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我行走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里,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让我的教学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诗意语文》是以演讲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在书中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几方面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解读,叙述了他自己的名师成长经历,阐释了他的读书生活、备课过程以及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等。
“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他也毕生的追求着这样的语文教育境界。
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其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尤深。
一、语文教师的底蕴是书堆积起来的。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每次听完王老师的课,都深深地被他所折服。
王老师在课堂中的侃侃而谈,旁征博引。
能把一个沉闷的课堂,通过自己的循循善诱,变得活跃起来。
为什么王老师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这些与王老师读了大量书籍有关,用王老师的话来说是:“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跟吃饭,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呀,正是由于王老师的博学,才能在课堂中胸有成竹,才能从善如流。
二、坚持做好文本细读。
在书中,王崧舟老师用诗化的语言给文本细读一个形象的描述。
文本细读,是“慢慢读,欣赏啊”,你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只有这样,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才会脱胎换骨;是“沉入词语”,以达到和文本的全身心接触、亲密接触;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因为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是常读常新的;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就是见微知著,洞察一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和韵外之旨;是“徜徉在语言之途”,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正常生活工作之余,读书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诚然,我们读书绝非为了寻找一时的安慰与满足,而要不断思考总结,学以致用。
读书不能盲目求快,不能囫囵吞枣,要像牛吃草一样,要反刍。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思考书中的观点是怎么得来的,有些什么新材料、新理念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近日读完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细细咀嚼书中的食粮,我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那该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教学呢?语文诗意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举象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为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所谓“举”,就是呈现,就是打开;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形象、印象、意象。
如:王老师在讲“荷花”这一课时,不是枯燥地将荷花这个词解释清楚就可以,而是借助音乐图画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去细致地描绘他所看到的美,如荷花是千姿百态的;绿油油的荷叶像圆圆的大圆盘等等,这就是举象。
呈现感形不仅能为学生创设情境融入课堂,更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开放的问题是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学生的思维,有一百个学生就可能有一百种回答甚至更多不同的答案,一个学生回答时剩余的同学听的时候也会潜移默化地吸收一部分知识。
故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让教学媒介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服务,让学生能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就能快乐地融入课堂。
二、造境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情境是景象的连续体,是很多象的叠加,营造一种氛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
如《静夜思》、《泊船瓜洲》这类表达思想的诗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音视频、图片等为教学媒介,为学生创设多个情境,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有自己的嚼头,这就是造境。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语文为主题的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著作,由著名诗人王崧舟所著。
书中包含了作者多年的心得与体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诗歌以及语文的深入思考。
本
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诗意表达,为读者揭示出语文的多重意义与深层次内涵。
除此之外,《诗意语文》还展现了一种深入的诗歌创作与研究,展示了王崧舟诗歌创
作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对古典诗歌的研究。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回顾以及对古今
诗意的比较,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诗意体验。
同时,王崧舟还详尽地解释了诗歌创作的技法,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思维过程。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本清新独特,思维深刻的诗歌与语文读物,具有很高的文化
价值。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深刻而美妙的诗意之美,让读者不仅收获到了语文知识,更
领悟了人文之美。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2022《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身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懂得让自己的内在储备资料库变得日趋丰富,也能让本人在优秀教师的感召和帮助下去完成更多的自我升华,从而能成长成才,造就自身充分的提高和突破。
在阅读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一书时,我感到自己仿佛醍醐灌顶,对于语文课、人文学科、语言课程、师生互动、艺术和创造之美都大大加深了理解。
要感谢王崧舟先生的这部优秀的专著,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一、将美育和德育视为语文课程的魂灵我在细细品读王老师的这本专著的同时,更加懂得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和内在灵魂,这便是通过美育去孕育德育,通过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文之美,从而能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华。
