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9c7a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0.png)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09ba16f0b1c59eef8c7b4c6.png)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421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a.png)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7cf139f1ed9ad51f11df2f7.png)
文化社会学讲义第一章文化一、文化的定义1、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1、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
参考——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
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3、“文化〞与“社会〞在概念上的不同构成文化是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产品..社会是创造和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根底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教材P52〕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一切文明都是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注意,“人类〞、“人类社会〞、“文化〞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三者谁也不可能单独脱离其他而孤立存在。
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当人类创造文化的那一刻起,人才之所以为人,而社会正是由创造和共享了文化的无数个人构成的。
二、文化的的演进〔人类的演进〕1、人类演进的历史: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约6亿年前生命在古代海洋中产生〔由单细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约4亿年前爬行类产生约1亿8千万年前哺乳类动物产生→约7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约3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约1万年农业开场→约6千年国家出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
2、人类在灵长类根底上进化演进具有了如下特点:⑴、喜欢群居。
⑵、智力兴旺。
⑶、前肢灵活。
⑷、喜用嗓音。
⑸、直立行走。
⑹、四季性交。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三、文化的重要性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创造了人类。
文化使人类的知识和经历能够累积和继承,使人类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断推进人类的进步。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585d627f61fb7360a4c6511.png)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e6d9f4c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9.png)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By Antlin~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大众政治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XXX: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XXX: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XXX: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群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群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第一章 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0953962f5335a8102d220bb.png)
第一章 文化概述
六、文化学概述
1、文化学的起源
“文化学” 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1838年,德国学者列 列 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的术语,主张进行文 维·皮格亨 皮格亨 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 1871年,英国的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 《原始文化》 中将“文化学”概念从德语世界引入英语世界,并给“文 化”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学来自人类学,是对人类学的细化。
第一章 文化概述
三、文化的分类
3、从状态来分: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劳克洪将文化分为 :
显形文化:具有符号特征的各类文化事实,包括物态的、 行为的以及精神文化中被物化了的。 隐形文化: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 克莱德·克劳克洪:“显形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 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 来。……然而,隐形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在这里, 人类学家所推断的是最不一般、最少共性的特征——看 来它们确实是构成文化内容多重性的基础。……隐形文 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形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第一章 文化概述
五、文化的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章 文化概述
饮食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述
五、文化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文化的认知功能表现为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知识能力和创 造能力。 对于文化的认知首先表现在对于文化的学习上,并且在 此基础上创造,形成新的文化内容,开始新一轮的文化 认知。 文化的认知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获得。教育也是一种传 播手段,通过知识的传授,可以省略直接实践的环节来 认知许多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一章 文化概述
五、文化的功能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https://img.taocdn.com/s3/m/247cfaeaec3a87c24028c4e4.png)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eae1f6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e.png)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第一章 文化的定义
![第一章 文化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5acec87333d4b14e852468e2.png)
3、价值认定性定义 特点:从文化的意义、功用等方面出发对文化 进行界定。 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 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为应付该环境中面临的 具体、特殊的课题,而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 上的工具性装置”。
12
4、结构分析性定义
特点: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体系,每一 个具体的文化内容都是这一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不仅是表象,可能存在深层的意义或价值。
第一章 文化释义
一、文化的诸种界定
