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糖尿病血管病变

合集下载

脾经能治大病论糖尿病与脾胃肾

脾经能治大病论糖尿病与脾胃肾

脾经能治大病论糖尿病与脾胃肾脾经能治大病论糖尿病与脾胃肾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脾经当令的时间,脾主运化,暴饮暴食最伤脾胃,加强锻炼对脾有好处。

1、糖尿病跟脾胃肾功能失调有关现在有一个病就跟脾密切相关——糖尿病。

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小孩也有得糖尿病的。

糖尿病有几个明显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消瘦。

这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喝酒过度等造成的。

造成糖尿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情志郁结。

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啊,生活压力也大。

在工作上要有业绩,要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的关系;在家里要伺候公婆岳父岳母,还要跟老公关系和谐,要带小孩……跟人讲吧,大家都面临同样的困难,跟谁讲都没人愿意听,就憋在肚子里了。

所以心里就老压着东西,多种情况一旦凑在一起,就是寒邪,寒邪多了,人体自救功能启动就有热来攻,就会造成中焦因寒而化热的现象。

我给大家讲一下原理吧。

从中医讲,糖尿病是中焦因寒而化热导致的。

中焦化热首先伤到的是脾,因为中焦是肝脾,肝脾热气一集中,就开始往上烧到肺,引起肺燥津枯。

这时出现糖尿病人喜多喝,即口干,杯不离手,杯不离口,不讲话都口干,讲话口更干,喝多少都不解渴。

再不注意调整过来,火就会往下烧,伤到胃,出现燥热伤胃,引起胃燥津伤,造成脾阴虚耗。

这时糖尿病病人出现第二个人特点——多吃。

正常情况下食物消化需要三到六个小时,但现在胃开始燥热,这时食物的消化就会加快,不到三四个小时就消化完了。

食物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吸收的养料由脾脏运化,把精华送到肾脏。

脾脏长期调整不过来,就会造成肾阴耗损,而且久病伤阳,然后肾的固摄能力就差了。

这时候糖尿病人就会出现多尿。

因为脾主肌肉,脾肾一病,全身都病。

慢慢的,糖尿病人吃多少、喝多少、补多少都会越来越瘦。

为什么会越来越瘦啊?就是糖尿病把你身体所有的营养都通过尿撒走了,你吃多少营养,它都不吸收不消化了。

脾脏运来多少血糖,肾脏干不了活,所以尿出来的不是水了,而是糖,甜的,营养直接就跟着尿走了。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从古至今,本病的中医研究有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以及从瘀论治等。

徐远教授认为“当今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脾常虚,肝常旺”,脾虚导致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如脾气虚宜补、气陷宜升;脾虚兼夹湿浊以健脾为本、同时兼顾化湿、如芳香除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对肝旺脾虚者调肝健脾案例也将简介,以飨同道。

关键词:消渴,临证经验,脾虚,肝旺,辨证论治,徐远徐远,女,教授、主任医师、双百工程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数十年,精研医理,勤于实践,尊古而不泥古,多年来对糖尿病的病机及治疗有独到见解,主张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重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调理。

徐教授认为,既要重视健脾又要重视祛湿浊、肝脾同调。

笔者有幸跟随徐教授临证学习,亲聆教诲,获益匪浅,下面介绍徐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1.论治消渴以脾为要糖尿病是饮食密切相关代谢性疾病。

古人认为脾脏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脾主要的生理功能为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可见只有饮食运化输布正常人体才能健康。

反之《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内热致消的病理机制。

对于消渴一证,赵献可在《医贯·消渴论》中指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

”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与消渴的关系,笔者在临床中见到许多糖尿病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常因疲倦乏力、纳差、精气神不足、腹胀、腹泻等脾虚表现而就诊。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脾失健运,精气不升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血糖乃饮食所化精微,由于脾失健运,血中之糖不能输布于脏腑,营养四肢,使血糖蓄积而增高,蓄积过多的血糖随小便漏泄而排出体外,致使尿有甜味,尿糖阳性。

消渴一病其主因应责之于脾虚失运,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堆积体内,变生诸病。

治疗当以健脾升清降浊为主,使食入之水谷精微能得到正常的利用,壅积在体内的湿浊能及时清除。

作者拟方升清降浊运脾汤。

2型糖尿病都有一脾胃受损、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的病理过程,此时无明显的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而是以乏力、倦怠、气短、懒言、身体肥胖等脾气虚弱、痰湿阻滞症状为主。

