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石症病理
胆囊结构及生理病理
![胆囊结构及生理病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1c85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4.png)
胆囊结构及生理病理胆囊-基本简介胆囊胆囊分底、体、颈三部,颈部连胆囊管。
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粘膜有发达的皱襞。
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胆囊充盈时,皱臂减少变矮。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
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发达,顶部胞质内可见少量粘液颗粒。
固有层为薄层结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弹性纤维。
皱壁之间的上皮常向固有层内延伸,形成深陷的粘膜窦。
类似粘液腺,可分泌粘液。
肌层较薄,肌纤维排列不甚规则,有环行、斜行、纵行等。
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胆囊管的粘膜有许多螺旋形皱襞,粘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内散在少量杯状细胞。
固有层内有粘液腺,肌层较厚,以环行为主。
胆囊的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
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ml。
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经细胞侧面的质膜转运至上皮细胞间隙内,间隙的宽度可因吸收液体的量而变化,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的血管和淋巴管内。
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排出胆汗。
胆囊-胆汁的生理功能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
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胆囊-形态结构人的胆囊位于肝下部的胆囊窝内,梨形,长约8~12厘米,宽约3~5厘米,容积约为40~60毫升。
分胆囊底、体、颈3部,胆囊底为钝圆的盲端;胆囊体为胆囊中间的大部,它与胆囊底无明显界限;胆囊颈为末端的狭窄区,较细,向左侧呈直角弯曲与胆囊管相连,胆囊颈和胆囊管内粘膜皱襞呈螺旋状突入腔内,形成螺旋瓣,在胆囊颈处有1袋状膨大,叫做哈特曼氏囊。
12-5胆道疾病
![12-5胆道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14941003195f312b3069a55b.png)
肝内、外胆道系统概述胆道疾病包括: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虫病以及胆道的肿瘤和畸形等,其中以前两者最多见,结石与感染互为因果关系,也与胆道蛔虫病有密切关系一、胆石病(cholelithiasis)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
国内发生率为8%-10%,约占胆道疾病的60%,女性多见。
病因胆石成因复杂主要与代谢异常和胆道感染有关1.代谢异常:2.胆道感染依结石发生的部位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石按其化学组成分为3类: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为主要成分X线检查多不显影80%在胆囊中胆红素为主要成分主要发生在胆管内2.胆色素结石X 线检查不显影由胆色素、胆固醇、钙盐等组成3.混合性结石60%在胆囊内40%在胆管内如含钙量较高时,X 线检查常显影胆道结石的分布与分类二、胆道感染病因胆道感染与胆石病互为因果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管、急性重症胆管炎胆石病可引起胆道梗阻、胆汁淤滞、细菌繁殖导致胆道感染病理1.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依病程的发展,病理改变为3型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②急性化脓性胆囊炎③急性坏疽性胆囊炎2.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胆囊壁增厚、胆囊萎缩、胆囊积水、胆囊积脓3.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与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type,ACST) 后者又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strucitve suppuraitve cholangitis,AOSC)病理胆管完全性梗阻和胆管内化脓性感染多发性胆源性细菌性肝脓肿;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三、胆道蛔虫病原因:病理:❖胆道感染;❖胆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形成胆石驱蛔不当发热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护理评估(一)健康史●40岁以上肥胖女性的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卫生习惯不良者易患胆管结石。