1、日常生活
(1)对与文化事业关系紧密的“人”的称呼 (2)文化事业的相关机构 (3)文化活动或场所 (4)把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 面面,把人类创造或打上人类痕迹的所有形态都称 作文化。
2、学术界 (1)大众文化 (2)工业文化 (3)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对话、文化
T·帕森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我们把文 化体系本身看作是复合的,内部有所区别的体系。 按照任何一种行为体系的四个根本职能划分的变化 表,我们相应地在四个范畴内(提供知识的象征、 道德评价、表情象征和制度性象征)对它进行分析 ”。
13
5、行为取义性定义 特点:强调文化的行为性和动力性,把文化视 为一 种具有动力特色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 S·南达(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文化作为 理想规范、意义、期待等构成的完整体系,既对实 际行为按既定方向加以引导,又对明显违背理想规 范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遏制了人类行为向无政府 主义倾向发展。”
多样性
3、总体而言,文化概念歧义丛生
二、什么是文化
1、文化问题的提出 文化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重新认识 和发现,是人这一主体,关于对人与人、人与动物、 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各种 具体或抽象问题的思考。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3c6e7cfa58da0116c1749fb.png)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概念1 、“文化”在传统汉语系统中的界定“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2、“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古语“文化”:反映一种过程;现代“文化”:反映一种现象,如文化的发展3、“文化”在西方语境中的界定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 泰勒(E. B.Tylor1832-1917):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1871年,《原始文化》)4、当前对“文化”的理解传统上的中文“文化”注重指精神领域,但是也是可以包含物质领域的,而传统的西文culture特指精神领域。
现在的“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广义的理解):文化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法律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物质与精神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其表现。
综上所述: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文化学
![文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5d68056d48d7c1c708a14512.png)
文化学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问题的提出:文化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重新认识和发现,是人这一主体,关于对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各种具体或抽象问题的思考。
(1)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问题都由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决定。
(2)文化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人是环境的动物:今天的文化就是怎样改造环境、适应环境,使环境与人类和谐相处、长久共存。
(4)传统决定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传统是每一个文化类型得以延续的精华,没有传统的文化,就如同躯体失去了灵魂。
(5)人类是历史演化的产物: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的演化进程改变了人类自身,人类伴随着社会演化发展而成长成熟。
(6)文化属于人类的创造:人类的发展就是文化创造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就是文化创造的进步。
没有创造就没有文化发展的生命力。
文化发展停止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也就停止了。
2.文化的定义:①.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1.现象描述性定义:较为常用,特点:将文化内容进行罗列,因此非常具体,使一般人都易于理解文化内容都包括哪些方面和具体由什么组成。
2.社会反推性定义:特点:用人类的现有文明去比照历史上的存在形态,说明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文明或文化,让人们透过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理解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向前推进的。
3.价值认定性定义:特点:从文化的意义、功用等方面出发对文化进行界定。
4.结构分析性定义:特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体系,每一个具体的文化内容都是这一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不仅是表象,可能存在深层的意义或价值。
5.行为取义性定义:特点:强调文化的行为性和动力性,把文化视为一种具有动力特色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
(这种定义表面仅关注生活方面,但实际上是文化被创造和被传承的最深层或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6.历史探源性定义:特点:把文化放到历史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强调文化的群体性和群体赖以生存下去的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23942b70ddccda38376bafc2.png)
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
(1)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 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 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 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 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 行等各种条件为目标,直 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利用和改造的程度和结果。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 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 文化氛围。
(知识)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特指精 神财富,如文学艺术、 科学等)
2.文化的定义
西方学者的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化”的科学 概念。到了18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 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 赫尔德和文学家歌德,依据于中世纪 迥然不同的关于人的看法,对“文化” 做出了划时代的界定。
我的看法:
广义的“文明”是指人类进入了脑体分工、 创造了文字记载,进入了一种“开化”状 态,与“蒙昧”状态相对应。
狭义的 “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或个 人言论 行为进步状态的一个概念,与“野 蛮”概念相 对应。
