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合集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案 § 1—3 练习测量
打印版
§ 1—3 练习测量
【课前预习】
1.参照课本中提示,能说出怎样测量叶片的周长和体积。
2.能说出测量葡萄体积的方法。
3.能说出测量体温的部位及各部位的温度正常值范围。
4.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可以避免吗?减小误差的方法有什么?
【课堂练习】
1.测量时由于和的不同,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可以采取等方法,尽可能减少误差。
2.体温是指人体的内部温度,测量体温时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的部位是
()
A.右腋窝 B.口腔 C.直肠 D.左腋窝
【课后作业】
1.给你一把刻度尺、一个绕有线圈的铅笔,如何准确测量出细线的直径?
2.在章华出生的那年,他爷爷在院子里种下一棵枣树,如今14年已经过去,枣树已很高了,章华很想知道枣树的高度,你能帮他出谋划策吗?如果章华还想知道一枚枣的体积,又如何测量呢?(选做题)
3.动动手:如何测一粒芝麻的质量和体积呢?
效能作业
编号:SW(上)—7004 科目:生物编写人:郝晓丽审核人:
使用时间:班级:小组:学生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初中生物。
2024年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 细胞
细胞的生命活动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锻炼学生分析资料、探究知识、推导结论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分析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过程,得出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交流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1.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学习难点: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课时活动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描述的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么,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哪个结构中呢?设计意图:依据学生认知现状,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师提供资料。
多莉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根据课本中图1-1-8,分析多莉的培育过程,思考以下问题:1.多莉的出生与几只羊有关系?2.多莉的形态像哪只羊?3.该实例说明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表达交流, 回答问题。
1.多莉的出生与3只羊有关系。
2.多莉的形态像供核母羊。
3.该实例说明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图片。
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观,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交流,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科学思维,促进概念的形成。
教师提供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活酵母菌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色,而死酵母菌细胞能被染成蓝色,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本,讨论交流。
学生总结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的作用。
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细胞的生活不仅需要营养物质,还需要能量。
细胞生活需要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分析图片资料,得出结论——叶绿体储存能量,线粒体释放能量。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合集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合集第一单元:细胞的世界第一课: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理解细胞构成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构成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环视周围,“生命”存在于哪些物质中?(2)发现细胞2.讲解课文(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和物体组织均由无数细小的细胞构成。
细胞的形态多样,大小也不一。
我们把从外表上看相似的细胞分在一起称为“细胞类型”。
(2)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的体内都存在着许多极小的单细胞生物,如医用细菌,组成集合体后能够共同完成分布,并对大自然做出贡献。
3.练书写(1)课堂板书(2)练册P4,第一题4.师生共建(1)细胞魔方(2)同桌之间相互展示细胞模型(3)课堂小结第二课:细胞膜*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理解渗透压现象*能够运用渗透压的原理解释“腌黄瓜”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掌握渗透压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渗透压的原理解释“腌黄瓜”现象*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环视周围,你看到什么物体呢?你说说看,怎么发现这是个物体?(2)通过下列图像来引导学生调动大脑,学懂繁体与简体,懂得生词“细胞膜”这个概念。
2.讲解课文(1)介绍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渗透压的相关知识。
(2)通过练题巩固学生知识。
3.练书写(1)出示渗透压实验,学生观察和自己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老师帮助纠正。
(2)练册P11,第三题4.师生共建(1)以“腌制喜瓜的做法”为例,让学生运用课上已学知识解释腌黄瓜变成咸黄瓜的过程。
(2)同桌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遗传的奥秘第三课:物种和基因* 教学目标:*了解物种和基因的概念*了解物种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物种和基因的概念*了解物种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物种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环视周围,大难临头谁来管!在这个科技发展飞速的时代,物种和基因的概念你会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校园中的树木,来引入物种的概念。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4 学习探究教案 (新版)冀教版-(新版)冀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学习探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目标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有关生物的问题,例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找到答案,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是怎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五节学习探究》(板书)(二)新授学生:阅读资料,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归纳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学生:讨论如何针对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教师:讲解在考试过程中如何根据资料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做出假设。
教师:归纳总结: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
在进行探究时,假设不是随便做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设。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须注意的问题。
教师:举例说明设计实验方案的三大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和重复性原则。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区别教师: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举例说明。
教师:列举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判断各步骤,进行训练。
(三)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四)达标训练教师:出示训练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反馈、释疑六、板书设计第五节科学探究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七、课下作业完成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动。
八:教学反思生物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通过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和领悟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种子的萌发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设计思想: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
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提出问题: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
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冀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3精选汇总
冀教版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精选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了解万物的起源!冀教版初中生物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类技能。
3、情感目标①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②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一定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内容导入利用两副扑克牌让学上体会到分类的作用,引出分类的概念,再列举生活中的分类,同时说明生物学研究也离不开分类引入调节课堂气氛,从而引出对分类意义的初步印象。
[探究一]1、课件展示课本图5-1,问题1:说出图中九种生物的名称。
2、展示分类表空框。
问题2: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3、问题3:如何把九种生物分为两类?为什么这样分?4、问题4:如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件展示图片课本分类表,总结分类表中相同点和不同点是生物哪些方面的特征。
5、问题5: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6、按图中所列分类表进行分类。
7、问题6:除了例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外,各种生物之间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九种生物的名称。
学生结合图片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先把生物分为两类,再把每一类分为两类,反复进行,直到分完为止。
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
回答:按能否光合作用分为植物、动物两类等。