患者的空腹血糖可能正常,而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胰岛素水平不低,有些还增高,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辨证当属脾气虚弱、痰湿阻滞。

治疗应益气健脾化痰,旨在恢复脏腑功能,祛除痰湿。

施今墨先生在治疗消渴病时亦谈到:“除滋阴清热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的一环。

”《景岳全书》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病也。

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邪,未必能人,今即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

”处方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组成】黄芪30g,玄参30g,生地黄30g,葛根15g,苍术15g,丹参30g,地骨皮30g,山药10g。

【随症加减】如烦渴、便干、脉数者加石膏、黄连、麦冬;尿量多、手足心热者加山茱萸、茯苓、泽泻;血糖持续不降加天花粉30g,地骨皮加至10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早、晚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补气生津,滋阴润燥。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8例,显效43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

王某,男,36岁,干部。

患者自觉困乏无力,多汗1年余,加重3天。

1年前无明显诱因而自觉周身困乏无力、多汗、活动后较甚,易烦躁。

无厌油腻,服了一些降糖西药后效果不佳。

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

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

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的范畴。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视物昏花、大便秘结及消瘦等。

对于糖尿病,中医论述上非常多,大多数认为该病是由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形成的。

在糖尿病的治疗上多是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进行,虽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从临床疗效上看,却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亦有学者认为,糖尿病不仅与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有关,还与脾密切相关。

为了讨论更好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中医治脾治疗,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糖尿病主症与脾的关系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质消瘦等,而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均与脾有联系。

若脾气虚,就无法运化水谷,使水分无法达到肺部,从而引起口渴,造成患者多饮水。

脾、胃直接密切联系,通常为脾升胃降,如脾气较虚,引起脾气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生火、及消谷善饥。

因此可以证明脾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祖国医学表明:饮水入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中医认为:日常饮食的消化与吸收,主要是脾的作用。

若糖尿病患者脾无法正常运行,血液中的糖分就无法输送到四肢及脏腑中,一旦糖分积蓄过多,就会导致糖分从尿液排除体外,因此出现尿量多而甜的现象。

中医认为:脾主身之肌肉。

也说明脾与人体肌肉的发育有关,若脾气旺盛,其肌肉就会健壮,若脾气虚,就会引起肌肉缺乏营养支持,发育较差,最终出现消瘦的现象。

2糖尿病兼症与脾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不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还会出现全身乏力、大便干结、口淡乏味及视物昏花等症状。

而这些症状均与脾存在关系。

脾决定着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若脾气虚,肌肉则因缺失营养,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四肢乏力的现象。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主精。

可见脾气虚就会导致脏腑无法运化水谷,使水分无法运行至眼部,因缺失濡润,导致视物昏花的出现。

另外,脾虚导致胃无法正常运行水分,使肠道水分减少,从而出现大便秘结现象。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

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

本文试从脾胃分论来初步探讨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1、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溯源脾胃与糖尿病(消渴病)的关系的论述散见于各代医论之中,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精气,内热致消的机制。

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曰:“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近代张锡纯也指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提示了脾虚、胃热在糖尿病形成的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如熊曼琪等较早提出了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并从体质、饮食、情志及误治等损伤脾气而致消渴进行了分析。

潘善余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刘承琴认为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

2、脾不散精、胃火雍盛,糖尿病始成综上所述,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已被认识,但多以脾胃虚弱作为主因,脾失健运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五脏不得滋养,津不上乘则肺生燥热,消渴由生。

这种认识突出了脾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但于认识上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阴虚燥热论的束缚。

特别是模糊了脾胃两脏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自作用,把脾胃两脏器的不同功能笼统地视为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不同。

生理状况下,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中医认为脾气虚弱,运化功能障碍,散精功能失职,使津液不能上输,机体乏津,化燥生热,故需饮水自救,因此糖尿病患者经常可见口干、口渴、多饮等症状。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脾虚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四肢百骸,所以乏力、消瘦;另外脾虚日久,精微不布,心肺肝肾长期失养,最终可以出现五脏皆虚的病理转归。

