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

合集下载

17年小说发展 (2)详解

17年小说发展 (2)详解

第二章小说第一节“17年”的小说创作第一阶段:(1949.10—1952)开创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初步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7—1962)大丰收阶段第四阶段:(1963—1966.10)欠收阶段一、开创阶段(1949.10—1952年)(一)从题材上看:(1)描写民主革命战争和描写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刘白羽:《火光生前》马加:《开不败的花朵》陈登科:《活人塘》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柳青:《铜墙铁壁》(石得富)巴金:《黄文元同志》、《团圆》谷岩:《枫》路翎:《初雪》《洼地上的“战役”》《战士的心》陆柱国:《上甘岭》杨朔:《三千里江山》(2)反映农民题材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强扭的瓜不甜》马烽:《结婚》(田春生、杨小青)、《一架弹花机》(宋师傅,张宝宝)(二)创作特点A、题材比较狭窄,题材主要是农业题材和民主革命。

B、普遍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有图解当时的政策运动,反映生活比较肤浅。

C、文学评论简单粗暴:萧(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对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李克(我、夫),张同志(妻子)陈涌:《肖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人民日报》的《人民文艺》副刊(51.6.10)李定中(冯雪峰):《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者——给肖也牧的一封信》陈涌:《肖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是“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体现现实生活、表现生活的,夸张地描写了女主角的日常生活作风,把一个农民出身的女干部写成一个粗恶丑陋的形象。

”他认为这是作者进入城市以后,旧观点、旧趣味的故我复萌。

它所以带有严重的性质,因为不是本人的问题,它反映了根据地文艺工作者,进城后在文艺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产生的一种不健康倾向的苗头,虽然这种倾向在现在还不是普遍存在着,但说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文艺工作者,尽管是“经过了较长的革命生活的锻炼”,在入城以后的环境中,特别容易引起旧思想感情的抬头,也特别容易接受各种外来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应当引起警惕。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 共。”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 的感慨。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年轻的通讯员与 一个过门才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 感情交流。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 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 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 意化的人际关系。


(三)《红岩》中的现代革命 1、“革命不回家”:《红岩》时代家庭失去 了它固有的血缘与亲缘的意义,让位于更加现 代的“同志”意识。如成岗和成瑶、华为和成 瑶、江姐和彭松涛、双枪老太婆和华子良的关 系等。它体现出政治生活中爱情的位置,爱情 必须从属于政治,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爱情不但 不具有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指向反动的政 治。 这种对家庭的拒斥并不是十七年文学的独创: 五四时代将“个人”与“家庭”对立——十七 年“大集体”与“小家庭”对立——文革中家


(二)《红岩》的文本结构 讲述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历史黑暗和光明交替 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不畏个人牺牲,领导革 命走向胜利。 小说的主要篇幅放在狱中斗争上,但同时也涉 及中共在城市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运动, 并组织了表现四川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 农民运动的另一条线索。1948年至1949年国 共战争的情势,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和政权的瓦 解,在小说中做了充分的描述。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一)
一、概述(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 有很大的份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作为这一段革命的“亲历者”, 极愿意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另一方面, 这一写作过程不仅是作者个体经验的表 达,也是对革命的经典化过程的参与。 这一题材的写作,既有文学史的意义, 也有现实政治的意义。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5、表现手法单一化 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注意故事的完 整、情节的生动和语言的通俗,注意通过人物的 言行、外貌,用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塑造形象,忽 视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没 有得到更好地体现。 6、作家队伍非专业化 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 具有历史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 成为了“一本书作家”,如杜鹏程、杨益言等, 作家的文学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