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学生可以尽情回答几种。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同学对许多新的生物学学问都很奇怪,要留意调整同学的乐观性,由于生物课大多支配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同学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好玩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爱好。
一起看看冀教版七班级上册生物教案!欢迎查阅!冀教版七班级上册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诞生物圈为生物生存供应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全部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惜这个家。
教学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供应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生物圈是全部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惜这个家。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内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现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许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识,我们今日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学问。
(课件中打诞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毕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进展的环境)。
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毕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
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
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肯定分开?(小组争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行能,由于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由于生物圈有满意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争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意了它们的哪些条件。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范文模板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范文模板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一、说教材分析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
《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3 多细胞生物体教案 (新版)冀教版-(新版)冀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多细胞生物体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2.说出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和生活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和珍爱生命的观点让学生乐于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难点:组织与器官的区分。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完整的番茄植株、橘子等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一座座高楼是由一块块砖石砌成的,一棵棵大树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细胞教师::那么,细胞是怎样构建这座“生命大厦”的?是不是许许多多的细胞堆砌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体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探究一下多细胞生物体的奥秘。
(二)新授过程教师:同学们品尝桌上的桔子,葡萄等果实,说出它们含有的组织名称。
学生:品尝果实,说出它们的组织。
教师:讲述器官的概念。
学生:观察一株绿色开花植物,说出该植物所包含的器官名称教师点拨:并不是任何时候绿色开花植物都含有六大器官,有的植物要到一定时候才能开花结果。
教师:这六大器官都具有什么功能呢?学生:推测六大器官的功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其功能将它们分类。
学生:明确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
学生:归纳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教师: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具有怎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人类又是怎样来利用的呢?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有关内容。
教师:人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呢?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师:人体的结构层次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相比,有何异同?学生:比较回答。
教师:人体多了系统这个层次。
何为系统?人体有哪些系统?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命现象。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为例教案名称:生物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其分类。
2.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生物的特征及其分类。
2.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1.生物的特征及其分类。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生物标本或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物特征。
二、新课讲解1.讲解生物的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适应环境等。
2.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3.讲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4.介绍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医学、农业、环保等。
三、案例分析1.提供生物学案例,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生物学原理及其应用。
四、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展示:生物学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课堂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学。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生物的特征讲解时,通过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生长发育吗?学生:比如,小树苗长成大树。
教师:很好,那什么是繁殖后代呢?学生:动植物生宝宝。
教师:对,这些都是生物的特征。
我们再来谈谈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吧。
2.生物分类的讲解,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生物标本,进行分类练习。
教师:同学们,看看这些标本,你们能告诉我哪些是植物,哪些是动物吗?学生:这个是植物,因为它有叶子和茎;这个是动物,因为它会动。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范文教案范文如下:教案名称: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内容: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成株增高等阶段。
2. 技能目标:能够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植物幼苗生长过程的讲解与理解。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花盆等。
3. 生长过程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使用幻灯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的注意和兴趣,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Step 2: 导入新知(10分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幻灯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基本部分,如根、茎、叶、花等,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Step 3: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成株增高等阶段。
2. 通过幻灯片展示和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过程。
Step 4: 实验演示(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2. 根据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向学生演示种子的萌发过程。
3. 对实验过程进行解释和说明,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种子萌发的原理和过程。
Step 5: 梳理学习内容(10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2. 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Step 6: 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2. 批改并讲解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检验并巩固所学知识。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认识。
Step 8: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生长过程。
冀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教案精选汇总
冀教版初中生物 重点知识精选
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了解万物的起源! 冀教版初中生物 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TB:小初高题库
冀教版初中生物
《第一节 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为以后的植物章节学习打基础。本节通过在实验室里对植物的根、茎、叶和花 的观察活动,一方面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即让学生知道在实验室里怎样观察植 物、观察些什么;另一方面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
系图片)
补充。根系有直根系和 的观察能力和
须根系两种:直根系由 处理信息能
主根和侧根组成,主根 力,深刻理解
明显、粗大、较长,各 不同植物的不
级侧根依次较小、较 同形态。
短。须根系主要由不定
根组成,无主次之分。
小组讨论
促进学习方式
学生发言,组内同学补 的转变。帮助
充发言
学生对动植物
2)比较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根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识别植物各器官的形态。 情感目标:关注身边的植物,养成爱护花草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区分变态根、茎和叶;
2、尝试说明植物根、茎和叶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1、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增加感性认识;
2)简介不完全叶(图片展示)
发言
叶 3)与课本中图 2-3 几种变态叶进行对
比,各有怎样的不同?(展示各种变态 学生观看大屏幕,并置
叶)
疑讨论。
视频:猪笼草捕虫叶捕捉昆虫
思考: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变态现象?
