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
张晶程
政治教育学院2011级2班
摘要:实践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都对实践概念做了研究,特别是黑格尔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产生了直接影响。实践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科学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转变的关键。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归宿,也就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提动力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在于正确的引入实践概念,并将它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础。但是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就有很多哲学家对实践概念做出了建设性的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幸福的实践”、康德的“技术实践与道德实践”、费希特的“实践知识学”、黑格尔的“善之理念”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
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进一步体现出来。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普遍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关键,是实现哲学领域革命变革的关键。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 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 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后160 多年里的生气勃勃的新发展。
总而言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归宿。接下来仔细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实践”一词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有
很多哲学家就对“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接下来对“实践”概念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曾对“实践”一词研究过。为了研究的方便,对中国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不做进一步的探讨,重点梳理西方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实践概念
西方哲学中对实践概念从哲学视角思考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实践”偏重于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即“幸福的实践”。实践概念在中世纪被理解为与人的意志选择有关的“行动”的意思,成为中世纪后期哲学的实践概念。近代,实践人类摆脱上帝征服自然彰显自身的强大力量。实践忽视只关注对象形式而忽视其本质和内容,造成了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康德从“自在之物”这个基础上开始了他的批判。认为实践不应当是理论框架内的活动,道德和意义才是真正的人类实践行为。费希特基于康德开辟的道路,依靠逻辑推演建立起自洽的体系,反而与太多的现实问题背道而驰。
黑格尔接过费希特手中的接力棒,着重探讨了劳动及其能动性、认识、实践及其“中介”,构建了其实践观的关键基础。他这样写道:“既然目的自身直接与一个客体相关, 并使它成为手段, 而且通过手段来规定另一个客观, 这就可以看作是强力”➀。这句话表明,作为人类实践中介的手段,是把主体与客体结合起来的媒介, 这种结合扬弃了主体目的的单纯的主观性和客体的单纯的客观性, 从而使主客体达到有机的结合。这种结合通过一种强制的力量。他论证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认为认识过程首先必须接受存在着的世界,才能扬弃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反过来,认识实际上仅把客观世界当作一种假设,并不局限于客观世界,认识凭借其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聚集体,充分证明实践既包括理论又高于理论的认识论思想。
黑格尔的实践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不可能得出真正科学的实践观。正如列宁指出“毫无疑问, 在黑格尔那里, 在分析认识过程中, 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 真理的过渡。因此, 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人认识论时, 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➁。但是,
➀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7.
➁列宁全集: 第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228.
黑格尔的实践观从劳动及其能动性入手,几乎涉及人类实践的所有基本内容和特征,深入研究认识、实践及“中介”性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实践的目的性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深刻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比较科学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哲学家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上,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科学解释了实践概念,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表达了实践的观点。他深入批判直观性,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并与市民社会相关。《提纲》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➂。马克思在这里对实践作出了深刻的理解,首先把实践理解为是一种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客观活动”、“现实活动”;其次赋予实践活动革命和批判意义, 他把实践理解为主体人的一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最后开创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路线。
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二条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➃。这表明马克思已经意识到理论不能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际上提出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
可见,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抛弃了传统实践概念的错误理解。实践不在局限于伦理道德行为、个人的行为、某种理念活动的理论框架内,而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指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