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的水分生理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木的水分生理生态
招礼军
一、树木蒸腾耗水研究的意义
1、水分亏缺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需要
在温度允许植物生长的地区,树木的生存主要是由水分供应所控制的(Kozlowski and Pallardy,1997)。
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我国西部地区植被的恢复,而在其它地区也遭受周期性或难以预期的干旱,如半湿润地区的季节性干旱,西南地区的干旱和干热河谷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林木的生长。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8.6%,主要分布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降水量少,蒸发强烈,土壤水分严重亏缺,这已成为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最为主要的限制因子。
通常,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超过250毫米,而半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只有250~500毫米。造林实践表明,在极干旱地区(如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如果无地表水或地下水补充,任何林木都不能生长;干旱地区在没有外来水补给的情况下只可生长和栽植超旱生的灌木,但用中生树种造林必须进行灌溉;半干旱地区可以在无灌溉条件下生长和栽种中生的抗旱树种(其中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可以栽种乔木),但必须采取相应的抗旱保墒措施(孙洪祥,1989)。
由于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传输、运移及转化规律、土壤有效水含量及林木需水特征缺乏深入的理解,没有按照土壤水分承载能力及林木需水规律进行科学的规划造林、合理的实施整地措施、适宜的搭配树种及空间密度配制,以及及时有效的水分管理,不仅造成本来就已十分短缺的水分的大量损失,加剧了林地旱情及土壤沙化,而且使森林植被难以正常恢复和发挥应有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如何在干旱缺水地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选择合适的树种,解决林木存活及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解决干旱条件下的苗木存活及林木生长问题,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植被本身的生理、生态、遗传特征上进行研究,选择抗旱性强、耗水少的植物材料;二是采取蓄水保墒措施以及利用各种抗旱保水新材料,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以满足植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三是合理的空间密度配置,保证林木的水分及营养面积。
其中,选择抗旱树种,做好适地适树是至关重要的手段之一。
而选择抗旱的造林树种就必须了解树种的耐旱机理、耗水特性以及耗水量的大小。不同树木的耗水量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也有区别。韩蕊莲等(1994)通过覆盖处理和设置不同的水分供应梯度,对黄土高原适生的6种林木2年苗的耗水研究表明,在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70%时,杨树、刺槐的月平均耗水总量分别是13.4kg和10.0kg,是油松、侧柏的3~4倍,属于高耗水树种;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后,各树种的耗水量都呈下降的趋势,高耗水树种和低耗水树种之间的差异减小,但也还相差2~3倍。李吉跃等(2002c)对正常水分供应条件下盆栽苗木的耗水研究表明,1年生阔叶树种(毛白杨、臭椿、火炬树)和5年生针叶树种(侧柏、油松)的耗水量基本一致,单株日平均耗水量在33.5~44.5g之间。Wullschleger(1998)综合了以往30年中有关树木单株耗水量的测定结果,发现单株日耗水量从法国东部栎林(Quercus petraea)的10 kg,到亚马逊雨林林冠上层木Euperua purpurea的1180 kg,35个属65个树种中的90%(平均树高21m)日耗水量在10~200 kg范围内。以上的研究说明,不同树种之间的耗水量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树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表明树种的耗水量与其叶面积、生长状况、年龄、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水分状况)等有很大关系。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含量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中变化的,对于不同树种,以及不同的生长年龄阶段,土壤水分所能供应的能力是不同的,在进行植被建设时,就要考虑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建设规模,在土壤水分承载量的基础上维持植被的最大生产力,发挥植被的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2、提高林木生产量的需要
就世界范围来说,在限制树木充分实现其遗传潜力所能达到的产量的各种环境胁迫中,以水分胁迫最为常见和重要,由于水分胁迫所造成作物和树木的减产,可以超过其它环境胁迫所造成减产的总和(Kramer,1983)。
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使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对水资源的利用、调
控与管理难度很大,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及降水时空的差异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亏缺状况及林业对水的依赖程度。
据Fisher和Turner(1978)的研究表明,在雨量充沛和分布均匀的地区,林分每年的净初级产量在3000g/m3,而在半干旱地区降低到250~1000 g/m3,干旱地区只有25~400 g/m3。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木材供求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较大缺口。据有关专家研究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木材的年需求量为2.42 亿m3左右,缺口将达到6000万m3。加快速生丰产林的发展,以便为国内用材提供永久性原料保障已经刻不容缓。我国现有速生丰产林近600万hm2,但平均年生产力每公顷只有9.12 m3,远远低于新西兰、瑞典、巴西等林业先进国家30m3左右的水平,如何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根据国外速生丰产林发展的经验,提高林地生产力集约经营技术的采取是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加强水肥管理将事半功倍,不仅可在短时间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还将大大拓展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区域。(贾黎明等,地下滴灌条件下杨树速生丰产林生长与光合特性.林业科学,2004,40(2):61~67)
如美国加州萨克拉曼多北部河谷一块自然生产力很低的造林地营造了4250 hm2桉树纸浆林,通过滴灌系统合理为树木提供水分,水肥结合,结果林地轮伐期缩短到8 a ,林地年生产力达到45m3·hm- 2,其效益是非常明显的。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也据此经验开展了桉树造林工作(Arnold et al . ,1999) 。王燕钧等(1998) 在西宁市北山绿化造林中,用滴灌对云杉、油松、山杏、青杨等树种进行灌溉,结果发现滴灌下的树木,无论在节水、增温、省时、省工、经济高效等方面都表现很好。
贾黎明等(2004)研究了北京沿河沙地I-214 杨树人工林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林地树木生长与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方法(穴灌) 相比,地下滴灌技术应用于北京沙地杨树人工用材林培育,可大大加快树木的生长,同时显著提高林地生产力。2000 年树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21.25 cm、14.4 m 和0.1838 m3·tree –1,比常规灌溉区林分提高了55 %、38.5 %、252.1 % ,当年生产力达到22.78 m3·hm-2 a - 1,而常规灌溉只有4.63 m3·hm-2 a–1,地下滴灌是常规灌溉的4.92 倍。地下滴灌区最高生产力出现在2000 年SDI4区,达到25.81 m3·hm-2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