作品举隅: 严志和跟朱老忠说了会子话,有些累了,头晕晕的。懵里懵懂地又睡着了。恍恍惚 惚听得门响,睁开眼一看,是江涛回来了。江涛说:“明天就上济南去,忠大伯嫌坐火 车花钱多,要脚下走着。忠大娘正在蒸干粮。” 严志和试着抬了抬身子,说:“咳!我还是想站起来。你们明天要走,扶我去看看 咱的‘宝地’吧!” “‘宝地’卖了?”江涛才问这么一句,又停住。他想:“卖了就卖了吧!”他又 想起“宝地”,那是四平八稳的一块地,在滹沱河南岸上,土色好,旱涝保收。严志和 说:“这是你爷爷流下的血汗,咱们一家人依靠它吃穿了多少年,象喝爷爷的血一样呀! 老人家走的时候,说:‘只许种着吃穿,不许去卖。’如今,我成了不孝的子孙,把它 卖了,我把它卖了!今天不是平常日子,我再去看看它!”涛他娘说:“天黑了,还去 干吗?你身子骨儿又不结实。”
• 故事发生时间:清末民初 • 故事发生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 主体线索: • 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三代 人与冯兰池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斗争。
主要人物: 大贵
朱老巩
朱老忠
二贵 运涛
春兰
严萍
严老祥 冯兰池
严志和 江涛 冯贵堂
• 情节提要: • 冯兰池砸钟、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 朱老巩含恨离世 • 小虎子(朱老忠)远走他乡 • 朱老明状告冯兰池,惨败而终 • 若干年后,朱老忠携妻儿归乡 • 孩子们与冯兰池的斗争 • 冯兰池派人捉大贵去当兵 • 运涛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被捕 • 江涛走上革命道路,参与反割头税斗争 • 朱老忠等人入党 • 二师学潮,江涛被捕,朱老忠等人逃出魔掌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第二章  1949-1976年小说

上述创作,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 二十多年后,“重放的鲜花”。 这些作品主要是两方面的动向,一类 是“干预生活”,揭示官僚主义的,另一 类是对人性人情的深入触及。
“干预生活”类: 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革命意志衰退, 明哲保身的官僚主义者形象罗立正。 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思想僵化专制武 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陈立栋 。 李易《办公厅主任》装死躺下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 耿简(柳溪,女作家)《爬在旗杆上的人》 沽名钓誉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朱光 。
作品写了战争和人性的矛盾,战争的胜利是 以人性的必要牺牲作为前提的,但是健全 的人性是战争进行的目的和动力。作者肯 定了战士为了战争而对个人情感的牺牲, 但更着重写了人性的珍贵和美好。 批评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在某些读者 的心灵深处也形成了一个‘战役’,在那 里攻击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支援了个 人温情主义,并且使后者抬起头来”。

平地一声雷,震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 “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



严家:严老祥 严志和 严运涛、严江涛 冯家:冯兰池(冯老兰) 冯贵堂



Βιβλιοθήκη 《红》展示了好多条农民的革命斗争道路 和形式,展示了他们由自发到自觉的历程。 1、赤膊上阵——“古钟”事件 2、打官司——“对簿公堂” 3、“一文一武”的韬略 4、反割头税斗争 5、“保二师”学潮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表性作 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 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一 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括马 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山药 蛋派”之称。 另一个是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十七年小说讲解

十七年小说讲解

地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
现实主义的方法冲破了作家的历史局限,以它自
己的方式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1959年4月,《文艺报》发表署名武养的文章: 《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此人读了“那些并 不现实的作品后,总有一股无名的热血涌上心 来,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象“小腿疼”、“吃不饱”这样典型的 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 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 第二,社干部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的 笔下,他们都成了作风恶劣的蛮不讲理汉。 第三,从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所持 的态度是错误的。……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 和诬蔑。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多。 ——党自强


周扬: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特 殊的韵味。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一、5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三)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 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 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四)本阶段文学的缺陷:文艺政治化、题材单一 化、手法简单化、形象扁平化、作家非专业化
冲破禁区,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有: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对婚姻和爱情、对人性隐秘的探讨)、宗璞的《红豆》(对 少女初恋心态的探讨,以及个人情感与事业的关系探讨,揭示 的革命和祖国高于一切的主题)、丰村的《美丽》、李威伦的 《幸福》、刘绍棠的《西苑草》(写大学生恋爱的故事)陆文 夫的《小巷深处》(对旧社会一个妓女在新社会追求爱情的故 事,写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的复杂心灵)等
二、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柳青 梁斌 杨沫 李准 茹志鹃 孙犁 赵树理
三、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 《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 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 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十七年小说2

十七年小说2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简介
纯朴坚毅、不声不吭的王老虎
稳定深沉、默默奉献的孙全厚
脾性刚烈、宁折不弯的马全有
乐观开朗、活泼风趣的李江国
5.思想艺术特点:



(1)它描绘了一幅真实,动人的人民战争的 壮丽画面. (2)作品以高昂的笔调描绘了一系列人民 英雄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解 放军的崇高赞歌. (3)作品的格调高亢、气势雄伟。

