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研究综述
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
3、科技创新
3、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 运用可以优化金融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降低 交易成本和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当前市场上的普惠金融产品 和服务
1、小额贷款
1、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是普惠金融最典型的产品之一。通过小额贷款,可以为广大群众提 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目前,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众 多的小额贷款机构,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
谢谢观看
普惠金融对个人的效用表现在为个人提供财富管理、保险、贷款等全方位的 金融服务。这些服务能够满足个人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提高 个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普惠金融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帮助更 多人实现就业创业。
三、普惠金融的实现方法和技术
1、大数据风控技术
1、大数据风控技术
2、拓展服务范围和领域
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注重拓展服务范围和领域,覆盖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和地区。同时,应该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的提高,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此外,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3、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普惠金融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和交流。未来普惠金融的 发展应该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教训,共同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2、消费者的效用
2、消费者的效用
普惠金融对消费者的效用主要表现在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消费信贷的可 得性。普惠金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包括支付、储蓄、投资在内的多样化金融服 务,特别是为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群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帮助他们 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重要战略。
首先,阐述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围绕数字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三个研究主题进行述评;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1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商业模式变革提供了新路径。
二、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测度2.1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中普惠金融定义是:依据商业可持续和机会平等原则,以相对较低、可承担的成本,给小微企业主、广大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及时、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
Honohan等认为普惠金融应实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和实现包容性社会四大功能[3]。
Aditi Kapoor提出金融服务应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所有公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4]。
董玉峰等人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应顺应金融科技浪潮,向轻资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5]。
2.2 数字普惠金融测度Beck等人选取八个指标对金融服务水平现状做评价[6]。
Sarma ,Jesim Pais从产品接触性、使用效用性和地理渗透性构建体系[7]。
焦瑾璞等人结合中国国情,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构建了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首次对全国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估[8]。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构建体系用于描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概况[1]。
《国有银行普惠金融实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国有银行普惠金融实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Lenka等(2018)表明,普惠金融是以可承受的成本向贫困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例如存款和信贷服务、支票服务、移动/互联网银行和保险设施,并且认为,普惠金融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和缺少银行服务的人有机会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和其他服务。
Mohan(2018)表明,普惠金融是指使得社会不同层级,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享受优质、合理、安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过程。
Germana与Luisa(2017)表明,普惠金融旨在促进银行服务最广泛的社会群体,在这部分群体可承受的条件范围内。
对比金融排斥则意味着,对于特殊群体无法或者有困难获取,或者使用主流的金融服务来满足需求,并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正常生活。
Meghana等(2015)认为普惠金融有多种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缺少银行服务的人提供可使用、便宜且安全的金融服务。
而且认为阻碍普惠金融的因素包含多方面:地理位置较远、交易成本较高、企业缺乏对金融的理解、贷款高利率、有抵押要求和繁琐的文书工作等。
Luiz、Mateus 等(2016)有研究得出,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主要使用的是完善风险控制以规避风险、借助掉期工具迁移风险等手段,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手段需要不断升级。
就海外分析而言,有关普惠金融作用因素的分析方面,大多聚焦于某一项具体调研而获取,同时这项调研大多集中于欠发达国家,分析的侧重则是分析各种作用因素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的效应及其具体的传输机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某一作用因素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同时这些作用是如何产生并不断推进的。
通常情况下,政策的设计与推行、金融知识的推广程度、手机银行与信息科技的运用、人们的基本信息等存在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Michael 等(2019)借助于抽样调研的方式就某些国家展开分析得出,普惠金融的推进和金融组织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从业技能存在着正向的关联,同时表明居民金融知识与学习经历是普惠金融的关键影响因素。
普惠金融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时序常易,华章日新。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解决就业难题、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普惠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保障,使其在经济市场中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总结普惠金融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普惠金融;实体经济;文献;研究一、引言经过改革开放和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债务约束与金融需求。
普惠金融近年来已发展为金融领域重要分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内涵界定、行为范畴、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四个方面。
二、普惠金融内涵界定2005年联合国国际会议中提出普惠金融(Finance Inclusion),也称“包容性金融”,这一体系对金融服务群体进行了扩展,将薪资、收入较低的贫困人口和家庭涵盖在内,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
在此之前,亚洲开发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只面向贫穷困苦的人员和家庭。
为推出这个新概念,联合国动员多位专家通过各种形式起草蓝皮书,详细刻画描绘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前景,并在日内瓦举行了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全球会议。
Honohan(2005)等认为在消除贫困差异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包容性,消费需求会拉动经济增长,普惠金融的发展缩小贫困差异、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持久的拉动力。
CGAP(2006)认为追求福利主义迈出了实现小额信贷扶贫目标的一小步,如何在历史的发展长河里长久持续地开展金融支持服务,才能迈出实现小额信贷扶贫目标的一大步。
在《Access for all: 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一书中提到普惠金融是使用更多类型的分销系统、更多的技术和更多的人才来创建为所有穷弱的群众服务的金融系统,并提高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个标题解释了这种新的小额信贷愿景在实际、非技术方面的意义。
2008年印度委员会对普惠金融定义的解释中不难看出,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必须在第一时间满足低收入贫困人群最低需求,同时也要降低该部分人群的信贷成本。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普惠金融是一种以促进金融包容和提供金融服务为目标的金融模式。
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于2005年被国际金融机构提出,它旨在解决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金融不平等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
普惠金融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普惠金融的定义、意义、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以及政策和制度的设计等方面。
首先,普惠金融的定义和意义是普惠金融研究的基础。
