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3个品种比较解剖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东鹃、毛鹃、西鹃、夏鹃辨

东鹃、毛鹃、西鹃、夏鹃辨

东鹃、毛鹃、西鹃、夏鹃辨
沙飞
【期刊名称】《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我国目前广泛栽培的杜鹃园艺品种约有300种,可根据其形态、性状、亲本和来源将其分为东鹃、毛鹃、西鹃、夏鹃4个类型。

东鹃即东洋鹃,因来自日本
之故,又称石岩杜鹃、朱砂杜鹃、春鹃小花种等。

本类包括石岩杜鹃及其变种,品种
甚多。

其主要特征是体型矮小,分枝散乱,四月开花,着花繁密,花朵较小,一般花径
2cm~4cm,最大至6cm,单瓣或由花萼瓣化而成套筒瓣,少有重瓣,花色多种。

传统
品种有新天地、雪月、碧止、日之出以及能在春、秋两季开花的四季之誉等。

毛鹃俗称毛叶杜鹃、大叶杜鹃、春鹃大叶种等。

本类包括锦绣杜鹃、毛白杜鹃及其变种、杂种,体型高大,生长健壮,适应力强,可露地种植,是嫁接西鹃的优良砧木。

花大、单瓣、少有重瓣,花色有红、紫、粉、白及复色。

品种10余个,栽培最多的有玉蝴蝶、紫蝴蝶、琉球红等。

【总页数】1页(P9)
【作者】沙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5.210.2
【相关文献】
1.陕西汉中发现小鸦鹃和乌鹃 [J], 赵纳勋;粟通萍;冯科;梁伟
2.对明末杂剧《破梦鹃》的不同解读——与《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作者商榷[J], 吴书荫
3.毛鹃小叶病与锌素营养的关系 [J], 叶文;苏军
4.毛鹃‘紫萼’秋梢花芽发育的研究 [J], 周国宁;卜昭晖
5.长沙市夏鹃路隧道工程设计关键节点研究 [J], 谈小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剖并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实验)

解剖并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实验)

实验三:观察并解剖百合花
1.用镊子将百合花的萼片、花瓣、雄蕊、 雌蕊逐层剥离放在白纸上,记录各结 构的数量。
2.用刀片剖开花药,挑出里面的花粉粒, 在解剖镜下观察。
3.用刀片纵切剖开子房,在解剖镜下观 察里面的胚珠。
雌蕊 柱头 花柱
子房
胚珠
内含生殖细胞 —卵细胞
雄蕊
花粉粒
生殖细胞精子
花药 花丝
一.花的结构:
柱头
雌 蕊
花柱子房花药Fra bibliotek花丝雄蕊
花瓣(花冠)
萼片(花萼)
花托
花柄
菊兰花花
桂荷杜月水牡花山梅花鹃仙季茶丹花
牡丹
观察并解剖花的结构
实验一:观察杜鹃花
1.观察杜鹃花,识别各部分的结构 名称。
2.记录杜鹃花各结构的数量。
一.花的结构:
柱头
雌 蕊
花柱
子房
花药 花丝
雄蕊
花瓣(花冠)
萼片(花萼)
花托
花柄
实验二:粘贴二月兰花的结构
解剖二月兰,将各部分的结 构逐一用透明胶带粘在实验 报告纸上,并记录各部分的 数目,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杜鹃花属5种植物叶表皮结构解剖及分类意义初探

杜鹃花属5种植物叶表皮结构解剖及分类意义初探
Ab t a t sr c :Mir mo p oo i a haa trs c fl a p d r so o o e d o h c o r h l gc lc r ce t so e fe i e mi fRh d d n r n c ampin a o .,R. ii o i eHo k h n y n e,R.du n iW is e r iHa c ni l.,R.mo l i e s o k.,a d R.we t di He 1 u ma n n e Ho n sl an i ms.we e o s r e n r b e v d a d
第2 8卷第 4期
21 00年 1 2月
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a o ue U i r tf a oa tsN t a Si c dtn or l f bi n e i r tnli ( au ce e io) n H v sy o N i ie r l n E i
d sr e n e g t irso y( M)a dsann l t n m cocp S M) T ersl so e ec b du dr ih m cocp L i l n cn ige c o i soy( E . h eu ̄ h w d er r
t a h ha e a d sz h tte s p n ie,s a e,g a d,tih me n tmaa p a au ft e l a p d r i a e t cl ln rc o sa d so t la p r t so h e fe i e sv r d wih m i t e fv p c e n h s haa trsis c u d b s d t d nt y te s e i so o o e r n. I s h e s e is a d t e e c r ce tc o l e u e o i e i h p ce fRh d d n o i i f d twa s e u ae ta R. h n y a d p c ltd h t e r i n R. d n i un i we e h e a u a h b d p c e bewe n r t n t rl y r s e is i t e Rh d d n r n o oedo c mpina n ha o ie a d R.weta d i Th r r o r n iin lv ra in ft e tiho s a n h v sl n i. e e we e s me ta sto a a i t s o h rc me mo g t e f e o i s e isa d t e fo a haa trsis o p ce n h r l c r ce tc fR. h n y n l i e r ia d R. d nn iwe e u i r mo e i lr t R. we t di r smi o a sl an i . Be i e sd s,t ef l rtih me n t maa p a a u ip a e r e i ee c e we n R.h n y nd h o i rc o sa d so tla p r t sds l y d a ma k d d f r n eb t e a e r ia R.du ni Th sr s l u o d t a ni . i e u ts pp ae h tR. d n i wa r i d pe d n p ce u o e s b p c e fR. u n i s al n e n e ts e i sb tn tt u s e is o h