所以在临床上,益气健脾是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治法之一。

我有这样一位患者,男, 47岁,空腹血糖20mmol/L,医院要求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患者拒绝接受。

于是来寻求中医治疗,找我看诊时,患者乏力,口干口渴,喝水量大。

大小便比较正常。

舌质软,舌苔白厚,脉虚数粘滞。

诊断为脾胃虚弱证,治法以补气健脾为主。

方用人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神曲消食和胃;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青皮、陈皮理气;再配伍当归补血活血;黄柏清热燥湿;升麻、葛根升阳止泻;炙甘草调和诸药。

服药一段时间之后,患者空腹血糖5.6mmol/L。

乏力减轻,口干口渴减轻。

舌红,苔变薄一些。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一段时间,患者血糖稳定,各种症状基本消除。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减轻脾胃的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因此糖尿病患者要会吃,选择对脾胃有益处的食物。

另外如果没有严重的心脑并发症,建议糖尿病人每天都要坚持运动,但是要量力而行,更要持之以恒。

看中医如何从脾调治糖尿病,降糖消饥的效果?

看中医如何从脾调治糖尿病,降糖消饥的效果?

看中医如何从脾调治糖尿病,降糖消饥的效果?《素问·太阴阳明篇》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脾主运化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脾阴、脾阳的协调作用来完成,从而起到运化、升清、统摄之功,具有维持机体活动和化生津液气血的重要功能。

脾又为“诸阴之首”,得水谷之精微而化生阴液,以灌溉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是人体后天阴液产生之源泉。

脾阴充足,有足够的营养来濡养脏腑,则能滋润肺金,充养心血,涵养肝木,滋补肾水,其他诸脏则皆能受益,从而保持精血不竭,元气不绝。

消渴病发病的实质乃阴虚燥热,而阴虚燥热的产生,多与脾阴不足有关。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其病不单仅在肾,而且也在脾。

近代名医张锡纯曾指出:“消渴(糖尿病)其症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膊病而累及脾也。

”故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但要滋肾,而且要实脾,特别是在中后期,脾肾之阳虚衰,在脾土虚衰的情况下,健脾可强于养肾,此乃“以后天养先天”,故多能取得明显效果。

脾阴与脾阳的不足,在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这一特点,脾阴本自不足,且无时不耗,如饮食不节,过食辛辣之膏粱厚昧,助热生火,耗伤津液,使燥热偏盛,火热内生,更加损伤脾阴。

《素问·奇病论》所云:“此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就是由于脾阴虚,胃阳亢,使中土失运,升降气机失调,所造成的中消病的病理变化。

外感之邪,人里化热,不仅使胃腑热盛,而且可使脾阴被灼。

《医学求是》指出:“阳盛者,必人阳明之腑,胃腑燥热,阳亢已极,脾阴渐亡。

”七情内伤,忧思过度,阴血暗耗,皆可导致脾阴耗散。

反之,五脏的阴液亏损亦可导致脾阴不足,如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脾阴,则脾阴亦虚,心血不足,肝血亏虚均可使营血不足,脾气失荣,脾失所运,致脾阴同虚,肺阴不足,金虚及土,脾阴亦常耗伤。

这种由于脾阴不足致使五脏阴精不足,五脏真阴不足,又会反过来导致脾阴进一步虚衰的恶性循环,只能使机体真阴更加虚衰,虚火内生,酿成阴虚内热,使津液枯涸,则消渴之证成矣。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

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

《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

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

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

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

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

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

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2.1 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

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

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

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

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摘要】糖尿病是现代营养过剩的富贵病,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失调是患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笔者临床总结:分为一、脾气虚弱、运化不及。

二、脾胃积热,伤津耗气。

三、脾阳不足,痰湿阻滞。

四、肝脾郁结,疏运失司,来灵活辩证施治,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高血脂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据资料报告,截止2008年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而现代所见糖尿病约80%肥胖。

《黄帝内经》说:“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长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不能完全运化吸收,以致营养堆积,进而化生膏脂痰浊充溢形体而成,更进一步阻碍、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日久最终导致“消渴”。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密切关联,临床所见肥胖型糖尿病实际属于脾瘅范畴。

