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构成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4. 第四节: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及其主要思想内涵。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等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
3. 采用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理解其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3.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或读物。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3. 网络资源:查找和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案例和资料。
4. 讨论材料:准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
六、第六节: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教学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差异,如南北方的节日习俗、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
七、第七节: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演变,以及其原因和影响。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xx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部编 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案
第11课日新其德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两则2、积累部分日新其德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1课(板书课题):日新其德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一)博学多闻:《大学》两则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什么?b.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C.这个道理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三)乐学深思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以日记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陋习和性格上的缺陷,(2)公开自己的日记,让亲友监督自己的言行,加以批评和鼓励。
(3)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善变明理座右铭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找一找你所熟知的古诗、家训、语录等,为自己设计一则座右铭。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两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2课综合实践教学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君子淑女”的意义2、积累部分写自律自新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2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3篇】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3篇】第一篇:古诗词的优秀传统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仅能表达情感、抒发思想,还能向后人传递历史与文化。
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更是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国之重宝。
古诗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继续推广这一优秀传统,使更多人了解和追随古代文化的真谛。
第二篇:书法艺术的华美传统书法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用文字记录历史、宣传哲理,同时也将文字视为一种艺术。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书法艺术不仅是文化、品味的标志,还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东方的神韵和哲理。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不论是作品的字形、笔势,还是名称与含义,都流传至今,并且同样可以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经验、智慧和审美价值。
第三篇: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独具特色,具有深厚基础。
从《诗经》到《曲苑》、《雅乐》等作品,都是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代表。
这些音乐作品以深远的哲理、浪漫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历史、精神和人文情操。
如今,中国传统音乐依然活力不减,广泛传播。
如果能在学生中树立一种珍视传统文化的美好习惯,就比较好了。
可以参加一些传统音乐的学习、比赛,激发其更好地了解、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课本传统文化教案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诗词:唐诗、宋词、元曲等3. 书画:书法、绘画、篆刻等4. 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5. 建筑:古代建筑、园林等6.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诗词或一幅古画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分别讲解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让学生了解其起源、发展和特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个传统文化领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5. 课堂互动:设置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题目,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同时进行同学之间的互评,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3. 视频和图片:收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和图片,如古诗词朗诵、书画作品、戏曲表演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欣赏。
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如何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它包含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医药、农学、历史等方面,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容,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如何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中既要准确传授知识,又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
首先,教育者应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和内涵,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使教育氛围正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如讲授、演示、讨论、实践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理念。
最后,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心。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防止其被淹没、侵蚀和遗忘。
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内在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价值。
如何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广泛宣传和传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固定传统文化的节日或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节日或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共鸣。
其次,通过文化旅游、文化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编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诗经》(二首)之《木瓜》教学目标:1、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2、了解《木瓜》中所表现的纯洁爱情。
3、从男女之爱中扩大开来,引导学生了解爱是美好的情感,她使得世界变得美丽。
4、明白真正爱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导语: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
一般交往中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
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
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
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和空气一样。
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
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的仪式。
二、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背诵《木瓜》一诗。
木瓜【原文】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③。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报之以琼玖④。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①投:投送。
②琼:美玉。
琚(ju)佩玉。
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你用木瓜送给我,我用美玉回报你。
美玉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我用琼瑶作回报。
琼瑶不单是回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送给我,我用琼玖作回报。
琼玖不单是匈报,也是为求永相好。
三、讨论:《木瓜》一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总结: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四、出示: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讨论总结:深挚的母爱。
五、出示:赠汪伦白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七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2.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4.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2.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
3.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及其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知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分享一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逐一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影响等。
3.巩固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分享感受。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强调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了解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小测验结果,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
