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物态变化强化练习题(有答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4.5 熔化与凝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4.5 熔化与凝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4.5 熔化与凝固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下列固体中属于晶体的是()A. 沥青B. 冰C. 松香D. 石蜡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A. 湿衣服晾干B. 把白糖加水后化成糖水C. 树叶上的露珠D. 春天到来,江河中的冰化成水3.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可能是海波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B. 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C. 可能是萘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D. 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4.夏天用同样多的0 ℃的水和0 ℃的冰来冷却饮料,结果是()A. 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的温度低B. 用水的效果好,因为水与饮料瓶容易接触C. 用冰的效果好,因为冰在熔化成水时要吸热D. 两者效果相同5.“滴水成冰”是________现象。

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温度普遍上升,即全球变暖。

因为气温变暖,南北极地的冰会________,从而导致海水量增大,引起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地区将渐渐被水淹没。

6.高烧的病人用冰袋降温是利用了________的道理;冬天,北方的菜窖里防止菜冻坏,常常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________的道理。

7.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________,温度________;钨的熔点是3 410 ℃,它的凝固点是________℃。

二、中档题8.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t时=5分钟时,该物质处于液态B. 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分钟D.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9.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有一大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A. 只有表面的水结冰B. 都没结冰C. 都已结冰D. 有一半的水结成冰10.在标准大气压下,由表格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铜锅熔化钢块也行B. 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C. 在-265 ℃时氮气是固态D. -40 ℃的气温是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的11.如图所示是现在市场热销的空调扇,与秦王建造的阿房宫相似,盛夏来临时,空调扇的盒子中装入冰块,这样房间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是利用冰块________时要________热。

202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阶 段 性 测 试(七).pptx

202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阶 段 性 测 试(七).pptx
⑵从图象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T‰(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凝固点为y2一寸.试脸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源固点变空_(埴”而”或“低”)了。
(4)假如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熠化的皓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 冰
会变多(出"变多”"变少”或“不变” 第15题图 .(10分)晶体在焙化过程中要不断地汲取热量,小明由此提出何鹿:晶体络化过程中汲取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 素有关?他的猜想: 猪思一:晶体矮化过程中汲取热m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种类有美。 精患二:晶体熔化过程中汲取热诉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质埴有关。 第16题图 为了监证猜想一,他选择√r甲、乙两种晶体进行试验,共探究过程如下: (I)取肯定质量的晶体中,用如图I所示的装JR加热,。到了熔化时温度随时间改变的图象如图2所 示.则晶体甲熔化过程大约林续的时间A=75min.晶体的痛点是80C. (2)取相同何以的晶体乙一,用同样的试验髅置加热,登记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5 ⑶比较”和金若〃和,2不相等,则说明猎患一是(填“正确”或呻误”)的。 .(12分)小妍在做“视察水的沸腾”试脸后,同时视察了水自然冷却过程,她依据试验数据给出水温珈时间改变图貌, 如图所示。 第17遨图 (I)分析图联.她得出了水沸脏的特点是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一汲取_(填”汲取”或“放出”)热∣Λ.温
(1)一氧化碳的物3E性质有无色无味气体,沸点低,难溶于水(写两条).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项有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乳血红蛋白。
第14题图
.看了中心台《舌尖上的中国3,看到云南名菜“气锅鸡”,K做法是将盛有小卷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所示)放在盛 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水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喷将鸡蒸熟.汤汁是水蒸 气—放热_(以“吸热”或“放热")后_皿_(填物态改变名称)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一£故 现象.小杨也想动手来试做.他点燃燃气灶,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一压缩体■枳■.的方法使它液化成液态储存 在钢赋中的:石油气可以燃烧放出热荷描写的是化学性质(域“化学改变”或“化学性质”).

