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同时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发现了部分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脱离学习实际,脱离《课程》教材,为研究而研究,一味求大、贪多求难、盲目散乱、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产生了一些误区.如不予纠正,任其发展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特提出以下建议.一、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近两年来,中学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热情高涨,已由原先的观望等待的被动开展,转变为现今的积极主动、共同参与.但部分教师现今又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无所不能的新式武器来看待而贪多求全,教学中适合开展研究的内容搞研究性学习,不太适合的内容也搞,似乎谁不开展研究性学习谁就落后于形势.一时间,是校校搞、班班搞、科科搞.处处研究、全面开花,却不问研究效果到底如何,学生能力是否真正提高.如某校高一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后就要求学生研究“多面体欧拉定理”,全不问高一学生在刚刚接触几何体的前提下能否真正研究得了.有时过分热衷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掌握.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当代人的创造,而是对古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并不应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克服数学教学的救世主是错误的.其实,研究性学习只是适应社会需求,以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6本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样尽管这节课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兴趣盎然.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励的机制、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等特征,以探索性、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培养学习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一种为未来而服务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非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固然正确,但就中学教学而言不能以之替代或影响常规教学,而应服务于中学教学,不应随意夸大它的功能,应结合中学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其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二、研究主体宜多不宜少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既然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那么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就不应是少数人,而是全部或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群体”.但是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受升学率的牵制,加之常规教学任务重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本身要求也较高,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多在优秀班级及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中进行,中等生和后进生成了陪衬或旁观者,致使研究性学习成了少数同学的专利.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研究性学习出台的初衷,如不纠正,研究性学习就会变成“精英学习”,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会落空.其实,学生能力不齐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开展能否成功贵在教师的引导和多数学生的参与的程度,而不在于少数尖子学生写出了几篇论文.研究性学习要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在班级积极创设一个研究意识浓厚的氛围,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励广大学生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次,有的放失,科学安排,以分组研究与发挥个人特长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排除个人的独立研究,但在中学阶段小组合作研究应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一般做法是学生由3-6人组成课题组,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专长由学生自行分工.组织能力强的任组长,能力一般的可做资料员等,强弱搭配、发挥专长、集体研究、各尽其能.笔者曾在所任班级进行了《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此次学习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事实证明,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人人参与的集体意识,研究性学习才能较好开展.三、研究课题宜浅不宜深受社会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也有贪多求深之倾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刚刚接触,或课本内容还未掌握,有的老师就带学生仓促上阵,且一开始课题往往就是“证券投资中的数学”、“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等过大过难的题目.这种课题中学生难以操作,材料的占有、梳理、提炼困难都很大.按此思路操作不仅难出成果,而且还会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增添不必要的困难,甚至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这里我们反对研究课题过深过大并不是主张研究性学习简单化、平庸化、走过场,而是说研究性学习方向的确定、问题的产生、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都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求解、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获得有效发展的能力.如果研究课题过大过难往往将学生引入歧途而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实,中学研究课题完全可以做到专而小、浅而易.如高一数学必修五中阅读材料《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测量两岸的距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刚学习的正、余弦定理解决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用这种难度较低的课题来深化拓展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做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课本教学的结合,也更能调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暴露出不足是新生事物的必然,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客。
郭蓉---走出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走出研究性学习的误区郭蓉(西安市第六中学)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和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由于观念滞后,认识不深、急于求成,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存在着许多误区。
选题随意化,参与单一化,方法指导灌输化,实施过程学科化,研究方式游戏化,成果展示功利化等现象使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为学生一个时髦的负担。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针对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背离价值目标、背离教学规律的倾向,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要走出研究性学习的误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准课题,找好起点把握好课题的来源:课题源于学习中的问题。
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信息时代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对问题有一定的敏感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要提好问题,关键在于要对学习中的种种现象认真观察与思考。
一旦向自己提出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
从发现问题到找到课题,这是从事研究的一个起点。
课题源于生活实践。