胆石症和胆囊炎你都了解么
![胆石症和胆囊炎你都了解么](https://img.taocdn.com/s3/m/ae37e3949b89680202d82524.png)
龙源期刊网 胆石症和胆囊炎你都了解么作者:郭佑建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065-02你知道什么是胆石症和胆囊炎吗?我相信大多数人们都不是很了解,在生活中,我们难免的会遇到一些疾病的问题,如果没有合理的解决和处理,就会把小病变成大病,严重的话也会危害到生命,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加珍惜身体,注意健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胆石症和胆囊炎的相关知识和以及一些预防措施。
1 什么是胆石症和胆囊炎1.1 胆囊炎按临床上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俩种,急性的胆囊炎常以油腻的饮食和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引起,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并持续性发作,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会因感染的严重涉及到胆总管可有轻度黄疸,以及引发的胆囊周围出现脓肿,由胆囊穿孔引起的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情况严重患者会出现感染性的休克。
1.2 慢性胆囊炎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气,有饱胀感,厌食油腻以及有消化不良的一些症状,有时右侧腰部出现疼痛感,病史可达数年或十余年之外,部分也会有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发作病史,胆石症与胆囊炎相互影响,大多数患者都同时存在。
1.3 胆石症是发生在胆囊结石内的结石,称为胆囊结石,会出现胆绞痛,主要为胆固醇结石和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好发于女性,生活中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现象,突发性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厌食,恶心等一系列症状。
2 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胆囊炎、胆石症2.1 胆囊炎的诱发因素比较多,其中与饮食,手术,或者是创伤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结石性胆囊炎长期高脂,和高胆固的饮食习惯,喜爱甜食,不爱喝水,不吃早餐,患有肥胖,糖尿病,和肝硬化的患者,女性长期食用避孕药物,妊娠次数较多的等等原因,由于这些原因都会促进结石的形成。
2.2 胆石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发病的患者女性偏多,妇女与同龄的男性患病的机率已经超过是3:1,大概在70岁以下是2:1,经临床实验表明,女性患有疾病的原因可能有:(1)喜静少动,中年女性呆在家里时间较多,体力运动力减少,天长日久导致其胆囊肌的收缩力自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的淤积。
病理案例分析
![病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661a1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d.png)
案例
辅助检查:腹部B超:胆囊炎伴胆囊结石;脂肪肝;腹腔少量积液。X线报告单: 考虑不完全性肠梗阻。CT报告单:胰腺非特异性增大增厚,胰腺周围边缘不规则, 考虑胰腺炎。血淀粉酶2164U/L;血常规:WBC:8.36x109/L,HGB:142g/L,RBC: 5.02x1012/L,PLT:136x109/L;肝功:总胆红素46.9umol/L(5.1~19),直接胆红 素:26.1umol/L(0~6.84),间接胆红素:20.8umol/L(1.71~11.9),谷丙转氨 酶:549U/L(44000U/g),谷草转氨酶:670U/L(142000U/g),谷氨酰胺转氨酶: 787U/L(0~40 U/g);血糖:12.86U/L;尿常规:蛋白+-,酮体:+-,葡萄糖3+。 抢救记录:患者入院第八天凌晨2点40分,突然出现胸闷、气短、出汗,无胸痛。 急查心电图示:1、室上性心动过速;2、部分ST段压低;3、电轴左偏。患者症 状无明显好转,于3点44分出现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3.5天前进食后右上腹部及剑突下疼痛再次发作,伴腹胀---急性胰腺炎导致腹胀,从而出现麻痹性肠梗阻,从而使腹胀感加剧
4.胆囊体积增大----胆汁滞留
5.入院期间患者精神及睡眠欠佳,有排气,无排便---急性胰腺炎导致腹胀,从而出现麻痹性肠梗阻,从而使腹胀感加剧
1
入院后查体:
P(脉搏:正常60~100):80次/分 R(呼吸:16~20):20次/分 BP(正常值范围收缩压为≥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Hg且< 90mmH)150/100mmHg 全身皮肤粘膜中度黄染----阻塞性黄疸
胆囊炎:饮食不当引起胆囊结石,结石导致胆汁淤滞。
胆汁性腹膜炎:淤胆导致胆管或胆囊壁的血液循环障碍时,引起穿孔,胆 汁外流,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导致胆囊有内只有少许绿色胆汁。
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表现
