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L-选择素(CD62L)的表达及意义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L-选择素(CD62L)的表达及意义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L-选择素(CD62L)的表达及意义唐方;张峻梅;徐朝义;李玲;高励【期刊名称】《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04(011)005【摘要】近年来,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白细胞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白细胞激活及与内皮细胞黏附是脑卒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脑卒中急性期,大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而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程度明显高于白细胞总数,L-选择素(CD62L)作为黏附过程中循环中性粒细胞表达的重要黏附分子,其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滚动是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形成牢固黏附的前提条件。

该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2L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289,293)【作者】唐方;张峻梅;徐朝义;李玲;高励【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61003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61003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成都,61003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610031;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IgA肾病扁桃体归巢受体L-选择素、VLA-4α、LFA-1和血管地址素ICAM-1、VCAM-1表达及意义 [J], 孙海英;王志斌;刘胜洪;刘阳;刘妍2.急性心肌缺血大鼠中性粒细胞L-选择素及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变化 [J], 刘颖;陈伟强3.结核病患者中性粒细胞L选择素的表达及意义 [J], 姜丽娜;姚春艳;金齐力;李柏青4.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时粒细胞L-选择素、β2整合素的表达及中药对其的影响 [J], 唐诗彬;张肇达;蒋俊明;周总光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可溶性L-选择素的表达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 [J], 阎俊;周红;李继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32例脑出血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分析

232例脑出血病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分析
功能缺损评 分方面 , 评价外 周血 白细胞计 数及 中性粒细胞 比例
胞分 析仪测定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根据陈文彬主编《 诊断学》 标
准, 白细胞总数超 过 1 0×1 L、 0 / 中性粒 细胞 超 过 0 7 .5视 为增
多。
在脑出血急性期 的临床意义 , 现报道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2例 脑 血病 人 外 周 血 白细胞 计 数 的分 析 3
贺卫生
中图分 类号 : 7 3 3 R 5 . R 4 .4 2 5 3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6 2 3 92 0 )2—0 5 —0 17 ~14 (0 8 0 20 2
近 年来 , 研究表 明白细 胞在脑 出血 的发生发展 中起着 十分 重要 的作用 。本文通 过对 2 2例脑 出血病人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3
酶 、 自由基 、 氧 血小板活化 因子 等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直接参 与 组织损 伤 ; ③导 致血 脑屏 障通 透性 增加 使 脑实 质受 损加重 _ 。 5 j 脑 出血时 , 由于炎症 反应 白细胞被激 活 , 白水解酶增 多 , 蛋 血管 内皮 细胞损伤 , 血管通 透性 增加 , 造成脑 水肿 , 引起颅 内压升 高 , 从 而使 脑灌 注量不足 , 部损害加重 , 脑 在较大量脑出血中脑水肿 尤为明显 , 对脑 功能的损害也越重 , 因而病情愈重 , 预后也越 差。 但 脑出血后 外周血 白细 胞计 数 的增 多也 是机 体 的一 种应 激反 应 , 出血时局部 脑组织 受损 , 脑 引起局部 的炎症反 应 , 导致白细 胞增多可提高 机体对 炎 症 的防御 能力 , 机体 起 到保 护作 用。 对 因此 , 白细胞 的作用可能是双方面 的。
维普资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在脑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在脑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2021年第4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38期 · 115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在脑出血中的研究进展刘志恒,刘劲睿*(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急性脑血管事件的10 %至30 %,免疫反应早期由血肿成分触发,可增加脑内损伤。

评估炎症的外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增加对ICH所致损伤机制的了解,并提供有关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的信息。

本综述的目的是突出现有的证据,说明免疫反应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急性ICH患者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期望为确定神经保护的新的潜在靶点,并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脑出血;中性粒细胞;免疫反应[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4-0115-02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in CerebralHemorrhageLiu Zhengheng, Liu Jinrui*(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0, China)Abstract: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ccounts for about 10 % to 30 % of all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nd an early immune response triggered by hematoma components can increase brain damage. Evaluation of peripheral 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helps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ICH-induced injury and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disease.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evidence o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mmune respon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CH, and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new potential targets for neuroprotection and new treatment strategies.Key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Neutrophils;Immune response脑卒中是指归因于脑血管的一类由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局灶性损伤造成神经系统缺陷的疾病。

