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学生心理 创设乐学课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迎合学生心理创设“乐学”课堂

株洲市一中邹爱国

摘要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安排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只有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而非智力因素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成份,非智力因素对课堂教学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要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就是要“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这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最有效的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迎合学生的心理并收到“乐学”效应呢?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其各有所得。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迎合学生的心理乐学”效应

一、要使学生感到有趣

学生的学习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我观念和对数学美的鉴赏等。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有人认为数学就是抽象的符号、刻板的法则和枯燥的公式,因此,他们对数学既害怕又反感,有人却酷爱数学,为解决数学难题苦思冥想,废寝忘食,把解决困难的探索活动视为乐趣。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美的领悟程度不同。所以要使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数学,首先就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特别是对课堂的引入环节。引入能抓得住学生的心理,如同磁力吸铁一般,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

如一堂“解三角形”的课,教师作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不接近敌阵而量敌我之距”。学生肃然,教师接着说:“我的‘法宝’是正弦、余弦定理,我的‘法’是数学方法。”这时,教师将几道解三角形的习题配上有趣的测量内容让学生计算,学生做得很来劲,情绪高涨。

再如讲“函数sin()y A x b ωϕ=++的图像”时,是将sin y x =的图像先横向平移,再横向伸缩,然后纵向伸缩,又纵向平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可将图像变化过程描述为“先溜冰,后拉手风琴,再跳橡皮筋,最后乘电梯.”风趣的语言立即使抽象、复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挑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教师把握时机、因势利导,使学生带着愉快和求知的心境很快进入“角色”。

二、要使学生感到好奇

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造特定的情境,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并以好奇心为动力,推动学习活动的进程。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时,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用一张报纸依次折至第50次(若其厚度为1mm ),总厚度会达到多少呢?学生预测的结果可能是:可能课桌那么高,或教室那么高,胆子大一点的同学可能会说有摩天大楼那么高!当被告知这个高度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还绰绰有余时,学生们无不露出惊讶和好奇的神态,并由惊讶好奇很快转变为一种急于求解、渴望探索的欲望,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讲解下去。

再如,讲解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时,学生很可能对我国古代数学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就早有耳闻,靠介绍这方面的的知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往往并不奏效。若用“埃及金字塔里通往墓穴的过道中时时出现如图所示的石块搭配,美国第20届总统加菲尔德曾用此图证明了勾股定理。你能证明出来吗?”这样的方式来引

三、要使学生感到有惑 有惑,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窦。中学生都有好问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他们这种心理,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有悬念的问b a b a

题,促其生疑,诱其有惑,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产生疑惑,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形成认知冲突,“冲突”一旦形成,便可萌生排除“冲突”的强烈欲望,疑难愈多,进步就愈大,学生在不断的疑惑中得到进步,又在不断的进步中乐趣倍增,趣味越浓,“乐学”也就能持续得更久。

如“复数”的引入,先让学生求解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知11a a +=,求221a a +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222211()2121a a a a +=+-=-=-,但对结果又感到迷惑不解,220,a a a ≠∴1>0且>0,可为什么两正数之和为-1呢?这时教师指出:“这实际上是因为11a a

+=无实数根造成的,大家学了复数以后就会理解了,那么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呢?”这就诱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其兴趣盎然,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形成了气氛热烈的教学高潮。

四、要使学生有竞争意识

中学生普遍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自我表现的意识很强,总想找机会显露自己,以便能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一旦他们能在竞争中取胜,就能产生快感,乐意继续发扬成绩和优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胜心,适时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数学竞赛”,营造一种积极的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获得心理上短暂性的平衡。从另一角度上看,引进竞争机制,不但能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志向一致,而且对少数缺乏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学生也能起到很好的鞭策和同化作用, 促使他们加入积极思考的竞争行列。

五、要使学生感到有“成”

“成功”与“快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后的快乐可使学生经常保持积极的、“天天向上”的进取心态,能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乐趣和志趣。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法多创设成功的的机会,如每学完一章后,可设计几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知难而上,按照问题的“坡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在几番周折和反复讨论中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特别要耐心启发、因势利导,对于他们在学习中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及时地予以肯定

和鼓励,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取得的成绩的快乐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对问题回答得好,考试成绩就可能进步更快;能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同样会产生愉快情绪,并有所创造。因此,无论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成绩进步越快,学习的兴趣就越大,动力则越足”,他们就可能把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看作一件乐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