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单簧管钢琴大二重协奏曲-单簧管分谱-Weber_GrandDuoConcertante

合集下载

十二音作品分析之安东韦伯恩钢琴变奏曲Op

十二音作品分析之安东韦伯恩钢琴变奏曲Op

十二音作品分析之安东韦伯恩钢琴变奏曲Op.27第一乐章安东韦伯恩(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 1883-1945),著名的“十二音”(twelve-tone)音乐体系作曲家,他的风格深受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以及他的老师著名的无调性音乐创始者勋伯格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韦伯恩的初期和中期的创作风格中。

在他的中晚期作品里,他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较于他老师勋伯格不同的“十二音”风格,而这首1936年创作的钢琴变奏曲Op.27则是他运用这一风格而写的代表作。

“十二音”体系音乐的美学标准与早期的审美截然不同,它向20世纪初期出现在其他艺术领域,如绘画、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靠拢。

在旋律运用上,遵循了每一个音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存在在某一调性中的原则;在节奏上,更是无反复、无拍子,更加的自由随意。

然而这一种自由也是存在在它固有的规律和循环中的,正如“十二音”作品都有一个自己固定的音高与节奏的顺序,我们称之为“音列”(tone row)既是每一首“十二音”作品的调式系统。

安东韦伯恩的Op.27钢琴变奏曲的音列有如下图1和图2两种方式:这首第27号钢琴变奏曲的音域范围也相对宽广。

整个乐章的最高音为第52小节的降E,几乎在作品的尾声部分;最低音则是在第25小节的D(D2),而它出现在乐章的中间部分。

从最高到最低音看来它们相隔了几乎五个八度,但这丝毫不影响整个乐章的统一感,也并不带来任何突兀的感觉。

与此同时,从乐曲的一开始音域范围就非常的广,然后循序渐进星星点点的发展到两个声部,所以这也是他的声音连接如此舒适的原因。

与平衡和谐的气质主题相比,“十二音”体系的音乐具有着模糊、神秘、难以捉摸的效果,它们更加的新奇和灵活。

这一首作品有“游离”再“聚首”的特质。

除特定的音乐动机外,被定下来的固定音列在每一个“十二音”作品中就是最初的关键主体。

除此之外,每一个音、节奏以及音程、和弦等等,则是建造出作品的要素,而这首韦伯恩的钢琴变奏曲,在作品最开始就有着非常明显和突出的对以上要素的表达。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浅析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势力的复辟对浪漫主义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作曲家韦伯就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次文艺思潮,这个时期的作曲家更加注重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主观愿望的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自由的向往不再遵循传统的古典主义音乐表现形式,而韦伯却依然遵循着古典主义的原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这在他的单簧管作品中充分体现了韦伯的这一创作特点。

其中《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就是韦伯单簧管作品中的经典,也是韦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单簧管产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又称黑管和克拉管,在台湾又称竖笛,在管弦乐队中有“演说家”和“戏剧女高音”之称。

单簧管的音区较为广阔,高音嘹亮,低音浑厚,属于木管乐器,应用也比较广泛。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犹豫、怀疑,第二乐章继续思考,第三乐章走向理想之路。

通过《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的曲式旋律和演奏,对韦伯的音乐创作特征、演奏风格的发展与传承做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韦伯生平及其创作特征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年),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1786年11月18日出生于德国奥伊廷,1826年6月5日在伦敦逝世。

韦伯出身于一个有着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母亲是一名歌手,父亲是巡回剧团的经理,他随父亲在各地旅行的时候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接触到了众多的民间音乐,这为他后来创作民族主义题材的歌剧奠定了一定基础。

韦伯在十岁学钢琴,而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

具有代表性的歌剧是《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

在韦伯年幼的时候师从J·海顿之弟学习音乐创作。

1803年在维也纳师从G·J·福格勒学习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团指挥,随后因为他的音乐变革思想不被理解,不得不选择离开。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解析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解析
关 键词 卡 尔 ·玛利亚 ·冯 ·韦伯 ;单簧管协奏曲 ;作 品分析
卡尔 ·玛利亚 ·冯 ·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三个 乐章 。这两 首作 品颇具古典风格 的章法结构 ,同时也体
1786年 生于奥尔 登堡 的奥伊廷 ;1826年卒于伦敦 。韦伯是第 现 了浪漫派 民间音 乐的感情 。此后 ,第一和第二单簧 管两首
交响一西 安音 乐学院 学报 (季刊 )
JiaoXiang-Journal ofXi’an Conservatory ofMusic
201I ̄6PJ
第3O卷
第 2期
Jun