白细胞与脑出血愈后的临床观察

白细胞与脑出血愈后的临床观察

白细胞与脑出血愈后的临床观察
王军民;陈远芳;孙文萍;朗秀杰;崔初善
【期刊名称】《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为探讨白细胞(WRC)与脑出血愈后的关系,笔者对109例脑出血患者的外周血WBC和中性粒细胞(NC)计数进行了检测,并对患者的临床短期愈后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脑出血患者入院后24h内WBC和NC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并随病情好转逐渐下降,说明与脑出血患者临床短期愈后关系密切.
【总页数】3页(P159-161)
【作者】王军民;陈远芳;孙文萍;朗秀杰;崔初善
【作者单位】吉林军医学院附属医院!吉林市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4
【相关文献】
1.定向置管脑内血肿清除术对重型脑出血患者愈后的影响 [J], 缴焕财;孙树杰;于海良;董洪顺;刁文丽;高桂兰
2.早期肠道内营养对脑出血愈后的影响 [J], 凌萍;田秀芬
3.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白细胞粘附功能和变形能力与愈后相关关系观察 [J], 周炳华;严承金
4.定向置管脑内血肿清除术对重型脑出血患者愈后的影响 [J], 缴焕财;孙树杰;于海良;董洪顺;刁文丽;高桂兰
5.白细胞与老年脑血管病愈后的临床观察 [J], 冯珠玲;王建秋;王小春;阚凤杰;冯亮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脑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c sict nicesdw i tlyrt a ti i i ic t P <0 0 ) T ehaypt nso ihads n cnl hge l s a o r e , hc f at a s s a sc s n a ( a f i n a i h a i e w s tt a g f n l i . 1 . ev ai t f g n i i a t i r h e h gf i y h
N <0. 0 a d N >0. 0. s l : o a e i h oma r u h a y p t n s o ih a d sg i c n l ih r g o p f W B 9 n 9 Re u t C mp r d w t t e n r l g o p. e v ai t fh g n inf a t h g e u s o s h e i y r C
[ 关键词 ]脑 出血 ; 白细胞 ; 预后判断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 3 3 4 .4 [ 文献标 识码 ]A
Th l c lsg fc nc f wh t o d c l i r a i e c i a i ni a e o ie bl o el nc e sng ni i
e ry sa e o e e rlh mo h g . e h d : h oa u e s o h t lo ela d N i a l tg fc r b a e rh g e e al t g fc rb a e r a e M t o s T e tt ln mb r fw i bo d c l n n e r s e o e e r h mo a e w r e y a l
r uso N c si ai ee i r h nta f h o l ru ( gop f l s ct nw r hge ta h to tenr a gop P <0 0 ) a dte sri lrt ftenr a gop w r a f o i h m . 5 ,n h uv a a so h o l r u ee v e m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的动态观察及其意义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的动态观察及其意义
果报告如下 :

孙桂 兰
结果见表 12 、。全部病 例 中以 W C的变 化最 为 明显, 例 B
中 WB C升高的达 3 5例(38 , 中性粒 细胞升 高的有 4 6 .%)而 5 例 (18 , 8 %) 反映出 WB C的升高 主要 与 中性 粒 细胞增 加有
关 其他 陆 、 B R c以及 P ' c 改变不明显 , 一步分析脑 出血 r 进
疗艘及安垒性研究 . 与抻经疾病杂啬 , O ,I)霓. 脑 2 O81: O

临床研 究 摘要 ・
急性 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的动态观察及其意义
杨 晓荣
本 文对 2O 0O年 1 月至 l 2月收治 的 倒急 陛脑血管病 ( C D) A V 患者的外周 血细胞 的变 化进行 了动 态观察 , 现将 结
6 .
3 是宣富 . 田时雨 . 袁恩庆 . 低分子肝隶治疗 急性脑 梗塞患 者的 等
临床疗效段安全性研究 . 惦摩 神经病学杂志 ,98 儿: 19 。 I ∞. 4 贾战斗 . 凌之浦 , 刺福兴 低 分子肝隶 治疗进展性 脑梗塞 的临摩
2 李晓祥 . 李耐之 . 低分 子肝隶 的抗 血栓作用 . 药学进展 . 9 ,吕 1 41 9
维普资讯
P C P D F b u v 2O , d 0 N 1 J C V en u , 0 2 V 1 。 O.
予处理 , 后 自行消失 , 3日 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l TL, 8 I【 l M o NLw 咖 h r .l :19 . :. Bn B o 92 7 】 i ol 9
仅反 映机体的免疫 功能 , 炎性 变化 , 能反 应出机体 的应急 还 水平 A V C D发病时 . 由于 脑血 流量 的改变 引起脑细 胞 的损 伤及脑组织的坏死等使 WB C及中性 粒细胞 升高 . 文资料 本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7)×109/L,百分数50%~70%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增高:(1)急性感染:常见于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最为常见。