研究性学习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课题选择无法脱离生活的土壤,面对学生生活经验,阅历相对匮乏的事实,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用敏锐深邃的思想及时感悟生活,让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抓住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只有教师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学生选择课题才不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无奈境地。
课题源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要选择一个可行的课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直奔目标;教师及时点拨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保持研究热情;教师提供相应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引进新的信息,丰富生活体验;教师创设冲突观点,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心智潜能。
在选题过程中,教师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只是度要适宜,千万不可越俎代庖。
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惑及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惑及方法困惑一:数学知识不够扎实许多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会因为基础不够扎实而产生困惑。
毕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建立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之上,而没有扎实的基础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学生在面对探究性学习时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解决方法:老师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老师可以在探究性学习前对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确保学生有必要的知识储备。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例题或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方法。
鼓励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积极思考、多交流,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梳理知识结构,提高数学素养。
困惑二:缺乏创新思维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而这需要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许多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往往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思维,导致难以真正领会数学的精髓和内涵。
解决方法:老师可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思维训练。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引用一些数学名人的经典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困惑三:遇到难题情绪波动大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候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挣扎,情绪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
解决方法:老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探究性学习中坚持不懈。
老师还可以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提供一定的情绪疏导,让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困惑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是许多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问题常常束手无策,需要依赖老师的指导。
浅析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误区的教育

浅析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误区的教育当前,广阔老师正在转变老一套“静听”式的教学模式,努力实施这种新的以人为本、注意培育同学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教学方式,同学学习的过程成为进展独特、表现独特、培育独特的过程。
这一现象说明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已经融入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并且逐步内化为老师的实际行动。
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狭义地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存在肯定的偏颇,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追求形式的歧途,存在很多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简洁剖析如下:一、探究内容“无味”——视“探究性学习”为唯一方式如今,一些老师认为,在一堂课中必需组织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只有通过探究学习才能表达同学学习的自主性。
于是,他们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理念的标签贴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不管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合同学开展探究学习,老师都一味地让同学进行探究。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熟悉四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同学明白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这个概念,组织同学进行了猜测、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十几分钟下来,仅仅完成的是“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建立。
试想,花了这么多的教学时间仅仅产生这样的学习效果值吗?其实,探究性学习不是学校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方式,我们不能把“接受学习”拒之门外,在引导同学进行数学学习时,要视教学内容而定。
像“四边形”的概念这肯定义性的学问就没有必要组织同学进行探究。
因此,老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一是削减无价值的探究内容。
例如,像小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等计算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引导同学通过自学、学问的迁移等方式进行学习;像约数、倍数、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一些概念的教学可以通过老师启发式的讲解获得。
二是突出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圆锥的体积等操作性强的内容,就适合同学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像百分数、统计、利息等生活性强的`内容,可以让同学开展调查讨论的方式进行。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同时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发现了部分师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脱离学习实际,脱离《课程》教材,为研究而研究,一味求大、贪多求难、盲目散乱、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产生了一些误区.如不予纠正,任其发展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特提出以下建议.近两年来,中学师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热情高涨,已由原先的观望等待的被动展开,转变为现今的积极主动、共同参与.但部分教师现今又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无所不能的新式武器来看待而贪多求全,教学中适合展开研究的内容搞研究性学习,不太适合的内容也搞,似乎谁不展开研究性学习谁就落后于形势.一时间,是校校搞、班班搞、科科搞.处处研究、全面开花,却不问研究效果到底如何,学生水平是否真正提升.如某校高一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后就要求学生研究“多面体欧拉定理”,全不问高一学生在刚刚接触几何体的前提下能否真正研究得了.有时过度热衷研究性学习在一定水准上影响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水平的培养和掌握.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当代人的创造,而是对古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并不应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克服数学教学的救世主是错误的.