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非连续文本(说明文)(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非连续文本(说明文)
(含答案)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第十部分非连续文本(说明文)
一、阅读《北京的四合院》,回答问题。

①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精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②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置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数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或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③北京的四合院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建筑布局。

这种建立在家庭联系与私人交往上面的传统布局,已经历了数代人,产生了一种凝聚力量与和谐气氛,使人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为社会内的行为和个人的抱负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宝贵因素。

④人们已经发现,居住在高层建筑,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了;原来传统格局形成的凝聚力与和谐气氛消失了;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了,精神上的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没有了。

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封闭式的孤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老人和儿童,常年“高”居简出,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儿童的智力发展都受到影响。

⑤国内外的事实说明:人们不仅以拥有良好物质条件的住宅为满足,还强烈而习惯地要求拥有符合人性心理,能与周围的人彼此联系、共同生活的居住环境。

如果人造环境不符合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在缺房的情况下暂时会感到满足,一旦住房较多,人们的要求也就改变。

高层建筑的这种社会功能缺陷,已引起许多建筑师和有识之士的关注。

国外一些建筑师设计了类似我国四合院式的建筑,如菲律宾为一般城市居民设计的低层高密度“四户一院”住宅群,丹麦哥本哈根的“仿四合院”式住宅群,都是力求满足人们心理要求的居住环境。

⑥北京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少,开发建设一些高层建筑无可厚非。

但是,如何使现代化高层建筑保持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尊重和理解人们的居住习惯,在保证每家拥有独立空间的前提下,突出四合院建造的社会功能?如何利用楼间庭院、凉台、天井、走廊以及室内外空间所有可以利用的引伸点,创造出一个生气勃勃,协调而多变的建筑空间,把人们从压抑窄小的室内空间里“解放”出来?这是人们对建筑师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建筑师的义务和责任。

1.第⑤段列举两个国外建筑师设计的四合院式建筑的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答: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说说菊儿胡同楼房式四合院住宅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菊儿胡同的楼房式四合院住宅,保持了老北京四合院“鱼骨式”传统布局,以通道为骨架,向南北发展形成“进院”,向东西扩展形成“跨院”。

小区由一个一个
的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独门独户,廊檐是室内、室外空间的过渡和邻里间交往的地方。

楼栋高2—3层,像四合院一样围合起来,中间是宽敞的庭院。

院中有石桌、石凳和各种植物,白天人们在此休憩、活动,傍晚时分,这里成为邻里间交流的“平台”。

答: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2016年9月27日-2017年3月26日,首都博物馆举办“走进养心殿”特展。

此次来自故宫养心殿的268件套珍贵文物,是几百年来第一次走出紫禁城,“摆驾”首都博物馆。

展览复原了养心殿的主要建筑空间与陈设,并辅以相关方面的介绍和展示。

在首博的“养心殿”内不仅能近距离地观看帝王生活起居的细节,感受皇家氛围,亦能通过此次展览了解发生在养心殿的故事,引发对历史的思索。

【材料一】
养心殿是工字形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寝,中间以穿堂相连。

前朝也叫正殿,分明间、东暖阁、西暖阁三大部分。

明间即是正殿,内设
宝座,雍正皇帝手书的“中正仁和”匾高挂居中。

明间东侧的东暖阁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

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勤政亲贤”、三希堂、长春书屋、梅坞等。

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其西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梅坞在最西端,是皇帝休息的地方。

【材料二】
三希堂是乾隆帝的书房。

“三希堂”匾为乾隆帝御笔。

其得名源于宋儒周敦颐提出士人修身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

又因为此处收藏了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王珣《伯远帖》三件书法稀世珍品,故名“三希堂”。

三希堂内部陈设幽雅、古朴,自乾隆至今仍保持原貌。

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非常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乾隆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除创作大量诗文,还广泛收藏历代名家书画。

这既有裨益于陶冶情性,也是其“稽古右文”(考察总结古代经验,重视弘扬文化教育)的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材料三】
养心殿得名于《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一语,表明清代君主清净心性、涵养性情、勤勉为君的愿望。

清代君主重视对儒家典籍的学习,《孟子》是君王的必修书,里面有很多关于为君的言论。

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出自《孟子·尽心下》。

养心殿中的史迹表明,勤于政务、事必躬亲而又能正确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皇帝,开创了王朝的盛世。

今人对于古人古事所怀抱的好奇与感怀,都能通过文物与展览得到满足与抒发。

建筑不言,其中却历经世事变迁,蕴藏万千故事与心情感怀,供后人凭吊品谈。

3.以下是养心殿平面示意图,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说明标示出图中①②③的名称。

答:
4.【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清代君主重视中
华传统文化?
答: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让徐徐清风能吹进城市,不被高楼大厦组成的“围墙”阻挡在外围,北京市计划构建5条通风廊道,打通相对开阔空旷的区域,形成一套城市通风系统。