四、革命的另类回忆
峻青、王愿坚
一、峻青,1923年出生于山 东海阳县一个贫农家庭,亲 历战争生活名世的《黎明的 河边》、《老水手爷爷》、 《党员登记表》等,写得曲 折、惊险、生动。
在峻青的小说创作中,描写革命战争年代斗争生活 的小说是其创作的主要成就,这些革命战争题材小说 的创作具有如下以下特点:1.峻青的小说大多具有单 纯集中的情节结构。《黎明的河边》叙述了交通员小 陈一家护送武工队干部过河的壮烈故事,在脉络清晰 单纯集中的情节中,讴歌了为革命而赴汤蹈火的献身 精神。《党员登记表》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淑英为保存 一张全区的党员登记表,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 2.峻青的小说刻画了诸多感人的英雄形象。为护送武 工队干部而牺牲亲人与自己的交通员小陈。3.峻青的 小说在写实中融入了浪漫色彩。峻青的小说常常以其 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为素材,以写实的笔调构成其小说 的基本风格,但是情节常常具有传奇色彩。
吴强《红日》
表现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山 东发起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 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故事,展开了 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的 画卷。
华东野战军一部,1946年秋涟 水战役中,被国民党军七十四师打 败。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七 十四师,毙敌师长张灵甫。
梁斌(1914-1996) 1. 生平与创作概况: 梁斌,河北蠡县人。 主要作品有《红旗谱》、《播火记》、 《烽烟图》、《翻身记事》等长篇小说, 《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夜之交流》 等短篇小说,其中以《红旗谱》成就最高。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第三节)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第三节)



三、新英雄传奇小说:
战争小说的传奇性

代表作: 《林海雪原》 《铁道游击队》、 《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 《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
( 歌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
曲波:(1923~2002) 《林海雪原》 (1957)
(一)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传奇性。 1、题材的传奇性。 2、景物的传奇性。 3、人物的传奇性。 少剑波、杨子荣、栾超家、座山雕 等。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 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 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 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 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 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 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 颤动着。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 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 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 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 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 上。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 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 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 年人的脸。

(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和审美模式。
二、“史诗性”的追求




“史诗”情结 。 (一)杜鹏程: (1921-1991) 《保卫延安》 (1954) 1947年陕北延安战事 。 英雄群像:彭德怀、周大勇 。
(二)吴强:(1910-1990) 《红日》 (1957)
新的突破和探索: 1、“史诗性”的艺术追求。 2、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1)揭示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性。 刘胜和石东根 (2)对敌人形象没有漫画化,脸谱化。 张灵甫、张小甫 (3)我军高级将领性格的丰富性。 沈振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4、艺术特征: (1)、心理刻画:细腻、逼真。对人物性 格的展示具有很大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挖掘具很 大的雕塑作用。 (3)、议论:议论的使用是作品成功的一 个重要方面,在对事件、人物的关系上运用了 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有时也夹叙夹议式的议论。 (4)、语言:朴实,充满感情。
二、赵树理及其短篇小说《锻炼锻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在题材上采取了一些传奇的情 节。如:奇袭虎狼窝、智取威 虎山、大战四方台等。 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高波、 白茹、李勇奇,以及匪首座山 雕等形象 艺术分析:人物各具个性特征。 环境描写特色鲜明,雪原、山 林等很多奇异神秘的环境描写 对传达有很好的作用。 叙事上,表现惊险传奇具有更 多的民间因素,节奏有张有弛。 文体上以民间为基础做一些现 代的改造,从通俗走向艺术化。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十二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十二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

除了成功塑造我军英雄人物形象外,《红日》还出色地刻画了几个富有特色 的反面人物。作者着重通过战局的发展逐层剖析他的丑陋灵魂。当 我军在孟良 崮包围了张灵甫的军队时,他虽然惊慌不已,也曾经担心国民党内部争 斗造成 “孤军突击”的后果,但是马上又被内心升腾起的威严和虚荣战胜,依然陶 醉 在 “天下无敌”的美梦中,这种心理描摹直接戳穿了张灵甫刚愎自用、色厉内 荏 的本质。在艺术构思上《红日》也体现出独到之处。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 个战役的描写 主次分明,张弛自如。全篇既有对战争全貌的观照,又有对战时 各个侧面的展示;既 有战争场面气势恢弘磅礴的表现,又有情趣盎然的生活画 面的巧妙穿插,使得作品疏 密相间、起伏跌宕,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对 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写法更是独具特色,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 累了宝贵的经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红岩》在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
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的命运展开描写的叙述模式,成功地塑造了
一系列英雄群体形象:有铁血丹心、铮铮正气的成岗;有忍辱
负重、长期装疯的华子良;有背叛自己的阶级、热切追求真理
的刘思扬……这些英雄形象像浮雕一样镌刻在当代文学的人物
画廊中。
《红岩》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它结构严整宏大,始终体现 出作者自觉的历史意识。在刻画人物时注意对比和层次,把英 雄人物的信仰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与反面角色的狡诈残忍、恐 惧胆怯两相对照;同时,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之间也相互映衬 ,有力地展现出当时斗争的历史面貌。采用多变的手法刻画人 物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对革命者受刑和就义场面的描写 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丰富了小说的艺术空间,避免了叙述上 的单调、重复。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刻画人物 和事件时有时放不开拳脚,人物个性不够突出等。