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4节检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4节检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4节检测试卷与参考答案1.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

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热量,温度;最终两个物体的相等()答案:两物体间有温度差;放出;小降;吸收;上升;温度2.热量指,用符号表示,国际单位为,符号为,比它大的单位还有。

答案: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Q;焦耳;J;千焦(kJ)3.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煤油的比热是2.1×103J/(kg·℃),它表示。

答案:J/(kg·℃);1kg的煤油,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2.1×103J4.如图所示是一款冬季家庭常用的电暖气,在电暖气内部应充入比热较的液体,是为了使它通电后温度升高得更。

答案:小;快5.将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的石蜡上,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由此说明三块金属的比热()A.甲最大B.乙最大C.丙最大D.一样大答案:C6.新疆那拉提草原是闻名全国的旅游景区。

夏天,当你赤脚在烈日当空的小河边游玩时,你会发现:岸上的小石头热得烫脚,而河水却是冰凉的,这是因为()A.水比小石头的温度变化大B.水比小石头的比热大C.水比小石头吸收的热量小D.水比小石头的比热小答案:B7.水的比热比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产生活服务,下列事件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A.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B.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C.采用沸水多水量、短时间对蔬菜进行焯水处理,可减少营养素的损耗D.在较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答案:D8.由于水的比热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答案:B9.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高得快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5节熔化与凝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5节熔化与凝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5节熔化与凝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物态变化不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太阳使积雪融化B.把白糖加入水中后溶化成糖水C.点燃的蜡烛不停地流着蜡油D.春天,江河的冰化成水2.下列生活中的“小水珠”属于熔化形成的是( )A.B.C.D.3.【最新】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料。

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 064.6 ℃,铱的熔点是2 443.0 ℃,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A.加热至1 064.0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B.加热至1 065.0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C.加热至2 444.0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D.加热至3 507.6 ℃并观察有无铱颗粒4.同学们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后,四个小组在交流过程中,分别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B.C.D.5.北方的冬天,下过大雪后,常用装满盐水的洒水车,给主要马路喷洒盐水,使雪熔化,这是因为( )A.盐水是热的,把雪熔化了B.盐水降低了水的凝固点C.盐水升高了水的熔点D.盐水吸收太阳的热量多6.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晶体的是( )A.铅、石膏B.玻璃、明矾C.蜂蜡、水晶D.橡胶、塑料7.在0℃的环境中,把0℃的冰投入到0 ℃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A.冰全部熔化B.冰有少部分熔化C.水有少部分凝固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8.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为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在第5 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D.第10 min时物质处于液态9.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

第四章物态变化练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物态变化练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物态变化小测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2.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B.初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C.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D.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3.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

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4.天气一暖和,同学们就喜欢吃雪糕,一天,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她又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

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5.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该是()A.B. C.D.6.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

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

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7.冬季寒潮来袭,北方各地玩起泼水成冰,冰花四溅的场景很是壮观。

202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3课时 液 化

202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3课时 液 化

第3课时液化1.液化:物质由二1^_变为查—的过程.2.液化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枳.3.物质液化时要_皿_热量,被100C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C的水烫伤要严竣得多,是因为1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C的水要一^一热收——液化放热。

A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1.河面上常会看到一层骡气,这是因为水经过了(B)A.先汽化后秋固的过程氏先蒸发后液化的过程C.蒸发后形成水蒸气D.水蒸气熔化成了小水珠2.我国民间有句调语“水缸穿裙几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翻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衣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说明中正确的是(八)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C,这句诙语是信误的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海到缸外形成的3.熨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会也“白气”,这是由于下列哪种状况产生的(D)A.棒冰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B.棒冰升华,的固体变为气体C.棒冰蒸发的气体变成小水珠D.林冰四周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4.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关然如国,如图所示中的描述展于液化的是(B)第4题图A.图甲春天,冰券消JSB.图乙4天.草叶上形成乐珠C.图丙先天,枝头挂满H布D.图丁严冬,冰啡渐渐变小5.晴胡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茜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二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缘由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暧湿气体遇冷,在这一过程中,暧湿气体发生的物态改变是(-B)A.熔化B.液化C.蒸发D.沸腾6.在燥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吸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二下列关于“水雾”是在被扇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甲、乙两甲间,“水雾”都在内表面B.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外表面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D.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7.安装在浴室内的某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止水蒸气在镜面(B)A.汽化B.液化C.熔化D.凝固8,使气体液化Ur采纳降低甜度和在行定温度卜压缩体枳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啸所H的“白气”(如图甲).事实上是降低温健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运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乙)是在行温下采纳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检测卷带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检测卷带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检测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沸腾是化学变化B.煤燃烧是化学变化C.用粉碎机将矿石粉碎是化学变化D.火药爆炸是物理变化2.下列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露和霜都是凝固现象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分子运动的缘故D.“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冰雪熔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降低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B.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4.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5.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

