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第十章 微专题78 电学实验综合-2025年高中物理《加练半小时》新教材版
第十章电路及其应用微专题78电学实验综合1.熟练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是分析电学实验的关键。
2.基本实验原理是创新实验的基础,真正领会实验基本原理是处理创新实验的关键。
3.电学仪器选择原则为:安全、精确、易调节。
1.(2023·安徽省十校联考)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阻值约为18Ω的电阻R x的阻值,图中R0为标准电阻,阻值为R0=4Ω;V1、V2为理想电压表,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E为电源,采用如下步骤完成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按照图甲所示的实验原理电路图将实物图补充完整。
(2)实验开始之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________(填“最左端”“最右端”或“中间”)位置。
闭合开关S,改变滑片的位置,记下两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U1、U2,则待测电阻的表达式为R x=________(用U1、U2、R0表示)。
(3)为了减小偶然误差,改变滑片的位置,多测几组U1、U2的值,作出的U1-U2图像如图乙所示,图像的斜率为k=______(用R0、R x表示),可得R x=________Ω。
答案(1)见解析图(2)最右端U 2U 1-U 2R 0(3)R x +R 0R x20解析(1)根据题意,由题图甲电路图补充完整的实物图如图所示。
(2)为了电路安全,防止电流过大,闭合开关前,将滑片置于最右端位置。
由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结合欧姆定律可得U 1-U 2R 0=U 2R x 整理可得待测电阻R x =U 2U 1-U 2R 0(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U 1-U 2R 0=U 2R x 整理可得U 1=R x +R 0R x U 2则U 1-U 2图像的斜率k =R x +R 0R x根据题意,由题图乙可得k =2.42又R 0=4Ω联立解得R x =20Ω。
2.(2023·辽宁锦州市凌河区模拟)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实验器材如下:A .电源(电动势约为12V ,内阻不计)B .待测电阻R xC .电流表A 1(量程为0.6A ,内阻约为10Ω)D .电流表A 2(量程为3A ,内阻约为2Ω)E .电阻箱R (阻值范围0~999.9Ω)F .保护电阻R 0=10ΩG .开关、导线若干设计电路,并按照如下操作步骤进行测量。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人教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人教版)第一章:主题活动设计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我们设计了一次主题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并体验主题活动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1. 主题:环保行动;2.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3. 活动步骤:a. 小组讨论,确定活动方案;b. 实施活动,进行环保宣传;c. 总结反思,分享活动心得。
四、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2. 团队合作效果;3. 活动成果展示。
第二章:社区服务活动一、活动背景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我们组织了一次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并体验社区服务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和团队协作能力;3.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1. 主题:关爱老人;2.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3. 活动步骤:a. 小组讨论,确定服务方案;b. 实施服务,为老人提供生活帮助;c. 总结反思,分享服务心得。
四、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2. 团队合作效果;3. 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第三章:科普教育活动一、活动背景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开展了一次科普教育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并体验科普教育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走近科学;2.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3. 活动步骤:a. 小组讨论,确定探究课题;b. 实施探究,进行科学实验;c. 总结反思,分享探究心得。
四、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2. 团队合作效果;3. 探究成果展示。
第四章:环保实践活动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动力,我们开展了一次环保实践活动。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全册】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全册】【优质】第一章:走进大自然1.1 活动目标: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丰富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2 活动内容: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欣赏自然风光,进行户外写生。
1.3 活动步骤: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
引导学生记录所观察到的特点和习性。
分组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用画笔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第二章:探索科学奥秘2.1 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2 活动内容: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索科学现象。
学习科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2.3 活动步骤: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火山爆发模型。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科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第三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2 活动内容: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3 活动步骤:组织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实践,如书写春联、剪纸制作等。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学习心得和文化理解。
第四章:培养良好生活习惯4.1 活动目标:4.2 活动内容: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4.3 活动步骤:组织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并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五章:关爱他人,传递温暖5.1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传递温暖。
5.2 活动内容: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做出贡献。
进行爱心接力活动,关心弱势群体。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环境清洁、帮助老人等。
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进行爱心接力活动,如捐款、捐物等。
第六章:创意无限的科技制作6.1 活动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6.2 活动内容:进行科技小制作,如制作指南针、简单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10.3物体沉浮条件教学设计
4.教学拓展:
-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针对生活中感兴趣的物体沉浮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组织小组合作,设计创意实验,展示物体沉浮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结合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计算浮力等。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2.选做作业: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物体沉浮的条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动画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沉浮的条件。
3.知识讲解: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物体沉浮条件: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关于物体沉浮条件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2.练习题示例:
-计算给定物体的浮力,判断其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根据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推断物体的密度范围。
3.教学评价: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了解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总结归纳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必做作业,确保对物体沉浮条件的基本理解和运用。
2.选做作业和创新性作业可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上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六年级上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第一章:主题探索——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认识: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
2. 环境调查:学生分组进行环境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
3. 环保解决方案: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教学活动:1. 观看环保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 分组进行环境调查,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
3.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讨论解决方案。
第二章:主题探索——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运用创意的方式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认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2. 传统文化体验:学生分组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3. 传统文化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作品。
教学活动:1. 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分组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剪纸、书法、京剧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作品,分享体验心得。
第三章:主题探索——科技创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技创新认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现状。
2. 创新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创新实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 科技创新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教学活动:1. 观看科技创新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的发展。
2. 分组进行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创新心得。
第四章:主题探索——团队合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2. 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沟通、协作方式,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1.2 教学内容: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1.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振动不同物体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1.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用手拍打桌子,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实验二:让学生摩擦尺子,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实验三:让学生吹灭蜡烛,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固体、液体、气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2.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传播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在空气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让学生在水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实验三:让学生在固体(如桌子)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第三章:声音的强与弱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强弱变化。
3.2 教学内容:振幅对声音强度的影响距离对声音强度的影响3.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振幅和距离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3.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用手拍打桌子,观察和描述不同振幅下声音的强弱。
实验二:让学生远离或靠近正在发声的物体,观察和描述不同距离下声音的强弱。
第四章:声音的调与音4.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调与音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调与音的变化。
4.2 教学内容:振动频率与声音调、音的关系声音的音域4.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振动频率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调、音的变化。
4.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摩擦尺子,观察和描述不同频率下声音的调、音变化。
实验二:让学生吹灭蜡烛,观察和描述不同频率下声音的调、音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第一章:活动策划与设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活动策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策划技巧,设计有意义的活动。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活动组织能力。
1.2 教学内容活动策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活动策划的原则与步骤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活动策划与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1.3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活动策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讲解:讲解活动策划的原则与步骤,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案例分析: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理解活动策划与设计的要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策划与设计一个简单的活动。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策划与设计,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二章:团队建设与沟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团队建设与沟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技巧。
2.2 教学内容团队建设与沟通的基本概念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与技巧团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的基本原则2.3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团队建设与沟通的基本概念。
讲解: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与技巧,团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的基本原则。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建设和沟通的实践活动,如团队游戏、讨论等。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团队沟通和领导能力的情境。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团队建设和沟通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三章:信息搜集与处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互联网信息的查找与评估信息整理与分析的技巧创新思维与信息处理的关联3.3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