作业布置:
1.请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准备下节课进行分享。
2.要求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他们心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写一篇短文。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第二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起源、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重要事件。
3. 第三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
4. 第四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教学要点: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5. 第五节: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要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内容、形式、价值、影响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代表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采用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图片:收集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活动场地:安排合适的场所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六、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教学要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意义重要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教学活动:1. 通过讲解和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传统文化教案初中(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2.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三、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科技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域特点,引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2. 提问: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了解?你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包括古代文明、民族融合等。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容性强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介绍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自己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
2. 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回顾。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授新课1.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科技- 介绍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这些艺术形式的特点。
- 讲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如四大发明、天文历法等。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如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七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教案号:1备课人:备课时间:2015、3、8 课题:传统文化课型:全册备课教学目标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本学期学习后两个单元。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1、“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2、“灵犀一点”(点拨学生理解经典文章的深刻内涵,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3、“直面人生”(引导学生结合对经典文段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训练。
)(二)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措施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一些与经典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经典魅力,提升文化素质。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案号:2备课人:备课时间:2015、3、11 课题:六书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认识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和掌握汉字“六书”和汉字的构造特点。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以“春节”为主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他们参与春节的传统文化活动。
教学内容:1.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2.春节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吃团圆饭等。
3.春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重点:春节的传统习俗和重要意义。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用于写字、画图解释春节习俗。
2.投影仪:播放与春节相关的短片或图片。
3.春联、鞭炮等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春节习俗。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询问学生对春节的了解和经历。
2.教学策略:结合讲解、短片展示和实物展示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春节的习俗,分享自己家的春节传统。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春节的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春节的起源、历史和传统习俗。
3.巩固练习: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春节习俗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介绍。
4.归纳小结:总结春节的重要性,强调春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
2.为学生提供反馈:点评每个小组的报告,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作业布置:1.了解自己家族的春节传统,写一篇短文描述。
2.设计一个创意春联,并解释其意义。
3.与家人一起参与一项春节传统活动,记录并分享感受。
教师自我反思: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
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一些春节习俗的深入讲解还不够,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下次教学时,我会更加深入地解读这些传统习俗,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入孝出悌【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悟透“孝悌”的含义,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让学生认识“孝”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镜鉴的故事或学生可感知的身边故事引入课题。
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分小组交流彼此对“孝”的感受和理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付诸行动的。
之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交流。
二、了解中国的孝道、孝文化1.走进经典利用好教材所给的经典章句,同时补充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让学生做到学习经员与修身为本相结合,了解道酸主题,并在心中有所触动,且能反馈于行动之中,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1)反复诵读,以小组为单位,疏通大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2)“记忆之星”评比,看看谁记得快而准。
(3)就所读所悟补充自己的储备,并可以由此引发更深层的探讨。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由老师补充,解决问题。
(5) 教师给出几组体现生活现象的主题图片或文段, 学生来总结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2.拓展延伸(1 ) 学生活动: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所见所闻等,谈谈孝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最美孝心少年”的评比等。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探讨:①你如何评价“二十四孝”的传说故事?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孝, 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孝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辨别伪孝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②独生子女如何理解“悌”的含义?3.小结教师补充齐鲁孝文化资源: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补充, 既可以是讲故事、播放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材料的方式等。
教师总结: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已传承了几千年,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词汇量,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各个领域的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七、教学方法:1. 实例展示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实际运用。
2.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与融合。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四课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2.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融合。
3. 第六课时: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和课题研究: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应用和传承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十、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拓展知识。
七年级传统文化_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讲授新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1)教师从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吗?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讲授新课1.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1)教师从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
2.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提出一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成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
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
