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2)

合集下载

2021间接话语的附加认识效果范文3

2021间接话语的附加认识效果范文3

2021间接话语的附加认识效果范文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体,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社会联系中的个体,人难免与他人交流感情、信息、态度、观点等。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参与交际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准确地把握他人的话语意义,也希望自己的话语被对方所理解并接受。

如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显然不仅仅局限于了解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

语用学认为应该把符号与语境结合起来,通过推理去理解话语的意图,并提供了言语行为和适宜条件,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顺应理论等一系列原则和理论。

其中关联理论是专门从认识的角度着重讨论说话人对话语理解而提出的新理论。

对于我们了解话语,尤其是间接话语的意义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一关联理论与认知效果 关联理论是在对传统语用学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将语用学的重点转到了认识理论上,故又被称为认识语用学。

传统的交际理论都是以一个简单的代码模式为基础,认为交际是说话人把想表达的思想编到言语中,传到受话人那里,再由受话人通过对信息的重新解码来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Sperbe和 Wilson 受到 J. A. Fodor 的认识理论的启发,指出语言交际过程主要是一种认知→推理→互明的过程,编码→解码→互知过程只是起辅助作用。

而交际双方能够达到默契的配合主要是由于人类有一个共同认识心理---关联性。

作为交际的最基本原则,关联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信息与语言使用者的相关,也可以指认识语境与信息的相关,还可以指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的认识效果与原信息的相关等等。

Sperber和Wilson 自己也曾经解释: “相关”是一个模糊词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对说话者而言,他应提供相关的明示,而受话者则具此寻找相当的语境假设,应生相应的认知效果(语境效果/语境含义).人们在交际中取得预期的语境效果应该可以说是成功的交际。

可是在实际交际中,每句话都有若干潜在的解释,什么才是最佳解释呢?关联理论的理解程序可以简单地总结为“沿着最小努力路线建构一个句子的解释,如果这个解释符合预期关联,就停止”.第一能接受的解释就是最为可行的,是话语明示通过显义、隐义和语境的最佳组合而获得的最为相关的解释。

通过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提高听力水平

通过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提高听力水平

通过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提高听力水平1 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是美国语言学家John Searle 在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外行为,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就精确表达了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

换句话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真实意图[1]。

例如:(1) 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2) He is coming. 这两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只按照字面意义和句子形式去理解说话人“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或陈述一个事实,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说话人的不同意图,这两个句子的所表达的意义远不止询问或告知,还可以是“请求”、“命令”或“警告”“威胁”“描述”。

由此可见,要理解会话含义仅靠字面意义是不够的,因此在听力中会给听者造成理解话语的障碍。

2 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2.1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对“字面用意”做出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它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听话者能很容易从语句的字面意思理解到其中的言外之意。

例如:(1)Could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2)I 'd rather you didn 't do it any more.(3)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turn off the light.(4)Do you know what time it is?2.2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不是按习惯就可以推断出句子的言外之意,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的话语意义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思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而且很不固定, 说话者的话语意义要通过语境和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推断出来。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ppt课件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ppt课件
ppt课件
1
Introduction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Searle'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Classification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Its Relations with Other Pragmatic Theories
ppt课件
2
Introduction
The theory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was put forward by the American philosopher of language John Searle. It originated from Austin's theory, but made some revisions. One of Searle's contributions lies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peech acts. He regards a speech act as a basic uni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yet not a word or a sentence. This means that his theory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s rather than the forms of languages.
"I nominate John to be President", “I sentence you to ten years’imprisionment",
"I promise to pay you back."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文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

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提出前提、合适条件、分类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

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疑,从塞尔的理论中找出确实存在的不足,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塞尔,以言行事行为,字面意义,话语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简称SAT)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由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人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首先在1955年提出。

后来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提出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分析了以言指事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的特点,在“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1975)一文中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重新分类,在另一篇《什么是言语行为》中提出“许诺”行为的合适条件。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简称ISA)是在塞尔1975年发表的论文《间接言语行为》当中首次提出的,而在《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一书当中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了更详细的介绍。

