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析】中医内科学病案集锦(三)
中内—病例分析
1、赵某某,男,31岁。
外感风寒2天,体温38.6℃~39.2℃,曾服感冒冲剂及注射庆大霉素未效,第3天来诊,仍感畏寒,身热无汗,咳嗽胸闷,脉浮而数,舌苔薄白,乃停用庆大霉素,求治于中医药。
2、刘××,女性,52岁,于1999年9月13日来诊。
主诉咳嗽一个月。
患者一个月前因外感出现咳嗽,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曾先后用抗生素、镇咳剂及口服激素治疗,效不显,咳嗽反而加重,来诊时见:咳嗽,咽痒则咳,连声作呛,咳甚则面红、憋气,两胁胀痛,痰少,痰色白质粘不易咯出,伴咽痛、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数。
请写出诊断、辨证分析、立法、方药。
3、沈某,男,29岁,农民。
哮喘旬余,喉中哮鸣为吼声,夜间加剧,不能平卧,亦不得眠,咯痰量少色白而稠,胸闷如窒,略有发热,舌面左边光剥,苔薄白根黄腻,脉象滑数。
4、赵某,男,65岁,咳喘反复发作15年,加重伴下肢浮肿5天。
患者慢性咳喘病史15年,秋冬受寒后易发,平时常服消炎药及氨茶碱控制症状。
5年前出现活动后气短。
5天前因受寒后咳喘加剧,胸闷如塞,咯痰色白量多质稀,易咯出,下肢浮肿,心悸,脘腹胀满,尿少,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苔水滑,舌淡胖,质暗,脉沉细。
胸片印象:符合慢性支气管炎并两下肺感染,肺气肿,肺心病。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性P波,顺钟向转位。
要求写出50字以上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
5、患者张某某,男,46岁。
患者因发热、咳嗽、胸痛二周而入院。
患者于两周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恶寒发热,咽痛,在当地医院治疗,服用感冒清热冲剂、牛黄上清丸治疗,三天后发热不退,且热势增高,体温39℃以上,在当地医院应用青霉素、链霉素肌肉注射,三天后仍高热不退,胸痛,咳嗽咯痰,色黄而粘,大便不通,在当地医院给予头孢唑啉钠、地塞米松治疗,体温有所下降,但停用地塞米松后复又发热,壮热烦躁,口渴引饮,咳吐大量黄脓臭痰,咳嗽连声,气息不均,大便三日未行,遂来我院就诊,查胸片示右中、上肺大片浸润阴影,内有空洞并有液平线存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 病案(一):患者王某,男,43岁。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周前因过食肥甘厚味后出现咳嗽,咳痰量多色白,晨起加重,痰出咳减,自服清热化痰止咳颗粒未缓解,咳嗽,咳痰日渐加重,咳痰粘稠,黄白相兼,粘稠难咯,伴胸闷气喘,气息粗促,胸部胀满而痛,口渴,神疲,纳差,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咳嗽(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主方:清金化痰汤。
药物:黄芩10g山栀10g桔梗10g麦冬10g桑白皮10g贝母10g知母10g栝蒌仁10g橘红10g茯苓10g甘草6g?病案(二):患者初起症见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憹,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右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阳黄(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 药物:茵陈30g 大黄10g 栀子12g 陈皮12g 枳实10g 茯苓15g?病案(三):王某,男,30岁,素体脾胃虚弱,胃脘不适,纳差,四肢欠温,倦怠乏力。
1年前因冒雨后,全身浮肿,发烧,小便不利,经治疗后浮肿基本消退,症情缓解,但晨起仍有眼睑浮肿,乏力身困等症。
10天前,又因受湿,病情加重,现症见:全身浮肿,下肢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诊断:水肿(脾阳虚衰阴水) ?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行水。
? ?诊断依据:患者在浮肿前有脾胃虚弱之症,1年前患过水肿(阳水)又复感湿邪致全身浮肿,下肢肿甚,按之凹陷故诊为水肿属脾阳虚衰的阴水。
患者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又复感湿邪,引动内湿,内外合邪水湿内停,致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故全身浮肿,小便短少;阳气不足,湿浊沉着,故下肢肿甚,按之凹陷;脾虚运化无力,故脘腹胀闷,纳少便溏,脾虚则面色不华;阳不温煦故神倦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是脾阳虚哀,水湿内聚之征。
?主方:实脾饮加味药物:干姜5g/附子5g(先煎)/草果仁1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5g/大腹皮15g/木瓜10g/木香10g/厚朴9g/黄苠30g/姜枣为引?病案(四):患者主因反复水肿20年来诊,现症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
中医内科医案记录
中医内科医案记录【病案一】患者,女,50岁,主诉:咳嗽、胸闷、气促已10天。
患者体型肥胖,面色晦暗,舌苔黄腻。
中医诊断:痰湿阻肺。
治疗方案:清热化痰、祛湿通气。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服药3剂后,咳嗽显著减轻,胸闷、气促明显改善。
【病案二】患者,男,60岁,主诉:乏力、胸闷、心悸已2个月。
患者平素脾虚,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
治疗方案:补益心脾、调和气血。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服药10剂后,乏力明显减轻,胸闷、心悸症状消失。
【病案三】患者,女,40岁,主诉:头晕、心悸、失眠已1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肝气郁结。
治疗方案:养心脾、疏肝解郁。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服药7剂后,头晕、心悸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提高。
