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精品实用文档Boutique Practical Document《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教案设计是完成课程目标的目的性和效益性主题活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下边便是我梳理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期待大伙儿喜爱。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1一、课程目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恰当读写能力、了解“横、壁”等生词,掌握批注,能恰当、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全过程与方式:历经诵读与感受,学习培训创作者寄情传意的技巧。

感情心态与价值观念:体会诗文中蕴涵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关键: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文诗意。

课堂教学难题: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环节(一)导进新课,激起好奇心交谈导进,畅谈人生度假旅游历经,从而引出来《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问那1、详细介绍创作者苏东坡:宋朝知名的作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合称“三苏”。

2、答题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面——书写在墙面上的诗文。

3、教师范学校读,改正多音字,确立诵读节奏感。

4、老师领着学习培训横看成岭侧成峰,近远多少各不一样。

(1)“横”代表什么意思?各不一样代表什么意思?(2)谁可以用自身得话说说这几句的含意:从正脸看是蜿蜒起伏的山头,从侧边看是峻峭的高山,从远方、近点、高空、低处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哪些不一样呢?(提供照片)(4)在前几句中,你感受到如何的感情?(5)带上情感,再说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1)学员报告“识”、“缘”,老师填补“本来面目”。

(2)学员报告诗情画意。

(3)学员联络日常生活谈一谈学习培训后几句的体会。

(4)全体同学带上情感,齐读全首诗。

5、汇总报告这节课获得,可以是技巧上,可以是感情上的,可以是材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迟早的庐山、阴晴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案设计2教材分析:这节课教学材料归属于基础教育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小学生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内容《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题西林壁教案3篇

题西林壁教案3篇

题西林壁教案3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诗作。

好运今日为大家细心预备了题西林壁教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题西林壁教案1一、训练目标。

学问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训练的重要难点。

训练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训练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训练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学问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阅历,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老师范读,订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老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消失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分?(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争论)(1)同学报告学问缘,老师补充真面目。

(2)同学报告诗意。

(3)同学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题西林壁教案2训练目标。

1.学问力量目标: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诗的意思的生活体验诗中含有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同学解读诗歌。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对古诗文的爱好,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问题。

训练的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人生道理。

训练的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一个小时。

《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4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题西林壁》教案5【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写出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5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5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本事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相关资料背景资料: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述山的诗歌: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教学过程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4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4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4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小班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

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

诗题叫《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 3、释题。

“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相机正音,如:“岭”“此”等。

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

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

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

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

(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模板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模板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模板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学校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看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看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神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看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同学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二、自主探究1、看课题(结合解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解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三、合作沟通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分吗?(同学画岭和峰图)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

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

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充链接: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古诗《题西林壁》教案1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课件一课时1、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2、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学生回答3、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2、学生回答: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⑴庐山到底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说一说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学生们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通过这样的学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了诗中的情和理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古诗《题西林壁》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缘”字。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题西林壁教案3篇范文精选

题西林壁教案3篇范文精选

精选题西林壁教案3篇《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岭(lǐng) 峰(fēng) 不识(bù shí) 只缘(zhǐ yuá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⑴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来认识该字。

⑵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

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⑶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⑷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1、学习第一部分:⑴齐读一、二句诗。

⑵自,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岭:峰:)⑷说说岭峰的区别。

⑸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⑹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⑺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⑻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 ;从远处看庐山,像 ;从近处看庐山,像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⑼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4篇)题西林壁篇一课题古诗二首――题西林壁课时1总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二、学习《题西林壁》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1.听范读3.检查预习:缘庐峰1.知诗人,解诗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3)把握朗读重音(4)学习3、4句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题西林壁》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介绍诗人:苏轼(2)讨论句意(5)讨论句意(6)指名说全诗意思(3)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4)小结: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朗读、背诵,说体会。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不同。

课题古诗二首――登飞来峰课时1总课时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难点熟读、背诵、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二、学习古诗三、总结全诗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作者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4篇),仅供借鉴。

《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有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较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14篇)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

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

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

(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诗题)三、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

(配乐)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语文教案)《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_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1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师:请同学们看①②解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

“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三、简介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开展作出了奉献,著有东坡全集。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那么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课件出示古诗)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背景资料: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教学过程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峰(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岭峰侧远近高低全面地、客观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加茂中心小学王春南(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你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

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

③纵横杂乱。

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

)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

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

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试一试?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配乐朗诵,感悟情境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赏景明理。

六、课外链接,拓展延伸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察旁观者清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的效果不同。

5.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题西林壁》教学)【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例如正确读哪些字?理解哪些词?2、基本技能: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诵出什么样的意境?3、能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逐步树立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庐山的风景图片、宣传片也可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一)、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它们有的格调清新,有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在你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叙述事的;也有描写景物的,描写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大家来一起背诵。

日照香炉升紫烟,齐!生:“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首诗是李白游庐山,看到庐山瀑布时发出的感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好像是银河之水从天而降,间接说明了庐山之高峻。

那么在古诗中可以揭示一些哲理的,你们听说过么?生:没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他的特色就是在描写景物中给我们揭示了一条认识的哲理。

板书:《题西林壁》师:请同学们看①②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壁。

生3: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

“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二)认识苏轼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

(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整体感知古诗(一)自读古诗,整体感知师: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仔细的读读这首诗,看看作者通过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开始读吧。

生:读诗师:谁愿意来读读看?注意诗的节奏和感情。

生1:横看成岭侧成峰……师:很好,声音响亮,朗诵流畅。

但是要注意把握吟诗的节奏。

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师:恩,读的很优美。

看来大家预习任务完成的不错。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播放课件:诗朗诵)师:这是著名诗人苏轼在他四十九岁游览庐山时所作。

他在庐山游玩了十几天,共写了十余首描写庐山的诗,如《初入庐山五言绝句》、《瀑布亭》、《庐山二胜》、《赠总长老》等。

这首《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览庐山的西林寺时所写的,也是在庐山所写的最后一首诗。

他把自己游览庐山的总体感受和认识通过这首诗表现出来。

好,请大家集体来读这首诗。

题西林壁,苏轼,一二……生:(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师:恩,好,读了这么多遍了,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生:山岭和山峰师:对,描写庐山高大的山脉和险峰。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一)学习前两句诗师:好,通过课文里的插图,老师知道大家心里已经有了一幅庐山的大致景象。

但是具体用语言来表达,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

现在请同学们来看诗的前两句。

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生:横、侧、远、近、高、低师:找的很正确,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