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04经济学2班
贺小舟 3104004366
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规模化时期。有学者对我国125个城市行政区进行测度后认为,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其中,特大城市群1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城市群4个(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鲁中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从都市圈划分的国际标准来看,目前中国由城市群发展成为都市圈的并没有几个,真正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只有3个:长三角、京津唐和大珠三角都市圈。因而了解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于我国都市圈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都市圈发展概况
(一)长三角大都市圈
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O%。人口7861.4万,占全国总
人口的6.1%。
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
长三角大都市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该大都市圈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如“六朝金粉地”的南京、“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太湖之滨的无锡、鲁迅的故乡绍兴、中国革命启航处的上海和嘉兴。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
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位置,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在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形势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流域所形成的紧密结合“T”字型态势,而长三角大都市圈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地位,空间优势十分明显。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的区位优势促进了长三角大都市圈发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由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南通港、镇江港和南京港等10多个大中型港口组成的港口群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是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南京、上海、杭州等铁路枢纽把京沪、京杭、浙赣、宁芜、杭甬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新长铁路联结成了稠密的铁路网;宁沪、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宁通一级公路及众多的二级、三级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加上虹桥、浦东、萧山、朱家尖、奔牛、硕放等大型国际国内机场共同构成了辐射全国、畅通海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3.雄厚的经济实力,素质良好的经济核心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各城市以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城市上海为依托,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经济区域。2002年,长三角大都市圈生产总值达19125.0亿元,占全国的18.7%;人均生产总值2.4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2.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14.4%。农业生产发达,是我国著名的粮、油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工业发展迅速,2002年工业总产值27124.5亿元,占全国的25.1%,工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机械、汽车、钢铁、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电子通信、医药、造船等工业均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长三角大都市圈中,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占有9个;投资环境40优城市占有9个;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49个(其中前10名中占有8个);人才聚集度和科研实力远高于我国周围一些新兴国家和都市圈,并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表1 长三角大都市圈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注:(1)都市圈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
(2)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3年)、《浙江统计年鉴》(2003年)。
4.城市网络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
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圈内有大中小城市44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8个城市,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多,在国际上称之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带。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和都市区发育比较完善,已呈现出大都市圈的网络整体发展优势。目前长三角大都市圈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5个、20~50万人口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25个,形成了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的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上海、苏锡常通、宁镇扬、杭嘉湖、甬绍舟等5个都市区。各都市区首尾连接为一体,形成“多心多核”的大都市圈空间网络形态。长三角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职能及产业分工合理,发展定位明确。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及最大的城市,高层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基础工业发达;南京是次中心城市,石化、电子工业发达;杭州是次中心城市,轻纺、旅游发达;宁波石化及港口工业发达;苏州是新兴的制造业名城,IT产业和旅游业发达;无锡集成产业、常州精密机械工业等较具特色。
(二)京津唐大都市圈
京津唐大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和廊坊、承德、张家口、沧州、保定等7市,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2002京津唐大都市圈人口3137.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4%。生产总值8883.7亿元,占全国的8.7%;人均生产总值2.9万元。京津唐城镇人口2231万,城市化水平71%。有特大城市3个(北京、天津、唐山),大城市2个(廊坊、秦皇岛),建制镇近250个。
1.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京津唐大都市圈位于中国的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拥有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因而有着对外交往、利用外资、参与国际经济的优势和广阔渠道。京津唐大都市圈是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云集之地,具备发展现代经济的一切自然资源。位于圈内的渤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被誉为“天然鱼池”,海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滩涂资源面积较大(900万亩)。京津唐人文古迹多多,旅游资源丰富。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北京、民俗风情独特的天津、疗养旅游胜地的秦皇岛、武术故乡沧州等,构成宏伟的“皇都”、壮美的北国风光、古老的燕韵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京津唐大都市圈建立和发展多种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2 京津唐大都市圈2002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