(6)第二章 十七年的小说(概述)

(6)第二章 十七年的小说(概述)


短篇小说: 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百合花》 峻青《黎明的河边》 峻青《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党费》 王愿坚《党费》 孙犁《山地回忆》 孙犁《山地回忆》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二.农村题材 (一)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长篇小说: 柳青《创业史》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 赵树理《三里湾》 周立波《山乡巨变》 周立波《山乡巨变》
吴强《红日》
对战争生活的描写有 更开阔的展现;英雄人物性 格更为丰富.
2,革命斗争题材: 罗广斌, 杨益言《 罗广斌 , 杨益言 《 红 岩》
江姐, 江姐 , 许云峰等英烈坚 贞不屈的事迹代《三家巷》 欧阳山《三家巷》
《一代风流》中的第一 一代风流》 卷,三家巷,是中国南方 都市社会的缩影.
短篇小说: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故事 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故事 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 二 )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 现状:
李准《李双双小传》 李准《李双双小传》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 新结识的伙伴》 马烽 《我的第一个上级》
三,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 周立波《铁水奔流》 周立波《铁水奔流》 艾芜《百炼成钢》 艾芜《百炼成钢》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草明《乘风破浪》 草明《乘风破浪》
3,成长题材: 梁斌《红旗谱》 梁斌《红旗谱》
绘制了中国共产党 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 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
杨沫《青春之歌》 杨沫《青春之歌》
知识分子成长史, 曾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 必读书.
4,革命历史传奇 --填补了通俗文学的空白 曲波《林海雪原》东北 曲波《林海雪原》东北 知侠《铁道游击队》 知侠《铁道游击队》鲁南 冯志《敌后武工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冀中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保定 冯德英《苦菜花》 冯德英《苦菜花》胶东

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

17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第二讲

(四)其他人物形象
• 卢嘉川——是一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英俊、潇洒,对生活有火一样的
热情,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牺牲精神,是林道静的革命引路人、楷模 和偶像。
• 江华——工人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他沉着、稳健、质朴,有丰富的斗
争经验和实际精神,在他的帮助下,林道静把革命的热情、理想逐步地融入 到了革命的实践活动中。
第三阶段:在斗争的风雨中成长, 在血与火的熔炼中成熟。 卢嘉川的被捕,终于使林道静 摆脱了感情的羁绊,走上了革命的 人生之途。在经历了无数次艰难的 考验和痛苦的磨砺以后,她成为了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 青 春 剧 之 照 歌 》
(三)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林道静形象,是我国三十年代革命知识青年的一个 典型。她是从反抗封建家庭、追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 族的解放、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 大众奋斗;从一个带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狂 热、幻想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无产阶 级先锋战士。林道静的道路在知识分子的革命人生中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林道静的形象告诉人们: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是 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革命斗争的 洪流中去,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解放 联系在一起,才有光明的前途。
• 林红——兼具卢、江二人的精神、气质。作为一位女性职业革命家,她将革
命者、妻子、母亲的的丰富性格融为一体。她的壮烈牺牲,使林道静实现了 精神的涅槃。
• 余永泽——埋头学术,热衷于成名成家的个人主义者。
• 王晓燕——善良的女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觉醒,最终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 • •
白莉萍——女知识分子,曾追求革命,却经受不住物质生活的诱惑而堕落。 许宁——软弱的知识分子,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克服了自己的软弱、动摇。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1.2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4课时)
务来对待。城市生活与文化,知识分子的世界尤其是
他们的爱情等个体性世界,属于小说题材的边缘与危
险地带。 美学上,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追求一种阳刚、明朗与 粗犷豪迈的风格和状态。
想象新时代的农村
1、动因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 泽东关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 农民革命‛,革命文化即‚大众 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 文化‛的权威观念,也从战争年 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 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 象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 的中心任务之一。
《创业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中国农村一场深刻的 历史变革——集体所有制代替个体所有制,选取了 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 《创业史》成功 地塑造了农民梁生宝形象。 围绕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评价,当年曾引发争论。
《创业史》(第一部)讲述了陕北一个名叫蛤蟆 滩的小村庄,在1949-1952年间,从成立互助组 到建立初级合作社的故事。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 为一方,以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单干势力 为一方,以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表现农村的 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
王蒙:《感受昨天——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小说卷序》
‚柳青对现实的把握过多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悉心领 会‘上级指示’则转移或替代了独立思考,无视原型人
声 音
物的物性欲念和人性特征,仅仅是夸张其阶级的属性,
突出其政治的特征,把人与人的矛盾上升为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的矛盾,把人与人的冲突视作路线斗争和阶级 斗争。结果导致《创业史》出现众所周知的内在矛盾: 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部分虚假的问题。‛
社者,批评、嘲讽了自私自利者。
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而总体基调是善意的,公私
两种思想、集体与单干两条路线的对立、斗争也