其实,研究性学习仅仅适合社会需求,以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6本书在试着分法,不过怎么也分不清…这样即使这节课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兴趣盎然.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励的机制、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等特征,以探索性、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培养学习研究的基本水平和素养为目的的一种为未来而服务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与发展.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非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固然准确,但就中学教学来说不能以之替代或影响常规教学,而应服务于中学教学,不应随意夸大它的功能,应结合中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实行,其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二、研究主体宜多不宜少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既然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那么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就不应是少数人,而是全部或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群体”.但是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受升学率的牵制,加之常规教学任务重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本身要求也较高,教师在展开研究性学习时往往多在优秀班级及成绩好、水平强的学生中实行,中等生和后进生成了陪衬或旁观者,致使研究性学习成了少数同学的专利.这种做法不但挫伤了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研究性学习出台的初衷,如不纠正,研究性学习就会变成“精英学习”,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会落空.其实,学生水平不齐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展开能否成功贵在教师的引导和多数学生的参与的水准,而不在于少数尖子学生写出了几篇论文.研究性学习要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在班级积极创设一个研究意识浓厚的氛围,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励广大学生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次,有的放失,科学安排,以分组研究与发挥个人特长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排除个人的独立研究,但在中学阶段小组合作研究应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一般做法是学生由3-6人组成课题组,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专长由学生自行分工.组织水平强的任组长,水平一般的可做资料员等,强弱搭配、发挥专长、集体研究、各尽其能.作者曾在所任班级实行了《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此次学习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事实证明,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人人参与的集体意识,研究性学习才能较好展开.三、研究课题宜浅不宜深受社会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和教师在展开研究性学习时也有贪多求深之倾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刚刚接触,或课本内容还未掌握,有的老师就带学生仓促上阵,且一开始课题往往就是“证券投资中的数学”、“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等过大过难的题目.这种课题中学生难以操作,材料的占有、梳理、提炼困难都很大.按此思路操作不但难出成果,而且还会给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增添不必要的困难,甚至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他们展开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这里我们反对研究课题过深过大并不是主张研究性学习简单化、平庸化、走过场,而是说研究性学习方向的确定、问题的产生、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都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水平.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求解、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使用已有知识获得有效发展的水平.如果研究课题过大过难往往将学生引入歧途而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其实,中学研究课题完全能够做到专而小、浅而易.如高一数学必修五中阅读材料《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测量两岸的距离,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刚学习的正、余弦定理解决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用这种难度较低的课题来深化拓展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做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课本教学的结合,也更能调动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总来说之,暴露出不足是新生事物的必然,也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客观.只要我们能端正理解,正视误区,找出原因,提出对策,继续实施就能够把研究性学习推上一个新阶段。
初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学生常常面临着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由于初中阶段数学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和深度,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少,有时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支撑。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学生可能会遇到难题,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具备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数学实践经验。
而这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多参与数学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常常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往往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他们习惯于依赖老师的指导和教材的提示,缺乏自主思考和主动求解问题的意识。
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解题方法单一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陷入种种误区,囿于传统的解题模式和方式,没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解题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应该引导学生增强数学解题的灵活性,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数学方法,开阔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能面临学生合作能力不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但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导致学生合作时存在沟通不畅、任务分配不均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思考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思考一、习惯性依赖老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性依赖老师,认为老师应该告诉他们答案,应该给予他们解题思路,而不习惯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引导学生走出“被动接受”和“听答案”的误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发现,慢慢培养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能力。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对数学问题理解不深入在探究性学习中,许多学生对于数学问题仅停留在表面认识,缺乏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深入理解。
有的学生为了追求答案,只关注问题的解法而忽略了问题的分析及背后的数学原理。
