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合集下载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有何不同?日本和中国都是东亚文化圈的代表国家,文化传统对家庭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接近,但在家庭观念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对日本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做一个比较。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1. 日本日本传统文化中强调“孝道”和“家族道德”,也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同时重视家族荣誉和家族传统。

这一传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影响着日本家庭的结构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日本的家庭中,通常不会让老人过早离开家庭,而是由子女来照顾他们,在家庭中也强调不离不弃的家族意识。

2. 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强调孝道,但在家族观念方面更加重视“家族体系”,也就是家族称号和家族资产的传承。

在中国,家族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话题,成为了家庭关系和社会利益的主要焦点。

传统上,中国家庭中的长辈拥有权威,虽然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变,但在某些地区和家庭中仍然产生影响。

二、生活方式的比较1. 日本日本的家庭生活一般比较简洁,不会随意乱花钱。

这和日本文化中提倡节俭有很大关系,也体现出父母关注子女的教育和未来。

日本的父母对于家庭的经营表现得非常细心,更加重视家庭和谐、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发展。

2. 中国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生活更加热烈,尤其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

中国人有“多赚钱,多吃好的”的理念,也会花很多钱在家庭教育上,关注子女的成长,给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在中国,家长往往对于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发展更为关注,而这也和中国整体的文化倾向有关。

三、教育方式的比较1. 日本日本的教育方式以“自我形成”为核心理念,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性格和品质。

这反映出了日本文化中强调的“基础教育”。

日本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能力发展,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业中取得好成绩,并获得好工作来支持未来的家庭生活。

2. 中国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往往更加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选学科,尤其是对于高考和升大学的问题非常关注。

在中国,父母有时会承担孩子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

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亚洲的家庭价值观念比较

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亚洲的家庭价值观念比较

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亚洲的家庭价值观念比较地域差异对文化的塑造:亚洲的家庭价值观念比较地域差异是塑造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亚洲这个广阔的大陆上,由于历史、宗教、民族等多种原因,各地区的家庭价值观念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亚洲不同地域对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并就中国、印度、日本三个国家进行比较,以展现地域对文化的塑造作用。

一、中国家庭价值观念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

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核心单位,而家族观念被认为是亚洲特有的传统观念之一。

孝道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孝顺。

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一直被视为家庭的中心,而子女则有责任照料和供养父母。

这种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家庭结构多为多代同堂,尊重长辈、重视家族纽带的观念在亚洲文化中普遍存在。

二、印度家庭价值观念印度是一个拥有众多宗教的国家,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各具特色。

这些宗教信仰对印度家庭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印度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建立的重要环节,强调夫妻的忠诚和彼此的尊重。

同时,在印度的家庭中,家族观念也非常重要。

家族是印度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核心。

印度家庭通常是多代同堂,强调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与服从。

此外,印度家庭中男女角色的分工明确,男性主导家庭事务,女性则负责家务和照料子女。

三、日本家庭价值观念日本是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岛国,在家庭价值观念方面也有其特殊之处。

尽管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家庭观念产生了冲击,但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在日本文化中,家族观念强烈,并注重家族的荣誉和传承。

家庭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是家庭中的重要价值观。

同时,在日本的家庭中,父权制度依然存在,父亲通常是家庭决策的核心。

此外,日本社会普遍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人的奉献和追求共同利益。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家庭结构有何特点?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家庭结构有何特点?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家庭结构有何特点?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容易意识到,每个国家的家庭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家庭结构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方国家家庭结构的多样性相对于中国的家庭结构,西方国家的家庭结构要更加多样化。

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等地,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的追求,因此“核心家庭”已经不再是主流,许多人选择非传统的家庭结构。

1. 单身家庭在西方国家,单身家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家庭结构。

这种家庭结构即指一个人生活独立,不与任何人共同生活。

单身家庭的结构并不一定是孤独的,他们可以通过社交活动、网络等途径与外界保持联系。

2. 同性伴侣家庭同性伴侣家庭在西方国家也越来越常见。

这种家庭结构由两个同性人构成,他们相互依靠、支持。

同性伴侣家庭可以通过结婚或领养孩子等方式获得法律认可。

3. 单亲家庭单亲家庭也是西方国家比较常见的家庭结构之一。

单亲家庭有时是由离婚或者丧偶引起的,往往由单亲父母抚养孩子。

近年来,随着更多女性独立参与劳动市场,同时社会对于女性离婚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单亲家庭逐渐成为常态。

二、日本——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相较于中国的家庭结构,日本家庭结构与中国的传统家庭相似,但在现代社会,日本家庭结构也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1.祖父母家庭在日本,祖父母家庭是一种常见的家庭结构。

虽然近年来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独立生活,但是在许多家庭中,祖父母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常常负责照顾孙辈,充当着子女们工作忙碌时的代理照顾者。

2.单独生活现象然而,与祖父母家庭并存的是日本的单独生活现象。

越来越多的日本人独自生活,很多人选择租房或购买小型公寓等小型房屋,独自生活,因为他们不想承担日本传统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三、非洲——部落式家庭的特点非洲是一个多元化的大陆,拥有着各种不同文化和家庭结构。