【病案四】患者,男,55岁,主诉:腹痛、腹胀、便秘已半年。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脾胃湿热、脾胃气滞。
治疗方案:清热化湿、理气健脾。
方药:二妙丸加减。
服药5剂后,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排便顺畅。
【病案五】患者,女,45岁,主诉:胸闷、心悸、口干已1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火亢盛。
治疗方案:清热降火、养阴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丸加减。
服药7剂后,胸闷、心悸明显减轻,口干症状改善。
【病案六】患者,男,35岁,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已3天。
患者平素饮食辛辣,舌质淡红,苔黄腻。
中医诊断:湿热泛滥、膀胱湿热。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方药:五苓散加减。
服药3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减轻。
【病案七】患者,女,50岁,主诉:乏力、气短、心悸已2个月。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补益心脾、调和气血。
方药:四逆散加减。
服药10剂后,乏力明显减轻,气短、心悸症状改善。
【病案八】患者,男,60岁,主诉: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已1个月。
患者平素肝肾不足,舌质淡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肝肾阳虚、气血不足。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病案一:头痛主诉:患者,男性,30岁,头痛已有一周,疼痛部位集中在双侧太阳穴附近,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并且光线过敏。
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病史:此前无头痛疾病史,健康良好。
最近工作压力较大,日常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差。
家族中无头痛病史。
舌诊:舌体稍红,苔黄腻。
脉诊:脉浮数。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上述症状和舌脉状况,可以初步判断此病为痰火上扰。
痰火上扰是指由于体内湿热郁于脾胃,脾胃不健,痰浊内生,或由于外邪侵袭,郁结气滞,引发头痛等症状。
此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多为双侧太阳穴附近,呈搏动性,伴有恶心、呕吐,并且光线过敏。
舌体稍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治疗方案:针对病案一的症状和辨证,可以采用以下中医治疗方案:1. 清热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组成:天麻、赤芍、川芎、羌活、佛手、黄芪、薄荷等。
2. 调理脾胃,健脾化痰。
方药组成:白术、茯苓、半夏、山药、陈皮等。
3. 调理作息,改善生活习惯。
针对患者的工作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建议患者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适当调整工作压力。
预后评估: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中医治疗方案,通常可以在2-4周内缓解头痛症状,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病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因此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理。
结论: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根据病案分析,确定痰火上扰为头痛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药对于头痛等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减少复发风险。
但是需要患者自身的配合和长期的调理,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
病名:喘证(上实下虚证)病机:痰浊壅肺,肾虚于下治法:化痰降逆,温肾纳气方剂:苏子降气汤病名:淋证(热淋)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剂:八正散病名: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病机:肝肾阴虚,风阳夹痰,上扰清空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病名:癃闭(瘀血阻塞证)病机:瘀血阻塞尿道,水道不通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主方:代抵挡丸加减病名:胃痛(脾胃虚寒证)病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剂:黄芪健中汤病名:水肿(脾阳虚衰证)病机: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方剂:实脾饮病名:郁证(阴虚火旺证)病机:肝阴不足,虚火内生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主方:滋水清肝饮病名:咳血(阴虚肺热证)病机: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主方:百合固金汤病名:失眠(心脾两虚证)病机: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剂:归脾汤病名:喘证(表寒肺热证)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治法:解表清热,化痰平喘方剂:麻杏石甘汤病名:水肿(阳水)湿热壅盛病机:湿热内盛,气滞水停治法:分利湿热方剂:疏凿饮子病名:噎膈(津亏热结证)病机:胃津亏耗,食道失润治法:滋养津液方剂:五汁