哪里有美,哪里就有爱;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善意、智慧和希望。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在王老师的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要从两个方面开展:首先要让学生更加懂得: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是东方艺术的典范,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因此,在阅读并感悟这篇文章的同时,学生要懂得从美的层面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篇文章。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圆明园的美不但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也能启迪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更深层次地追求美、捍卫美的人,这样一来,语文课也逐步成为美育课,这对于教育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进步富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美育和德育二者是互为表里的,也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美感的语文课是丧失感召力的,没有道德的语文课是丧失方向和力量的。
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在富有美感的同时能更好地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能懂得是非善恶,也能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之间把握好自己,这便是我在阅读王先生的这部著作时产生得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事实上,仍以《圆明园的毁灭》为教学核心,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爱护本国的民族优秀遗产,但是也要懂得,要以蓬勃的正义感去捍卫本民族的美和丰富遗产,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捍卫美和善。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一书是王崧舟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育与诗意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教学之路。
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受启发。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诗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美感,培养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王老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学习环境。
最后,王老师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通过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也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诗意和情感的引导,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语文人才。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教导我们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将我们带向一个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对周围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诗意语文”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是生命的表述,是情感的沟通,是文化的传承。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机械的背诵、死记硬背,而应该是激发我们对语言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本质。
王崧舟老师的讲课风格带有浓郁的诗意,他不仅讲述了语文的知识点,更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情感。
他论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诗经》、《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从中分析生命的真谛、道理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深入思考的境地,不仅让我们学会了语文,还拓展了我们的文化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强调“读、写、背、译”等四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做到这些基本技能是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抛开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倡以兴趣为主导、以个性为依托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自由。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老师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体验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参与活动,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总之,“诗意语文”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珍贵的语文教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启发,也让我们深入体验到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
在我们的人生中,语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诗意语文”,我们将拥有更加独特的认知方式,更加成功地理解和应用语言,让我们的生命在语言中更加充实和精彩。
最新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
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
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
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
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王国维语)的言语个性、言语智慧和言语创造,就是文本的美之所在。
发现、开掘文本秘妙,无疑是在为诗意语文这潭活水正本清源。
最新 从王崧舟《枫桥夜泊》的教学中品诗意语文-精品
从王崧舟《枫桥夜泊》的教学中品诗意语文【摘要】什么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对学生的语习有何积极影响?本文通过对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作者张继)古诗的教学中对诗意语文的品悟,阐述了作者对诗意语文的认知,对培养学生的诗意语文意识将取到促进作用。
【关键字】经典古诗诗意这周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课堂实录视频,亲眼见证了王老师用经典诠释经典的教学过程。
不觉荡气回肠,心如潮涌。
良久!我还沉浸在那古老钟声的余韵,陶醉在那悠远绵长的意境里。
王老师用他诗意的语言、从开头与结尾用古诗经典呼应主题,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带着学生们穿越千年,去聆听那萦绕千古的不朽绝唱。