第2讲 17年小说(1) (1)

第2讲  17年小说(1) (1)

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 斗争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 的反抗性。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 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 “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成长小说”


“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表现在: 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 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 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 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 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二、革命的合法性论证: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



(2)长篇小说:从传奇到史诗
传奇体: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和马烽、西戎 《吕梁英雄传》 报道体:刘白羽《火光在前》(1949)和杨朔分《三千 里江山》(1952)


革命英雄传奇:徐光耀《平原烈火》(1951)、知侠 《铁道游击队》(1954)、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7)、刘流的《烈火金刚》(1958)、冯志的《敌 后武工队》(1958)
1、《红旗谱》与《三家巷》

梁斌((1914~1996) 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2师范 学校,投入抗日爱国的学潮 斗争,遭到镇压。家乡发生 的高蠡暴动等经历和见闻, 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很大影 响。
《红旗谱》 1958
《播火记》 1963
《烽烟图》 1983
保定二师 学潮
通讯报告——现代新闻传媒——进入解放区的作家



传奇故事——传统审美趣味——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 家

20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0第四章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峻青,生于1922年,原名 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市人。 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黎明的河边》、 《海啸》、《血衣》等小 说。
峻青的文学成就以短片小说为著。 格调的悲壮与崇高是峻青小说的重要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峻青的小说重情节,好渲染。
王愿坚的创作,按题材分为三类: 一是描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二是描写红军长征路上的生活片断。 三是反映革命前辈在当代的生活风貌。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 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 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 “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 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 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 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第三节 梁斌的《红旗谱》与欧阳山的 《三家巷》
梁斌,原名梁维周。1953年 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 《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 一部,;1963年出版第二部 《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 三部《烽烟图》。
《红旗谱》讲述了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 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的故事。
小说善于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的性格 特征,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对人物的心理活 动刻画十分细腻真实;小说的结构严谨完整, 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纭的生活场景都 通过林道静等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予以贯穿, 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语言流畅简洁,真 切自然。
第五节 峻青、王愿坚与茹志鹃的短篇 小说
《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 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 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 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 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 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 胜,各具特点,作家的描写也详略得当,各有侧 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体现了其在小说 结构上的别出心裁。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反抗性、逐渐坚强。正如他所说:“打倒冯老兰……多深的
泥水咱也得过”。在他的性格中,革命性、反抗性还是更本质的方面。 因此,他终于还是在党的教育和战友的关怀帮助下,逐渐摆脱旧的精神 负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严志和的形象反映了大多数农民在动荡的革 命年代里的思想状态和行动轨迹。
五、《红旗谱》的不足和缺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 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 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 2、林道静没有认真地实行与工农相结合 3、林道静的思想感情没有经历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 阶级的转变,到书的最后她还只是一个较进步的小资 产阶级分子,小说没有表现人物灵魂深处的变化 4、主人公行为不合道德规范,她入党不符合条件



毛泽东
知识分子必须实践、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是“小资产阶级”;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 同盟者。这些小资产阶级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 解放。”
五、关于小说的讨论:

