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听课走向课堂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听课走向课堂观察
摘要:当新课程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中小学教师形成课程意识和反思意识时,课程改革岗将持续进行下去。在教师专业发辰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的背景下,传统的听评课正逐渐向课堂观察模式过渡。
关键词:课程改革听评课课堂观察
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则一定在于教师。的确,理想的课程能否在达到学生层面依然理想,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冀展到问题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从客观上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课堂是教师专业活动之所,课堂教学研究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关注焦点之一,传统的听评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有量化的依据来对课堂进行评价。基于此,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听评课模式应运而生,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行。课堂观察已成为教师合作实施敦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就是听评课吗?搞得那么复杂干嘛?课堂观察是不是换了一
个说法?新瓶装旧酒?当然不是!那么到底什么是课堂观察呢?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他要求听课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项目清单、量表)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
日常教师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必要内容。课堂观察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课前会议(说课)、课中观察(听课)、课后会议(评课)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与传统听评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知道要听什么;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要做好这一切,必须要有一个程序保障,这就是制定课堂观察程序的原因。即便没有课堂观察框架,若能真正地按照课堂观察程序和要求开展听评课,那对改革传统听评课的陈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技能,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有依据地澄清教学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策略与方式。
从我校实践的成功经验来看,课前会议最好控制在30分钟内,要考虑到老师们的时间。上课人说课,应从“面”和“点”两方面简要地说。所谓“面”就是讲清这堂课的目标预设、教学环节;所谓“点”可以是设计的创新点、关键点,或者说重点、难点的突破,不要走向纯技术分析,不要离开目标去分析,课堂观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有实用点的,还有理念上的。所谓“简要”就是不要面面俱到,参与课前会议的都是同行,不需要做过多地解释。
教学目标的预设,要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和核心。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有教与学的行为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课堂是否有效,其判断也就是看目标达成的情况;预设一般应从课程标准、课
程内容、学生实际和过去的经验等四方面出发。
观察点要从上课人的说课中去找,结合具体地课来确定,先从常见的用的比较多的提问、解答、讲授开始观察,是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
记录是为了获得证据,不要为记录而记录,课后的推论要基于证据。
课后会议首先是上课人的自我反思,然后才是观察者的观察汇报。观察者的汇报应基于教学改进提出建议,而不是要对课评出三六九等。一定要从这个传统的价值判断走向事实判断,强调针对性、时效性。不要只是批评,还有上课人的特色建议,有课的优点肯定。相对于上课人来说,听课者的说要显得容易解决些,经过不断地探索,我确立了三大原则:一是摆事实,多分析,少评价;二是注意边界,立足课堂教学情境,基于证据适当推论;三是三分法,肯定优点明确改进的措施,挖掘个人特色。
课后会议结束后撰写观察报告时必要的。要考虑必要性和精简性,应追求基本的规范,不宜每次都是长篇大论,关键是时间精力不允许。倡导一课一得,把课堂观察的反思、建议形成文字,以梳理思想、外化交流、积累资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一段时间对同事的不同角度的课堂观察,我的授课技巧也有了迅速地提高。例如在讲授时注意到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并且追求风趣幽默的效果;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会有意地采用
重复强调的方式,并且在形式上也注意到了花样的变化,会用提问、板书、再一次请同学讲等重复形式…通过课堂观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如果不是刻意地去观察同事的教学技巧,那么在听课时关注的无非是知识点怎么落实的,重点难点是怎么突破的。可课堂观察不仅让我关注了教学内容,更让我有意识地去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引入课堂观察模式后,教研活动逐渐丰富起来,不再像过去应付差事一样。还记得第一次的课后会议的情景:思考的、自觉发言的多,没有传统的敷衍、客套;有分工,有支架,促进分析的深入,每个老师都有观察点,课后会议有交流分享,这就等于有很多眼睛、耳朵,生成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基于学生知识的生成、竞争机制的引入、实验操作的改进等;民主、求实的教研文化,原生态的思考;没有空话、套话、大话,有的是倾听、争论、微笑,整个课后会议都是基于观察记录、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理性建议。会议结束后,同事们灿烂的笑脸、兴奋的面庞、激动的表情、跳跃的脚步,我依然记忆犹新。
课堂观察研究使大家深刻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更关注学生,更贴近文本,把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行为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自我锤炼,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都在反思与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自己在专业上的成长,为教科研积累了很多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同时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有同事都收获了同事们的支持与友谊,形成了浓厚的“开诚布公,团结进取”的合作文化氛围。课堂中充溢着对话的智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开阔了视野,交流了思想,
点燃了激情.细腻了情感,涵养了心灵。(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沈毅:课堂观察20问答《当代教育科学》2007-12-15
[2]林存华:《听课的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上海教育科研》200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