王崧舟老师“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的豪迈语言,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首先提出来的,是对语文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
王崧舟注重在情境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注学生内在体验的语文课堂。
以“ 诗化语文”“诗意语文”实现语文的研究。
“诗意语文”追求学生语言和精神生命的协同发展,可谓名副其实的“真语文”。
《枫桥夜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经过千百年的反复传唱,影响远及海外。
正如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说:“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以下我就分三部分来谈谈我观摩了王老师《枫桥夜泊》诗意化教学的感受。
一、穿越历史隧道,拉开“钟声古诗长卷”涛声依旧的钟声曾令人无眠,沿着历史的隧道向前摸索就会发现写“钟声”的诗句层出不穷。
在课伊始王老师用一组组诗为我们拉开了关于“钟声”的长卷。
二百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令人回味。
是啊,整整十年!青丝也变成了白发,在这里只是为了听上那寒山寺的钟声。
五百年前明朝高启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告诉人们是张继的诗奏出了经典文化的新旋律。
六百年前元朝顾瑛的“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扰客眠”使人们深深感到有多少人在寒山寺因钟声而无眠。
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
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第一篇: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一直很崇拜王崧舟老师,觉得他作为一个语文人,自身的语文素养已经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最早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是在十几年前,那时还是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学新兵,对当时在小语界已经赫赫有名的王老师一无所知,后来,在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上慢慢认识了王崧舟老师。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伴随着《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曼谷的小象》《长相思》走进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视野,也掀起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轮探索热潮,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以及在课堂上的体现一直是颇受关注和争议的,我的浅见是要让学生在人文性的形式或语言中掌握语言的工具性。
如果一节语文课上,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几样“工具”,或者说我们要来进行几项训练,无疑会让学生用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接受”,如果把一个个训练点和知识点自然隐藏于人文性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师生对话自然地呈现,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也正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在让人感受浓浓诗意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洗礼,老师引领着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我感觉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外表的光鲜热闹,同样有其深厚实在的内涵。
暑期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对王老师,对他的诗意语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本书其实就是汇编了王老师的7则座谈发言稿而成,生动翔实,有理论有实例;语言幽默风趣,思想高屋建瓴,真是一本适合一线教师阅读的好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般的把它读完,还就没有这般酣畅淋漓地读整本书的感觉了。
一遍读完后,我又读了第二遍,在第二遍阅读中把书中的精华语句做了摘录。
心得体会很多,最强烈最想表达的有如下几点:1.来自课堂一线的教育专著一定是受老师们欢迎的纯理论的文章容易让人望而却步,阅读时困难重重,若放在床边的话搞不好会成为“催眠书”,个人感觉越想看越钻不下去,总感觉一行行字像在跳舞,好不容易看了一会,就想着要休息一下。
阅读王崧舟《诗意语言》有感
阅读王崧舟《诗意语言》有感
王崧舟的《诗意语言》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这本书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诗歌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激
发了我对于语言的思考。
王崧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
他认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语言的
内涵和意义。
他还强调了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一些抽象的概念上,
诗歌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
这让我深入思考了语言的多样性和表达
方式的相对性。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语言的理解。
语言是我
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只使用语言的表层,很少去思考其更深层的含义。
通过阅读王崧舟的《诗意语言》,我开始关注语言背后的更为丰富的表达和意义,尝试用诗意的方式
去思考和表达。
除此之外,《诗意语言》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王崧舟在
书中引用了一些优美的诗句,这些诗句充满了情感和思考,让我更
加热爱诗歌。
我开始尝试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体验其中的美感和
思想启发。
总结来说,王崧舟的《诗意语言》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语言和诗歌的关系,激发了我对语言的深入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热爱诗歌,并开始以更加诗意的方式去思
考和表达。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诗意语文的理解和感受有了不少收获。
首先,王崧舟在书中强调了诗意和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
们应该注重言辞的选择和表达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诗意。
这
样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运用方式,激发了我对语文的
热爱和创造力。
其次,王崧舟在书中呼吁人们要关注诗意语文对人的成长和修
养的重要性。
他强调,诗意语文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和审美意识,丰
富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欣赏诗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培
养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这样的观点深深触
动了我,让我更加重视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也提到了诗与教育的关系。
他
认为,诗意语文应该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一观点引