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

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D.先蒸发,后沸腾6.有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其原理是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易熔化和凝固的微胶囊物质。

下列关于这种微胶囊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微胶囊物质一定是晶体B.微胶囊物质的比热一定越小越好C.气温升高时,熔化吸热;气温降低时,凝固放热D.熔化和凝固时,构成微胶囊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7.三个试管中分别装甲、乙、丙固体,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甲、乙、丙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关于甲、乙、丙之间的质量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甲的质量大于乙B.乙的质量小于丙C.乙的质量大于丙D.甲的质量小于乙8.把0℃的水和-8℃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可能的状态是()①冰;②水;③冰水混合物A.①或②B.①或③C.②或③D.①、②或③9.一根均匀的铁棒,质量是m,密度为ρ,比热容是c,去掉1/2,则剩余部分的质量、密度、比热容分别为()A.m、ρ、c B.1/2m、1/2ρ、1/2cC.1/2m、ρ、2c D.1/2m、ρ、c10.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铁〈ρ铜〈ρ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B.若铜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C.若铅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D.三个球都可以做成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铁球11.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A.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B.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C.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D.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12.一量筒中原有50毫升水,现在往里而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A.6cm3B.18cm3C.12cm3D.24cm313.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第4分钟时,水开始沸腾B.在第6分钟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 ℃C.在第4~6分钟的过程中,水不吸热D.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 ℃14.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B.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71.4克C.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20厘米3D.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3.57×103千克/米31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B.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燃烧时温度需要高于100摄氏度,达到水的沸点时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导致温度不会高于100摄氏度C.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16.某同学用称量为500克,最小刻度为0.2克,最小砝码为5克的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的质量,当调节衡量平衡后,他将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同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他读出铁块质量是75.2克,则铁块实际质量是()A.74.8克B.75克C.75.2克D.65克17.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A.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2p1p2/p1+p2B.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p1+p2C.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1﹣ρ1/ρ2)m0D.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p2/ p1﹣1)m0二、填空题18.氯气有下列性:①呈黄绿色②有剧烈的刺激性气味③密度比空气大④红热的铜丝能在氯气中燃烧⑤氯气和消石灰反应制取漂白粉。

新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测试--有答案(经典)

新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测试--有答案(经典)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测试题一、选择题(2分>22=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固体不属于晶体的是()A.食盐B.硫代硫酸钠C.玻璃D.冰2、对于公式p =m/v的物理意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I 1A .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 .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体积越大密度越小I 事C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密度是确定的,与其质量多少或体积大小无关8e史巨三D ,以上说法都不对甲乙丙3、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敞开烧杯中,10分钟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20 C,那么不准确的是()A.甲B.乙C. 丙D.都不正确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当甲物体温度升高10C,乙物体温度升高20c时,甲物体吸收的热量是乙物体吸收热量的2倍,则甲的比热是乙的比热的()A . 1/2 倍B . 4 倍C . 1倍D . 1/4 倍5.下列有关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B .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相同C .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也必减半D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6、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0 C的水一定沸腾B.1 个标准大气压下,100c的水一定沸腾C.120 C的水一定沸腾D.90 C的水也可能沸腾7、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