笔者多年体会,糖尿病从脾辩证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改善症状中长期控糖效果更加突出。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则是描述了肥胖—脾瘅—心脑血管病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代谢综合征的演变极为相似,消渴病的发生,不单是某一脏腑的病变,多涉及到心、脾、肝、肾等多个脏腑,但这里主要讨论脾的功能损伤、运化功能失调为主要病因、病理和治疗。

1 脾气虚弱,运化不及《素问·本脏》曰:“脾脆,善病消瘅。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身重善饥。

”这里的“脾病”“脾脆”即指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口干渴,神疲乏力,口淡无味,脘痞满闷,便糖、舌质淡胖,苔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红参1g,黄芪30g,白术20g,云苓20g,扁豆20g,炒薏仁20g,陈皮12g,砂仁15g,葛花30g。

2 脾胃积热,伤津耗气《侣山堂类辩·消渴论》曰:“病阳明之燥热而消渴者,白虎汤主之。

糖尿病当从脾治

糖尿病当从脾治

糖尿病当从脾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

病人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或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但是,传统药物治疗糖尿病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不佳。

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治疗脾功能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

本文将讨论糖尿病和脾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利用脾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和脾功能脾是人体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它参与血液循环、免疫反应和代谢等生物过程。

糖尿病患者的脾功能常常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机体代谢障碍、高血糖等慢性疾病。

研究表明,调理脾功能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

脾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脾治疗是指通过调理脾功能帮助控制糖尿病。

下面是一些脾治疗方法:饮食调理饮食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脾功能不足的人容易受到湿邪侵袭,导致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因此,饮食应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等。

另外,糯米、山药等食材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功能。

草药治疗许多中草药可以帮助改善脾功能,例如黄芪、党参、茯苓等。

这些草药可以引导气血运行,促进身体代谢,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脾功能。

适宜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脾功能和控制血糖水平。

脾治疗糖尿病的注意事项脾功能不同于肝、肾等器官,其功能以柔为强。

因此,在脾治疗糖尿病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以避免对脾功能的负担;•避免食用寒凉、难以消化或油腻等食物;•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以免影响脾的运转。

结论脾治疗是一种自然疗法,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脾功能,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脾功能不同于其他器官,需要谨慎调理。

因此,建议在脾治疗前,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摘要】糖尿病的发生、进展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于糖尿病的医治,必需要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和胃养阴为大法。

从脾胃论治的溯源以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大体病机,糖尿病贵在调理脾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中医病机健脾和胃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文献,以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略述如下。

1 从脾胃论治溯源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

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这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

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以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那么生飧泄”。

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乃至泄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假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那么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那么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那么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慢慢消瘦。

现代研究也熟悉到了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抗击的病理产物[2]。

2 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大体病机《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

”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脾胃病易见胃腑实,脾脏虚变。

胃属燥,脾属湿。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

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那么水谷纳化如常。

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升那么胃降,相反相成,只有彼此和谐平稳才能圆满达到其“后天之本”的作用。

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慢慢增多,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

金广辉主任医师从肝脾论治糖尿病前期一得

金广辉主任医师从肝脾论治糖尿病前期一得

金广辉主任医师从肝脾论治糖尿病前期一得刘景全金广辉△摘要:金广辉主任医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观察,从肝脾论治糖尿病前期各种症候,中医称“脾瘅”代谢综合症。

用直觉体悟,取类比象的中医形象思维观点,从血管疾病入手,通过对肝脾郁热,脾胃阴伤血瘀;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的分型论治,以使血糖血脂降到正常水平,通过临床医案观察疗效满意。

关键词:金广辉;脾瘅;糖尿病;肝脾论治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7.12.054文章编号:1003-8914(2017)-12-1798-02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卫生院(翁牛特旗024500)△指导老师金广辉,男,主任医师,为内蒙古名中医,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带教老师,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和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

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会、中华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会员,自治区中医药学会荣誉副会长,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特约首席专家。

金师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与应用,善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症,教学中告诫弟子:“常吟经论,问道长沙,临症必有奇效”。

金师研究糖尿病治疗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有幸随诊左右,耳濡目染获糖尿病治疗心得。