![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a2ea8db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2.png)
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表现胆囊炎和胆石症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两者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重叠,但也有各自独特的表现。
本文将从胆囊炎和胆石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的表现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内胆汁潴留、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
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常伴有右上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发热、恶心、呕吐。
•胆囊区叩击痛阳性。
•黄疸、皮肤瘙痒少见。
慢性胆囊炎的表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长期受损后的炎症状态。
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
•消化不良、呕吐、打嗝等。
•胆囊区压痛,但较急性炎症轻。
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无症状性胆囊结石许多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
当结石移动或引起其他并发症时,患者才可能出现症状。
胆石症的症状•胆绞痛:即胆囊痛,常发生在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打嗝、食欲不振等。
•黄疸:胆囊结石阻塞胆总管时可导致黄疸。
并发症胆石症的并发症包括胆囊炎、胆囊穿孔、胰腺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需及时治疗。
诊断与治疗诊断胆囊炎、胆石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
治疗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急性胆囊炎常需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一般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而对于胆石症,可通过手术切除结石或药物溶解等方式治疗。
结语胆囊炎和胆石症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处理。
胆道疾病护理
![胆道疾病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069807f78a6529657d530f.png)
胆道疾病护理一、胆石的成因和种类(一)胆囊结石和胆囊炎1、胆囊结石胆囊内较大的结石通常无症状,或有右上腹闷胀不适,消化不良。
较小的结石在进油腻食物后因胆囊收缩,结石随胆汁而排出,可堵塞在胆囊管中而引起剧烈胆绞痛,同时常继发感染而发生急性胆囊炎。
2、急性胆囊炎按炎症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意单纯性、化脓性和坏疽性3种病理类型。
临床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并可向右肩胛部放射。
多数病人有恶心、呕吐和发热,一般无寒战。
3.慢性胆囊炎(二)胆总管结石和胆管炎结石可源于胆总管或来自胆囊、肝内胆管、如发生梗阻和并发感染,即引起急性胆管炎。
胆总管结石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夏柯三联征:1.腹痛位于剑突下,开始呈闷胀痛,继而转为阵发性刀割样疼痛。
由于胆总管位置较深,检查时右上腹常仅有深压痛,而无明显腹肌紧张。
2.寒战高热是胆管内感染向上扩散,细菌和毒素经肝窦状隙进入血流引起的中毒反应。
3.黄疸因结石梗阻、胆道压力增高,胆汁自毛细胆管中溢出,进入肝血窦而引起的。
一般在发病后12—24小时出现。
其它表现有恶心呕吐,肝脏和胆囊肿大并有压痛,粪便颜色变淡或呈陶土色,尿色变深,尿胆红素阳性(茶色),血清胆红素量增高。
如胆总管内的结石移动,或通过俄狄氏括约肌排入十二直肠,则梗阻解除,症状缓解,感染自行消退,倘再度发生梗阻,症状复又出现。
因此,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常呈波动性。
如梗阻严重可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三)肝内胆管结石可在肝的左、右叶胆管内广泛存在,但以左外叶多见。
病人有右上腹或肝区胀痛,伴有发热或黄疸。
若伴有肝功能损害,易误诊为肝炎。
当肝内结石向胆总管移动并阻塞胆总管时,可出现夏柯三联征,或并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长期广泛性肝内胆管结石阻塞,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诊断结石症常需采用B超、胆囊或胆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内窥镜胆管造影和CT等方法。
(四)急性重症胆管炎肝内或肝外胆管急性梗阻伴有急性化脓性感染,临床表现特殊,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胆囊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
