ;(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5)如果一些自然数的集合S具有性质:11在中;2若在中,则也在中.那么公理中(5)就为数学归纳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从而被称为归纳法原理.2.2 数学归纳法原理不同的领域数学归纳法有不同的形式,在中学数学中,数学归纳法原理有以下两种基本形式[4]:1)第一数学归纳法设是一个关于正整数的命题,如果(1)成立奠基;(2)假设成立,可以推出成立归纳;那么,对一切大于等于的自然数都成立.2)第二数学归纳法设是关于自然数的命题,若(1),()成立奠基;(2)假设 ,成立,则成立归纳;那么,,成立.两种数学归纳法都是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推理的过程,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也就相当于是对一切自然数,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后面的一个自然数都满足命题成立[4].即在前一个命题成立的前提下,后一个命题就一定成立.这样依次递推下去就有了命题对任意(,成立.这也就将有限的问题转化为无限次的验证过程了,体现了数学归纳法由无限到有限的转化.2.3 数学归纳思想??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与“由一般到特殊”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而在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奋斗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将受到这一规律的制约.数学当然也不例外,同样要被纳入这一规律的模式之中.由于事物的特殊性中包括着普遍性,即所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相对于“一般”而言,特殊的事物往往显得简单、直观和具体,并为人们所熟知.另一方面,由于“一般”概括了“特殊”,“普遍”比“特殊”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当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若能置待解决的问题于更为普遍的情形中,进而通过对一般情形的研究去处理特殊情形的思考方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实践和归纳成了数学家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主要手段.如勾股定理,多面体的面顶棱公式,前个自然数的立方和公式,二项展开式和杨辉三角形等,无一不是观察、实验和归纳的结果.伟大的数学家欧拉曾说“数学这门科学,同样需要观察、实验”.无独有偶,大数学家高斯也曾说过,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证明只是一个补行的手续.纵观古今,科学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观察史、一部猜想史,更是一部论证史.数学的发展更是这样的.科学结论的得到大致包含以下几个阶段:观察、实践→推广→猜测一般性结论→论证结论.而数学归纳法恰恰是论证结论的最佳方法.这与数学大师所说的“先从少数的事例中摸索出规律来,再从理论上论证这一规律的一般性,这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客观法则之一”的观点大致相同.2.4 数学归纳思想??递推思想[5]数学归纳法独到之处便是解决了有限与无限这一矛盾,即运用了有限个步骤解决无限多种数学情况,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就是递推思想.递推也就存在推理,既然是推理的过程,那就为数学归纳法奠定了基础,那推理是如何体现数学归纳法的呢?2.3.1 什么叫推理?由旧知识通过实践、推理、验证,得出新知识的过程就叫推理[5].2.3.2 推理的形成:1°大前提:认可一些事理2°小前提:和大前提相关的一些特殊事实3°结论:依据大小前提做出判断以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段论法,就推理思维方式的不同得出归纳法的定义,也就是有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就是数学归纳法.2.3.3 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对可数的事物要证其具有某种共有的性质,不可能一一加以证明,这时就需要用数学归纳法.原理[5]:将可数事物按自然数的系列排列为:,,若 1°具有性质;2°在该系列中有遗传性,即:当有性质时,必有性质,则自以后的都具有性质.步骤[6]:1°将研究对象按自然数系列对应的顺序排列;2°证明命题对系列的首项来说为真;3°假定命题对系列中任意指定项都为真;4°证明其后一项也为真;5°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数学归纳法就推理证明的过程是很简单明了的,只要涉及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证明,很容易反应到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可推理和证明的三段式理论真正掌握,还得有其独特的推理过程及逻辑结构.它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就存在各种技巧上的应用,同时数学归纳法的难点还是在于运用这种整体思想来穿插于其他不同类型的证明方法上[7].因此我们对于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和应用上还得给予足够的重视,证法单一,运用却十分广泛.第3章数学归纳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数学归纳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它在中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学起来虽困难不大,它呈现出固定的程式,人们一般容易简单模仿,而在具体问题的运用中就会出现力不从心,错误百出,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时,就容易出现许多问题,值得注意.3.1 应认真领会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数学归纳法由“奠基”和“归纳”两步组成,在归纳过程中必须用到“归纳假设”.对数学归纳法递推思想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问题时,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背景,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转化和技巧性[8],比如常用到得数学思想:放缩法、解析法等.现概括出数学归纳法推证步骤程序图[8]如图3-1:3.2 与自然数有关的具体命题内容的理解利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一类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但不是只要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都可用数学归纳法求证,有时就具有可靠性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除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得以证明外,至今就没有哪位能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同时,不是一切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用数学归纳法证就是最简捷,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图3-1 数学归纳法推证步骤程序图3.3 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数学归纳法证明的第一步中的取值应该和题目条件确定的第一个自然数取值开始,有时不一定就是自然数1,还有情况下可能不只取一个,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要建立起递推的关系即可[11].在第二步中由归纳假设到推理的下一步是关键,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点:1°必须要用到归纳假设;2°在已有的归纳假设结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问题和已有的知识链合理选取与问题相关的定理、公理、性质等加以论证.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即有第一步没有第二步或是只有第二步没有第一步的过程,对要验证的结论都不一定可靠,递推思想,先从一般开始入手,然后对有限的结论作假设,再推广到无限的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6].形成以验证、假设、证明的过程,这样的推理验证才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第4章数学归纳法在几种命题中的应用举例4.1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问题中学我们在学习数列时就与自然数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求解数列问题的证明中就常常用到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例1[9]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满足,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1)当时,成立;(2)假设,则.即时命题成立.由(1)(2)得得证.例2 试证明: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由下列公式表示:=+.证明:1、当时,公式是正确的,=.2、假设当时公式正确,即=+,当时,= .因此,对一切自然数的值,前项和公式都是成立的.点评在做此类型的题时容易出错的是:既然是任意的自然数,就是正确的,那么也是正确的,这很容易理解.可是一旦第二步假定出来,它就是一个固定的自然数了,所以说由的假设后,必须验证时命题也正确才可作出结论,这也就出现了数学归纳法问题的跨越,发生质的转变,也正是数学归纳法的精髓所在.4.2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问题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不等式的情形,常常需要我们利用一些等量转化或放大(缩小)不等式的方法来解决.例3 设=++…+ ,证明:.分析与自然数有关,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容易证得,时,因为,所以在假设成立得到的不等式中同时加上,再与目标比较而进行适当的放缩求解.证明 (1)当时,=,+1=,=2 ,∴时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当时,++,++= ,+=+++=.所以,即时不等式也成立.由(1)(2)得对所有的,不等式恒成立.例4[10] 设和.(n1)求证:证明:1、当时,因,,所以,即 ,命题显然成立.当时,由.可知命题也成立.2、假设当的时候命题成立,则当时, ,即,可以推出,故当时,命题成立,于是对于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原不等式成立.点评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与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问题,注意适当选用放缩法.本题中分别将缩小成k+1、将放大成+的两步放缩是证时不等式成立的关键.为什么这样放缩,而不放大成+2,这是与目标比较后的要求,也是遵循放缩要适当的原则.4.3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例 4[11] 平面内有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共点,求证:这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个部分.证明 (1当=1时,一条直线将平面分成两个部分,而,∴命题成立.2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个部分,当时,即增加一条直线,因为任何两条直线不平行∴与条直线都相交有个交点;又因为任何三条不共点,所以这个交点不同于条直线的交点,且个交点也互不相同.如此这个交点把直线分成段,每一段把它所在的平面区域分为两部分,故新增加的平面分为.∴时命题成立.由(1),2)可知,当时,命题成立.4.4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例5[12] 当,求证:能被整除证明 1当时,能被整除,命题成立2假设时,命题成立,即能被整除当时,根据归纳假设,能被整除,又能被整除.∴ 11k+1+122k+1-1能被整除,即时,命题成立.由1,2命题时都成立.点评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数或式的整除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整除的性质,若干个数(或整式)都能被某一个数(或整式)整除,则其和、差、积也能被这个数(或整式)整除.在由时命题成立,证明命题也成立时.要注意设法化去增加的项,通常要用到拆项、结合、添项、减项、分解、化简等技巧4.5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三角恒等式问题例6[1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分析本题第一步的验证要取,在第二步的证明中应在归纳假设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正切的和角公式证明 1当时,右边左边,等式成立2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就是.点评本题在第2步的证明过程中使用了正切和差角的变形形式,即1,因此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三角命题时,应针对时命题的特征,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三角公式.证明三角恒等式时,常动用有关三角知识、三角公式及三角的变换法.4.6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函数迭代问题一些比较简单的函数,它的n次迭代表达式,可以根据定义直接代入计算,归纳出一般规律后,再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所以,直接求法的本质,就是数学归纳法.其中,关键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找出的一般表达式.例7 ,求.解:由定义,.,.一般地,由不完全归纳可猜测, .