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石嘴山市幼儿园孙爱华执笔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社会,人类社会随着其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既充满了竞争,同时,又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交往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我们每个人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素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普及,家庭成员结构的单一,一方面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直接导致了幼儿交往缺失现象的日益突出,幼儿期是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交往缺失的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并被列入到新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目标、内容以及幼儿教育改革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中。我们实施的自治区级重点课题“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批准号:NJKZ030-17)顺应了社会发展对素质教育下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培养人的需要。本课题的实施,将对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促进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人类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应用价值。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
(一)研究理论基础: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动力学理论之游戏疗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为基础。
(二)研究目标:
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拟采用对群体观察和对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集体教育活动;游戏;不同形式的无班界交往活动的开展;对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教育引导以及家园合作等途径,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在集体教学和无班界交往实验的活动中,通过为幼儿创设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激起幼儿的学习活动兴趣,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礼貌待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教给幼儿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方法;帮助幼儿逐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主处理同伴间矛盾、纠纷的能力。
(2)在游戏中,教幼儿逐渐习得与同伴合作、互助、轮流、分享的优秀品质,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共同生活,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不断发展。
(3)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通过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一方面通过家园有效沟通与合作,尽可能多为孩子创造与同伴接触、交流和交往的机会,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鼓励幼儿不断适应新环境,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
2.促进课题组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教师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逐步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理论水平,为我们探索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提供了一个平台。
3.促进实验班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成长。通过“家长会”上与家长
座谈交往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家园联系栏”里向家长发布有针对性的教育信息资询;利用交接孩子时主动与家长沟通;填写“幼儿成长汇报册”;公布教师联系电话方便家长下班后咨询以及家访等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和教子观,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能够支持、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引导孩子在交往中逐渐掌握简单的交往技能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通过对幼儿、家长和教师问卷的调查、统计和分析,了解幼儿有关同伴交往的现状和幼儿中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其形成原因。
2.探索在不同领域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有效方法。
3.通过无班界交往实验,探索培养幼儿在陌生环境下与新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
4.探索对日常生活中有益的教育资源的运用技巧。
5.探索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的时间及对象
(1)研究的时间: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
(2)研究的对象:为我园2005年7月份毕业的五个大班的200名(每班随机抽取40名)幼儿。
2.成立课题组并进行任务分工
董金枝园长为课题组负责人,统筹安排,宏观领导;徐园长对本课题研究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孙爱华年级组长负责课题的整体实施,以及本课题开题
报告、实施方案和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具体工作;朱广军、宋朝燕、李惠银和张沛红负责幼儿问卷的设计、分析和总结;郭秋红、赵阳、王晓勤和吴艳红负责家长问卷的设计、分析和总结;孙爱华和金晓琴共同负责教师问卷的设计、分析和总结。直接参与本课题研究实施的教师、保育员共15人(其中教师10人,保育员5人)。
3.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由两位园长和当时五个中班的15位保教人员共17人组成。
(2)撰写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
(3)设计幼儿与同伴交往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
第二阶段:2004年3月—2005年5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2004年3月—2004年6月:
开学第一个月对当时的五个中班200名幼儿进行前测评问卷的测评和教师、家长问卷的调查统计工作;本学期完成幼儿、教师、家长问卷的统计工作;分别写出其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2)2004年9月—2004年12月:
①通过集体教学在五大领域开展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教学研究。
②组织大班幼儿开展大带小的无班界交往实验研究,意在培养幼儿喜欢与陌生同伴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③期末进行阶段性成果(论文)汇报、交流。
第三阶段:2005年3月——7月(总结阶段)
(1)组织大班幼儿开展无班界户外体育活动的同伴交往实验。
(2)就三份问卷开展后测评的调查统计工作。
(3)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成果(包括:报告、论文、案例分析、观察记录)打印、装订成册;以及记录幼儿在“同伴交往”方面成长轨迹的照片资料集,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4)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成果承交给课题鉴定专家组,按课题评审专家的意见、建议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完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我国新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国发行的《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等核心刊物以及学前教育专家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了解在幼儿同伴交往方面的研究现状,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园幼儿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选择突破口,确定我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调查分析法:对设计好的幼儿、教师和家长问卷,分别运用评价、发放问卷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研究,通过对问卷中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及时写出反映其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以此为基础,实施系统的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3)观察法:观察法的采用可以帮助研究者逐步习惯于用研究的目光从研究的角度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通过不断调试自己的教育行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
(4)案例研究法: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强调研究者要通过对研究对象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来实现,案例研究有利于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对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