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第三节隐性采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荩揭露出卖东北利益的《中俄密约》,被慈禧处死
二、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 社会映像的真实再现 隐性采访作为对公开采访的补充,能使新闻更 加均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新闻给 受众展示的社会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 实施舆论监督 从社会层面看,揭开了社会的阴暗面 从受众的层面看,帮助真实地认识了自己所生存 的社会,宣泄内心的压力 • 参与新闻竞争 冒险性, 独家性
案例讨论
下面将介绍四个隐性采访案例,请同学们对案 例中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进行讨论。
• 案例一:美国ABC记者调查“狮子公司”食品案
• 案例二:“北医事件” • 案例三:收费两万五 广州地质调查院伪造地 质灾害报告 • 案例四:印度“记者行贿议员丑闻”
案例一:美国ABC记者调查“狮子公司”食品案
案例三:收费两万五 广州地质调查院伪造地质灾害报告
•2009年7月10日下午,广东电视台和南方都市报记者根据 群众举报,对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预警室主任刘永全出售虚假 “广州市地质灾害应急点调查报告单”一事进行暗访。暗访 时,记者没有找到刘永全,经预警室副主任黄健民介绍,记 者找到“能办此事”的该院质量审核部副部长罗锦华。 •记者假借某公司的名义向罗锦华提出购买报告单。经讨价还 价,罗锦华同意以2.5万元的价格出售一份报告单。
• 为了使自己的目击证明更有说明力,记者们偷偷从 诊所拍摄了100多张医疗记录,文件被带回报社, 删去了妇女的名字。
这四个视频属于哪类暗访
超载 地沟油
黄牛车票
山寨
第二部分、关于隐性采访的几点争议
• (一)手段与目的之争
• 正方:“如果新闻媒体本身不够诚实,又 怎么会信誉作战呢?”
• 反方:“以‘正义’的违法对另一种‘非 正义’的犯罪行为就合法,这是一种民间 道德,而不是法律意识。”
二、关于隐性采访的几点争议
• (二)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何者优先? • 焦点访谈2002年7月9日播出《追查高考作 弊者》后曾引发业界和学术界的大讨论,争论的 焦点是记者为何不在发现之初就制止作弊行为。 • 2005年摄影记者《守坑待拍》同样招致大量批 评。
二、关于隐性采访的几点争议
• (三)是否有法可依 • 隐性采访可以利用的 法律依据主要有三种: • 1、新闻自由权 • 2、公民知情权 • 3、舆论监督权
(一)隐性采访应当程序正当
案例: 某些卧底实际上是“以违法的手段制止违法”。2005年,南京 一名女记者卧底盗窃团伙四天三夜,亲身参与偷盗自行车多辆,上 演了一场“无间道”,最后向公安机关通风报信,一举捣毁了这个 犯罪团伙。检察院受理这起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盗窃案件时, 发现公安机关并没有起诉女记者钟某,理由是该媒体副总编缉证明 其行为为“职务行为”。女记者钟某为此逃过一劫。 这一事件引起社会争议很大。女记者固然勇气可嘉,然而,为了采 访而犯罪却突破了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底线。 揭露真相的目的是为 了打击犯罪而不是制造犯罪,同时容易引发记者的诱导行为,造成 策划新闻、操纵事态的发展。以法律的眼光,钟某不仅做了“卧 底”,亦“参与”了犯罪;她是犯罪的旁观者,亦是践行者。后一 点使她脱不了干系。如果允许记者们在介入刑事案件时触犯刑律, 那么匡扶正义就会成为践踏法治的借口。在法治社会,以恶治恶是 被绝对禁止的。隐性采访当然不能例外。
案例2
• 打假高手王海、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等3人 联手对长沙市最知名的性病治疗诊所进行了一次暗 访,记者偷拍了诊断全过程。调查人员来到湖南省 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排队挂号分别就诊,结果均 需做规定的7项检查,共交纳1095元。检查结果是均 患有不同名称的性病,开具药方一疗程近4000元。 这一切均被记者用眼镜式微型摄像机拍了下来。当 天下午,3人到湖南医科大学等3家机构复诊,均确 认未患任何性病。一教授说,即使患了,接受一个 疗程的治疗最多200多元。
• • • • • 偷拍在公共场合随手乱扔果皮的某某。 对一会议室中正在交谈的两人偷拍偷录。 报纸刊登一小学生正在公园里随地小便。 为了解医院的服务质量,偷拍正在病房查勤的医生。 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和事可以用偷拍偷录的方式进行 舆论监督。 • 为暗访公安机关工作记者向110报假案。 • 记者假扮成文物贩子偷拍文物贩卖活动。 • 《焦点访谈》偷拍山东某基层法院院长:“我上管 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反对方: 1、法律中对隐性采 访没有明确规定。 2、“公众利益”难 以界定,不能作为 暗访合法的依据。

