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word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
2011 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
2011 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1. 引言本文档是关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2011版。
它旨在指导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和素养:-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品质;- 培养积极的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感。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道德与法治基本概念的教授;- 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原理和价值观的介绍;- 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法律分析;-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4.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程效果,教师应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研究;-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 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 电子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5. 评价方式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的综合评价,包括参与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个人或小组项目展示与报告;- 阶段性考试和期末测试;- 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6. 实施和监督学校应根据本标准制定具体的课程安排和实施方案。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课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
7. 结语本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和法治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各学校能按照标准的要求,认真组织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
参考来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课程注重开放性,鼓励教师和儿童在课程开展中不断探索、创新。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激发儿童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二、课程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综合素质。
一)品德与行为惯通过课程研究,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惯,具有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探究与创新通过课程研究,培养儿童具有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热爱生活通过课程研究,培养儿童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课程研究,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课程研究,培养儿童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技能,能够自理、自助、自强,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探究与创育探究与创育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课程研究,培养儿童具有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符合本课程的基础特征和课程目标,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营造逼真的情境,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研究,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课程内容活动建议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1.3讨论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
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的表现,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自尊自强课程内容活动建议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本站推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本站推荐)第一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本站推荐)《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完整word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推行建议一、授课建议二、谈论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优异道德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此刻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进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成立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式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教育,培养学生优异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研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少儿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渐渐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少儿道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道德与生活课程依照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少儿身心发展的特色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少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优异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研究与创立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道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少儿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拥有优异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少儿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拥有以下基本特色:(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少儿的生活为难得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自己是少儿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少儿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加生活、创立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依照少儿生活的逻辑,以少儿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少儿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少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达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表现形态主若是少儿直接参加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经过少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少儿的生活为基础,拥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表现少儿与自然、少儿与社会、少儿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表现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交融;授课活动表现少儿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加、问题研究等相互浸透、相互促使,实现生活、授课、发展的三位一体。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doc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完整word)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我的徤康成长二、我的家庭生活三、我们的学校生活四、我们的社区生活五、我们的国家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XX(全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XX(全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5)(二)能力 (5)(三)知识 (5)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6)(一)认识自我 (6)成长中的我 (6)(二)自尊自强 (7)(三)心中有法 (8)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8)(一)交往与沟通 (8)(二)在集体中成长 (9)(三)权利与义务 (10)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1)(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11)(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12)(三)法律与秩序 (13)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5)一、教学建议 (15)二、评价建议 (15)(一)评价目标 (16)(二)评价方式 (16)(三)评价实施要求 (16)三、教材编写建议 (16)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泊、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追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担性以社会主义棱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宴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旌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话、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宴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宴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过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
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宴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祟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认识自我成长中的我┏━━━━━━━━━━━━━━━┳━━━━━━━━━━━━━━━┓┃课程内容┃活动建议┃┣━━━━━━━━━━━━━━━╋━━━━━━━━━━━━━━━┫┃1.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了解青春新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新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1.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1.3讨论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之┃┃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间相互矛盾卫相互促进的关┃┃培养正确的学习观盘和成就┃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盘和┃┃动机。
┃游戏观念。
┃┃1.4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1.4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时自己的表现,和教师一起┃┃乐观、积极的心态。
┃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宽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1'5搜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讨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和┃┃品质。
┃挫折。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1.6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7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1.7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目中的我”。
老师心目中的┃┃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自我概念。
┃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
┃┗━━━━━━━━━━━━━━━┻━━━━━━━━━━━━━━━━┛(二)自尊自强┏━━━━━━━━━━━━━━━━┳━━━━━━━━━━━━━━━━┓┃课程内容┃活动建议┃┣━━━━━━━━━━━━━━━━╋━━━━━━━━━━━━━━━━┫┃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2.1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哺育。
┃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母┃2.2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救自护。
┃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教、他救的常识。
┃┃2.3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2.4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为后果体验”话动,从中感┃┃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受”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
┃┗━━━━━━━━━━━━━━━━┻━━━━━━━━━━━━━━━━┛┏━━━━━━━━━━━━━━━┳━━━━━━━━━━━━━━━┓┃课程内容┃活动建议┃┣━━━━━━━━━━━━━━━╋━━━━━━━━━━━━━━━┫┃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2.6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特别是革┃┃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话┃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事例,┃┃的点摘做起。
┃或围绕自己和同学的生活故┃┃┃事,就“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2.7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三)心中有法┏━━━━━━━━━━━━━━━━┳━━━━━━━━━━━━━━━┓┃课程内容┃活动建议┃┣━━━━━━━━━━━━━━━━╋━━━━━━━━━━━━━━━┫┃3.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3.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宴施┃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