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音韵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音韵学
第一节学习音韵知识的重要性
一、不懂音韵就不知道通假字的所以然;
如“逐鹿中原”中的“鹿”与“禄”是因为音韵相同构成通假关系,这里的“鹿”是指“权和利”。
二、不知音韵就不懂形声字古今变化之原因;
如“打扮”的“扮”与“纷纭”的“纷”,声旁都是“分”,二者上古都是重唇音(双唇音),是同声旁的字,可是后来“纷”变成轻唇音(唇齿音),声旁读音变化了。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诗作,不识音韵就不知道某些读音变化之所以然;如杜甫《登高》,押韵字有“哀、回、来、台、杯”,这不是杜甫押错了韵,那是因为他押的是中古韵,这五个字在《平水韵》里同属“灰”韵。
四、不懂音韵就会对“反切变读”一头雾水;
如“呼教切孝”,而不是hiào,因为切下字“教”是齐齿呼,所以声母要变为对应的舌面音“x”.
第二节基本术语
一、音韵学对声母分析的基本概念
1.纽:声纽,即是声母,取其声音之枢纽之意。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如“帮”母即代表b,“滂”母代表p。
3.声类:反切上字的分类。
4.”三十字母“:唐代末年守温和尚制定的。即唇音:帮、滂、并、明;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撤、澄、日(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齿头音),审、穿、禅、照(正齿音);喉音:心、邪、晓、匣、喻、影。
5.宋人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它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多一个舌音“娘”,唇音增加了“非、敷、奉、微”四母,正齿音又多了一个“床”母。
6.关于清浊
(1)全清: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2)次清:送气的塞音和塞擦音。
(3)全浊:不送气的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4)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二、关于韵母的几个概念
1.韵母:韵头、韵腹、韵尾的综合体。
2.韵:韵腹和韵尾的统一体,但需要区分声调。
3.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韵类不仅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是关于韵的最小的一个概念。
4.韵部:韵腹和韵尾的统一体,不区别声调和介音(韵头)。
5.韵摄: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概念,只要韵尾相同,韵腹(主要元音)相近就归为一摄。是关于韵的最大的一个概念。《广韵》有十六摄,即: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摄的提出,使《广韵》的206韵得以简化,便于人们掌握同类韵母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6.韵目: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所以韵目和韵实际上是一致的。
7.音韵学上关于韵尾的分类:
(1)阴声韵:没有韵尾的,或以元音收尾的;
(2)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3)入声韵:以塞音b/d/g收尾的韵。
8.等韵图:一种声韵调配合表,是由古代的等韵学家制定的,最初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的,因为那时没有音标,所以采用汉字来表示声韵调,用汉字制成声韵调配合表。
9.五音、七音;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将三十六字母分为五音和七音。所谓五音,即唇、舌、齿、牙、喉,最早见于《玉篇》的《五音声论》;所谓七音,即从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分出半齿音。
10.等:“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的核心。清代等韵学家江永这样解释: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清代另外一位音韵学家陈澧指出:“等之云者,当主乎韵,而不是声。”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即是我们对舌面元音进行舌位高低分析的另外一种方法。主要分析韵腹的,又和介音相关。没有介音的就比有介音的洪大些。洪大即如A/ə/o/u这些舌位较低较后的元音,细的则如i/ε/e/a,舌位比较前比较高。
三、古代音韵学关于声调的概念
1.古代的调类:平、上、去、入。
2.古代调类表示法---“四角标圈法”。
3.平仄:平即平声,仄即上、去、人三声。这是诗词格律上很重要的概念,诗歌讲究平仄就是为了构成声音的回环和抑扬,为了声音美。
4.舒促:促指入声,舒指平、上、去三声。其实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第三节反切
一、反切的界定和局限性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
二、反切的变读
3.
4.
5.
6.
第四节古入声字的判定
一、入派四声
入派四声有个过程:在《中原音韵》时期,只是入派三声(阳平、上声、去声),并且有很强的规律性,即:全浊声母变阳平,次浊声母变去声,清声母变上声。
常用的古入声字大约五百来个。其中,近二分之一变读为去声,近三分之一变读为阳平,其次是变读为阴平,约占百分之十五,最少的是变读为上声的,占百分之六。
二、入声字的判断
1.声母是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而读阳平的字,绝大多数来自古入声。即:b/d/g/z/j/zh
2.【ye】韵母的字大多来自古代入声。只有“瘸、靴”是例外。
3.【uo】韵母和卷舌声母相拼的字来自古代入声。
4.【r】韵母和古端、精两母相拼的字来自古代入声。
5.【ie】韵母和帮母、端母相拼的字来自古入声。
6.声母f/z/c/s和a韵母相拼的字来自古入声。
7.一些开韵尾(包括元音韵尾和没有韵尾的)有文白两读的却没有意义上区别的,往往是入声字。如“色”“薄”“血”“剥”“削”。
8.阳声韵字肯定不是入声。
9.普通话中念zi/ci/si的字也不是入声字。
10.念uei/uai的基本不是入声字。除“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