在非洲,传统的部落式家庭结构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

1.家族式家庭在非洲家庭结构中,家族式家庭是一种常见的家庭结构。

中日家庭概念的区别

中日家庭概念的区别

中日家庭概念的区别中日家庭概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结构、角色分工、家庭文化和社会关系等。

家庭结构方面,中日家庭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以核心家庭为基础,通常由夫妻和子女组成。

而在日本,传统家庭结构更倾向于拓展家庭,即父母与子女、孙辈和其他血亲亲戚一起居住,形成一个大家庭。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中日家庭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生育双独生子女,形成“四人家庭”,而日本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采取核心家庭模式。

角色分工方面,中日家庭的男女角色分工也有一些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丈夫扮演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妻子则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出现了夫妻共同分担家务和经济责任的现象。

而在日本,传统上认为女性的角色是家庭的核心和照顾者,男性则负责外出工作。

虽然日本也存在家庭角色分工变动的现象,但相对来说,日本家庭的男女角色分工仍然比较传统。

家庭文化方面,中日家庭的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家庭文化注重亲情和家族观念,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养育责任,尤其是强调孝道和父母的地位。

而日本家庭文化则更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例如崇尚祖先崇拜,经常进行一些家族聚会和传统节日。

此外,日本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家长会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培养,传统上强调学习和纪律。

社会关系方面,中日家庭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家庭更注重家族和社区的联系,一般会与其他亲戚、邻居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而日本家庭则更注重个人和家庭的私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

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关系可能相对独立,较少干涉彼此的私事。

总结来说,中日家庭概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角色分工、家庭文化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虽然两国的家庭模式和价值观存在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日两国家庭也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和趋势,例如家庭结构的多样化、角色分工的平等化以及家庭文化的现代化等。

从中日两国“家”文化的差异看中国现代家族企业的走向

从中日两国“家”文化的差异看中国现代家族企业的走向
【相关文章】

日本的企业最早也是家族企业,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财阀企业,即日本崩溃,企业进入制度化阶段,成为专业化管理的科层组织。日本的企业没有经历像华人企业那样家族不肯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并且在创业人过世之后,企业不是崩溃就是分裂的情形。日本的企业能够顺种突破家族制度、实现两权分离,美籍日本学者福山将其原因归结于中日两国在家庭结构和家族伦理方面的巨大差异。
收稿日期:2007—08—24
知识词典湖湘论坛长沙46~47,92F22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李应赋20082008
“家”文化/财产继承/股权分离
知识词典中日两国的“家”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从中日家族财产继承制度入手,分析其不同的历史原因和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的财产继承方式给家族企业继承带来的影响,说明中国家族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
首先,日本家庭成员的联系比华人家庭脆弱,相互之间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相对微弱。日本很早就有一些不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交往习惯,并且,较早地出现了建立在非血亲关系基础上的社团。日本的家庭通常指生理基础上的家庭。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家”的含义通常是指居住的房子,是一个家庭成员共同使用财产的信托机构,户主就是受托人。作为这样一个组织,家庭内部各个角色并非一定要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担当。比如,只要履行了收养程序,长子的地位可以由外人代替,甚至人们并不觉得在亲属圈之外收养儿子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更显著的一点是,日本人对任人唯亲有很大的提防,宁愿把继承权传给外人,也不传给能力低下的亲生儿子。这种情况在日本很普遍。明治维新前,这种继承权的传递方式高达25%—34%,这与华人的情况大相径庭。能力相对强的人接班,使日本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华人家庭企业“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亡”的循环。对于进入“家”中的外来者,也被认为是这一“家”的完整成员,而具备完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本企业的三大法宝即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工会组织可以说是日本人“家”文化的生动体现,即使是日本的现代企业,在其经营运作过程中,也俨然是家族企业。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

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民族复杂,文化多元。

这些造就了中国人的个性,谁都无法逃避。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古代史来都是个首屈一指的强国。

因此中国人有着自大甚至是自恋的心理。

对外没有危机感和压迫感,因此中国的文化大多都是对内的思考,对人的自省。

日本人身居岛国,民族单一,地小人多。

为图自存,造就了日本人奋发图强,崇尚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个性。

但因为是岛国且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内涵,缺乏包容与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对世界终结关怀的博大精深。

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因为过于执著往往会变得偏激,而且往往会自不量力,殊死一搏。

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日本是一番景象,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

就家庭说开。

日本很开放,但日本也很保守。

日本至今都很保守-----在女权束缚的弊病下。

日本至今保留着妇随夫姓的习惯,而且日本非常保守的那些女子,对于丈夫之恭敬只能以乖戾视之。

对于自己的丈夫,甚至于临睡前上妆,房事时仍带着尊敬称呼。

在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就失去自己的工作。

而且这种“失去”还往往是带着主动的倾向。

就算开放些的女子,在结婚后也从此消失在“工蜂”的舞台,一心尽为妻为母的职责。

这和新中国成立前非常相似。

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已作为旧习废除了。

在现今中国,这样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

是的,在中国,也许在农村,在台湾地区,还有此般现象。

但是,远远不成风气,更不及日本这般“普及”。

由于和日本的社会性质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也完全迥异。

中国由于过去特殊的历史原因,丢失了很多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吸收西方文化后诞生一种融合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人在全面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后对新鲜事物有了很强的学习欲,个性开放指数也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非常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但同时必须提醒的是由于之前的历史原因,中国人的性格中同时掺杂着传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虽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但在文化传统、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礼仪习俗、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社会结构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明显,家族观念也较为浓重。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日本,虽然也有家族观念,但是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淡薄,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主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的观念较为普遍。