讲解:讲解互联网信息的查找与评估,信息整理与分析的技巧,创新思维与信息处理的关联。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信息搜集与处理的实践活动,如搜索相关信息、整理资料等。
创新思维训练: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思维导图制作、创意写作等。
综合实践《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多边形的性质和内角和公式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多边形实例,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迅速联想到一些具体的形状,这说明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力。但在理论介绍环节,当我深入讲解多边形的性质和内角和公式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迷茫。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多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多边形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相连形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它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元素,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类工程设计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我们如何计算其内角和?这个案例将展示多边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多边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内角和公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多边形应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多边形的性质,如内角和、对角线数量等基本概念。
五年级下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上海科技版)
五年级下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上海科技版)第一章:科学探究1.1 温度和季节的变化活动目标:1. 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温度的变化。
2. 探究温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季节温度的变化。
2. 进行实验,观察温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温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2 水的净化活动目标:1. 了解水的净化方法。
2. 动手制作简易净水器。
活动步骤:1. 介绍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制作简易净水器的方案。
3. 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净水器,并进行实验验证其效果。
第二章:数学游戏2.1 数的规律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数的规律。
活动步骤:1. 教师出示一系列数字,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更多的数的规律。
3. 学生分享发现的规律,互相学习。
2.2 几何拼图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学会用几何图形进行拼图创作。
活动步骤:1. 教师出示一些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拼图创作。
2. 学生分组进行拼图创作,尝试完成给定的图案。
3. 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作品,互相评价。
第三章:环保行动3.1 垃圾分类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2. 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
活动步骤:1. 教师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小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垃圾分类的改进措施。
3.2 植物种植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
2. 学习植物种植的基本方法。
活动步骤:1. 教师讲解植物种植的基本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种植实践。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耐心和责任心。
第四章:艺术鉴赏4.1 民间艺术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动手制作民间艺术作品。
活动步骤:1. 教师介绍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创新教案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创新教案第一章:认识缤纷世界1.1 教学目标了解缤纷世界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缤纷元素讨论缤纷世界的定义和意义分享个人对缤纷世界的看法和体验1.3 教学活动开展观察游戏,让学生观察教室或校园中的缤纷元素,并进行分享小组讨论,探讨缤纷世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参与度第二章:探索艺术与缤纷世界2.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与缤纷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与缤纷世界的关联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缤纷世界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构图等元素2.3 教学活动展示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缤纷世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创作心得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艺术创作过程和作品质量评估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第三章:探索科学与世界3.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与缤纷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3.2 教学内容介绍科学知识在缤纷世界中的应用探讨科学家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探索缤纷世界分析科学实验和观察中的现象和规律3.3 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项目,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缤纷世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探究心得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实验结果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第四章:探索人与缤纷世界的关系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与缤纷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4.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活动对缤纷世界的影响探讨如何保护缤纷世界和可持续发展分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环保行动4.3 教学活动进行环保主题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环保项目,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缤纷世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环保心得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环保行动和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第五章:创新与缤纷世界5.1 教学目标了解创新与缤纷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2 教学内容介绍创新在缤纷世界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探讨如何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分析创新案例和成功经验5.3 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如头脑风暴、创新设计等学生进行创新项目,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缤纷世界中的问题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创新心得5.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创新过程和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六章:语言与缤纷世界的表达6.1 教学目标了解语言在表达缤纷世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6.2 教学内容探讨如何通过语言描述和表达缤纷世界的景象和感受分析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学习有效的倾听和反馈技巧6.3 教学活动进行语言表达练习,如描述游戏、角色扮演等学生进行口头报告或写作,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缤纷世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表达心得6.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和报告质量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第七章:数学与缤纷世界的探索7.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在缤纷世界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7.2 教学内容介绍数学概念和工具在缤纷世界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数据分析数学在艺术、科学、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7.3 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活动,如数据收集、图形分析等学生进行数学项目,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缤纷世界中的问题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探索心得7.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数学探索过程和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八章:信息技术与缤纷世界的互动8.1 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在缤纷世界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8.2 教学内容介绍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在缤纷世界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和交流分析信息技术在艺术、科学、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8.3 教学活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练习,如网络搜索、数据分析等学生进行信息技术项目,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互动缤纷世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互动心得8.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过程和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第九章: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缤纷世界9.1 教学目标了解多元文化在缤纷世界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9.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缤纷世界观探讨如何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缤纷元素分析多元文化在艺术、科学、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和融合案例9.3 教学活动进行文化探索活动,如品尝不同文化的美食、学习不同语言等学生进行跨文化项目,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文化心得9.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跨文化探索过程和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第十章:综合实践与缤纷世界的创新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缤纷世界的创新实践中10.2 教学内容介绍综合实践在缤纷世界创新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合应用于创新实践分析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和经验10.3 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缤纷世界的创新实践学生进行创新展示,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小组分享,让学生互相评鉴和交流创新心得10.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创新实践过程和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观察和分享缤纷世界的体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发展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缤纷元素学生分享个人对缤纷世界的看法和体验重点环节2:艺术创作与缤纷世界的表达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缤纷世界学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意和表现技巧重点环节3:科学探究与缤纷世界的探索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探索缤纷世界学生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中的现象和规律分析重点环节4:环保行动与缤纷世界的保护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如何通过环保行动保护缤纷世界学生环保项目中的实践和成果展示重点环节5:创新思维与缤纷世界的创新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创新思维解决缤纷世界中的问题学生创新项目中的创意和实施策略重点环节6:语言表达与缤纷世界的沟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和描述缤纷世界学生口头报告和写作中的表达和反馈技巧重点环节7:数学思维与缤纷世界的分析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如何利用数学方法分析缤纷世界中的问题学生数学探索活动中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重点环节8:信息技术应用与缤纷世界的互动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互动缤纷世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练习中的操作技能和项目实施重点环节9:跨文化理解与缤纷世界的交流学生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如何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缤纷元素学生跨文化项目中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实践重点环节10:综合实践与缤纷世界的创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缤纷世界的创新实践学生创新展示中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分享本教案涵盖了从观察和分享缤纷世界体验到综合实践与创新的各种环节。
plc电子钟课程设计
plc电子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应用于电子时钟设计的要点;2. 学生能描述电子时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3. 学生能运用PLC编程软件进行基本的逻辑编程,实现电子时钟的功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PLC电子钟的电路设计和程序编写;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工具和仪器进行电子电路的搭建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的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基础知识,对PLC技术有一定了解,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PLC基本原理:介绍PLC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基础”2. 电子时钟原理:讲解电子时钟的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时钟显示、计时功能的实现。
- 教材章节:第五章“数字电路设计与应用”3. PLC编程软件操作:学习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掌握基本的编程方法和技巧。
- 教材章节:第七章“PLC编程与应用”4. 电路设计与搭建:指导学生进行电子时钟电路设计,包括元器件选型、电路连接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5. 程序编写与调试:教授学生编写PLC程序,实现电子时钟功能,并进行电路调试。
- 教材章节:第七章“PLC编程与应用”6. 小组合作与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中物理大一轮复习第十章实验十三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讲义课件大纲人教.ppt
五、实验步骤
1.测定电流表的内阻 Rg,按上图接 好电路,先合 S1,调整 R 的阻值 使电流表指针恰好指到满刻度;
再合上 S2,调整 R′的阻值(R 的
图2
阻值不变),使电流表指针正好指
满刻度的一半,在满足 R≥100R′时,Rg=R′. 2.把电流表改装成量程是 2 V 的电压表.根据测出的 Rg 和
解析 (1)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2)当S1与S2闭合时: R1+E RV·RV=U1 当S1闭合、S2断开时: R1+RE2+RV·RV=U2 由以上两式得R1=6 000 Ω,E=6.3 V 改装后的电压表量程为Ug′=RUVg(R1+RV)=7 V
答案 (1)见解析图 (2)7 6.3
随堂巩固训练
电流表、电位器、电阻箱、开关、电池组、滑动变阻
器、标准电压表、导线若干.