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B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C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却能彻底止沸D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B .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C .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D .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9、下面所列的变化过程,会放出热量的是(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1/2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A.湿衣服逐渐被晾干C.铁块被熔成铁水10.只有量筒,要取出A .在量筒中量出体积C .在量筒中量出体积B.樟脑丸放在箱子里逐渐变小冬天早上“落霜21克汽油(汽油的密度为7厘米,的汽油B .30厘米3的汽油D0. 7x103千克/米3),下面几个论述中正确的是()在量筒中量出体积21厘米3的汽油.单用量筒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天平11.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 B 、水蒸发为水蒸气、走进厨房,闻到饭菜香味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 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A 、只有①②B 、只有③④C 、只有①②③D 、①②③④均正确 13 . 0c 的水变成O o C 的冰,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密度不变,体积增大B .密度变小,体积增大C .质量不变,体积不变D.密度不变,体积变小14 .已知铁的密度比铜的密度小,现用铁和铜各做一个实心球,则下列陈述中不可能的是 ()A .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大B .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小D .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小.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大2:5,甲的质量与乙的质量之比为 1:2,那么甲的体1 . 25 倍16.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 ()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提分“考点过关(三十四):物态变化(4)【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提分“考点过关(三十四):物态变化(4)【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提分”考点过关(三十四)物态变化(4)1、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

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2、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B.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C.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D.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汽化后,油沸腾3、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A.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B.小水珠总是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C.夏天和冬天小水珠分别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和内表面D.夏天和冬天小水珠分别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和外表面4、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到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C.水有少部分凝固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5、-5℃的冰投入0℃的水中,假设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足够长的时间后测得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则冰的质量一定是()A.增加了 B.减少了 C.不变 D.无法确定6、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A B C D7、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

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A.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8、烧杯中放有固体碘,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烧杯内的碘受热就升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而碘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碘B.烧杯内的碘受热就凝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而碘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碘C.烧杯内的碘受热就凝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而碘蒸气遇冷会升华成固态碘D.烧杯内的碘受热就升华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而碘蒸气遇冷会凝华成固态碘9、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A. B. C.D.10、四川科技馆科学剧场的老师设计了这样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发现外壁出现一层白霜。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4.7 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4.7 升华与凝华 同步练习(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4.7 升华与凝华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汽化B. 熔化C. 升华D. 蒸发2.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A. 山间形成的浓雾B. 河面冰雪消融C. 草叶上形成的“露珠”D. 草叶上形成的“白霜”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 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 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4.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

下列有关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 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 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 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 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5.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经过__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客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填“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不会放热”)。

6.你知道吗?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雪、雹都是小水滴的“杰作”,海洋上空的水蒸气因为________投向了大海的怀抱,“调皮”的水滴因为________使河床干涸。

7.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

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______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______成碳粉。

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填物态变化名称)二、中档题8.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C. 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D. 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9.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复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复习题及答案全套.docx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复习题及答案全套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代知识超理1.分子(1)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一极其微小的粒子一。

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也一不同________ O特性:分子很—小—(选填“大”或“小”),分子之间存在一空隙;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无规则运动一;分子之间有一引力一和一斥力一。

2.扩散⑴一固体一、一液体一、一气体_都有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一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一,物质扩散的快慢与温度一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剧烈_ ,扩散越—快—。

(2)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因此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避运动忍分层集训【夯实基础】1.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D )图4-1-1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B.冰雪消融时,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没有发生变化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结构不相同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2.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该实验证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C.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的D.该实验说明黄豆分子和芝麻分子体积在大小上是不一样的3.2017年4月22日,湖南省首届芍药花节在邵东县斫曹乡芍药花基地举行,引来无数游客。

走近基地,芍药花香扑面而来,用分子观点解释正确的是(D )A.分子间有引力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C.分子间有斥力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密封的烧瓶中装有某种气体,如图所示,图中的小圆圈表示气体分子,用抽气筒抽出该烧瓶中部分气体后仍密封,描述烧瓶内剩余气体分子的四个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D )图4-1-2A B C D5.2016年12月16日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长沙,方便了长沙市民的绿色出行。

