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文学作品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研究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三种译文对比研究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三种译文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5d58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6.png)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三种译文对比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三种译文的对比研究,探讨了不同翻译版本的优缺点、翻译策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接着在分别对三种译文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了它们在语言表达、文化传达等方面的差异。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和结构分析,揭示了各译文的特点及各自的优劣势。
最后在总结了各版本的翻译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译文版本的特点,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比较分析、译文对比、翻译策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is study lies in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the author's own account of himself. The translation of a text can greatly influence the reader's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work,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xamining multiple translations.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这篇文章的三种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它们在翻译中的表现和差异。
通过对译文的深入分析,探讨不同翻译版本在表达作者自述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时的差异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翻译策略和选择。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3a329c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1.png)
数字化技术在翻 译研究中的挑战 与机遇
文化转向与全球化的关系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 的重要趋势,与全球
化密切相关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 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了文化转向的发
展
文化转向有助于提高 翻译质量,促进文化
交流与传播
文化转向与全球化相 互影响,共同推动翻
译研究的发展
文化转向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
培养目标:培养 具有跨文化沟通 能力的翻译人才
课程设置:增加 文化研究课程, 提高学生的文化
素养
教学方法:采用 案例教学、项目 教学等方法,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
评价体系:建立 多元化的评价体 系,注重学生的 文化理解和表达
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转向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拓宽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促 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和实践意义
03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理论基 础
文化学派的理论主张
文化翻译理论: 强调翻译过程中 文化的重要性, 主张翻译应忠实 于原文的文化背
景和价值观。
添加标题
目的论:主张翻 译应以目的为导 向,根据目标语 言的文化背景和 读者需求进行翻
译。
添加标题
功能对等理论: 主张翻译应实现 源语和目标语之 间的功能对等, 使翻译后的文本 在目标语言中达 到与原文相同的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关注翻译 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强调翻译 的文化意义
实例分析:以具体文学作品为 例,分析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对
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06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未来展 望
文化转向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数字化技术在翻 译研究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对翻 译研究的影响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https://img.taocdn.com/s3/m/89afd32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e.png)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论文:文学与翻译的文化转向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交流的扩大,文学与翻译作为两种文化传承和互通的重要方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向与变化。
本文将就文学与翻译在文化转向中的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文学的文化转向文学是一种反映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艺术形式,而文学的发展也伴随着文化的转向。
在中国的文学史中,曾经经历过“古今之变”、“诗赋之争”等多次转向。
而在当代,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和变化。
1. 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多元化的文学风格成为了当下的主流。
文学创作的风格和表达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在局限于一种单一的创作风格。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莫言的“丰乳肥臀”等文学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刻板印象,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2. 新思想与人类关怀当代文学作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情感和命运,注重思想表达和人类关怀。
从余华的《第七天》到莫言的《蛙》再到韩少功的《长恨歌》,现代文学作品呈现出更为深入的思想内涵,并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
3. “中国式文艺”成为时代诉求“中国式文艺”的概念,是近年来文艺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标志。
它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和文化气质,表达着中国人民对于文化认同的需求。
二、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艺术形式,也承载了文化传承与互通的重要职能。
在当代,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时代的变革,翻译也呈现出以下的转向与变化。
1. 文化传递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全球化时代中,翻译成为文化传递、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桥梁,在跨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 重视原文的细节与思想表达现代翻译呈现出高度细致、深入思考以及对原文作品的热爱和敬重。
翻译者不仅要求精通目标语言,也要对原著有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比如,《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要求对红楼梦的逐字逐句的掌握,并具备很强的翻译功底和文化素养。
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
![现当代中文小说译入、译出的考察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0b381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e.png)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文献综述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结果与讨论
05 五、结论
一、引言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学交流的加深,现当代中文小说逐渐成为世界各地读 者的焦点。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文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本次演示旨在考察与比较现当代中文小说的译入与译出,探究两种语言之间 的转换规律,为中文小说走向世界提供有益启示。
五、结论