四、实验器材的选择 根据半偏法测表头内阻的原理,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应 远大于电阻箱的电阻R′,而R′=rg,由于一般电流 表的内阻约几百欧~几千欧,所以电阻箱可选用最大 电阻为10 kΩ的高精度电阻箱,滑动变阻器则应选最大 值为几百千欧的滑动变 阻器.又因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远大于电流表的 满偏电压Ug,所以选用的电源的电动势E也应远大于 Ug.
从电流表说明书中查出的满偏电流 Ig,计算串联分压电 阻 Rx; Rx=U/Ig-Rg=2/Ig-Rg
3.在电阻箱上取阻值Rx,再使之跟 电流表串联起来,就改装为量程
为2 V的电压表了,如图2所示.
4.把改装成的电压表跟标准电压表
校对.按图3接好电路,闭合S,
改变R0的触点,使标准电压表指 示不同的读数,看改装的电压表
答案 D
5.已知某电流表的满偏电流为10 mA,内阻为8 Ω.现要将 此电流表与一电阻箱R连接后改装成一个量程为0~6.0 V 的电压表,并将组成的电压表与一个电源E、电阻R0、 开关S构成回路,用它测量R0两端的电压. (1)试在实物图10中画出连线完成电路连接;
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
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实践课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综合实践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1.3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实践活动、创新实验、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等。
第二章:实践活动2.1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2 活动内容(1) 开展校园绿化活动,让学生学会种植、养护植物。
(2) 组织环保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3 活动步骤(1) 讲解活动意义和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3) 总结活动收获,进行反馈。
3.1 实验目的通过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实验内容(1) 探究水的净化过程。
(2) 制作简易的风力发电装置。
(3) 开展科学实验竞赛,鼓励学生创新。
3.3 实验步骤(1)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总结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社会实践4.1 社会实践活动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2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1)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文化。
(2)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 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现象。
4.3 社会实践活动步骤(1) 讲解社会实践活动意义和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3) 总结社会实践活动收获,进行反馈。
5.1 团队合作活动目的通过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5.2 团队合作活动内容(1) 开展团队竞技比赛,提高团队凝聚力。
四上科学实验教案
四上科学实验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 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的定义和作用。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 科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安全第一、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器材。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科学实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2.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并提出自己的实验想法。
作业:1. 总结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提出实验问题和假设。
第二章:观察和实验教学目标:1. 学习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内容:1. 观察的方法: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
2. 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变化实验、观察实验。
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溶解、沉淀、气体的变化。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2. 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作业:1. 总结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 设计一个简单的观察或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章: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了解科学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1. 探究的方法:提问、假设、实验、分析、结论。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估结果、改进方案。
3. 科学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医学实验、环保实验、农业实验等。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教案
《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美丽的颜色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美丽的颜色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颜色的定义和分类颜色的产生和变化颜色的意义和表达1.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颜色样品讨论和分享对颜色的感受练习用语言描述颜色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评估学生的颜色感知和表达能力第二章:颜色的产生和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的产生和变化原理培养学生对颜色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2 教学内容光的色散和颜色混合颜色的对比和调和颜色的变化规律和应用2.3 教学方法实验和观察颜色变化分析颜色变化的原理和规律练习运用颜色变化规律进行创作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评估学生的颜色变化原理和应用能力第三章:颜色的意义和表达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颜色表达的能力3.2 教学内容颜色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影响颜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运用颜色的个人喜好和情感反应3.3 教学方法分析和讨论颜色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观察和分析颜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运用练习用颜色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观察分析评估学生的颜色情感表达和创作能力第四章:颜色的应用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的应用领域和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对颜色的创新和应用能力4.2 教学内容颜色的应用领域和设计原则颜色的创作方法和技巧颜色的创新应用和实例分析4.3 教学方法分析和讨论颜色的应用领域和设计原则实践和探索颜色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欣赏和分析颜色的创新应用实例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作成果评估学生的颜色应用和创新能力第五章:颜色与生活的关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颜色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5.2 教学内容颜色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运用颜色在服饰搭配中的应用颜色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生活中颜色的运用讨论和分享颜色在服饰搭配中的技巧探索和分享颜色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服饰搭配和心理健康中颜色应用的能力第六章:颜色与艺术的交融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颜色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6.2 教学内容颜色在绘画、设计等艺术领域的应用著名艺术家对颜色的运用和风格特点学生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6.3 教学方法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中的颜色运用讨论和分享对艺术作品中颜色的感受和理解学生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观察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颜色运用的能力和创造力第七章:颜色与传统文化的关联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理解和尊重7.2 