15个杜鹃花品种叶片解剖和表型数量分类研究

15个杜鹃花品种叶片解剖和表型数量分类研究

t e r s we r e f u r t h e r s e l e c t e d t o c o n d u c t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a z a l e a s wi t h Q— t y p e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b a s e d o n t h e
西北林学院学报 2 0 1 7 , 3 2 ( 1 ) : 1 4 2 ~1 4 9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we s t F o r e s t r y Un i v e r s i t y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4 6 1 . 2 0 1 7 . 0 1 . 2 3
大 小、 叶片质 地 等 ; Q 型 聚类 结果 显 示 , 1 5个杜 鹃花 品 种按花 朵 大 小 、 分枝 特 性 分为 2大 类 , 又 由喉
斑特 性 、 花 朵繁 密状 况分 为 3类 , 最后 根 据花 期 、 花形 、 花 色分 为 6个组 。 关键 词 : 杜 鹃花 ; 叶 片解剖 ; 形 态 学分类 ; R型聚 类 ; 主成 分分析 ; Q 型 聚类
径 相 关外 , 各性 状相 对独 立 ; 主成 分 分析 结果 显 示 , 前 7个 主 成 分 累计 贡 献 率 为 8 1 . 8 0 9 , 共 提 取 1 1个 主 成 分 , 累计贡 献率 为 9 5 . 0 9 2 , 主 要 反 映 了杜 鹃花 的 分 枝 特 性 、 花期 、 花形 、 花色、 叶形、 叶片
r e s ul t s o f R— t yp e c l u s t e r a nd p r i nc i pa l a n a l y s i s .I n a d d i t i o n t o t he e pi d e r ma l c e l l s , s k i n c e l l s o n wi d t h, po r o s — i t y a nd p or e s i z e, v a r i o us c ha r a c t e r s we r e r e l a t i v e l y i n de pe nde nt . El e v e n p r i nc i p a l c o mp on e n t s we r e e x t r a c —

西藏4_种杜鹃属植物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西藏4_种杜鹃属植物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WANG Su-juan1 , CHANG Zi-hui2 , ZHANG Yong-juan1 et al (1. School of Science,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2.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Lhasa,Tibet 850000)
序号
No.
采样地
Sampling site
1
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
3
日喀则亚东县帕里镇
2
4
林芝色季拉山
日喀则亚东县
海拔
Elevation∥m
经度
Longitude
4 250
92°10′38″
29°42′16″
4 311
89°07′42″
27°47′32″
4 442
92°38′11″
4 110
89°02′31″
[9-12]
,同时植物真菌群落与寄主
基金项目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中央支持地方项目(XZ2020001YD0003C);
2022 年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00060949)。
作者简介 王素娟(1999—) ,女,甘肃舟曲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生态学。 ∗通信作者,副教授,
Key words Rhododendron;Endophytic fungi;Community composition;Diversity
杜鹃属(Rhododendron L. )是杜鹃花科(Ericaceae) 植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13-14] 。 自短叶

杜鹃花科常见十属介绍

杜鹃花科常见十属介绍
本属有些种的浆果大,味佳,且富含维生素C,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尤其是分布北 温带的一些落叶种类,分布广,产量大,加工成果酱或果子冻,在北美已成为商品 。国产有少数种类如南烛、乌鸦果、越桔等的果、根或叶可药用。
01 越 桔 属 Va c c i n i u m
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
03 树 萝 卜 属 A g a p e t e s
附生常绿灌木,或稀为陆生乔木。 茎具刚毛或腺柔毛,或无毛,基部通常增大成粗肥的块茎,根亦多为纺锤状。 叶互生、近对生或假轮生、散生或2列,无柄或有短柄,革质,全缘或有细锯齿, 羽状脉,通常至边缘内网结。 花总状花序或伞房状花序,腋生,少有顶生,少或多花,稀单花,或数花簇生叶腋 或老枝上;花梗裸露,或基部有苞片及2枚小苞片,花梗先端通常扩大成棒状,或有 时成浅杯状,以关节着生花萼基部;花萼圆筒状、坛状或陀螺状,萼筒全部或部分 与子房合生,有时萼筒具棱或翅,萼檐5浅裂或深裂,裂片通常三角状卵形,或披针 形,通常宿存。花冠圆筒形、狭漏斗形或钟形,通常伸长,冠筒圆柱形,或具5棱, 5浅裂或深裂,裂片三角形或披针形,少有线形,直立或外弯;雄蕊10枚,上位,与 花冠等长或稍长,有时与花冠基部稍合生;花丝通常极短,稀伸长,扁平,被短柔 毛或长柔毛,或无毛,分离或稍合生。
02 杜 鹃 属 R h o d o d e n d r o n
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花2-3(-6)朵簇生枝顶;花梗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状长卵 形,被糙伏毛,边缘具睫毛;花冠阔漏斗形,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裂片5, 倒卵形,长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红色斑点;雄蕊10,长约与花冠相等,花 丝线状,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 出花冠外,无毛。蒴果卵球形,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

杜鹃花五宝珠和五宝绿珠的差别

杜鹃花五宝珠和五宝绿珠的差别

究。
未来可以对五宝珠和五宝绿珠进行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
03
揭示其差异的根源。
THANKS.
在中国,五宝珠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而五宝绿珠则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
结论
05
研究结果总结
五宝珠的花色丰富,包括红、粉 、白等颜色,而五宝绿珠主要为 绿色。
五宝珠的花瓣较厚,质地坚韧, 而五宝绿珠的花瓣较薄,质地相 对脆弱。
五宝珠在花色、花径、花瓣厚度 、单株花数、单株花量等方面均 明显高于五宝绿珠。
研究方法
•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观察和比较分 析的方法,以探究杜鹃花五宝珠和五宝绿珠的差 异。
杜鹃花五宝珠
02
形态特征
01 02
叶片特征
五宝珠的叶子形状为椭圆形或披针形,叶面光滑或有细毛,叶缘有锯齿 状齿牙。叶子的颜色因品种而异,有些品种的叶子为绿色,有些为暗红 色或紫色。
花序特征
五宝珠的花序为伞形花序,花冠呈漏斗状,颜色多为粉红色、深红色或 白色。花朵大小和形状因品种而异,但通常都比其他杜鹃花品种要大。
分布范围
原产地
五宝珠的原产地是中国中南部地 区的高山地区,如湖北、湖南、 四川、贵州等地的高山峡谷地带 。
分布地区
现在五宝珠已经分布到世界各地 ,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地的 高山地区。
杜鹃花五宝绿珠
03
形态特征
花朵形态
五宝绿珠的花朵较大,花瓣厚实,色 泽鲜艳,通常为绿色或淡绿色,花朵 形状较为整齐,观赏价值高。
03
果实特征
五宝珠的果实为蒴果,形状为圆锥形或球形,颜色为黄色或红色。每个
果实中包含数个种子。
生长习性
生长环境
五宝珠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喜欢凉 爽湿润的气候,不耐高温和严寒。它们 通常生长在富含有机质和排水良好的土 壤中。