这使得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理解程度大大降低,学习效果极为有限。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强调对于数学原理的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背后原理出发,逐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富含深度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够逐步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缺乏数学建模能力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许多学生缺乏对数学建模方法的了解,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建模能力。
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更不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应当注重对数学建模方法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和解决。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反思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反思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可能会面临以下困惑和反思:1. 知识点和技能应该如何有机地结合?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但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点和技能作为支撑。
因此,需要将知识点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又要达到教学目标。
这需要老师在设计任务时对知识点和技能的结合进行认真思考。
2. 怎样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形成深刻的数学理解?探究性学习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因此,任何探究性学习都应该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老师需要在任务设计和引导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解释,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概念和技能之间的联系。
3. 学生可能会出现探究进程混乱的情况,如何解决?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要探究新的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然而,学生可能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困惑。
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他们澄清任务的目标和方向,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时间和困难等级,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4. 探究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学概念可能会很复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同时要求学生自主建立抽象概念和理论,但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
因此,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并及时反馈、修正和补充学生的理解,传达正确的数学概念。
5. 如何评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学到了什么?评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所学到的内容是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往往是通过探究发现和思考而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评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探究过程和思维能力,而不是只注重结果。
老师需要在评估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
数学探究学习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数学探究学习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作者:邱伟伟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3年第09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学习活动。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数学探究又常常陷于低效和形式化之中,具体表现为刻意追求知识构建的探究化,探究缺乏层次性,以及形式主义等现象,并没有能够让学生进行真正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
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学习呢?一、学生认知起点把握失误,导致探究难度失当在进行探究预设前,教师没能够对学生认知起点有准确的把握,导致探究学习活动的难度过大,学生无法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假设策略”一课时,出示例题后则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学生大多选用了画图、列举等方法,但耗时很多后仍然未能找到答案。
学生为什么难以展开探究,究其原因,在于问题情境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已经超过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而学生习惯于用列举的方法来解答,也无助于学生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和掌握。
应对策略: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着怎样的生活经验,思维起点在哪里,进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切中教学内容核心问题的探究学习活动。
如,在“假设策略”教学中,可将例题中的租船题材改为人民币题材,设计如下问题:淤有2元币和5元币,取10张可以怎么取?于现在再加一个条件,共29元,可以怎么取?显然,这次的取法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从而引导学生假设10张都是2元币,结合示意图让学生展开探究学习,进而发现2伊10=20元,比实际少了9元,需要将3个2元币替换成5元币。
“思维导图”的参与,有助于学生自主展开探究,理解假设策略的调整思路,并将较抽象的假设法通过图形象地展示出来,降低了思维难度。
二、教材解读偏差或误读,探究未能促进新知建构三、探究活动浮于表层,陷入“形式化”探究误区有的教师在预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设计了数学探究活动,但探究活动浮于学习内容的表层,仅仅局限于学生自己看到、摸到的,而未能在学生获得这些表层的认知后,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
数学学习中常见的误区及解决方法

数学学习中常见的误区及解决方法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但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程和提高数学水平。
本文将探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误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概念的模糊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容易出现模糊。
例如,学生经常混淆因子和倍数,或是混淆平均值和中位数。
这些模糊的概念理解会导致学生在解题时出错。
解决方法:1. 建立良好的基础知识:学生应该在学习数学之前充分掌握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属性。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辅导班或互联网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
2. 反复练习:对于模糊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概念的运用。
二、计算错误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经常出现计算错误,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都有可能遇到这个问题。
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题目的错误。
解决方法:1. 注意细节:学生在计算时需要仔细检查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小数点、符号和括号等的处理。
避免粗心导致的错误。
2. 机械计算:对于一些基础的计算,学生可以养成机械计算的习惯,例如长除法、乘法口诀等。
这样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问题理解不清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有时会在问题理解上出现偏差,导致答案错误。
问题理解不准确是因为学生对于问题的语义含义理解不到位。
解决方法:1. 分析问题:学生在阅读问题时应该仔细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可以在答题前将问题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明确问题的求解目标。
2. 多角度思考:学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多个层面。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避免思维狭窄。