这些差异在两国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节,尊敬长辈和尊长让贤的风俗在中国十分普遍。

而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对于礼仪习俗要求更为严格。

日本人会在进入别人家中时换上拖鞋,而在中国则较少有此习俗。

日本人在与人相互问候时会进行“bow”鞠躬的礼仪,而中国人则多以握手或者鞠躬来表示问候。

这些细微的差异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礼仪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

三、饮食习惯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煲汤和炖菜,口味重油腻,喜欢吃辣。

在茶文化上,中国人更加注重茶道、茶艺和茶文化,而日本人更注重茶具和茶礼。

而在日本,传统饮食以寿司、生鱼片、烤鳗鱼等海鲜为主,口味偏清淡,偏好吃生食。

在相同的食材上,中日两国烹饪方式和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吃饭礼仪方面,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碗筷。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

四、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忠孝仁爱等美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日本,强调忠诚、勤劳、谦逊和自律,在人际交往上更加注重规矩与礼节。

中日“家”制度之比较 日本文学选修论文

中日“家”制度之比较 日本文学选修论文

中日“家”制度之比较日本和中国都是东亚的农业国家,“家”制度对各自社会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

然而,日本的“家”制度和中国的“家”制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我们考察一下中国的“家”制度。

中国的家族以靠父系关系为纽带维系的,母亲一方的亲戚被称为“外戚”,父亲一方的亲戚属于“本宗”。

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在中国东部沿海,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曲家陵文化,青莲冈文化时期父权就开始确立了。

随着父权的确立,父系大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与氏族单位一体化了。

家长即是族长,同祖同姓的血缘关系是维系父系家族的唯一纽带,阶级和国家形成后,在分封制下,氏族制度演变为家族——宗族制度。

这种宗族制度始于夏朝,到周朝发展到鼎盛时期。

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由奴隶经济体制过渡到封建制经济体制,家族开始从宗族游离出来,最终成为取代宗族制度的基本社会单位。

当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还残存着宗族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家”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中国的“家”,是有家,家族,宗族三个部分和层次构成的。

家是只居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亲族团体,通常是两,三代人一起生活,即包括祖父母和已婚的子媳,未婚的孙辈。

如果祖父母去世了,同一辈分的兄弟们要分开居住。

家中的最高的领导是“家长”。

家族是家的综合体,由同一祖先的男性后代构成,一般情况下可能包括四代人,最长者“族长”与作为经济单位和共同生活团体的家不同,家族是血缘单位,起成员不一定都在一起生活,只要有血缘关系即可。

宗族或宗法组织是相同姓氏的同族组织,宗族中德高望重者被称为“宗子”。

宗法组织是封建社会的贵族亲族组织,封建制度被废除后宗法组织也就解体了,现在的宗法组织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宗法组织了。

(2)中国的“家”以父权为中心。

重视血缘关系式中国家族制度最显著地特征。

作为家长的祖父,父亲不仅在经济,法律(家法,祖法,宗法),宗族等方面拥有特权,甚至握有决定家庭成员生死的大权。

中日姓氏文化之比较

中日姓氏文化之比较

中日姓氏文化之比较百家姓资料查询姓名是人类特有的称谓,是人们以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用以区别群体与个体的标志。

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又创造了历史,因而姓名从其产生就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姓名的起源、表现形式、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比较,说明两国姓名文化及与其相关的家族制度的差异。

一、中国姓氏的起源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姓和氏在产生的早期都是彼此分开的,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人有姓氏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通志?氏族略序》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表明姓氏在三代(夏、商、周)以前已经出现,并且姓的产生在前,氏的产生在后。

对于姓,《说文》释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以从女,女生亦声也”,说明中国古代的姓产生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制下,子女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子女的血统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

同一氏族的子女,都承继母系的姓,其作用在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以便不同母系氏族之间的通婚。

从此不难看出,一方面在稳定的对偶婚和父权制的家庭单位还未出现之前,世系的计算只能由母亲方面得来。

另一方面,姓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时代的群婚制已发展到以血缘关系为标志的族外婚制,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与姓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相比,氏植根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产生晚于姓。

氏的本义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

《国语?周语》中说:“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通鉴补记》中也指出:“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在母系氏族社会,其世系以母系血统相承继。

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需要,男子在生活中渐居主导地位,世系也以父系血统来计算。

在父系氏族社会,由同一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集团,共有一个“姓”。

当同姓逐渐繁衍发展,越来越多之时,便分出一些同姓不同氏的分支(例如姬姓后来衍生出198个氏),于是“氏”便应运而生了。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观念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观念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观念有何不同?1. 家庭结构中国和日本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非常紧密,并且通常由长辈领导。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家庭结构逐渐被瓦解,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核心化和个体化。