杜鹃花属映山红的解剖学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

杜鹃花属映山红的解剖学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
科学价 值 。 1 材 料与 方法
11 材 料 .
研究用正置生物显微镜进行观测 、 拍照。并对部分数
量 特征进 行统 计分 析 。一般 选取 3 个 视野 进行 统 O 计 , 足 3 视野 的按 实有 数进 行计 算 。 不 0个
扫 描 电镜 法


采 集 杜 鹃 花 属 映 山 红 ( hddn rn i i R ooedo s i ms
关键 词 : 映山红; 花瓣; 花鳞片; 叶片; 解剖特征
中图分类 号:6 52 ¥ 8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 9 32 0 )4 0 4 — 4 1 8 5 6 (0 70 — 1 2 0 0
杜鹃花属隶属的科 、 目等大分类单位的分子系统
学研究在上世纪 9 年代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其范围 O 界 定 目前 也 比较 清 晰t] 世 纪 以来 , 着 大分 支 内 t, -本 2 ' 随 细化研究的增多 , 因而属乃至种的研究受到重视。杜 鹃花属是一个较 自然的分类群 , 属中的种类具有较近 的亲缘关系 , 但在各种间仍存在明显结构差异 。杜鹃
种 名 采 集 地 凭 证 标 本 映 山红 福建旗山森林公 园( 海拔 10m CYD n( 1 ) ..eg邓传 ̄) 00 1 0 0 23 6
12 . 方 法
1 . 花 瓣及 叶片横 切 面观 测 的 处理 方法 .1 2
石蜡 切 片法
花属植物的一般解剖特征 已有报道 , 但其 系统解剖
子 溅 射 镀 膜 仪 喷 金 镀 膜 ,S - 5 1L JM- 3 0 V扫 描 电 镜 观 察、 照, 拍 并对 部分 数量特 征进 行统 计分 析 。 本文对 花

大白杜鹃子房解剖结构及其生态意义

大白杜鹃子房解剖结构及其生态意义

大白杜鹃子房解剖结构及其生态意义宋杰;马绍宇;蔡艳飞;张露;杨维;解玮佳【摘要】The ovary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 and its changes during the fruit development were ob-serv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paraffin section method,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istil of R. decorum was compound pistil and had open-type of style with wet stigma. The ovary was of axile placent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ovules.The ovules were developed obviously 30 days after pollination.The septum was developed from the ovary wall 60 days after pollination. The septum was formed and the seed wing was developed 90 days after pollination.The seed wing was formed and the hilum was developed 150 days after pollination.The ovary wall of R.decorum was thick and hard,which provided a good protection for the seed development,and was a performance of plant adap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 huge number of seeds also en-sured the source of species reproduction in the nature.%用常规石蜡制片对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的子房解剖结构及其在果实的发育过程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生态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白杜鹃雌蕊为复雌蕊,湿柱头,花柱为开放型花柱,胚珠数量众多,中轴胎座.授粉后30 d胚珠发育明显;授粉后60 d 子房壁发育出隔片;授粉后90 d隔片发育完成,种子发育出尾翅;授粉后150 d种子尾翅发育完成,种脐明显.大白杜鹃雌蕊子房壁厚而坚硬,为种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保障,是植物对其生境适应的一种表现.同时,众多的种子数量也从源头保证了物种的繁衍.【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大白杜鹃;子房;解剖;结构【作者】宋杰;马绍宇;蔡艳飞;张露;杨维;解玮佳【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5;云南省花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21杜鹃属(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科(Ericaceae)中最大的属,也是北温带植物区系中的大属之一。

不同海拔长白山牛皮杜鹃叶片适应性结构的对比分析

不同海拔长白山牛皮杜鹃叶片适应性结构的对比分析


要: 以 长 白 山牛 皮杜 鹃 为试 材 , 研 究 比较 了 l 5 0 0 、 1 8 0 0 、 2 1 0 0 、 2 4 0 0 m 4个 不 同海 拔 高
度牛皮杜鹃种 群的叶 片表面形 态结构特征和 叶片功能性状 。结果表 明: 不同海拔 高度 的牛皮杜 鹃叶片上表皮细胞 随海拔 高度的升 高而排 列比较 疏松 , 叶片下表皮 细胞排 列 比较有规 则 。叶干 物质含量随海拔增加 而增加 , 低海拔与高海拔 的叶干物质含量差异显著 ; 比叶面积随着海拔增加
1 . 2 试验材料 于2 0 0 9年 1 0月 , 在 长 白山 区海 拔 1 5 0 0 、 1 8 0 0 、 2 i 0 0 、 2 4 0 0 1 T I 4个种群采 集牛 皮杜 鹃成熟 叶片 。为减 小试验材料 间的误差 , 每一海拔高度选择 1 0 a 生相 同生
而减少, 海拔 1 8 0 0 1 T I 叶 片 比叶 面积低 于其 它 3个海 拔 高度 ; 叶厚 随 海拔 增 加 而 增加 , 海拔 1 8 0 0 I T I
叶片厚度 高于其它 3个海拔 。
关键词 : 适 应性结构 ; 功能性状 ; 不同海拔 ; 牛皮杜 鹃
中图 分 类号 : S 6 8 5 . 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0 0 1 -0 0 0 9 ( 2 0 1 3 ) 1 9 一O O 8 O 一0 4 牛 皮杜 鹃 ( R h o d o d e n d r o n c h r y s a n t h u m P a l 1 . ) 属 杜 鹃
剖结构 的差异 。丁洪玲等[ 2 ] 对 牛皮 杜鹃解剖研究得 出,
牛皮杜 鹃叶的特殊 结构是 抵御高 山低温 恶劣生存 环境