安中饮病名:咳嗽(肺阴亏耗)病机:肺阴亏虚,虚火内灼,肺失润降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剂:沙参麦冬汤病名:心悸(心血不足)病机: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足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剂:归脾汤病名:呃逆(肝气郁结)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方剂:五磨饮子病名:胁痛(肝气郁滞)病机: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治法:疏肝理气止痛方剂:柴胡疏肝散病名:痹证(风寒湿痹(痛痹))病机:寒邪兼夹风湿,闭阻经脉气滞血瘀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剂:乌头汤病名:肺痈(成痈期)病机:痰浊瘀热,郁蒸成痈治法:清肺化痰除痈方剂:千金苇茎汤病名:臌胀(肝脾血瘀,正气所伤)病机: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水湿内停,久病体虚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兼顾正气方剂:调营饮加减病名:胸痹(寒凝心脉证)病机:胸阳不振,阴寒凝滞,气血痹阻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病名:胸痹(心血瘀阻)病机:瘀血内停,心脉不顺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病名:不寐(肝郁化火)病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病名:黄疸(阳黄,热重于湿)病机:湿热蕴结,胆汁外溢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泄下方剂:茵陈蒿汤病名:血证,咳血(肝火犯肺证)病机:肝火上逆,肺络受损治法:清热泻火方剂:泻白散和黛蛤散病名:哮证(冷哮证)病机:寒邪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降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方剂: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病名:喘证(痰浊阻肺证)病机:痰浊壅肺,肺失肃降治法:去痰降逆,宣肺平喘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病名:泄泻(脾胃虚弱)病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清浊不分治法:健脾益胃,止泻方剂:参苓白术散病名:臌胀(寒湿困脾)病机:脾阳不振,寒湿内停,水蓄不行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化水方剂:实脾饮病名:胁痛(肝胆湿热证)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治法:清热利湿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医药文档交流 2。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病案摘要:患者张,男性,55岁,主诉腹痛、腹胀、便溏3个月。
近三个月来,患者频繁出现腹痛、腹胀,伴有便溏。
腹痛时有时无,程度轻重不一,部位不固定。
患者平时三餐规律,没有过度疲劳,注意饮食卫生。
家族史无相关疾病。
患者体格检查:T36.5℃,P78次/分,R18次/分,BP105/70mmHg。
腹部软,有轻度压痛,无肿块,肠鸣音正常。
大便检查:大便次数多,色黄,粘稠无形,未见明显血便。
BMI指数30。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和大便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定患者为脾虚湿盛型肠胃功能紊乱。
具体分析如下:1.腹痛、腹胀、便溏:腹痛、腹胀与便溏是湿盛的主要症状表现,表明湿浊郁滞在脾胃经络中阻滞了气血的运行和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2.压痛:腹部轻度压痛是脾胃失调的常见体征,与湿邪郁滞、气滞血瘀有关。
3.大便次数多、色黄、粘稠无形:湿邪蕴结肠腑,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肠道湿滞,大便次数多,食物未能充分消化吸收,大便粘滞不爽,颜色偏黄。
4.BMI指数30:患者体重超重,肥胖状况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负担,加剧脾胃气血运行的不畅。
综上所述,患者为脾虚湿盛型肠胃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脾虚湿盛病理机制,应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调理脾胃:选择益气健脾、温中化湿的中药组方,如六君子汤加减,以益气健脾、温中行气、化湿导滞,并调整脾胃功能。
2.祛湿化滞:选择清热利湿的中药组方,如苦参汤加减,以清热燥湿、利水通便,排除体内湿邪。
3.调整饮食习惯:忌食生冷寒凉、油腻重味的食物,适当增加粗纤维食物,维持脾胃功能正常。
4.锻炼身体: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促进气血运行。
5.控制体重:制定合理的减重计划,通过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当运动,降低体重,减轻对脾胃的负担。
疗效评估:经过中医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腹痛、腹胀症状减轻,大便恢复正常,便次逐渐减少,变形变稠。
总结:通过上述病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内科学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内科病案分析+答案
中医内科病案分析+答案1.病史:患者自诉1年来每因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夜尿多,头晕,乏力,畏寒,面色苍白,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时有好转,但病情反复出现,半月来下肢浮肿复发,尿量少,腰酸乏力,畏寒肢冷,进食少,腹部胀满,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细。