金师认为糖尿病早期属中医“脾瘅”,晚期属中医的“消渴”。

临床所见糖尿病早期无明显“三消”症状,应从“脾瘅”入手治疗。

正如现代医学所言,糖尿病首先要以血糖的系列指标所定。

相对中医来讲,这些指标的出现综合起来相当于代谢综合症。

中医对此分四个阶段,即郁、热、虚、损,寒热错杂更多出现。

对女性患者更应注重其生理特征,经、带、胎、产等情况。

对不同年龄段,如《黄帝内经》讲七损、八益。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等。

糖尿病早期以“郁、热”为主,六郁之中气郁、血郁、火郁关乎肝;食郁、湿郁、痰郁关乎脾。

浅谈糖尿病前期从脾土论治

浅谈糖尿病前期从脾土论治

130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6月第6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62019中焦。

中医理论认为“胃以和降为顺”“六腑以通为用”。

通腑泻浊是治疗本病重要治法之一,不仅可逐浊毒于外.同时胃纳脾运的功能得以恢复,常以温脾汤及小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半夏、竹茹、茯苓、陈皮等。

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较多,认为其非单纯通便。

《本草经》记载,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对慢性肾衰的疗效已为临床中西医界所肯定,确有攻坚补虚、扶危救急之功。

但此类药不可久服,以免再伐伤脾肾,甚则可致脾气衰败、阴竭阳亡。

治疗时,大便日行2~3次为宜,不泻下稀水为度。

慢性肾衰后期.患者或血虚,或津伤,导致肠胃燥结,大便秘结;或久病中气下陷,反澹薄。

治宜润下燥结或益气补中,不宜用大黄。

倘若滥用之,则有“虚损”之弊。

对此类患者,可应用大黄炭,既缓其泄下之力,又可取其炭化吸附毒浊,浊去则正安。

同时酌加润下之品,如当归养血润肠,郁李仁润便滑肠,桃仁活血利便,灰蓉温肾通便;对于中气下陷腹泻者,可选用益气、收敛、升提之药味,如五味子、五倍子、诃子肉、葛根等。

5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慢性肾衰患者,瘀血与徵痕积聚往往并现,一方面,与湿、毒、浊、瘀有关;另一方面,与脾主运血、统血相关。

运血无力,血行迟滞;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因虚致瘀。

其临床表现为唇暗、面色青晦不泽、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静脉紫暗.脉弦等。

实验室检查也发现慢性肾衰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灌注不足、器官与组织增生或纤维化等改变,也为“血瘀”提供客观依据。

脾肾虚是导致慢性肾病恶化的始动因素,血瘀是构成其病理变化的基础。

治疗中.强调活血药早应用,且贯穿始终,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

多用生英、红花、赤芍、丹参、当归、川茸等药,灵活应用。

从肝脾肾论治糖尿病

从肝脾肾论治糖尿病

从肝脾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及体力、体重下降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论述颇多,纵观各家学说均注重糖尿病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而笔者认为治疗糖尿病应首先从肝、脾、肾两脏出发,临床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 中医学肝脾肾失调的病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1.1 糖尿病系因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其病理生理影响非常广泛,但主要表现为糖、脂肪、蛋白质等三大代谢的紊乱,这些物质按中医认识皆属于水谷之精微,靠脾的运化而布散全身,其不能正常代谢,应责之于脾的运化失职。

1.2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有糖自小便排出,按中医理论又当责之于肾的固摄失司。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不少实验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与生长激素、皮质醇的异常分泌有关,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和与生长激素、皮质醇分泌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当不离乎中医的肾。

1.3 精神刺激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在精神刺激等应激状态下,可由于肾上腺髓质及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交感神经受刺激而诱发糖代谢紊乱,而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故凡因情志因素而致病者必责之于肝。

血液流变学检查证实糖尿病患者有高凝倾向存在,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凝集率升高,证实其自始至终均存在着瘀血现象。

而瘀血的发生与中医的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密切相关。

1.4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尤以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为最高,亦正与中医认为老年人肝肾虚衰,为病多责之于肝肾相合。

近年来不仅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还证实了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而中医的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可改善机体的免疫机能也愈来愈被临床和实验所验证。

综上,从现代科学所观察的糖尿病的发病和临床特点可见,立足于中医的肝脾肾来辨治糖尿病,是有着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的。

2 消渴病病本在肝脾肾是中医学的传统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论述中就指出:过食肥甘、嗜酒房劳、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是消渴发病的主要原因。

方和谦“从脾论治”糖尿病医案一则!