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样本选取范围有限,未能涵盖所有 现当代中文小说作品;同时,由于时间精力所限,未能对所有译本进行深入的个 案研究。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包括: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全面考察不同时期、不 同类型、不同作者的中文小说翻译情况;加强个案研究,深入探讨特定作品或译 者的翻译策略、风格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等。
五、结论
总之,本次演示通过对现当代中文小说的译入、译出进行考察与比较,为中 文小说的翻译与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 中文小说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传播和接受。
谢谢观看
二、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以来,关于现当代中文小说翻译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国内外学者 主要从翻译理论、文化传播、语言对比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然而,已有研究 多翻译技巧、策略以及语言层面的分析,较少翻译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历史、 文化等因素。因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全面 考察现当代中文小说的译入与译出。
四、结果与讨论
针对以上结果,我们对现当代中文小说的译入、译出进行了深入讨论。从传 播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 语言的巨大差异,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损耗、误读等问题。因此,如何在 保持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是翻译现当代中文小说时需要重 点和解决的问题。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英译汉对比翻译研究——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英译汉对比翻译研究——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c0f420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c.png)
收稿日期:2020-10-19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英译汉对比翻译研究 ——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 由梦璐 邓东元昆明理工大学[摘 要] 本文以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贾辉丰和王义国两位译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解读以及具体表现形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间自己的房间》两本汉译本的比较,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表现,同时期望能够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和《一间自己的房间》汉译本的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 《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11-0018-03作者简介:由梦璐,硕士研究生。
邓东元,通讯作者,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跨文化语用学、少数民族多语教育。
1 研究背景在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下,女性主义学者有时会通过翻译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来表达自我。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翻译是女性展现其主观能动性、争取平等社会地位的途径之一。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年创作的著名作品。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对贾辉丰和王义国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虽然有众多学者对这部名著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集中在伍尔夫的写作风格上,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其译文的文献十分有限。
因此,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对《一间自己的房间》的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通过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发现女性主义译者在文本处理中最常使用的三种策略为:前言和脚注、增译以及劫持。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研究和翻译研究在相似的历史境遇中找到了其共同性,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经历了一次文化转向。
在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共同作用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强调重写,并且重新定义了“忠实”的概念(Lefevere ,2010)。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5b570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b.png)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一、引言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然而,随着中外翻译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
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
也可以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边城》两英译本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功能对等视角下《边城》两英译本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2c0a7f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f.png)
功能对等视角下《边城》两英译本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学翻译逐渐成为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对于源语与目语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进行准确把握,是翻译的重要原则。
《边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目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其中,英语翻译《Border Town》和《The Border Town》分别由两位翻译家完成,两者在语言翻译和文化传递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通过比较两本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传达效果,分析这两本译本在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异同,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文学翻译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两本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传达效果,分析它们在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异同。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区分两本译本的译者风格和语言风格,分析两本译本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2.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阐述两本译本在表达源语文本中的主要功能是否有损失;3.比较两本译本的翻译策略,从实证角度探寻翻译策略对于翻译效果的影响;4. 对比两本译本的传达效果,从读者渗透的角度探究翻译的意义与文化价值的传递情况。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对两本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梳理,并对比源语原文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两本译本在各个翻译策略上的异同点;2.分析两本译本的主要表现功用,对比它们是否有损失或增加,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阐述两本译本的差异所在;3.通过对两本译本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解读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以及它们的文化传递效果;4. 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案例分析、实证统计等进行研究,探讨两本译本的读者渗透情况,分析翻译的意义与文化价值的传递情况。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将通过对两本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预期结果:1.对比两本译本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两本英译本之间的差异,探索它们在文学翻译中的差异性和特征。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d613bb58fafab068dc0298.png)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并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强调译者本身对于翻译的影响。
