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为学》学科:语文课型:新授

主备人:原立娜审核人 :六年级语文组课时设置:3

使用时间:3.31 六年级班姓名

教学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要特别注重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语感,培养文言文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突破措施: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疏通课文。

一、导入:

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介绍作家作品:

彭端淑(1699---1779),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家。知识广博,工诗能文。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三、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也可听录音

需注意读音的字:逮dài 怠dài 卒 zú

蜀 shǔ钵 bō语 yù恃shì

迄 qì屏bìng

齐声朗诵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准确断句。熟悉课文、培养语感。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要读的有板有眼。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顿: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

4.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四、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世上的事,难说有难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学习也是这样。

从前在四川边境有贫富两个和尚。。。。。。

单有聪明,而不努力,这是自己毁了自己;不够聪明,但能勤奋努力,定能学有所成。

五、阅读背诵:多种形式,充分阅读。齐读;点名读;分组读;自由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翻译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检查上节课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能够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学生自主翻译全文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2.教师板书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

实词:为——做、求,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恃——凭借,鄙——边境,昏——愚笨

虚词

亦——也,之——到,往,犹——仍然

无以:没有什么是故:因此之:做助词用,无义

重点句子: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易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易矣。

(2)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3)子何恃而往?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6)、吾欲之南海,何如?

(7)、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8)、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9)、贫者语于富者曰:

(10)、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交流自主翻译。

4.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第二段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四、教师提问并点拨课后练习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一、点名提问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确本文主旨。

2.学习本文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三、分析文章:

1、细解第一自然段

学生默写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提出论点的?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在文章的开头,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开头先写“天下事”,因为“人之为学”是“天下事”的一种,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过渡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用两个设问,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更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对比鲜明,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道理阐发的更为深刻。

2、齐背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提出论点后,没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更强调了“为学”的重要。这一段还是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3、点名复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二僧居蜀边境,交通闭塞,路途遥远,到南海,有很大困难,贫富二僧面对同样的难题,所恃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僧告诉富僧想去南海,富者表现出极大的怀疑,贫和尚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字表现出贫和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富和尚却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没有大胆实践的勇气。贫僧仅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从对比中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