教学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的象征意义和传统习俗颜色在传统节日、礼仪等场合的应用学生对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理解和反思7.3 教学方法分析和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的象征意义和传统习俗观察和了解颜色在传统节日、礼仪等场合的应用学生对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理解和反思的分享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理解和尊重的能力第八章:颜色与心理学的互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对心理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颜色改善心理状态的能力颜色对心理的影响和心理效应运用颜色改善心理状态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自己的心理改善实践8.3 教学方法分析和讨论颜色对心理的影响和心理效应学习运用颜色改善心理状态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自己的心理改善实践和分享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评估学生运用颜色改善心理状态的能力第九章:颜色与科学的探索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色在科学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颜色的能力9.2 教学内容颜色在光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的应用科学方法在研究颜色中的应用学生自己的科学实验和探究9.3 教学方法学习和欣赏颜色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颜色的问题学生自己的科学实验和探究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和实验能力评估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颜色的能力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颜色设计与应用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颜色知识进行设计和应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10.2 教学内容颜色设计与应用的原理和实践学生自己的颜色设计和应用实践优秀颜色设计作品的欣赏和分析10.3 教学方法学习和讨论颜色设计与应用的原理和实践学生自己的颜色设计和应用实践优秀颜色设计作品的欣赏和分析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创新和实践颜色设计与应用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美丽的颜色简介环节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欣赏美丽的颜色,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全册】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全册】【优质】第一章:网络素养与安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上网习惯和安全意识。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1.2 教学内容网络的起源和发展。
网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规则。
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安全。
1.3 教学活动观看网络发展历程的纪录片。
讨论网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规则。
进行网络安全模拟实验。
第二章:环保行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实践环保行动。
2.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原因。
环保知识和行动策略。
环保行动的实际操作。
2.3 教学活动观看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
讨论环保行动的策略和方法。
进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实际操作。
第三章:传统文化探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3.2 教学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传统文化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
欣赏传统音乐、戏剧或舞蹈。
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写作或绘画。
第四章: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社会责任。
4.2 教学内容志愿服务的起源和发展。
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影响。
志愿服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4.3 教学活动观看志愿服务的纪录片或故事分享。
讨论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第五章:创新思维与实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5.2 教学内容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影响。
创新思维实践的方法和技巧。
5.3 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讨论创新思维的实际应用案例。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实践项目。
实验十一 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2025届高中物理
第十章恒定电流实验十一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教材实验要点核心考点五年考情命题分析预测①测长度:用毫米刻度尺,要估读.②测直径:用螺旋测微器,要估读.③测量R x :R x =UI (伏安法).④计算ρ:ρ=SR x L .测电阻率2023:北京T15(2),辽宁T12,浙江1月T16-Ⅱ,全国乙T23;2021:福建T11,北京T16;2019:天津T9(3),江苏T11①考读数:U 、I 、L 及d 的测量.②考电路:电路设计或选择,实物图连线或改错,器材选择.③考运算:根据U -I 图像求R x ,求ρ.④考分析:对实验结果分析.测电阻2023:海南T15;2022:全国甲T22,山东T14;2021:湖北T13,海南T14;2019:海南T11创新实验2023:广东T12,江苏T12,全国甲T22;2022:广东T12,浙江1月T181.实验目的(1)熟悉“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2)掌握测电阻的电路图及误差分析.2.实验原理由R =ρ得ρ=B=π24,因此只要测出金属丝的[1]长度l 和[2]直径d ,并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R x ,即可求出金属丝的电阻率ρ.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的实验电路如图甲、乙所示.金属丝的电阻较小,一般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图甲图乙3.实验器材待测金属丝、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4.实验步骤(1)直径的测量:用螺旋测微器在待测金属丝上的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d,计算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S=π24.(2)电路的连接:按实验原理电路图甲或乙连接好电路.(3)长度的测量: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三次,求出其平均值l.(4)U、I的测量: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节到实验原理部分图甲电路图中a端对应的位置或图乙电路图中b端对应的位置,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和U的值,记入表格内,断开开关S.(5)整理:拆除实验电路,整理好实验器材.5.数据处理(1)在求R x的平均值时可用两种方法①平均值法:用R x=分别算出各次的阻值,再取平均值.②图像法:用U-I图线的斜率求出阻值,如图所示.(2)计算电阻率将记录的数据R x、l、d的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式ρ=R x=[4]π24.6.误差分析(1)金属丝的横截面积是利用直径计算而得到的,直径的测量是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2)采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由于采用的是电流表外接法,测量值小于真实值,使电阻率的测量值偏小.(3)金属丝的长度测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等会带来偶然误差.(4)由于金属丝通电后发热升温,会使金属丝的电阻率变大,造成测量误差.命题点1教材基础实验1.[读数+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部分的长度约为50cm.(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其中某次的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其读数应为0.397(0.396~0.399均可)mm(该值接近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图甲(2)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 x.