相反,日本的家庭结构是以核心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较为宽松,以夫妻关系为主导。

只有在一些传统家庭和特殊情况下,类似于大家族的家庭模式才会存在。

2. 家庭责任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他们要为家庭的生计和经济支持负责。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也在工作和提供收入的方面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但在家庭育儿方面,仍由母亲负责。

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责任更加平等。

父母通常会共同负责家庭的经济和育儿方面的事宜。

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分工相对平衡,同样的,在家务事上,父母也均分工作,并且将家庭的责任均衡分配。

3. 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国和日本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和强制,父母们会为了子女的学业成功,付出极大的努力,有时甚至会变成过度的辅导和压抑。

由于中国文化中存在非常强的父权主义和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很多中国孩子在家庭中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和负担。

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教育比较弹性和宽容。

父母们更加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长,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4. 家庭互动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比较少。

长辈和年龄较大的成员通常会掌控大部分的决策和讨论,年轻一代的成员则主要承担听取和服从的角色。

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互动更加活跃和平等。

在日本的家庭里,成员之间的互动比较自由和平等,父母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而孩子也会在许多方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5. 家庭价值观最后,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族观念和家庭荣誉感非常强烈。

很多中国人把家庭视为一切的核心,家族之间的关系和互助义务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有何异同?在东亚文化圈内,中国和日本都是文明古国,二者虽然在历史和风俗习惯上存在差异,但家庭观念是两国人民所共同拥有的一种宝贵财富。

在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的异同。

一、传统观念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注重家族的延续,追求家族的荣誉与天伦之乐。

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极高,孝道文化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伦理标准,子女需孝顺父母,老人门往往会被视为财产的延续。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家庭观念重视和谐共处,注重传统文化和礼仪。

家族的传承不如个人的兴趣和情感重要,多数日本人重视婚姻的纯洁性和家族之间的离合悲欢。

同时,日本也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家庭观念受到大众舆论的影响,男性显得更加重要,女性的地位依然偏低。

二、教育方式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必然的经历,家长通常会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往往会以孩子的成就为荣,也会因此而产生高度的期望和压力。

而在日本,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干涉相较于中国较少,通常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注重自我意识培养。

重视集体主义/协作,家庭成员之间互动较为和谐。

三、家庭组成中国传统家庭组成较为保守,父母和子女构成了家庭的主体,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较小。

同时因为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在家庭中担任着中心角色,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单一而固定。

相比之下,日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父母、孩子、祖父母的影响力相对平等。

家庭成员间的地位相对灵活,女性的地位在社会和家庭中更为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和日本的家庭价值观各有其特点,但二者也存在相同之处。

中国注重悟道、包容和传统,日本注重和谐、自由和创新。

无论在教育方式、传统观念和家庭组成方面,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文化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意义。

在由日益便捷的通讯技术与现代文化渗透之下,两者或将在家庭价值观中互相融合,使两种文化更为独特并受到重视。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地家族特征地比较一、中日家族概念比较中日同为父权家长制,中国早在公元前年确立,日本约在平安时代(年—年)晚期;日本地父权形成晚,却十分发达.父权具有广泛权利,无所不包.b5E2R。

中国和日本有关家族地概念,共同之处:一是对祖先地尊重,二是有父系血统地传统,三是受儒家思想地影响.不同之处:一、中国地宗族拥有自己一族地宗祠,而传统日本家族则有分牌祭祀.二、中国地宗族是在同姓之下团结行动,而日本地同族集团(即亲族集团,甚至有时也包括非血缘关系)没有像中国地宗族那么巩固地团结力.日本地同族集团和中国地宗族地最大差异在于非血缘分家也可以加入同族集团.中国地宗族、家族却是有共同血缘关系地成员.但是,以血缘家族为主地小集团,孝忠地对象只是本宗地族长.并且,中国地亲属集团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使个人利益得到平衡地血缘,容不得不平不公,难于形成个人利益完全融于集体利益地社会集团.关注家族内部,漠视家族外;个人主义”胜于“集团主义”.因此,难于长久.p1Ean。

二、中日家族结构比较.中国家族结构中国普遍地家族类型是"自然家族"()、"经济家族"()、"宗教家族"()等."自然家族"是包括父母与子女地核心家族,"经济家族"是一群以血缘或者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居住在一起地经济单位,"宗教家族"是由祭祀共同祖先地复数家族构成地单位.DXDiT。

家庭划分为三种类型:夫妇家庭()是由夫妻及儿女构成地.主干家庭()是父母、未婚子女与已婚地儿子及其妻子.联合家庭()是由父母亲及其未婚子女、两个人以上地已婚地儿子们及其妻子构成地.RTCrp。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向都市流动地现象,产生父母与子女家庭分家地形式.但是,仍然保持以往与父母交流地形式、以父母为中心进行地民间宗教信仰等活动,所谓精神上地沟通是不变地.5PCzV。

