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胃痞(二)

脾胃系病证-胃痞(二)

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不舒,如延及中下腹部则称为脘腹胀满。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治备要】

(一)辨证要点

1.辨实痞与虚痞

2.辨热痞与寒痞热痞多因饮食、痰湿、气郁阻于胃腑,而阳明热盛,化为热邪,兼见面色潮红、自汗面垢、嗳腐吞酸、口中异味、口干口苦、矢气臭秽、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等症;或胃阴不足,兼见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等症。治当泻热消痞或养阴。寒痞多因外寒直中,如表寒入里,饮食生冷,寒邪凝滞,困阻脾阳,气机不利,兼见面色白、口润泛恶、形寒肢冷、后背拘紧、大便稀溏等症;或脾阳不足,兼见喜温喜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治当温中消痞。

3.辨在经(气)与在络(血)初得病者,气机不畅,病位表浅,责之在经,或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嗳气觉舒;失治误治,气滞血瘀,病位入里,络脉瘀阻,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身体消瘦,甚则聚为有形实邪,产生噎膈等变证。

4.辨胃痞与腹胀胃痞病位在胃脘,属上腹部,腹胀病位在中下腹部,若二者同时出现,则称为脘腹胀满。腹胀的病机为腑气不畅,传导失司,故治疗上总以行气消胀为法则,使气下行,通畅腑气。

(二)治法方药

胃痞的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寒热错杂者寒热平调。扶

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驱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除湿之法。不同治法中,又有相同之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所以治疗胃痞,应注意“升、降、通、燥”四字的运用。①升指升发脾气,可选荷叶、升麻等。②降是指胃以降为顺,可选枳实、沉香等。③通指六腑以通为用,可选大黄。④燥指燥湿运脾,可选厚朴等。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当代治疗胃痞在继承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可从微观角度加以发展。李寿山认为,本病乃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清浊相干,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故治疗应标本兼顾,虚实同疗,寒热平调,畅达气机为其眼目。同时尚须注意用药法度,切记五忌,即补而勿壅,切忌滞胃;清勿过寒,防伤中阳;温忌辛热,勿耗胃阴;消忌峻伐,莫戕中气;和中有疏,慎用辛燥。若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者,选加乌梅、鸡内金、薏苡仁、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莪术等。胃黏膜充血明显者,重加丹参,酌加连翘。伴有胆汁反流者,选加柴胡、枳壳、郁金、竹茹等。总之,中医的宏观整体辨证与现代科学的微观定性定量局部辨证相结合,对临床研究会大有裨益。这也是中医望诊的延伸。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

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我是搬运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胃痛 ·胃痛的概念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 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诊断要点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 ·胃痛的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胃痛的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 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 ·胃痛的辨证论治(1/2)

·胃痛的辨证论治(2/2) ·胃痛的转归 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 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A.化肝煎合保和丸 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 C.香苏散合良附丸 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首选: A.藿朴夏苓汤 B.理中汤 C.小建中汤 D.黄芪建中汤 E.香苏散合良附丸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

脾胃系病证-胃痞(二)

脾胃系病证-胃痞(二) 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不舒,如延及中下腹部则称为脘腹胀满。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治备要】 (一)辨证要点 1.辨实痞与虚痞 2.辨热痞与寒痞热痞多因饮食、痰湿、气郁阻于胃腑,而阳明热盛,化为热邪,兼见面色潮红、自汗面垢、嗳腐吞酸、口中异味、口干口苦、矢气臭秽、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等症;或胃阴不足,兼见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等症。治当泻热消痞或养阴。寒痞多因外寒直中,如表寒入里,饮食生冷,寒邪凝滞,困阻脾阳,气机不利,兼见面色白、口润泛恶、形寒肢冷、后背拘紧、大便稀溏等症;或脾阳不足,兼见喜温喜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治当温中消痞。 3.辨在经(气)与在络(血)初得病者,气机不畅,病位表浅,责之在经,或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嗳气觉舒;失治误治,气滞血瘀,病位入里,络脉瘀阻,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身体消瘦,甚则聚为有形实邪,产生噎膈等变证。 4.辨胃痞与腹胀胃痞病位在胃脘,属上腹部,腹胀病位在中下腹部,若二者同时出现,则称为脘腹胀满。腹胀的病机为腑气不畅,传导失司,故治疗上总以行气消胀为法则,使气下行,通畅腑气。 (二)治法方药 胃痞的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寒热错杂者寒热平调。扶