而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必须先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个是“什么是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

2. 重要概念2.1 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间接性可通过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的不一致来体现。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和别人交谈,而原因有很多,其中塞尔认为礼貌是日常生活间接表达的重要动因之一。

塞尔认为,“ 关于意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而且表达的就是该句子的字面意义。

但是,实际生活里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不一致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即包含其字面意义,也包含其他的话语意义” (Searle, 2001:30) 日常生活的口语交流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来看下面一个例子:(1)A: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B: 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该例中A问B是否知道某个词的意思,而B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反问的形式。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论文关键词: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其弟子塞尔将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对塞尔的这一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是塞尔在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首先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提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塞尔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

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

2021年41期总第58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简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主要从外语教学、翻译实践和跨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发生。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跨文化交际【Abstract】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and mainly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rapid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Analyz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speech at theory; pragmatics; cross-cnlttnral 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鲁芯羽,首都师范大学。

浅谈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

浅谈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

浅谈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意向性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

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

探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哲学观。

一、理论源起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追溯该理论产生的源头,可将其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通常被概括为一个三阶段模式,其中心论题为:本体论一认识论一语言。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 linguistic turn),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大派别。

其一为逻辑分析派,又称逻辑实证学派;其二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学派。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 Austin)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5大类型:判定式(verdictives )、执行式(exercitives)、承诺式(commissives )、行为式(behavi-tives)、阐述式(expositives)。

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来看语言活动,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因此它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招致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但他的一些看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J . Sear-1e)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浅谈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浅谈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大学英语听说启示建议【论文摘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s)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首先简略地阐述了理论内容,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作了分析,而后探讨了该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并提出了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建议。

0.引言间接言语行为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语言使用现象。

人们常常不是坦直地去说自己的想法,而往往是通过某种方式“转弯抹角”地、间接地表达。

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就是语言学家所命名的间接言语行为。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对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了解甚少的话,在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语言错误或语用失误,导致误解,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

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量的间接言语使用现象,因此有必要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去,传授其相关的知识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使用能力,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

奥斯汀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说话人可能同时在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其中言外行为体现了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有目的、有意图地施行的行为,具有陈述、命令、威胁、请求、建议等功能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它反映了人们用言语交际的目的。

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R.Searle)在他的《言语行为》(1969)一书中继承和批判了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随后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论述。

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主要的施事行为通过另一种次要的施事行为间接地实现的。

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精确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人们用间接的方式传达信息和表达意图的行为。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理解和运用间接言语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和分类,然后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包括启发学生的语言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最后,提出一些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英语口语教学、语言意识、交际能力、文化素养1. 引言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

因此,理解和运用间接言语行为成为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出发,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 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和分类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间接的方式传达信息和表达意图的行为。

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其分为四类:请求类、指令类、建议类和批评类。

请求类间接言语行为主要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请求对方做某事,比如“你认为可以帮我一个忙吗?”;指令类间接言语行为是用间接的方式给出指令,比如“你能不能把窗户关上?”;建议类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委婉的方式给出建议,比如“我觉得你最好早点休息”;批评类间接言语行为则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不满或批评对方,比如“我不太确定这个方法是否有效”。

3.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3.1 启发学生的语言意识理解和运用间接言语行为不仅需要掌握各类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还需要对不同表达方式的语言规则和背后的意图有一定的认知。

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启发学生的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使用场景和语言规则,提高他们对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间接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间接言语行为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自如地进行社交对话。

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论文

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论文

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论文英语口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论文摘要: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文化差异的学习和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因此,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英语口语教学;语境;文化差异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的,根据该理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分为三类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美国哲学家Searle修正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将语言学家们重点研究的言语行事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人们进行会话的过程中并不总是直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相反的是,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话语并不是字面意义的总和,而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所谓间接言语行为,Searle在1979年给它下了定义:“所谓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一种言外行为”。

简言之,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是凭借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说话者的用意,比如:这个会话的表面意思是:A:我们今晚去参加聚会吧。