中日韩宗法制比较

中日韩宗法制比较

◐运用强烈的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由于人们把国与家等同起来, 所以忠与孝便被等同起来。把一家之内对家长尽孝的精神推广于 一国,就是对天皇尽忠。
/his/200707/8c0bb93f-94ef-4f96-b577-e3904f10942d.shtml /his/200806/ff561cca-ddb0-4cd1-a1b1-dca1d30fb572.shtml

Ⅲ . 东亚家族结构和文化比较
1.联合体分权结构
家长 (A)
疏远的关系
个人
C
集团
B
亲密的关系
D E F G
日本是直系家庭,家(ie)和同族(toujouku)是以居住和财产等的经济要素为基础的. 家的成员构成不仅仅依靠血缘关系,还包含了倒插门女婿和雇佣人员等非血缘关系成员。 同族不是以个人间的关系形成的,而是以集团(或“家”)形成的。 D是通过与B的关系形成同族关系的,所以B-D关系比A-D关系要紧密。重要的关系是具有直接关系的两 “家” 之间的关系,而不包含同族中全体成员。 因此,B集团内部具有非常高的独立性。
德川幕府
/han/hantop.html /wiki/%E7%B4%B0%E5%B7%9D%E6%B0%8F /view/0e35465f312b3169a451a4e1.html /programs/view/l-C7RDFHf2A/
Ⅲ . 东亚家族结构和文化比较
1.集权和序列
家父长
(权威和权力的
“我们” (Wuri)
B
集中)
C
D
E
F
G
韩国是直系家庭,成员间以未分化的“我们”而存在。家族和门中(宗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的基础而构成的。 特别是养子只能在同族之间领养。 因为以血缘为中心形成直系家庭,父权与家长权是一致的。家父长集中了所有的权威和权力。 家长非常严格,而且家长的德左右着家中的氛围和成员的人格。

中日亲属称谓差异(3)

中日亲属称谓差异(3)

中日亲属称谓差异刘瑾意义: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rir 曾说过:“语言背后存在着其它的东西,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称谓语与称呼语作为联系人际关系的桥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习惯,使用称呼语可以突出交际双方的身分、地位、角色以及两者之间的亲疏关系。

由于社会、民俗、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称呼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准确掌握对方国家的习惯,就会造成一些沟通上的障碍和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导入:大家在看日剧时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在日本的家庭里,在婚前恋人相互称さん(男女都可用)、ちゃん(男士对女士)、くん(女士对男士),如果有了孩子,夫妇之间的亲属称呼发生了变化,以「お母さん」、「お父さん」来相互称呼。

这种称呼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稍稍让人难以理解的。

在中国,辈分的意识十分明确,夫妇之间可以称呼彼此“他爸”“他妈”,也就是对于爸爸这一称呼,是谁的爸爸必须用人称代词明确地限定出来。

另外在日本,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未婚兄弟姐妹可以称为「お兄さん」、「お姉さん」,或者直接称呼为「名前+ちゃん」。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称呼是乱了辈分的,是非常失礼不敬的。

具体差异:其实,中日两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因此两国的亲属称谓体系及其相似。

然而,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吸收了欧美文化,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亲属称谓体系。

1.中国的亲属称谓比较丰富精准,日本的亲属称谓相对简单。

关于中日两国的亲属称谓,金田一春彦曾在著作(《日本语》p222(日语中称呼家族的方式没有那么详细。

这是因为日本不是大家族制度。

)以日语的「いとこ」一词为例,用汉语来表达的话——“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涉及到性别年龄父系母系等许多因素。

而日语仅用「いとこ」一词就表达了“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孩子”。

究其原因,如金田一春彦所阐述的那样,亲属称谓的丰富程度与“大家族制度”密切相关。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大家族里,家族的观念根深蒂固。

日本姓氏与中国姓氏发展之比较

日本姓氏与中国姓氏发展之比较

日本姓氏与中国姓氏发展之比较作者:战慧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06年第03期日本拥有1亿多人品,但其姓氏数量却达到二十几万,可谓世界称奇。

我国的姓氏发展也是历史悠久。

可以说姓氏与我们每人都息息相关。

那么扔有很深文化渊源的两国在姓氏的发展上又是否存在什么异同呢?二者又各息存在着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日本姓氏的发展历史。

一、两国姓氏各自的发展历程(一)日本姓氏的发展历程1.氏与姓的产生2、氏的发展、苗字产生公元815年,五十二代天皇嵯峨天皇编纂成《新撰姓氏录》,共30卷,收录了从第一代天皇至第五十二代天皇总计1182个姓氏。

对于日本人的姓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将氏姓分为3类:(1)皇别——各代天皇的子孙的姓氏,如“橘氏”、“平氏”、“源氏”。

(2)神别——各地土著国神后代的姓氏,如“物部氏”、“出云氏”。

(3)诸藩——渡来人后代的姓氏,如“百济氏”、“秦氏”。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

氏姓也产生了分支,出现了“苗字”(みよじ),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姓。

例如,藤原是一个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国的藤原氏,便取“近江”与“藤原”的首字,称为“近藤”。