发了我对教育领域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诗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总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文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情感和美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文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我相信,只有将诗意融入语文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美妙和深刻。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常州市百草园小学严伟华一、向王崧舟学读书王崧舟说:教的是底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P62王崧舟这样概括自己读书的状态: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
1、流行的书: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2、不流行的书:王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3、入世的书: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4、出世的书: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正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5、教育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田正平《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6、非教育类的书:范曾《吟赏风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7、语文课程类的书:王尚文《语感论》,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8、非语文专业的书:兰色姆《新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汪曾祺《人间草木》,史铁生《务虚笔记》。
9、学术类的书:朱光潜《诗论》,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0、国学经典类的书:王阳明《传习录》,熊十力《体用论》,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1、西方经典: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汉莫顿《思想的盛宴》。
12、儿童的书:《小王子》《爱的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
13、显学的书:用于管理、用于治人的书:曾仕强《管理思维》、余世维《赢在执行》,曼狄诺《羊皮卷》。
14、潜学的书:《了凡四训》讲命运的改造。
胡兰成《禅是一枝花》《今生今世》,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算命的。
王崧舟说: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反思:我的读书。
1、为己读书。
有一点点,但大部分是功利的读书,为文凭而读书,为教学而读书,为写论文而读书。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本让人陶醉的读物,作者王崧舟用他独特的文风和才华,展现了诗与语文的美妙结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语文的魅力和诗歌的力量。
这本书以诗意为主线,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人感受到了语言之美。
王崧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
同时,书中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入,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也有表达内心感受的诗篇,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诗歌让人如痴如醉,引发了我对语文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与此同时,王崧舟在书中还注入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修养。
他通过他的诗歌,呼吁人们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语言的美妙,要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文字的魅力。
他强调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读完《诗意语文王崧舟》,我对语文的认识更加深入。
我明白了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得到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王崧舟的诗歌还让我意识到诗歌的力量和影响力,它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激情,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文字的魅力。
总之,《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思考的读物,它让人们领悟到了诗与语文的美妙结合。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和诗歌的力量,也更加确定了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目标。
希望这样的读物能够更多地出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文字的美妙。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
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
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
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篇1什么是文本细读?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中说道,文本细读就是引导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在字里行间阅读。
而慢下来,沉入词语,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功夫,却非一日之功!王老师举了他讲《小珊迪》一课前进行文本细读的例子,他以自己对语言的敏感,从每个词语、每句话中窥斑见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可见他细读文本的功夫之深。
然而,只有这样的文本细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和神韵来。
文本细读的功夫怎么练?首先在备课时,打开课文,先是干干净净地读。
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
在读中始终保持对文本的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
其次,让自己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生活中的角色。
你要不断问自己,这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只能这样写?用意何在?启示何在?在你千万次的问中,文本就被你掰开了,揉碎了,最后被你消化了,吸收了。
当你真正练就了文本细读这一功夫,教材这一关才算通过,而此时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读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花大量时间备课,课堂效率却不高。
那是因为我对文本细读得不够,对教材没有熟烂于心,就无法自如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所以,要想课堂高效,必须静下心来进行文本细读。
其实,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