1959年初 (一)否定派(或称反对派) 以郭开为代表。其主要观点如下:
1、人物形象苍白无力,用政治性、阶级性代 替人性。贾湘农、朱老忠…… 2、反割偷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两大事件之间缺 乏有机联系,有割裂之感。 3、朱老忠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物, 被认为是小说刻画得最为成功的农民英雄人 物,但在小说中朱老忠并不始终居于主要地 位。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场斗争。作家主
杨沫与张中行的恩怨
“文革”期间,有人找到张中行希望他揭露杨沫 的“罪行”,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上了 “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 求其实现的魄力。”杨沫看到后大为惊讶,甚 至还写了封感谢信给张中行。后来有人著文谈 她当年感情,杨沫以为是张中行指使,两人关 系再度恶化。 杨沫去世后,她的子女曾经请张中行来参加遗 体告别仪式,却遭到张中行意外拒绝,“是她 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

活捉“坐山雕”
“牡丹江分区某团战斗模范杨子荣等六同志,本月二 日奉命赴蛤蟆塘一带便装侦察匪情,不辞劳苦,以机智巧 妙方法,日夜搜索侦察,当布置周密后,遂于二月七日, 勇敢深入匪巢,一举将蒋记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坐山雕』张乐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创造以少胜多 歼灭股匪的战斗范例。战斗中摧毁敌匪窝棚,并缴获步枪 六支,子弹六百四十发,粮食千余斤。”
2、你认为“革命性”和“人性”之间是什 么关系?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
思考
1、如果你经过了很多磨难,成为了一个 国家的主人,你会如何写你战斗的历史?
2、你如何理解克罗齐的这句话?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注:贝奈戴托·克罗齐,19至20世纪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
历史现场
古田会议
1929年年底,古田会议 召开。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 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 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 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 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 的原则,是中共和人民军队建 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选举毛 泽东为书记。
——1947年2月19日《东北日报》
“‘座山雕’是一个七十多岁,白头发,下巴上一撮白山 羊胡子,鹰钩鼻子旁边两只深陷的小眼睛的瘦小老头。”
——杨子荣战友回忆
小说《林海雪原》
“杨子荣——这个老有经验的侦察能手, 是雇工出身,是山东省胶东半岛上牙山地区的抗 日老战士,现在是团的侦察排长,已经四十一岁 了。他虽然从小受苦,没念过一句书,却绝顶聪 明,能讲古道今,《三国》、《水浒》、《岳飞 传》,讲起来滔滔不绝,句句不漏,来龙去脉, 交代得非常清楚,真是一个天才的评书演员。”
“红色经典”小说的真实性问题
一方面,当时很多“革命历史小说” 的作者,都是革命历史的“亲历者”。另 一方面,人们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在 不断地美化历史。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 《红旗谱》(梁斌1957)、《青春之歌》 红旗谱》 梁斌 )、 青春之歌》 杨沫1958)、《战斗的青春》(雪克 )、《 (杨沫 )、 战斗的青春》 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 )、《 )、 野火春风斗古城》 1958)、《烈火金刚》(刘流 )、《 )、 烈火金刚》 刘流1958)、 )、 敌后武工队》 冯志1958)、《苦菜 )、《 《敌后武工队》(冯志 )、 冯德英1958)、《三家巷》(欧 )、《 花》(冯德英 )、 三家巷》 阳山1959)、《红岩》(罗广斌、杨益 )、《 阳山 )、 红岩》 罗广斌、 短篇小说方面,孙犁、 言1961)等。短篇小说方面,孙犁、茹 ) 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等, 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等,发表了 不少这一类型的小说。 不少这一类型的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品: 长篇: 铜墙铁壁》 柳青1951)、 长篇:《铜墙铁壁》(柳青 )、 风云初记》 孙犁1951-1963)、 《风云初记》(孙犁 - )、 保卫延安》 杜鹏程1954)、《铁道 )、《 《保卫延安》(杜鹏程 )、 游击队》 知侠1954)、 《小城春秋》 游击队》(知侠 )、 小城春秋》 高云览1956)、《红日》(吴强, )、《 (高云览 )、 红日》 吴强, 1957)、《林海雪原》(曲波 )、《 )、 林海雪原》 曲波1957)、 )、
3、《青春之歌》的情爱叙事:关于女性的命 、 青春之歌》的情爱叙事: 运 女性作为男性的捕获物而存在: 政治” 女性作为男性的捕获物而存在:“政治”被作 为手段, 是最终结果。 为手段,“性”是最终结果。 政治与性的神奇结合:既不是纯粹的“ 政治与性的神奇结合:既不是纯粹的“政治小 也不是纯粹的“言情小说” 说”,也不是纯粹的“言情小说”。 爱情的被改写: 爱情的被改写:女性社会身份的选择所面临的 困境往往通过性对象的选择表现出来。 困境往往通过性对象的选择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命名,最早是 由现居香港的学者黄子平提出的。是对中 国大陆20世纪50——70年代一大批作品的 文学史命名。在这一时期,革命历史主要 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革 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指描写这段历史 的小说。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 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 的胜利。
一个国家的寓言——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