综上所述,隐性采访是一把道德与法律的 双刃剑,用之须慎。 • 从长远看,公民素质的是高、社会文明的 进步需要各方面努力,并非一曝就灵,如果滥 用偷拍偷录,并且是播放时不做任何技术处理, 将对象于“众目睽睽”之下,就会造成过度伤 害。 社会也会人人自危, 草木皆兵。
隐性采访的 适用条件
通过公开采 访无法获取 相关信息 采访行为 不危及他 人安全
隐性采访的法律前提
采访程序 采访内容 采访目的
•记者身份合法 •采访是记者基于 工作需要而进行 的职务行为
•未侵犯国家机密 •未侵犯商业机密 •未侵犯个人隐私 •未侵入法律明令禁 止的禁区或私密场 合
•维护公共利益 •满足受众知情权 和监督权
• 偷窃式暗访
综合运用多种暗访形式的典型个例(分析其如何运用 多种暗访形式)

1978年5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接 到一个可怕的消息:在密执安大道有四 家诊所每年为成百的妇女们做了不必要 的堕胎手术。消息来自一位政府官员, 要求匿名。报社决定展开秘密调查。
• 女记者买了男性尿液做检测,有几次得出怀孕结果 被推荐去做手术。 • 为了深入调查,报社开始派人到诊所谋职,在就职 履历上删除了与媒介有关的信息。担任工作人员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内幕:10%以上的病人接 受了堕胎手术,即使她们的尿液检测根本没有怀孕; 有的工作人员没有执照,存在误诊事件及医疗事故。
案例二:“北医事件”
• 2009年11月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报道了“北大医学教 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的新闻,报道的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血管研究所任研究员的熊卓教授因为由于种种蹊跷的原因 竟然死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面的事。 • 片中,记者以病人身份到医院就诊,以隐性采访手段揭示了 该医院部分医务人员确为尚未取得行医资格证的在校学生。 • 此节目播出后很快便遭到了北大第一医院及社会的强力回应 和反驳,对节目中使用的隐性采访提出了强烈质疑和批判。
• 1992年11 月5日,美国ABC广播公司的《黄金时间现场直播》节目 曝光了北卡罗莱纳州食品连锁巨头狮子食品公司的生产卫生问题。 这条新闻引起轰动,狮子食品公司的股票狂跌,全国88家连锁店面 临倒闭,总共亏损13 亿美元。 • 狮子公司以“非法侵入”和“对雇主有不义之举”为由向法院提起 诉讼,要求ABC支付巨额赔偿。 • 法院于1997年1月裁定狮子公司胜诉,要求ABC支付补偿性损失赔 偿费1402美元和惩罚性损失赔偿费550万美元。1997年8月,法院 将损失赔偿额减到31.5万美元。 • ABC不服,提出上诉。美国联邦法院认为狮子食品公司不可绕过美 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应该证明ABC的材料是蓄意或毫不顾忌,是谎 言或者很不准确,但是狮子食品公司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所以 ABC 公司只能给予2美元的象征性赔偿。
• 大家是否记者《冠生园月饼事件》,在 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为了获得真实的 素材,往往采用一处有效的方法, • “暗访与偷拍” • 在新闻学上又叫隐性采访。
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技巧
第三节 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 小节重点
隐性采访的历史 隐性采访的几点争议 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
隐性采访的概念
•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指在一定条件 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知自 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 成员的身份报道采访源,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 采访,故亦称“暗访”或“私访”。
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
1. 2. 3. 4. 5. 6.