《茶馆》是我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之一,并被译者翻译为不同的版本,本文以霍华与英若诚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对《茶馆》英文版翻译的影响。
标签:《茶馆》中译本主体性比较研究《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老舍分别用三幕展现了中国清末、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执政三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发展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老舍出身于北京,熟悉北京的市井生活,《茶馆》也将北京作为创作背景,并在其中融入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茶馆》第一幕是以戊戌变法失败为背景。
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上午营业,茶馆中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而常四爷却非要在茶馆中痛骂洋人,也痛恨那些讲洋话、吃洋饭的人,因为在谈国事时说“大清国要完”被特务抓进监狱。
在茶馆里,有相面骗人的唐铁嘴,还有说媒的刘麻子,而刘麻子还要将康6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老太监当媳妇。
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在茶馆中说要办工厂。
《茶馆》第二幕已是十年后的军阀混战时期,裕泰茶馆生意愈发惨淡,为了避免被淘汰,掌柜王利发积极迎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在茶馆后开设了公,改良了座椅桌子,还贴上了广告画,但茶馆生意依然难以为继。
在第二幕中,常四爷出狱;给人说媒的刘麻子却糊里糊涂地被砍了头;十年前抓常四爷的特务又开始为军阀卖命;康顺子逃出了宫;还有两个逃兵想一起娶一个老婆。
小茶馆里个人命运的走向是整个社会兵荒马乱的一个缩影。
第三幕以抗日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为历史背景,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原来的藤椅被换成了条凳,家具也破破烂烂,但墙上“莫谈国事”的字却写得更大了。
小刘麻子吹嘘着自己的拐骗妇女计划,太监的老婆来找掌柜讨要康顺子,能做满汉全席的厨师只能到监狱蒸窝窝头,评书艺人唱一次连面饼子钱都挣不上。
茶馆其他常客的遭遇也十分凄惨,常四爷生活更加艰苦,希望以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却被抢走了工厂,掌柜王利发的茶馆被霸占,被逼得上吊。
对等理论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中文化
![对等理论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中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f07581203d8ce2f0066239b.png)
杨译: “ I s t h i s y o u r w o r t h y wi f e ? ”a s k e d D L Z h a n g . “ Y e s ,
在 该例 中,士隐对雨村 自称 为 “ 弟 ”,以示对他 的尊敬 和 自己的谦虚 ,同时可 以拉近两 人之间 的社会 距离 。雨村 自 称为 “ 晚 生 ” ,表 达 了 自 己对 对 方 的 尊 敬 ,从 两 译 本 中可 以 看 到 , 自称 都 翻 译 成 了 “ I ” ,这 也 比较 符 合 英 语 的 自称 的 称 谓文 化。从对等 理论看 ,虽然 语言形式并 未对 等 ,但达 到 了 其所称 的 “ 功能对 等 ”。依据 目的论 ,两种 译法也符合 目的 论 中的 “目的决 定翻译过程 ”的原则。 2 . 见 了秦 氏,向贾蓉说道 : “ 这 就是尊夫 人 了?”贾蓉 道 “ 正 是 。请 先 生坐 下 … … ” ( 面称 ) 霍译: “ I s t h i s t h e l a d y ? ”a s k e d t h e d o c t o r .“ Y e s , t h i s i s
s i r , ”s a i d J i a Ro n g .“ Do s i t d o wn . ’ ’
在文学作品 《 红楼梦》翻译中的比较
1 . 称谓语 的翻译 称 谓语 是 指对 他人 称 呼 的词语 ,最常 见 的称 谓语 包 括 亲 属 称 谓 语 和 社 会 称 谓 语 。 由 于 英 汉 各 自文 化 的 差 异 ,在 称 谓语方面 也存在很大 区别 。汉语 中称谓系 统复杂多样 ,另外 有些社会称 谓可 以体 现 出双方 的距离 。而英 语 中的称谓 系统 则相对较为 简单 ,多用于家庭 内部称谓 。因此 在汉英翻 译中 不 应 完 全 对 应 ,而 是 应 该 采 取 相 应 的 策 略 , 以 符 合 目的 语 文 化 。社 会 称 谓 系 统 中 主 要 包 含 自称 、 面 称 和 他 称 等 称 谓 。汉 语 中 自称 中多包 含谦称 ,即贬低 自己或 降低 自己身份来显示 对对方 的尊敬 ,如 “ 小人 ”、 “ 鄙人 ”等 ,而英语 中则 多用 “ I ”或 “ we ”等 ;面 称 时 汉 语 中对 对 方 经 常 用 尊 称 , 如 : “ 先生 ”、 “ 贵 人 ”等 ,但 英 语 中很 少 会 有 对 应 的 称 谓 ;他 称 主 要 指 在 交 际 中 对 涉 及 的 第 三 方 的称 谓 ,汉 语 中 会 根 据 第 三 方 的 具 体 地 位 职 业 亲 疏 关 系 等 有 不 同 的 称 谓 语 , 但 英 语 中 并没有 相对应 的词语 。以下是 《 红 楼 梦 》 中所 出现 的 称 谓 语 的翻 译 策 略 的两 种 版 本 , 一 个 是Da v i d H a wk s 的英 译 本 , 另一 个 是杨宪益夫妇 的英译本 , 同时运用 两种翻译 理论进行分析 和探讨 。 1 . 雨村忙 起 身 亦让 道 : “ 老 先 生请 便 ,晚 生 乃常 造 之 客 ,稍 候 何 妨 。 ” ( 自称 )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f66fcc419e8b8f67d1cb90a.png)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翻译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很长时间都处在比较边缘的地位,这与人们对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认识有关。
翻译过去被认为只是交流的工具,而翻译研究,也长期停留在“如何译”、“如何译得好”这样的语言转化研究层面上。
19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拓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间。
而人文社科学者也“发现”了翻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出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翻译研究转向”.不同学科领域对翻译的重视,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里应外合,多元共生,相激相荡,形成了当代翻译研究丰富而多元的繁盛局面。
在丰富而多元的当代翻译研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式。
那么,翻译为何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翻译研究者常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惑。
为此,本文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研究目的,以揭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
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就是由翻译而触发的。
歌德发表关于“世界文学”谈话之前,他的作品已在法国、英国等国翻译发表,并且他的《塔索》、《浮士德》也刚刚在巴黎上演。
而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更为直接的思想触发点,则是他读到了中国作品的译本。
歌德看到,随着文学、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学可能会汇合。
他在这种趋势下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后来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理论滥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催生了比较文学。
意大利比较文学家梅雷加利(Franco Meregali)指出:“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1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强调:“翻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文类、新的文学样式”,“是促进文学史中信息流形成的关键方法,因此,任何比较文学的研究都需要把翻译史置于中心位置”.2 但早期的比较文学,只是把翻译作为考察文学传播和影响考据的线索。
浅析英美文化视域下的名著作品翻译难点
![浅析英美文化视域下的名著作品翻译难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ff2b7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b.png)
浅析英美文化视域下的名著作品翻译难点作者:张守锐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2期【摘要】语言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语言艺术所形成的文学体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英美文化作品汉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传承基础的不同,并联系上下文对其中的词汇和语言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将原著的真实含义精准地翻译出来。
