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新型联合热力循环
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_杨富斌
( ) 1 6
)工质在蒸发器中等压加热过程 ( ) 6—1 1 液态有机工质在蒸发器中被发动机尾气余热加 热成饱和蒸气 , 忽略蒸发器的换热损失 , 有机工质吸 收的热量与发动机尾气释放的热量相等 。 换热量 : p ) Qz mg( c t t h 1 0 = 1 =m w 1- w 2) 1 -h 6 )。 ( p( 式中 : c mp 为发动机尾气质量流量 ; p 为发动机尾气 比定压热容 ; t w 1 为发机尾气在蒸发器进口处温 度; t mg 为循 w 2 为发动机尾气在蒸发器出口处温度 ; 环工质质量流 量 ; h 1 为 工 质 在 蒸 发 器 出 口 处 焓 值;
[] 2] 。M 的研究热点 [ a o等 3 对 内 燃 机—有 机 朗 肯 循 g
环联合动力系统进 行 了 研 究 , 认为通过有机朗肯循 环系统 可 使 内 燃 机 的 热 效 率 和 究, 西安交通大学的何茂刚等
[ 4]
效率提高1 0% 左 针对汽车发动机排
图 1 基本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示意
第 5期( 总第 2 0 8期) 2 0 1 3年1 0月
车 用 发 动 机 V EH I C L E E NG I N E
( ) S e r i a l N o . 2 0 8 N o . 5 O c t . 2 0 1 3
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
杨富斌1 ,董小瑞1 ,王 震1 ,杨 凯2 ,张 健2 ,张红光2
ηⅡ =
Wn
(
)
损失 , 则换热量为 p ) Qz mg( c t t h 1 3 = 2 =m w 2- w 3) 3 -h 2 )。 ( p( 式中 : t h w 3 为发动机尾气在再热器出口处温度 ; 3 为 工质在再热器出口处焓值 。 )过热蒸气 在 单 螺 杆 膨 胀 机 Ⅱ 中 实 际 膨 胀 过 4 ) 程( 3—4 单螺杆膨胀机 Ⅱ 等熵效率 :
车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方案及工质选择
车用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方案及工质选择阿云生;马生元;卢海涛;崔丹丹;张红光【摘要】针对某车用柴油机的余热特性,分别采用简单有机朗肯循环、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和抽气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对其排气余热能进行回收利用.根据3种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分别建立了其热力学模型,选取R123、R141b、R245ca、R365mfc、R601、R601a作为系统工作介质,对比分析了3种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工质R141b可作为简单有机朗肯循环和抽气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最优工质;工质R601a可作为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最优工质.当采用R141b作为系统工质时,抽气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最大热效率和净输出功率分别可以达到17.08%和14.41 kW,具有最优的热力学性能.因此,抽气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方案可作为最佳选择方案.【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年(卷),期】2015(034)010【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工质选择;系统方案【作者】阿云生;马生元;卢海涛;崔丹丹;张红光【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交通学院,青海西宁810007;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青海民族大学交通学院,青海西宁810007;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1+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年均增幅为10%~13%,伴随着国民经济和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能源消耗急剧增加。
从目前车用发动机的热平衡看,用于动力输出的能量一般只占燃料燃烧总能量的30%左右[1-2],相当大一部分热量被浪费,这不仅降低了燃料利用率,还造成了环境污染。
利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汽车排气余热能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已经成为发动机余热利用领域研究的热点[3-6]。
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共3篇
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共3篇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1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
在汽车行业中,余热回收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车用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汽车排放,减少碳排放量,不仅节约能源,还可保护环境。
为了更好地研究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效果,本文开展了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首先,我们介绍了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基本原理。
车用余热回收系统通过收集发动机排放出的高温废气中的能量,以供给汽车系统暖气、制动液、发动机预热以及发动机启动等多种用途。
其中,循环工质作为车用余热回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传递热量和储存能量的关键角色。
然后,我们详细介绍了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首先,我们采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对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讨论了系统各部分的参数设置。
接着,我们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测试平台,进行现场试验,以验证模拟结果的有效性。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以及循环工质的传热特性。
最后,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结果表明,以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具有更好的热力学性能,但R123具有更好的环保性能。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循环工质。
综上所述,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为车用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也可以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热力学计算方法的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我们对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研究。
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技术
1.余热制冷技术
汽车空调制冷技术主要有吸收式和吸附式两种。 吸收式制冷采用液态工质,COP值较大。缺陷是构造 复杂、造价高,不合用于颠簸、运动状态旳汽车。 吸附式制冷采用固态工质制冷,构造简朴、造价低, 合用于颠簸、运动状态旳汽车。缺陷是COP值较低。
环控节能工业余热利用项目组
环控节能工业余热利用项目组
背景简介
调查研究表白,汽车发动机动力输出功率只占燃 油燃烧总热量旳30%-45%(柴油机)或20%-30%(汽油机)。 以余热形式排出车外旳能量占燃烧总能量旳55%70%(柴油机)或80%-70%(汽油机)。