四、解题方法单一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只知道一种解题方法,导致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无法适应。
解题方法单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方法:1. 多样化的练习:学生在进行数学练习时应该尝试不同类型的题目,并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普遍存在的误区,着重从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留足探究的时间、掌控探究活动及巧用接受性学习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解决相应误区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误区对策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既非一般意义下的活动课,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它指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是进行数学教育和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对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式、主要特征等问题把握不准,在初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值得我们老师去关注和反思。
一、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普遍存在的误区1.直接感知教材,为了探究而探究。
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在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案时,往往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仅仅简单地把教材中的具体材料作为现成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加以探究,这应该说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再现。
2.流于探究形式,轻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教师恐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都十分注重在课堂上组织探索性活动。
然而,在新课改课堂上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凡是遇到探究活动,总是先由教师抛出预设好的问题一二三,然后安排前后座位的四个同学立即训练有素地围成一圈,热热闹闹地开展所谓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反思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反思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于数学探究性学习总是充满着困惑和反思。
在学习中,我必须要不断思考、发现、探索,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学习起来才能够更加有意义和系统。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这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和学习方式,以期找到更好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感受最深的是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学习压力和挑战。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要求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对于我这样一个繁忙的高中生来说,学习已经是相当艰难的事情,而探究性学习往往更需要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让我感到非常的紧张和压力。
尤其是在某些难度较高的探究性学习题目面前,我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忧心忡忡。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断发现自己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以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更好的表现。
其次,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通过探究性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于未来的人生道路。
因此,探究性学习在经验和收获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
最后,我还需要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挑战和难以。
像其他学科一样,数学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来完成。
象一些难题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和探究,而这也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程度的自我调控和探究能力。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我需要加强自我调控和提高学习效率,以期实现最佳效果。
总之,数学探究性学习对于我来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困惑,但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需要加强自我调控、提高学习效率,并总结经验和改善学习方法,以期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学术表现。
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发现、探索,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惑及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惑及方法一、探究性学习的困惑1. 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知识缺乏、思维方式不灵活等问题,导致探究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探究和发现知识。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想法不明确、探究方向不清晰等问题,难以寻找和分析问题的核心,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3. 学生合作意识差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协同完成任务,但是有些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可能会出现独自行事、推卸责任等现象。
4. 教师引导不当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是传统模式下的知识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和指导者。
但是,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可能会存在观念陈旧、阅历单薄等问题,导致引导方向不正确,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
1. 建立基础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需要先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
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仅是天生的,还可以通过实践不断锻炼。
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 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尽量避免只告诉学生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
同时,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线索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核心,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路和方法探究。
4. 加强学生协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需要合作完成任务,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多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时也会遇到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误区及对策探究

2018·9教材教法■文/舒晓宠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是一种在发现和体验中学习的方式。
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判断,并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认识上存在偏差,探究学习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尽快走出误区。
误区一:形式化的探究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会不时地用到探究式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上。