方和谦“从脾论治”糖尿病医案一则!

方和谦“从脾论治”糖尿病医案一则!方和谦(1923-2009年),山东烟台人。

父亲方伯屏是京城十大名医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消渴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名称。

在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本病有关。

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

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方师认为,消渴病虽有肺、脾、肾三脏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终至肺燥胃热脾虚肾亏。

但三脏之中方师尤擅从脾论治,从培补后天之本入手,加强脾脏的运化功能,继而改善全身症状。

消渴乏力从脾论治高某,男,46岁,2005年12月12日初诊。

初诊:患者诉1个月来乏力困倦,到我科门诊查餐后2小时血糖:29.6mmol/L。

服用拜糖平、金芪降糖片等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症见乏力困倦,主食每日6两。

大便干燥,唾液多。

察其舌苔稍腻,脉平缓。

中医诊断:消渴病(脾肾两虚证)。

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

患者既往糖尿病史6年。

脾为后天之本、水谷气血之海,饮食通过脾的转运,化为精微物质,才可为人体所用。

脾虚四肢百骸失养,则乏力困倦;唾液多、苔腻均为脾气虚之表现。

治法:补气培元,方拟四君子汤化裁。

处方:太子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10g,生白芍6g,炙甘草5g,当归6g,炒谷芽15g,焦神曲6g,竹茹10g,麦冬10g,柴胡5g,生黄芪10g,山萸肉10g,大枣3个,薄荷5g。

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服药15剂,患者诉药后下肢乏力好转,大便2~3日1次,睡眠可。

舌苔薄腻,脉缓。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32从脾论治糖尿病⊙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 谢 波糖尿病按其临床表现,如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肌肤消瘦等,被归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

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论治疗则专注于养阴清热。

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指出,这种病理现象的矛盾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

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失常至关重要,从脾去探讨消渴病的治疗亦不容忽视。

《内经》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谓“脾气散精”,即脾将胃所腐熟的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

若“脾气散精”功能受损,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是聚为 “糖浊”,表现为血糖升高;脾不散精,不能上达于肺,故口干欲饮;“脾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胃,脾阴不足,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入小便,加之肾阴亏虚,开门太过,肾失封藏,故小便多而味甘。

现代医学认为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诱发2型糖尿病。

酗酒可致肝脏葡萄糖贮备能力降低,加重肝细胞损害,使糖尿病加重。

现代医学的观点与中医的认识不谋而合,控制饮食成为防治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

再者,脾为后天之本,为津液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失健运,则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无法正常进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这会出现3种变化,一则,阴不足则无以制阳,阴虚阳亢,则化内热,故患者表现为“多饮”;二则,水谷无法转化为精微,碍滞脾胃,久则郁而化热,则更损阴精,若燥热伤胃,胃火炽盛,则多食善饥;三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则身体消瘦。

从脾论治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

从脾论治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

从脾论治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刘晓可;刘晓瑞;黄彬洋;李凯;李秘;高泓;谢春光【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7(37)8【摘要】从脾论治消渴及消渴之并发症血痹脱疽,首先在标本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从脾之生理功能出发,以运化生化之功能论治其气阴本虚,以提升统摄之功能论治其瘀血标实;其次,从脾之生理特性出发,"脾主四肢,在体合肉",肢体末端、关于肉的病变,自当责之于脾;接着在"脏-腑-经-皮"的内外观念下,可以看到下肢大血管的病变部位与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有一定的联系;最后在整体论的观念下,探讨脾与肺、肾、胰的关系,认为"消虽分三部,皆与脾关"。

总之,"脾虚致消"为糖尿病之根,而"脾虚致瘀"为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之根。

从脾论治糖尿病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3页(P1392-1394)【关键词】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从脾论治【作者】刘晓可;刘晓瑞;黄彬洋;李凯;李秘;高泓;谢春光【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4【相关文献】1.从伏邪理论论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代谢记忆 [J], 赵雪慧;谢春光;富晓旭;方俪鹃;刘晓可;周秀娟;李玲玲2.衡先培教授论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学术经验 [J], 林妙娴;杨柳清;黄苏萍;蓝元隆3.糖尿病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FGF-21、SDF-1、L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刘雪莲;谢丽华;王丽华4.联合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诊断研究 [J], 孟兴志5.分析联合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 [J], 王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脾论治 怎样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脾论治 怎样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脾论治患者因患糖尿病日久,节制饮食,以致面色无华,四肢麻木,倦怠无力等症出现。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以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方用黄芪健中汤和当归四逆汤加减健脾温中,养血通脉。