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池组(电压为3V)、电流表(内阻约为0.1Ω)、电压表(内阻约为3kΩ)、滑动变阻器R(阻值为0~20Ω,额定电流为2A)、开关、导线若干.某小组同学利用以上器材正确连接好电路后,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数据如下:次数1234567 U/V0.100.300.70 1.00 1.50 1.70 2.30 I/A0.0200.0600.1600.2200.3400.4600.520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他们测量R x采用的是下图中的乙图(选填“乙”或“丙”).所测金属丝的电阻R x为 4.46Ω,测量值小于(选填“大于”或“小于”)真实值.(3)本实验所用测量仪器均已校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CD(有多个正确选项,填选项前的字母).A.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时,由于读数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B.由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C.若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计算在内,可以减小由测量仪表引起的系统误差D.用U-I图像处理数据求金属丝的电阻可以减小偶然误差解析(1)由题图甲可知,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0+39.7×0.01mm=0.397mm.(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所测得的最小电压很小,接近于0,故滑动变阻器选用的是分压式接法,因此实验采用的是题图乙所示电路.作出金属丝的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R=ΔΔ=4.46Ω.由于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故测量值小于真实值.(3)由读数引起的误差是偶然误差,由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内阻引起的误差是系统误差,A 、B 错误.若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计算在内,则消除了电表内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减小了由测量仪表引起的系统误差,C 正确.用U -I 图像处理数据,体现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思想,而且剔除了个别偶然误差比较大的点,如图中的第6个点,故可以减小偶然误差,D 正确.2.[实验原理/2023全国乙]一学生小组测量某金属丝(阻值约十几欧姆)的电阻率.现有实验器材:螺旋测微器、米尺、电源E 、电压表(内阻非常大)、定值电阻R 0(阻值10.0Ω)、滑动变阻器R 、待测金属丝、单刀双掷开关K 、开关S 、导线若干.图(a )是学生设计的实验电路原理图.完成下列填空:(1)实验时,先将滑动变阻器R 接入电路的电阻调至最大,闭合S.(2)将K 与1端相连,适当减小滑动变阻器R 接入电路的电阻,此时电压表读数记为U 1,然后将K 与2端相连,此时电压表读数记为U 2.由此得到流过待测金属丝的电流I =2-10,金属丝的电阻r =102-1.(结果均用R 0、U 1、U 2表示)(3)继续微调R ,重复(2)的测量过程,得到多组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U 1(mV )0.570.710.85 1.14 1.43U 2(mV )0.971.211.451.942.43(4)利用上述数据,得到金属丝的电阻r =14.2Ω.(5)用米尺测得金属丝长度L =50.00cm.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不同位置的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如图(b )所示,该读数为d =0.150mm.多次测量后,得到直径的平均值恰与d 相等.(6)由以上数据可得,待测金属丝所用材料的电阻率ρ= 5.0×10-7Ω·m.(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2)由于电压表内阻非常大,故K接2时电压表两端电压与K接1时金属丝和R0两端电压相等,即U2=U1+IR0,故流过金属丝的电流I=2-10,由电阻的定义式可知金属丝的电阻r=1=102-1.(5)由题图(b)可知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读数为0mm,可动刻度读数为15.0×0.01mm=0.150mm,故该读数为d=0.150mm.(6)金属丝的横截面积S=14πd2,由电阻定律有r=ρ,将相关数据代入解得ρ=5.0×10-7Ω·m.命题点2创新设计实验3.[实验目的创新/2023浙江1月]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中:(1)测量一段金属丝电阻时所用器材和部分电路连线如图1所示,图中的导线a端应与0.6(选填“-”“0.6”或“3”)接线柱连接,b端应与0.6(选填“-”“0.6”或“3”)接线柱连接.开关闭合前,图1中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置于左(选填“左”或“右”)端.图1(2)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得到多组U和I数据.甲同学由每组U、I数据计算电阻,然后求电阻平均值;乙同学通过U-I图像求电阻.则两种求电阻的方法更合理的是乙(选填“甲”或“乙”).(3)两同学进一步探究用镍铬丝将满偏电流I g=300μA的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如图2所示,表头G两端并联长为L的镍铬丝,调节滑动变阻器使表头G满偏,毫安表示数为I.改变L,重复上述步骤,获得多组I、L数据,作出I-1图像如图3所示.图2图3则I-1图像斜率k= 2.3(2.2~2.4均可)mA·m.若要把该表头G改装成量程为9mA的电流表,需要把长为0.26(0.24~0.28均可)m的镍铬丝并联在表头G两端.(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1)通常情况下金属丝的电阻值约为几欧姆,又电源为两节干电池,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尽可能多地获得数据,电流表应选用0.6A量程,即a端与“0.6”接线柱连接,所以b端也应与“0.6”接线柱连接;由图1可知,滑动变阻器采用了分压接法,为了保护实验器材,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置于左端.(2)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描点连线时可将误差比较大的数据点舍掉,因此乙同学的方法更合理.(3)由图3可知,I-1图像的斜率为k=7.8-6.03.27-2.5mA·m=2.3mA·m;结合图3将(3.27 m-1,7.8mA)代入I=k·1+b,解得b=0.28mA,则图像所对应的表达式为I=2.3×1+0.28(mA),当I=9mA时,解得L=0.26m.4.[实验器材创新/2024广东名校联考]工业上经常用“电导仪”来测定液体的电阻率,其中一个关键部件如图甲所示,它是把两金属片放到液体中形成一个液体电阻,两金属片中间的液体即电阻的有效部分.某研究小组想测定某导电溶液的电阻率,在实验室找到了一个透明塑料长方体容器,容器内部左右两侧插入两片面积均为S=10cm2、不计电阻的正方形铂片作为两个电极(正对放置),现将容器充满待测的导电溶液.实验所用器材如下:电压表(量程为15V,内阻约为30kΩ);电流表(量程为300μA,内阻约为50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1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1A);电池组(电动势E=12V,内阻r=6Ω);单刀单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1)该小组先用多用电表粗测溶液电阻,他们先选择欧姆“×100”挡,欧姆调零后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为了使读数更精确些,接下来要进行的步骤是D(填正确答案标号).A.换为“×10”挡,重新测量B.换为“×1k”挡,重新测量C.换为“×10”挡,先欧姆调零再测量D.换为“×1k”挡,先欧姆调零再测量(2)为了准确测量其阻值,并测量多组数据,请在图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补充完整.(3)某次测量过程中,两个铂片间距d=20cm,测量时电流表读数为I=275μA,电压表指针偏转如图丁所示,电压表读数为U= 5.5V,则该溶液电阻R= 2.0×104Ω(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4)实验时,仅多次改变两个铂片间距d,测得多组U、I数据,计算出对应的电阻R,在如图戊所示的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并将(3)中计算的数据点也补充到图戊上,描绘出R-d图线,根据图线可求出该导电溶液的电阻率ρ=96(95、96、97均可)Ω·m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若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计算结果与真实值相比会相等(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解析(1)从题图乙测量结果可知溶液的电阻比较大,为了减小误差,应换用大挡位测量,选择“×1k”挡,然后欧姆调零,再次测量,所以选择D.(2)根据多用电表粗测结果可知待测溶液电阻阻值较大,而题中所给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较小,同时需要测量多组数据,所以滑动变阻器需要选择分压式的接法,结合题给数据可知待测电阻和电压表的内阻比较接近,阻值均较大,所以电流表采用内接法,实物图如图1所示.图1图2(3)电压表最小分度值为0.5V,所以题图丁中电压表读数为5.5V;则该溶液电阻R==2.0×104Ω.(4)描点并作出R-d图线如图2所示.根据电阻定律可得R=ρ=d,可知R-d图线斜率k=.又结合图2可得图线斜率k=4.8×1040.5Ω/m=9.6×104Ω/m,又ρ=kS,联立代入数据后得到导电溶液的电阻率为ρ=96Ω·m.考虑到电流表内接有R测==d+R A,可知R-d图线斜率仍为,所以计算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不会发生变化.