B:我得复习准备考试。

B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去。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受礼貌礼仪的约束,在希望别人帮助时,一般不用命令语气,而是运用委婉的语言,如:你能关一下门吗?(希望对方关门),这样的说话方式能避免交谈过程中的尴尬。

间接言语行为具有意义的双重性。

很多情况下,一个句子具有双重意思:表面意义和内在意义,当说话者觉得不可以直接在话语中表达真实意思时就会选择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述,聆听者通过话语的表面意思分析其深一层的意思!如:很明显,B是想拒绝A的邀请,复习考试只不过是他拒绝的一个借口。

三、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的指导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词汇量有限,学校侧重各种交际能力,商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口语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职场,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使学生更好的输出以及更好的理解,具体应该体现在:提高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力,促进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用推理力,以下将对这三方面逐一分析:1.提高学生对语境的理解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影响语言的意义也制约着语言的表达,交际双方必须同时了解语境知识,否则,交际失败。

间接言语行为浅谈

间接言语行为浅谈

间接言语行为浅谈作者:黄文苑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4期【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更多的是间接言语行为,用更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本文旨在通过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Fasold对该理论的解读,进一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相关的言语行为及语言效力。

笔者在《追风筝的人》中选取了两则对话,来进一步阐释道歉这一类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及作用。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道歉;言外之力;《追风筝的人》一、引言生活中,语言是我们最常用的交流沟通工具,用它来表达我们的意图和情感。

然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交际中人们使用的语言往往是间接的。

也就是说,人们出于礼貌或避免尴尬常常拐弯抹角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就是语言学家们经过综合的论述所命名的间接言语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例如,建议一个身体状况不大好的人注意饮食,可以有以下形式。

A. I advise you to eat lower-cholesterol foods.B. I believe you would be better off eating lower-cholesterol food.Fasold认为,第二种说法即为满足了其中一个条件的间接言语行为,并且同样达到了言语行为的言外效力(illocutionary force)。

三、道歉言语行为与《追风筝的人》对话分析道歉(apologies)是能更好展示间接言语行为的例子。

Fasold提出了要达到最佳道歉效果的三个条件:(1)说话者为他正在道歉的行为负有责任;(2)说话者为该行为感到后悔;(3)该行为对听话者造成了伤害。

Fasold认为第二个条件具有最大的效力,并且确信绝大多数的道歉都是满足了这一条件之后间接的表达出来的。

主持人话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主持人话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主持人话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研究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现代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

目前,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主持人话语的分析实例较少。

在对其进行理论简释的基础上,说明这一理论在主持人话语分析中的价值,并尝试用这一理论对主持人话语进行分析。

标签:间接言语行为主持人话语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正式提出,塞尔(John Searle)批判继承其理论,并进行了完善和深化。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根据其“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可分为5类:断言式(陈述、断定、描写、说明等)、指令式(请求、命令、建议、允许等)、承诺式(承诺、拒绝、威胁、发誓等)、表达式(感谢、祝贺、赞许、道歉等)、宣告式(宣告、宣布、任命等)。

在此基础上,塞尔进一步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一种以言行事行为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行为间接完成,表述意与语句意分离(实际意与字面意分离)。

塞尔在论述时,还将其进一步二分为“遵从惯例”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前者的一个经典例子是说话人A通过“你能把盐递过来吗?”这样对B 的能力的询问,间接对听话人B提出指令。

而当说话人A邀约听话人B出去玩,B以“我得温习功课准备考试”间接拒绝了A的邀约时,这就构成了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一、主持人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价值提到主持,首先要界定两个重要定义:主持,是指在广播、电视等传媒中,主持人和播音员以个体出现,代表媒体,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对节目传播进程的驾驭活动。

①节目主持艺术,是指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与观众的中介,以自身的学识及智慧为根基,通过语言(含体态语)驾驭节目进程,有效地实现传播目的的活动规律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②由此可推知:第一,主持人话语研究具有学科性,与之相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传播学、电视新闻学等是有学理研究基础和研究价值的。