应该注意的是某些集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降低。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的急性期。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达20×109/L。

(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常为病理性,,常见原因如下:(1)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常减低。

某些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等。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陈发行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慢性中毒,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糖及白细胞升高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糖及白细胞升高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糖及白细胞升高的临床意义
蔡军;薛敬明;李德祥
【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5)5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糖及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与出血量、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病例入院后即采外周静脉血行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检查.结果:白细胞和血糖升高越多,预后越差,病死率也增高,白细胞、血糖升高程度与出血量无显著相关.结论:急性脑出血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及血糖升高提示病情重,疗效差,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指标之一,以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蔡军;薛敬明;李德祥
【作者单位】霍山县医院,安徽,237200;霍山县医院,安徽,237200;霍山县医院,安徽,237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脑挫裂伤患者早期血糖升高的临床意义 [J], 郑元回;章剑;郑金意;谢玉程
2.急性脑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J], 何小春;章明;高捷;査勇
3.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J], 孔竹青
4.血糖升高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J], 童为有
5.急性脑出血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的研究 [J], 周家毅;吕维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granulocytopenia),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109/L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

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也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少数甚至可以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在某些严重细菌性感染如粟粒性结核、脓毒血症等,以及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非但不增高,反而呈减少,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变,常提示预后较差。

(2)血液系统疾病:有粒细胞减少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急性白血病(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疾病。

有时也可见于部分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以及免疫抑制剂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必须慎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类脂质沉积病如Gaucher 病、Niemann-Pick病等。

(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粒细胞减少。

2、血液分析仪参数及临床意义(1) MCV,NCH,MCHC检测临床价值此三项指标是仪器经过Hb,RBC,Hct三项检测后,经计算机计算后所得的指标,气主要临床意义是根据三项结果,可能有下表四个组合,每一组合可能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病人红细胞相应的形态变化,借此,可辅助临床医生对贫血作出鉴别诊断.2 由于上述指标是平均指标(mean),只反应;平均大小,并不能反应个体形态本质变化,比如,MCV是90fl,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为89fl+91fl/2= 90fl, 另一种可为害0fl+110fl/2=90fl,MCV同为90fl,显示头者为生理性大小不等,而后者明显为病理性.因此,在八十年代就设计了一项反应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即: RDW. RDW 是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的缩写,释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通过自动血液分析仪测量获得的,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也有的仪器用SD表示),其主要临床意义为血小板计数及MPV检查MPV(mean platelet volume)表示血小板平均体积,其对止血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但MPV与血小板数(PLT)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正常参考值还是病理标本,MPV应结合PLT变化综合分析.1 MPV正常参考范围:Bassman测量68例正常人PLT和MPV,发现正常群体中,MPV是随血小板数不同,MPV而不同,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见图1)2 MPV和PLT结合,对止血与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见图表)3 MPV其它方面的临床价值(1) MPV有助于区别周围PLT破坏和骨髓损伤所致的PLT减少,前者MPV 增加而后者MPV 下降.(2)Small和Beuigole认为MPV及PLT变化有助于骨髓增生病与反应性PLT 增加的鉴别.(3)因为MPV先于PLT变化,因此,可用于观察病情变化,白血病化疗时, MPV 上升是BM恢复的第一征候,在感染时,VanDer Lelie等认为局部炎症MPV正常而败血症时,则一半有MPV增加.并认为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受控制而继续抑制PLT生长.如MPV 随PLT数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越小越严重,直到MPV上升,PLT才恢复.(4) Ekder每日测MPV并观察KPTT,PT,TT,FDP,观察出血素质病人变化,发现有出血倾向者MPV显著低于无倾向者,即使严重PLT下降者,如MPV>6.4fl出血发生率也低.(5) Thompson研究结果表明MPV与PLT体外功能之间明显相关, 对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PLT聚集,其速度及程度随MPV增加而增加.3、直方图与散点图的临床意义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协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以下是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详细解释及其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
2.5-7.5)×10^9/L。