住地伊势、远江、加贺的藤原氏就称为伊藤、远藤、加藤。

到了江户时代,也只是允许武士、有功的百姓和町人“苗字带刀”即称姓带刀,一般人还是不许称姓的。

3、现代姓的形成明治维新废除了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

出于征兵和征税的目的,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平民苗字许可令》,并且于1871年又颁布了《户籍法》。

从此,平民百姓可以自愿称姓。

但由于多数百姓察觉到了政府的目的,宁可不称姓也不愿服兵役和纳税,所以仍有大部分人没有姓。

明治政府不得不于1875年再次颁布《苗字必称令》。

平民必须户户有姓,人人有名,强制实行“国民皆苗”。

于是,人们匆匆忙忙找起姓来,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

有以地方名、住所、出生地、方位为姓的,如“上野”、“田中”、“河内”、“东”、“南”、“西”、“北”;有以祖先的官职或职业为姓的,如“服部”、“海部”、“锻冶”(かじ);有以古代武士名为姓的,如“酒井”、“本多”、“上杉”;还有以武器名、动植物名或家具名为姓的,如“龟田”、“栗原”、“机”等。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观念存在哪些差异?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观念存在哪些差异?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观念存在哪些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

家庭观念是各个文化之间差异最为明显的方面之一。

在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亚洲经济强国家庭观念上有着哪些差异呢?下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族观念的差异在日本,相对于个人利益,家族利益显得更为重要。

家族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享有高度的尊敬。

在选择婚姻对象时,除了个人感情外,将会考虑能否与对方的家族和谐相处的问题。

而在中国,虽然也重视家庭观念,但更加注重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发展是优先考虑的,即“孝道如一,各自为政”。

这也导致了中国社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更注重个人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

二、家庭责任的差异在日本,男性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承担着供养整个家庭的责任。

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

而在中国,女性参与家庭经济的角色日益增强,有时会和男性并肩担当家庭的经济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平等是基本理念。

但是,在一些传统观念仍较为普遍的地区,男性仍然承担着较多的家庭责任。

三、家庭交往的差异在日本,家庭成员的交流方式比较冷静而保守,表达感情不太直接,而采用一些间接、含蓄的方式。

例如,日本夫妻之间通常交谈的内容不涉及个人感情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交往方式比较热情和直接。

中国文化中很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是“以和为贵”,即通过控制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达成共识。

在家庭间,成员之间交流时更注重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感受,特别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更注重沟通、关心对方的情感状态。

四、对待老人的差异在日本,尊老精神非常重要,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家庭成员会尽力照顾、关爱老年人,但是,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

而在中国,尊老敬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中国传统上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慎老。

在家庭和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

在家庭和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

在家庭和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在家庭和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和日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尽管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下面将比较两国在家庭和家庭价值观方面的不同点。

一、家庭观念中国和日本在家庭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尽管两国都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但对家庭的理解和态度却存在区别。

1.中国:家庭重于一切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责任往往被视为高于个人利益。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重视对父母、祖先以及后代的教育和照顾,并以家族利益为重。

尊敬长辈、重视家庭道德、维护家族尊严都是中国家庭观的重要体现。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家族的延续,家族传统、家风家规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2.日本:个人与家庭并重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观念则更加强调个体价值和家庭的平衡。

尽管也非常重视家庭,但在家庭和个人之间要达到平衡。

日本人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人的成就和幸福也受到重视。

二、家庭结构中国和日本在家庭结构上也存在着差异。

种种文化因素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形成,也塑造了家庭结构的特征。

1.中国:多代同堂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通常有多代同堂的情况。

父母、祖父母、孩子们会住在一起,共同生活,传承家族文化。

中国人相信“多子多福”,更多的子女能够继承家族文化,也能够增加家族的凝聚力。

2.日本:核心家庭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结构则更为小型化和核心化。

日本的家庭通常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父母们注重孩子教育和个人成长。

如果父母年纪大了,他们通常会选择住进老人院,而不是和子女一起住。

这也跟日本老龄化社会、养老政策等因素有关。

三、教育观念在教育方面,中国和日本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差异。

1.中国:教育作为家长的责任在中国文化中,教育被看作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的家长通常会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最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

中国的家长往往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和实用技能,强调能力和实力的培养。

兼与日本家姓比较 (1)

兼与日本家姓比较 (1)