![胆囊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fbbdb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4.png)
胆囊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多数由胆囊内结石引起。
本文将结合一个胆囊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35岁,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疼痛发作缓解后胃部胀痛。
症状开始出现1个月,近期加重。
体格检查显示腹部稍膨隆,右上腹压痛明显,Murphy征阳性。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B超检查显示胆囊内结石。
分析与讨论1. 病因分析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是胆囊内结石,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习惯(高脂肪饮食、少纤维饮食)、肥胖、胆囊排空功能障碍等。
患者在症状开始出现前常有过高脂肪饮食的倾向,这可能是导致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病理生理变化炎症过程中产生的肿痛和纤维化反应会导致胆囊壁的增厚和胆囊容量的减小,进而导致胆囊排空功能受损。
患者体格检查中的Murphy征阳性是一项重要体征,表明患者胆囊触觉过敏。
3. 临床表现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但右上腹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疼痛常伴随恶心、呕吐,是由于胆囊疼痛刺激膜层或腹腔内其他脏器的疼痛感觉神经终末。
另外,胆囊炎患者常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胃部胀痛等。
4. 辅助检查超声波是胆囊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超声检查中,胆囊结石呈强回声、移动度差,且结石影响胆囊内缓慢收缩,有助于胆囊炎的诊断。
血常规可显示炎症的一些指标,如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治疗与护理1. 药物治疗目前胆囊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炎、镇痛、抗生素等。
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如抗生素和胆囊疏通剂来改善症状。
但对于严重胆囊炎患者或伴有结石的患者,手术治疗依然是主要选择。
2. 营养护理胆囊炎患者需要按照医嘱进行饮食控制,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遵循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胆囊的排空功能。
结论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典型病例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参考。
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营养护理,胆囊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常识】胆囊炎与胆结石是什么关系?
![【常识】胆囊炎与胆结石是什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b2e4349b307e87101f69619.png)
温馨提示:胆囊炎最好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只要选对合适的治疗技术,胆囊炎病症是很快能够得到解除的,有关胆囊炎的治疗就介绍到这里,想了解更多相关情况都可以点击在线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都会详细为您解答的。
4、湿热困脾型
多见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常因过度劳累或既往有胆结石病史,复过食肥甘酒醇,致湿热中阻,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失疏泄,胃失和降。本型B超的特征可见胆囊体积较大,张力较高,囊壁毛糙或增厚,胆汁透声差,胆汁内弥漫性光点或沉积性回声,胆囊区明显压痛。脂餐实验胆囊收缩率约半数患者低于正常,平均为50.26%。这主要是由于胆汁内炎性渗出较多所致,是炎症较重的表现。向武警三院专家免费咨询技术详情
【常识】胆囊炎与胆结石是什么关系?
胆囊炎在医学界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多变疾病,这种疾病一般是以胆囊区域的疼痛为表现,而且多发于女性身上。但是胆囊炎最复杂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多变性和不同症状的类型。对于这种病,患者应该多方了解相关知识。
胆囊炎临床常见的四大类型
1、肝脾不和型
3、脾虚血瘀型
见于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而致瘀血内阻。此类胆囊炎B超影像学亦有其特征,可见其胆囊较小,囊壁增厚或厚薄不均,明显毛糙或因与周围粘连而不规整,脂餐实验胆囊收缩率明显降低,平均为41.87%。这与慢性胆囊炎病人胆囊壁因炎症的浸润、粘连而增厚,从而使胆囊壁弹性降低,体积偏小的病理相一致。
见于每因情绪不畅或劳累而使胁痛加重或复发的慢性胆囊炎患者。这一症状在临床是最常见的,多为女性患者。因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疼痛亦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可出现肝脾同病。