表1 发动机热平衡表
环控节能工业余热利用项目组
汇报提纲
1. 背景简介 2. 有关技术 3. 效益分析 4.结论
环控节能工业余热利用项目组
余热利用技术
国内外汽车余热利用旳技术,从热源来看,有利 用发动机冷却水余热和利用排气余热两种,从用途上 来看,有制冷空调、发电、采暖、改良燃料、涡轮增 压、室内湿度控制和空气净化等方式。
环控节能工业余热利用项目组
1.余热制冷技术
汽车空调中,占统治地位旳是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 轿车空调一般要消耗8-12%旳发动机动力,增长油耗, 加大排放;另一方面易引起水箱过热,影响轿车动力性。 为处理舒适性与制冷功耗之间旳矛盾,回收和利用发 动机排气余热驱动汽车空调制冷,是理想旳节能方案。
环控节能工业余热利用项目组
3.余热制氢技术
氢燃料在汽车发动机上旳应用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氢燃料难以直接随车储存是主要制约原因。以甲醇 替代氢气随车携带,并利用发动机排气余热将甲醇 裂解为氢,将裂解旳氢直接燃烧或者与汽油混合作 为发动机燃料,很好地处理了氢燃料在汽车发动机 上旳储存、携带,使氢燃料在汽车发动机上旳推广 应用成为可能。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是一种能源回收技术,通过收集和利用发动机产生的余热来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
目前,汽车行业正积极研究和推广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
本文将对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汽车发动机产生的余热。
在汽车工作过程中,约有60%至70%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剩余的30%至40%被转化为机械能。
这其中,约有一半以上的热能以废热形式排到大气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因此,发动机余热利用的潜力巨大。
目前,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废热回收利用和热电耦合技术两种形式。
废热回收利用是通过收集发动机废气和冷却水来利用废热。
例如,采用废热回收装置,将废气和冷却水送往换热器,将废气中的热能转移到冷却水中,然后再利用冷却水中的热能来加热发动机的进气和冷却系统。
这样一来,既减少了发动机的热负荷,又提高了燃料的利用效率。
热电耦合技术则是将废热转化为电能。
通过热电耦合装置,将废热转换为电能,然后供应给汽车的电子设备或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
这种技术可有效利用废热,同时减少对发动机的负荷。
然而,目前的热电耦合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那么,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的可行性如何呢?从技术角度来看,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少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在一些高端车型中使用废热回收装置,以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而热电耦合技术则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提高其效率和可行性。
除了技术层面,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还面临一些其他的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
目前,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的成本较高,包括废热回收装置的成本、维护费用和热电耦合装置的成本等。
这也是目前很多汽车制造商在推广这项技术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次是系统集成问题。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需要与汽车的其他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和协调,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主编特邀】——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
柴油机 多品位余热 回收低 炯 损跨临界联合循环模拟
舒歌群 ,许 晓菲 ,田 华 ,贾 琦 ,孙秀秀 ,刘 丽娜
( 天津大学 内燃机燃烧学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天津 3 0 0 0 7 2 ) 摘 要 :为 了提 高柴油机 多品位 、大温差余热的回收利 用率 ,提 出了一种低 . 用损跨 临界 有机 朗肯联合循环 ,其 中高
温级循环 用于回收 温度较 高的柴 油机排 气余热和废 气再循环 ( E GR ) 余热 ,低 温级循环 回收柴油机冷却水余 热、增 压 空气余热 、与 高温级循 环换 热后 的排 气余热和 E G R 余热. 高温级对 比分析 了 3种硅氧烷 工质 MM、MD M 和 D 4 ,
低 温级选 用 了 R1 4 3 a ,模拟研 究 了高低 温级参数对循环性 能的影响.结果表 明 :高低 温级均存在最优 的蒸发压 力, 高温级冷凝压 力在 允许 范围 内越低越 好 ;高温级采 用 MM 较 MD M 和 D 4 循 环性能更好 ,循环净 功最高可以达到
效 率的科技 发展趋 势 ,通过提 出先进 的新技术 原理 和新方 法,使我 国内燃机 工业在 围绕 内燃机新技 术的竞争 中,提 高 自主创 新 能力和 国际竞争力.
内燃机 余热 能 包括 了具有 瞬态性 的排 气动 能流和具有低 品位 能到 高品位 能梯级特 性的热 能流.针 对排气动能流 开展基 于
发动机余热利用
发动机余热利用
发动机余热利用是指将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行有效利用,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能源浪费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
1. 废气余热利用:通过将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传递给热交换器,将废气中的热能转移到其他介质中,如冷却剂或空气,以供暖、空调或其他热能需求。
2. 冷却水余热利用:将发动机冷却水中的热能转移到其他介质中,如供暖系统或热水供应系统。
3. 油液余热利用:将发动机润滑油或传动油中的热能转移到其他介质中,如加热车辆内部空间或供暖系统。
4. 发电机余热利用:将发动机发电机组产生的余热用于供暖、发电或其他电力需求。
5. 制冷余热利用:将发动机余热用于驱动制冷系统,以提供冷却效果。
6. 蓄热装置利用:通过将发动机余热用于加热蓄热材料,然后在需要热能时释放,并用于供暖或其他用途。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发动机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然而,实施这些技术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成本和可行
性等因素。
内燃机热效率提高-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天津大学舒歌群
分
NP N
排气
p B
t
8 TEG
蒸发器
p A
t
RCL p
Fuel + Air
内燃机热效率提高—— 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1
汇报提纲
一、国家重大需求 二、内燃机余热特点及余热回收潜力分析 三、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分析
2
内燃机具有可观的节油潜力
尽管国内外在提高内燃机经济性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预计内 燃机仍有25%以上的节油潜力。
内燃机的能量平衡
回收能利用
余热
余热 余压
热力循环 电能 气动循环 机械能 热电材料
2 温差发电技术-技术原理及优缺点
技术原理
温差发电即在半导体热电材料的两端存在 温度差时,由于材料的特性继而产生的热 电效应,在半导体热电材料两端产生电动 势的现象。
温差发电器构成
热 电 单
模 块
偶
塞贝克效应 帕尔帖效应 汤姆逊效应 焦耳效应 傅里叶效应
温 差 发 电 器
优点
无需改动任何部件可与内燃机直接匹配; 体积小,重量轻不影响内燃机工作; 能量转换过程无机械部件,结构紧凑,无震动和 噪声,使用简便,可长期免维护工作; 安全无污染。