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细读也就有多美!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和精神高度,才能真正从文本中读出神韵来。
而实现这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读书,会读书,用书堆起底蕴来。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篇2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分为九篇,在这九篇散文中,王崧舟先生将自己多年来对语文的思考整合成了一种理论,称之为“诗意语文”,并且运用这种理论来阐述语文的优雅和美丽。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提到,语文的美丽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显现在人的情感里。
他认为,诗歌是语文中的精品,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和思考,体现了语文的优雅和内涵。
因此,王崧舟先生提倡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注重情感和思想的培养,发掘语文的表达和体现情感的能力。
王崧舟先生强调,语文是一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媒介,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因此,爱好语文需要让自己的内心深入地融入到其中,用心去体味语言的美感,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之美。
同时,王崧舟先生还提到,在学习语文中,应该注重感性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
他强调,语文的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果,只有通过感性的理解,才能真正地领悟语文中的美和意蕴。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还阐述了语文和文化的关系和影响。
他认为,语文之美的精髓不仅来自于文字和句子的优美,更来自于文化的底蕴和深度。
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个关于语文美学的理论体系,王崧舟先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性的观点,对于我们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修养都有一定的帮助。
探索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启示
探索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启示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它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探索和启示。
理解诗意《诗意语文》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诗意不仅是诗歌的基本元素,也是日常语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赏析诗歌和培养对诗意的敏感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王崧舟在书中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情景还原、对比分析等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研究效果。
注重文学鉴赏《诗意语文》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深入的鉴赏和思考。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细节和情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风格,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样的文学鉴赏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研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认知。
培养阅读惯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诗意语文》提倡阅读的惯。
通过读书训练,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积累知识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阅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自主研究能力。
引领语文教育改革《诗意语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研究中真正体验到乐趣。
这样的教育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综上所述,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通过理解诗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文学鉴赏、培养阅读习惯和引领语文教育改革,我们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希望这些启示能够为语文教育的改进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这是由语文课程的载体特征所决定的。
不可否认,“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
曹明海先生指出,文学是感情的产物。
在文学解读中,必须切实把握文学感情化的特性和规律,着力于作品中“情化的自然”的审美透视。
姚斯指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是“为它之物”。
因此,审美解读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魔术。
但是,审美解读并不需要对作品原意的复原,也无法复原,而“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王岳川)。
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关注它的审美形式,诸如文本语言的形象美、情韵美、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等。
审美解读,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
3.从过程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学者谭维智认为:“教学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作为一门具有多重复合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语文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陶冶和建构的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条件和优势。
语文教育是师生生命的一段重要历程,并且作为过程将对师生生命的成长产生深刻的意义。
而这种生命的成长,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得以实现的。
对话具有多种功效,诸如启迪、唤醒、激励、构建、协调、灌输等,诗意语文从生命成长和母语习得的视角出发,更讲究对话的陶冶功效。
陶冶性对话,强调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像、培植言语人格。
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
”陶冶性对话,正是语文教育生命化的一个必然选择。
4.从主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关注儿童的游戏天性席勒认为:“人只有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才游戏;而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儿童的游戏天性,使他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全人”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不计功利、剪除压力的自由状态,是全然进入、全心投入的忘我状态,是无中生有、化虚为实的想像状态,是物我同一、主客双泯的解脱状态。