事实上,因为假定上式成立,则有,.所以,由数学归纳法知,对所有的自然数n都成立.例8 ,求.解:由定义,,,,一般地,可猜得,.假定上式成立,则有.由数学归纳法知,对所有自然数n都成立.第5章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与自然数相关的论证方法,通常用来证明数学上的一些猜想,而这些猜想正式我们通过某种归纳方法所获得的.在中学数学证明中,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1°从数学归纳法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教科书中多结论、公式、定理都可用数学归纳法来得到验证,如等比数列、等差数列以及求和公式,二项式定理的证明.一般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大多都可用数学归纳法来证.2°从给学生开阔视野的角度,在中学数学,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证明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解题思路.3°从应试角度,数学归纳法是中学数学的必修课,也是考试必考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好拿分的知识点,还可以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许多数学问题.4°从未来应用的角度,将来会涉及到计算机编程,数学归纳法是递归循环的简单形式,有利于学生今后理工科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为以后的高等代数等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6章结束语数学归纳法主要是针对一些与自然数的相关命题,所以在证明和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些和自然数有关的长式子、繁式子都有化长为短、化繁为简的功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命题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命题递推的依据,也是证明的关键和难点,两个步骤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同时,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与格式的规范是数学归纳法的特征,如时的假设是第二步证明的“已知”步,证明时一定要用到它,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证三角恒等式时,常动用有关三角知识、三角公式以及三角的变换法.通过这些变换可以更容易的让命题得证.在证明时命题成立,要用到一些技巧,如: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加减项、拆项、不等式的放缩、等价转化等,这些解题的技巧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总之要记住:“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时莫忘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运用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也是中学数学的重难点之一,它在对于开阔眼界,训练推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数学中,数学归纳法对于许多重要的结论,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二项公式定理等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进而可以加深对教材以及知识的理解.当然不仅在中学数学中,在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数学归纳法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致谢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何方国.在毕业论文和设计的完成过程中,何老师在百忙之中查阅和修改本论文,给予了很多悉心的指导,对论文的修改建议很细致,给予了很多完善论文的启发.通过与何老师问题的交流和整个论文的完成实现的过程,我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里,学生真诚地对何老师表示深深的感激与谢意.其次,还要感谢我的那帮可爱的同学们,在设计过程他们也给予了很多帮助,给予了我很多新奇的创意和开阔的思路,在此向她们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CajoriF.Orionof the Name“MathematicalInduction”[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18,255:197,200.[2]史久一,朱梧?著.化归与归纳?类比?猜想.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BusseyWH.The Ofin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J].AmericanMathematicalMonthly,1917,245:200?202.[4] 蒋文蔚.数学归纳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25.[5] 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5-36.[6] 吴谦.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34: 94-95.[7] 张黎明.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与技巧[J].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51:44-46.[8] 吴厚荣.中学阶段《数学归纳法》的理解[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96:247-249.[9] 张玉芹.数学归纳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理科教学,1999,33:36-36[10]吴志翔著.证明不等式.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11] 郭兆高.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妙用[J].科技信息,2009,84:219-219.[12] 夏兴国.数学归纳法纵横法[J].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2:3-13.[13] 刘金山.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数学教学研,1999,71:8-10。
浅谈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浅谈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学生姓名:XXX(XXX班)指导老师:XXX摘要: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证明方法之一,在数学各个分支里都有广泛应用,利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从数学归纳法的整体结构出发,对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渊源、基本原理及常见形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介绍了数学归纳法在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概率论、图论等学科中的应用.关键词:数学归纳法;渊源;原理;表现形式;理论基础及其证明;应用On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tudent: X XXInstructor: X XXAbstract: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one way of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mathematical proof, and has a wide application in several mathematics. Using th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can solve the complicated problem. 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Then mathematical induction on ideological origin, basic theory and common for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t is introdu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n basic mathematics, discrete mathematics, probability theory, graph theory and other subjects.Key words: Mathematical induction;Origin;Theory;Manifestations;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its proof;Application目录1 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渊源 (1)2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3 数学归纳法 (3)3.1 数学归纳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3)3.2 两种归纳法之间的关系 (4)4 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及其证明 (4)4.1 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及其证明 (4)4.2 第二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及其证明 (5)5 数学归纳法在各门学科中的简单应用 (6)5.1 数学归纳法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6)5.2 数学归纳法在高等代数中的应用 (8)5.3 数学归纳法在离散数学方面的应用 (11)5.4 数学归纳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 (12)5.5 数学归纳法在图论中的应用 (14)5.6 数学归纳法在概率论方面的应用 (14)6 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1 数学归纳法思想的渊源追根溯源数学归纳法可以在印度和古希腊时代的著作中找到丝缕痕迹,例如,印度婆什迦罗(Bashkiria 1114~约1185)的“循环方法”和欧几里得素数无限的证明中都可以找到这种踪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九卷命题20为:质数比任何指定数目都要多(注:质数也称为素数),即:素数无穷.欧几里得对这个命题的证法是经典的.他假定素数是有限的,不妨设这有限的n 个素数为n p p p ,,,21 .然后作自然数121,,,+n p p p 并证明还存在新的素数,从而得到矛盾.因为若所作的数是素数,则它比全部给出的n 个素数都要大,因此是一个新的素数,这与假设有n 个素数矛盾;又若它不是素数,它必能被一素数整除,但它被已知全部的n 个素数n p p p ,,,21 .除都有余数1,故整除121,,,+n p p p 的素数必定是这n 个素数以外的新的素数,从而又与假设有n 个素数的条件矛盾.欧几里得素数无穷命题即是说,素数的个数与自然数的个数一样多.上述证明可以这样“翻译”,首先,至少有一个素数存在,因为2就是素数,这一点在欧几里得的证明中没有指明;此外,上面欧几里得的证明表明,假如有n 个素数,那么就必定有1+n 个素数存在.也就是按现代数学归纳法的要求,证明了从n 到1+n 的递推关系,即完成了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关键性一步.但欧几里得没有使用任何明显的术语与现在的推理格式,因此,我们只能认为它蕴涵了现代数学归纳法的痕迹.现代形式的数学归纳法被很多人认为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B •Pascal,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毕业论文