家族企业的延续主要通过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在内的 权力转移完成。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源于所有权, 也能够导致所有 权变更, 因此, 在家族企业继承过程中, 经营控制权转移相对于股 “子承父业 ” 权转移更复杂。据称, 我国 传统的发端始于禹传位于 “子承父业 ” 儿子启, 并且 的权力继任模式被认为是中国商界的传 统,也是目前国家族企业最为现实的继任模式选择,还具有延续 的大趋势。 我国家族企业经过近 P" 年的发展,开始步入权力更替环 “子承父业 ” 节。尽管在理论上一直存在对 继承模式的反对, 但在 现实中, 这种权力转移模式普遍存在。如方太集团、 格兰仕集团、 红豆集团和万象集团的家族第二代成员相继接替父辈的权杖, 完 成了企业经营控制权的转移。 本文拟从儒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姓氏制度 ” “孝悌之道 ” —— — 血缘关系入手, 通过分析 和 来解释我 “子承父业 ” 国家族企业 权力继承模式的普遍性, 并与日本家族企 业权力继任的文化基础进行比较。 一、 重视血缘关系, 规制我国家族企业权力继承模式 血缘关系是人自身的生产关系, 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纽带作
传统文化是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学入手着重分析儒学思想体系所重视的血缘关系之姓氏制度和孝悌之道并用之解释我国家族企业在从创始人到第一代继承人的企业权力更替过程中采用子承父业继承模式的普遍性
民营经济研究
我国家族企业权力继任模式的文化影响
—— — 兼与日本家姓文化的比较
为: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三类,相对应的行动 “需求法则 ” 法则是: 需求法则、 人情法则和公平法则。 强调互动 “人情法则 ”强调互 双方考虑彼此之间深厚亲密的“同一关系 ” ; “公平法则 ”强调互动双 动双方考虑彼此之间的和谐团结关系; 方只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 组织模式是与社会文化习惯结合在一起的,在此差序格局 人际关系的作用下,家族企业创始人在家族成员间分配收益时, “需求原则 ” “诸子析产分户 ” 自然按照 实行 制度。只要这种差序 格局的社会结构存在, 重视血缘关系的思想不改变, 由己推人的 波纹中,最靠近中心的仍然是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子女。由此断 定,多数现存中国家族企业创始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依然会选 “子承父业 ” “子承父业 ” 择 的企业权力继承模式, 换言之, 的权力 继任模式是我国家族企业未来的权力转移基本趋势。 三、 简要结论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就是为绵延千古的家业而奋斗,血脉相 继, 家业不断兴旺。所以, 家族成员努力参与家族事业, 家族所有 权的持续性导致对控制权的强化。不尊重中国文化统一性、 连续 性的特点, 认为国内外家族企业继承理论并无畛域之分, 强行套 用并不可取。 儒学重视血缘关系、遵从姓氏制度、教化人们讲究“孝悌之 道 ” 的思想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第一代创始 “子承父业 ”继承模式在近期依 人对企业权力继承模式的决策, 然会普遍存在。 同时, 我们也看到组织衍生于文化, 也是滋养文化的环境。 随着后代人接受更多的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和理念的冲 击, 我国家族企业权力继承模式会出现渐进式的调整, 但肯定不 是一蹴而就的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日本的家族特征的比较
一、中日家族概念比较
中日同为父权家长制,中国早在公元前3000年确立,日本约在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晚期;日本的父权形成晚,却十分发达。

父权具有广泛权利,无所不包。

中国和日本有关家族的概念,共同之处:一是对祖先的尊重,二是有父系血统的传统,三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不同之处:一、中国的宗族拥有自己一族的宗祠,而传统日本家族则有分牌祭祀。

二、中国的宗族是在同姓之下团结行动,而日本的同族集团(即亲族集团,甚至有时也包括非血缘关系)没有像中国的宗族那么巩固的团结力。

日本的同族集团和中国的宗族的最大差异在于非血缘分家也可以加入同族集团。

中国的宗族、家族却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成员。

但是,以血缘家族为主的小集团,孝忠的对象只是本宗的族长。

并且,中国的亲属集团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使个人利益得到平衡的血缘,容不得不平不公,难于形成个人利益完全融于集体利益的社会集团。

关注家族内部,漠视家族外;个人主义”胜于“集团主义”。

因此,难于长久。

二、中日家族结构比较
1.中国家族结构
中国普遍的家族类型是"自然家族"(Natural Family)、"经济家族"(Economic Family)、"宗教家族"(Religious Family)等。

"自然家族"是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核心家族,"经济家族"是一群以血缘或者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居住在一起的经济单位,"宗教家族"是由祭祀共同祖先的复数家族构成的单位。

家庭划分为三种类型:夫妇家庭(conjugal family)是由夫妻及儿女构成的。

主干家庭(stem family)是父母、未婚子女与已婚的儿子及其妻子。

联合家庭(joint family)是由父母亲及其未婚子女、两个人以上的已婚的儿子们及其妻子构成的。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向都市流动的现象,产生父母与子女家庭分家的形式。

但是,仍然保持以往与父母交流的形式、以父母为中心进行的民间宗教信仰等活动,所谓精神上的沟通是不变的。

2.日本家族结构
日本家族属于主干家族(stem family),原则上由父系血统继承。

日本家的特色在于:家里无论长嗣,养子、姐妹、或者弟弟都可以继承家名。

家是一个社会最小的单位,家的联合体是亲族组织。

亲族集团有本家和分家的结构本家(Honke)-分家(Bunke)有主从关系。

根据日本的分家制度,自己分出来之前的出处就是本家。

《广辞苑》中本家的定义:"家族任意离开所属家族后,独立地设立的新家族就是分家。

"本家与分家之间的主仆关系是以日本社会结构之中所存在的主从关系为前提条件。

在日本社会,本家一定要协助分家,分家一定要服从本家的指示。

宗族的各房都在族老或者长房的指导下,互相协助。

但是日本的亲族集团与中国宗族制度的结构基本上不大相同。

当今日本家庭制度与家庭模式:
1、1948年新《日本宪法》全面修改1898年《明治民法》。

废除父权家长制,父子关系为核心的纵式延伸的家制度被横向夫妻关系取代。

“核家族”化取消长子单独继承制,实行诸子均分制。

男女继承权平等。

夫妻别姓。

夫妻同姓。

2、七、八十年代,“核家族”。

丈夫企业“武士”,主妇,相父教子。

“粗大垃圾”。

九十年代以后,家庭观念的多元化。

丈夫注重家庭。

“成田离婚”,“熟年离婚”、“不倫”,“援助交际”。

三、中日抚养制度比较
抚养制度是培养维持家族集团的接班人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的抚养制度模式是:F←→F1←→F2,叫反馈模式,也可叫反哺模式。