诊断:水肿(肾阳衰微证)分析:平素劳累过度,肾气亏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水泛肌肤,发为水肿。
膀胱开合失常,出现尿少,肾气虚则出现腰酸乏力,阳气不足,不能温达四肢,则出现畏寒肢冷,脾气虚,运化失职,则出现进食少、腹部胀满,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故见面色苍白、头晕。
舌质淡胖,苔白,脉细为气虚水停之象。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2.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上午9时在活动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出现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身热汗出,躁扰不宁,体温38.5℃,血压180/110mmHg,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诊断:中风—痰火淤闭证分析:肝阳暴张,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神明不用,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痰火内闭,故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
风阳痰火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肝风窜犯络道,则肢体拘急。
身热汗出,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阳痰火内盛之征。
治法:熄风清热,豁痰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羚羊角汤加减3.病史:患者有11年胃病史,每年秋冬季多有发作。
近2年来曾3次吐血和便黑,曾在市某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诊为“胃溃疡”。
就诊前一天饮酒较多,而后胃痛逐渐加重,自服法莫替丁疼痛稍缓解,次日晨觉胸闷,恶心,随即吐出咖啡样液体约150mL,内中夹有食物残渣。
家人即刻送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
现在症:脘腹胀满痞闷,口臭,大便色黑成形。
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病案分析
胃镜: 慢性浅表性胃炎,HP(-) 。
中医病案分析
15/20
要求: 中医诊疗: 辩证分型: 治 法: 方 药:
中医病案分析
16/20
中医诊疗: 胃 痛 辩证分型: 肝气犯胃 治 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 药: 柴胡疏肝散(柴胡、 陈皮、
20/20
川芎、 香附、 枳壳、 芍 药、 炙甘草 )
中医病案分析
17/20
病案三
沈××,男,23岁,职员 。
主诉: 目黄、身黄、尿黄三天。
患者一周前无显著诱因下出现发烧, 自认为感冒,服感冒药和消炎药后热渐退, 三天前出现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小便 短少黄赤。伴恶心呕吐,口干苦,腹胀, 纳呆,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数。查见: 巩膜黄染,全身皮肤黄染, 肝肋下3cm,质软,轻压痛,未见其它阳 性体征。
中医病案分析
6/20
• 中医诊疗: 喘证
• 中医证型: 痰浊阻肺
• 辩证分析: 痰浊壅肺,气机不畅,宣降失常, 肺气上逆,故喘咳多痰胸闷。痰湿蕴中,脾 胃不和,健运失司,故恶心纳呆,脘腹胀闷, 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蕴之 征。
中医病案分析
7/20
• 费某,男性,35岁,司机。 • 主诉: 咳嗽咳痰7天。 • 患者7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白稀
粘液痰,咳吐不利,胸中憋闷,恶心纳呆,口粘不 渴。症状多在冬季加重,翌年气候转暖时逐步减轻。 早期活动后如登楼或快步行走时感气急,发展到当 前走平路时亦感气急。 • 查体: BP: 125/85mmHg,HR: 85次/分,律齐, P: 25次/分。神志清,精神软。胸廓前后径增加, 外观呈桶状,肋间隙饱满。叩诊胸廓回响增加,心 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降。呼吸音和语音 均减弱,呼气延长,有时两肺底可闻及干湿啰音。 余无阳性体征。舌苔白腻,脉滑。 • 辅助检验: 胸片示胸廓饱满,肋骨走行变平,肋间 隙增宽。心电图、腹部B超等均无殊。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病案分析-1.中医内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病案分析-1.中医内科学[问答题]1.病例摘要:张某,男,58岁,已婚,工人。
患者3年来常于秋冬之际出现咳嗽咯痰,伴胸闷不适。
3日前受凉后出现(江南博哥)咳嗽、咯痰,伴低热,自行服用止咳化痰药物,热退。
但患者咳嗽加重,并出现喘息胸闷,不能平卧,前来就诊。
目前患者咳喘胸闷,平卧困难,咯痰量多,色白、质黏,咯吐不利。
脘痞纳呆,时感呕恶,口黏,大便溏。
舌淡,苔白腻厚,脉滑。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胀相鉴别。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主诉: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故诊断为喘证。
脾失健运,积湿成痰,复感外邪,痰浊干肺,肃降失职,故咳喘胸闷、咯痰量多;痰湿中阻,脾胃不和,故脘痞、呕恶、便溏、口黏。
舌淡,苔白腻厚,脉滑亦为痰浊阻肺之象。
辨证为痰浊阻肺。
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喘证与肺胀相鉴别: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痰浊阻肺证中医治法:化痰降逆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问答题]3.病例摘要:刘某,女,52岁,已婚,工人。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少量咯血,经肺部CT及痰检诊断为"肺结核",给予抗痨药物治疗。
