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四章 因式分解 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四章回顾与思考
授课人:市中区徐利华
课型:复习课
授课时间:2014年5月5日,星期一,第1、2 节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2.提高学生因式分解的基本运算技能;
3.通过因式分解的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
本章知识的综合性应用.
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入竞争机制,创造一种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我通过设置“主动展示—归纳总结—例题解析—拓展应用”四个递进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图、归纳本章知识体系、总结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理解分解彻底的含义,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想法和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分解因式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更加投入的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梳理本章相关知识;
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师:同学们,第四章内容我们学习完了,昨天我已经请大家梳理本章知识进行并试着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教师板书课题:4.4 回顾与思考】
【实物投影】由学生主动展示所画的知识结构图并投影.
(师生共同评价,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图,师生在黑板上逐步绘制本章知识结构图.)
mn mn n m 1892722-+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制本章知识结构图,将本章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体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主动展示,一方面能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二、典型例题解析
考点1:对分解因式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式子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分解因式的为( ). A. B. C.
D. 【设计意图】题目简单,要求学生抢答,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说出每一选择支错和对的理由,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认识.
考点2: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考点3: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例3.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3)
(4) 【设计意图】两道例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进行分组比赛,目的有三个,一是加强学生对因式分解的
)
1
1(1))(()
21(4414)3(43222
2
2x
x x y x y x y x x x x y y y y -=--+=--=+---=--23)1(2)1(4-+-b b b 2
2)()(n m n m --+4
932
+
+x x ab
b a 8)2(2
+-25)(10)(2++-+y x y x
基本技能训练;二是增强学生在分解因式过程中运用整体思想进行运算,三是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气氛. 注意事项:前五题学生应该完成得较好,最后一题,可能有的学生处理时显得有些茫然,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先化简整理,再考虑用公式或其它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跟踪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 2+4)2–16a 2
(2) 【设计意图】连续两次使用公式法进行分解因式.当多项式形式上是二项式时,应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当多项式形式上是三项式时,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 考点4: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解因式 例4.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3) (4)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例4和例2、例3有没有区别?
生:有,例2和例3适用解题方法比较单一,不是提公因式法,就是公式法,而例4好像是综合运用. 师:观察的非常仔细.以后大家做分解因式时,应先观察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公因式,若没有,
则考虑公式法,另外还要注意分解是否彻底. 生:(学生尝试独自完成例题4) 师:(集体讲评,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师:从上面的例题中,大家能否总结一下分解因式的步骤呢? 生: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为
(1)先观察,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先提取公因式;
(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根据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 (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彻底. 师:(追问)你是怎么理解分解彻底的? 生:分解彻底,就是不能再分. 师:(追问)怎么评价不能再分?
生:对分解后的每一个因式进行衡量,直到不能提公因式、运用公式为止. 师:说的精彩,大家以后要按这个标准分解因式.
4
4
2
2
2y
x y x --x
x 43-)1()1(2)1(2222
-+-+-y y x y x )1(4)(2-+-+b a b a
xz z y x 4492
22++-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升因式分解的技能.在讲评中,注意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与应注意的问题,第四题是对因式分解较高要求,只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 考点5:运用分解因式进行计算和求值 例5.利用分解因式计算
(1)20112
-2011×4024+20102
(2)3.14×5.52
-3.14×4.52
(3)已知x +y =1,求
222
1
21y xy x ++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因式分解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提高运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师:本章的五个考点我们已复习完,大家通过例题解析和跟踪练习对本章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不知
同学们是否真正掌握?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当x 取何值时,x 2
+2x +1取得最小值?
2.当k 取何值时,100 x 2
-kxy +49y 2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3.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恰当的、有一定梯度的题目,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不同层次的需求.第1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完全平方式的掌握,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都应该能解答;但第2题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部分学生被负号所迷惑只写了一个答案.第3题主要考察学生利用因式分解进行简便运算.
四、师生交流,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分解因式五个考点,巩固了分解因式的两种方法,并总结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理解了分解彻底含义.相信每个同学都有所收获.整理一下本节课的所学,写在导学案上.
我掌握了分解因式的方法: ; 我总结了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 ;
我理解了分解彻底的含义: ; 我还懂得了: . 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各自的收获和心得.教师及时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梳理,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培养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写下来更能加深印象.
).1
1)...(1011)(911)...(411)(311)(211(2
22222n ------
五、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出示达标题目限时10分钟练习 A 组(必做题):
1. 把代数式29xy x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 A.2(9)x y -
B.2(3)x y +
C.(3)(3)x y y +-
D.(9)(9)x y y +-、
2. 将整式2
9x -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 A .2(3)x -
B .(3)(3)x x +-
C .2(9)x -
D .(9)(9)x x +-
3. 分解因式:2(3)(3)x x +-+=___________. 4因式分解: 2(2)(3)4x x x +++-= . 5. 当k = 时,100x 2–kxy +49y 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B 组(选做题):
6. 把a 4
-2a 2b 2
+b 4
分解因式,结果是( )
A 、a 2(a 2-2b 2)+b 4
B 、(a 2-b 2)2
C 、(a -b )4
D 、(a +b )2(a -b )2
7. 把代数式 3
2
2
363x x y xy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A .(3)(3)x x y x y +-
B .2
2
3(2)x x xy y -+ C .2
(3)x x y - D .23()x x y - 8. 先分解因式,然后计算求值:
(a 2+b 2-2ab )-6(a -b )+9,其中a =10000,b =9999。

【设计意图】设计分层训练,基础题要求全部学生掌握,提高题要求有能力的学生掌握,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便于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课堂练习或留作家庭作业.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 104 复习题 第3、4、5、7题. 选做题:课本P 104 复习题 第6、12、15题.
【设计意图】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能使学生课下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得以反馈,选
做题有点难度,程度好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程度差的学生需要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由学生通过课前知识的梳理、课堂展示的过程及师生共同评价,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更利于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
本节课“考点”的内容较为全面典型,包括概念理解、方法巩固、延伸拓展等,并且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每一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在典型例题讲解的过程中,师生反思作为每一例题必备环节,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运用意识.
再教建议:
本节课堂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较为紧张,对后进生照顾不够.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推进分层教育教学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合理的题型和题量,让班级中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