但是很多教师都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探究学习是公开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管所教的内容是否需要探究,都会设计探究环节,导致探究过程的形式化。
对策:只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探究形式,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学习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年历卡,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31天,而2月只有28天或29天。
所以,有学生说每个月都有30天是不正确的。
这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有的学生用公历年份除以4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立即就有学生提出疑问:1900能被4整除,按这种计算方法,1900年就是闰年。
而通过查万年历发现,这一年的2月只有28天,是平年。
有的学生说万年历是不是编错了,有的学生怀疑这种计算方法不准确,在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时应该用除以400这个方法判断。
这样既解开了学生的疑惑,又让学生自然接受。
误区二:合作探究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
在合作探究中,优等生什么都说了算,其他学生对优等生言听计从,优等生在小组中往往扮演了一种下达命令、布置任务或提供帮助的角色。
其他学生按照优等生的要求去做,可以不独立思考就直接从优等生那里获得信息,优生动手次数多,发言机会多。
数学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常常令人望而却步。
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往往陷入误区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本文将探讨数学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困难,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一、数学学习中的常见误区1. 不重视基础知识: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和渐进发展的,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就很难理解和掌握后续的知识。
然而,部分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定理理解不深,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学习中的困惑和误解。
2. 机械记忆: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过于依赖记忆,只注重公式和步骤的熟悉程度,而缺乏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训练。
这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容易导致知识的薄弱和应用能力的不足。
3. 缺乏实践与应用: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和应用的学科,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只做题目,却缺乏实际应用的训练。
因此,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常常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误区的方法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想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首要的是打好基础。
因此,学生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多读原著,理解基础概念和定理的内涵,从而建立起坚实的数学知识体系。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运算,更重要的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注重思维的训练,多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实践,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
3. 实践与应用结合: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检验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4. 合理规划学习时间:数学学习需要时间和耐心,学生应该合理规划学习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思考。
定期进行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及时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5. 寻求帮助和交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寻求帮助,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同时,积极参加数学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学习的误区与克服方法

数学学习的误区与克服方法数学学习的误区与克服方法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许多学生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让我来为你揭示一些常见的误区,并分享一些克服这些误区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数学很难”的误区。
有些学生会觉得数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和晦涩的学科,因此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心理。
数学的确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但并不是无法理解的。
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一样,数学也需要逐步的积累和理解。
克服这一误区的关键在于,采用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例如从基础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其次,许多学生会陷入“只求结果不求过程”的误区。
他们可能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和算法,而忽略了数学问题背后的逻辑和思维过程。
数学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要克服这一误区,学生们可以尝试通过解释和讨论来理解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求解答案。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数学的深层次含义,还能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数学与生活无关”的观念。
许多学生会觉得学校里学习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因此对数学缺乏兴趣。
然而,数学无处不在,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消费到科学研究,从艺术设计到工程建设,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要克服这一误区,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和应用场景来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数学天赋与生俱来”。
许多学生会因为认为自己没有天赋而放弃努力,或者反过来,依赖于自己的所谓天赋而缺乏刻苦钻研。
事实上,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积累和练习的过程,天赋只是起点,真正决定成就的是后天的努力和坚持。
克服这一误区的方法是,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探索来提升数学能力,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个人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就。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中的误区有很多种,但每一种误区背后都有克服的方法。
数学学习中常见误区的分析与对策

数学学习中常见误区的分析与对策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还可能导致对数学的兴趣下降。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数学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常见误区误区一: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和定理就能解决问题。
他们机械地背诵,却不理解其推导过程和适用条件。
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在面对简单、直接的问题时可能有效,但一旦题目稍有变化,就会不知所措。
误区二:盲目刷题,缺乏总结有些同学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大量地做练习题,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和总结。
他们认为做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
然而,没有总结和反思的刷题只是在重复劳动,无法真正提高解题能力。
误区三:忽视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急于追求难题的解答,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巩固。