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时,可能表示存在感染、炎症或肿瘤。

而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时,可能表示存在病毒感染、药物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1.2-
3.2)×10^9/L。

当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时,可能表示存在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等。

而当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时,可能表示存在免疫缺陷、辐射暴露或营养不良等。

3.单核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2-0.8)×10^9/L。

单核细胞计数的变化与感染、炎症和肿瘤等疾病有关。

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05-0.5)×10^9/L。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与过敏、寄生虫感染或皮肤病有关。

而其减少可能表示存在严重创伤、手术或药物反应等。

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0-0.1)×10^9/L。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与过敏、炎症或肿瘤有关。

而其减少可能表示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骨髓抑制等。

了解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外周血细胞计数与形态学检查在急性白血病中诊断地临床意义

外周血细胞计数与形态学检查在急性白血病中诊断地临床意义

题目:外周血细胞计数与形态学检查在急性白血病中诊断的临床意义目录中文摘要 (2)文献综述 (3)前言 (4)对象与方法 (4)结果 (5)讨论 (7)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文摘要目的:对形态学检查和外周血细胞计数对常见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性研究探讨。

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是选取收治在我院常见的260 例白血病患者,并比较不同白血病类型的患者骨髓涂片的外周主要参数和血涂片,对其白血病细胞形态观察比较。

结果:对于常见白血病患者而言,以白细胞计数变化在他们的外周血血常规检查最为显著,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随着类型不同均有显著差异,而白血病细胞形态在外周血涂片较为成熟,典型特征明显。

结论:外周形态学检查和血细胞计数能够当做常规白血病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血象;血常规;血涂片;白细胞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eripheral blood cell cou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rphology of common leukemia diagnosis. Methods: select common leukemia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26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different type of leukemia patients peripheral blood smear and bone marrow smear, compares the main parameters of observation compare the leukemia cell morphology. Results: the common leukemia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changes in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leukemia pati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peripheral blood smear of leukemia cells form a more mature,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 peripheral blood cell count and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can provide effective basis for conventional leukemia diagnosis.Key words:Urinalysis performed; Routine blood; Blood smear. White blood cells文献综述外周血细胞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其中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五种,出生一周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病理情况下可出现其他异常细胞。

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意义探讨

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意义探讨

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意义探讨贾凤英【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008年9月~2010年6月6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即刻、3天、7天及14天的外周血WBC计数及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根据病情和预后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WBC计数升高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重型组及中型组较轻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重型组较中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恢复不良组及死亡组较恢复良好组WBC计数明显升高(P<0.05),恢复不良组与死亡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会出现白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外周血WBC计数可作为脑出血患者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临床意义.【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3(032)014【总页数】2页(P2-3)【关键词】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预后【作者】贾凤英【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二医院检验科 037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征。

为研究脑出血患者外周血WBC计数及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9月接诊的62例脑出血患者,通过对入院即刻、3天、7天及14天的外周血WBC计数及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根据病情和预后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49±2)岁,均于出血后12h内入院,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扫描确诊。

按照GCS评分,分为轻型组(GCS 13~15分)22例、中型组(GCS 9~12分)21例、重型组(GCS≤8分)19例,3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cii . l c n
C n so o dui n
T e h n e f lu o ye c n e e t te e e i f sr k n t h c a g o e k c t a rf c h s v rt o to e a d i l y ma s re s r g o t id c t n i y e a a p o n si n iai n c o
结 果
脑 卒 中患者在 急 性期 白细胞 常增 高, 现 为 白细 胞 总数 与 中性粒 细胞 计 数 增 高( 表 P<005 , . ) 而且血 0
肿体 积越 大 、 塞 面积越 大 白细胞 总数 与 中性粒 细胞 计 数越 高( 梗 P<000 。 . ) 5 结 论 白 细 胞 在 脑
cu tsb g u ( < .0 )r adeso t ae fhm r ai o n c gop n t ek on u - op P 00 5 e rl f h esso e o h g ri a tr u ,ad ae 3 w es r g s e c f r f r t a e tte m r i a l i e a d t f cv a a o e (P 0o 5. r t n h ot t w s a o h hr n h eet e r e W l r em l ay s g e i t s w < .0 )
目的 旨在 阐述 白细胞 在 脑卒 中患 者急 性期 所起 的作 用及 其对 脑 卒 中患者 近期 预
方 法 随 机 抽 取 脑 卒 中 患 者 20例 , 据 白 细 胞 计 数 高低 分 成 白 细 胞 增 高 组 和 白 细 5 根
胞 正 常组 , 并按 卒 中性 质 、 中部 位 、 卒 血肿 大小 、 塞 面积 、 梗 以及 近期 预 后 进 行 统计 分 析 。