发动机余热能回收利用是技术重点。 到2015年,提高燃油经济性25~40%;(与2009年相比) 到2030年,每天节油1亿加仑,道路车辆减少CO2排放20%。 (与2009年相比)
研究单位包括: GM、Ford、Chrysler等整车企业及Cummnins、Navistar等发动机企业共9家企业 Argonne、Oak Ridge等2个国家实验室和5所大学参加
2 温差发电技术-技术突破及研究方向
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
发动机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杨富斌;董小瑞;王震;杨凯;张健;张红光【摘要】针对汽车发动机排出尾气余热的特点,设计了两级有机朗肯循环(ORC )尾气余热回收系统,采用单螺杆膨胀机输出动力。
以R245fa作为循环工质,在不同的蒸发温度和膨胀比条件下,对两级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和基本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两级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和效率,且损率更低,对于发动机尾气余热的回收效果更好。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 heat from engine exhaust gas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based on two-stage 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 was designed and its power was delivered by single screw expanders .Under different evaporation temperatures and expansionratios ,the thermodynamics performance of two-stage ORC system and basic ORC sys-tem operated with R245fa medium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stage ORC system has higher thermal efficiency ,higher exergy efficiency ,lower exergy loss rate and hence a better performance of waste heat recovery .【期刊名称】《车用发动机》【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发动机;余热回收;单螺杆膨胀机;有机朗肯循环【作者】杨富斌;董小瑞;王震;杨凯;张健;张红光【作者单位】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27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汽车所消耗的能源也不断增加。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
第 2期 ( 第 1 9期 ) 总 9 21 0 2年 4月
车
用
发
动
机
N o 2( ra o 9 . Se ilN .1 9)
A p . 012 r2
V EH I CLE EN GI NE
基 于 有 机 朗 肯循 环 的发 动机 余 热 回收 技术
郭 丽 华 ,覃 峰 ,陈 江 平 ,刘 杰
一
源 。( )与 水蒸 气 不 同 , 机 物 制 冷剂 在 膨 胀 做 功 2 有 过程 中始终保 持 干燥 状 态 , 而避 免 了液滴 高 速 撞 从
击 、 坏膨胀 机 叶轮 的可能性 。O C系 统 比水蒸 气 损 R
段 时间 内 尚无 法 动 摇 传 统 内燃 机 汽 车 的统 治 地
的 中低 温热 源 , 已经成 功应 用于生 物能[ 、 热_ 等 6地 ] 7 领域 。此外 , C系统 机 动性好 , 全性 高 , OR 安 对维 护
保养 要 求 较 低 , 广 受 业 内青 睐 。上 述 优 点 使 得 故
车保 有 量 已突 破 1 o亿 辆 , 国汽 车 保 有 量 已达 到 我
78 2万 辆 , 给 化 石 燃 料 的 供 给 带 来 相 当 大 的 0 ]这
压 力 。虽然 国 内外汽 车公 司已经致 力于 发展新 能源 汽车 , 纯 电动汽 车 、 合 动 力 汽车 、 料 电池 汽车 如 混 燃 等 , 由于技 术 、 本等 多 方 面 的 因素 , 未 来很 长 但 成 在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郭丽华;覃峰;陈江平;刘杰【摘要】Eight kinds of cycle media in 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 were compared during the thermodynamic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systemic, reliabl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245fa was the optimum selection for ORC.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ummins heavy duty vehicle engine, th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with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was designed. Recovering the heat from charge air, tail pipe gas and exhaust gas, the power generation was realized. The efficiency of waste heat recovery in the system was 10. 4%.%通过比较8种循环工质在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中的热力过程,从系统性能、可靠性、环保等角度综合考虑,验证了R245fa用于ORC循环工质的优势.以康明斯某重型车用发动机为应用目标,设计了一套余热回收发电系统,通过回收增压空气、尾管废气、发动机废气的热量,用于发电.经过计算,该系统的余热回收效率为10.4%.【期刊名称】《车用发动机》【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循环工质;换热器;膨胀机【作者】郭丽华;覃峰;陈江平;刘杰【作者单位】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台 317200;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台 317200;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27据统计[1],化石燃料在内燃机中燃烧产生的能量仅有大约1/3转化为有用功,剩余部分都通过废气、冷却水等介质直接排向大气,在造成能源浪费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节能低碳项目探索与研究
… a r P
高新 技 术
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节能低碳项目 探索与研究
刘 福 贵
( 丹 江 电 业厨 , 牡 黑龙 江 牡 丹 江 1 7 0 ) 50 5 摘 要: 汽车发 动机排 气余 热回 收和 利 用 , 节能减排 、 是 环保 低 碳的 重要 能源项 目。 笔者依 据 螺 壳结构 原理 , 用排 气余热 回收 , 而 利 进 提 高能 源的综合 利 用效 率, 实现 发 动机排 气消音 又换 热的 功能 。 来 关键 词 : 汽车发 动机 ; 气余 热 ; 排 回收
注 : 项 发明 2 1 此 0 0年 1月 2 9日 。 过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知 识 产 权 局 授 予 发 明 专 利 。 通
一
1 4一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大。
上 述 应 用最 终 目 的提 高能 源 利用 效 率 , 减 少热 能 向大气 排 放 , 高 驾乘人 员舒 适性 , 提 31 .. 1乘用 车取 暖系统 现状 使 内燃 机达 到低 排 放 、 油耗 、 功率 的节能 低 高 冬 季乘 用车 取暖 主要靠 发 动机 缸体 冷却 减 排效果 。
合 及 扰 动增 强 以 及工 质 “ 力 ” 水 直径 的降 低 , 使传 热 系数 急剧 增加 ,达 到非 常理 想适 用热 传递 效果 。 3 项 目应用 领域 及对 相应产 业 的 冲击影
响
用 尾气 余 热 回收热 量 ,使进 气温 度控制 在最 佳 允许 最 高温度 范 围 内 , 将热 能循环 利用 , 能 特 别是 燃气 发动 机 温度 对其 燃烧特 性影 响很
31现用 车辆空 调应 用现状 .
