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作者:杨文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3期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科学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主体对自己所应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社会责任感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科学机制,对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总体来说, 当代大学生主流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也不容忽视。
1.个体目标明确,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方向指南,是提升精神境界和修养的源动力,是影响和左右其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动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大多有理想、有追求,对未来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但他们更重视生活和职业理想,对于社会和道德理想则相对淡薄。他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也愿意在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在生活中又往往过于实际,强调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理想过于现实,缺少高级目标的牵引和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活视野的狭隘和浅薄。
2.价值取向多元,社会责任感淡漠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价值观多元化的突出表现是主流价值观被模糊化、边缘化。当代大学生推崇个人与社会兼顾、事业与利益并重、贡献与索取统一,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同时
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观念,在部分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已降低。价值观的非理性化,主要表现为将物质或金钱作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片面强调个人回报、追求享乐、攀比消费等。
3.生活条件优裕,感恩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家庭生活殷实,而优裕安逸的生活也使大学生产生了懈怠情绪。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独享了家庭全部的爱与照顾,常常忽视了自己作为子女的义务,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缺乏对家庭和父母的感恩意识。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对父母、他人和社会要求高而多,对自我要求低而少;考虑较多的是别人为我做些什么,而较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较强而义务感、责任感较弱。
4.竞争意识较强,受挫能力较差
当代大学生危机感与竞争意识较强,成才愿望强烈;学习努力,愿意全方位提高自己;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创业。但同时,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大,总体带有任性、意志薄弱、受挫能力较差等性格特征。在就业选择时,有的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担当社会责任的信心和勇气。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中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就业选择、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他们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也使他们产生一些个体本位、利己主义和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同时,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如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等也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群体本位开始向个体本位转变,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个人功利,而较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2.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也随之而入,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受到多元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信仰迷茫、社会
责任流于空谈。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思想体系缺乏系统了解和深刻认识,产生迷信和盲从心理。西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成为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出现注重实用、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等现象,片面崇尚自我价值,宣扬“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
3.责任教育的缺失
中国家庭教育以家庭伦理为核心,重视亲情教育,中国父母心甘情愿地为子女付出一切,不求回报,但父母过多的付出反而造成了孩子养尊处优、责任失衡的状况。众多家庭对孩子不惜代价的投入,几乎全用在智力开发上,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中小学迫于升学压力,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责任教育处于失位状态。大学阶段,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不少高校片面将实用价值明显的技能知识放在教育首位,缺乏人文精神培育,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技能的提高,而忽视自身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另外,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的差距也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消极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被校园外的短期误导所抵消。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也无法认知自身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4.自身认识的偏颇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长期的安宁生活和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感。一些大学生从小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升华能力,在认识上易走极端,常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事业激情,对于社会的理解趋于表面,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责任认识和定位不清楚,学习动力不足。
5.网络文化的冲击
网络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促进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领域,带来了新挑战。网络隐匿、开放、自由的特点,也为一些人在网上散布封建迷信和不良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利用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展开强大攻势,打着“民主”“自由”等旗号,肆意歪曲事实真相,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在网络上,这些言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容易对涉世不深、缺乏辨析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