4、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由于 其内涵的广泛性而决定了 其外延的宽泛性,文化研 究者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 视角,对文化作不同的分 类。 文化的构成分为四个层面: 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 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 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 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 深层。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一文中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 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 生活方式。”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里说:“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 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 精神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83b52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d.png)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人文地理第一章
![人文地理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d86a5ad776a20029bd642df5.png)
第一章文化的结构、价值观与区划第一节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概念1泰勒:“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版)“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
”(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2克罗伯(A.Kroebter)和克鲁克洪(C.K.M.Kluckhohn)《文化:概念的批评考察》:“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对该定义的分析:首先,该定义把文化当作行为的模型,而这种行为模型,既有外在的显型,又有内在的隐型。
显型有人工制的形态和艺术的形象,隐型有人的价值观念和艺术的思想内涵。
其次,该定义说明后天的文化获得与传播是靠符号而实现的,为了获得与传播就创造了这种文化载体的符号,通过它来传达文化的内含,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再有,该定义是从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来解说文化。
它指出,文化所表现得传统思想史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而其中的价值思想则是文化的核心。
3庞朴:“如果把文化整体视为立体的系统,那么它的外层便是物质的部分-一不是任何未经人力作用的自然物,而是…第二自然‟(马克思语),或对象化了的劳动。
文化的中层,则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里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如机器的原理、雕像的意蕴类;和不曾或不需体现为外层物质的人的精神产品,如科学猜想、数学构造、社会理论、宗教神话之类;以及,人类精神产品之非物质形式的对象化,如教育制度、政治组织之类。
跨文化交际——精选推荐
![跨文化交际——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edcb28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d.png)
跨⽂化交际第⼀章关于⽂化、交际及跨⽂化交际第⼀节⽂化⼀、⽂化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化”的解释:1.⼈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语,指同⼀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具、⽤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种⽂化的特征,如仰韶⽂化、龙⼭⽂化。
3.指运⽤⽂字的能⼒及⼀般知识。
⽂化是个⾮常复杂的系统,它是⼀个整体,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形成⽂化系统的具体要素,就是⼀个个具体的⽂化现象。
简单归结,⽂化即是⼈们所思、所⾔(⾔语和⾮⾔语)、所为、所觉的总和。
⼆、⽂化的特征1.⽂化是⼈类所独有的,是区别⼈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
是由⼈类进化过程中衍⽣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2.⽂化不是先天所有,⽽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3.⽂化是⼀个体系。
4.⽂化在⼀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5.⽂化是丰富多样的。
6.⽂化是发展变化的;7.⽂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8.⽂化常有本民族⽂化优越感的倾向;9.⽂化是建⽴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第⼆节交际⼀、交际的概念交际这⼀词汇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
很明显,交际这⼀概念与“共同”commonness密切相关,即“共同”或“共享”是交际的前提。
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语或⾮⾔语符号时,就产⽣了交际。
交际受制于⽂化、⼼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定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可能是⽆意识和⽆意向的活动。
跨⽂化交际中“交际”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们的交际⾏为主要是以语⾔为媒介进⾏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交际的特点1. 交际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活动;2. 交际的双⽅是动态的;3.交际过程⼀旦完成,所发出的信息是不能收回的;4.交际具有社会性。
三、⽂化和交际的关系⽂化会影响到交际。
文化传播学课件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学课件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907e03c28ea81c759f57869.png)
(2)伯明翰学 派(文化研 究):R·威廉 斯、S·霍尔, 上层建筑和意 识形态
28
(3)意识形态 “霸权理论”
29
(4)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综 合的合理性
30
文化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 1、理论:网络、思想、影视、
大众 2、应用:政治、经济、文化、
区域
2
第一节 文化
一、界定 1、定义:余英时——160多种 (1)广义: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
3
(2)狭义: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机构。
2、属性: (1)整体性(社
会生活模式)
4
(2)阶级性(阶 层)
(3)民族性 (4)区域性:大
河、海岸、森林
5
(5)稳定性 (6)流动性 (7)历史连续性 3、构成 (1)物质文化:前
提、基础,最活 跃,最易变动
6
(2)制度文化: 协调、保证,中 介环节,最敏感 最具弹性
7
(3)精神文化: 核心与根本,最 核心最稳定、最 不易变动
三、文化传播Βιβλιοθήκη 161、定义: (1)文化传播:人
们社会交往过程 产生于社区、群 体及所有人与人 之间共存关系之 内的一种文化互 动现象。
17
(2)文化 传播学: 研究社会 文化信息 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 的科学。
18
2、特征 (1)社会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19
(4 )互动性 (5)永恒性 (6)开放性 (7)多元性 (8)融合性
8
4、功能 (1)传播 (2)认知 (3)教化 (4)协调
9
(5)创新 二、分类 1、内容: (1)高雅文化—
第一章中华民族文化ppt课件
![第一章中华民族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172c79852458fb770b56ff.png)
第一章 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节 文 化 第二节 民族文化 第三节 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节 文 化
一、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溯源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 这两个字的复合。