患者目前仍时有咳嗽,偶有痰中带血,遂前来就诊。
症见:间断咳嗽,气短声低,痰中偶有带血,面色(白光)白,晚间盗汗,神疲倦怠,纳差,二便可。
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劳相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病案(例)摘要:第三例及其翻译
中医内科病证张某,男,32岁,未婚,农民。
2018年5月2日初诊。
患者1天前因淋雨受凉而出现腹部疼痛,现症:腹部拘急疼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中医疾病诊断:腹痛(3分)中医证候诊断:寒邪内阻证(3分)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腹部疼痛”为主症,故辨病为腹痛(1分);根据其“腹部拘急疼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可辨证为寒邪内阻证(1分)。
其是由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所致(2分)。
中医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3分)方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3分)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4分)紫苏15g 陈皮9g高良姜12g干姜10g 乌药9g 香附10g3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翻译:Syndrome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ang, male, 32 years old, unmarried, farmer. First visit on May 2, 2018.One day ago, the patient suffered from abdominal pain due to being caught in the rain and catching cold. The symptoms are: acute abdominal pain, severe pain in cold, mild mouth without thirst, cold limbs, long urine, loose stool, pale tongue, white and greasy fur and tight pulse.According to the above summary, complete the written analysis on the answer sheet. Diagnosis of TCM diseases: abdominal pain (3 points)TCM syndrome diagnosis: cold pathogen with internal resistance (3 point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asis of TCM (including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alysis): the patien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abdominal pain", so the disease is identified as abdominal pain (1 point); According to its "abdominal pain, severe pain in cold, decreased warm pain, pale mouth but not thirsty, cold limbs, long urine, thin stool, pale tongue, greasy white fur and tight pulse", it can be differentiated as cold pathogen internal resistance syndrome (1 point). It is caused by stagnationof cold pathogen, stagnation of middle yang and obstruction of veins (2 points).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dispelling cold and warming interior, regulating qi and relieving pain (3 points)Prescription: Liangfu Pill plus Zhengqi Tianxiang Powder (3 points) Composition, dosage and decoction method: (4 points)Perilla 15g Chenpi 9gAlpinia officinarum 12g dried ginger 10g linderae 9g Cyperus tuber 10g3 doses, decocted in water. One dose a day, divided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中内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28岁,发热3天,目黄1天。
于3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恶寒,自己服用“感冒药”症状无好转。
现症见发热,头痛口干,胸闷,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而黄,大便2天未解。
检查:体温38℃,两目白睛发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答题要求:诊断(疾病、证候)、治法、主方、处方。
黄疸阳黄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茵陈蒿18g、山栀子9g、大黄6g (虎杖、板蓝根、败酱草、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等)患者男性,32岁,反复心悸1年余。
于1年多前“感冒”后出现心悸,至今未愈。
现症心悸气短,劳累则加重。
伴神疲乏力,纳呆便溏,健忘。
面色无华,唇色淡暗,舌质淡暗,舌苔白,脉结代而弱。