第二,语言是主持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对主持人话语的研究,不仅能扩充播音与主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对播音主持实践提供帮助和参考。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探析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探析



前 言
上述 这 些句子 在实 际交 际 中常 常被 用来表 达 “ 请 求 ” 在 日常 语 言 交 际 中 用 疑 问 或 陈 述 句表 达 “ 请 蕴 涵 的 。 如 : 当说 C n y u p s h at 这 求 ”这 一 用意 是 约定 俗 成 的。 人们 一 听这 样 的话 就 a o a s me t e s l?
26 工 博 21. 6 会 览・ 01 7中旬刊
我 们只要 细心 观察 就不 难发 现 ,在 日常交 际 中人 们 使 用的 语 言往 往是 间接 的 。也 就是 说 ,人 们 出于 礼 貌或 避 免尴 尬 常 常拐 弯 抹 角地 向对 方 表达 自己的 想 法和 意 图 ,这 种语 言 使 用的 间接 现 象就 是 语 言学 家 们 经过 综 合 的论述 所 命 名 的间 接言 语 行为 。对于 学 习英 语 的人 来 说 ,如 果 对英 语 间接 言语 行 为 的特 点 不 了解 ,在 英 语交 际 过程 中就会 常 常 出现 一些 语 言 的错 误 或语 用 失误 ,造 成交 际 的失 败 。可 见 ,英 语 间接 言 语行 为 给人 们 的 英语 学 习和 交 际带 来很 大 的障 碍 。 目前我 国大部 分学 校普 遍采 用英语 交 际教学 法 , 这 种 交 际 教 学 法 的 教 学 目的 是 通 过 语 言 来 学 习交 际 ,获 取 交 际能 力 ,换 言 之 ,交 际能 力 的培 养 已成 为 当代 英 语教 学 的主 要 目标 。培 养学 生 的交 际 能力 的 核心 就 是要 教 会学 生 在 不 同的场 合 、对 不 同 的对 象 能正 确 、得 体 地使 用 所 学 的语 言进 行 交 际 。在 日 常 交 际 中 ,虽然 间接 言 语 行为 给语 言 交 际带 来很 大 的 麻烦 ,但 人们 在交 际 中仍 大 量使 用 间接 的 语 言来 表 达 自己的意 图 。为 了提 高学 生 的交 际 能 力 ,从而 能 正确 理 解和 使 用语 言 ,笔者 认 为有 必要 在 英语 教 学 过程 中教会 学生 这方面 的知 识和 交际 的策略 。 二 、 间接 言语 行为 理论及 其特 点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源 于 英 国 哲 学 家 奥 斯 汀 ( . Au tn)。奥斯 汀认 为 ,在 说话 的时 候 ,说 J L. si 话 人 可能 在 同时 施行 着 三 种言 语 行为 ,即言 内行为 (o u i n r a t 1 c to a y c )、言 外行 为 (l c to a y il u i n r o at c )和言后 行 为 ( e lc to a y c )。在这 三 p ro u in r a t 种 言语 行 为 中 ,语 用研 究 最感 兴 趣的 是 言外 行 为 , 因 为 它 同 说 话 人 的 意 图 一 致 ,美 国 哲 学 家 、语 言 学 家 塞尔 ( . Se l )1 6 年 在 他 的 言 语行 J R. a e 9 9 r 为 ( p e h S e c Ac s t )一书 中从根 本上修 订 了奥斯 汀 的 言语 行 为理 论 。他 提 出 了 间接言 语 行为 的 概念 并 用其 发 展 的言 语行 为 理论 对 间接 言 语 行为 作 了深 刻 的论 述 。 间接 言语 行 为 的提 出是 对 传统 言 语行 为 理 论的 重 要补 充 和发 展 。 根据 塞 尔的 定 义 , 间接 言 语 行为 就 是 “ 通过 实 施 另一 种 言语 行 为来 间接地 实 施某 一 种 言语 行 为 ” ,即一 句话 里可 以有 两 种言 外 行为 ,一种 是 能从 字 面 上就 精 确表 达 了说 话 人 的意 图 ,另 一种 是 除 了字 面上 表 达 的意 思 外 ,还 隐含 着 另一 层 意思 ,也就 是 说 ,一 种是 表 面 的 ,另 一种 是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2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2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2)在((论言有所为》书中,Austin明确地把话语分成叙事句(perfor matives)和指陈性的语句,即施为句(consta-lives)。