系统带 出热 量 , 只 能满 足轿 车等小 型 车辆 , 其 33项 目应 用 对现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可行性分析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汽车节能和减排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节能和环保解决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一、背景目前,全球每年消耗的能源中,约有三分之二因为内燃机等热源使用中的热量损失而未能用于有效工作。
汽车发动机作为重要的热能转换装置,其能效较低,大量热能在汽车行驶中转化为废热散失。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废热,提高汽车的能效以及减少尾气排放,成为了当前汽车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现状1. 热电联供技术:通过将发动机废热转化为电能,为汽车提供动力和供电。
这种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
利用尾气余热发电,可以提高车辆整体能效,延长电池续航里程,减少能源消耗。
2. 热力回收技术:通过将发动机废热用于驱动发动机的其他部件,如增压系统和制动系统,以提高汽车的性能和能效。
热力回收技术在柴油发动机和混合动力汽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废热回收制冷技术:利用废热制冷,通过蒸发和压缩过程实现制冷效果。
这种技术可以使汽车的空调系统减少对发动机的机械负荷,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三、技术可行性分析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的可行性主要包括技术可实施性和经济可行性两个方面:1. 技术可实施性: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的实施需要考虑发动机结构的改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
目前,一些汽车制造商已经在高端车型中使用了热力回收和废热回收制冷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的实施将变得更加可行。
2. 经济可行性:汽车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的实施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
尽管目前这些技术的成本较高,但可以通过提高汽车整体能效和节约燃料消耗来降低运营成本。
以内燃机余热为热源的斯特林热机发电系统设计
以内燃机余热为热源的斯特林热机发电系统设计作者:王伟任吴越陈挑挑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9期摘要:内燃机余热回收对于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斯特林发动机利用温差驱动,把低品位的热能转换为能够被利用机械能。
本文根据汽车废热排放量随内燃机工况不同而变化的特点,设计了以内燃机废气余热为热源的斯特林热机,并与直线发电机相结合组成发电系统。
关键词:内燃机;余热;斯特林热机;发电1 引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环境污染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耗问题尤为严重,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格外重视。
以内燃机为主的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的部分热量不得不以水冷、油冷和风冷的形式被耗散掉,这样浪费了燃油燃烧的很大一部分能量。
分析内燃机的热平衡情况可以得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余热分别占燃油燃烧总热量的40%和35%左右[1],然而真正用于驱动汽车行走做功的能量仅占25%[2]左右。
显然,汽车内燃机废热具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因此,利用废热发电对于汽车节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半导体温差发电、氟龙透平发电和废气涡轮发电这三种基本方法是主要的三种发动机废气能量发电技术,都处于研发阶段,还未正式投入商业运作。
斯特林热机是能够通过外部加热、闭式循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可以利用内燃机的废气热量进行发电,但此方面的研究很少。
本文根据汽车废热排放量随内燃机工况不同而变化的特点[1,3,4,5],设计了斯特林热机,并与直线发电机相结合组成发电系统。
2 斯特林热机的优势及其应用斯特林热机是一种从外部加热,利用闭式回热循环方式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
由于斯特林热机采用外部供热,对各种燃料有很大的包容性,所以能够使用低品位燃料,例如湿热、木材、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废热和其他低品位燃料。
而且,斯特林热机仅使用一种工质,运行过程中没有物质状态发生变化,这有利于减少腐蚀与冲击等相关问题[6],其工质被封装在气缸内部,而且燃料在缸外充分燃烧,有害尾气排放很少,因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小。
改造热机,减少能量损失,提高效率的例子
改造热机,减少能量损失,提高效率的例子改造热机以减少能量损失和提高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下面列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改进热机的能量利用效率。
1. 效率提升:通过增加热机的压缩比,可以提高内燃机的效率。
这可以通过改变燃烧室设计、增加压缩机的效率、改进燃料喷射系统等方式来实现。
2. 热回收:热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可以通过热回收系统进行利用。
例如,在汽车发动机中,废气经过余热回收装置,可以将废气中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或提供给车辆的其他系统使用。
3. 废热利用:将热机产生的废热利用到其他工艺中,可以提高整体能量利用效率。
例如,在发电厂中,燃煤锅炉产生的废热可以用来加热水蒸气,然后通过蒸汽轮机产生电能。
4. 热管技术:热管是一种无机械运动的热传导装置,它能够高效地传递热能。
通过在热机中使用热管,可以提高热机的热传递效率,从而提高整体能量利用效率。
5. 超临界流体循环:超临界流体循环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进行能量转换的技术。
超临界流体循环可以提高热机的效率,并且可以使用更多种类的燃料,包括天然气、煤炭等。
6. 热力联合循环:热力联合循环是一种通过将热机与其他能量转换系统紧密结合来提高整体能量利用效率的方法。
例如,将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相结合,可以提高燃气轮机的效率。
7. 排气余热回收:将热机的排气中的废热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回收利用,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例如,在燃气轮机中,通过余热锅炉回收排气中的废热,可以用来发电或加热。
8. 采用新材料:使用高效的材料可以减少热机中的能量损失。
例如,在汽车发动机中使用陶瓷材料可以降低摩擦损失,提高发动机的效率。
9. 燃烧优化: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产生,从而提高热机的效率。
例如,在燃煤锅炉中使用燃烧控制系统可以优化燃烧过程,减少燃料的浪费。
10. 运行优化:通过优化热机的运行参数,可以提高热机的效率。