改善西北部通风环境的第一条廊道,将从植物园开始,经昆明湖、昆玉河,穿紫竹院公园、动物园,最终抵达玉渊潭和南三环。

改善西部通风环境的第二条廊道,也是从植物园起,经西五环及两侧绿化带一路向南。

改善中心城区通风环境要靠第三条廊道。

这条廊道起自太平郊野公园,经东小口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一路向南,顺着中轴线抵达后海、北海、中南海区域,再蓄力向南至天坛公园,到龙潭公园后仍不停歇,还将顺着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继续向城南输送清风。

东部地区,尤其是酒仙桥到CBD区域的通风环境,要靠第四条廊道来改善。

这条廊道始于清河郊野公园,先后经过朝来森林公园、太阳宫公园、朝阳公园,然后顺着东北五环的绿地一路抵达东南五环,再沿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南下。

东部地区通风环境的改善,还有第五条廊道的支持。

这条廊道主要依托京密高速到东五环及两侧绿化带一线,为东部地区输送新风。

【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位于中纬度西风带,冬季主要刮的是西北风。

2015年入冬时,北京地区的雾霾天气频发,主要原因是,来自西北的冷空气较弱,与来自南部的暖湿空气僵持在城市上空,形成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扩散。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何永坦言:“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根治雾霾问题。

但是可以肯定,通风廊道的形成对改善微气候是有效的,对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辅助作用。


【材料四】
目前,国内明确提出建设通风廊道的城市,大多夏季炎热难当。

譬如武汉、南京,是多年闻名的火炉城市,福州、杭州则也在近几年跻身新版火炉城市行列。

通风廊道的形成将有效缓解这些城市的热岛效应。

例如,武汉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曾被称为一代“炉魁”。

按照规划,通风廊道将长江、汉水这一天然通风道与城区打通,而夏季江水水温明显低于气温,将有效地为城市降温。

5.阅读【材料一】,说说北京市规划的5条通风廊道主要经过哪几类区域?这些区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下列关于北京市5条通风廊道的说法中,内容有误的一项是【】(只填序号)
【甲】第一条廊道一路向南,中途转向西北,有利于改善西北部通风环境。

【乙】第二条通风廊道和第一条一样起自植物园,但送风的线路更为偏西。

【丙】第三条通风廊道并非笔直向南,中途转向东南方向,继续输送清风。

【丁】北京东部地区的环境改善,需要第四和第五条通风廊道的共同支持。

7.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你对城市通风廊道作用的认识。

答: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最早能够称为“纸”的是埃及的纸莎草做的纸。

但是,原始的纸莎草生产技术已经失传,大量纸莎草也早已消失。

纸莎草的制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草从根部割开来压平,将水分挤干,把其中的长纤维摊平,将这些长条放在一起,再上下挤压使其中的纤维黏在一起,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成为了纸——一个纤维的平面。

纸莎草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时间之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

传统上,我们一般认为蔡伦开启了造纸的历程。

这在《后汉书》中有记载。

“纸”之所以是“丝”旁,就是因为最早称之为纸的是纺织品,就是缣、帛①之类,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所以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渔网等植物纤维造纸,在元兴元年(105年)上报皇帝,说明造纸成功,从此,人们都模仿他的方法开始造纸,“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自从有了纸,记录和传播的手段有了质的改变。

以纸为载体的艺术首推书画,当然,书画之中有很多是绢画,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纸为载体的。

还有以纸为载体的制度和文化活动。

比如,有了纸之后,国内的日常行政形成了一种以纸为载体的政权内部汇报的上通下达,兵符之类的就部分为纸所替代了。

发达的科举制度中要用到试卷、参考书,那是教育制度的物质基础。

到了近代,新闻的传播更体现了纸的重要作用。

除了承载信息,其实纸张本身还有很多功能。

其中之一便是吸附,试纸、药纸、卫生纸等都是这一功能体现。

纸有填充、支撑的作用,如包装、绝缘、隔离等功用。

纸还有代用材料的作用,如纺织中的提花板、穿孔卡带(电报的传输)等。

纸还可以成为特殊载体,如光敏、热敏(如传真机)、压敏(如复写纸)、气敏、药敏(如试纸)等。

这些物化过程通过与人的互动、与人的关系衍生出不同的文化。

纸的未来充满可能性。

如纸手机、纸屏幕、纸键盘、纸电池,甚至有人设想可以制造简易的纸电脑,用完可以扔掉。

未来,如果我们用纸材实践了想象力,一切会变得更加有意思。

作为新的吸附材料或新的填充材料,比如某些纸可以保水,可以从中分析出液体来;填充方面,则可以应用到新型的建筑材料、填充材料、保温材料、防辐射材料等。

“绿色纸品”也在开发之中。

到目前为止,纸的生产过程还是污染环境的,绿色环保的生产并不能保证零污染,只是会减少污染。

所以,如何生产纯粹绿色环保的纸张,并且可以广为应用,是未来重要
研究方向。

(葛剑雄文,选自陈燮君主编《纸》,文字有删节)①缣(jiān)帛: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

古人在纸发明以前常在缣帛上书写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