4个杜鹃花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4个杜鹃花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4个杜鹃花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高晓宁;赵冰;刘旭梅;黄文梅【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04【摘要】杜鹃花Rhododendron抗旱性较差,限制了它们在北方干旱地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研究杜鹃花的抗旱性可为它们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以西洋杜鹃‘蓝茵’Rh.‘Lan Yin’‘国旗红’Rh.‘Quoqihong’‘爱丁堡’Rh.‘Aidingbao’‘粉珍珠’Rh.‘Fenzhenzhu’等4个杜鹃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叶片解剖结构及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杜鹃花品种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筛选与抗旱性关联较大的叶片解剖及生理指标。

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4个品种的总含水量、可溶性糖、脯氨酸质量分数等显著升高(P〈0.05),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细胞膜稳定性等显著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先显著增强后会受到一定的抑制(P〈0.05),‘蓝茵’和‘爱丁堡’的过氧化氢质量摩尔浓度随干旱胁迫的增加而下降,‘国旗红’和‘粉珍珠’的过氧化氢质量摩尔浓度先显著降低再显著升高(P〈0.05)。

抗旱性为‘蓝茵’〈‘国旗红’〈‘粉珍珠’〈‘爱丁堡’。

叶片解剖结构上,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和叶片结构紧密度与杜鹃花抗旱性关联紧密,对应的相关度分别为0.850,0.733,0.711。

生理指标上,脯氨酸质量分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过氧化氢质量摩尔浓度与杜鹃花抗旱性关联紧密,对应的相关度为:0.893,0.703,0.699。

以上6个指标可以作为评价杜鹃花抗旱性的主要指标。

【总页数】11页(P597-607)【作者】高晓宁;赵冰;刘旭梅;黄文梅【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4【相关文献】1.不同大豆品种在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2.4个杜鹃花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3.四个无花果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4.基于实验室条件的干旱胁迫下4个烤烟品种(系)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5.干旱胁迫下不同绣球品种生理响应与抗旱性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鹃品种介绍

杜鹃品种介绍

据调查统计,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多鳞杜鹃、麻花杜鹃、绒毛杜鹃、拟黄花杜鹃、星毛杜鹃、圆叶杜鹃、芒刺杜鹃、毛喉杜鹃、疏叶杜鹃、树生杜鹃等野生杜鹃花30余种;且存在尖叶美容杜鹃、毛果长蕊杜鹃等3变种,种类数量占整个四川杜鹃花种类(189种)的1/5。

其中,尖叶杜鹃、星毛杜鹃、腺果杜鹃和大钟杜鹃是杜鹃花科植物四川特有种。

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的,要推杜鹃花了。

白居易赞曰:"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在世界杜鹃花的自然分布中,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匹敌,中国,乃世界杜鹃花资源的宝库!今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足见人们对杜鹃花的厚爱。

杜娟花是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900余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而以亚洲最多,有850种,其中我国有530余种,占全世界种类的59%,特别集中于云南、西藏和四川三省区的横断山脉一带,是世界杜鹃花的发样地和分布中心。

喜马拉雅山脉的不丹、锡金、尼泊尔、缅甸、印度北部,种类也较多,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和高加索仅有少数种类。

此外,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地区约有280种,是杜鹃花的次生分布中心。

其中新几内亚有160余种,印尼100余种,菲律宾、越南和马来半岛10-20种,由于该区为热带岛屿山岳,属多湿气候,所产杜鹃花几乎全为附生灌木型,其种子有奇异的丝状长尾状附属物,形成热带高山的特殊类型。

北美洲仅有24种,分布于美国沿大西洋、太平洋的两岸,以及加拿大、阿拉斯加和格陵兰。

欧洲更少,仅有9种,个别种分布在环北极。

大洋洲仅有1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昆士兰,同属热带高山类型。

我国杜阳花的分布经近代植物学家的调查研究,已经基本清楚,长江以南种类较多,长江以北很少;云南最多,西藏次之,四川第三,离此中心愈远,种类愈少。

新疆、宁夏属干旱荒漠地带,均无天然分布。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杜鹃花(Rhododendron)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属于杜鹃花科。

它以其美丽的花朵和丰富的颜色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杜鹃花的结构层次可以从整个植物的层次、花朵的层次和细胞的层次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整个植物的结构层次:1.根系:杜鹃花的根系主要分为主根和侧根。

主根向下生长,侧根则从主根发出,向四周扩展,增加植物对土壤的吸收面积。

2.茎:杜鹃花的茎主要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传导水分和养分。

茎株通常为匍匐或直立,高矮不一3.叶:杜鹃花的叶片为单叶或复叶,形态各异,通常呈椭圆形或披针形。

叶子上有细小的绒毛,起到保护和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用。

4.花序:杜鹃花的花序通常为伞形花序,花序由许多小花组成,呈伞状排列。

每个小花由苞片、花萼、花瓣和花蜜腺等组成。

二、花朵的结构层次:1.花萼:杜鹃花的花萼通常由5片绿色或红色的萼片组成,它们围绕在花瓣和花药的周围,有保护花蕾的作用。

2.花瓣:杜鹃花的花瓣具有丰富的颜色和各种形状,有的是纯一色的,有的是多色的。

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吸引了昆虫的注意,从而促进了授粉的过程。

3.花药:杜鹃花的花药是雄蕊的一部分,它们含有花粉,负责产生和释放花粉。

花药通常呈长筒状,位于花瓣之下。

4.雄蕊:杜鹃花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负责产生雄性生殖细胞(花粉)。

雄蕊的数量通常与花瓣的数量相同。

三、细胞的结构层次:1.细胞壁:杜鹃花的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构成,具有机械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