四肢肌肉得以濡养,病乃去。

处方:黄芪建中汤合当归四逆汤【药物组成】黄芪30g,白芍15g,桂枝10g,当归12g,细辛3g,鸡血藤30g,水蛭5g,生甘草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健脾温中,养血通脉。

【临床运用】治后患者四肢麻木基本消失,无明显肢凉,大小便调畅。

潘某,男,67岁,退休干部。

因糖尿病10年,四肢麻木2年为主诉就诊。

患者10年前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坚持口服降糖药,血糖稳定。

2年前出现四肢麻木,有感觉异常,尤以左上肢及左手明显;四肢无疼痛。

经检查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诊见患者面色无华,神疲肢倦,纳食量少,口淡不渴,四肢发凉尤以左手明显,大便时溏,小便不利,舌胖苔白,脉缓弱。

证属脾气阳虚,血虚经脉失养。

治宜健脾温中,养血通脉。

黄芪建中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黄芪30g,白芍15g,桂枝10g,当归12g,细辛3g,鸡血藤30g,水蛭5g,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同时调整饮食。

服药30剂,患者面色改善,纳食味馨,乏力好转,四肢发凉麻木减轻。

继服14剂,左手麻木发凉明显减轻;加炒山药15g,炒白术10g,又服1个月,四肢麻木基本消失,无明显肢凉,大小便调畅。

患者将上方做成水丸,每日20g,2个月后复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患者因糖尿病日久,节制饮食,气血失和,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不足,以致面色无华,四肢麻木,倦怠无力等症出现。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疗 效 观 察 结 果 .
2 2 1 两组疗 效 比较 ..
见 表 1 。
( ) %
表 1 两 组 疗 效 比 较
准, 辨证 14例均 有痰 浊瘀 血互 结 表现 , 1 两组 病情 比较
无 明显 差异 。所有病 例 均 系饮 食 控 制 2周 后 , 糖 高 血
于正 常 者 。
2 结 果
1 1 一 般情 况 .
例, 年龄 3 6 0~ 9岁 , 均 年龄 5 平 0岁 , 尿病 病程 1~1 糖 1 年 , 均 5年 。均无 尿 毒症 、 盲 、 肢重 症 , 平 雀 截 均有 大血 管病 变及 微血 管 病 变 , 14例 随 机 分 为 治疗 组 和对 将 1 照组 , 治疗 组 7 8例 , 中男 性 3 其 7例 , 性 4 女 1例 , 龄 年
1 3 症 状分 级标 准 轻度 (+) . 为一 分 , 中度 (+ 为 +) 2分 , 重度 (+ +) 3分 , + 为 症状 消 失 0分 。
注 : 对 照 组 比较 : 与 P“ <00 。 .5
1 4 治疗 方 法 .
饮 食 控制采 用 主食 固定 方法 : 息或 休
2 2 2 治 疗前 后临 床症状 比较 ..
祝 谌 予 教 授 19 9 3年 提 出 “ 尿 病 … … 气 虚 浊 糖 留 ” 科 学 理 论 。 笔 者 依 据 已故 祝 谌 予 的糖 尿 病 学 … 术 思 想 , 医 和 现 代 医 学 理 论 , 疗 糖 尿 病 血 管 病 中 治
治疗组 以健 脾补 气 、 痰 、 血 , 用 糖 管停 胶 囊 化 活 药 ( 院药剂 室 研 制 , 主要 成 分 为 生 黄 芪 、 子 参 、 本 其 太 生 地黄、 参 、 术 、 元 苍 丹参 、 葛根 、 地鳖 虫 、 蛭 、 水 白芥子 、 制
光明 中医2 1 0 2年 4月 第 2 7卷 第 4期
C G M A r 0 2 V l 74 J MC pi2 1. o2 . l
・9 ・ 69