他们认为基础知识太简单,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
但实际上,基础知识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石,如果基础不扎实,难题就更无从下手。
误区四:对错误不够重视学生在做练习题或考试中出现错误后,往往只是简单地改正答案,而没有深入分析错误的原因。
这样一来,同样的错误很可能会再次出现,影响学习效果。
误区五:缺乏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遇到问题不自己思考,直接寻求答案。
这样会导致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无法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二、对策对策一:理解推导,灵活运用对于公式和定理,要深入理解其推导过程,明白其来龙去脉。
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还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要通过图形和计算来理解为什么会有 a²+ b²= c²,而不是单纯地背诵。
同时,要通过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目,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定理的应用。
对策二:有针对性地刷题,注重总结刷题要有针对性,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薄弱环节的题目进行练习。
数学学习的误区和解决方法

数学学习的误区和解决方法数学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惑的科目之一。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会感到困惑和挫败。
本文将探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误区,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很多学生对数学感到恐惧,这是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恐惧心理来自于对于数学知识的不理解以及应试压力的积累。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改变对数学的态度,将其视为一门有趣且实用的学科。
同时,建立起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数学课堂讨论、寻求老师的帮助等方式来增加对数学的信心。
二、记忆与理解不平衡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是机械地背诵公式和解题方法,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原理。
这种记忆与理解不平衡会导致学生在遇到稍微变形的题目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解和实际运用。
可以通过做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解析题目的意义和背后的思想、尝试自己推导出公式或解题方法等方式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刷题与练习过多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于追求刷题和练习的数量,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这种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
学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量的题目练习。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找到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难度适中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突破,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题目的数量。
四、忽视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数学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学生应该在学习中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做一些数学拓展题、参加数学竞赛、加入数学学术团队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缺乏方法与技巧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方法与技巧的指导。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数学参考书籍、寻求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参加数学辅导班等方式来学习方法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个人 跳时 , 以 V 运动 的物体 为参 照系 , 第 选 z 设第 三个 人 跳 出车后 相 对此 参 照系 的速 , 于是 , 第三 个人 跳 出后 车相对 地面 的速度 为
度为 V , s 由水 平方 向动量 守恒 可得 、 厂 。一
v。 M + N + —_ N ~ 1) + — ( 一 一 m 依 : 『 。”次类 推 , N 个人跳 ~ … ” 的速度 第 出后 车相对 地面 一 一 为 m ’M + ( m 。M + N 2 ) 。 ~ 一
的速度 。
分 析与解 : 当第 一个人 跳下 车后 , 车将 以一定 的速度 作 匀 小
图3
速直线 运动 , 车仍 然可作 为惯 性参 照系 , 择小 车为参 照 , 小 选 系动量守 恒定律 依然 成立 。
( ) N 个人 同时跳 出后 车速为 V, 1设 由水平 方 向动量守 恒可得 : MV — Nm( 一 ) 即 ,
重基础 知识 传授 的倾 向 , 强调 接受 性 学 习 , 乎 只有 师讲 生 听 、 械 训 练 、 复 记忆 才 是 真 正 有效 的教 似 机 重 学 。部 分教 师不 理解 研究 性学 习 的实 质和重 要 意义 , 甚至 一些 教师 以研 究性 学 习是重 点 学校 的专利 , 一
般 中学 生 不具备 研究 能力 为 由拒绝 开设 研究 性 学 习 。这 种片 面认 识造 成 了学 生对知 识探 究 的兴趣 被忽 视 , 习主 动性 、 学 创造 性被 压抑 , 不利 于 培养 学生 的创新 精 神 和实践 能力 。
第 4期
何 启 玉 : 出 数 学 研 究 性 学 习 的误 区 走
。1 1。 4
动” 。作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 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付诸实践 。但
是 , 多学 校数 学研 究性 学 习仍停 留在 浅层 次 、 式 化 的阶 段 , 许 形 操作 层 面 的偏 差 已成 为 当前 深 入 实施 研
・
10 ・ 4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21 00年
车顶部 随卡 车一起运 动 。 当物块 与 卡车速度 相 同时 , 求 物块 相对地 面走 过 的路 程 ( 》 , M 卡车 顶部摩 擦
系数为 ) 。 分 析与解 : 》 仇, M 这样物 块落 到卡车 上对 卡车 的速度基 本上没 有影 响 , 可以认为 卡车一 直 以 作
二个人 跳 出后 车相 对此参 照 系 的速 度 为 V 由水 平 方 向动 量 守 恒 可 得 [ + ( 一 2 ] 一 m( , M N )V V 一
V 2 , V z一 ' 即 )
而
三
。 于是 , 二个 人跳 出车后 车相对地 面 的速度 为 V m r + 第 z一 V
惯性 系时形式 不变 。在处 理和求 解有 关运 动学 、 力学 、 动 动能 定理 、 动量守 恒等方 面 的问题 时 , 当运用 适 力学相 对性原 理 , 择恰 当 的惯 性系 就可使 得运动 的物理 图像 更清 晰 , 理 意义 更 明确 , 选 物 也使 得 问题 的
解决过 程清楚 简单 。
、 厂: 、一
3 结 论
M + N 十 — —m
! 一 _
!
=
十 砑
=
!
1 … 1M + - _ —m —
… +_ _ ! 盟
牛顿第二 定律 、 动能定 理 、 动量守 恒定 理都满 足力 学相 对性 原 理 , 他们 在从 一 个 惯性 系 变换 到另 一
走 出数 学 研 究 性学 习 的误 区
锕 皂 玉
( 通 市第 二 中学 ,江苏 南 通 26 0 ) 南 2 0 2
《 通高 中“ 普 研究 性学 习” 施指南 》 出 :研 究性 学 习是 指学 生在 教 师 的指 导下 , 学 习生 活 和社 实 指 “ 从
会 生活 中选择 和确定 研究 专题 , 用类似科 学 研究 的方法 , 主动地 获取 知识 、 用知 识 、 决 问题 的学 习活 应 解
例 3 力学相对 性原 理 在 动量 守 恒 中 的应 用 ) (
一
} l g 雌
如 图 3所
示 , 板车质量 为 M , 在光 滑 的水 平轨道 上 , 平 停 车上有 N 个 质量 为 的人 , 起始 静止 , 个人 都 以相 对 车 的速度 向后跳 下 车 。 每 试 讨论 :1 N个 人 同时跳 车后车 的速度 ;2 N 个人依 次跳 车后 车 () ()
匀速直 线运动 , 即可认 为 卡车为 惯性参 照 系 。 为解题 方便 , 以卡 车为参 考系 , 此时动 能定 理依然 成立 。 设 从物块 刚落 到卡 车 上到 随卡 车 以相 同速 度前 进 时 , 物块在 卡 车上 的位 移 为 S , 用动 能定 理 有 运
1 T厂2 1厂 2
p s一。 o s 茜,车 此 程 前 的 离 S £ — t s ,以 n  ̄ 一 i -V得 卡 在 过 中 进 距 为z ,V y, z 所 , g m, 一 . o g则 一 K
TZ2 T,2 TZ2
物块相 对地面 走过 的路程 为 S— S 一 S 。一 v 0
究性学 习 的障碍 。有 鉴 于此 , 透视数 学研 究性 学 习实 施 的误 区 , 找走 出误 区 的对策 就 显得尤 为重要 。 寻
1 数 学研Biblioteka 究性 学 习的误 区 误 区一 : 重接 受性 学 习 , 偏 忽视 研 究性 学 习。受传 统 教学 观 念 的 影 响 , 多 教 师 仍然 存 在 着 过 于注 许
一
( ) 一个 人跳 时 以地 面为参 照 系 , 第 一个人跳 出后 车速 为 V , 2第 设 由水 平方 向动量 守恒 可得 : [ 十( M N~ pl y 一 ( 一V ) 即 V , , 一 。 二个 人跳 时 , 以 , 第 选 运动 的物 体为参 照系 , 第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