七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六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七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六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六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1.汽化是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要(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液;气;吸收【解析】【分析】【详解】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要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液;气;吸收。

2.汽化过程有和两种方式。

前一种方式在温度下进行,后一种方式在温度下进行。

【答案】蒸发;沸腾;任何;一定【解析】【分析】【详解】物体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过程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前一种方式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后一种方式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故答案为:蒸发;沸腾;任何;一定。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答案】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通快慢【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通快慢;故答案为: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通快慢。

4.纸的燃点(纸可以燃烧的最低温度)大约是183℃,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500℃。

用一次性纸杯装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过一会儿水沸腾,纸杯燃烧(以上两空填“会”或“不会”)。

这是因为。

【答案】会;不会;纸的燃点高于水的沸点【解析】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液体沸腾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能够不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分析】本题是对于沸点和燃点的考查,看似神奇的现象,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原理。

【详解】酒精灯火焰温度约500℃,且纸的燃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不再升高,所以在纸杯里装一些水,放在火上加热,过一会儿发现水会沸腾,而纸杯不会燃烧。

故答案为:会;不会;纸的燃点高于水的沸点。

5.妈妈在炖骨头汤时,沸腾后改用“小火”维持汤的沸腾以节省燃料,汤在用小火维持沸腾时温度(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时汤(填“需要”或“不需要”)继续吸热。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四章分章节试题(含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四章分章节试题(含答案解析)

物质的比热一、填空题1、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__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__表示,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___。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对于某种物质,它的比热容是_______的,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是________的。

常见的物质以________的比热容最大。

3、农村在早春育秧时,农民伯伯早上将秧田里的水放掉,阳光照射使秧田的温度尽快升高;而晚上秧田则要蓄水保温,有利于秧苗的成长,这样做是利用了水的_____________较大的原理。

4、烈日下在海边散步,我们会感到海水的温度比沙滩的温度_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这是因为海水的_____________大。

5、小明与家人一起测量了某天不同时刻他家附近的气温和水池中的水温,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从图象可以看出,水温变化的幅度比气温变化的幅度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水的________较大。

二、选择题6、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和水的比热容是相同的B.把一铁块切割成两块,质量小的铁块比热容小C.一杯水和一个铁块在温度和质量相同时,吸热能力是相同的D.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它们的比热容就不相等7、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图中现象与此特点无关的是( )8、将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的石蜡上。

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由此说明三块金属的比热容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D.一样大9、冬天,室内取暖的暖气,很多都采用让流动的热水慢慢地流过散热器,其原因是 ( )A.水比较便宜 B.水的密度小 C.水的比热容大 D.水的沸点高10、将比热容不同的物体同时放入冰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容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 B.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C.质量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D.无法确定谁放出的热量多11、两个相同的烧杯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吸收的热量多B.水上升的温度较高C.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D.它们上升的温度相同12、(2013 广州)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大.如图所示,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上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这个过程中()A.煤油温度先升到40℃ B.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高C.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D.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三、简答题13、潍坊白浪河湿地公园建成后。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5节 熔化与凝固 典型习题(word版附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5节 熔化与凝固 典型习题(word版附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5节熔化与凝固典型习题(word版附答案)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分子的排列方式,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需要放热B.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汽化C.樟脑丸变小了是由甲到丙的变化D.霜的形成是由丙到甲的变化2 . 买一块豆腐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冷冻。