答题要求:诊断(疾病、证候)、治法、主方、处方心悸心脾两虚病机:思虑过度可劳伤心脾,心血虚,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无华,脾气虚则气短,劳累加重,神疲乏力,纳呆便溏,气虚不行则唇色淡暗,舌质淡暗,脉结代而弱主方:归脾汤加减处方:当归10g 龙眼肉10g 黄芪10g 人参10g 白术10g甘草5g 茯神15g 远志10g 枣仁10g 木香后下10g 丹参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患者男性,68岁,2000年1月15日就诊。
反复气喘近20年,加重2个月。
病人患慢性支气管炎近20年,于3年前被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近2月来于气喘加重。
现症见气息短促,咳而痰稀薄,动则尤甚,足跗轻度水肿。
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而数。
答题要求:诊断(疾病、证候)、治法、主方、处方。
答:喘证:虚喘,肾气虚病机: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见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动则尤甚,气不得续。
肾阳虚,气不化水,则跗肿,气不运行则舌质淡暗,肾阳不足导致脾阳不足,脾不运化则舌苔白腻,肾阳虚及阴虚则阴阳两虚则脉沉细无力而数。
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肉桂3g 附子5g(先煎)山茱萸10g 熟地10g 山药10g泽泻10g 丹皮10g 茯苓10g 人参10g 另煎蛤蚧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女性,45岁,关节疼痛3年余。
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
中医内科学病例分析2.某男,60岁,为干部。
他有10年前因受凉后咳嗽的病史。
此后,每次因起居不慎而复发,或者迁延不愈。
他感到喉咙痒,咳嗽不畅,尤其在秋冬季节更为严重,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近两年来,他的咳嗽更为频繁,咳嗽声重且吐痰量多,痰白粘稠,感到胸闷气粗,饮食减少,形体日渐消瘦,体力日渐减退,大便溏泄。
他的舌苔白腻,脉濡滑。
请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候诊断与分析(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疾病诊断:咳嗽(痰湿蕴肺型)。
证候诊断与分析:由于外感后调摄不周,导致肺卫受损,卫外功能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反复咳嗽。
子盗母气,脾气亏虚,运化失司,痰浊内生,上壅于肺,肺气不利,故见咳声重,痰多色白质粘,胸闷气粗。
脾不升清,则大便溏泄。
气血生化乏源,故饮食减少,形体日渐消瘦,体力日渐减退。
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蕴之征。
治法:健脾燥湿,止咳化痰。
代表方名: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物与用量:半夏7g,茯苓12g,陈皮6g,甘草3g,苏子10g,白芥子7g,莱菔子10g,苍术10g,厚朴10g,党参15g,白术10g。
煎服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2.患者为男性,36岁,建筑工人。
他有双膝关节反复疼痛6年的病史。
今年3月份天气突然转冷,关节疼痛加剧,痛处固定,局部较冷,热敷后疼痛稍减,关节屈伸不利。
他的舌质淡红而润,苔薄白,脉弦紧。
请写出疾病诊断(1分)、证机概要(1分)、治法(1分)、代表方名(1分)、药物与用量、煎服法(1分)。
疾病诊断:痹证(痛痹)。
证机概要:由于职业原因,工作辛劳又长期触风冒雨,风寒湿邪易乘虚侵袭,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发为关节疼痛。
复感风寒之邪,寒性凝滞收引,脉络拙急,故疼痛加剧,痛处固定,局部较冷,热敷后疼痛稍减,关节屈伸不利。
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侵袭之征。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名:乌头汤加减。
药物与用量:制川乌8g(先煎),麻黄8g,白芍15g,黄芪15g,牛膝15g,羌活10g,川芎10g,生姜10g,甘草6g。
【病案分析】之胸痹许某,男,21岁。主诉...
【病案分析】之胸痹许某,男,21岁。
主诉...
【病案分析】之胸痹
许某,男,21岁。
主诉:
半年来心慌较甚,心率130次/分,并心前区闷痛。
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
曾服中、西药,收效甚微(中药系养心安神之剂)。
诊查:舌暗,脉数。
辨证:此系心脉瘀阻所致。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味。
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生龙骨、生牡蛎。
一个星期,心率减至80次/分,心前区闷痛亦大减,仍以上方续服巩固。
【分析】王清任论血府逐瘀汤曰:“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本证正符合王氏所言,且又有血瘀之象,故以血府逐瘀汤治之,取得良好之效。
加生龙骨、生牡蛎以潜镇心神之浮动,有相得益彰之妙。
#头条健康##国医高手##超能健康团#。
(完整word版)中医病案分析
病例剖析题八纲辨证1.张××,男, 34 岁,职员。
04 年 11 月 2 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久治不愈。
入秋来咳势加剧,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
每天午后开始,自觉热从骨髓蒸腾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遗精,语言沙哑,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⑴做出八纲辨证的结论;⑵症状剖析;2.王某,女, 38 岁。
患肺结核 2 年,近 2 月来常常咳血,咳嗽、潮热骨蒸、盗汗音哑、形体羸瘦、喘气气短、形寒恶风自汗,食少便溏,面浮肢肿,舌光淡红裂纹少津,脉沉微细。
本病应诊疗为什么证?并作证候剖析。
3.张某,女, 29 岁。