本文主要从英美名著的共性特征、翻译难点、翻译误区、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关键词】英美文化视域;名作作品;翻译;难点【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21-03【本文著录格式】张守锐.浅析英美文化视域下的名著作品翻译难点[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21-123.引言随着英美文学的传入,英美经典名著的翻译成为英语语言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而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化的形式,是指用一种语言去阐述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在将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汉译的过程中,不但要将原本的内容进行翻译,更重要的是要将作品的主旨和情感等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难题,如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民俗民情不同。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会出现误译的现象,导致原文意思被改变。
为了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准确性,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除了考虑语言方面的因素外,还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文学风格等因素,这样才能将文学作本的译本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就这一方面而言,加强对英美文化视域下名著翻译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英美文化视域下名著的共性特征自文艺复兴后,自由主义文学崛起,很多文学爱好者会将当时的社会现象写入作品中,并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也一并融入其中,因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是以揭示社会本质,讥讽社会现象为主[1]。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b8e296b8f67c1cfad6b8d7.png)
Three
本讲纲要
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二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三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四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 视角
导言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
文化意象的失落、 扭曲、变异
“翻译总是一种创 造性叛逆”
译介学
对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西方对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重视
进入20世纪 开始较多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和文 化典籍
20世纪后半叶 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
大多不谙东方语言的西方比较文学家 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翻译的研究。
例:阿·托尔斯泰的名作《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 是“Road to Calvary”,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 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 ,代替了俄文中那 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мука”。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混杂难分。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 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 于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等等。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实质 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都质疑学科的边界, 都开创了自己新的空间 都关注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 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过程中操纵因素的重要性
相必 遇然
因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界的新研究课题
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更深刻、更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视翻译,翻译进来 的东西多,而有些国家的文化则相反? 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这些作品在译语系 统中居何地位?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翻译规范有何认 识?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950f7b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9.png)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转向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文化转向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一、文化转向文化转向,指的是随着社会与环境的变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文化内部的变化,也可以是文化间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向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会议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转向进一步加速。
文化转向不仅导致文化本身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二、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有着重要的比较文学意义。
这种比较不仅包括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更重要的是对思想和价值观的比较。
1.增进文化交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惯、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种文化转向和翻译学研究可以增进人们对彼此的了解,提高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能力。
2.启迪思想和价值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由于其历史、宗教、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翻译和文化转向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和价值观,并能够启发自己的思考,引领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三、以文化转向为研究对象的翻译研究方法1.历史演变法历史演变法是研究文化转向和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描述,进一步理解某一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探究文化转向的内在原因和动力,进而理解不同文化间译作的差异,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2.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而是在文化层面的转换。
这种方法将文化因素加入到翻译的过程中,以确保译出的内容符合目标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3.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码的方法。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faf43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d.png)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文学传播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世界文学的快速发展,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不仅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还涉及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本文将概述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文献综述近年来,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接受、翻译的创造性与忠实性、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对策等问题。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的等。
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翻译研究通常采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