2.细胞质:杜鹃花的细胞质包含细胞核、细胞器和细胞液等组成部分,它们负责细胞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3.叶绿体:杜鹃花的叶绿体是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结构,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等色素,负责吸收太阳光并产生养分。

4.细胞核:杜鹃花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心,包含遗传信息和控制细胞活动所需的基因。

5.液泡:杜鹃花细胞内含有许多液泡,液泡内含有多种溶质,负责细胞内物质的贮存和运输。

总结起来,杜鹃花的结构层次包括整个植物的层次、花朵的层次和细胞的层次。

杜鹃花遗传多样性及品种分类研究

杜鹃花遗传多样性及品种分类研究

杜鹃花遗传多样性及品种分类研究杜鹃花(Rhododendron SPP.)是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的植物的总称,具有树姿优美、花繁色艳、四季常绿等特点,观赏价值极高,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在盆景生产、旅游景观开发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我国杜鹃花品种资源存在着系统分类不明确、资源不清楚、新品种命名和分类混乱等问题,这些影响了对杜鹃花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品种登陆。

此外,由于受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对西藏地区野生杜鹃花种质资源现状、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变异特点等的研究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对西藏地区杜鹃花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和科学的保护,严重阻碍了杜鹃花的育种工作的开展。

因此,为保护西藏地区野生杜鹃花资源的多样性和对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进一步的杜鹃花品种资源的资源多样性以及品种分类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连续两年对西藏地区的野生杜鹃花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I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杜鹃花的亲缘关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先后调查了两个地市的杜鹃花品种资源,利用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研究和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杜鹃花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和分类初探。

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并收集了杜鹃花品种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5个品种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

统计并整理了杜鹃花品种的42个性状指标,包括叶片解剖结构数据和植株表型性状,对所有统计的性状指标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11个性状,得到了影响品种分类较大的形态特征。

2.补充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杜鹃花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利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17个杜鹃花品种的亲缘关系。

ISSR和AFLP均扩增出了多态性高的基因片段,其中ISSR筛选得到的引物共扩增出133个基因位点,多态位点129个;AFLP实验共扩增出267个基因片段位点,获得多态位点251个。

两种标记的聚类分析中,17个品种均被分成了两个大类,其中一类有相同的杜鹃花品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种源的情况下,花期是影响杜鹃花品种分类的重要因素。

杜鹃花品种大全

杜鹃花品种大全

杜鹃花品种大全杜鹃花,又称杜鹃,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植物,其花色艳丽,形态各异,备受人们喜爱。

杜鹃花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其品种繁多,种类繁杂。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杜鹃花的品种大全。

一、落叶杜鹃。

落叶杜鹃是杜鹃花的一种,其特点是在秋季叶子会逐渐变红并掉落,形成一片红叶的景象。

落叶杜鹃的花朵颜色丰富多彩,有红色、粉色、白色等多种颜色,花形也各异,有漏斗形、喇叭形等。

这种杜鹃花适合种植在庭院、花园中,能够增添一份秋日的浪漫气息。

二、常绿杜鹃。

与落叶杜鹃相对应的是常绿杜鹃,这种杜鹃花的特点是四季常青,不会掉叶。

常绿杜鹃的花色也非常丰富,有红、粉、白、黄等多种颜色,花型各异,有的呈钟形,有的呈喇叭形,非常美丽。

常绿杜鹃适合种植在庭院、花坛中,能够为整个园林增添一份生机和色彩。

三、毛杜鹃。

毛杜鹃是杜鹃花的一种变种,其特点是花朵上有一层绒毛,使得花朵看起来更加柔软和细腻。

毛杜鹃的花色也非常漂亮,有红、粉、白等多种颜色,花型各异,非常吸引人。

毛杜鹃适合种植在花园、山坡等地方,能够为这些地方增添一份野趣和生机。

四、树杜鹃。

树杜鹃是杜鹃花中的大型品种,其植株高大挺拔,花朵也较大,花色丰富多彩,有红、粉、白等多种颜色。

树杜鹃适合种植在庭院、公园等开阔场地,能够为这些地方增添一份壮观和气势。

五、地被杜鹃。

地被杜鹃是杜鹃花中的矮生品种,植株矮小且丰密,花朵也较小,花色丰富多彩,有红、粉、白等多种颜色。

地被杜鹃适合种植在花坛、花园中,能够为这些地方增添一份娇艳和活泼。

六、杂交杜鹃。

杂交杜鹃是近年来培育出的新品种,其花色更加丰富多彩,花型更加多样化,深受人们喜爱。

杂交杜鹃适合种植在各种场所,无论是庭院、花园还是公园,都能够为这些地方增添一份独特的色彩和魅力。

总结,杜鹃花品种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无论是落叶杜鹃、常绿杜鹃,还是毛杜鹃、树杜鹃,抑或是地被杜鹃、杂交杜鹃,都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和美好。