TB:小初高题库
冀教版初中生物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第一节在实验室观察植物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的观察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理解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是块茎与块根的区别。
学生分析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
设计理念对于“根”的教学,通过学生用肉眼的观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并且通过多次观察,从经验得知叶片是网状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直根系而叶片是平行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须根系。
这一部分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要注意结合知识链的相关内容。
对于“茎”的教学,多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可以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指认出枝条上各部分的名称。
此时一定要强调茎的特点(即茎上有节)。
对于“叶”的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
因为学生往往对特别的物体感兴趣,课下很有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内容,完全可以以示范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课内外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观察植物、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洗净的完整的小麦(或狗尾草)和白菜(或蒲公英)的根系万年青枝条(带顶芽,没有侧枝) 马铃薯、甘薯等变态茎和变态叶的图片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实物或图片教学过程:方案一引言:在我们身边生长着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认识它们了,让我们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走进生命世界吧.展示:月季花及野花(颜色不鲜艳)(备注:也可以用图片代替)问题:你认识它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手中拿着月季花)?学生:花(月季花)问题:那另外一个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手中拿着野花)?学生:这两个都是花,只不过月季的花大、颜色鲜艳,而这个野花的花小、颜色不鲜艳,使你误认为它不是花。
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
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1.1走进生物实验室 (1)1.2 学会观察 (6)1.3练习测量 (10)1.4学习探究 (15)2.1细胞 (17)第1课时观察细胞 (17)第2课时细胞的结构 (20)第3课时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23) 第4课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26) 2.2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9)2.3多细胞生物体 (31)2.4单细胞生物体 (34)3.1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 (36) 3.2校园植物调查 (38)3.3 藻类植物 (40)3.4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42) 3.5裸子植物 (44)3.6被子植物 (46)第1课时双子叶植物 (46)第2课时单子叶植物 (48)3.7我国的珍稀植物 (50)4.1田野动物调查 (52)4.2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54) 4.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56) 4.4软体动物 (59)4.5节肢动物 (62)4.6鱼类 (65)4.7两栖类和爬行类 (67)4.8鸟类 (70)4.9哺乳类 (72)4.10我国的珍稀动物 (74)5.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76)5.2练习对生物进行鉴别 (79)1.1走进生物实验室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教学准备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1.2 学会观察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观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教师:⑴图片(可以是风景、动物或植物)⑵课件(骆驼、骆驼刺、旗形树的图片。
并配有解说,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⑶带花的月季枝条(4人1枝)、放大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按实验组准备)学生:⑴预习书第7页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⑵花、白纸。
冀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藻类植物》教案2精选汇总
冀教版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精选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了解万物的起源!冀教版初中生物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第三节藻类植物》教案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藻类植物,识记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各种藻类的特征区别。
教学方法学习研究。
教学准备标本、挂图、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原因是春天气温升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
二、讲授新课:㈠淡水藻类:问题设置:1、常见的淡水藻类有哪些?2、阅读“观察与思考”,完成课本讨论中的表格学生自行看书解决以上问题。
明确:1、常见的淡水藻类主要有:水绵、衣藻、刚毛藻、轮藻和小球藻等。
2、衣藻和水绵形态结构的比较种类形态特点叶绿体形状其他衣藻水绵㈡海洋藻类二次备课通过讨论,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表格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然后将衣藻和水绵的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完成表格,学生自己掌握很不错问题设置:1、常见的海洋藻类有哪些?2、阅读“观察与思考”,完成课本讨论中的表格种类形态特点颜色其他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石莼马尾藻鹿角藻学生自行看书互相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明确:1、常见的海洋藻类主要有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石莼、马尾藻和鹿角菜等。
2、常见的海洋藻类的形态特点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藻类植物的意义:对自然界的意义:经济意义:三、课外读:教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阅读或放到课外去阅读。
四、解决练习题阶段:小组讨论交流,请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加以订正。
五、巩固练习:1、给学生时间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2、检测:⑴“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⑵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⑷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看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学生讨论⑸藻类植物无专门的器官。
冀教版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合集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李智敏教材分析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
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
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二节学会观察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李智敏教材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本节课中以学生观察月季花为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花粉粒使学生学会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而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又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涉及到的模仿临时装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中观察过很多生物,如蜗牛、鱼、昆虫、种子、花等,所以对花的结构有所了解,对观察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科学观察的内涵以及科学观察的方法可能了解的少一些。