例如,调整燃气轮机的负荷,使其在最佳运行点运行,可以提高燃气轮机的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卷 第11期2009年11月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XI AN JIAOT ON G U NIVERSIT YVo l.43 !11Nov.2009收稿日期:2009 03 13. 作者简介:何茂刚(197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6070,50821064).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新型联合热力循环何茂刚,张新欣,曾科(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710049,西安)摘要:针对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冷却水余热和润滑油余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此系统由用来回收温度较高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及润滑油余热的有机Rankine 循环(Or ganic Rankine Cycle,ORC)和用来回收温度较低的发动机冷却水余热的Kalina 循环耦合而成.基于P R 状态方程,编写了计算程序对此热力循环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还分析了采用不同有机工质对循环整体性能的影响.与传统的只回收发动机排气余热的热力循环系统相比,文中提出的构型其余热回收效率更高.当采用环戊烷为ORC 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20 83%;当采用R113为ORC 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16 51%.关键词: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新型热力循环;热力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 K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987X(2009)11 0001 05A New Combined Thermodynamic Cycle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ofVehicle EngineH E M aogang,ZH ANG Xinx in,ZEN G Ke(S tate Key Laboratory of M ultiph as e Flow in Pow er Engineering,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Xi an 710049,China)Abstrac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 aste heat in ex haust,cooling w ater and lubricant,a new therm ody nam ic cycle fo r w aste heat r ecovery o f vehicle engines w as pro posed.T he present sy s tem consists of tw o cy cles,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for recov er ing the w aste heat in high temperatur e ex haust and lubricant and Kalina cycle fo r reco ver ing the w aste heat in low tempera tur e coo ling w ater.Based on P R equatio n of state,the thermo dynamic perform ance of the cycle w as theoretically calculated w ith a self w r itten computing prog ram.T hen the overall perform ance of the cycle w ith different o rganic w orking fluids w as analyzed indiv pared w ith the conv entional cy cle configuration used fo r only reco ver ing the exhaust heat,the pr esent cycle has higher w aste heat r ecovery efficiency.The ov erall efficiency of the cycle w ith cy clo pentane and R113is 20.83%and 16.51%,r espectively.Keywords :vehicle eng ine;w aste heat r ecovery;new thermodynamic cycle;ther modynam ic perfor mance车用发动机余热利用是提高其燃料利用率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展开的研究工作有利用发动机余热进行温差发电[1]、取暖和吸收式制冷[2 4],以及利用发动机余热做功.利用排气温差的发电技术,能量转换效率很低,实际热电转换效率约为2 12%,而同类装置的转换效率最高也只有10%左右.发动机余热取暖系统无法在发动机停止工作时使用,且在高寒地区使用时对换热元件要求较高.发动机余热吸收式制冷系统则存在单位质量的吸附剂产生的制冷功率小、系统笨重、余热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鉴于这两种余热利用方式存在的缺点,利用发动机余热做功已成为发动机余热利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利用发动机余热做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的研究机构有日本H onda公司、日本M it sui工程造船有限公司、美国康明斯公司和德国宝马公司等.目前所提出的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仅单一回收发动机的排气余热,而未对发动机的冷却水余热与润滑油余热统筹加以回收利用;#采用水作为循环工质使得余热回收效率很低.本文针对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冷却水余热和润滑油余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采用Kalina循环和有机Rankine循环(Org anic Rankine Cycle, ORC)耦合来回收车用发动机余热.其中,前者用于回收温度较低的发动机冷却水余热,后者用于回收温度较高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及润滑油余热.利用本热力循环系统,可以同时回收发动机的排气余热、冷却水余热和润滑油余热,显著提高车用发动机余热的回收效率.1 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系统研究表明,在车用发动机中,燃料转变为有效功的部分仅为25%~35%,另有55%~65%左右的能量以冷却水余热、润滑油余热和排气余热的形式排入大气中.在这部分能量中,由于排气温度较高,故其热能品质较好,冷却水余热虽然热能品质较差,但能量量值很高,而润滑油余热虽然温度较高,却在发动机总体余热中所占的比例很小[5].因此,如果能够根据这3部分余热能量的自身特点来加以回收利用,构建适当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必将会很大程度提高车用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国外各大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围绕着发动机余热利用动力循环的构型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新技术开发工作,但均还停留在概念构型的阶段[6 10],未设计制造出原型样机.1 1 ORC简介及其工质选择Rankine循环是一种简单的蒸气动力装置循环,在工业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亦是各种复杂的蒸气动力装置的基本循环.传统工业用的Rankine 循环的热源温度都很高,从而保证了以水为工质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循环效率.在余热回收利用领域,余热热源的温度往往都不高,故采用水为工质无法得到较高的循环效率,而应采用这样一种工质,在T s图中,其Rankine循环曲线接近表示可用能大小的三角形曲线,亦即潜热小、显热大的工质[11].有机工质恰恰符合以上要求.此外,采用有机工质进行余热回收利用具有如下的优点:∀有机工质具有合适的压力水平,对于温度较低的余热热源,可以产生相对较高的蒸发压力,冷凝时压力又不太低,可以在接近大气压力下工作;#比热容和密度较大,传热性能较好,可以减小透平尺寸及换热器的传热面积;∃有机工质的饱和蒸气线为正,或者接近无穷,从而膨胀做功过程完成后,工质为过热或者为饱和状态,从而避免了湿蒸气对蒸气轮机叶片的损伤.