文本分析翻译文本的内在特征、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的主体性等;比较分析则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翻译,揭示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与共性;历史分析则探究翻译历史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成果与不足研究成果方面,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译者的身份认同以及读者接受等问题的探讨,该研究为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的等。
结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结论等方面对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尽管该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性的认识,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视角的介入,以及拓展对新兴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提供更多启示与实践指导。
文化翻译观下的《搜神记》选文译本对比研究
![文化翻译观下的《搜神记》选文译本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5f226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f.png)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03文化翻译观下的《搜神记》选文译本对比研究◎秦梦玲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记录了一个个神奇怪异的民间故事,大多篇幅短小。
其主题丰富,想象奇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中国民间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翻译以促进其对外传播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研究《搜神记》卷十一中《韩凭夫妇》的不同译本:汉学家杜志豪、柯润璞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以及丁往道译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原文不同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搜神记;韩凭夫妇一、《搜神记》简述《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
《搜神记》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如《干将莫邪》《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
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开创了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先河。
从内容的人物特点看,作者所描写的神、鬼、怪等虽看似遥不可及,但仔细分析,它们都被赋予了十足的人情味,有人的思想、情感和气质,或如好人一样善良,或如坏人一般可恶。
作者用描写人的方法描写它们,使其充满了人性,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可怕,反而会认为其可敬、可佩,这大概就是《搜神记》经历代流程,至今仍有魅力的缘故之一。
从篇幅上看,《搜神记》因使用古汉语描写,语言简洁,几百个字甚至几十字就能完整讲述一个故事。
虽如此简短,但还是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人物对话、心理等,如《董永与织女》通过不到三百字的篇幅就表现出孝顺的董永和善良的织女,体现古代劳动人民对传统美德的赞颂和对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搜神记》的诞生并非偶然。
魏晋时期,我国陷入长期的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之间矛盾尖锐,民众的生活痛苦不堪。
人论蒲柏中英对照
![人论蒲柏中英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800b27b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f.png)
人论蒲柏中英对照(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人论蒲柏》及其作者2.《人论蒲柏》的内容概述3.中英文版本的比较4.作品的价值和影响5.结论:总结《人论蒲柏》的重要性正文《人论蒲柏》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亚历山大·蒲柏的一部代表作,该作品主要探讨了人类的本性、道德和文明等议题。
近年来,该作品的中英文对照版本逐渐受到读者的欢迎,那么这部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中英文版本又有何差异呢?《人论蒲柏》的内容概述:在《人论蒲柏》中,作者通过对人类的起源、特性、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探讨,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作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主要角色为人类、野兽和上帝。
其中,人类为自己辩护,试图证明自己的优越性;野兽则反驳人类的观点,指出人类的种种缺点。
最后,上帝作为仲裁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了评价。
中英文版本的比较:中英文版本的《人论蒲柏》在文字表述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英文原版在表达上更为直接和简练,同时,作品中的一些英式幽默和讽刺手法也更容易被英语读者理解。
而中文版本则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留原文的韵味和表达方式,使得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此外,中文版本在注释和解读方面,也更加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作品的价值和影响:《人论蒲柏》作为一部哲学性质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作品以独特的对话形式,启发了读者对人类本性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另一方面,作品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也为后来的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结:《人论蒲柏》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中英文对照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
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
![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793b8f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a.png)
校园英语 /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熊志霞【摘要】随着不同国度之间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文学作品成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文化的深度交流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中英文学作品比较来看,反映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成为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该把握的关键问题。
文章从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现状出发,对中英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找出中英文学作品反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探索中英文学作品翻译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英文学作品 文化比较 翻译从实践来看,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只有通过有力的翻译,才能尽可能的打破中英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实现文化之间的有效衔接。
中国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西方同样需要认识古老的中国文明,而文学作品成为文化与文明的显性表现,对于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大文化格局的构建。
一、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中英地域的差异决定了中英文化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同,这种不同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生活习惯、事物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不同会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分析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就需要通过这些要素来具体论证,只有找出不同国度之间文化的不同才能对中英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比较,具体说来,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英在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生活习惯都是经过一段时期积累而产生的,是地域特征的现实反映,这种反映会在生活习惯上得到体现,并映射在文学作品中。
例如,红色在中国的习惯中常常代表着喜庆,通常在好的时刻采用红色的色调,这是一种古老的习惯。
而在英语文化中,“red”仅仅代表着色彩,并不具备其他更为深刻的涵义。
再例如,“老”在中国的习惯中不仅是陈旧的象征,还代表着一种经验成熟的表现;而在英语文化中,“old”仅仅是落后的象征。
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的例子