毛鹃东鹃西鹃夏鹃区别

毛鹃东鹃西鹃夏鹃区别
毛鹃,西鹃,东鹃,夏鹃的区 别,景观用途
———景观植物学
毛鹃(别名映山红,山蹴鞠)
• 常绿或半常绿灌木 杜鹃花科 • 叶:叶纸质,椭圆形,披针形;叶表、背均有毛 • 花:花2~3朵与新梢发自顶芽,雄蕊5枚,花萼大, 5深裂 • 产地:各地栽培,江西省西北九岭山地区有野生毛 鹃 • 习性:耐寒,怕热,耐半阴,不耐长时间强光暴晒, 冬季能耐-8℃低温。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 的酸性沙质壤土为宜
区别 叶型
• 东鹃:叶薄色淡,毛少有光亮; • 毛鹃:叶大、长且粗糙多毛; • 西鹃:叶厚实深绿,毛少,叶形有光叶、 尖叶、扭叶、长叶与阔叶之分; • 夏鹃 :叶片狭小,排列紧密。
区别 花形态
• 东鹃:花朵最小,4月开花,着花繁密, 单 瓣或由花萼瓣化而成筒瓣,少有重瓣,花 色多; • 毛鹃:花大单瓣,宽漏斗状,少重瓣,花 色一般为红、紫、粉白及复色; • 西鹃:花美为杜鹃之最,花期4至5月; • 夏鹃:先枝后花,花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中 旬,花色、 花瓣同西鹃
西鹃(即西洋杜鹃)
• 常绿灌木 杜鹃花科 • 叶:叶互生,叶片卵圆形,全缘,长椭圆形, 深绿色 • 花:总状花序,花顶生,花冠阔漏斗状,花有 半重瓣和重瓣 • 产地:最早在荷兰、比利时育成。温带,亚热 带分布广泛 • 习性:喜温暖、湿润、空气凉爽、通风和半阴 的环境。要求土壤酸性 肥沃,忌曝晒
东鹃
• 常绿矮灌木 杜鹃花科 • 叶:叶卵形,叶片薄,毛少,有光泽 • 花:开花繁密;多数花萼演变成花冠形成双 套 • 产地:为日本石岩杜鹃杂交而来 • 习性:喜温凉湿润的气候,不耐强光曝晒, 在深厚肥沃的微酸性砂质土壤上生长良好, 不耐盐碱和钙质土壤
夏鹃
• 常绿灌木 杜鹃花科 • 叶:枝叶纤细、分枝稠密,树冠丰富、整齐,叶 片排列紧密 • 花:花色、花瓣同西鹃一样丰富多彩,开花最晚 • 产地: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 • 习性:林下。

5种杜鹃花叶片生理特性对海拔高度适应性初探

5种杜鹃花叶片生理特性对海拔高度适应性初探

5种杜鹃花叶片生理特性对海拔高度适应性初探
胡余楠;张涛;胡菀;梁同军;唐忠炳;彭焱松
【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年(卷),期】2024(43)5
【摘要】目的:探究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在低海拔地区生长的适应性
响应机制。

方法:本研究选取5种杜鹃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统计分析其叶片长宽比、光合色素含量、花青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差异及其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初步探究了杜鹃花属植物在低海拔地区的形态、生理适应性响应机制。

结果:(1)5
种杜鹃花叶片的长宽比随海拔高度变化无显著变化规律;(2)5种杜鹃花叶片中叶绿
素a、叶绿素b、花青素含量整体上随海拔的升高呈减少趋势;(3)白花杜鹃、杜鹃、锦绣杜鹃的丙二醛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鹿角杜鹃和猴头杜鹃的丙二醛含
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但鹿角杜鹃在两个海拔地的丙二醛含量均较低。

结论:5种
杜鹃花属植物在两种海拔栽培地均具有一定的生境适应性。

【总页数】6页(P57-62)
【作者】胡余楠;张涛;胡菀;梁同军;唐忠炳;彭焱松
【作者单位】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4
【相关文献】
1.杜鹃花叶片N/P·LMA与生态适应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2.乌拉尔甘草叶片的泌盐特性及生理适应性
3.离体蚕豆叶片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变化初探
4.博落回叶片水分含量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初探
5.保水处理对橡胶树叶片生理特性及胶乳产量的影响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锦绣杜鹃花药发育及散粉孔形成的形态与解剖学研究

锦绣杜鹃花药发育及散粉孔形成的形态与解剖学研究

锦绣杜鹃花药发育及散粉孔形成的形态与解剖学研究作者:马海英杨瑞杨柳丁开宇来源:《广西植物》2024年第04期摘要:被子植物中部分類群的花药开裂方式为孔裂,人们对此类花药的发育与散粉孔的形成及散粉机制了解甚少。

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的花药普遍为顶孔开裂,为探究其花药的发育和散粉孔的形成及散粉机制,该研究对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 pulchrum)进行了解剖观察和石蜡切片。

结果表明:(1)锦绣杜鹃花药顶端成孔区与花药主体具有不同的组织构成,成孔区由薄壁组织构成,起源于雄蕊原基顶端的分生组织,花粉成熟时薄壁细胞分解成为散粉孔;花药的主体由孢原细胞发育而来,孢原细胞经多次分裂分化成为具多层花药壁的花粉囊。

(2)锦绣杜鹃的花药壁在小孢子母细胞至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发育完全,有6~7层细胞,包括1层表皮、2~3层药室内壁、1~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中层在小孢子四分体形成后即分解,绒毡层在花粉完全成熟前分解消失,花药壁在花粉成熟时有表皮和2~3层药室内壁。

(3)与纵裂型花药不同,锦绣杜鹃的药室内壁在花粉成熟时不发生纤维化,但因积累多糖而增厚,具有韧性和弹性。

(4)锦绣杜鹃花粉发育过程中小孢子母细胞产生的4个小孢子不分离,成熟花粉为四合花粉,花粉间具有粘丝。

推测锦绣杜鹃具多层药室内壁且加厚可使花粉囊空间缩小,从而将上部花粉“挤出”散粉孔,而花粉间的粘丝使昆虫传粉时可将花粉成团带出,其药室内壁多层且积累多糖是与顶孔开裂相适应的特征。