鉴于在车用发动机所产生的3种余热中,排气余热和润滑油余热的温度高于冷却水余热的温度,故采用ORC作为新构建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系统的高温循环部分,用于回收排气余热和润滑油余热.1 2 Kalina循环简介Kalina循环的原型是美籍苏裔科学家Kalina 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以氨 水混合物为工质的动力循环[12].因为氨 水混合物临界温度较低,故Kalina循环可以应用于低温热源,如地热能[13]及各种工业废热[14]的回收与利用.鉴于在车用发动机所产生的3种余热中,冷却水余热的温度最低,故采用一种适合回收100%左右冷却水余热的Kalina循环构型,作为新构建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系统的低温循环部分,用于回收车用发动机的冷却水余热.1 3 一种新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利用热力循环构型本文提出的新型车用发动机余热利用热力循环构型及其T s图如图1和图2所示.A:高温ORC;B:低温Kalina循环;C:发动机的冷却水循环;D:发动机润滑油循环;(1):排气换热器;(2):膨胀机;(3):高低温换热器;(4)、(6)、(8)、(14):泵;(5):润滑油热交换器;(7):冷却水热交换器;(9):回热器;(10):节流阀;(11):分离器;(12):膨胀机;(13):低压冷凝器;1 19:状态点图1 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系统图2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43卷图2 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T s图考虑到要同时回收车用发动机的高温排气余热、润滑油余热和低温的冷却水余热,故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系统由用于回收排气余热和润滑油余热的高温ORC和用于回收冷却水余热的低温Kali na循环两部分组成,在其中分别运行不同的工质,由单独的蒸发装置、做功装置、冷凝装置以及循环泵组成.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的高温ORC,由排气换热器、膨胀机、高低温换热器、泵和润滑油热交换器组成.高温ORC的工质首先在润滑油热交换器中与高温润滑油发生热量交换,预热后的循环工质进入安装在发动机排气管上的排气换热器,在其中与排气发生热量交换,这也是高温ORC工质的主热交换器,充分吸收了排气热量的工质形成高温高压蒸气后进入膨胀机对外做功,做功后的工质乏气进入高低温换热器中,在其中向低温Kalina循环放热,同时高温ORC工质冷凝成为饱和液后进入循环泵中,完成高温ORC.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的低温Kalina循环,由高低温换热器、冷却水热交换器、回热器、节流阀、分离器、膨胀机、低压冷凝器和泵组成.低温Kalina 循环的工作溶液首先通过高低温换热器,在其中吸收高温ORC工质乏气的热量,得到预热.预热后的工作溶液分为氨含量不变的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冷却水热交换器,在其中吸收冷却水的热量,也是低温Kalina循环工质的主热交换器;另一部分工质进入回热器与分离器中分离出来的一股富水溶液进行热交换.之后,这两股工质汇合进入分离器,在分离器中,工质被分为两股氨含量不同的工质流,一股富水溶液的工质流送至回热器与在高低温换热器中完成预热的一部分工质进行热交换,另一股富氨蒸气的工质流送至膨胀机对外做功,做功之后的乏气与从回热器流出的且经过节流的富水溶液混合,重新恢复到通过高低温换热器之前的工作溶液的浓度,之后送至低压冷凝器,在其中冷凝之后进入泵,完成低温Kalina循环.本文提出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装置分别利用了发动机的排气热量、冷却水热量和润滑油热量,这与只利用排气热量的循环相比,余热回收效率更高.另外,装置还通过高低温换热器实现了两个循环之间的热交换,将一部分高温ORC的余热传递给低温Kalina循环实现预热,进一步提高了装置整体的余热回收效率.由于发动机排气温度、润滑油温度和冷却水温度差异较大,故在高温ORC和低温Kalina循环中分别采用物性不同的工质.在高温ORC中采用有机工质,而在低温Kalina循环中则采用氨 水作为循环工质.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高温ORC部分的有机工质筛选工作,选定环戊烷和R113两种有机工质作为高温ORC的工作介质[15],并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角度入手,针对具有代表性的一级蒸馏Kalina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热力性能参数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16].2 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本文结合之前所做的研究工作,基于车用发动机的中间工况[17],根据联合循环的工程实践及相关文献提供的数据[13,18],对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得出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结论,具体选定的工况如下.Kalina循环膨胀机进口压力p12=0 39M Pa,进口温度T12=120%;发动机排气的初始温度T ext=500%,发动机冷却水的温度T w tr=135%;冷凝压力为0 103M Pa,冷凝温度为40%;Kalina循环初始工作溶液中氨的质量分数x w=0 78,Kalina 循环富氨蒸气中氨的质量分数x12=0 96,Kalina 循环富水溶液中氨的质量分数x13=0 42;流量q13-14=2q7-9.根据上述工况,忽略管道的沿程压力降,基于P R状态方程,编写了有机工质和氨 水混合工质的热物理性质计算程序,计算得到采用环戊烷和R113为高温ORC工质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中各状态点的参数及循环性能,见表1~4.对表1~4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系统中,由于高温ORC部分选用的有机工质不同,故通过高3第11期 何茂刚,等: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新型联合热力循环低温换热器由高温ORC部分传递给低温Kalina循环部分的热量不同.当采用环戊烷为ORC的工质时,高低温换热器中的换热量为431 66kJ/kg;当采用R113为ORC工质时,高低温换热器中的换热量为172 06kJ/kg.表1 选定工况下以环戊烷为高温ORC工质的循环各点状态参数状态点T/K P/kP av/m3&kg-1h/kJ&kg-1s/kJ&(kg&K)-11448 151801 870 0214832 072 601 2343 5074 1050 5389698 272 601 3313 1574 1050 0013266 611 227 4313 691801 870 0013268 851 227 5448 151801 870 0018574 862 027 6,7,8290 93390 0076 262-1096 5-4 002 9,10,11393 15390 00319 2810 273-0 413 12393 15390 00477 79391 210 917 13393 15390 002 244-751 59-3 074 14292 97390 001 629-1305 0-4 681 15287 49101 321353 7174 320 917 16254 79101 32198 59-1305 0-4 678 17300 63101 32842 62-811 88-2 326 18243 22101 321 515-1528 8-5 516 19243 30390 001 515-1528 2-5 516 注:v为比体积;h为比焓;s为比熵.