隐性采访应当确定程序正当
隐性采访是为了公共利益 平衡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 显性优先,隐性结合
保护记者个人的人身安全 记者的暗访行为要规避法律风险
(一)隐性采访应当程序正当 • 一、每一次秘密采访都要经过节目最高负 责人的同意; • 二、每一次的秘密采访都经过慎重考虑和 严肃判断 • 三、一旦出现问题有人负责 • 四、一旦发生诉讼有据可查
案例4
• 为了解文物走私犯罪的真实情况,两名记者假 扮成文物贩子在西安古玩市场打探行情。有人主动 上前询问“要真货吗”,记者将计就计跟着来到当 地有名的盗墓村,一进村,所有的通讯工具就被收 走了,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为了弄清盗墓贼 作案的真相,记者跟随他们偷拍了盗墓全过程。共 挖出13件西汉文物,为使文物不致流失,经过一番 讨价还价,记者买下了这批文物。第二天,记者来 到省文物局报案。《经济半小时》栏目将文物献给 陕西省文物局后,播出了暗访节目《亲历盗墓》。
(三)平等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
• 分析书上142页,第三段两个案例。
(三)暗访面临的道德困境
• 公诉机关依据媒体报道对事件展开调查,认定罗锦华构成 滥用职权罪、受贿罪。 最终罗锦华被判处有期徒刑14个月。
案例四:印度“记者行贿议员丑闻”
•2005年12月12日,印度“今日播报”电视台和一家名 叫“眼镜蛇邮报网”的网站披露,为揭露议会腐败现象, 他们派出记者假扮杜撰出来的“北印度小厂商协会”的 “说客”,用现金行贿的办法游说印度国会议员,要求 他们在议会上提交对他们有利的质询问题。 •经过八个月的“金钱攻势”,成功收买了11名议员, 并偷拍下了他们受贿的场景。
一、隐性采访的简史
• 最早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新闻史 上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对布 莱克韦尔岛精社病院的暗访报 道。 • 她是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手 下的一名记者。 •伊丽莎白 科克伦 • 书上P134《病人院十天》
• 在中国也不乏隐性采访的经典案例。有史 可考的第一个为隐性采访而牺牲的记者是 沈荩。
五、四种暗访形式
• 观察式暗访
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没有加入到事 件当中影响事件的发展。不说假话,也不必说真话
• 体验式暗访
会让调查对象对其身份和目的发生一定的误解, 且已参与到事件当中。不说假话,但也不说真话
• 诱导式暗访
目的是让调查对象对记者装扮的虚假身份以及行 为的虚假目的确信无疑。说假话
三、隐性采访大行其道的受众基础
• 受众的好奇探究心理 新闻以“新”取胜,和受众的好奇探究心理不谋 而合 • 受众欢迎隐性采访的心理动因 好奇、冒险、宣泄、窥私、求异心理
• 受众欢迎隐性采访的文化基础 微服私访常常是古代官员乃至皇帝体察民情、关 爱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判断分析
四、隐性采访的特征
①采访者身份意图和手段的隐匿性 ②被采访者对于采访的不知情
③采访者对采访事件的亲历性 ④采获新闻事实的原真性
案例1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曾 接到一名听众的投诉,说某电讯企业在处理 他的投诉时态度恶劣,记者决定跟随做一番 暗访。在现场,听众反映的情况得到证实, 服务人员对这位顾客的态度确实不好,那些 蛮横无理的谈话被在一旁静静观察、默不作 声的广播记者秘密录音,制成节目播出,电 台同时对该企业的服务态度提出了批评。
案பைடு நூலகம்3
• 台湾一位女教师自杀身亡。某报社一名 新记者奉命前去采访,并要索取一张照片。 采访主任交待,务必要先安慰死者家属,切 忌冒失开口要照片。记者到了女教师家,突 然想隐藏自己的身份,声称自己是女教师的 学生,表示哀悼,并鼓起勇气向哭哭啼啼的 家人提了许多问题,并说要张照片作编纪念 册用。次晨,该则消息被显著刊登。
问题:
• 请问以上四个隐性采访案例中记者对隐性采访手段的 运用有何差异? • 案例中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是否妥当?为什么?
• 通过这组案例比较,你们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记者才能 运用隐性采访手段?
三、隐性采访一般前提,法律前提,及应用规范
隐性采访的一般前提
必须以社 会公共利 益需要为 前提
在法律许 可的范围 内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