测量电阻的四种创新方法方法1差值法测电阻电流表差值法电压表差值法电路图基本原理定值电阻R0中的电流I0=I2-I1,电流表A1两端的电压U1=(I2-I1)R0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U0=U2-U1,电压表V1中的电流I1=U2-U1R0可测物理量(1)若R0为已知量,可求得电流表A1的内阻r1=(I2-I1)R0I1;(2)若r1为已知量,可求得R0=I1r1I2-I1(1)若R0为已知量,可求得电压表V1的内阻r1=U1U2-U1R0;(2)若r1为已知量,可求得R0=U2-U1U1r11.[电流表差值法/2024山东齐鲁名校质量联合检测]某科技小组要测量某种电阻材料的电阻率,他们找来一根用该材料制成的粗细均匀的电阻丝,该电阻丝的阻值大约为10Ω.(1)首先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电阻丝的直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该电阻丝的直径d =8.000mm.(2)他们又精确测量该电阻丝的阻值R x .除待测电阻丝外,实验室还提供了下列器材:电流表A 1(量程为0~1A ,内阻约为0.4Ω);电流表A 2(量程为0~10mA ,内阻为10Ω);定值电阻R 1(阻值为10Ω);定值电阻R 2(阻值为100Ω);定值电阻R 3(阻值为1000Ω);滑动变阻器R 4(最大阻值为5Ω,额定电流为3A );电源(电动势为12V ,内阻为0.5Ω).①因为实验室没有提供电压表,该实验小组用电流表A 2和定值电阻改装成所需要的电压表,定值电阻应选用R 3.(选填“R 1”“R 2”或“R 3”)②在图乙中将实验电路补充完整.(待测金属丝用“”表示)(3)用刻度尺测得电阻丝接入电路中的长度为10.10cm.(4)电流表A 1的示数用I 1表示,电流表A 2的示数用I 2表示,该小组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了多次测量,以I 1为纵轴,I 2为横轴,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所测电阻材料的电阻率约为 5.1×10-3Ω·m.(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1)由题图甲可知,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8.000mm.(2)电流表A 2和定值电阻改装成的电压表的最大读数为U =10mA ×(10Ω+R ),定值电阻R 选用R 3时,改装后的电压表量程为0~10.1V ,略小于电源电动势,若选用R 1或R 2,改装后的量程会比电源电动势小很多,实验时不安全或测量范围偏小,故应选用R 3.②如图所示的连接方式可准确测量R x 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 x 的电流.(4)由题意可知,I 2(R 3+A 2)=(I 1-I 2)R x ,又R x =Bπ(2)2,结合题图丙并代入数据解得ρ≈5.1×10-3Ω·m.2.[电压表差值法]在测量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电压表V 1(量程为3V ,内阻r 1=3kΩ),电压表V 2(量程为5V ,内阻r 2=5kΩ),滑动变阻器R (额定电流为1.5A,最大阻值为100Ω),待测定值电阻R x,电源E(电动势为6.0V,内阻不计),开关S,导线若干.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选填“限流”或“分压”)式接法;(2)将如图甲所示的虚线框中的电路原理图补充完整;图甲图乙(3)根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U1、U2分别为电压表V1、V2的示数),在图乙给出的坐标纸上补齐数据点,并绘制U2-U1图像;测量次数12345U1/V 1.00 1.50 2.00 2.50 3.00U2/V 1.61 2.41 3.21 4.02 4.82(4)由U2-U1图像得到待测定值电阻的阻值R x= 1.82×103Ω(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5)完成上述实验后,若要继续采用该实验原理测定另一个定值电阻R y(阻值约为700Ω)的阻值,在不额外增加器材的前提下,要求实验精度尽可能高,请在图丙的虚线框内画出你改进的电路图.图丙答案(1)分压(2)如图1所示(3)如图2所示(4)1.82×103(5)如图3所示图1图2解析(1)由于各电压表的电阻值比较大,为了让待测电阻分得较大电压,滑动变阻器要选择分压式接法.(2)完整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3)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绘制的U2-U1图像如图2所示.(4)根据实验电路图,有R x=2-111,变形得U2=+11U1,则图线的斜率为k=+11,又根据U2-U1图像可得斜率k=.82-.61.00-.00=1.605,则有1.605=+11,代入r1=3kΩ,解得R x=1.82×103Ω.(5)因待测电阻R y(阻值约为700Ω)的阻值较小,若仍与电压表V1串联,则R y所分得的电压过小,不利于测量,故可使待测电阻R y与已测出阻值的R x串联,使其替代R x接入图1电路,此时R x+R y分得的总电压较大,可得出较准确的R x+R y值,故改进后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方法2半偏法测电表内阻电流半偏法电压半偏法电路图实验步骤(1)先断开S2,再闭合S1,将R1由最大阻值逐渐调小,使电流表读数等于其量程I m;(2)保持R1不变,闭合S2,将电阻箱R2由最大阻值逐渐调小,当电流表读数等于12I m时记录下R2的值,则R A=R2(1)将R2的阻值调为零,闭合S,调节R1的滑动触头,使电压表读数等于其量程U m;(2)保持R1的滑动触头不动,调节R2,当电压表读数等于12U m时记录下R2的值,则R V=R2实验原理当闭合S2时,因为R1≫R A,故总电流变化极小,认为不变(仍为I m),电流表读数为I2,则R2中的电流为I2,所以R A=R2R V≫R1,R2接入电路时可认为电压表和R2两端的总电压不变,仍为U m,当电压表读数为U2时,R2两端电压也为U2,则二者的电阻相等,即R V=R2误差分析(1)测量值偏小:R A测=R2<R A真.(2)原因分析:当闭合S2时,总电阻(1)测量值偏大:R V测=R2>R V真.(2)原因分析:当R2的阻值由零减小,总电流增大,大于原电流表的满偏电流,而此时电流表半偏,所以流经R 2的电流比电流表所在支路的电流大,R 2的电阻比电流表的内阻小,而我们把R 2的读数当成电流表的内阻,故测得的电流表的内阻偏小.(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电动势较大的电源E ,选最大阻值非常大的滑动变阻器R 1,满足R 1≫R A 逐渐增大时,R 2与电压表两端的总电压也将逐渐增大,因此电压表读数等于12U m 时,R 2两端的电压将大于12U m ,使R 2>R V ,从而造成R V 的测量值偏大.显然电压表半偏法适用于测量内阻较大的电压表的内阻.(3)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电动势较大的电源E ,选最大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R 1,满足R 1≪R V 3.[测电流表内阻/2023海南]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一个量程为100μA 、内阻约为2000Ω的微安表头的内阻,所用电源的电动势约为12V ,有两个电阻箱可选,R 1(0~9999.9Ω),R 2(0~99999.9Ω)图甲(1)R M 应选R 1,R N 应选R 2;(2)根据电路图甲,请把实物图乙连线补充完整;图乙(3)下列操作顺序合理排列是:①③②④;①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 移至最左端,将R N 调至最大值;②闭合开关S 2,调节R M ,使微安表半偏,并读出R M 的阻值;③断开S 2,闭合S 1,调节滑片P 至某位置再调节R N 使表头满偏;④断开S 1、S 2,拆除导线,整理好器材(4)如图丙是R M 调节后的面板,则待测表头的内阻为1998.0Ω,该测量值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5)将该微安表改装成量程为2V的电压表后,某次测量指针指在图丁所示位置,则待测电压为 1.28V.图丁(6)某次半偏法测量表头内阻的实验中,S2断开,电表满偏时读出R N的值,在滑片P不变的情况下,S2闭合后调节电阻箱R M,使电表半偏时读出R M,若认为O、P间电压不变,则微安表内阻为(用R M、R N表示).-解析(1)根据半偏法的测量原理可知,闭合开关S2之后,要求通过R N的电流应基本不变,就需要R N较大,对下方分压电路影响甚微,故R M应选R1,R N应选R2.(2)按实验原理图依次连接实物电路,如图所示.(3)闭合开关S1前,需要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测量电路短路,即滑片P移至最左端,然后断开S2、闭合S1,调节滑片P使微安表达到满偏,接着闭合S2,保证滑片P不动,调节R M,使微安表半偏,最后断开所有开关,拆除导线,整理器材.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③②④.(4)根据半偏法的测量原理可知,读出的R M即微安表的内阻,则由图丙可知微安表的内阻为1998.0Ω.闭合S2后,相当于R M由无穷大变成有限值,R M的阻值变小,流过R N的电流大于原来的电流,则流过R M的电流大于A2,故R M的阻值小于R A.(5)按读数规则,微安表的示数为64μA,按换算关系2V100μA=64μA可知待测电压U x为1.28V.(6)根据题意可得I A(R A+R N)=(A2+A2A)R N+A2·R A,得R A=-.[测电压表内阻]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电路测量量程为2.5V的电压表V的内阻(内阻为数千欧姆),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阻箱R(最大阻值为99999.9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50Ω),滑动变阻器R 2(最大阻值为5kΩ),直流电源E (电动势为3V ),开关1个,导线若干.实验步骤如下:①按电路原理图甲连接实验器材;②将电阻箱阻值调为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与图中最左端所对应的位置,闭合开关S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满偏;④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00V ,记下电阻箱的阻值.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应选择滑动变阻器R 1(选填“R 1”或“R 2”).(2)根据图甲所示电路将图乙中的实物连线.图乙(3)实验步骤④中记录的电阻箱阻值为630.0Ω,若认为调节电阻箱时滑动变阻器上的分压不变,计算可得电压表的内阻为2520Ω(结果保留到个位).