2、肝郁脾虚型
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素体脾虚又患胆囊炎,或胆囊炎初发治疗不当,反复发作,病程日久,木克脾土,机体正气亏虚,由实证转化而来;或因受“炎”字的束缚和“疼随利减”的影响,治疗过程中拘泥于“六腑以通为用”,过用苦寒攻下之品,损伤中气而成肝郁脾虚者。B超影像学有明显特征,可见胆囊横径较小,呈细长型,张力较低,胆囊壁毛糙,胆汁透声略差,多数患者的胆囊收缩率显著降低,平均为37.61%。
胆结石的病因与病理机制深入了解胆结石的形成过程
![胆结石的病因与病理机制深入了解胆结石的形成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123037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1.png)
胆结石的病因与病理机制深入了解胆结石的形成过程胆结石是指胆囊或胆管内的物质沉积形成的固体结晶,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胆结石的形成涉及多种病因和病理机制,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胆结石具有重要意义。
一、胆结石的病因1. 胆汁成分异常:胆固醇、胆盐和胆红素是胆汁的主要成分。
当胆固醇的饱和度过高或胆盐合成减少时,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胆红素结石则是由于胆红素的代谢异常导致结晶沉积。
2. 胆囊运动功能异常:胆囊的正常功能是在进餐时收缩排空,当胆囊功能减退或胆囊排空受阻时,胆汁停留时间延长,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3. 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以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囊运动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胆结石的形成。
4. 遗传因素:家族性胆固醇结石具有遗传倾向,胆结石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二、胆结石的病理机制1. 胆汁饱和度增加:胆固醇的过饱和是胆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超过胆汁能容纳的限度时,就会发生结晶形成。
胆固醇结晶在胆汁中逐渐生长并聚集,最终形成结石。
2. 胆囊黏膜损伤:胆囊黏膜受到损伤会导致炎症反应和胆汁成分的改变,促进结石的形成。
黏膜损伤可以由胆道感染、胆囊梗阻或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引起。
3. 细菌感染:胆道感染会引发胆汁性胆囊炎,炎症反应会导致黏膜肿胀和胆囊收缩功能受损。
此外,细菌对胆盐的代谢也会改变胆囊内环境,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
4. 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参与:炎症反应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同时也会改变胆囊壁的通透性,使得胆固醇和其他成分更容易进入胆囊腔内,增加了结石形成的风险。
通过深入了解胆结石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例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可以降低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率;保持良好的胆囊运动功能,定期进行胆囊排空,可以预防结石形成;及时处理胆道感染和炎症反应,可以减少结石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而言,胆结石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胆囊炎 胆石症
![胆囊炎 胆石症](https://img.taocdn.com/s3/m/8e83283610661ed9ad51f3ab.png)
(2)胆系感染 大量文献记载,从胆石核心中已培养出伤寒杆菌、链球菌、魏氏芽胞杆菌、放线菌等,足见细菌感染在结石形成上有重要作用。细菌感染除引起胆囊炎外,其菌落、脱落上皮细胞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囊内炎性渗出物蛋白成分,可成为结石的支架。
(3)其他 如胆汁的瘀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也者阳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胆管仍有蠕动作用,一旦胆囊被切除,胆总管将代偿扩张,以代替胆囊部分功能,而无特殊症状;如某种原因使胆总管括约肌不能适时开放,致使胆总管积存胆汁而急性膨胀,则可间生胆绞痛,当胆总管内压>40.0kPa(300mmH2 O)时,则肝胆汁停止分泌。故胆管起输送胆汁的作用。
(五)胰腺 胰腺横位于胃后方的腹膜后间隙中,表面略带黄色呈小结节状的狭长腺体,质柔软,平第一、二腰椎。长约12.5-15cm,宽3-4cm,厚1.5-2.5cm,重约60-100g。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头部宽大,为十二指肠曲凹面所包绕,其下缘在肠系膜上静右后方形成一沟状突包绕肠系膜血管。颈部较宽,其深面是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的交界处。头颈部在脊柱右侧。胰体尾部位于脊柱右侧,两者界线不清,与胃大弯、脾门及右肾门毗邻。脾切除时勿伤及胰尾。胰腺的血供来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静脉与动脉伴行汇入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