冀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三、细胞各部分的功能》教案精选汇总
冀教版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精选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了解万物的起源!冀教版初中生物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三、细胞各部分的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细胞各部分的功能可以掌握。
2、清楚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细胞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熟练的说出它的功能,并可以说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功能的不一样。
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胞各部分的功能的了解,可以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课件或示意图及克隆羊“多莉”诞生过程的CAI课件(或示意图)。
学生准备:课余时间了解细胞各部分功能的相关知识,以及收集克隆羊多利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动植物细胞结构何特点?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绘制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回答:(略)教师评价:指出对错。
教师设疑:同学们,对于细胞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呢?学生回答:可能有很多疑问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也很善于思考问题。
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和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细胞各部分的功能”这个知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细胞各部分的功能教师引导:同学们对于“工厂”一定不陌生,你能说说一家工厂要想有秩序的开展工作,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要具备哪些条件吗?学生发言: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教师引导:其实细胞就像一座“工厂”,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各司其责,分工合作,使这个工厂具有很高的效率。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这座特殊的工厂,看看细胞各部分的结构都在发挥着什么重要的作用?教师提问:首先看看细胞壁,它位于植物细胞最外面,它可能执行着什么功能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
学生回答:保护与支持。
教师板书:支持与保护(在学生所绘制的板图基础上板书)教师设疑:下面仔细观察播放的动画,看看其它结构又执行看什么功能?学生讨论:逐一进行描述。
(如:学生可以容易地看出细胞膜好像是细胞的卫士一样,对于出入细胞的物质要进行检查)教师讲授:描述的非常准确,请同学们分析这样一种生物现象:一种淡水藻的细胞,体内钾的含量比周围水中的含钾量高达1000万倍,可它仍能从水中吸收钾而对于水中其它物质的吸收量却没有表现出这相样的特点,这说明细胞膜对于物质的控制作用具有什么特点呢?(小结不可忽视,一是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和总结,二是使每一个同学都体会到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
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李智敏
教材分析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
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
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第二节学会观察
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李智敏
教材分析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本节课中以学生观察月季花为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花粉粒使学生学会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而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又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涉及到的模仿临时装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中观察过很多生物,如蜗牛、鱼、昆虫、种子、花等,所以对花的结构有所了解,对观察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科学观察的内涵以及科学观察的方法可能了解的少一些。
另外学生没有使用过显微镜,也没有做过临时装片,这方面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的。
设计理念
通过对“课件”显示内容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观察的意义,在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的基础上,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独立使用显微镜,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通过纠正其他同学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观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⑴图片(可以是风景、动物或植物)
⑵课件(骆驼、骆驼刺、旗形树的图片。
并配有解说,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
⑶带花的月季枝条(4人1枝)、放大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
玻片(按实验组准备)
学生:⑴预习书第7页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⑵花、白纸。
教学过程
第三节练习测量
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李智敏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
所以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另外应让学生理解“误差”与测量时出现“错误”的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接触过测定体温、水的温度及空气的温度,所以他们对测量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没有接触过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因而在测量方法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另外不太理解什么是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他们也许会把“误差”与测量时出现的“错误”混为一谈。
设计理念
通过亲自测量生物体的周长、面积、体积及温度等,对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训练,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测量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生物学研究和生活、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举例说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测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1、实验材料用具:几片植物的叶(为防止个别小组忘带)、细线、量筒、山楂、冷水、热水、四个大烧杯、水银温度计(两只)。
2、课件《曹冲称象》
学生:(两人一组)每人准备一片叶、一段细线、刻度尺、画有均匀方格的纸。
教学过程
第四节采集与制作标本
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赵秀丽
教材分析
采集与制作标本,包括两部分内容,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基本技能之一。
本节教学通过让学生尝试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是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基本方法。
学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