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院(系)名称数学科学学院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2.5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摘要:数学归纳法是数学思维方法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不仅因为其中大量问题都与自然数有关, 更重要的是它贯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本文对数学归纳法的由来、运用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较为完整的系统论述. 重点阐述了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精髓和一般的解题思路, 以及在求解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和技巧.关键词:归纳法第一数学归纳法不等式数列1 引言对于数学归纳法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论文, 这些论文在具体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 同时还有数量不少的论文从数学归纳法的细微处着眼. 我国的数学期刊或数理杂志, 如《数学教育报》, 《数学通报》, 《数学通讯》等, 刊载的相关文章都从各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数学归纳法的常见问题.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 也是中学数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用于证明与无穷的自然数集相关的命题. 但凡涉及无穷, 总会花费数学家大量时间与精力, 去理解并弄清它的真正意义. 普通归纳法与自然数这一最古老的数学概念及“无穷”这个无法直观感觉的概念相结合的“数学归纳法”, 自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在16世纪晚期, 数学归纳法开始出现在代数中. 1575年意大利数学家莫洛里克斯(1494-1575)在他的著作《算术》中就提出了这种方法, 并证明了2135(21)+++++=, 虽然莫洛里克斯并没有把数学归纳法贯彻到底, 例如n n经有限的验证后便以“等等”一类的话代替了必要的演绎, 但是可以说莫洛里克斯算是一个与数学归纳法有关的一个早期的数学家, 一般认为, 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利用数学归纳法的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23-1662), 1654年, 帕斯卡第一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指数为正整数时的二项式()n展开式的系数公式,a b从而得到有名的帕斯卡三角阵.继帕斯卡之后, 数学归纳法就成为数学家们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 如在费马(1601-1665)、伯努力(1654-1705)、欧拉(1707-1783)这些大数学家们的出色工作中, 都可以找到数学归纳法的例子, 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C·Peano, 1858~1932, 意大利)发表《算术原理新方法》, 给出自然数的公里体系, 使数学归纳法有了一个准确、合理的理论基础.现在开始我们重新认识一下数学归纳法.2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2.1 归纳法在现实中的一些运用先从少数的事例中摸索出规律来, 再从理论上来证明这一规律的一般性, 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之一. 不论在数学上, 或在其他场合, 从对一系列具体事物的考察中引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或过程, 叫做归纳法. 人们从有限的经验中得出经验性的结论是屡见不鲜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归纳法. 许多闪烁着人类思想光芒的谚语、成语、格言等, 都是应用归纳法的产物. 如“兵贵神速”、“骄兵必败”, 都是对战争的胜负规律的一种认识, 同样“滴水石穿”、“有志竟成”是人们考察了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者的经历后得出的.2.2 数学归纳法的本原理解了归纳法我们再具体到数学中来, 以识数为例. 小孩子识数, 先学会数1个、2个、3个, 过些时候, 能够数到10了, 又过些时候, 会数到20, 30, …100了, 但后来, 就不再是这样一段段地增长了, 而是飞越前进. 倒了某个时候, 他领悟了, 就什么数都会数了, 这一飞跃, 竟是从有限到无穷!怎样会有这种方式呢? 首先, 他知道从头数; 其次, 他知道一个一个按次序数, 而且不愁数了一个以后, 下一个不会数, 也就是领悟了下一个数的表达方式, 可以由上一个数来决定, 于是, 他也就会数任何数了. 解释这个飞跃的原理就是, 正是运用了数学归纳法的思想, 数学归纳法大大地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事物, 由简到繁, 由有限到无穷.1979年6月9日, 在英国伦敦, 一群记者和上千名观众静静注视着一个人,急切的等待着一项基尼斯世界纪录的诞生. 这个人就是迈克·凯尼, 他用13天的时间, 用了169713块骨牌搭出一个长达6900米的多米诺牌阵, 当迈克·凯尼走到第一块骨牌前, 用手轻轻推到它时, 奇迹出现了——将近17万张骨牌组成的长达6900米的多米诺阵在半小时内统统颠覆. 这就是神奇的多米诺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要使所有的骨牌倒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第一块骨牌倒下;(2)任意两块相邻骨牌, 只要前一块倒下, 后一块必定倒下.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与数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如出一辙. 并且摆多米诺阵的人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竟然也和使用数学归纳法的人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神似韵合. 2.3 命题的长蛇阵在前面我们屡次提到数学归纳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归纳法?我们现在先看一个命题.试证:在一个正方形的纸上有n个点, 已知这n个点连同正方形的4个顶点, 其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试证: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述4n+个点的三角形纸片22n+个.我们可以把这个命题看成是无穷多个命题组合而成, 这无穷多个命题列举如下:命题1: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1个点, 已知这5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 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5个点的三角形4个.命题2: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2个点, 已知这6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 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6个点的三角形6个.命题3: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3个点, 已知这7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 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7个点的三角形8个.……命题k: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k个点, 已知这4k+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4k+个.k+个点的三角形22命题1k+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k+个点, 已知这5k+: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1共线, 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5k++个.k+个点的三角形2(1)2上述无穷多个命题排成了一个命题的长蛇阵, 它像无穷多个骨牌, 一个接着一个的摆放在那里. 如何证明这无穷多个命题呢?命题1的证明:当正方形内有一点, 且五点不共线, 则可以如图1所示, 得到4个三角形. 命题1得证.命题2的证明:根据命题1, 当正方形中有2点, 则另外一点一定在上题所分的4个三角行中任一个中, 假设如图2所示, 则可看作这一点把其中一个分成3个, 即多了2个, 有6个, 命题2得证.命题3的证明:根据命题2, 当正方形中有3点, 则另外一点一定在上题所分6个三角形中任一个中, 假设如图3所示, 则可看作是这一点把其中一个分成了3个, 即多了2个, 共有8个, 命题3得证.继续这个过程, 我们可以依次证明命题4、命题5、……. 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证明这一系列命题中的任何一个命题. 因此, 一开始给出的命题, 当n是任意自然数时都是正确的.(图1)(图2)(图3)2.4 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在上一部分, 我们把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写成一个命题长蛇阵, 然后依次来证明, 这种方法显然给人一种繁琐的感觉.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从命题2开始, 命题长蛇阵中的每一个命题都是在前一个命题成立的基础上被证明的, 并且证明的方式很类似. 也就是说, 命题1k+是在命题k成立的基础上被证明的. 因此我们处理长蛇阵的方法可以改用以下两步:1.证明命题1成立;2.根据命题k成立, 推出命题1k+成立. 这样根据第二步可知以后每个命题都成立. 可见, 有这两步已经足够了. 如果把命题长蛇阵里的一个命题比作一块骨牌, 那么第二步就像把这些骨牌统统摆到了能产生“多米诺”现象的位置, 第一步恰如用手指轻轻地推倒了第一块骨牌. 仅用这两步就可以使命题长蛇阵中的每一个命题一个接一个的自动证明.一般来说, 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可以看成是一个命题长蛇阵. 1n=时为命题1, 2n=时为命题2, 依次类推. 因此, 在证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时, 可以采用以下两步:()1证明1n=时命题成立;()2证明:如果n k=时命题成立, 那么1n k=+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 这种方法也可以概括为:“1对;假设n对, 那么1n+也对”. 这种概括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来的.2.5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与原理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从游戏入手已经基本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步骤, 那么什么事保证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呢?数学归纳法的背景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数学归纳法的理论背景.意大利有一个数学家, 名叫皮亚诺(C·Peano, 1858~1932, 意大利), 他总结了自然数的有关性质, 并在关于自然数的理论中提出了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 后人称为“皮亚诺公理”.()1 1是一个自然数;()2 1不是任何其他自然数的后继;()3每个自然数的后继是自然数;()4若两个自然数的后继相等, 则这两个自然数也相等;()5(归纳公理)自然数的某个集合若含有1, 而且如果含一个自然数就一定含有这个自然数的后继, 那么这个集合含全体自然数.其中公理5被称为归纳公理, 是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自然数系公理系统直接地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合理性, 所以也可以把数学归纳法当作公理来看待. 所谓公理不是已知数学理论的逻辑推理的产物, 而是未经证明的产物, 其承认的的根据是生活实践.3 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一步:当1n =时, 等式成立;第二步:假设当n k =时, 这个等式是成立;也就是假设3.1 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及其误区下面我们具体论述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设()P n 是一个含有自然数n 的命题, 利用第一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是: 验证00(1)n n n =≥时()P n 成立;假设0()n k k n =≥时()P k 成立, 能推出1n k =+时(1)P k +也成立.根据(1)、(2)知, 对一切自然数0()n n n ≥,()P n 成立.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第一个步骤是奠基, 是命题论证的基础;第二个步骤是归纳, 是命题的正确性能够由特殊递推到一般的依据. 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 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奠基步骤而没有归纳步骤则属于不完全归纳法, 因而论断的普遍性是不可靠的. 如果只有归纳步骤而没有奠基步骤, 则归纳的假设就失去了依据, 从而是归纳法步骤的证明失去意义. 甚至会导致一些错误.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误区一:忽略了归纳奠基的必要性.例1 试证明(1)12312n n n +++++=+. 错证: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 即(1)12312k k k +++++=+, 当1n k =+时.1231k k ++++++(1)112k k k +=+++(1)(2)12k k ++=+ 则1n k =+时等式成立. 根据数学归纳法原理可知, 当n 是任意自然数时, 等式都成立.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个题目本身就是错的, 但是我们竟然把错误的结论“证明”出来了, 此种怪现象出现的原因, 就是缺乏归纳奠基这一步.切莫以为归纳基础这一步就是“当1n =时命题正确”这么一句话, 似乎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 从上例可以看出, 不去认真的验证这一步, 或者根本没有这一步, 都可能陷入错误之中.误区二:忽略了归纳递推的必要性例2 求证:22221123(1)(21)6n n n n ++++=++ 错证:当1n =时, 得21112316=⨯⨯⨯=;这时等式成立. 假设n k =时, 这个等式成立;也就是说假设22221123(1)(21)6k k k k ++++=++. 当1n k =+时, 222221123(1)(1)[(1)1][2(1)1]6k k k k k ++++++=+++++ 而 11(1)[(1)1][2(1)1](1)(2)(23)66k k k k k k +++++=+++ 所以222221123(1)(1)(2)(23)6k k k k k ++++++=+++ 也就是说, 当1n k =+时, 这个等式也是成立的.归纳步骤完成, 结论成立. 乍看起来, 上面的证明似乎也用到了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 特别是也有了第二个步骤, 但事实上, 在证明等式222221123(1)(1)(2)(23)6k k k k k ++++++=+++ 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用到22221123(1)(21)6k k k k ++++=++这个式子. 所谓从“k ”到“1k +”的过程, 意思是必须把“n k =”时的命题, 当作已经给定的条件(假设), 在这个基础上来证明“1n k =+”时的命题.上面这个证明的过程中, 只不过是把要证明的公式加以“注解”而已, 等于什么也没有做.正确的证法应该是:22221123(1)(21)6k k k k ++++=++ 在这个等式两边都加上2(1)k +,得2222221123(1)(1)(21)(1)6k k k k k k ++++++=+++ 而 21(1)(21)(1)6k k k k ++++ 1(1)[(21)(1)]6k k k k =++++ 21(1)[266]6k k k k =++++ 21(1)[276]6k k k =+++ 1(1)(2)(23)6k k k =+++. 