〗(4)如果此电压表是由一个表头和电阻串联构成的,可推断该表头的满偏电流为D (填正确答案标号).A.100μAB.250μAC.500μAD.1mA答案(2)如图所示解析(1)本实验测电压表的内阻,实验中电压表示数变化不大,则接入电阻箱后电路的总电阻变化不大,故需要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较小,故选R 1可减小实验误差.(2)滑动变阻器为分压式接法,实物图连线如图所示.(3)电压表和电阻箱串联,它们各自两端的电压分别为2.00V 和0.50V ,则R V =4R =2520Ω.(4)电压表的满偏电流I g =V =.52520A ≈1mA ,故D 正确.方法3等效替代法测电阻等效替代法测电阻是借助电阻箱、单刀双掷开关、电压表或电流表等测电阻的一种方法,利用电阻箱与待测电阻对电路产生相同的阻碍效果,进行等效替代.电流等效替代电压等效替代电路图步骤(1)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并将电阻箱R 0的阻值调至最大,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置于a 端.(2)闭合开关S 1、S 2,调节滑片P ,使电流表指针指在适当的位置,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 .(3)断开开关S 2,再闭合开关S 3,保持滑片P 的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 .(4)此时电阻箱连入电路的阻值R 0与未知电阻R x 的阻值相等,即R x =R 0(1)按如图所示电路图连好电路,并将电阻箱R 0的阻值调至最大,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置于a 端.(2)闭合开关S 1、S 2,调节滑片P ,使电压表指针指在适当的位置,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 .(3)断开开关S 2,再闭合开关S 3,保持滑片P 的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的示数仍为U .(4)此时电阻箱连入电路的阻值R 0与未知电阻R x 的阻值相等,即R x =R 04.[电压等效替代法]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可以用来测量电阻,可供选用的实验器材如下:A.待测电阻R x (阻值约为55Ω)B.定值电阻R 0(阻值为16Ω)C.电压表V 1(0~3V ,内阻很大,可看成理想电压表)D.电压表V 2(0~15V ,内阻很大,可看成理想电压表)E.滑动变阻器R 1(0~5Ω,2A )F.滑动变阻器R 2(0~50Ω,2A )G.蓄电池(电动势为4.0V ,内阻忽略不计)H.开关、导线等(1)要完成本实验且较准确地进行测量,电压表应该选用C ,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F .(填器材前面的字母)(2)实验步骤如下: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断开开关S0,单刀双掷开关S空置,把滑动变阻器的触头滑到最左端;②闭合S0,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1”,调节滑动变阻器触头,使电压表读数为2.8V;③将单刀双掷开关掷于“2”,不再滑动(选填“向左滑动”“向右滑动”或“不再滑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并记录电压表读数为1.6V.(3)根据实验数据,被测电阻的测量值R x=56Ω.(4)由于蓄电池内阻r的存在,R x的测量值将等于真实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解析(1)由于电源电动势为4.0V,0~15V量程的电压表量程太大,因此选用量程为0~3V的电压表;最大阻值为5Ω的滑动变阻器R1会使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超过3V,因此不能选用,只能选用最大阻值为50Ω的滑动变阻器R2.(2)根据实验原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是不能改变的,否则就不能解出R x的值.(3)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闭合开关S0,单刀双掷开关掷于“1”位置时,有=-,得=37;单刀双掷开关掷于“2”位置时,有00=-0,得0=23,联立解得R x=56Ω.(4)蓄电池的内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可当作一个整体,则r的存在不影响R x的值.[电流等效替代法/2021浙江6月]小李在实验室测量一电阻R x的阻值.(1)因电表内阻未知,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判定电流表该内接还是外接.正确连线后,合上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合适位置.单刀双掷开关K掷到“1”,电压表的读数U1=1.65V,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I1=0.34A;将K掷到“2”,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U2=1.75V,I2=0.33A.由此可知应采用电流表外(选填“内”或“外”)接法.(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李进一步尝试用其他方法进行实验:①器材与连线如图丙所示,请在图丁的虚线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②先将单刀双掷开关掷到左边,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再将单刀双掷开关掷到右边,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读数与前一次尽量相同,电阻箱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待测电阻R x=5Ω.此方法有(选填“有”或“无”)明显的实验误差,其理由是电阻箱的分度值与待测电阻比较接近(合理即可).图丁解析(1)由题图乙可知,电流表使用的是0~0.6A的量程,分度值为0.02A,估读到与分度值相同位,故读数为I1=0.34A.两次测量中,电压测量值的绝对误差ΔU=U2-U1=1.75V-1.65V=0.10V,电流测量值的绝对误差ΔI=I1-I2=0.34A-0.33A=0.01A,电压测量值的相对误差Δ1=0.101.65=0.061,电流测量值的相对误差Δ2=0.010.33=0.033,可见电流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小于电压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为了减小系统误差,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2)②由题可知,使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尽量相同,则两次电路的总电阻接近相等,可知待测电阻的阻值近似等于电阻箱的阻值,由题图丙可知电阻箱的读数为5Ω,则R x=5Ω.此方法有明显的实验误差,因为电阻箱的分度值为1Ω,与待测电阻(约5Ω)比较接近,在调节电阻箱的阻值时,很可能无法使电流表的读数与前一次完全相同,即电阻箱的阻值很可能无法调节到和待测电阻相同.方法4电桥法测电阻操作:如图甲所示,实验中调节电阻箱R3,使灵敏电流计G的示数为0.图甲图乙原理:当I G=0时,有U AB=0,则1=3,2=;电路可以等效为如图乙所示.根据欧姆定律有11=22,而13=2,由以上两式解得R1R x=R2R3或12=3,这就是电桥平衡的条件,由该平衡条件可求出待测电阻R x的阻值.。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科学1.1 科学探索与发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1.2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常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第二章:探索与发现2.1 身边的物质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2 简单机械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环境保护3.1 我们的地球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绿色行动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动,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第四章:历史文化4.1 历史长河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4.2 传统文化体验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
第五章:生活技能5.1 生活常识与安全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和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5.2 生活技能培养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美丽的秋天综合实践教案
美丽的秋天综合实践教案教案编写: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秋天的季节特点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气候特点,如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大等。
2.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点,如树叶变色、落叶、果实成熟等。
第二章:秋天的美丽景色1. 让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如红叶、金黄的麦田等。
2.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美丽景色背后的原因,如植物的生理变化等。
第三章:秋天的果实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常见果实,如苹果、梨、柿子等。
2. 让学生了解果实成熟的标志,如颜色、口感等。
第四章:秋天的节气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节气,如立秋、白露、秋分等。
2. 让学生了解节气与天气、农事的关系。