关键词:杜鹃属,锦绣杜鹃,花药发育,孔裂,药室内壁,薄壁组织中图分类号: Q9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142(2024)04-0721-09Anther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dehiscencepore in Rhododendron × pulchrumMA Haiying1, YANG Rui2, YANG Liu1, DING Kaiyu1( 1. School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4,China;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4, China )Abstract: Flowers of Rhododendron have unique poricidal dehiscence anther, but the formation of the dehiscence pore and the mechanism of pollen releasing are not fully 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anther development of Rhododendon × pulchrum through microdissection and paraffin section to find out how the dehiscence pore develops and what tissues are involved in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The tissue forming the apical por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anther diverg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stamen development. Thedehiscence pore is formed by breaking down of parenchyma tissue,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apical meristem of stamen primordium. The body part of the anther comes from the archesporial cells and they develop into regular pollen sacs with multi-layered anther walls. (2) The anther wall is fully differentiated at the stages from microspore mother cell to microspore tetrad, with 6-7 layers of cells, including 1 layer of epidermis, 2-3 layers of endothecia, 1-2 layers of middle layers and 1 layer of tapetum. The middle layers soon break down after completion of microspore tetrads and the tapetum disappears before the pollen tetrads are fully mature. The epidermis and 2-3 layers of endothecia remain to the end. (3) Unlike those of longitudinal dehiscent anthers, the endothecia of Rhododendon× pulchrum are not fibrous at maturation. Instead, they are persistent and somewhat elastic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polysaccharide granules in cells. (4) The four microspores produced by one microspore mother cell do not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and the pollens are released as tetrads, with viscous threads between pollens and among tetrads. The authors assume that the thickened multi-layer endothecia reduced the inner volume of the pollen sacs, therefore the pollen tetrads at the top are “squeezed out” from the dehiscence pore, and the viscous threads allow the pollen tetrads to be pulled out in clusters by pollinators.Key words: Rhododendron, Rhododendron × pulchrum, anther development, poricidal dehiscence, endothecium,parenchyma花药是雄蕊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与花粉粒形成及释放有关的生殖和营养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鹃花3个品种比较解剖学研究摘要运用徒手制片法、扫描电镜法的方法、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镜,对杜鹃花3个品种皇冠杜鹃、小叶铁红、绝代佳人的叶片、叶脉、叶柄、花瓣、花萼片的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①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上、下表皮的角质层厚度并没有随叶片厚度呈规律性变化。

②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厚度与花瓣的厚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③杜鹃花3个品种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特征如下: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类型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特征如花瓣顶部与底部上表皮表皮毛的有无、下表皮的气孔密度、细胞纹饰均具有一定的品种分类学意义。

④杜鹃花3个品种的叶片气孔基本分布于下表皮。

由于气孔的发生可能与原始性有关,因此研究气孔在叶表面的发生很有意义,同时,也为研究杜鹃花的生物进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⑤从所观测到形态结构特征的相似性综合分析得出:杜鹃花3个品种中皇冠杜鹃与小叶铁红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绝代佳人亲缘关系较远。

⑥晶细胞的有无、角质或蜡质的厚度、表皮的类型和密度、气孔指数、叶柄和叶脉的断面形状及维管束的排列、腺体的有无等特征均可以作为判断该品种生态学适应意义的参考指标。

⑦研究所观测的杜鹃花3个品种叶片、中脉、叶柄、花萼片及花瓣的结构的形态解剖学特征说明其有着较强的扩展分布的能力,也有较强的适应力。

各品种之间的不同是其对周围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独特的对环境适应的结构特征,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

关键词杜鹃花;品种;形态解剖;生态学意义稳定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叶片结构的特殊性,包括叶片厚度、下皮的有无、栅栏组织的层数、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比、分泌组织油细胞的大小以及分布密度等,都可以为植物的系统划分和品种鉴定提供有效的证据[1]。

杜鹃花属植物叶表皮显微特征存在着较多的共性,但是不同属种的上下表皮细胞大小、细胞垂周壁式样以及气孔器的密度等特征均存在差异,可为属种的划分提供分类依据。

不同植物叶柄的维管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解剖特征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植物叶柄的解剖结构特征在不同种及同种不同变种上存在差异,叶片中脉的解剖结构特征对其在不同分类群中的地位有界定作用。

有关杜鹃花科植物叶解剖特征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叶表皮显微结构、表皮毛、基本薄壁组织、中脉等方面[2]。

花作为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在系统发育中是比较保守的,在系统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对杜鹃花属植物花部器官显微结构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

该研究着重从叶片、叶脉、叶柄、花瓣、花萼片的解剖结构入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杜鹃花3个品种做了系统地观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所用材料为杜鹃花科3个品种:皇冠杜鹃(R1)、小叶铁红(R2)、绝代佳人(R3)。

样品采集地等详见表1,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AFU)。

试验材料种的分类位置采用谭沛祥[3]系统进行阐述。

试验选取叶片、叶柄、主脉、花瓣以及花萼片作为观测材料。

叶片取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枝条中顶部以下第4或5位成熟功能叶,叶片采集方位尽量保持一致;叶柄和主脉取自相应的叶片;花瓣及花萼片取自树冠外围中上部向阳处的花朵,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

将所采集的样品及时带回实验室,按不同试验要求与方法进行处理。

1.2样品的制备与观察1.2.1样品的制备。

叶片取样部位为叶片中部靠近中脉两侧约0.3 cm处;中脉的取样部位为健康叶片的中部;叶柄的供试材料选取靠近叶片基部的部分;花瓣取样部位为合瓣花喉部带斑点一裂花瓣的顶部和底部;花萼片取6朵花的萼片,每枚萼片与喉部带斑点的花瓣底部相连。

1.2.2叶片的处理方法。

叶片形态解剖,样品处理采用徒手制片法和扫描电镜法。

①徒手制片法。

参照洪亚平等[4]文献中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将供试材料切成0.5 cm2的正方形,在沸水中煮10~15 min,用次氯酸钠浸泡12~24 h,徒手撕取叶片的上下表皮,清水冲洗,酒精系列脱水,制成永久装片,在Nikon(eclipse 80i)研究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对叶表皮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依据Wilkinson[5],个别术语采用Dilcher[6]的概念。