普惠金融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金融服务扩展到传统金融服务未能覆盖到的人群,如低收入人群、农村人群等,二是提供符合这部分人群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普惠金融的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贫困人群的金融能力,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
其次,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是普惠金融研究的重要内容。
普惠金融的实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和风险评估机制、技术进步等。
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和风险评估机制则影响着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行性和效果,技术进步则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工具。
第三,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是普惠金融研究的重点。
在普惠金融发展的初期,主要关注的是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数量,通过扩展金融服务网络和推出低门槛产品来实现普惠金融。
随着发展的深入,普惠金融的关注重点逐渐转向如何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推出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改善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等。
最后,普惠金融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是普惠金融研究的实践方向。
政策和制度设计是普惠金融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包括金融监管政策、金融创新和发展政策、金融教育和培训政策等。
普惠金融政策和制度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金融包容的目标和实际需求,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影响力。
总之,普惠金融研究旨在解决金融不平等问题,促进金融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
普惠金融研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普惠金融的定义和意义、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以及政策和制度设计等方面。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金融天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尹 丽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摘要:十八届三中全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机。
本文通过对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的梳理,全面总结借鉴全球普惠金融发展实践,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展开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排斥;小额信贷;微型金融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1-000299-02一、与普惠金融紧密相关的几个概念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宣传时提出的新概念。
但普惠金融的思想并非新生事物,很多国家的社会团体、政府组织一直在探索为贫困、低收入群体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的渠道,其最初和最基本的形态是小额信贷(Micro-credit)和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李杨,2013),相关研究一脉相承。
因此,在研究普惠金融之前有必要对金融排斥、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等相关的概念作阐释和梳理。
(一)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国外学者最早基于地理排斥视角提出金融排斥的概念(Leyshorn、Thrift,1993),之后研究发达国家存在金融排斥现象的本质、成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而对金融排斥这一概念作出界定。
代表性的有,“金融排斥是指由于没有合适的获取渠道,部分群体不能以合适的方式使用主流金融系统提供的金融服务”(Panigyrakis、Theodoridis和Veloutsou,2002);Kempson和Whyley(2000)提出金融排斥包括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以及自我排斥六个维度;“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而国内对金融排斥与金融包容性的研究始于2007年(王志军、田霖等),之后何德旭、饶明(2008)继续研究提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需求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是制约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供求平衡的主要原因”。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首先,简述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与发展现状,阐述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等相关概念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为线下普惠金融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数字普惠金融新时期三个阶段,并梳理总结每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及主要研究结论;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高度概括。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减贫效应;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同时明确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指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旗帜鲜明地要求“增强金融普惠性”。
一、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测度1.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传统金融的内涵一般指资金融通,包括由金融工具、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构成的金融体系。
传统金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小微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绩效目标实现问题,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成为制约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传统经济理论来看,资本越少,得到的边际回报越高,但由于风险不确定、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交易成本缺乏等原因,传统经济理论中资本边际回报曲线出现了变化。
基于上述现实困境和基本理论,普惠金融得以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最新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是科技赋能金融,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
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的门槛,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边界,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研究,从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促进效应、乡村减贫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创新创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风险七个方面进行归纳评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总结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一个展望。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乡村减贫;创新创业;消费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3)05-0102-07曲晓东,李苹绣(广东东软学院,广东佛山528225)收稿日期:2022-08-01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类)(2020W Q N C X 081);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2020W T SC X 112);2020年广东东软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20X K Y T D 01)作者简介:曲晓东(1984-),男,吉林梅河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科技;李苹绣(1983-),女,湖南郴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经济。
一、引言2016年9月G 20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di gi t ali ncl usi ve f i nance )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数字普惠金融的前身是“普惠金融”(i ncl us i ve f i nance ),由联合国在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上首次提出,倡导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所以普惠金融又被称为“包容性金融”。
普惠金融的宗旨是以可负担的成本,持续地为社会经济体中那些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以外的贫困人口、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体现金融服务广泛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摘要】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旨在系统总结和分析普惠金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研究的历史发展,包括起源、演变和影响因素。
其次探讨了普惠金融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如金融包容性、贫困减缓和金融创新等。
然后对普惠金融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讨论,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接着分析了普惠金融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总结了实证研究的成果和启示。
最后展望了普惠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包容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证分析。
【关键词】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历史发展、主要研究方向、方法论、理论框架、实证研究、成果、启示、展望1. 引言1.1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概述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使更多的人群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特别是那些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低收入群体。