父母养育了自己的孩子;待到自己老了,孩子反过来赡养父母。

日本家族以及所有的日本大小社会,都由以恩为媒介和重视敬重长辈的儒家思想为辅助的主从关系构成。

日本的父子关系,尊重辈分的儒家思想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

日本人认为出生、抚养、上学等都从父母处受到无限的恩惠,所以子女一定要向自己的父母报恩。

总而言之,支撑日本社会的主从制度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在于施恩与报恩的互动关系及自我否定的恭顺精神。

所以,可以看出中日父子关系中的互动关系是不同性质的类型。

四、中日家族观念比较
一、祖先崇拜。

中国崇拜纯粹的血缘祖先--根。

寻根。

日本独特的祖先观。

对现人有直接的恩泽的,特定家业的开创者,非遥远虚幻的祖先。

未必是血缘意义的祖先。

例、贺川家
父系观念:强弱
1.家长权力终身制阶段制
2.养子条件要求具有父系血缘不限于父系血缘
3.赘婿要求一般不改姓、不上族谱、不继承家产改姓,经常是家产的唯一继承人
二、父系观念。

从氏族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形成的都是“父子型”的社会结构。

但中国是东亚社会中父系制最为发达的国家,而日本则是近似父系制,或者说日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父系制。

中日两国父系观念的强弱差别主要表现在:(1)家长权力不同。

中国的家长权力为终身制,注重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概念,只要子女的父亲活着,他就拥有家长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对家长才能和品德的注重要超过生物学上的意义,家长在上了年纪或者因病而难于料理家业的情况下,就要把家长权力交付给继承人。

一旦让出家长权,父亲的地位就降至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要服从新的家长的管理与领导。

(2)养子条件不同。

中国的父母在没有亲生子女(少数家庭为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就会收养他人做养子,并且一般要求养子具有父系血缘;而日本的父母在亲生儿子和赘婿不成器的情况下,就会考虑收养他人做养子,且对养子没有父系血缘限制。

没有父系血缘限制,使日本家庭中的养子备选范围广,并且可以在德才方面相应提高要求,因而日本家庭中的养子能够人才辈出,享誉日本的政界、财界、军界和艺界,如政治家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社会活动家大杉郁夫、实业家古河市兵卫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著名的战后首相吉田茂荣。

吉田茂荣从小就给大实业家吉田健三当养子,11岁就成为户主,并继承吉田家遗产,如果他一直是作为士族出身的生父竹内第的第五子的话,恐怕难以出人头地。

(3)赘婿要求不同。

中国的父母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就会考虑招婿入赘,但中国的赘婿一般不改姓、不上族谱、不继承家产,赘婿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父母在儿子不成器时,就会考虑招婿入赘,并要求赘婿改姓,成为婿养子,有能力的赘婿经常是家产的唯一继承人。

如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1961年将公司交给了他的婿养子松下正治(原姓本田),丰田家族第一代业主丰田左吉将丰田公司交给了他的婿养子丰田利三郎(原姓儿玉),丰田利三郎成为丰田公司的第一任社长。

家族观念:生物学意义上的传宗接代维持和传承家名与家业的经济共同体
家族组成仅限于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还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管家、雇工等
家族伦理以“孝”为核心以“忠”为核心
亲属范围除直系亲属外,还包含旁系亲属主要限于直系,一般不涉及旁系
三、家族观念。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作为祖先崇拜的一个血缘集团,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中国人的亲属范围广,除直系亲属外,还包含旁系亲属。

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纯生物学上的传宗接代,对于“姓”最关心的是自然意义上的香火断续或人丁兴旺,以“孝”为家族伦理的核心,“孝”与“房”的观念极其浓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绝房绝嗣看作是人生的极度失败。

日本的家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非血缘的地缘集团,注重的是作为生活共同体和经营体的家的长盛久兴,传承家名与家业是家族的主要任务。

日本人的亲属范围较窄,一般限于直系亲属,而不涉及旁系亲属。

日本人的家族成员不仅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仆人、管家、佃户和雇工。

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往往比不住在一起的亲戚关系更加密切,他们可以与家族成员一起祭祀祖先,而且死后也可以葬入家族墓地。

日本的家族伦理以“忠”为核心,不强调“房”,对于“姓”最关心的是家名的延续与传播。

如著名的丰田汽车公司今天虽然已经不再由丰田家族控制,但是丰田的家名依然名扬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