所以 222221123(1)(1)(2)(23)6k k k k k ++++++=+++. 这就是说, 当1n k =+时, 这个等式是成立的.归纳步骤完成, 就可以断定, 对于任何自然数n , 这个等式都能成立. 误区三:忽略了归纳递推与归纳奠基之间的协同配合例3 试证任何n 个人都一样高.错证:当1n =时, 命题变成“任何一个人都一样高”, 结论显然成立. 设n k =时, 结论成立, 即“任何k 个人都一样高”, 那么, 当1n k =+时将1k +个人记为121,,,k k A A A A +,由归纳假设, 12,,,k A A A 都一样高, 而23,,A A 1,k k A A +也都一样高,故121,,,k k A A A A +都一样高. 根据数学归纳法原理, 任何人都一样高.显然, 例题3的题目是错误的, 但是错证中数学归纳法的步骤齐全, 这次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注意到在上述归纳推理步骤中, 有一个步骤是这样的:“由归纳假设, 12,,,k A A A 都一样高, 而231,,,k k A A A A +也都一样高,故121,,,k k A A A A +都一样高. ”仔细推敲, 不难发现, 这个推理只有在2k ≥时才能成立, 而在1k =时不成立. 这就是说, 尽管由2n k =≥时命题成立, 可以推出1n k =+时命题也成立, 但是由1n =时命题成立, 不可能推倒出2n =时命题成立. 此例中显然还需要“2n =时命题成立”作为它的归纳奠基, 这显然是不会成立的. 这道题问题就出在归纳递推步骤与归纳奠基的协同配合.上面举的几类错误地应用数学归纳法的例子, 实际上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了应用数学归纳法应当注意的地方. 让大家明白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3.2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在上一部分我们说明了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及误区, 并且我们可以知道数学归纳法是一些涉及自然数的论断, 我们可能会这样问:“是不是涉及自然数的论断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呢?或者什么时候用数学归纳法呢?”这个问题较难回答, 主要是决定于问题的具体情况.例如, 要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 , 等式2(3)(1)23n n n n +-=+-成立. 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左边式子而得到证明. 又如, 如果a b <,,a b 都是自然数, 要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 , 有a a n b b n+<+. 这里, 我们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计算来证明这个不等式成立. 像这类问题就不必用数学归纳法.但是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计算而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逐步计算的式子, 要证明这些论断的正确性, 一般需要应用数学归纳法. 运用数学归纳法, 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 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下面说明数学归纳法在一些数学问题中的应用3.2.1 用归纳法证明代数恒等式例4 (全国高考试题)证明下列恒等式Ⅲ:()()()()()()22222212233445212221143n n n n n n n ⎡⎤⨯-⨯+⨯-⨯++--+=-++⎣⎦证明:当1n =时, 左边=22122341814⨯-⨯=-=-;右边()()11141314=-+⨯+=-. 等式成立.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 即()()()()()()22222212233445212221143k k k k k k k ⎡⎤⨯-⨯+⨯-⨯++--+=-++⎣⎦当1n k =+时,()()()()()()()()222222221223344521222121222223k k k k k k k k ⎡⎤⨯-⨯+⨯-⨯++--++⎣⎦⎡⎤++-++⎣⎦()()()()()()2214321222223k k k k k k k ⎡⎤=-+++++-++⎣⎦()()()()()()214321221123k k k k k k k ⎡⎤=-++++++-+⎣⎦()()()()1432167k k k k k =-++-++()()2141514k k k =-+++ ()()()1247k k k =-+++()()()111413k k k =-+++++⎡⎤⎡⎤⎣⎦⎣⎦说明当1n k =+时等式也成立, 恒等式对任何正整数n 都成立.3.2.2 用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例5 设01n a <<, 用数学归纳法证:()()()12121111n n a a a a a a --->----证明:当1,2n =时, 101a <<, 201a <<, ()()121212111a a a a a a --=---, 所以()()1212111a a a a -->--,假设n k =时, ()()()12121111k k a a a a a a --->----成立.证明1n k =+时, ()()()()()()()12112112112112111111111k k k k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也成立. 所以原命题成立.3.2.3 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整除问题运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整除问题, 是充分运用整除的性质, 即:/,/h f h g 则/h f g +.例6 证明22633n n n +++能被11整除.证明:当n=l 时, 22633n n n +++=2363366++=能被ll 整除.假设n k =时, 22633k k k +++能被ll 整除.则当1n k =+时,()()()()2112122222226333663333366363333363333366333333k k k k k kk k k k k k k k k k ++++++++++=⨯+⨯+⨯=⨯+⨯-⨯+⨯-⨯=++-+由于22633k k k +++能被1l 整除, ()23333k k ++能整除ll,所以()()222366333333k k k k k ++++-+能整除ll .即当1n k =+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数学归纳法第一步与第二步可知, 等式对一切n N *∈成立.3.2.4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数列有关的命题例7 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S , 若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 , 都有()12n n n a a S +=, 证明:{}n a 是等差数列.分析:要证明{}n a 是等差数列, 可以证明其通项符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 即证:()11n a a n d =+-. 命题与n 有关, 考虑是否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证明:设21a a d -=, 猜测()11n a a n d =+-.当1n =时, 1n a a =, 当1n =时猜测正确.当2n =时, ()11221a d a d a +-=+=,当2n =时猜测正确假设当()2n k k =≥()2n k k =≥时, 猜测正确, 即:()11k a a k d =+-.当1n k =+时,()()()11111122k k k k k k a a k a a a S S ++++++=-=- 将()11k a a k d =+-代入上式, 得()()()11112121k k a k a a ka k k d ++=++---整理得()()()11111k k a k a k k d +-=-+-因为2k ≥, 所以11k a a kd +=+, 即1n k =+时猜测正确.综上所述, 对所有的自然数n , 都有()11n a a n d =+-,从而{}n a 是等差数列. 评注:将证明等差数列的问题转化成证明数学恒等式关于自然数n 成立的问题.在证明过程中a 的得出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利用已知的等式()12n n n a a S +=,数列中通项与前n 项和的关系11k k k a S S ++=-建立含a 的方程, 代人假设成立的式子()11k a a k d =+-解出1k a +. 另外, 不能忽视验证1n =、2n =的正确性,本题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递推的基础是2n =时等式成立,因为()()1111k k a k a +-=-+ ()1k k d -得到11k a a kd +=+的条件是2k ≥.3.2.5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例8 平面内有n 个圆, 其中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 且每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 求证:这n 个圆把平面分成22n n -+个部分.证明:当1n =时, 一个圆把平面分成两部分, 21122-+=, 命题成立. 假设当n k = 时命题成立, 即k 个圆把平面分成22k k -+.当1n k =+时.这1k +个圆中的k 个圆把平面分成22k k -+个部分, 第1k +个圆被前k 个圆分成2k 条弧, 每条弧把它所在部分分成了两个部分, 这时共增加了2k 个部分.即1k +个圆把平面分成()()()2222112k k k k k -++=+-++ 即命题也成立.根据数学归纳法第一步与第二步可知, 等式对一切n N *∈成立.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到, 数学归纳法在代数、几何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 当然这些例子只是九牛一毛, 例如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三角函数的求和公式, 证明组合里的一些公式, 证明函数的各种性质, 以及在微积分行列式一些证明中的应用等等. 总之, 遇到一个涉及自然数的问题的时候,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 有没有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把它算出来. 如果没有简单直接的方法, 就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试试, 至于那些从对1,2,3n =等情况递推而归纳出的结果, 它的正确性, 一般要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4 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技巧应用数学归纳法证题, 易陷入困境的常在第二步, 解决这个问题并无万能方法, 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积极创造条件, 有效利用归纳假设, 巧妙变形过渡,4.1 欲进先退若在由()P k 到()1P k +的推导过程中陷入困境, 不妨先由()1P k + 退到()P k , 然后用归纳假设再进回到()1P k +. 退的技巧有很多, 常用的有撤出、合并等.4.1.1 撤出例9 有()21n n N +∈个飞机场, 每个飞机场都有一架飞机, 各个飞机场之间的距离互不相等. 现让所有的飞机一起起飞, 飞向最近的机场降落, 求证必存在一个机场没有飞机降落.证明:当1n =时, 设3个飞机场为,,,A B C 其中BC⎪⎪<⎪AB⎪,BC AC ⎪⎪<⎪⎪,则,B C 间的飞机必定对飞. 而不管A 机场的飞机飞向B 还是飞向C , 都使A 机场无飞机降落.现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 当1n k =+时, 由于机场之间的距离两两不等, 必有两处机场的距离是最近的, 这两处的飞机会对飞, 不会影响其他机场. 我们将这两个机场先撤出, 由归纳假设, 剩下的21k +个机场中, 存在一个机场P 没有飞机降落, 再把撤走的机场放回, 则P 仍无飞机降落, 从而可知当1n k =+时命题成立.4.1.2 合并例10 设有2n 个球分成了许多堆, 我们可以任意选甲, 乙两堆来按照以下规则挪动:若甲堆的球数p 不少于乙堆的球数q , 则从甲堆拿q 个球放到乙堆去, 这样算挪动一次, 求证:可以经过有限次挪动把所有的球合并成一堆.证明:当1n =时, 共有2个球, 若已成一堆, 则不必挪动;若分成两堆, 则挪动一次便可成功.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 当1n k =+时,对于12k +个球, 若将2个粘合成1个便退到2k 个球的情况, 这种粘合要求每堆球的个数为偶数, 可讨论如下:若每堆球的个数为偶数, 则每挪动一次都挪动了偶数个球, 这样的任意一次挪动与将球两两粘合在一起挪动无本质区别, 从而等价与2k 个球的挪动, 根据归纳假设, 这是可以做到的.若存在球数为奇数的堆, 则由总球数为偶数知, 有奇数的堆数为偶数, 将它们配对先挪动一次, 于是每堆球数都为偶数, 问题可以解决.4.2 构造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问题时, 从n k =到1n k =+的证明中有时需要巧妙构造.例11 对每个2n ≥, 求证存在n 个互不相等的正整数12,,n a a a ,使得()()i j i ja a a a -|+,对任意的{},1,2,,i j n i j ∈≠成立. 证明:当2n =时, 取121,2a a ==, 命题显然成立.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 即存在12,,k a a a 满足()()i j i j a a a a -|+,记b 为12,,k a a a 及它们每两数之差的最小公倍数,则1k +个数b ,12,,k a b a b a b +++也满足()()t t a b b a b b +-|++⎡⎤⎡⎤⎣⎦⎣⎦,()1,2,t k =,()()()()i j i j a b a b a b a b ⎡⎤⎡⎤+-+⎪+++⎣⎦⎣⎦,(),1,2,i j k i j =≠,即命题对1n k =+时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知命题得证.上例证明中从n k =到1n k =+的过渡用到了较高的构造技巧.4.3 凑配有些问题从n k =到1n k =+证明过程中需要凑配出一些特定形式.例12 设数列n n a n =, 求证:当3n ≥时, 1n n a a +<.证明:显然, 题设数列是正数列当3n =时, 4264428a ===, 而36339a ====, 所以43a a <,原不等式成立.