前者描述所做的事情,而后者是说事同时也在做事。

他指出叙事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报道事实,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如:1 am an Englishteacher.说此话时,此人只是陈述了自己是英语教师这一事实。

施为句则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了某种行为.Austin认为对施为句不能用真假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或得适宜性条件诚实或不诚实真实 (authe ntic)或不真实(inauthentic)使用得当(i n—yoked)或使用不得当(misinvoked)来衡量(张莉,2021) 如:I declarethe cereny open。

此外,两者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前者可以用副词hereby来修饰,而后者则不可(张春隆,2021).XXAustin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裁决类(verdictive),如描述、预估施权类(exercitive),如命令类(missitives),如应允阐述类((exsitive ),如否定表态类(behabitive ),如埋怨。

Austin 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explicit/implicit 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即直接实施某个行为的语句,它们包含有施为动词。

隐性施为句间接实施某个行为的语句,它们不包含施为动词。

在此书的后半部分,Austin重新讨论了在什么意义上说话就是说事这个问题。

他开始尝试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应该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他提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层次的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2)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二)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习惯上分为两类,即规约性(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出一般性推测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应用主要是出于对听话人的礼貌。

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形式。

也就是说,规约性言语行为是己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其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一致,听者只要稍作推导便可得知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例如:
A)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B) Could you pass me the pen?
C) 1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turn off the light.
D) 1’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
上述表达“请求”的例句在日常交际中非常常见。

听者可以非常容易解说话者间接表达的意义,即“请求”自己去做某事。

而这类间接言语行为是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交际过程中基本不会造成交际失误。

然而,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较,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它更多地取决于说话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

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并非常常使用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上的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用意相差甚远。

例如:
'lhe bell is ringing. Students in class A are talkingwhen the teacher es in.
Teacher: 'i here is much noise here.
Students: Yes, there is.
Teacher: Would you he a little more quiet?
Students: All right, sir. (stop talking)
在此例句中,教师首先是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意欲让学生安静下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

于是,
教师再用一个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来表明其意图,学生最终得以领会老师此番话的目的。

由此可见,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性程度要大,听话人必须作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指。

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依赖他们彼此 ___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信息,加上听话人一方的一般推理和和推断能力,说话人与听话人所交流的要比说话人实际说出的要多。

" ( Searle , 1975 :31-32)换句话说,间接言语行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在说出的一句话里表示了一定意思的同时怎么会又表示另外的意思?听话人在听到话语之后又如何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那层意思的?针对这些问题,塞尔的解决办法是: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沟通,能让听话人明白话语ili字而意思之外的用意,它所依靠的是他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这种信息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并且还要考虑听话人的推理能力。

此外,要正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我们还需要借助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合作原则才能充分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所在。

因此,对于规约性言语行为,我们可以归纳不同的交际功能项目的言语行为模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某些交际功能的表达方式;对于非规约性言语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下,准确、迅速地理解话语交际功能的能力。

要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提供一些相关的间接言语行为知识,如语境、背景知识、知识及说话者的因素等等。

(吴丽君、宋藏,xx : 4 )这样一
来,对于间接言语行为带来的理解障碍,我们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是完全可以克服和逾越的。

如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之一。

虽然这一理论在语言学家中尚有争论,但塞尔在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卜所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概念不但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而且为解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同时,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引起了者对当今教学现状的思考,越来越多的教师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教学领域,尝试运用这一理论解决教学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___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解释语法规则和教材中的语言点,忽略了对学生交际、理解能力和语用知识的培养,从而导致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无法有效实施。

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谙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学生言语交际的作用。

因此,塞尔把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严密化,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辟了语言和语用学研究的新天地,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