患者二个月来常常发热,热势或高或低,颠簸于 37.3 ~ 38℃之间,午后发生,并于劳苦后加重,疲备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纳差便溏,本次发热已连续 3 天。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弱。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频频发热2 个月,本次复发 3 天。
4.赵某,男, 48 岁。
患者五年前患肝炎,虽经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纳差,胁痛。
三个月来,腹部胀大,腹围 90 厘米(原 81 厘米),脘腹撑急,如囊裹水,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胁痛、纳差5 年,腹部胀大 3 月。
5.林某,男, 56 岁。
患者一年前忽然昏仆,昏迷不醒,经急救,神志清醒后现左半身上下肢运动不便。
嗣后大便秘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备,难过难耐,面无人色,神被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
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疗,并进行病机剖析。
主诉:左边半身不遂,大便秘结一年。
6.安某,男, 34 岁。
多日来见食品心中平常欲吐,进食少量即行吐出,吐势较猛,不可以参加劳动。
嗳气,胃脘不舒,胸闷胁痛,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寝。
中医内科学中的典型病例分析与诊断
中医内科学中的典型病例分析与诊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与治疗人体内部的疾病。
中医内科学不仅注重对症治疗,而且强调整体调节,通过观察典型病例的分析与诊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特点和方法。
典型病例一:慢性胃炎患者,女性,56岁。
主诉胃部不适、胃痛,胃窦部分刺痛加重。
舌象红、苔薄白,脉象弦。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引起的慢性胃炎。
分析与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我们可以分析问题所在。
女性患者常见的胃部不适与胃痛,可能与肝胃不和有关。
脾胃气滞,导致气滞血瘀,引起胃窦部分刺痛加重。
舌象红、苔薄白,脉象弦,进一步验证了诊断。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内科学的原理,治疗这种慢性胃炎病例的方法应着重于调节肝胃功能、活血化瘀。
采用中药复方逍遥散配合针灸疗法,以缓解胃部不适和胃痛症状,改善肝胃功能失调,促进气血运行。
典型病例二:冠心病患者,男性,62岁。
主诉胸闷、心悸,疼痛在前胸部向左臂放射。
舌象紫暗、血瘀瘀斑,脉象细数。
中医诊断:心肝郁结、气血不畅引起的冠心病。
分析与诊断:冠心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的疾病。
该患者的胸闷、心悸、疼痛在前胸部向左臂放射的症状与冠心病典型症状相符。
舌象紫暗、血瘀瘀斑,脉象细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诊断。
治疗方法:治疗冠心病的关键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根据典型病例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中药复方丹参酮片配合针灸疗法,改善心肝郁结的情况,促进气血畅通,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典型病例三:肾阳虚患者,男性,45岁。
主诉腰膝酸软,浑身冷,小便频繁,尿量多,夜尿增多。
舌象淡红、苔薄白,脉象沉迟。
中医诊断:肾阳虚导致的肾虚症候群。
分析与诊断:肾阳虚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病症,表现为腰膝酸软、浑身冷以及小便频繁、尿量多、夜尿增多等症状。
舌象淡红、苔薄白,脉象沉迟,进一步证实了诊断。
治疗方法:治疗肾阳虚的关键是温阳补肾、固摄尿液。
中药复方金匮肾气丸配合针灸疗法,可以有效补充肾阳,改善相关症状,增强肾脏功能。
中医内科病案分析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病案分析题及答案
一、病例背景
患者,男,43岁。
主因腹部不适半年,伴晨起腹胀,喜暖喜压。
平素体形肥胖,面色肥胖,面色红润,口红微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弦。
二、病史
患者半年前发现腹部隐痛,随后疼痛逐渐加重,伴有腹胀,排便次数减少,并
且排便质硬。
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便秘。
以中药治疗后,便秘稍减。
但腹部不适仍然持续存在。
三、体格检查
患者神志清楚,面容红润,眼眶黑晕,形体较肥胖,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
且略弦。
四、诊断分析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为痰湿阻滞型便秘。
其中,腹部隐痛、腹胀、喜暖喜压等症状表明脾胃失调,气机郁滞;面色肥胖、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弦等症状显示湿热内蕴。
综合各项症状,诊断为中医痰湿阻滞型便秘。
五、治疗方案及说明
1.调理脾胃功能
–方药
•保和丸
–生地、石斛、玄参、茯苓、泽泻、山药
2.祛湿化痰
–方药
•苍术、陈皮、泽泻、厚朴、炒苦杏仁、佛手
3.调理气机
–方药
•柴胡、青皮、枳实、郁金、生甘草、川楝子
六、疗效评估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患者腹部不适明显改善,腹胀减轻,排便次数增多,且不再伴有腹痛。
面色逐渐恢复正常,舌苔明显减少,舌质略有改善。
脉数略弦。
综合各项指标,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
建议继续巩固治疗,避免食用易滋腻、生冷之品,以免导致气机不畅。
中医内科学病案分析
欢迎阅读
中医七年制中医内科学作业
病案:答题要求:诊断(病、型)、症状分析、治法、主方、处方
1、某女,65岁,教师,初诊:2005年12月20日。
患者慢性咳嗽已12年余,近1周加剧。
1周前夜行不慎触冒风寒,而致旧病又起。