假设3n k =≥时, 有11k k k ++<,即 ()11k k k k ++<, ()1当1n k =+时,要证2121k k k +++<+, 即要证()()1221k k k k +++<+, ()2 由()1式两边分别乘以()12k k ++, 从而()()()()11121221k k k k k k k k k +++⎡⎤++<+<+⎡⎤⎣⎦⎣⎦, 两边消去()1k k +, 得()()1221k k k k +++<+.两边开()()12k k ++次方即得2121k k k +++<+.即当1n k =+时, 原式成立.综上, 证得原命题成立.上例证明第二步若要直接将()1代入()2是困难的, 因此用凑配法, 先在()1的两边乘以()12k k ++,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4 先猜后证有些题目的结论是不容易以下求得的, 根据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先从符合题意的最小基数0n n =入手, 探索0n n =, 01n n =+, …等个别特例的结果, 发现、总结其规律性. 对一般的自然数n 给出一个猜想, 再用数学归纳法论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 即先猜后证.例13 设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2131,2n n a n n -=+=求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解:因为 ()111121133S a -==⨯+⨯=,()212212322131823S S a -=+=+⨯+⨯==⨯,()231233222323139333S S a -=+=⨯+⨯+⨯=⨯=⨯,()3413443433241312343S S a -=+=⨯+⨯+⨯=⨯=⨯,至此, 可以猜测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是()31,2,n n S n n == ()3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1n =时由上述计算可知公式()3是正确的.设公式当()4n k k =≥时正确, 当1n k =+时,因为()()()111321333313k k k k k k k S S a k k k k +++=+=++=+=+⎡⎤⎣⎦故公式()3当1n k =+时也是正确的.因此, 公式()3对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 即()3是数列{}前n 项和公式. 这种求和方法——观察-归纳-证明, 实质上是一种由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的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中, n S 的形式要从1S , 2S , 3S , 4S 等几个数值中看出来, 因而对1S , 2S , 3S , 4S 等几个数值的化简式变形就成了关键, 只有待其体现了某种规律时, 才有可能猜想出n S 的形式.4.5 顺势分流假如要做一件事, 一下子做不了, 我们不妨把其中能做的那一部分分出来先做了, 然后再去做剩下的一部分. 假如用数学归纳法证题, 一下子证不出来, 我们不妨把其中能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的那一部分分出来先证, 然后再去证明剩下的那一部分,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顺势分流, 即顺着数学归纳法之势, 将能做的与不能做的分开处理.例14 试证:对于一切自然数n , 都有222n n +>.分析:当1n =时结论显然成立, 设n k =时结论成立, 即222k k +>,当1n k =+时,()()()()212222212222322331k k k k k k k k k k ++-+=+---≥---=-+ 此时发现, 仅当3k ≥时,才有()212210k k ++-+≥. 这就是说, 仅当3k ≥时, 命题n=k+1成立.因此我们不得不将3n ≥的情况与2n ≤的情况分开来处理, 具体的说,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证题:①直接验证2n ≤时不等式成立, 即验证1,2n n ==时不等式成立;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n ≥时不等式成立, 即验证“3n =时对, 假设3n k =≥时对, 推证1n k =+时成立”.命题即可得证, 证明从略.通过上述论证可以看出, 数学归纳法的论证十分的灵活多变, 要完全掌握这一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把握住归纳奠基与归纳递推所展示的逻辑链, 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需要毕生精力不断苦练的功夫.5 小结通过上述论证可以看出, 数学归纳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也是一种认识可数无限集合性质的重要方法. 使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论证, 将会更深刻的理解所 要论证的命题, 实现由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当然, 并非一切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都一定要采用数学归纳法, 有些命题虽与自然数有关, 但不用数学归纳法也可以证明. 另外, 对于有些问题运用数学归纳法比较简便, 而另一些问题则以不用数学归纳法较为方便. 因此在具体。
数学与应用-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摘要: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十分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本文所研究的数学归纳法就是这样一种专门用于证明命题正确性的数学方法。
它伴随着数学、高等代数、几何学和概率论等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应用。
本文不仅详尽的描述了数学归纳法的形成过程和第一、第二数学归纳法,更是用相应的实例进行解析说明在各类型题目中数学归纳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历史;原理;证明;应用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Abstract:Key words:Mathematical induction;history;prove;application目录1 绪论 (1)2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 (1)3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4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3)4.1 数学归纳法在初等代数中的应用 (3)4.2 数学归纳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 (7)4.3 数学归纳法在几何方面的应用 (8)4.4 数学归纳法在概率论方面的应用 (8)5 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0)1、绪论数学归纳法在所有的数学证明技巧中不但是最根本还是最具有代表性手法其一,等同还是一种特别的求证方法,并在数学的不同部分中都有着普遍的运用。
掌握并娴熟使用这种论证手段,不但可以协助大家以从中领会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的特点,还有就是在掌握相关自然数的命题以后, 还能够使我们更有效率的处理相关事物。
对数学归纳法的研究和分析,一定要借助于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可以体现出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数学归纳法的历史伴随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印度和古希腊时代就有了数学归纳法的踪迹,比如婆什迦罗的“循环方法”、还有毕达哥拉斯对点子数的讨论。
毕达哥拉斯由限制个异常状况而得出寻常结果,具备鲜明的论证流程,但这部分推断只是大略的陈列,并不曾牵涉综合结论,所以他就不是完整的归纳推测。
谈谈数学归纳法 毕业论文
谈谈数学归纳法毕业论文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常见方法,它通常用于证明关于自然数的命题。
本文将从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应用原理、常见例题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工具。
一、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数学归纳法是由法国数学家Blaise Pascal于17世纪发明的一种证明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一个已知的命题开始,利用数学归纳原理逐步推导出所有相似的命题的正确性。
具体的数学归纳法可以分为强归纳法和弱归纳法,这里我们先从弱归纳法的定义入手。
弱归纳法:设$P(n)$是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如果$P(1)$成立,且对于任意正整数$k$,$P(k)$成立时$P(k+1)$也成立,则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任意自然数$n$,命题$P(n)$都成立。
弱归纳法主要考虑了$P(1)$成立的时候,能否通过任意的$k$将$P(n)$扩展到任意自然数$n$上去。
而强归纳法则更强一些,它关注的不仅是$k$,而是任意的$k' <k$范围内的所有$P(k')$是否满足,只有所有的$P(k')$都成立时才能推导出$P(k)$。
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证明方法,它的应用原理可以归纳如下:1. 证明基础部分:首先要证明归纳的基础部分即$P(1)$成立;2. 归纳假设:假设对于任意正整数$k$,都有$P(k)$成立;3. 归纳步骤:接下来证明当$k=n$时,$P(n+1)$也成立。
利用归纳假设,我们可以假设$P(n)$成立,则接下来考虑$P(n+1)$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可以得出:对于任意自然数$n$,命题$P(n)$都成立。
三、数学归纳法的例题下面来看几个关于数学归纳法的例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的运用:1. 证明$1 + 2 + … + n = (1+n)n/2$。
(1)证明基础部分:$n=1$时,$1=(1+1)/2$成立;(2)归纳假设:假设对于任意正整数$k$,都有$1+2+…+k = (1+k)k/2$成立;(3)归纳步骤:现在考虑证明$1+2+…+k+(k+1) = (1+k+1)(k+1)/2$成立。
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毕业论文
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毕业论文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摘要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了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首先,介绍了第一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其次,介绍了第一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方法。
然后,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分别展示了第一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第一数学归纳法;证明方法;应用Abstract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proof in mathematic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irs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Firstly, the definition and basic principle of the firs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re introduced. Secondly, the proof method of the firs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introduced. Then,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problem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rs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is demonstrated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summarized.Keywords: mathematical induction; first mathematical induction; proof method; application一、引言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明方法,它经常用于证明一些关于自然数的命题。
第一数学归纳法提纲1(共5则范文)
第一数学归纳法提纲1(共5则范文)第一篇:第一数学归纳法提纲1(共)第一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与推广作者:采红梅指导老师:王敏摘要:第一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在不少数学问题的证明中,它都有着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甚至是物理、生物、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也相当突出。
本文主要从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整体结构出发,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方法、理论与应用进行分析,并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重点讨论数学归纳法在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概率论以及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最后基于“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将两大步骤中的“1,s,s,s1kk 1k,k+1”推广到集合中得到引言:略。
