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它作为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三年级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搭桥铺路。

说起长度单位,我们不得不提及它的延伸:面积单位(三下)、体积单位(五下)。这些不同的单位名称,因为有着相同的“米、分米和厘米”,使得很多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感觉“扑朔迷离”。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三者之间的异同:相同点:

(1)三者都有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2)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它们的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长度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长度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长度单位它的长度就是多少。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单位面积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体积也是如此。

(3)在度量和比较的思想方法上它们又表现出共同的特征。线段之间可以进行长短比较,平面图形之间可以进行大小比较,物体之间可以进行所占空间大小的比较。因此,它们都有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直接比较的方法有观察法、重叠法,间接比较的方法有借助中介物体或工具,等等。

(4)学习的过程是相同的。无论是在长度,还是在面积或是体积的概念、测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历程都是相同的,学习概念——自由测量——在测量中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学习统一的度量单位——用合适的度量单位测量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体积的大小),经历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体积。

不同点:

(1)单位不同。

(2)在概念内涵的语言表述方面,它们是有差异的。“长度”是一维的概念,表示物体或线段长短的程度;“面积”是二维的概念,表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体积”是三维的概念,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3)在要素构成上不同。无数个点累积而成了线(从这个意义上程度也可以成

为线积,也就是长度);无数条线累积而成了面(因此称为面积);无数个面累积而成了体(因此称为体积)。

现在,我重点来说一说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本单元的内容分为统一长度单位、建立厘米、米的单位概念和长度单位的测量(只限厘米)三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厘米、米的单位概念。

统一长度单位: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要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尤为必要。不同的物体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不同,到底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长度单位的统一。教材中给出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测量的是统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的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结果可能相同。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其一。

建立单位概念:这部分要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在建立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长度单位的测量:能用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而我们三上要学的认识分米、毫米、千米,掌握分米、毫米、千米等之间的简单换算,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这些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做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这些长度单位的内容也是分为统一计量单位、建立单位概念和长度单位的测量三部分(千米没有单位的测量),所以,总起来说小学阶段长度单位的学习就分这三部分。长度单位一般应用在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上。以上是

长度单位整个知识体系的分析,下面与各位老师一起交流一下本单元几个课时的教学策略:

长度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以一种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教学应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长度单位的统一

课上可以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体验物体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厘米

(一)如何让学生体验1厘米呢?一般有四个环节:

1、“看一看”——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划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通过观

察在尺上1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

2、“比一比”——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后,要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在他们脑中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二是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尺子,找到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中间一颗门牙的宽大约是一厘米,衣服上的扣子、条纹的宽度等等。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单纯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在他们脑中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恐怕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件很难事,所以第二种方法“身上的尺子”教学效果较好。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有多长。通过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3、“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联系生活,拓展个人想象空间,将表象内化为一种空间观念。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感受,使学生形成1厘米的空间观念,促进对1厘米的深刻体验。

另外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这里的测量与长度、体积的测量结合起来,说明测量的实质:所测物体里面包含着多少个测量单位。

(二)厘米的测量

关键是讲清方法,有的同学的尺子是0刻度前面还有一小段的,测量的时候要从“0”刻度开始,对准被测物体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