证见咳嗽频剧,气急作喘,甚至不能平卧,喉中痰鸣,痰量多,日约50-60ml ,质稀有泡沫,胸部膨满,微有恶寒发热,两下肢略见水肿,苔白腻较润,诊断:处方:葶苈子(包)叁贴
2、陈某,女,37岁。
2009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右胁肋疼痛6个月,加重1个月。
病史:半年前受刺激后常觉两侧胁胀不适,时有疼痛,连及脘腹,嗳气后稍减,未服药治疗,病情逐渐加重。
3月前胁痛加重,更见不思饮食,时有恶心呕吐,经服中药治疗后症状减轻,因有事外出使服药中断。
1月前胁痛又作,且逐渐加剧,再用原方药服用后疼痛未能减轻,特来诊治。
欢迎阅读
现右胁疼痛较甚,晚上加剧,不喜揉按,左侧头痛,眼睛发胀,月经提前,血色紫黑,有小块,食少,大便秘结,小便黄。
检查:痛苦焦虑面容,舌质红赤,边有瘀点,脉象细弦。
诊断:
病名:胁痛
证名:肝气郁结
不喜6g 桃仁6g 红花。
中医病案分析
中医病案分析例1.潘晓春,女,30 岁.已婚。
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
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脾气虚证.方药:四君子汤。
人参18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
例2 .任苏平,女,60 岁.工人。
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
八年来主诉: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
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
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中医诊断:中气下陷证.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升麻10g、柴胡12g、当归12g、陈皮6g、肉桂6g、泽泻8g、甘草6g。
例3 .王海生,男,47 岁,农民.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
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
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中医诊断:脾虚寒证.方药:参苓白术散。
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2g、山药15g、扁豆12g、陈皮6g、砂仁6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黄芪15g、神曲10g、炙甘草6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分析】中医内科学病案集锦(三)
【病案一】病史:剧烈运动之后汗出当风,次日出现鼻咽痒,轻微流清涕,未治疗,3天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口干,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质红,苔簿黄,脉浮数。
诊断:感冒(风热证)
分析:感受风寒,郁而化热,邪热犯于肺卫,卫表失和,则发热,汗出,微恶风寒;风热上受,肺失宣肃则鼻塞浊涕,咳嗽痰稠,咽喉疼痛;热伤津液,故口干;舌质红,苔簿黄,脉浮数为风热袭表之象。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病案二】病史:五年前冬受寒后发病,以后每遇天冷则反复发作,三天前淋雨后出现呼吸急促,胸满憋闷,喉中漉漉如水鸡声,轻咳,咯痰色白粘而不爽,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诊断:哮病(发作期-寒哮)
分析:寒痰留伏于肺,为外邪所触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故呼吸急促,胸满憋闷,喉中漉漉如水鸡声;痰气相击,肺气不利,故轻咳;寒为阴邪,故咯痰色白粘而不爽,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感风寒而内有痰湿之象。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病案三】病史:5天前因衣着过少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之症。
痰吐清稀色白,无汗身痛。
自以为感冒而服用葱姜水等,微汗出,头痛消失,但余症无明显好转。
前一日起,病情发生变化。
现症:喘逆上气,胸部胀痛,咳而不爽,痰吐稠粘,息粗鼻煽,形寒,身热,烦闷,无汗,口渴。
舌质红,苔薄白且根部微黄、脉浮数。
诊断:喘证(实喘--表寒里热)
分析:本证由于外感风寒而得。
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因而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热灼津液为痰,故咳而不爽,痰吐粘稠;热为寒郁,因而有发热仍形寒,烦闷,无汗,
身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为表证未除,又见里热之象。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病案四】病史:尿频尿急尿痛2天。
自诉2天前因朋友相聚,相继喝酒后,出现小便频数,日解20多次,尿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伴有恶寒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平素嗜食煎炒辛辣之品。
诊断:淋证(热淋)
分析:因患者嗜食煎炒辛辣之品,加之饮酒之后,酿生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小便频数,尿道灼热刺痛, 少腹拘急胀痛;湿热之邪于卫阳相搏,则恶寒发热;灼伤津液,则口干口苦, 大便秘结, 尿色黄赤;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病案五】病史:胃脘疼痛反复发作10 年,近2 天因饮食生冷后胃脘疼痛加剧,疼痛隐隐,进食后缓解,喜抚按和温熨,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胃痛(脾胃虚寒)
分析:胃病日久,累及脾阳,故胃痛隐隐,遇寒加重,得温或进食后缓解,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为脾胃虚寒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