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驱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除湿之法。不同治法中,又有相同之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所以治疗胃痞,应注意“升、降、通、燥”四字的运用。①升指升发脾气,可选荷叶、升麻等。②降是指胃以降为顺,可选枳实、沉香等。③通指六腑以通为用,可选大黄。④燥指燥湿运脾,可选厚朴等。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当代治疗胃痞在继承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可从微观角度加以发展。李寿山认为,本病乃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清浊相干,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故治疗应标本兼顾,虚实同疗,寒热平调,畅达气机为其眼目。同时尚须注意用药法度,切记五忌,即补而勿壅,切忌滞胃;清勿过寒,防伤中阳;温忌辛热,勿耗胃阴;消忌峻伐,莫戕中气;和中有疏,慎用辛燥。若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者,选加乌梅、鸡内金、薏苡仁、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莪术等。胃黏膜充血明显者,重加丹参,酌加连翘。伴有胆汁反流者,选加柴胡、枳壳、郁金、竹茹等。总之,中医的宏观整体辨证与现代科学的微观定性定量局部辨证相结合,对临床研究会大有裨益。这也是中医望诊的延伸。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网络,文字内容部分来源于“十三五”规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如《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如《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 1.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 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痞满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痞满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痞满是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内伤,或脾胃素虚,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物,按之柔软,压之无痛,外无胀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按照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剑突下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胃脘部出现上述表现者,故又称“胃痞”、“心下痞”。 痞满在《内经》中被称为“否”、“满”、“痞塞”、“否满”等,《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藏…入五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对痞满的病因病机有了初步认识,认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是痞满发病的病因。《伤寒论》对结胸和痞满做了鉴别:“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张仲景所创之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和推崇。《诸病源候论》云:“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指出其病位在脏腑,病机为气结,症状为腹内胀满。《丹溪

心法·痞》将痞与胀作了症状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王肯堂进一步把痞与胀进行了病位鉴别。《证治准绳·杂病》曰:“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张介宾提出了按照虚实进行辨证的原则:“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理论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现代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若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邪气内侵,客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正如《伤寒论》所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或嗜食辛辣醇酒,或恣食生冷,损伤脾胃,升降失司,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气机阻滞,遂生痞满。《伤寒论》所说:“胃

全国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著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二、病机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脾胃湿热证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一、胃痞 胃痞是以自觉心下塞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疾病,又称痞满。一般以自觉脘腹痞塞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西医学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以心下痞塞为主症时可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胃痞”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1.痞满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病满。”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在与结胸的鉴别中,明确提出病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后世医家一直效法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做出阐释:“诸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通,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4.金·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

借鉴,如《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实消痞丸成为后世治痞名方。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6.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痞满》指出:“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郁热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泄,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 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8.《张氏医通·诸气上门》:“肥人心下痞闷,内有痰湿也…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脾胃虚弱,运转不及。” 9.《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夹痰,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唯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疏导。”

翟玉祥教授治疗胃痞病的经验总结

翟玉祥教授治疗胃痞病的经验总结 摘要】胃痞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证。翟教授认为胃痞证的发生是因中焦气机 不利脾胃升降失调导致。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治疗以行气消 痞为主,注重疏肝行气解郁,以运为健,辨证施治。 【关键词】胃痞病;以运为健;情志因素;翟玉祥;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331-01 翟玉祥,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全 国名老中医王灿晖教授,擅长中医内科杂病的诊治,在治疗脾胃病、虚劳等疾病 积累大量的临证经验.笔者有幸跟师,收获颇丰,现将翟教授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经 验加以总结,以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胃痞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脾胃系病证,以患者自觉胃脘部胀满痞塞,触之 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特点。胃痞病的发病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临床表现类似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中医药在治疗胃痞病方面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优势。 1.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是病机关键 翟教授认为,胃痞病的发生或加重与患者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或情志失调有关,上述病理因素可引起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加之肝气调达,方使气机升降如常,中焦运转流利。升降失职,中焦运行 受阻,上下气机不相顺行,则胃脘部壅滞痞满,正如《诸病源候论》中:“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病机关键在于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治疗上首当辨虚实,实痞主要与痰湿、食积、气滞有关,虚痞往往责之脾胃虚弱。且本病容易出现虚 实夹杂,实邪干胃,阻遏气机,日久失治,耗伤正气,可致脾胃虚弱;反之中焦 虚弱,也易招致邪气内侵,故本病多虚实夹杂,往往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时轻 时重。久病要重视患者情志,情志失畅,致气机郁滞、逆乱均会对本病产生影响。 2.重视调理气机,疏肝运脾和胃是辨治核心 翟教授认为本病发病主要由于气机升降失司,所以治疗上应重视调理气机, 以行气消痞为主要治疗原则。再根据虚实,辨证施治,同时顾护脾胃,消补兼施,以运为健,条达肝气,标本兼治。还需特别注意兼顾患者的情志疏导。 2.1 肝胃不和证 翟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叶天士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横,胃土必伤”[2],肝气横逆犯胃,脾胃纳运失司;中焦 痞塞不通,也会出现土壅木郁。肝脏体阴而用阳,全身气机畅达疏布有赖肝脏调节,肝失疏泄则脾胃的升清降浊也会受到影响。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且易受情绪波动而反复,治疗当重视“降气”,使得气机条畅。翟教授选药多 用柴胡,白芍,郁金疏肝理气解郁,白芍既柔肝止痛,且酸甘化阴,可防疏肝之 品辛燥伤阴;配合枳壳、木香、陈皮行气健脾。 2.2 脾胃湿热证 翟教授认为,现在社会,生活习惯、方式的转变,容易出现调摄失司、饮食 不节的情况,当精神压力超过身体承受范围,会造成七情内伤,久而影响津液疏布,湿邪内生。湿邪内阻,脾胃失健,水谷不化,易生痰浊,如《兰室密藏·中满 腹胀》日:“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3]湿邪郁久化热。湿热中阻所引起的胃痞