一、预备知识: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概念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依据第一数学归纳法的表现形式二、第一数学归纳法的应用:1、第一数学归纳法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例:略2、第一数学归纳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例:略3、第一数学归纳法在离散数学中的应用例:略4、第一数学归纳法在概率论中的应用例:略5、第一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例:略6、第一数学归纳法在生物中的应用例:略三、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推广结束语第一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推理论证方法,通过第一数学归纳法去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不仅思路清晰,还可以降低证明过程中的复杂性,又能找出相应的递推关系,使推理过程简单、清晰,也保证了推理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第二篇:第一课时学法用法1安国中学九年级政治学案第一课时学法用法1 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学生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二、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复习所学本章节知识三、基础测验:1.中学生小飞沉迷于网络,并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网友。
在一次与网友见面时,遭到了敲诈勒索。
面对不法侵害,小飞应该()A.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B.与侵犯者硬拼到底C.避免损失,忍气吞声D.以牙还牙,打击报复 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第一数学归纳法与第二数学归纳法
第一数学归纳法与第二数学归纳法《第一数学归纳法与第二数学归纳法》哎呀,说起数学这玩意儿,我可是又爱又怕。
爱的是它像魔术师一样,总能在无形中解开那些让人头疼的难题;怕的是在它面前,我得像个小学生一样,一遍遍地尝试、失败、再尝试。
不过,别急,我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那个让人既爱又怕的东西——数学中的“第一数学归纳法”和“第二数学归纳法”。
首先得说说“第一数学归纳法”,这可是数学里的老祖宗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算术时的那个“1+1=2”,虽然简单,但背后的道理可深着呢。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察一些特殊的例子,然后一步步推导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像是搭积木,先从最小的几个块开始,慢慢堆砌起来,最后就能搭出一座座高楼大厦。
再来说说“第二数学归纳法”,这可是个高大上的词儿,一听就知道跟“第一数学归纳法”不是一个级别的。
它就像是用显微镜看世界,细节里藏着大道理。
这种方法嘛,就是要通过观察一些具体的例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最后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通用结论。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森林里找路,先从一个点出发,一路跟着线索走,最后就能走到终点。
说到这,你是不是已经有点晕头转向了?别担心,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比如说咱们数数,从1数到10很简单,对吧?那要是想数到100呢?这时候就得用到“第一数学归纳法”,先从1开始,每次加1,一直加到100,这样就不费劲了。
但是呢,要是想数到1000呢?这时候就得用“第二数学归纳法”,从1开始,每次乘10,一直乘到1000,这样也不怕了。
当然啦,这两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还得靠直觉和经验来帮忙。
就像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有时候会突然冒出一个思路来,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宝藏,让人兴奋不已。
所以啊,无论是“第一数学归纳法”还是“第二数学归纳法”,都得结合实际情况来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总的来说,数学这东西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探险,既有挑战性也有趣味性。
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乐趣和收获。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原理及其在数学中的应⽤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及其在数学中的应⽤摘要:在数学论证中,数学归纳法是⼀种常⽤的数学⽅法,⽤途很⼴,对于某些结论是⾃然数的函数命题,往往都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加以证明。
本⽂叙述了数学归纳法名称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内容的发展,并分别从良序原理、数学归纳法、第⼆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有效性这四个⽅⾯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做了介绍,都有相关的例⼦,能帮助读者深⼊的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本⽂也列举了⼏种常见的数学归纳法的形式,如第⼀数学归纳法、第⼆数学归纳法、倒推归纳法、螺旋式归纳法。
在了解数学归纳在数学中的应⽤后,本⽂重点叙述了数学归纳法在证明恒等式、证明不等式、证明整除问题、证明⼏何问题、探索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中的具体应⽤过程。
通过本⽂,能使读者更加深⼊的了解数学归纳法,并且能更好的运⽤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学学科中的⼀些问题。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发展原理应⽤⼀、数学归纳法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名称的发展“数学归纳法”名称是由英国数学家创⽴,并由英国教科书作者普遍采⽤推⼴。
在名称上迈出重要⼀步的是英国数学家德摩根。
1838年在伦敦出版的《⼩百科全书》中,德摩根在他的条⽬“归纳法⾥建议使⽤“逐收归纳法”。
但在该条⽬的最后他偶然地使⽤了术语数学归纳法,这是我们所能看到这⼀术语的最早使⽤。
⽆论是⽑罗利科还是帕斯卡,也⽆论是伯努利还是其后的数学家们,虽然都在不断地使⽤数学归纳法,但在很长的时期内并授有给他们的⽅法以任何名称。
只是由于沃利斯以及雅各布·伯努利的⼯作,才引进了“归纳法”这⼀名称。
并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上应⽤于数学:(1)以特此获得⼀般结论的沃利斯⽅式(2)指定的步骤论证,并且影响了其后的数学家们,使这种混⽤状态⼤约持续了140年。
到l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数学家⽪科克在他的《代数学》的排列与组合部分,谈到梅成的规律⽤归纳法延伸到任意数,是从预攫f意义上以沃利斯⽅式使⽤归纳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院(系)名称数学科学学院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2.5第一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摘要:数学归纳法是数学思维方法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不仅因为其中大量问题都与自然数有关, 更重要的是它贯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本文对数学归纳法的由来、运用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较为完整的系统论述. 重点阐述了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精髓和一般的解题思路, 以及在求解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和技巧.关键词:归纳法第一数学归纳法不等式数列1 引言对于数学归纳法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论文, 这些论文在具体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 同时还有数量不少的论文从数学归纳法的细微处着眼. 我国的数学期刊或数理杂志, 如《数学教育报》, 《数学通报》, 《数学通讯》等, 刊载的相关文章都从各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数学归纳法的常见问题.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 也是中学数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用于证明与无穷的自然数集相关的命题. 但凡涉及无穷, 总会花费数学家大量时间与精力, 去理解并弄清它的真正意义. 普通归纳法与自然数这一最古老的数学概念及“无穷”这个无法直观感觉的概念相结合的“数学归纳法”, 自然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在16世纪晚期, 数学归纳法开始出现在代数中. 1575年意大利数学家莫洛里克斯(1494-1575)在他的著作《算术》中就提出了这种方法, 并证明了2135(21)+++++=, 虽然莫洛里克斯并没有把数学归纳法贯彻到底, 例如n n经有限的验证后便以“等等”一类的话代替了必要的演绎, 但是可以说莫洛里克斯算是一个与数学归纳法有关的一个早期的数学家, 一般认为, 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利用数学归纳法的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23-1662), 1654年, 帕斯卡第一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指数为正整数时的二项式()n展开式的系数公式,a b从而得到有名的帕斯卡三角阵.继帕斯卡之后, 数学归纳法就成为数学家们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 如在费马(1601-1665)、伯努力(1654-1705)、欧拉(1707-1783)这些大数学家们的出色工作中, 都可以找到数学归纳法的例子, 1889年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C·Peano, 1858~1932, 意大利)发表《算术原理新方法》, 给出自然数的公里体系, 使数学归纳法有了一个准确、合理的理论基础.现在开始我们重新认识一下数学归纳法.2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2.1 归纳法在现实中的一些运用先从少数的事例中摸索出规律来, 再从理论上来证明这一规律的一般性, 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之一. 不论在数学上, 或在其他场合, 从对一系列具体事物的考察中引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或过程, 叫做归纳法. 人们从有限的经验中得出经验性的结论是屡见不鲜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归纳法. 许多闪烁着人类思想光芒的谚语、成语、格言等, 都是应用归纳法的产物. 如“兵贵神速”、“骄兵必败”, 都是对战争的胜负规律的一种认识, 同样“滴水石穿”、“有志竟成”是人们考察了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者的经历后得出的.2.2 数学归纳法的本原理解了归纳法我们再具体到数学中来, 以识数为例. 小孩子识数, 先学会数1个、2个、3个, 过些时候, 能够数到10了, 又过些时候, 会数到20, 30, …100了, 但后来, 就不再是这样一段段地增长了, 而是飞越前进. 倒了某个时候, 他领悟了, 就什么数都会数了, 这一飞跃, 竟是从有限到无穷!怎样会有这种方式呢? 首先, 他知道从头数; 其次, 他知道一个一个按次序数, 而且不愁数了一个以后, 下一个不会数, 也就是领悟了下一个数的表达方式, 可以由上一个数来决定, 于是, 他也就会数任何数了. 解释这个飞跃的原理就是, 正是运用了数学归纳法的思想, 数学归纳法大大地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事物, 由简到繁, 由有限到无穷.1979年6月9日, 在英国伦敦, 一群记者和上千名观众静静注视着一个人,急切的等待着一项基尼斯世界纪录的诞生. 这个人就是迈克·凯尼, 他用13天的时间, 用了169713块骨牌搭出一个长达6900米的多米诺牌阵, 当迈克·凯尼走到第一块骨牌前, 用手轻轻推到它时, 奇迹出现了——将近17万张骨牌组成的长达6900米的多米诺阵在半小时内统统颠覆. 这就是神奇的多米诺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要使所有的骨牌倒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第一块骨牌倒下;(2)任意两块相邻骨牌, 只要前一块倒下, 后一块必定倒下.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与数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如出一辙. 并且摆多米诺阵的人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竟然也和使用数学归纳法的人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神似韵合. 2.3 命题的长蛇阵在前面我们屡次提到数学归纳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归纳法?我们现在先看一个命题.试证:在一个正方形的纸上有n个点, 已知这n个点连同正方形的4个顶点, 其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试证: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述4n+个点的三角形纸片22n+个.