白细胞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参考值:50%~70%。

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和白细胞总数升高降低情况类似。

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老年人,因机体反应性降低故白细胞数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并不升高,但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此时也可参考白细胞升高的临床诊断。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参考值:1%~5%。

这类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早期阶段,在末梢血液中可以有一定的比例。

但过多出现时可视为异常。

当杆状核粒细胞>6%时,称为“核左移”:表示机体反应强烈,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到外周血来。

此种情况多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白血病或类白血病反应。

临床上常将>6%称为轻度核左移,>10%为中度核左移,>25%为重度核左移。

(3)嗜酸粒细胞参考值:1%~5%。

嗜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寻麻疹、药物过敏、过敏性紫癜等;②寄生虫感染;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④某些血液病,如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霍杰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嗜酸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和副伤寒患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4)嗜碱粒细胞参考值:0%~1%。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嗜碱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5)单核细胞参考值:2%~8%。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①某些感染,如伤寒、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霍杰金病、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6)淋巴细胞参考值:20%~40%。

淋巴细胞是参与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细胞,能产生和携带抗体。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①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②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粒细胞减少症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期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杀灭细菌,在抵抗细菌感染和调节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在外周血中,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最高,因此,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与白细胞总数变化的基本一致,临床意义也基本一致。

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数量明显改变时,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x109/L,生后6~12小时达(21~28)x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x109/L,婴儿期白细胞维持在10x109/L左右。

6~9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 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2、日间变化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1天之内变化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轻度增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x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4、妊娠、分娩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多,妊娠期,尤其妊娠5个月以后白细胞可达15x109/L;分娩时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x109/L,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5、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x109/L,重度吸烟者可达15x109/L。

三、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归纳为两大类: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和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

(一)、反应性增多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变化在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变化在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比, 差异不显著。见 表 2 。
表 1 3组不同时f ̄, s 1 - 周血 WB I C计数比较[ L 1 ]
[ 3 ]陈媛 ,周玫.自由基 医学基础 与病理生理[ 】 北 京 :人 民卫生 出版 M.
社 ,0 2 13 15 2 0 :7 — 7 .
[ 孔竹青. 4 ] 急性脑 出血患者外周 血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计数变化临床 意
患者入院即刻 、d7 及 1d的外周血 WB 3 、d 4 C计数及变化进行 回顾 性分析总结, 并根据疴 隋和预后分组分别进行 比较 ,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
上述机制使脑 出血早期体 内 WB C明显升高 。 白细胞对组织既有修复 、 防御作用 , 同时也有破坏作 用。脑
中型组 ( C G S 9—1 2分 )8例 , 型组 ( C ≤8分 )3例 , 3 重 GS 4 3组年
完整性破坏 , 使脑组织 形成低灌注 , 加重缺血 。白细胞会 产生大 量代谢 产物 , 阳离子蛋 白酶类 、 氧化物 、 超 白三烯 、 前列 腺素等 ,
对脑组织都会产生 明显 的破坏[ 3 1 。
出血后大量 的白细胞粘附 于血管 内膜 表面 ,致血管堵塞 及血管
本组共 15 , 8 , 3 ; 2 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2) 均于出血后 1h内入院 , 2 均符合脑 出血诊断标准 , 并经颅脑
c 扫描确诊 。 T 按照 G S C 评分 , 分为轻型组 (C 3 5 ) 例 , G S1 ~1 分 4 4
2 1 年 3月 第 1 第 6期 01 卷
外周 细胞计 血白 数及变 化在脑出 患者中 床意义 血 的临
尚凤 兰 ・
( 河南省濮 阳市第三人 民医院检验科 , 河南濮阳 4 7 0 ) 5 0 0 [ 要]目的 探讨脑 出血患 者外周血 WB 摘 C计 数和变化与病情及 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通过对 2 0 0 3年 1 0月 ~ 0 0年 1 21 0月