实际上,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 愿望改造,其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 余永泽——骑士英雄,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 中爱与美的意识→人性、人道主义; 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 意识(斗争),精神的拯救; 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林道静的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 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 林道静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每个阶段都是通过男人来界定、建构和阐 释的。三个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道静,要在 精神上占有她,但所使用的方式和话语又有所不同—— 余永泽—西方的人道主义话语,如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女性独立; 卢嘉川、江华—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林道静的成长路。 《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 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 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 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6.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
1. 宏大的叙事倾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 命历史起源的故事。 2. 史诗般的规模:革命历史小说的作者,多是他们 所描写的故事的亲历者,在具体的写作中,将有 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小说中予以表现。 3.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革命历史小说中塑造出 了一系列新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些英雄人物的言 行和思想品质,既促进了群众对革命英雄的了解, 也成为群众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信念可资借 鉴的依据,并且给群众提供了新的仿效的榜样。
(六)《青春之歌》创作成功的原因
• 《青春之歌》的成功在于:作者将作为知
识分子的自我的人生经验,个人的成长经 历,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方法织入到 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如何由“小资产阶级” 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宏大叙事之中; 其织入方式主要是将最具个人化气质的爱 情叙事与政治叙事进行巧妙的缝合,在经 验与超经验之间建立暗喻转换的关系,使 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爱情经验与革命知识分 子的成长历程统一起来。
(七)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
1959年,报刊上展开了对《青春之歌》的讨 论。郭开发表文章对《青春之歌》提出批评。认 为 “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 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 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林道静这一人物严重 地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大多数人不同意郭 开的意见,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茅盾、何 其芳也撰文给予《青春之歌》以热情的肯定。 作者受到这场讨论的影响,六十年代对《青 春之歌》作了大的修改。修改版从整体上说,思 想和艺术成就不如原版。
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讲
一、杨沫的成长小说《青春之歌》
(一)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原名 杨成业,194 1年生于北平一个 没落官僚地主家庭。1928年考入 北平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后 来因家庭破产而失学,曾经当过 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 大学旁听,并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逐步参加了革命活动。 1957年 完成了《青春之歌》写作,后创 作了《青春之歌》的续集《芳菲 之歌》和《英华之歌》。 另有长 篇《东方欲晓》,短篇小说集 《红红的山丹花》,散文集《自 白——我的日记》等。
• 林红——兼具卢、江二人的精神、气质。作为一位女性职业革命家,她将革
命者、妻子、母亲的的丰富性格融为一体。她的壮烈牺牲,使林道静实现了 精神的涅槃。
• 余永泽——埋头学术,热衷于成名成家的个人主义者。
• 王晓燕——善良的女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觉醒,最终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 • •
白莉萍——女知识分子,曾追求革命,却经受不住物质生活的诱惑而堕落。 许宁——软弱的知识分子,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克服了自己的软弱、动摇。
(五)《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A.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以林道静的成 长过程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年代广阔 的社会生活。 B.人物心理刻画刻画细腻、准确,描写 深刻。对林道静、余永泽爱情婚姻生 活的细节描写中,人物的感情、心理 的刻画都生动。 C. 善于将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和人物内心 世界揭示融为一体,使人物性格更加 鲜明。塑造了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知 识分子形象。
第三阶段:在斗争的风雨中成长, 在血与火的熔炼中成熟。 卢嘉川的被捕,终于使林道静 摆脱了感情的羁绊,走上了革命的 人生之途。在经历了无数次艰难的 考验和痛苦的磨砺以后,她成为了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 青 春 剧 之 照 歌 》
(三)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
林道静形象,是我国三十年代革命知识青年的一个 典型。她是从反抗封建家庭、追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 族的解放、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 大众奋斗;从一个带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狂 热、幻想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无产阶 级先锋战士。林道静的道路在知识分子的革命人生中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林道静的形象告诉人们: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是 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革命斗争的 洪流中去,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解放 联系在一起,才有光明的前途。