第五章:秋天的文化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2.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民间习俗,如赏月、登高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美丽景色、果实、节气和文化。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丽和果实,如采集树叶、品尝果实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意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秋天季节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秋天美丽景色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对秋天果实、节气和文化了解的程度。
4.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如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美丽的秋天综合实践教案教案编写: 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第六章:秋天的艺术创作1. 让学生利用秋天的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如画树叶、制作叶脉书签等。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第七章:秋天的环保意识1. 让学生了解秋天环保的重要性,如节约用水、减少废物等。
++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第十章+专项训练9+创新装置++课件
瓶;d.高温炉;e.表面皿;f.锥形瓶);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向浓缩液中加入生石灰能中和单宁酸并吸收水分。
乙醇沸点低,易浓缩
AC
单宁酸
水
(5)可采用如图3所示的简易装置分离提纯咖啡因。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中并小火加
热,咖啡因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凝结,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 。
[解析] 结合分离提纯咖啡因的装置及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并小火加热,咖啡因
。圆底烧瓶中加入95%乙醇为溶剂,加热前还要加几粒 。
[解析] 实验时将茶叶研细,能增加茶叶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萃取更加充分。
乙醇为溶剂,为防止加热时暴沸,需在加热前向乙醇中加入几粒沸石。
(2)提取过程不可选用明火直接加热,原因是 。与常规的萃取
。
催化剂
减小环己酮在水中的溶解度,便
于下一步分液
相关数据如表:
[解析]
(2)环己酮的产率受H2O2用量的影响,当环己酮产率达最大值后,增加H2O2的用量其
产率反而下降,原因是 。
液封,隔绝空气,防止空气进入装置C中氧化亚铁离子
实验步骤如下:
[解析] 装置C中制备的碳酸亚铁易被氧化而变质,故装置D的作用是隔绝空气,
防止空气进入装置C中氧化亚铁离子。
(2)装置C中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是
“水浴”或“油浴”)。进行减压蒸馏时,使用磁力加热搅拌器加热,磁子的作用除
搅拌使混合物均匀受热外,还有 。
油浴
防止暴沸
减压蒸馏的操作顺序:打开双通旋塞,打开真空泵,缓慢关闭双通旋塞,接通冷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2
总线接口要完成的功能是实现各寄存器的读写 操作。包括地址译码、寄存器输入、总线输出 和各模块读写信号产生
总线信号有:
输入到FPGA的外部总线的信号有SA_A[25..0]、 SA_CS4、SA_D[31..0]、SA_WE、SA_OE
SA_A[25..0]为地址信号 SA_CS4为扩展板的片选信号,低有效 SA_D[31..0]为32位双向数据信号 SA_WE为写信号,低有效 SA_OE为读信号,低有效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3
地址译码
使用两个Decode兆功能模块(写译码模块 和读译码模块)实现译码操作
写译码模块用于产生各内部寄存器的写信 号,写译码模块的使能直接由SA_CS4控 制
读译码模块用于产生内部寄存器的读信号, 读 译 码 模 块 的 使 能 信 号 受 SA_CS4 和 SA_OE控制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4
中断管理部分
当各内部中断产生后,中断状态寄存器对 应位将置“1”,这主要由DFF触发器来实 现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5
键盘扫描逻辑
采用硬件描述语言方式设计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6
AD部分逻辑
向AD提供采样时钟,并读取转换数据 自动循环采集模式下,AD的采样时钟由
ADCNTR寄存器控制 FPGA将转换结果自动存入内部的双口RAM
综合创新实验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
提纲
1、设计任务 2、设计分析 3、FPGA设计基础 4 模块分析 5 驱动设计 6 测试程序设计 7 GUI程序设计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2
Hale Waihona Puke 1. 设计任务设计题目:FGPA扩展子板系统设计 设计内容: 扩展一块FPGA子板,合理选
用FPGA器件。有效使用XSBase255扩展 槽资源。扩展以下硬件资源:16键键盘、 8个LED灯、拨码开关、2路A/D和D/A。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8
一个简单的VHDL例子 :
ENTITY REG12 IS
--外部端口定义:数据,时钟,输出
PORT(
d
: IN BIT_VECTOR(11 DOWNTO 0);
clk
: IN BIT;
q : OUT BIT_VECTOR(11 DOWNTO 0));
END REG12;
--内部实体逻辑
5
2. 设计分析
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流程要经历项目分析、设 计和实现与维护四个阶段
本设计: ✓ 前期准备 ✓ FPGA逻辑设计 ✓ 设备驱动设计 ✓ 驱动测试 ✓ GUI应用程序设计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6
3. FPGA设计基础
可编程逻辑器件简介 ➢ 什么是FPGA?什么是CPLD? ➢ FPGA与CPLD的主要区别 ➢ 为什么要使用CPLD/FPGA? ➢ 可编程逻辑器件有哪些? ➢ 如何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进行开发? ➢ 如何使用Xscale和FPGA进行开发?
ARCHITECTURE a OF REG12 IS
BEGIN
PROCESS
BEGIN
WAIT UNTIL clk = '1'; --等待时钟上升沿
q <= d;
--锁存输入数据
END PROCESS;
END a;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9
3.2 Quartus II使用简介
QuartusII软件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 图形化多平台开发环境,它包含整个 FPGA和CPLD的开发方案
查询模式操作
读取中断标志寄存器 判断按键标志位是否为1。否,则返回;是,则继续 读取键码寄存器的键码值 往中断标志寄存器对应的键盘标志位置“1”,清除该标志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22
A/D模块
功能说明
A/D模块的精度为12位,输入电压范围为02V(DC/AC)。
当有按键动作,如果中断控制寄存器中的键盘中 断允许位置1,则产生中断信号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20
键盘模块
相关寄存器定义
键码寄存器(KEY),8位
D7—D4 XX—XX
D3 KEY_D3
D2 KEY_D2
D1 KEY_D1
D0 KEY_D0
中断控制寄存器(ICNTR),16位,中断方式为电 平触发,高有效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7
3.1 VHDL语言介绍
随着EDA技术的发展,使用硬件描述语言 (HDL)设计CPLD/FPGA成为一种趋势
VHDL的程序结构特点是将一项工程设计, 分成外部(端口)和内部(涉及实体的内 部功能实现部分)
VHDL主要用于描述数字系统的结构、行 为、功能和接口,跟原理图有对应的关系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3
设计要求
合理选择各种元器件, 包括FPGA、A/D、 D/A芯片。
合理使用XSBase255 开发系统扩展槽资源, 设计原理图,要考虑 子板和母板的安装。 布局图: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4
软件测试要求:
LED显示 A/D D/A KeyPad 开关量输入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Quartus II的使用,操作步骤主要有工程 建立、设计输入、编译、仿真和下载操作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0
3.3 扩展板逻辑设计要点-总线接口逻辑
扩展板逻辑主要包括:
总线接口逻辑 中断管理逻辑 键盘扫描逻辑 拨码开关逻辑 AD部分逻辑 DA部分逻辑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1
总线接口
总线接口部:
D15—D3 XX—XX
D3 SW_EN
D2 AD_EN
D1 (保留)
D0 KEY_EN
中断标志寄存器(IFLAG),8位
D7—D3 XX—XX
D3 SW_ FLAG
D2 AD_FLAG
D1 (保留)
D0 KEY_FLAG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21
键盘模块
使用方法
中断工作模式操作
设置中断控制寄存器的D0位为1,使能键盘中断; 当有按键时,键盘产生中断; 读取键码寄存器的键码值; 往中断标志寄存器对应的键盘标志位置“1”,清除中断
进行缓存,当缓存满后,产生中断通知处 理器读取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7
AD采样时钟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8
AD地址发生器及其中断产生逻辑
第十章综合创新实验
19
4.模块分析
键盘模块 :
功能说明
当16键中的任一按键被按下时,即产生4位键码 值,更新键码寄存器,并置位状态寄存器中的按 键标志位
键盘的扫描周期为20毫秒,以实现硬件消抖功能, 若无按键动作,键码寄存器的值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