1.胆囊结石成因
(1)代谢因素 正常胆囊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按比例共存于一稳定的胶态离子团中。一般胆固醇与胆盐之比为1:20-1:30之间,如某些代谢原因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沉淀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如妊娠后期、老年者,血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故多次妊娠者与老年人易患此病。又如肝功受损者,胆酸分泌减少也易形成结石。先天性溶血病人,因长期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产生胆色素性结石。
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和病理机制
![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和病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cc32a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d.png)
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和病理机制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系疾病,主要由于胆固醇或胆红素在胆囊中沉积形成结石。
它常常会引起胆囊炎、胆管炎等严重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和病理机制。
一、胆结石的形成原因1.胆汁成分不平衡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胆红素等成分,如果不平衡就容易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例如,胆固醇含量增加、胆盐浓度低下、胆红素积聚等,都会使胆汁变得富含结石形成的物质,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
2.胆囊减少蠕动胆囊的正常蠕动可以促进胆汁的排泄,而如果胆囊蠕动减少,胆汁就会在胆囊中滞留,加重胆囊内胆固醇和结石的形成。
3.胆囊和胆道感染胆囊和胆道感染是导致胆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染会引起胆道黏膜及周围组织的炎症,使血管扩张、胆囊壁增厚,从而使胆汁流动不畅,促进结石的形成。
二、胆结石的病理机制1.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高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
当胆固醇饱和度超过胆汁的溶解度时,胆固醇就会析出沉淀,逐渐积聚形成结石。
2.胆红素结石形成机制胆红素结石主要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而引起。
当肝脏合成胆红素的能力减弱,或者胆红素排泄受阻时,胆红素就会在胆囊中沉积形成结石。
3.混合结石形成机制混合结石是由胆固醇和钙盐混合形成的。
通常,胆固醇结石是基础,而钙盐则是结石的核心。
当胆固醇和钙盐的比例失衡时,就会导致混合结石的形成。
三、结论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和病理机制是多样的,包括胆汁成分不平衡、胆囊减少蠕动、胆囊和胆道感染等因素。
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胆固醇结石、胆红素结石以及混合结石等几种类型。
了解这些原因和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胆结石,保护患者的健康。
胆结石的病理分析胆结石的组织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胆结石的病理分析胆结石的组织学特征和病理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5fe7ef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a.png)
胆结石的病理分析胆结石的组织学特征和病理变化胆结石的病理分析:胆结石的组织学特征和病理变化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病理变化与人体胆汁的组成和分泌功能紧密相关。
本文将对胆结石的组织学特征和病理变化进行详细分析。
一、组织学特征胆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盐、钙盐和黏蛋白等组成。
胆囊和胆道中的胆盐和胆固醇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导致胆固醇超饱和状态,进而形成结晶。
这些结晶在胆汁中逐渐增多并聚集,最终形成胆结石。
在显微镜下观察,胆结石可以分为胆固醇结石和黑色素结石两类。
胆固醇结石呈无色透明的结晶状,而黑色素结石呈黑褐色或黑色,通常伴有胆汁淤积、钙化、感染等。
二、病理变化1.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形成与慢性胆囊炎密切相关。
胆囊长期受到胆石的刺激,会出现胆囊粘膜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伴有黏液分泌的增加。
炎症和纤维化进一步加重了胆汁的淤积,促进了结石的形成。
2. 胆囊壁增厚胆结石的存在会引起胆囊壁的慢性反应性增厚。
随着结石的增大,胆囊壁的纤维组织增生和胆囊肌层的肥厚逐渐显现,胆囊壁的弹性降低,导致胆囊容量减小和功能障碍。