![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fd68b43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5.png)
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的例子
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是一种研究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相似性和差
异性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学作品,研究者可以探讨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共通之处和独特之处。
以下是一些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的例子:
1.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广受欢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版本中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和改编,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诠释。
2. 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例如,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与希腊古典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传统对人类经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3. 比较文学研究还可以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风格和技巧的差异。
例如,比较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歌之间的差异,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 另一个例子是比较女性文学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
比
较英国女性文学与拉美女性文学之间的主题和风格的差异,可以揭示不同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女性经验的共通性和特殊性。
5. 最后,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揭示不同文化对经典作品的诠释和重写。
例如,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红楼梦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源氏物语,可以探讨不同文化对爱情和家庭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丰富我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
这种研究方法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为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英文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
![中英文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d726d0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5.png)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中英文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对外经贸大学/陈嘉宁【摘要】文学与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中英文文学翻译不仅是对作品词句的简单翻译,还是一项以文化交融为主的实践活动。
译者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还要对中英文化差异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任务。
文章从中英文学作品比较入手,探讨了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就基于中英文化差异之上的文学翻译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英文文学 文化 比较 翻译一、中英文文学作品对比分析文学是社会的镜子,中英文文学作品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文化产物。
中英文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文学思想、个人性格、文学描写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不一而足。
在此,笔者不一一赘述,仅以自然描写、宗教信仰和作品实践为例,来讲述两者的差异。
1.自然描写。
关于自然、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都极为常见。
借助外部环境和自然背景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反映主人公的内心,实现自然、社会、人物三者的和谐统一,是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惯用的手法,如沈从文就是一个善于描写自然静物的高手,在其作品《边城》中,茶峒小镇的景物都具有诗意的色彩。
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时常可见大段的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
利用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和故事,是文学创作的共性,在这一方面,中英文文学作品都不例外。
不同的是,一些自然要素在使用和意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东风”经常用来暗喻温暖的春天即将来临、事情即将出现转机等,但是在西方文学中,东风象征着保守与凶兆。
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中,月亮常用来象征美丽、团圆和光辉,残月多具有象征意义,而在西方文学中,月亮象征着生育与肥沃,残月常用来象征寡妇与老年妇人。
在中英文文学翻译中,译者要明确自然事物所指及差异,以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2.宗教信仰比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教派共同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中英文文学作品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研究
作者:许佳欢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6期
【摘要】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是两国作品差异的根本原因。
本文从自然描写、宗教信仰和作品实践等三个角度比较了中英文文学作品的差异,然后又从文化生活、文化认知和价值观等三个角度比较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了中英文文学作品翻译要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研究中英文学作品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化;比较;翻译
1.引言
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是两国作品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读者需要了解英国的文化作品,而英国的读者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作品,语言成为了双方的障碍。
翻译是架在两国之间的文学作品桥梁,从文学作品和文化的比较和翻译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渗透,有利于构建大文化的格局。
2.文学作品差异比较
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是基于不同的国家制度下的产物,因此,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思想、描写和人物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同的。
限于本文篇幅,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中英文学作品区分中英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
2.1自然描写角度的中英文学作品比较
中国文学作品中有比较多的自然或者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将自然或者自然环境与外部环境有效结合,体现作者视角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写作手法在国内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
国内知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比较擅长描写自然环境,沈先生的《边城》描写的小镇的景色和实物极其富有诗意。
国外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曾在自己的作品《飘》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自然景物。
不管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英国文学作品,人物和情节通常是采用自然环境来烘托的,但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自然元素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以“东风”这个词为例,中国作家常将这个词比喻坏事即将变成好事,而英国作家常将这个词形容保守的含义或者即将出现凶兆。
又如“月亮”这个词,中国文学作品中将这个词象征圆满或者漂亮,而英国文学作品将这个词象征生育或者肥沃。
因此在翻译中英两国作家的自然描写时,注意表示的不同含义。
2.2宗教信仰角度的中英文学作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