胃痞的中医辨证施治

胃痞的中医辨证施治 作者:刘敏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9期 [关键词] 胃痞;中医;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84-01 胃痞是以心下胃脘痞塞,满闷不适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无形,且常伴有疼痛,胸膈满闷,纳少,大便不调的病症。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胃痞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成为各型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一个难点。而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常常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1辨证施治 1.1食滞胃脘型 因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阻滞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主症:胃脘痞满,嗳腐吞酸,胃胀拒按,矢气臭秽,大便泻出臭污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则: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方药:保和丸加减。药用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法夏、枳实、白术、鸡内金等。 1.2肝气犯胃型 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发生痞满。主症:脘腹胀痛或连及两胁,嗳气,泛酸,每因精神紧张、情志不畅而加重或诱发,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方药: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厚朴、半夏、生姜等。胀满较甚者,加入破气消导之品,如青皮、莱菔子、鸡内金等。如兼见胸胁满闷,或兼有咳、痰、喘症,或大便秘结者,常需加入宣肺之品,如桔梗、紫菀等,以起提壶揭盖之功,助气机肃降。 1.3寒热错杂型 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焦,又加痰饮内生,扰胃上逆,而致胃痞。主症:胃脘痞满,灼痛,嘈杂吞酸,口干口苦,舌苔黄或白腻,脉弦细。治则:辛开苦降,理气和胃。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党参、甘草、大枣、佛手、香附等。热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虚寒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腹部超声、幽门螺旋杆菌测定、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传染性疾病筛查、生化全套、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钡条X线透视、上消化道造影、食道测压及PH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 (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 (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特色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体针、耳针) (2)灸法 (3)中药泡洗 (4)穴位贴敷 (5)拔罐 (6)推拿 (7)中药熏治 (8)八段锦 (9)物理治疗 4.饮食疗法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编码:BNPO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 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409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系列病症——胃痞诊治验方及医案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系列病症——胃痞诊治验方及医案 展开全文 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 (二) 胃痞 王某,女,77岁,干部,2005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胃不适感已6年。 病史:1999年夏季因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始感胃部胀满不适,食欲下降,食量减少,当时未予重视。次年病情有加重趋势,乃自购“胃必治”“健胃消食片”等药服用约2个月,病有好转。停服后病情时轻时重,影响活动及生活。2002年9月,经市级医院诊治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按常规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2004年4月底,省人民医院用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口服胶体次枸橼酸铋、阿莫西林、胃蛋白酶,病情有所好转。依照医嘱停服后月余,病情再次加重,继服上药效果不显。2005年9月再次复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现胃脘痞满怕凉、不能进凉食,纳差,不思饮食,周身乏力,大便干结、劳累、心情不舒或饮食稍有不慎则病症加重。望之面色少华,神情倦怠,舌质淡、体稍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稍白腻;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肝郁脾虚,胃失和降,中阳不振)。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温中,通降和胃。 方药:香砂温中汤加味。 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木香6g,厚朴10g,乌药10g,积壳10g,沉香3g,郁金10g,刘寄奴15g,桂枝5g,白芍10g,西茴10g,砂仁6g 焦,三仙各12g,甘草3g。20剂,水煎服。 医嘱:保持情志舒畅,饮食及生活规律,忌食油腻辛辣,勿过劳。 二诊:2005年7月5日。大便每日1次、质软排便通畅、胃脘胀满及食欲好转,口干。舌质淡、体稍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稍黄腻,脉沉细弦。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胃痞病-范本模板