这样的状态,实为诗意的状态。
语文教育,正是要顺应和牧养儿童的这种游戏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不无感慨地指出:“游戏——这是一扇巨大的、明亮的窗子,正是通过这扇窗子,关于周围世界的图景、概念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光流,才照射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游戏——这是点燃儿童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的火星的火种。
”诗意语文,它的丰富的言语想像、多彩的情感体验、灵动的对话交流以及高度的精神投入,无不在某种意义上契合了儿童的这种游戏天性,而对这种游戏天性的顺应、引导和牧养,将成为儿童言语人生乃至诗意人生的一抹温暖的亮色,这也是语文教育儿童化的秘密配方。
二、陶冶与表现:诗意语文的实践智慧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诗意本身所蕴含着的灵动、超越的情味,昭示着诗意语文永恒的开放姿态和包容情怀。
智慧凌驾于方法之上,智慧让诗意语文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一)起点——文本诗意的阐释与重构诗意语文的实践智慧,始自对“文本诗意”的阐释和重构。
潘新和先生主张: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
从审美的角度看,我们不妨将这“秘妙”称之为“文本诗意”。
文本诗意,往往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它可能是某种言语表现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存身于“不朽的文字”。
文本诗意,大体上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1.诗意的话语形式。
诗意的话语形式,意指文本中那些独特的、有机的、充满着情感意义的话语存在。
这类话语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它往往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处理和加工,使语言本身得到“突出”;第二,它“尽其所能地挖掘了语言的所有潜力”(南帆),例如声音、节奏、韵律、排列组合方式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形式;第三,它有着审美含量极高的情感意义和价值,它的形式又能有效地唤起这种情感意义和价值。
从教材实际看,诗意的话语形式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诗歌。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艾青的《希望》、泰戈尔的《对岸》等。
第二类是美文。
如朱自清的《春》、郑振铎的《鸬鹚》、琦君的《桂花雨》、巴金的《鸟的天堂》等。
第三类是嘉辞。
散见于诗歌、美文之外的其它文本中,或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或是一段文,具有诗意话语的基本特征。
如:梁晓声《慈母情深》中的这样一段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陌生化的角度看,这段话语有两个特点,第一,“我的母亲”连续出现三次;第二,“我的母亲”以后置的方式出现。
这样的话语表达,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明显的偏离和反抗,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目光驻留到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话语形式上。
从语言潜力显性化的角度看,则排比的句式、长短句的参差错落、一唱三叹的语言节律、以及省略号的绵绵韵味,使这个语段恰似一首短小精致的诗的存在。
而其中蕴含着的慈母神态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慈母深情,显然有着极高的审美含量。
母亲在极其疲惫的劳作中艰难转身的这个细节恰如朱自清先生刻画的父亲的背影,成了表达至爱亲情的一种诗意符号。
2.诗意的典型意象。
意象一词,最初具有对物体作自然模仿所形成的视觉意义,即通常所谓的“形象”。
在心理学中,意象指“意识中再现的形象”。
用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话来说,意象就是表现“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
意象不仅是一种描写,而且是一种隐喻,即该意象代表、暗示了某种不可见的“内在”的东西。
中国的诗学理论也强调意象是内在之意与外在之像的交融。
而诗意的典型意象,旨在强化和突出这种意象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从教材情况看,诗意的典型意象包括“景物意象”、“事件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等。
如:《丑小鸭》中“丑小鸭”这个动物意象,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童话典型。
作家梅子涵对“丑小鸭”这个意象有过这样一番充满诗意的阐释: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天鹅,首先在于他逃离了鸭场。
面对鸭场里一天糟于一天的生活,他只能惹不起还躲不起了。
他“飞过篱笆”,飞过篱笆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一个转折。
否则他会一辈子待在鸭场里。
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闲言碎语,让别人推一把,啄一下,说你长得这么丑。
道路在篱笆的外面。
道路又通向了后来的湖。
在路上小鸭是辛劳的也是艰难的,但是艰辛的路使他通往了湖。
篱笆里面是不幸,道路是过程,湖是结局。
湖上的喜剧解释了飞过篱笆的意义,在湖上,小鸭有了施展的机会,有了表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正的身份、自己的美丽的机会,因为他的同类们就在他的边上,美丽的发现是需要印证的,需要标准,湖上的白天鹅就是小鸭的印证,就是小鸭被证实为不是小鸭的标准,丑成了误会。
美丽成了丑,是由于篱笆的限制;丑成了美,是由于走出了篱笆。
从这段阐释看,诗意的典型意象,首先是充满着诗意的丰富的细节的,离开了感性的细节特征,意象只是一个朦胧的轮廓而已;其次,诗意的典型意象,往往有着独特的情感意义和价值,给人以丰富的精神启示和慰藉。
3.诗意的思想感情。
文本诗意本身就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方面的元素。
钱理群先生曾对此作过这样富有诗意的描述:在这里,你们将倾听:对人生万象、宇宙万物深切的关注,深邃的思考;对彼岸理想美好的想像,热情的呼唤;对此岸人的生存困境的痛苦的逼视,勇敢的揭露。
于是,这里有高歌,有欢笑,也有哀叹与呻吟。
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悲悯、大欢喜、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
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立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我们说,诗意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悲悯良善的同情之心,对生命、对世界、对生活充满了垂爱和怜惜;是一种生命不息、梦想不止的浪漫情怀,它有无限美好的憧憬和遐想,以此来慰藉人生的伤感和孤苦;是一种使学生爱之不尽、流连忘返的情趣;是一种使学生思之无穷、味之无极的情味;是一种含蓄而微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蕴;是一种纯真而飘逸、崇高而坚定的精神;是一种使学生幽思绵绵、浮想联翩的情绪;是一种激励生命去欢腾、去烦恼、去憧憬、去悲伤的力量;是一种让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境界。
如张洁的《我盼春天的荠菜》,文章最具特色之处就是弥漫于其中的“精神的苦难比物质的苦难更为可怕”的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博大、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引发我们对贫苦、对孤独的深深同情之时,也使我们诗意地感受到梦想对人生痛苦的超越的意义和价值。
类似这样的诗意思想、诗意情怀,是可跨越时间、空间、历史、民族乃至意识形态的种种阻隔而成为人生永恒的普世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