2.峻青的小说刻画了诸多感人的英雄形象。 在塑造人物方面,作家往往让人物在血与 火、生与死的严酷斗争中经受考验,从而 刻画出他们无比坚贞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 身精神。为护送武工队干部而牺牲亲人与 自己的交通员小陈。 3.峻青的小说在写实中融入了浪漫色彩。 峻青的小说常常以其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为素 材,以写实的笔调构成其小说的基本风格, 但是情节常常具有传奇色彩。
二、峻青的小说创作
(一)作者简介
峻青,1922年出生于山东海阳 县一个贫农家庭。亲历战争生 活创作的《黎明的河边》、 《老水手爷爷》、《党员登记 表》、《最后的报告 《马石 山上》、 等,另有散文集 《秋色赋》、《欧行书简》。
(二)《黎明的河边》简介
小说记叙了 通讯员小陈及 其家人为了掩 护武工队过河 ,与敌人展开 殊死搏斗的故 事,歌颂了人 民群众对革命 所做出的巨大 奉献。
第二阶段:走出虚幻的爱情之梦, 踏上革命人生之途。 林道静在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争中 得到了余永泽的帮助,在共同的文学爱好 中,他们产生了感情。但是她发现,与余 永泽的婚姻不是她理想的生活追求。在共 产党员卢嘉川的启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 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她克服了 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底决裂,走上了 革命的人生里程。
(1)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青春之歌》是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成长史的 成功演泽,体现发主流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改造 的设计与要求。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由 小资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变的典 型。 (2)另一种解读 A.自叙传的色彩使小说具有抒情美。糅合个人经验 写主人公,对个人情感、心理的抒写细致真切。 女性情感的视角使小说充满人情味。从女性作家 的心理体验出发,小说成为主人公女性心理的 “自我表现”。 B.一种“情爱叙事”的解读,使“政治小说”与 “言情小说”获得神奇的组合。
王愿坚小说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他采用横断面结构的
方法,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细刻,艺术 的感染力强。
4.王愿坚和峻青创作风格比较
①题材上,峻青主要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初期胶东人民的斗争生活;王愿坚则大多写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及根据地人民的 斗争生活。 ②内容上,峻青善于描写英勇悲壮的战 斗场景,安排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王愿坚注 意发掘革命者美好的精神世界,谱写心灵的乐 章。 ④风格上,峻青小说激昂悲壮;王愿坚 作品朴实深沉。
《青春之歌》 1958年出版,多 次重印、再版, 共出版四百多万 册,还被翻译成 英、法、日、俄 等十余国文字, 产生了极大影响。
查 看 原 始 图 片 。
《青春之歌》是新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学 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 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从“九· 一八”事 变到“一二· 九”运动期间 的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 代面貌,刻画了以林道静 为中心的形形色色的知识 分子的形象,歌颂了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壮丽的革命 学生运动。
原因有二: 其一,思想观念上的分歧。林道静要求 真正的自立,包括经济的独立和人格的独立, 余永泽则只是希望她成为自己温顺美丽的妻 子; 其二,人生道路选择上的矛盾。在中华 民族处于救亡图存的危急时代里,林道静不 安于躲在爱的梦幻中卿卿我我,渴望投身到 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去,余永泽却热衷于钻在 故纸堆里做学问,关心的是个人的前途和利 益。
(二)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抗包办婚姻,追求个性解放。 林道静生长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中,她的生 母却是一个受尽凌辱的雇农的女儿。童年生活 养成了她孤独、倔强、富有反抗精神的性格, 培养了她最初的正义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她为抗婚离家出走,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 路,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 能以死抗战。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写 照。
(四)峻青小说创作特色
在峻青的小说创作中,描写革命战争年代 斗争生活的小说是其创作的主要成就,这些革 命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具有如下以下特点: 1.峻青的小说大多具有单纯集中的情节结构。 《黎明的河边》叙述了交通员小陈一家护送武 工队干部过河的壮烈故事,在脉络清晰单纯集 中的情节中,讴歌了为革命而赴汤蹈火的献身 精神。《党员登记表》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淑英 为保存一张全区的党员登记表,壮烈牺牲在敌 人的屠刀下。
(三)艺术上的主要成就:
1、情节曲折紧张,矛盾冲突尖锐激烈
夜雨逢敌、迷路、过江无船、狙击追兵,小陈 一家以生命掩护我渡河„„ 2、注重对环境气氛的渲染 漆黑的夜,倾盆大雨,暴涨的河水。险恶的环 境,加剧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3、 “激昂悲壮”的革命英雄主义情调 炮火硝烟的斗争环境、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 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使他的作品弥漫着激昂悲壮 的革命英雄主义情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