3. 胆管炎和胆石性胆管炎胆结石可通过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引起胆管炎和胆石性胆管炎。
结石进入胆管后,容易发生梗阻,引起胆汁淤积和胆管炎的发生。
同时,结石还会导致胆管的炎症和纤维化,增加胆管损伤和胆管结石的形成。
4. 胆囊细胞损伤胆结石的存在对胆囊黏膜细胞和上皮细胞造成损伤。
炎症、机械刺激和胆汁淤积导致黏膜细胞受损、坏死和脱落,使胆囊壁受到进一步损伤。
这种细胞损伤和修复过程也是胆结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5. 胆结石相关疾病胆结石的存在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胆囊炎、胆囊积水、胆囊梗阻、胆囊壁钙化等。
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加重了胆结石的病理变化,形成恶性循环。
三、结论通过对胆结石的病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组织学特征和病理变化与慢性胆囊炎密切相关。
胆囊壁的纤维化和肥厚、胆管炎、胆汁淤积以及胆囊细胞的损伤都是胆结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急性胆囊炎的类型与合理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类型与合理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2ab8c9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e.png)
急性胆囊炎的类型与合理治疗急性胆囊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外科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胆结石。
因此,在中外古典教科书中,它都被列为胆石症或胆石症的并发症。
临床上急性胆囊炎如果按病因分类,应包括: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根据其临床病理特征,急性胆囊炎可分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和胆囊穿孔。
目前,临床上急性胆囊炎仍以结石性胆囊炎为主,病因明确,多数患者有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病史。
因此,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胆结石性胆囊炎为复发性胆囊炎。
当今,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急性胆囊炎的常见诊断方法已很容易掌握,但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1.急性胆囊炎的时机和手术成功如果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和疗效最佳,应尽快进行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通常,手术的最佳时间是在急性发作的当天。
如果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期超过%,则由于胆囊与周围胆囊的严重粘附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但是,我们经常在临床上遇到一些患者无法确定胆囊疾病的程度,因为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与自然程度的差异不能简单地根据时间来判断,例如最常见的胆结石急性胆囊炎之一,胆囊梗阻或胆囊壁的结石缺血性坏死,以及结石,胆囊颈的大小和胆囊壁对应的原始组织状况,患者的年龄和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一些发作时间较长的患者中,组织粘连通常被认为是严重的,但不是很严重,但是一些患者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胆囊穿孔。
应该说,我们越来越少主张在急性发作期间胆囊结石患者被迫进行急诊手术,因为急诊胆囊炎手术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的并发症,而择期手术多数是保守治疗和腹腔镜手术。
技术已成为常规胆囊切除术的最佳选择。
对于有更多肝胆外科手术经验的医生来说,急诊腹腔镜在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应谨慎选择。
因此,在急性胆囊炎的治疗中,积极和保守的治疗仍是主要手段,以控制和改善病因和症状,尽量避免急诊手术。
但是,当病情仍然恶化或症状难以控制时,应根据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情况选择手术时机。
胆囊炎、胆石症病理
![胆囊炎、胆石症病理](https://img.taocdn.com/s3/m/545b121d551810a6f4248649.png)
胆囊炎、胆石症病理(一)胆囊的病理改变根据胆囊感染、梗阻程度和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分为两种。
1.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依炎症程度分为:(1)单纯性胆囊炎可见胆囊壁充血,粘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胆囊与周围并无粘连,解剖关系清楚,易于手术操作。
属炎症早期,可吸收痊愈。