430例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430例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分 )9 例 , 11 中型 ( 6~3 1 0分 ) 5 14例 , 型 ( 1~4 重 3 5 分 )5例 。排 除标 准 : 9 血液 系统 疾 病 ; 发病 时及前 2
0 0 。结果见表 1 .5 。
表 1 外周血 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不 同者 的病情及预后
注: 与正 常 者 比较 , P< .5 0 O ; ‘ 0 0 ,P< .1 与升 高者 比较 , P< . 1 0 O
的病 情 与预 后 进 行 比较 。结 果 显 示 , 白细 胞总 数及 中 性 粒 细 胞 计 数 升 高 、 著 升 高 者 与 正 常 者 相 比 , 、 度 IH 显 中 重 C 比率及 病 死 率 均 显 著增 高 。认 为 IH 患 者外 周 血 白细 胞 及 中 性 粒 细 胞 计 数 显 著 增 加 , 与 病 情 及 预 后 密切 相 关 ; C 且 其 可作 为常 规 检 查 、 估项 目之 一 , 及 时指 导 临 床 治疗 。 评 以
1 临床资料
特 一 贝克曼公 司 M 5分 类 血 细胞 计 数 仪 及 其 原 MX 装 配套 试剂 检 测 白细 胞 , 中 白细 胞 总 数 <1 其 0× l L 正 常 ) 1 O/ ( 35例 、 1 (0~1 )×1 L( 高 ) 5 5 0/ 升 8 例 , 6×1 L 显 著升 高 )0例 ; >1 0/ ( 3 中性 粒细 胞 ( 2— 7 )×1 L 正 常 )0 0/ ( 32例 、8~1 )×1 L 升 高 ) ( 2 0/ ( 16例 、 2×1 L2 0 >1 0/ 2例 ( 著升 高 ) 显 。经 对 症 治
生 大量 氧 自 由基 , 起 脂 质 过 氧 化 反 应 及 丙 二 醛 引
( A) 生 过 多 , 脑 组织 神 经 、 管 内 皮 细胞 生 MD 产 使 血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

陆耀军
【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07(15)10
【摘要】目的旨在阐述白细胞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所起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脑卒中患者250例,根据白细胞计数高低分成白细胞增高组和白细胞正常组,并按卒中性质、卒中部位、血肿大小、梗塞面积、以及近期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P<0.005),而且血肿体积越大、梗塞面积越大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P<0.050).结论白细胞在脑卒中的发病和脑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卒中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越高,近期神经功能预后越差(P <0.050),在临床上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总页数】4页(P742-745)
【作者】陆耀军
【作者单位】215500,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J], 李治宗;王进生
2.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00例分析 [J], 王建东;王杏妹;姚均
3.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研究——附375例报告 [J], 杨小旺;薛寿儒
4.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析 [J], 苏梅
5.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和血压值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J], 姚小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CD54表达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6、CD54表达的临床意义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C D 3 6 , C D 5 4 e x p r e s s i o n s i n m o n o c y t e s o f p e i r p h e r l a b l o o d
t h e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fG o u a n g x i Z h u a n g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 , N a n n i n g 5 3 0 0 2 1 , C h i n a )
( I C H) . Me t h o d s T h e b l o o d r o u t i n e w a s p e r f o r m e d i n 3 1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I C H( I C H g r o u p ) a n d 2 7 h e l a t h y s u b j e c t s
Z HOU L i - y u a n , I AN J i a o , 1 _ I L v . 1 i , P ANG G a n g , 1 2 Y a n . h u a 。 , 2N 1 Hu i — q i o n g
( 1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y , 2 S c i e n t fc i R e s e a r c h C e te n r , 3 D e p a t r m e t n fN o e u r o s rg u e r y ,
Cl i n i c a l S i g n i ic f a n c e o f Ex p r e s s i o n s o f CD3 6, CD5 4 i n Pe r i p h e r a l Bl o o d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I n t r a c e r e b r a l He mo r r h a g e