胃痞病(急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脾胃气虚证 临床症状: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 临床症状: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 脾胃虚寒证 临床症状:畏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 脾胃湿热证 临床症状: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5. 寒热错杂证 临床症状: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三)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 4.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

脾胃病科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痞是指有慢性间歇性发作的上腹痛、上腹饱胀、早饱、纳差、嗳气、恶心等临床症状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针灸法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 (1)脾虚气滞证 症状: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脘腹饱胀,餐后胀甚,神疲乏力,恶心欲呕,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则:健脾益气,和胃消胀 配穴:脾俞、肝俞、天枢、气海;针刺补法加灸或烧山火法。(2)肝胃不和证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胸胁,脘部胀气,易饱、厌食、嗳

气,多因情志不畅而发病,苔薄白,脉沉弦。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配穴:梁丘、阳陵泉;针刺泻法。 (3)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热胀痛,痛连两胁,烧心,泛酸,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配穴:梁丘、内庭、行间;针刺泻法或透天凉。 (4)寒热错杂证 症状:胃脘痞满,泛酸,烧心,食后尤甚,纳呆,干哕食臭或肠鸣下利,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则:理气消痞,辛开苦降 配穴:合谷、梁丘、内庭、太冲、期门;针刺泻法或透天凉。(5)胃阴亏虚证 症状:胃脘隐痛,嗳气干呕,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则:益胃养阴,调中理气 配穴:胃俞、肝俞;针刺平补平泻法。 罐法:足太阳膀胱经肝俞至大肠俞走罐,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

留罐。 穴位埋线:胃俞、肝俞、足三里、中脘。 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经常疼痛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现代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范畴。针灸法 主穴:中脘、足三里、合谷、梁丘 (1)寒热夹杂证 症状:胃脘痞满,嘈杂,烧心,饭后有饱胀感,食欲减退,口苦口粘,大便不畅,畏寒,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平调寒热 配穴:期门、太冲、阳陵泉、阴陵泉、天枢,针刺泻法。 (2)脾虚气滞证 症状:上腹部痞满,胸闷,气逆,嗳气,脘腹不适,隐痛,得食稍减,喜暖喜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苔薄白,脉沉。 治则:益气健脾,和肝理气 配穴:膻中、期门、太冲、阳陵泉,针刺泻法;隔姜灸神阙、中脘、气海。 (3)气阴亏虚证

脾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盐城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常规 (2012优化版) 一、吐酸(非糜烂性反流病) BNP03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是消化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近年来全球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主证归属于“吐酸”等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 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 (1)、症状评分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填写症状调查问卷(GerdQ),见表1。 表1 GerdQ评分问卷 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标准进行分级(见表2),BE诊断需经病变部位黏膜活检,病理学改变证实。 表2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和长度;狭窄部位、直径和程度,BE改变部位,有无食管裂孔疝。 (3)、PPI试验:胃镜检查阴性患者,服用奥美拉唑20mg,早晚餐前30min吞服,连续2周治疗过程中最后3d烧心、反流症状消失,拟定为PPI试验阳性。 (4)、24h食管pH监测:食管pH<4的时间百分比>4%和(或)DeMeester积分>14.72分认为食管酸暴露异常。 凡GerdQ症状A+B+C积分≥8分,胃镜下见RE、BE,PPI试验阳性,和食管pH监测显示酸暴露异常,其中有一项阳性者都可诊断为GERD。 (二)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 主证:脘痛连及两胁,嗳气泛酸,每因情志因素而发 次证:胸闷不舒,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淡苔薄,脉弦 2、胃热气逆证: 主症:胸脘灼痛,嘈杂吞酸 次证: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3、脾虚气逆证: 主症:胸脘绵绵隐痛,嘈杂似饥,按之则舒,劳累加重 次证:神疲纳呆,四肢倦怠,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 4、胃阴不足证: 主症:胸脘隐隐灼痛,嘈杂似饥而不欲食 次证: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形体偏瘦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青皮、陈皮、川朴、香附、佛手、大贝母、乌贼骨、白芍、甘草 加减:若久病入络,痛如针刺,舌紫或由瘀斑,脉涩,属兼血瘀者,加延胡索、三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