表2 选定工况下以环戊烷为高温ORC工质的循环性能参数低温K alina循环吸热量Q L/kJ&kg-11538 45低温K alina循环膨胀机输出功W T L/kJ&kg-1216 88低温K alina循环泵耗功W PL/kJ&kg-10 642低温K alina循环净功W netL/kJ&kg-1216 240低温K alina循环热效率 TL/%14 06高温O RC吸热量Q H/kJ&kg-1563 22高温O RC膨胀机输出功W T H/kJ&kg-1133 80高温O RC泵耗功W PH/kJ&kg-12 241高温O RC净功W netH/kJ&kg-1131 56高温O RC热效率 T H/%23 36系统整体循环吸热量Q/kJ&kg-11669 97系统整体循环膨胀机输出功W T/kJ&kg-1350 68系统整体循环泵耗功W P/kJ&kg-12 883系统整体循环净功W ne t/kJ&kg-1347 8系统整体循环热效率 T/%20 83表3 选定工况下以R113为高温ORC工质的循环各点状态参数状态点T/KP/kPav/m3&kg-1h/kJ&kg-1s/kJ&(kg&K)-1 1438 151585 30 0086454 891 6702349 6578 2470 1937408 621 6703313 1578 2470 00065236 561 1254313 681585 30 00065237 551 1255438 151585 30 00088364 221 463 6,7,8276 91390 009 283-1356 1-4 867 9,10,11393 15390 00319 2810 273-0 413 12393 15390 00477 79391 210 91713393 15390 002 244-751 59-3 074 14264 46390 001 557-1434 8-5 147 15287 49101 321353 7174 320 91716244 97101 3273 822-1434 8-5 161 17296 12101 32779 703-898 42-2 609 18243 22101 321 515-1528 8-5 516 19243 30390 001 515-1528 2-5 516表4 选定工况下以R113为高温ORC工质的循环性能参数低温Kalina循环吸热量Q L/kJ&kg-11538 45低温Kalina循环膨胀机输出功W TL/kJ&kg-1216 88低温Kalina循环泵耗功W PL/kJ&kg-10 642低温Kalina循环净功W ne tL/kJ&kg-1216 240低温Kalina循环热效率 T L/%14 06高温ORC吸热量Q H/kJ&kg-1217 34高温ORC膨胀机输出功W T H/kJ&kg-146 27高温ORC泵耗功W PH/kJ&kg-10 99高温ORC净功W netH/kJ&kg-145 28高温ORC热效率 TH/%20 83系统整体循环吸热量Q/kJ&kg-11583 71系统整体循环膨胀机输出功W T/kJ&kg-1263 15系统整体循环泵耗功W P/kJ&kg-11 632系统整体循环净功W net/kJ&kg-1261 52系统整体循环热效率 T/%16 51(2)低温Kalina循环部分由于膨胀机的进出口参数一定,均为p12=0 39M Pa,T12=120%,故在高温ORC部分选用不同的有机工质,使得低温Kalina循环中的回热器和冷却水热交换器的工作参数不同.当采用环戊烷为ORC工质时,回热器和冷却水换热器中交换的热量为1106 77kJ/kg,当采4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43卷用R113为ORC工质时,回热器和冷却水换热器中交换的热量为1366 37kJ/kg,从而匹配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冷却水参数.由于冷凝参数一定,均为p=0 103MPa,T=40%,故低温Kalina循环部分的效率不会随高温ORC部分选用不同的有机工质而有所变化,均为14 06%.(3)高温ORC部分采用环戊烷作为有机工质的循环效率要大于采用R113时的循环效率,当采用环戊烷为ORC工质时,高温ORC的效率为23 36%,当采用R113为ORC工质时,高温ORC 的效率为20 83%;在低温Kalina循环效率一定(均为14 06%)的前提下,采用环戊烷作为高温循环工质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大于采用R113时的整体效率,当采用环戊烷为ORC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20 83%,当采用R113为ORC工质时,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为16 51%.(4)由于在车用发动机中,排气温度较高,故其热能品质较好,冷却水虽然热能品质较差,但是能量量值很高,因此在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系统中,低温Kalina循环的热效率(14 06%)要小于高温ORC的热效率(采用环戊烷时为23 36%,采用R113时为20 83%),但比较单位流量的工质,低温Kalina循环膨胀机的输出功(216 88kJ)要大于高温ORC的输出功(采用环戊烷时为133 80kJ,采用R113时为46 27kJ).3 结 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热力循环系统,新系统由用来回收温度较高的发动机排气余热及润滑油余热的ORC和用来回收温度较低的发动机冷却水余热的Kalina循环耦合而成.基于P R状态方程,编写了计算程序对有机工质和氨 水混合工质的热物理性质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热力循环系统进行了热力学性能分析.高温ORC部分采用不同的工质并不会影响低温Kalina循环部分的热效率,低温Kalina循环部分的回热器和冷却水换热器的工作参数会随不同有机工质的采用而改变,从而匹配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冷却水参数,连接高温ORC和低温Kalina循环的高低温换热器的工作参数亦会随之改变.采用环戊烷作为高温循环工质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热力循环系统的整体效率大于采用R113作为工质时的整体效率.由于余热在量值和品质上的差别,低温Kalina循环的热效率要小于高温ORC的热效率,但单位流量的工质,低温Kalina循环膨胀机的输出功要大于高温ORC的输出功.本文的工作将为后期的发动机余热利用装置的研究奠定基础,最终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发动机余热利用蒸气动力装置新技术,回收发动机余热变为功,进而发电或驱动汽车加以利用,从而大幅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及车载发动机的性能,为汽车工业的节能降耗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 张征,曾美琴,司广树.温差发电技术及其在汽车发动机排气余热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2004,25(3):120 123.ZH A NG Z heng,ZENG M eiqin,SI Guang shu.T hermoelectr ic generat ion technolo gy and its applicatio n inex haust waste heat utilizing for automobiles engine[J].Ener g y T echno lo gy,2004,25(3):120 123.[2] 秦朝葵,杨志.一种使用发动机余热的新型客车采暖系统[J].柴油机,2005(5):41 43.Q IN Chao kui,Y AN G Zhi.A novel heating sy stem fo rcoach making use o f w aste heat[J].Diesel Eng ine,2005(5):41 43.[3] I YER R C,GO HIL P,N A GA RSH ET H H J,et al.Development o f a v apo r co mpression air co nditioningsystem utilizing the waste heat potential o f ex haust g ases in automobiles[C/O L] Pro ceedings o f FutureT r anspor tatio n T echno lo gy Co nf er ence o f Society ofA ut omotive Engineer s.[2009 03 02].http: ww w.sae.or g/ser vlets/pro ductDetail?P ROD_T Y P=P AP ER&P ROD_CD=2005 01 3447.[4] 王鲁峰,李辉,万小利,等.模拟多种发动机尾气热源的吸附制冷试验台研究[J].能源工程,2004(3):5 7.W AN G L ufeng,L I H ui,W A N Xiao li,et al.Study onadso rptio n refr iger atio n experimental bench simulat ingmulti eng ine tail g as heat source[J].Ener gy Engineering,2004(3):5 7.[5] 曾科,高可,何茂刚,等.