急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急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条 形码 技 术 , 实现 自动 化血 型鉴 定 打下 了基 础 , 为 血型
时 的作 用 。研究 认 为 : 卒 中 时活 化 白细 胞 降低 脑 血 脑 量, 参与 损伤脑 实 质 , 可 能损 伤血 脑屏 障 。本 文 测定 并 了 10例 脑卒 中 患者 外 周 血 白 细胞 计 数 及 分 类 , 初 0 并 步探 讨 了 白细胞在 急 性脑 卒 中发病 中的作用 机制 及其
2 4 标 本状 况对 卡 式法 鉴定 血型 的影 响 : 。 由于患 者 的
状态各 不相 同 , 获 得 的标本 也 各有 差异 , 所 我们 收集 的 52份标本 状况 见 表 2 两 种 方 法 检 测 结 果 完 全一 致 , 2 ,
卡式 法准确 率达 到 10 0 %。
表 2 两 种 方 法 比较
急性 脑卒 中 的发 病 原 因 诸 多 , 病 机 制也 未 安 全 发
阐明。近 年来 , 基础 研 究 越 来 越 重 视 白细 胞在 脑 损 伤
3 , 龄 5 8 岁 , 均 (64 ±1.2 岁 。其 诊 2例 年 l l 平 6 .1 71) 断符 合第 四届 全 国脑 血 管 病 会议 修 订 标 准 , 并且 全 部 患者 均经 头 部 C T和/ MR 证 实 。 其 中缺 血 性 脑 卒 或 I 中6 8例 , 出血性 脑 卒 中患 者 l 。所 有 患 者 均为 发 2例 病 2h内 的初 次 发病 患者 , 4 且采 血 前未使 用 抗 感染 、 扩 容、 扩血 管 、 栓 等药 物 治 疗 , 者 无 心 、 、 溶 患 肝 肾疾病 及 糖 尿病 , 近期 无其 它感 染 性疾病 。同年 龄健 康对 照组 : 5 0例 , 中男 2 其 8例 , 2 女 2例 , 龄 5 8 年 0 0岁 , 均 平 (20 6 .8±1.2 岁 。均 系无 心 、 、 、 和感 染 性 疾 00 ) 肝 脑 肾 病 及糖 尿病 的健康 成 年人 , 部 C 头 T检 查无 颅 内疾病 。 加于 凝集 柱 的顶 端 使 其 与 预 先 加 于 柱 内 的抗 血 清 反 应 , 心 , 璃珠 之 间的 间隔仅 7 8a , 容 许单 个 红 离 玻 tn仅 细胞通 过 , 因此 特异性 凝 集 的红 细胞 不 能通 过 玻 璃 珠 “ 障” 屏 全部 浮于 玻璃 珠 上 端 而 被 视 为 “ 阳性 反 应 ” 未 , 凝 集 的红 细胞顺 利通 过玻 璃 珠 达 到 “ 字 底 部被 视 为 V” “ 阴性 反应 ”此 法操作 标 准化 , 果 易于 判断 , , 结 灵敏 度 、 特异性 好 , 结果 准 确 可 靠 。大 大 降 低 人 为误 差 。通 过 实验 我们 发现不 同血型 、 性别 、 年龄 的标 本检 测结果 与 试 管 法完 全一 致 ( 确 率 均 达 到 10 , 不 受 标 本 准 0 %) 且 状 况 和 健 康 状 况 的 影 响 ( 确 率 均 为 10 , 明 准 0 %) 说 Bou 正定 型血 型卡 检测 结果 准 确 可 靠 。 同时该 卡 有 i e 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检测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数值分为正常组、升高组及显著升高组。

比较各组之间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

结果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

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P<0.05,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P<0.01)。

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

两者的改变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关键词】脑出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病情程度预后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具有起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征。

1994年3月—2006年9月,对本院收治的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检测,并分析二者变化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482例,男292例,女190例。

年龄56~94岁,平均68.32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

经临床检查及CT或MRI证实,其中壳核出血297例,丘脑出血49例,脑叶出血46例,小脑出血49例,脑干出血41例。

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入院后12h内进行),轻型(0~15)198例,中型(16~30)172例,重型(31~45)112例。

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时及前2周有严重感染性疾病;伴有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前1个月使用过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4h内查外周血。

检测采用美国库尔特-贝克曼公司MMX5分类血细胞计数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

1.3分组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值进行分组。

按白细胞总数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0×109/L)、升高组(10×109/L~14×109/L)、显著升高组(>14×109/L)。