(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明显肿大、充血水肿、肥厚,表面可附有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炎症已波及胆囊各层,多量中性多核细胞浸润,有片状出血灶,粘膜发生溃疡,胆囊腔内充满脓液,并可随胆汁流入胆总管,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造成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此时胆囊与周围粘连严重,解剖关系不清,手术难度较大,出血亦多。
(3)坏疽性胆囊炎胆囊过分肿大,导致胆囊血运障碍,胆囊壁有散在出血、灶性坏死,小脓肿形成,或全层坏死,呈坏疽改变。
(4)胆囊穿孔在(3)的基础上,胆囊底或颈部出现穿孔,常在发病后三天发生,其发生率约6~12%,穿孔后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内或外胆瘘、肝脓肿等,但多被大网膜及周围脏器包裹,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呈现局限性腹膜炎征象。
此时手术甚为困难,不得不行胆囊造瘘术。
2.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常由急性胆囊炎发展而来,或起病即是慢性过程。
经多次发作、或长期慢性炎症,粘膜遭到破坏,呈息肉样改变,胆囊壁增厚,纤维化、慢性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胆囊功能丧失,严重者胆囊萎缩变小,胆囊腔缩小、或充满结石,形成所谓萎缩性胆囊炎。
常与周围组织器官致密粘连,病程长者90%的病例含有结石。
若胆囊颈(管)为结石或炎性粘连压迫引起梗阻,胆汁持久潴留,胆汁原有的胆色素被吸收,代之以胆囊所分泌的粘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称为“白胆汁”,胆囊胀大称为胆囊积液。
(二)胆管的病理改变1.急性胆管炎的病理变化结石一旦阻塞胆(肝)总管,胆汁便瘀滞,胆道感染随之发生,胆道内压增高、胆管扩张,高压胆汁自毛细胆管中溢出、返流入血,引起梗阻性黄疸。
急性胆管炎时,胆管粘膜充血水肿,胆汁呈脓性,严重者管腔积脓,管壁上有多数溃疡形成,甚至引起胆道出血。
胆囊炎与胆道结石
![胆囊炎与胆道结石](https://img.taocdn.com/s3/m/c1dc2f2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e.png)
胆囊炎与胆道结石
胆道解剖
急性胆囊炎
病因病理
病因: 结石性90%-95%非结石性5% -10%
病理:
1、单纯性:粘膜充血、水肿 2、化脓性: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 3、坏疽性:胆囊壁血供障碍 4、非结石性:缺血、胆汁淤滞
急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
1、症状: (1)右上腹疼痛、肩背部放射痛 (2)消化道症状 (3)发热
急性胆囊炎
临床表现
2、体征: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 、扪及胆囊、穿孔时可有全腹 膜炎体征
3、辅助检查:血常规、B超、
急性胆囊炎
治疗
非手术治疗: 1、应用抗生素 2、解痉止痛 3、消炎利胆 4、一般治疗、完善检查
急性胆囊炎
治疗
手术治疗:
1、急诊手术指征: (1)发病48-72小时以内 (2)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 (3)有胆囊穿孔全腹膜炎 (4)有化脓性胆管炎或急性胰腺炎等并
胆囊结石
治疗
手术胆囊切除: 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腹痛、黄疸 三、辅助检查:
1、B超 2、CT、MRI 3、PTC 4、ERCP
胆管结石
治疗
1、以手术治疗为主: 袪除病灶、解除梗阻、取尽结石、
通畅引流 2、中西结合治疗:可配合针灸和服
状而沉淀; 3、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 4、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胆囊结石
临床表现
1.胆绞痛; 2.上腹部隐痛; 3.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 4.胆囊积液; 5.其他:黄疸、胰腺炎、癌; 6.Mirizzi综合征;
胆囊结石
诊断
胆囊病理报告
![胆囊病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1017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a.png)
胆囊病理报告
医学报告格式
胆囊病理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45岁
住院号:XXX 病理号:XXX
病史
患者于近期就医于某医院,主诉右上腹疼痛,伴有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经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初步诊断为胆囊
结石,随即进行胆囊切除术。
病理检查
手术切取的胆囊,切面呈不规则形,胆汁淤滞,粘液分泌增多。
镜下观察表现为:胆囊壁增厚、黏膜充血水肿、狭窄或闭锁、黏
液分泌增多,管腔内深褐色液体淤积。
病理诊断
胆囊炎伴壁增厚、黏膜水肿、狭窄或闭锁、管腔内淤积。
结论
本次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胆囊发生了炎症和壁增厚等异常改变,
病理学检查确认了具体的病理诊断。
建议患者进一步进行治疗,
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整,防止病情的复发和加重。
病理医生:XXX
时间: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