“文”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 为各色交错的纹理,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 等。由纹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 “实”相对。 “化”字本义为改易、生成、变幻,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引申为道德伦理的化成,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战国以后的事。《易·贲卦·象 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西 汉后,“文化”一词就经常出现在典籍中了。 “以文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义,与“武功”相对。
符号体系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交往中,无论 是表情、姿势、声音还是文字、图形乃至于计算机 程序语言,符号系统起着交流信息的作用,人们只 有借助于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相互活动才 能创造文化,而且,上述由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要 素,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记录下来、反映出来, 传播开来和延续下去。特别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群体 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根本手段。在数字化、多媒体技 术时代,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可以用数字形式记 录存放在储存介质中,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再现这些 成果。
不为社会成员共同理 解和接受,纯属某个 社会角色私有的事物 (如怪癖),不称为文 化现象,文化是人类 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 物,它必须为一个社 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 共同接受和遵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现在通常所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 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最早源于拉丁 文cultura一词。该词在拉丁文中的原义是 “耕作、种植、作物”。
由于文化的丰富蕴涵,世界各国的学者尝 试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文化。
例如,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所不在、无 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 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 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 总和”;跨文化交际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 特殊形式的人际交流。
In western countries…
A: “Lovely weather, isn’t it?”
B: “Yes, isn’t it?”
★我爱你。 I love you.
★武行者心中要吃,
哪里听他分说, 一片声喝道, ‘放屁!放屁!’
Pearl S. Buck
Now Wu the priest longed much in his heart to eat, and so how could he be willing to listen to the explanation? He bellowed forth, “Pass your wind, pass your wind!”
——Peter Newmark
A total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
Culture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由此可见,文化概念的范围极为广泛, 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大则宇宙观、时 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方式。总之,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一切 成果均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也包括 语言。
二、文化的特征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
文化(culture)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十分复杂 的概念。我国古籍经典中早在西汉时期 就已记载有“文化”一词。西汉刘向 《说苑·指武篇》里已有:“圣人之治天 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 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 的“文化”指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 和教化,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涵义有 较大的差异。
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精神方 面的文化,忽略了物质文化。为此,对 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补充了“实物” 的文化现象。这样文化的定义修正为: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 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包惠南(2001:2)
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Culture is whatever people do monkeys don’t.
I define culture as the way of life and its manifestations that are peculiar to a community that uses a particular language as its means of expression. More specifically, I distinguish “cultural” from “universal” and “personal”.
Culture & Translation
★In China, when people meet…
甲:“吃了吗?” 乙:“吃啦!”
吃了吗? 吃啦!
How to translate?
A: “Have you had your meal?” B: “Yes, I have.”
“No, I haven’t.” (“Do 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
★the Queen’s speech 女王的演讲辞? 英国首相的施政方针(通过女王说出) the Queen’s English 女王的具体言辞? 正宗英语,标准英语 grammar school 语法学校? 为培养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的中学
一、什么是文化?
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 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一词的 定义目前大约有160多种。
现代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具有如下的四个 本质特征:
1、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而非遗传获得的。
2、文化是一个社团所共有的,而非某一个人 所独有的。
3、文化具有象征性,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 象征系统。
4、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文化中的每一方 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
“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s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不过目前 对“文化”一词最具有权威性 的解释还是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er1832-1917)在1871年出版的 《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所 提出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 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