2011 Vo1.30 No.2
中 图分 类 号 :J609.1
文献 识 别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3-1499-(2o11)02-0112.03
曲》 《引子 、主题 与变奏》 《音 乐会 二重奏 》 《单 簧管五重 梦幻 的抒情 场景 ,犹 如一幅早期浪漫 风景画册 ,美轮美 奂。
奏 》等 ,这些优秀 的单簧管作 品使清 秀抒情 、纤细 轻巧 的这 由于韦 伯注 重在作 品进 行戏剧性 的探 索,使作 品犹如一 首洋
一 木管乐器得 到了更多更好 的表 现机会 。1811年初 ,韦伯在 溢着青 春活力 的协奏 曲,又犹如一首 梦幻交响 曲,两种 听觉
利亚 国王都 希望 由韦伯 为贝尔曼谱写两 首新的作 品。1811年 一 乐章音乐高潮 中的重要段落之一 。
7月中旬 ,韦伯完成 了 《f小 调第 一单簧管 协奏 曲》作 品73号
呈示部音 乐节奏鲜 明、强有 力,共有47d,节 的长度 ,主
和 《降 E大 调 第 二 单 簧 管 协 奏 曲》 作 品 74号 两 部 作 品 , 均 为 题 3/4拍子 ,fd'调 ,材料来 自作 品副 部中乐 队部分演奏 的音

浅析韦伯《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浅析韦伯《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69/ 02三、情感处理本首作品是韦伯在古典主义晚期创作的其中一首单簧管作品,虽然曲式结构没有突破古典主义的传统,但是已经具备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所以要想更好的演奏此乐曲,就必须了解它所处的时代,时代会赋予每首乐曲不同的内涵。

乐曲中的那些表情术语,力度符号都是我们需要遵循的,但必须服从整体的音乐感觉。

它们之间就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样,把握好整个曲子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然后再做好局部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首先由单簧管solo的第一主题并由此展开,起初给人一种情人之间初识时的小心翼翼,再到互相熟悉彼此依恋的甜蜜期,他们在田野间嬉戏打闹、纵情歌舞,这时突然由小字二组的长音e落到小字组e,整个气氛黯淡了下来,把伴侣之间的种种摩擦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进入一连串欢乐的全十六音符,给人一种阵雨过后蓝天白云彩虹初现的美好心情。

然后进入第二主题,此时此景韦伯仿佛用他那美妙的音符勾勒出了一幅幸福美满生活的画面,此后他用一连串全十六音符并时而出现带有重音记号的八分音符,告诉人们幸福是需要人们努力争取的,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奋斗的路上同样充满了快乐。

通过简洁的音符语言中蕴含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人生哲理。

此曲的音乐风格继承了韦伯歌剧创作的一贯风格,单簧管时而表现嘹亮明朗的女高音,时而表现浑厚低沉的男低音,展现了一幅幅生动别致的画面,具有表现丰富的歌唱性,所以说多欣赏韦伯的歌剧,对于演奏此曲音乐风格的把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 语本文通过对韦伯《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使自己对韦伯单簧管作品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于更好地演奏此曲有着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严格的要求自己按照上面的方法练习,我相信不只是这首乐曲能演奏的更好,对于其它乐曲技巧风格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就好比射击过程中“先开枪再画靶,枪枪正中十环”。

总的来说,韦伯的第二单簧管协奏曲充满着神秘,清新与自然的色彩,如何才能悟到这种感觉,需要我们对待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态度,这是每一位音乐表演者应该树立的崇高理想。

大进行曲(简谱).ppt

大进行曲(简谱).ppt

认识演奏乐器
长笛
木管乐器之一,广泛用于现 代管弦乐队。演奏技术灵活, 音色优美,富有表现力。
认识乐器
定音鼓
起源于阿拉伯,是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 它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音高,乐队中通常 使用高低两只或高中低三只定音鼓。,进行曲是用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常赋 予人们豪迈英武、铿锵有力的感受,也特别符合生 气勃勃的同学们的学习状态,祝愿同学们乐观向上, 每一天都充满灿烂的阳光。
你能哼唱这段旋律吗?
节奏小练习
音乐知识卡 三连音 在演奏或演唱两 个音的时值内,均匀奏出 或唱出三个一组的音。
认识作曲家
Giuseppe Verdi 居塞比·威尔第 1813-1901
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 家,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 剧,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 界著名歌剧之列,在世界 各国上演。他被誉为歌剧 之王。
认识演奏乐器
小号
铜管乐器之一,擅长吹奏 辉煌壮丽的乐句,也常作为 和声衬托来加强乐队的气势 和音量。
认识作曲家
Georges Bizet 乔治·比捷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 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 起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 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 者》。其他作品还有歌剧 《唐普罗科皮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