车用汽油机能量分布及排气余热的火用分析研究[C] 中国内燃机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燃烧、测试分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内燃机学会,2006:56.[6] T A N A KA Y,M ACH IN DA,W AT A NA BE Y,et al.Exhaust gas heat recover y system in inter nal combustio n engine:U S,4394813[P].1981 02 22.(下转第99页)5第11期 何茂刚,等:车用发动机余热回收的新型联合热力循环[3] 林京,屈梁生.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信号检测技术与故障诊断[J].机械工程学报,2000,36(2):95 100.LI N Jin,Q U L iangshen.Feature detect ion and fault di ag no sis based on continuous w avelet transform[J].Chinese Jo ur nal of M echanical Eng ineer ing,2000,36(2):95 100.[4] Y AN G W X,PET ER W.Development of an adv ancedno ise reduction method for v ibratio n analysis based on sing ular value decom position[J].N DT&E Interna tional,2003,36(1):419 432.[5] T EN EN BAU M J B,SIL VA V D,L A NG FO RD J C.Ag lobal geo met ric framew or k for no nlinear dimensio nality reduction[J].Science,2000,290(5500):2319 2323.[6] R OW EI S S T,SA U L L K.N onlinear dimensio nalityreductio n by lo cally linear embedding[J].Science,2000,290(5500):2323 2326.[7] Z HA N G Z Y,ZH A H Y.Pr incipal manifolds and nonlinear dimensionalit y r educt ion via tang ent space align ment[J].SIA M Journal o f Scient ific Computing,2004,26(1):313 338.[8] 阳建宏,徐金梧,杨德斌,等.基于主流形识别的非线性时间序列降噪方法及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6,42(8):154 158.YA N G Jianhong,XU Jinw u,Y A NG Debin,et al.No ise reductio n metho d fo r nonlinear time series based o n pr incipal manifold lear ning and its applicatio n tofault diag no sis[J].Chinese Jo ur na l o f M echanical Engineer ing,2006,42(8):154 158.[9] 蒋全胜,贾民平,胡建中,等.基于拉普拉斯特征映射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20):5710 5713.JIA NG Q uansheng,JIA M inping,H U Jianzhong,etal.M ethod of fault patter n r ecognit ion based on Laplacian eigenmaps[J].Journal o f System Simulation,2008,20(20):5710 5713.[10]詹德川,周志华.基于流形学习的多示例回归算法[J].计算机学报,2006,29(11):1948 1955.ZH A N Dechuan,ZH O U Zhihua.A manifo ld lea rning based multi instance r egr essio n alg or ithm[J].Chinese Journal o f Co mputer s,2006,29(11):1948 1955. [11]CA O L Y.Practica l metho d for det ermining the minimum embedding dimension of a scalar time ser ies[J].Phy sica D,1997(110):43 50.[12]阳建宏,徐金梧,杨德斌,等.邻域自适应选取的局部投影非线性降噪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6,25(4):64 67.Y A NG Jiahong,X U Jinw u,Y A NG Debin,et al.N onlinear no ise reductio n method by local pr ojectio n w ithadaptive neighbor ho od selectio n[J].Jo ur na l o f V ibr atio n and Shock,2006,25(4):64 67.(编辑 管咏梅)(上接第5页)[7] K OBO I,G HU M AN A S.Rankine diesel integ ratedsystem:U S,4901531[P].1988 01 29.[8] EN DO H T,K O M A T SU H,M I NEM I M,et al.W aste heat recov ery dev ice fo r internal combust ion eng ine:U S,6732525[P].2001 01 17.[9] NII KU R A H,T AN IG U CH I H,U DA M,et al.Rankine cy cle dev 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 ine:U S,6845618[P].2001 10 05.[10]M IN EM I M,M IU R A H,Y O SH IDA K,et al.Rankine cy cle dev 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 ine:U S,6910333[P].2001 10 05.[11]刘纪福,白荣春,山本格.实用余热回收和利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137.[12]K A L IN A A I.Co mbined cycle sy stem w ith novel bottoming cy cle[J].A SM E Jo ur nal o f Eng ineering forG as T ur bines and P ow er,1984,106:737 742.[13]M LCA K H A.K alina cy cle concepts for lo w temperature geother mal[J].Geo thermal Resources Co uncilT ransactions,2002,26:707 713.[14]Recur rent Engineer ing.K alina cy cle t echnolo g y w asteheat applications[R/O L].[2009 03 02].http:ww w.chpcenternw.or g/Nw ChpDo cs/ChpWkshop_20050302_Conversio nT echnolog ies-M irolli.pdf. [15]张新欣,何茂刚,曾科,等.发动机余热利用蒸气动力循环的工质筛选[C/CD]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080169.[16]ZH A NG Ying,H E M aog ang,JIA Z hen,et a l.F irstlaw based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K alina cycle[J].F ro nt iers o f Energ y and Pow er Eng ineering inChina,2008,2(2):145 151.[17]高可.车载汽油发动机余热回收的后接蒸汽动力装置的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7.[18]陈亚平.简化型卡列纳循环的热力分析[J].热力发电,1997(4):20 23.CH EN Y aping.T hermodynamic analy sis of a simplified Kalina cycle[J].T hermal Po wer Generation,1997(4):20 23.(编辑 荆树蓉)99第11期 梁霖,等:冲击故障特征提取的非线性流形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