从 脾 论 治 糖 尿病 化痰活血治疗 2 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理和疗效。方法 将 已确诊的 l 1 4例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的血管病变患者随机抽取, 分为健脾补气, 化痰活血治疗组7 例, 8 活血化痰法对照组 3 6例, 干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空腹 血糖及餐后2小 时血 糖、 糖化 血红蛋 白、 血脂、 血液 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 7 8例, 显效 2 9例, 3.8 , (7 1%) 有效 4 例 l (26%)无效8 1.0 , 5 .2 , 例(02 %) 总有效率8.0 对照组中显效 9例(50%) 有效 1 98 %; 2.0 , 8例(00 %) 无效 9例(50%) 总 5.0 , 2.0 , 有效率7 %, 5 两组显效率有显著差异( 00 ) P< .5 。结论 健脾补气、 化痰活血有效的改善糖尿病血管病变临床体征, 并能降低血 糖、 血脂、 糖化血红蛋白、 血液流变学指标, 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其中化痰散结必不可少。
变, 过 7 通 6例 健 脾 补 气 、 痰 活 血 治 疗 糖 尿 病 血 管 化 病 变 观 察 , 得 满 意 降 浊 的 效 果 。治 疗 组 明显 优 于 取
对照组。
南星、 清半 夏 、 母 等 组 成 ) 每 粒 含 药 0 5 , E 3 贝 , .g 每 t 次, 每次 4粒 ; 照组 以 活血 化 瘀 法 , 用糖 复 康 胶 囊 对 药
关键词 : 糖尿病 、 、 、 脾 浊 健脾补气 、 活血 化痰
d i1 . 9 9 jis . 0 3 8 1 . 0 2 0 . 3 o :0 3 6 / .sn 1 0 —9 4 2 1 . 4 0 6 文 章 编 号 :0 3 8 1 2 2)0 —6 90 1 0 —9 4( 01 -4 0 9 -3
至正 常 , 化血 红 蛋 白在 6 以下 ; 糖 % 有效 : 治疗 后症 状
明显 减轻 , 腹 血 糖 降 至 8 5 o L以 下 , 化 血 红 空 . mm l / 糖
蛋 白在 6 ~ % ; 效 : % 7 无 经治 疗 后 症 状 及 化 验 检 查 均 未 达 到好转 指标 。
见 表 2 表 3 、 。
( s 元± )
超标 体重 者 每 E 主食 2 0~5 0 ; 体 力 劳 动 者 每 日 l 0 0g轻 主食 3 0—3 0 ; 0 5 g 重体 力 劳动 者 每 E主 食 4 0~5 0 。 t 0 0 g 观察 治疗 前后 空腹 血糖 、 化血 红 蛋 白 、 糖 血脂 和血 液 流
计 量 资料用 t 检验 , 数 资料 采 用 计
检验, 等级资料 应用 Rdt ii分析 。 2 1 疗效标 准 . 显 效 : 疗 后症 状 消失 , 腹 血 糖 降 治 空
3 6 0~ 9岁 , 均 年 龄 5 . 平 0 4岁 , 尿病 病 程 1~1 糖 , 1年
平 均 6 2年 ; 照 组 3 . 对 6例 , 性 1 男 7例 , 性 1 女 9例 , 年 龄 3 0—6 9岁 , 均 年 龄 5 . 平 1 2岁 , 尿 病 病 程 1—1 糖 1 年 , 均 6 2年 。 两组 患 者 在性 别 、 龄 、 程 上 均 无 平 . 年 病 统 计 学差 别 , 有 可 比性 。 具 1 2 诊 断 标 准 根 据 1 8 . 9 5年 WH O诊 断 标 准 确 诊 , 同时根 据 全 国第 一 届 活血 化 瘀 研 究 学 术 会 议 修 订 标
( 院制 剂 室研 制 , 主 要 成 分 有 黄 芪 、 子 参 、 地 本 其 太 生
1 资 料 与 方 法
黄、 元参 、 术 、 参 、 根 、 鳖 虫 、 苍 丹 葛 地 水蛭 等 组 成 ) 每 , 患者 14例 , 中男性 5 1 其 1例 , 性 6 女 3
粒含 0 5 , 日 3次 , . g每 每次 4粒 。 口服 , 疗程 为 1 2周 。 1 5 统计 学处 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