叶表皮的观察在脉间区域进行。

数量特征的统计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实有数进行计算。

②扫描电镜法。

参照郭素枝[7-8]中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将供试材料切成0.5 cm2的正方形,在戊二醛溶液中固定24 h以上,然后用酒精系列脱水,临界点干燥法进行干燥,用双面胶在铜台上粘样,JFC-1200离子溅射镀膜仪喷金镀膜,JSM—5310LV扫描电镜观察和拍照。

对叶片表皮扫描电镜特征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依据Carpenter[9]、陈家宽等[10]文献中的概念。

数量特征的统计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照实有数进行计算。

叶片数量解剖,采用石蜡切片法。

参照李正理[11]的方法,主要步骤为:将供试材料切成2 mm宽、5 mm长的长方形小块(叶柄、主脉直接切成0.5 cm长的小段),FAA固定液固定,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渗透,石蜡包埋,手摇式切片机切片,切片厚度8~12 μm,番红-固绿染色,PAS染色作对照,中性树胶封片。

树胶干燥后即可用Nikon(eclipse 80i)研究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测、拍照。

选取能代表叶片解剖特征的结构进行观测、拍照。

对叶片石蜡切片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参考陈家宽等[10]、石登红等[12]的概念;并对部分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实有数进行计算。

1.2.3叶柄和中脉的处理方法。

对叶柄和中脉的研究主要采用石蜡切片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测,具体操作参考叶片处理方法中的石蜡切片制样方法。

由于叶柄和中脉的质地与叶片的有一定差异,在试验过程中对叶柄和中脉各步骤的处理时间比叶片延长1~2 h。

对叶柄和中脉石蜡切片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参考石登红等[12]、K·伊稍[13]研究结果。

1.2.4花瓣和花萼的处理方法。

花瓣的形态解剖、样品处理采用徒手制片法和扫描电镜法;花萼片的解剖采用扫描电镜法。

①徒手制片法。

因为花萼较小,无法制得徒手切片,所以主要是花瓣用此方法。

用双面刀片将新鲜的喉部带斑点的花瓣表皮撕下,放入清水中,然后对撕下的表皮用酒精进行梯度脱水,染色,盖盖玻片。

制成临时装片后即可用Nikon(eclipse 80i)研究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测、拍照。

②扫描电镜法。

参考叶片的处理方法中扫描电镜制样方法。

对花瓣和花萼扫描电镜的描述该文所用术语主要参考Christensen等[14]、郭素枝等[8]文献中的标准;并对部分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实有数进行计算。

花瓣的数量解剖采用石蜡切片法。

参考叶片处理方法中石蜡切片的制样方法;由于花瓣与叶片的质地不同,在对花瓣各步骤的处理时间上一般会减少1~2 h。

对花瓣石蜡切片的描述该文所用的术语主要参考郭素枝等[8]、K·伊稍[13]文献的概念,并对花瓣部分数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一般选取30个视野进行统计,不足30个视野的按实有数进行计算。

石蜡制片结果表明,杜鹃花3个品种花瓣上下表皮细胞的厚度差异相差不大,但基本薄壁组织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花瓣表皮一般有角质层的分布,不同种间角质层的厚度略有不同。

由此可知,杜鹃花属植物的花瓣尽管比较特化,但其对不良生境有一定的适应性;杜鹃花3个品种花瓣顶部上下表皮细胞的厚度差异大,上表皮厚度明显大于下表皮;底部花瓣厚度均比顶部的厚;基本薄壁组织厚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花瓣下表皮有特殊的双层细胞结构;花瓣的基本薄壁组织细胞形状较规则、排列紧密,一般认为基本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有利于植物对干旱等不良环境的抵抗,而胞间隙发达则有利于气体的交换和水分的蒸发;花萼片的上下表皮均有角质或蜡质的分布,且下表皮更明显;角质层或蜡质层以及表皮毛的存在有利于植物保护幼嫩的花朵,抵抗不良的外界环境,是植物对其生境适应的一种表现。

由于花萼片在脱落前大多为绿色,内含叶绿素,有一定的光合作用能力。

4参考文献[1] 容丽,陈训,汪小春.百里杜鹃杜鹃属13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生态适应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84-1088.[2] 余兴卫.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一些植物的形态解剖与园林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3] 谭沛祥.华南杜鹃花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29-148.[4] 洪亚平,潘开玉,陈之瑞,等.防已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系统学意义[J].植物学报,2001,43(6):615-623.[5] WILKINSON H P. Leaf anatomy of Tinomiscium andFibraurea(Menisp-ermaceae tribe Fibraurea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ticifers and astro-sclereids[J].Kew Bull,1986(41):153-169.[6] DICHER D L.Approach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giosperm leaf remai-ns[J].Bot. Rev.,1974,40(1):1-157.[7] 郭素枝.扫描电镜技术及其应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00-155.[8] 郭素枝,马庆奎,王峻鹏.桂花、白兰叶表皮污染物去除方法的比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2):130-133.[9] CARPENTER K J. Stomatal architecture and evolution in basal angios-perms[J].Am J Bot,2005(92):1595-1615.[10] 陈家宽,王玉国,李光照,等.中国杜鹃花属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2007,45(1):1-20.[11] 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2] 石登红,陈训.6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叶片结构的研究[J].贵州科学,2005,23(3):39-45.[13] K·伊稍.种子植物解剖学[M].李正理,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4] CHRISTENSEN K L,HANSEN H V. SEM-studies of epidermal patterns of petals in the angiosperms[J].Opera Bot,1998(135):1-199.[15] 李晓储,黄利斌,张永兵,等.四种含笑叶解剖性状与抗旱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2):177-181.[16] FAHN A.植物解剖学[M].吴树明,刘德仪,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