我们可以把这个命题看成是无穷多个命题组合而成, 这无穷多个命题列举如下:命题1: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1个点, 已知这5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 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5个点的三角形4个.命题2: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2个点, 已知这6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 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6个点的三角形6个.命题3: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3个点, 已知这7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 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7个点的三角形8个.……命题k: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k个点, 已知这4k+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共线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4k+个.k+个点的三角形22命题1k+个点中任意3点都不k+个点, 已知这5k+: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有1共线, 证明:至多可以剪得顶点属于上诉5k++个.k+个点的三角形2(1)2上述无穷多个命题排成了一个命题的长蛇阵, 它像无穷多个骨牌, 一个接着一个的摆放在那里. 如何证明这无穷多个命题呢?命题1的证明:当正方形内有一点, 且五点不共线, 则可以如图1所示, 得到4个三角形. 命题1得证.命题2的证明:根据命题1, 当正方形中有2点, 则另外一点一定在上题所分的4个三角行中任一个中, 假设如图2所示, 则可看作这一点把其中一个分成3个, 即多了2个, 有6个, 命题2得证.命题3的证明:根据命题2, 当正方形中有3点, 则另外一点一定在上题所分6个三角形中任一个中, 假设如图3所示, 则可看作是这一点把其中一个分成了3个, 即多了2个, 共有8个, 命题3得证.继续这个过程, 我们可以依次证明命题4、命题5、……. 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证明这一系列命题中的任何一个命题. 因此, 一开始给出的命题, 当n是任意自然数时都是正确的.(图1)(图2)(图3)2.4 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在上一部分, 我们把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写成一个命题长蛇阵, 然后依次来证明, 这种方法显然给人一种繁琐的感觉.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从命题2开始, 命题长蛇阵中的每一个命题都是在前一个命题成立的基础上被证明的, 并且证明的方式很类似. 也就是说, 命题1k+是在命题k成立的基础上被证明的. 因此我们处理长蛇阵的方法可以改用以下两步:1.证明命题1成立;2.根据命题k成立, 推出命题1k+成立. 这样根据第二步可知以后每个命题都成立. 可见, 有这两步已经足够了. 如果把命题长蛇阵里的一个命题比作一块骨牌, 那么第二步就像把这些骨牌统统摆到了能产生“多米诺”现象的位置, 第一步恰如用手指轻轻地推倒了第一块骨牌. 仅用这两步就可以使命题长蛇阵中的每一个命题一个接一个的自动证明.一般来说, 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可以看成是一个命题长蛇阵. 1n=时为命题1, 2n=时为命题2, 依次类推. 因此, 在证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时, 可以采用以下两步:()1证明1n=时命题成立;()2证明:如果n k=时命题成立, 那么1n k=+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 这种方法也可以概括为:“1对;假设n对, 那么1n+也对”. 这种概括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来的.2.5 数学归纳法的历史与原理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从游戏入手已经基本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步骤, 那么什么事保证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呢?数学归纳法的背景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数学归纳法的理论背景.意大利有一个数学家, 名叫皮亚诺(C·Peano, 1858~1932, 意大利), 他总结了自然数的有关性质, 并在关于自然数的理论中提出了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 后人称为“皮亚诺公理”.()1 1是一个自然数;()2 1不是任何其他自然数的后继;()3每个自然数的后继是自然数;()4若两个自然数的后继相等, 则这两个自然数也相等;()5(归纳公理)自然数的某个集合若含有1, 而且如果含一个自然数就一定含有这个自然数的后继, 那么这个集合含全体自然数.其中公理5被称为归纳公理, 是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自然数系公理系统直接地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合理性, 所以也可以把数学归纳法当作公理来看待. 所谓公理不是已知数学理论的逻辑推理的产物, 而是未经证明的产物, 其承认的的根据是生活实践.3 第一数学归纳法第一步:当1n =时, 等式成立;第二步:假设当n k =时, 这个等式是成立;也就是假设3.1 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及其误区下面我们具体论述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设()P n 是一个含有自然数n 的命题, 利用第一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是: 验证00(1)n n n =≥时()P n 成立;假设0()n k k n =≥时()P k 成立, 能推出1n k =+时(1)P k +也成立.根据(1)、(2)知, 对一切自然数0()n n n ≥,()P n 成立.第一数学归纳法的第一个步骤是奠基, 是命题论证的基础;第二个步骤是归纳, 是命题的正确性能够由特殊递推到一般的依据. 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 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奠基步骤而没有归纳步骤则属于不完全归纳法, 因而论断的普遍性是不可靠的. 如果只有归纳步骤而没有奠基步骤, 则归纳的假设就失去了依据, 从而是归纳法步骤的证明失去意义. 甚至会导致一些错误.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误区一:忽略了归纳奠基的必要性.例1 试证明(1)12312n n n +++++=+. 错证: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 即(1)12312k k k +++++=+, 当1n k =+时.1231k k ++++++(1)112k k k +=+++(1)(2)12k k ++=+ 则1n k =+时等式成立. 根据数学归纳法原理可知, 当n 是任意自然数时, 等式都成立.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个题目本身就是错的, 但是我们竟然把错误的结论“证明”出来了, 此种怪现象出现的原因, 就是缺乏归纳奠基这一步.切莫以为归纳基础这一步就是“当1n =时命题正确”这么一句话, 似乎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 从上例可以看出, 不去认真的验证这一步, 或者根本没有这一步, 都可能陷入错误之中.误区二:忽略了归纳递推的必要性例2 求证:22221123(1)(21)6n n n n ++++=++ 错证:当1n =时, 得21112316=⨯⨯⨯=;这时等式成立. 假设n k =时, 这个等式成立;也就是说假设22221123(1)(21)6k k k k ++++=++. 当1n k =+时, 222221123(1)(1)[(1)1][2(1)1]6k k k k k ++++++=+++++ 而 11(1)[(1)1][2(1)1](1)(2)(23)66k k k k k k +++++=+++ 所以222221123(1)(1)(2)(23)6k k k k k ++++++=+++ 也就是说, 当1n k =+时, 这个等式也是成立的.归纳步骤完成, 结论成立. 乍看起来, 上面的证明似乎也用到了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 特别是也有了第二个步骤, 但事实上, 在证明等式222221123(1)(1)(2)(23)6k k k k k ++++++=+++ 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用到22221123(1)(21)6k k k k ++++=++这个式子. 所谓从“k ”到“1k +”的过程, 意思是必须把“n k =”时的命题, 当作已经给定的条件(假设), 在这个基础上来证明“1n k =+”时的命题.上面这个证明的过程中, 只不过是把要证明的公式加以“注解”而已, 等于什么也没有做.正确的证法应该是:22221123(1)(21)6k k k k ++++=++ 在这个等式两边都加上2(1)k +,得2222221123(1)(1)(21)(1)6k k k k k k ++++++=+++ 而 21(1)(21)(1)6k k k k ++++ 1(1)[(21)(1)]6k k k k =++++ 21(1)[266]6k k k k =++++ 21(1)[276]6k k k =+++ 1(1)(2)(23)6k k k =+++. 所以 222221123(1)(1)(2)(23)6k k k k k ++++++=+++. 这就是说, 当1n k =+时, 这个等式是成立的.归纳步骤完成, 就可以断定, 对于任何自然数n , 这个等式都能成立. 误区三:忽略了归纳递推与归纳奠基之间的协同配合例3 试证任何n 个人都一样高.错证:当1n =时, 命题变成“任何一个人都一样高”, 结论显然成立. 设n k =时, 结论成立, 即“任何k 个人都一样高”, 那么, 当1n k =+时将1k +个人记为121,,,k k A A A A +,由归纳假设, 12,,,k A A A 都一样高, 而23,,A A 1,k k A A +也都一样高,故121,,,k k A A A A +都一样高. 根据数学归纳法原理, 任何人都一样高.显然, 例题3的题目是错误的, 但是错证中数学归纳法的步骤齐全, 这次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注意到在上述归纳推理步骤中, 有一个步骤是这样的:“由归纳假设, 12,,,k A A A 都一样高, 而231,,,k k A A A A +也都一样高,故121,,,k k A A A A +都一样高. ”仔细推敲, 不难发现, 这个推理只有在2k ≥时才能成立, 而在1k =时不成立. 这就是说, 尽管由2n k =≥时命题成立, 可以推出1n k =+时命题也成立, 但是由1n =时命题成立, 不可能推倒出2n =时命题成立. 此例中显然还需要“2n =时命题成立”作为它的归纳奠基, 这显然是不会成立的. 这道题问题就出在归纳递推步骤与归纳奠基的协同配合.上面举的几类错误地应用数学归纳法的例子, 实际上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了应用数学归纳法应当注意的地方. 让大家明白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3.2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在上一部分我们说明了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及误区, 并且我们可以知道数学归纳法是一些涉及自然数的论断, 我们可能会这样问:“是不是涉及自然数的论断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呢?或者什么时候用数学归纳法呢?”这个问题较难回答, 主要是决定于问题的具体情况.例如, 要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 , 等式2(3)(1)23n n n n +-=+-成立. 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左边式子而得到证明. 又如, 如果a b <,,a b 都是自然数, 要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 , 有a a n b b n+<+. 这里, 我们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计算来证明这个不等式成立. 像这类问题就不必用数学归纳法.但是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计算而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逐步计算的式子, 要证明这些论断的正确性, 一般需要应用数学归纳法. 运用数学归纳法, 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 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下面说明数学归纳法在一些数学问题中的应用3.2.1 用归纳法证明代数恒等式例4 (全国高考试题)证明下列恒等式Ⅲ:()()()()()()22222212233445212221143n n n n n n n ⎡⎤⨯-⨯+⨯-⨯++--+=-++⎣⎦证明:当1n =时, 左边=22122341814⨯-⨯=-=-;右边()()11141314=-+⨯+=-. 等式成立.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 即()()()()()()22222212233445212221143k k k k k k k ⎡⎤⨯-⨯+⨯-⨯++--+=-++⎣⎦当1n k =+时,()()()()()()()()222222221223344521222121222223k k k k k k k k ⎡⎤⨯-⨯+⨯-⨯++--++⎣⎦⎡⎤++-++⎣⎦()()()()()()2214321222223k k k k k k k ⎡⎤=-+++++-++⎣⎦()()()()()()214321221123k k k k k k k ⎡⎤=-++++++-+⎣⎦()()()()1432167k k k k k =-++-++()()2141514k k k =-+++ ()()()1247k k k =-+++()()()111413k k k =-+++++⎡⎤⎡⎤⎣⎦⎣⎦说明当1n k =+时等式也成立, 恒等式对任何正整数n 都成立.3.2.2 用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例5 设01n a <<, 用数学归纳法证:()()()12121111n n a a a a a a --->----证明:当1,2n =时, 101a <<, 201a <<, ()()121212111a a a a a a --=---, 所以()()1212111a a a a -->--,假设n k =时, ()()()12121111k k a a a a a a --->----成立.