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
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
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
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传统文化教案模板语文初中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能够列举出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搜集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2.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如习俗、故事、诗词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展示的是什么?你们知道这些节日叫什么名字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二、新课讲授1. 教师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故事,如吃汤圆、赏月、赛龙舟等。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教师讲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春节的团圆、端午节的驱邪等。
三、活动体验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准备相关道具和服装。
3. 各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摩并评价。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过一次传统节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日新其德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两则2、积累部分日新其德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1课(板书课题):日新其德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一)博学多闻:《大学》两则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什么?b.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C.这个道理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三)乐学深思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以日记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陋习和性格上的缺陷,(2)公开自己的日记,让亲友监督自己的言行,加以批评和鼓励。
(3)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善变明理座右铭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找一找你所熟知的古诗、家训、语录等,为自己设计一则座右铭。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两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2课综合实践教学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君子淑女”的意义2、积累部分写自律自新的名言、古诗词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2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解字:亲,亲人,血缘最接近的人统称。
源于周笔畅对笔亲的称呼,也用于笔亲之间互相称呼,后来80后和90后们用来对“亲爱的”的简称,之后广泛被淘宝卖家引用,后发展为淘宝体广为使用。
可以理解为“亲爱的”“亲爱的顾客”之类。
新 (1) (形声。
从斤,从木,辛声。
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
指用斧子砍伐木材。
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
“新”是“薪”的本字)。
(2) 砍伐树木 [fell (trees)]。
新,取木也。
——《说文》(3) 更新,使之新 [renew;make new]。
(4) 又如:新民(使民更新);新美(刷新使之美好);新醮(改嫁);新梢(新长出的树梢)。
薪 1.柴火:~苏(打柴割草)。
~尽火传(chuán )(柴火烧完,又引燃了后一根柴,火永远不灭。
原指人形骸有尽而精神未死,后亦用以喻思想学问、技艺代代相传)。
莘,多音字。
一可作“shen”,二可作“xin”。
出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国语》、《左传》、《庄子》等历史文学著作。
莘,先秦古国名,夏禹之有莘氏。
现位于陕西省合阳县洽川乡(原称:东王乡)。
是远古三皇五帝中帝喾的埋葬之地(现有墓地遗址;也是前秦贤士伊尹埋葬之地(文革中毁);还是《诗经》开篇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黄河大峡谷中河西之滩地,就是描述“窈窕淑女”太姒和周文王的爱情故事,古莘国是古代关中文华丰盛之地,有“好女不嫁十里之说”。
(二)力学笃行: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实践:a.向家人、老师或同学承认一个你曾经说过的谎言。
b.结合生活,编一出情景剧,和同学一起演。
(三)实践篇:以“日日新”为主题,记录每天的收获、进步,并想一想今天还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
四、练习与作业1、记录每天的收获、进步,并想一想今天还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3课格物致知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一则《中庸》一则2、积累部分写格物致知的名言、古诗词一、导入新课点题:学习第四单元修身正己第13课(板书课题):格物致知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中庸》简介:(二)博学多闻:《大学》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朱熹的“格物致知”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穷其理”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格物只是就一物上穷尽一物之理, 致知便只是穷得物理尽后我之知识亦无不尽处, 若推此知识而致之也。
(三)乐学深思《中庸》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1)古人提出的学习步骤第一步是什么?(博学,也就是广泛的学习、研究事物的道理。
) 2)为什么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活动要从观察万物、钻研学习、获得知识开始呢?(四)善变明理《二程遗书》《二程遗书》又称为《河南程氏遗书》,共二十五卷。
该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其中言论居多。
本书是天地人丛书中的一册,收入了宋代程颢与程颐撰写哲学著作数篇。
书前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勾勒出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等。
以期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一代宗师的学术个性。
通读本书,可使读者对宋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1、学生阅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2.分享:通过日积月累豁然贯通,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的经历。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一则《中庸》一则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4课正心诚意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一则2、积累部分正心诚意的名言、古诗词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4课(板书课题):正心诚意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三)博学多闻:《大学》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开观点也。
阳明儒学功底深厚,有能力及胆识出入佛老,不仅辨析名相而且身体力行,最后神清气爽也。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结合上面内容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正心?(从内心出发点开始端正。
)(五)乐学深思祁黄羊举贤不避亲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孔子为什么称赞祁黄羊大公无私呢?(推荐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大公无私。
)(六)善变明理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讨论:这些学生的所作所为“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为什么还被钱理群教授批评呢?(因为他们只注重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将自己套在“名利缰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
)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一则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5课修身养性教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大学》一则2、积累部分修身养性的名言、古诗词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5课(板书课题):修身养性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四)博学多闻: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二)细察勤问:《敕后主辞》《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思考:“修身”与“正心”有什么关系?修身先正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七)乐学深思《德育古鉴》是2011年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洁珵。
本书由清代史玉涵先生所辑,系中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
本书经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校订后,成为中心师生必修之德育教材。
书中以翔实的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引导世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常读此书,可以起到近报自己、远利子孙的效果,实为今人修身立命之必读、传授子孙之必备。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2、文意理解3.讨论:如果长期坚持“日行一善”,会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助人助己)(八)善变明理《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怎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四、练习与作业1、背诵《大学》一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第16课综合实践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习录》的“功夫”心法2、积累部分写修身正己的名言、古诗词一、导入新课点题:第16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一)自学教材内容,标注学习疑问(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
教师根据情况班内交流解决三、教师引导点拔(一)解字1.正,zhèng或zhēng从一从止。
守一而止。
古文正从一、足。
足者亦止也。
守一以止也。
中国汉字,多音字,读作zhèng或者zhēng,表不同的意思,常用读音为zhèng,意思是不偏斜,匀称适当,平正;无邪恶,无私心杂念,坚守正道,正确发展,主持正义,终止罪恶;上一下止念正,表示上级或长辈守一不犯错,下级或晚辈才能停止。
同时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很多中国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都还保持着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2.整有秩序,不乱:~齐。
~洁。
~然有序。
治理:~治。
~改。
~编。
~饬(a.使有条理,整顿;b.整齐,有条理)。
~装待发。
修理,修饰:~形。
~旧如新。
完全无缺,没有零头:~体。
完~。
使人吃苦头:~人。
搞,弄:咋~的?3.证 (1)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2)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4.怔 (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