当把冰冻的豆腐拿出来化冰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

其成因是()A.豆腐冷缩而形成的B.豆腐膨胀而形成的C.冰箱中的冰霜进人豆腐而形成的D.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3 . 从冰箱中取出冰块,冰块开始熔化,此时测得的温度应为()A.0℃B.5℃C.-2℃D.2℃4 . 你能说出下图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B.C.D.5 . 如图,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沸腾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B.水沸腾时出现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C.水的温度必须达到100℃时,才会沸腾D.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却需要不断吸收热量6 . 小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某液态物质放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假设每分钟物质向外放出的热量相等,且忽略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物质的固体属于晶体B.该物质的的熔点是60℃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了25分钟D.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7 . 在炎热的夏天,放在杯中的冰会慢慢熔化,在冰熔化的过程中,冰的温度会()A.降低B.升高C.不变D.先升高后降低8 . 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物质熔点/℃沸点/℃酒精-11778水银-39357铅3281740A.80℃的酒精是液态B.在南极考察时,应选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C.-39℃的水银吸热,温度一定不变D.把“铅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中加热不会熔化,说明“铅丝”的主要成分不是铅9 . 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的蜂鸟侦察机。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四章密度和比热强化练习(有答案)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四章密度和比热强化练习(有答案)

密度与比热强化练习(一)1.对于密度公式ρ=m/v 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B.密度ρ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C.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D.密度ρ与体积V成反比2.医院里有一只氧气瓶,它的容积是10dm3,里面装有密度为2.5kg/m3的氧气,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5g氧气,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A.1kg/m3B.2kg/m3C.2.2kg/m3D.2.5kg/m33.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相比较()A.木块的体积较大,所以所含物质较多B.铁块较重,所以所含物质较多C.木块和铁块质量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D.无法比较其物质含量的多少4.水银的密度为13.6×103kg/m3,它表示的意思是()A.1m3水银的密度是13.6×103kg B.1m3水银的质量是13.6×103kg/m3C.1m3水银的质量是13.6×103kg D.1kg水银的体积是13.6×103m35.A、B两个实心球,已知VA>VB,mB<mA,则两者的密度关系为()A.ρA<ρB B.ρA=ρB C.ρA>ρB D.无法确定6.浸种用的盐水的密度是1.1×103kg/m3,现有盐水0.6kg,其体积为500mL,要使这种盐水符合浸种要求应该()A.加盐500g B.加水500g C.加盐200g D.加水200g7.将等质量的金属甲和金属乙组成合金,若甲、乙金属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则合金的密度是()A.B.C.D.8.小明想了解2002版5角硬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便进行了如下实验:(1)请把天平的读数填入表格中。

(2)小明查得有关金属的密度如上表。

根据表中数据,初步判定5角硬币主要由________制成。

(3)在不损坏人民币的情况下,利用________可以进一步验证小明的判断。

(1)75.6(2)铁(3)磁铁9.小玲利用家用煤气灶烧水,把为1kg、15℃的水烧开(在1标准大气压下),烧水前后煤气表的示数分别如右图甲、乙所示求:煤气的用量是多少立方米?如果煤气的密度为0.63kg/m3,烧水时消耗煤气多少千克?12.0.015O.00910.小明通过实验测量植物油的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强化练习1、把0℃的冰放进0℃的水中,若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则:()A.冰会增多,水减少B.冰会减少,水增多C.冰多则水就会凝固;水多则冰就会熔化D.冰和水的多少跟原来的相同2、冬天,将一块冰从寒冷的室外拿进温暖的房间内,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A.冰立即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B.冰不会立即熔化,但冰的温度会逐渐升高C.冰立即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D.冰不会立即熔化,冰的温度也不会升高3、工业上常用加热的方法给酒精和水的混合液加热,当混合液的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时,就可将酒精从水中分离出来,这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A.沸点不同B.温度不同C.水蒸发时吸热多少不同D.熔点不同4、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不是升华现象的是()A.碘加热时变为蒸气。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C.萘制的卫生球日久变小。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5、在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是在车窗的()A.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B.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C.都在内表面D.都在外表面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B. 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C.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D. 樟脑丸在逐渐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8、炎热的夏天,以下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的方法是()A.打开正在工作地电冰箱的门B.打开风扇,并且调到转速最大的档位。