证明1n k =+时, ()()()()()()()12112112112112111111111k k k k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也成立. 所以原命题成立.3.2.3 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整除问题运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整除问题, 是充分运用整除的性质, 即:/,/h f h g 则/h f g +.例6 证明22633n n n +++能被11整除.证明:当n=l 时, 22633n n n +++=2363366++=能被ll 整除.假设n k =时, 22633k k k +++能被ll 整除.则当1n k =+时,()()()()2112122222226333663333366363333363333366333333k k k k k kk k k k k k k k k k ++++++++++=⨯+⨯+⨯=⨯+⨯-⨯+⨯-⨯=++-+由于22633k k k +++能被1l 整除, ()23333k k ++能整除ll,所以()()222366333333k k k k k ++++-+能整除ll .即当1n k =+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数学归纳法第一步与第二步可知, 等式对一切n N *∈成立.3.2.4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数列有关的命题例7 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S , 若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 , 都有()12n n n a a S +=, 证明:{}n a 是等差数列.分析:要证明{}n a 是等差数列, 可以证明其通项符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 即证:()11n a a n d =+-. 命题与n 有关, 考虑是否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证明:设21a a d -=, 猜测()11n a a n d =+-.当1n =时, 1n a a =, 当1n =时猜测正确.当2n =时, ()11221a d a d a +-=+=,当2n =时猜测正确假设当()2n k k =≥()2n k k =≥时, 猜测正确, 即:()11k a a k d =+-.当1n k =+时,()()()11111122k k k k k k a a k a a a S S ++++++=-=- 将()11k a a k d =+-代入上式, 得()()()11112121k k a k a a ka k k d ++=++---整理得()()()11111k k a k a k k d +-=-+-因为2k ≥, 所以11k a a kd +=+, 即1n k =+时猜测正确.综上所述, 对所有的自然数n , 都有()11n a a n d =+-,从而{}n a 是等差数列. 评注:将证明等差数列的问题转化成证明数学恒等式关于自然数n 成立的问题.在证明过程中a 的得出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利用已知的等式()12n n n a a S +=,数列中通项与前n 项和的关系11k k k a S S ++=-建立含a 的方程, 代人假设成立的式子()11k a a k d =+-解出1k a +. 另外, 不能忽视验证1n =、2n =的正确性,本题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递推的基础是2n =时等式成立,因为()()1111k k a k a +-=-+ ()1k k d -得到11k a a kd +=+的条件是2k ≥.3.2.5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例8 平面内有n 个圆, 其中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 且每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 求证:这n 个圆把平面分成22n n -+个部分.证明:当1n =时, 一个圆把平面分成两部分, 21122-+=, 命题成立. 假设当n k = 时命题成立, 即k 个圆把平面分成22k k -+.当1n k =+时.这1k +个圆中的k 个圆把平面分成22k k -+个部分, 第1k +个圆被前k 个圆分成2k 条弧, 每条弧把它所在部分分成了两个部分, 这时共增加了2k 个部分.即1k +个圆把平面分成()()()2222112k k k k k -++=+-++ 即命题也成立.根据数学归纳法第一步与第二步可知, 等式对一切n N *∈成立.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到, 数学归纳法在代数、几何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 当然这些例子只是九牛一毛, 例如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三角函数的求和公式, 证明组合里的一些公式, 证明函数的各种性质, 以及在微积分行列式一些证明中的应用等等. 总之, 遇到一个涉及自然数的问题的时候,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 有没有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把它算出来. 如果没有简单直接的方法, 就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试试, 至于那些从对1,2,3n =等情况递推而归纳出的结果, 它的正确性, 一般要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4 第一数学归纳法的技巧应用数学归纳法证题, 易陷入困境的常在第二步, 解决这个问题并无万能方法, 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积极创造条件, 有效利用归纳假设, 巧妙变形过渡,4.1 欲进先退若在由()P k 到()1P k +的推导过程中陷入困境, 不妨先由()1P k + 退到()P k , 然后用归纳假设再进回到()1P k +. 退的技巧有很多, 常用的有撤出、合并等.4.1.1 撤出例9 有()21n n N +∈个飞机场, 每个飞机场都有一架飞机, 各个飞机场之间的距离互不相等. 现让所有的飞机一起起飞, 飞向最近的机场降落, 求证必存在一个机场没有飞机降落.证明:当1n =时, 设3个飞机场为,,,A B C 其中BC⎪⎪<⎪AB⎪,BC AC ⎪⎪<⎪⎪,则,B C 间的飞机必定对飞. 而不管A 机场的飞机飞向B 还是飞向C , 都使A 机场无飞机降落.现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 当1n k =+时, 由于机场之间的距离两两不等, 必有两处机场的距离是最近的, 这两处的飞机会对飞, 不会影响其他机场. 我们将这两个机场先撤出, 由归纳假设, 剩下的21k +个机场中, 存在一个机场P 没有飞机降落, 再把撤走的机场放回, 则P 仍无飞机降落, 从而可知当1n k =+时命题成立.4.1.2 合并例10 设有2n 个球分成了许多堆, 我们可以任意选甲, 乙两堆来按照以下规则挪动:若甲堆的球数p 不少于乙堆的球数q , 则从甲堆拿q 个球放到乙堆去, 这样算挪动一次, 求证:可以经过有限次挪动把所有的球合并成一堆.证明:当1n =时, 共有2个球, 若已成一堆, 则不必挪动;若分成两堆, 则挪动一次便可成功.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 当1n k =+时,对于12k +个球, 若将2个粘合成1个便退到2k 个球的情况, 这种粘合要求每堆球的个数为偶数, 可讨论如下:若每堆球的个数为偶数, 则每挪动一次都挪动了偶数个球, 这样的任意一次挪动与将球两两粘合在一起挪动无本质区别, 从而等价与2k 个球的挪动, 根据归纳假设, 这是可以做到的.若存在球数为奇数的堆, 则由总球数为偶数知, 有奇数的堆数为偶数, 将它们配对先挪动一次, 于是每堆球数都为偶数, 问题可以解决.4.2 构造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问题时, 从n k =到1n k =+的证明中有时需要巧妙构造.例11 对每个2n ≥, 求证存在n 个互不相等的正整数12,,n a a a ,使得()()i j i ja a a a -|+,对任意的{},1,2,,i j n i j ∈≠成立. 证明:当2n =时, 取121,2a a ==, 命题显然成立.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 即存在12,,k a a a 满足()()i j i j a a a a -|+,记b 为12,,k a a a 及它们每两数之差的最小公倍数,则1k +个数b ,12,,k a b a b a b +++也满足()()t t a b b a b b +-|++⎡⎤⎡⎤⎣⎦⎣⎦,()1,2,t k =,()()()()i j i j a b a b a b a b ⎡⎤⎡⎤+-+⎪+++⎣⎦⎣⎦,(),1,2,i j k i j =≠,即命题对1n k =+时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知命题得证.上例证明中从n k =到1n k =+的过渡用到了较高的构造技巧.4.3 凑配有些问题从n k =到1n k =+证明过程中需要凑配出一些特定形式.例12 设数列n n a n =, 求证:当3n ≥时, 1n n a a +<.证明:显然, 题设数列是正数列当3n =时, 4264428a ===, 而36339a ====, 所以43a a <,原不等式成立.假设3n k =≥时, 有11k k k ++<,即 ()11k k k k ++<, ()1当1n k =+时,要证2121k k k +++<+, 即要证()()1221k k k k +++<+, ()2 由()1式两边分别乘以()12k k ++, 从而()()()()11121221k k k k k k k k k +++⎡⎤++<+<+⎡⎤⎣⎦⎣⎦, 两边消去()1k k +, 得()()1221k k k k +++<+.两边开()()12k k ++次方即得2121k k k +++<+.即当1n k =+时, 原式成立.综上, 证得原命题成立.上例证明第二步若要直接将()1代入()2是困难的, 因此用凑配法, 先在()1的两边乘以()12k k ++,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4 先猜后证有些题目的结论是不容易以下求得的, 根据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先从符合题意的最小基数0n n =入手, 探索0n n =, 01n n =+, …等个别特例的结果, 发现、总结其规律性. 对一般的自然数n 给出一个猜想, 再用数学归纳法论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 即先猜后证.例13 设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2131,2n n a n n -=+=求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解:因为 ()111121133S a -==⨯+⨯=,()212212322131823S S a -=+=+⨯+⨯==⨯,()231233222323139333S S a -=+=⨯+⨯+⨯=⨯=⨯,()3413443433241312343S S a -=+=⨯+⨯+⨯=⨯=⨯,至此, 可以猜测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是()31,2,n n S n n == ()3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1n =时由上述计算可知公式()3是正确的.设公式当()4n k k =≥时正确, 当1n k =+时,因为()()()111321333313k k k k k k k S S a k k k k +++=+=++=+=+⎡⎤⎣⎦故公式()3当1n k =+时也是正确的.因此, 公式()3对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 即()3是数列{}前n 项和公式. 这种求和方法——观察-归纳-证明, 实质上是一种由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的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中, n S 的形式要从1S , 2S , 3S , 4S 等几个数值中看出来, 因而对1S , 2S , 3S , 4S 等几个数值的化简式变形就成了关键, 只有待其体现了某种规律时, 才有可能猜想出n S 的形式.4.5 顺势分流假如要做一件事, 一下子做不了, 我们不妨把其中能做的那一部分分出来先做了, 然后再去做剩下的一部分. 假如用数学归纳法证题, 一下子证不出来, 我们不妨把其中能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的那一部分分出来先证, 然后再去证明剩下的那一部分,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顺势分流, 即顺着数学归纳法之势, 将能做的与不能做的分开处理.例14 试证:对于一切自然数n , 都有222n n +>.分析:当1n =时结论显然成立, 设n k =时结论成立, 即222k k +>,当1n k =+时,()()()()212222212222322331k k k k k k k k k k ++-+=+---≥---=-+ 此时发现, 仅当3k ≥时,才有()212210k k ++-+≥. 这就是说, 仅当3k ≥时, 命题n=k+1成立.因此我们不得不将3n ≥的情况与2n ≤的情况分开来处理, 具体的说,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证题:①直接验证2n ≤时不等式成立, 即验证1,2n n ==时不等式成立;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n ≥时不等式成立, 即验证“3n =时对, 假设3n k =≥时对, 推证1n k =+时成立”.命题即可得证, 证明从略.通过上述论证可以看出, 数学归纳法的论证十分的灵活多变, 要完全掌握这一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把握住归纳奠基与归纳递推所展示的逻辑链, 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需要毕生精力不断苦练的功夫.5 小结通过上述论证可以看出, 数学归纳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也是一种认识可数无限集合性质的重要方法. 使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论证, 将会更深刻的理解所 要论证的命题, 实现由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当然, 并非一切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都一定要采用数学归纳法, 有些命题虽与自然数有关, 但不用数学归纳法也可以证明. 另外, 对于有些问题运用数学归纳法比较简便, 而另一些问题则以不用数学归纳法较为方便. 因此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