按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0.75)、升高组(N0.76~0.90)、显著升高组(N>0.9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2.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见表1。

白细胞总数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显著增高(分别为P<0.01,P<0.05),病死率显著增高(P<0.05);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P<0.01),病死率显著增高(P<0.01);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 >0.05),病死率显著增高(P<0.01)。

2.2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见表2。

表1白细胞总数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表2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升高组比较:P<0.01 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增高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P<0.05),病死率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死率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

3讨论一般认为,脑出血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发病年龄、发病前病理基础、出血部位、出血量、合并症等。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发病后血糖、肾功能、白细胞计数等可作为判断脑出血预后的良好参数[2]。

本组资料显示,急性脑出血的早期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3]、预后差、病死率高。

分析脑出血后白细胞增高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①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明显,导致颅内压增高,下丘脑及垂体轴的神经体液内分泌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浆皮质醇增加引起白细胞反应性增高;②丘脑、下丘脑受压引起严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缺氧及交感神经兴奋促进骨髓池的释放,导致白细胞增加;③血液对脑膜刺激,白细胞反应性增高。

脑出血后,白细胞,主要是多型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可被某些物质所激活成为活化白细胞[4],后者的流变学行为可发生改变,表现为聚集性、黏附性显著增高和变形能力显著降低。

同时,血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5]、核转录因子(NF-κB)、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显著增高。

sICAM-1是最重要的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之一,可介导白细胞黏附,造成微循环堵塞,脑组织有效灌注压下降,并释放神经毒性物质,引起并加重脑组织的继发性的缺血性损害[6]。

NF-κB[7]是一种具有多向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参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激活可诱导神经细胞死亡。

IL-6是一种促炎症介质,在脑出血后调节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参与脑损伤。

MMPs的作用是攻击脑血管的基底膜和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出血和脑水肿[8]。

活化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产生过多[9],使脑组织神经、血管内皮细胞生物膜结构破坏,膜通道开放,导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10]。

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一种细胞毒性的弹性蛋白,它可降解细胞外基膜成分,血-脑屏障遭破坏[11]。

活化白细胞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酶类(蛋白水解酶等),对局部脑组织(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造成直接而严重的损伤。

活化白细胞使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它们可激活补体产生补体介导的细胞损伤。

脑组织受损后可进一步诱导白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形成恶性循环,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断加重以致造成疾病的不良预后。

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类似于脑梗死,脑出血后血肿周边会存在缺血半暗带[12]。

半暗带内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

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早期对其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抗感染、脱水以及稳定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能够改善神经功能[13]、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方法简单易行,不受条件限制,可作为常规检查、评估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2]蔡亚平,黄敬亭,姜兴明.脑血管病的远期预后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1):28-30.[3]王金娥.急性脑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1):54-55.[4]傅琦,刘春风,包仕尧.活化白细胞在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理[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2(4):201-203.[5]陈少芳,梁晖.急性脑出血病人血清sICAM-1、MDA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3):148-151.[6]KimJS.Cytokinesandadhesionmoleculesinstrokeandrelateddiseas es[J].JNeurolSci,1996,137(2):69-78.[7]ClemensJA,StephensonDT,YinT,etal.Drug-inducedneuroprotectionfromglobalischemiaisassocia tedwithpreventionofpersistentbutnottransientactivationofnucl earfactor-kappaBinrats[J].Stroke,1998,29(3):677-682.[8]PowerC,HenryS,DelBigioMR,etal.Intracerebralhemorrhageinducesmacrophageactivationandm atrixmetalloproteinases[J].AnnNeurol,2003,53(6):731-742.[9]陈瑗,周玫.自由基医学基础与病理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10]刘静,蔡定芳.中性白细胞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9(6):348-350.[11]YamasakiY,MatsuoY,ZagorskiJ,etal.Newtherapeuticpossibilityofblockingcytokine-inducedneu trophilchemoattractantontransientischemicbraindamageinrats [J].BrainRes,1997,759(1):103-111.[12]PowersWJ,ZazuliaAR.Theuseof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incerebrovascul ardisease[J].NeuroimagingClinNAm,2003,13(4):741-758.[13]SiddiqueMS,MendelowAD.Surgicaltreatmentofintracerebralhaemor rhage[J].BrMedBull,2000,56(2):444-4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