B.关闭房门 D.在地面上适当地洒些水9、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10、如图2所示,甲试管装水,乙试管装酒精,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物质熔点/℃沸点/℃对大烧杯加热使里面的水沸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试管内的水和乙试管内的酒精都沸腾B.甲试管内的水和乙试管内的酒精都不沸腾C.甲试管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酒精不沸腾D.甲试管内的水不沸腾,乙试管内的酒精沸腾11、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12、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常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向外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融化成的小水珠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13、关于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吸热后就会立即沸腾B.液体温度达到了沸点一定会沸腾C.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时继续加热,一定会沸腾D.蒸发和沸腾都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14、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80℃的酒精是液态B .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作温度计的测温液体C .-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D .铅的凝固点是-328℃15、下列措施不是为了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 .农民夏天晒谷物总是将粮食摊开,并放到通风向阳的地方B .天热时,人汗流浃背,总是喜欢把电风扇打开吹风C .用扫帚扫地,灰尘四起,通常要在地面上洒一些水D .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常遇雨而受淹,天晴时打开塑料大棚的盖顶,让积水赶快风干16、“神州七号飞船”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火箭发射升空的。

当火箭在太空中高速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温度可升至几千摄氏度,为了防止烧坏火箭内部搭载的仪器和设备,常在火箭的头部涂有一层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汽化,从而保护火箭头部,这主要是利用这种材料的什么特性 ( )A .熔化、汽化放热B .熔化、汽化吸热C .熔化吸热,汽化放热D .熔化放热,汽化吸热17、下列物质中,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 )A .塑料、沥青、蜂蜡B .明矾、水、石英C .萘、铁、松香D .水晶、食盐、黄金18、小红将一杯常温的开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图中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酒精 -117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19、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20、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作为冷却剂,这是因为()A.干冰升华时可以吸热B.干冰熔化时可吸热C.干冰凝华时可放热D.干冰凝固放热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它所含热量就越多B.物体温度越高,放出的热量就越多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会升高D.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22、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有一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A.只有表面的水结冰 B.有一半的水结成冰C.都没结冰D.都已结冰23、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1)实验前,某同学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气温,如图乙所示,此时室内气温是28℃.(2)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丙(a)、(b)所示.则图___b_____(填“a”或“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不变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下降”).(3)现有甲、乙两组同学在某实验室里做“水的沸腾”实验,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丁所示.则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____水的质量不同___.(4)小明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翻腾,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这是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此时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烧杯内的水是否已沸腾?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汽化;96℃;是;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所以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24、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如图甲的器材组装有一不当之处是试管内晶体露出水面,受热不均匀。

实验中使品体受热均匀的措施是使用搅拌器或采用水浴法(写出一条即可)(2)待温度升高到40℃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图乙的图象,则该晶体的熔点是48 ℃,熔化经历了5min,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液态时的比热容(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另一小组的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该晶体,发现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时间为8min,两组同学实验中晶体熔化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所用晶体的质量不同。

该组同学还发现,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水的温度高于晶体的熔点,晶体可以继续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4)小组同学要验证晶体熔化过程需要持续吸热,合理的做法是移走酒精灯,过一会观察晶体能否继续熔化(5)温度为48℃时,晶体的状态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6)实验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液体静止在空气中,液体逐渐凝固,其温度变化的情况是先降低,然后不变,最后再降低16.在探究液体的沸腾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相同的加热器对初温相同的甲(100g水)、乙(200g 水)、丙(100g煤油)三杯液体进行加热(三只杯子均相同),直至沸腾。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1)由图象可知,液体的沸点与质量(选填“有关”或“无关”);(2)加热初期,相同时间内,甲、乙两杯液体温度升高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质量不同,甲、丙两杯液体温度升高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比热不同。

15.小明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请指出图1中的操作错误:温度计的玻璃泡砬到容器壁。

(2)如图2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由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水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为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明再次实验时为节省加热时间,减少了水的质量,请在图2中画出大致能体现这项措施的图线。

16.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

小明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对此,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圾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一段时间后,停止通人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水蒸气液化放热.(3)小华认为小明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并写出了自己改进办法,小明看过后叹服不已,小华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处;℃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