普惠金融旨在解决金融排斥和金融短缺问题,促进社会的经济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工作。
随着普惠金融概念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方法论、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进行深入剖析,为普惠金融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通过对普惠金融研究综述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普惠金融的概念内涵、发展路径和实践效果,为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包容和减少贫困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的历史发展普惠金融研究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贫困问题的日益凸显和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金融工具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普惠金融最早是由孟加拉国的格莱班克村的著名案例所引发的,该村的合作银行实践证明,小额贷款能够有效地帮助贫困家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这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案例支持。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联合国与xx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并界定普惠金融是一个为社会所有群体和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尤其覆盖到低收入和贫困人群。
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性较大、付出成本较高、回报率较低的特点,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政府和商业银行只有深度参与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情,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在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为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等理念应运而生。
一、国内研究动态关于小额信贷的研究何广文在小额信贷的发展前景方面认为,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规模、信用评级等方面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杜晓在中国小额信贷的类型和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研究中指出,小额信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是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信贷活动与扶贫项目的有机结合。
吴国宝指出,我国的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是小额信贷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政策环境,因此小额信贷未来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何广文认为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信用筛选、信用评级、农户参与、客户群体培训、农户参与、监督等借鉴、和信用文化建设和运用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是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正规金融领域的一种创新。
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在xx 年3 月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谨璞认为普惠制金融可以以商业可持续性方式,为包括弱势经济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体系特别关注到目前尚不能被传统正规金融服务所覆盖到的低收入及贫困群体,这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一种金融公平的体现。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普惠金融是指为低收入和中小微企业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普惠金融的普及和发展。
下面将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进行阐述。
一、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概况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得到了迅猛发展。
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有677家普惠金融机构,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累计为5亿余人次提供了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借贷余额达15.4万亿元。
在普惠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服务贫困地区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向农村、中小微企业等市场扩展,不断改善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二、中国普惠金融政策措施中国政府为发展普惠金融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建立普惠金融部门。
中国设立了普惠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专门服务于农村和中小微企业市场。
2.培育普惠金融主体。
政府鼓励并支持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出台普惠金融扶贫政策。
政府加大对农村金融扶贫的力度,通过金融扶贫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服务的扶贫力度。
4.推广金融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推广。
三、中国普惠金融研究中国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惠金融政策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中国普惠金融政策的分析和评估,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普惠金融模式研究。
研究者探讨不同地区和场景下的普惠金融模式,通过对模式的研究和改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普惠金融模式。
3.普惠金融技术研究。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关注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研究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普惠金融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也改善了金融服务的质量。
关于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
金融观察Һ㊀关于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游㊀涛摘㊀要:普惠金融于2005年由联合国首次提出ꎬ此后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ꎬ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ꎮ为更好了解普惠金融的内涵ꎬ本文将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㊁测度情况㊁政策绩效研究㊁发展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阐述相关的研究ꎮ关键词:普惠金融ꎻ文献综述ꎻ研究一㊁普惠金融相关文献综述(一)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杜晓山(2006)从战略性㊁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角度看ꎬ要建立完整农村金融体系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ꎬ发展普惠金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ꎮ焦瑾璞(2010)认为普惠金融实质上是小额信贷的延伸和发展ꎬ是金融公平的体现ꎬ能够让全体人员平等享受金融服务ꎮ王曙光(2011)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数据发现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农民的信贷可及性ꎬ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ꎬ对于重建农村金融体系㊁阻断双重二元金融结构都有重要意义ꎮ马彧菲(2017)通过测算中国各省普惠金融指数并实证检验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发现ꎬ普惠金融能够减少收入分配差距ꎬ从而减缓贫困ꎮ(二)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傅巧灵在借鉴萨玛的基础上ꎬ基于地理渗透性㊁服务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京津冀13个城市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ꎮ与此同时ꎬ部分国内学者则对普惠金融指数的测算内容和模型进行了改进或创新ꎮ于晓虹(2016)在国内外首次采用基于决策者偏好的投影寻踪模型对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㊁排序和分类ꎮ葛和平(2018)根据2011-2015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ꎬ从覆盖广度㊁使用深度和数字服务支持三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ꎬ实证分析了我国各省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ꎮ(三)普惠金融政策绩效研究杜晓山(2006)在宏观层面提出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ꎮ焦瑾璞(2010)认为在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ꎬ政府需要担当一个重要角色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给金融服务机构给予创新空间ꎬ二是制定规章制度㊁监管机制保证生存空间ꎬ三是通过财政激励㊁宏观金融政策等手段引导和鼓励金融服务机构ꎮ杨宜(2018)从政策协同的角度出发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引入地理空间因素ꎬ研究了普惠金融政策中科技金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ꎬ发现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作用ꎬ且政策的发展对区域创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ꎮ谢世清通过校准Dabla-Norris的异质性一般均衡模型ꎬ进一步改变参数定量分析针对准入㊁深度和效率三个维度的普惠金融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ꎬ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可以通过放宽中小企业信贷抵押限制和提高金融中介效率促进经济增长ꎮ(四)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张世春(2010)基于粤赣地区农信社的实地调研发现ꎬ促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的商业化发展最好是国家成立政策性小额信贷银行ꎮ王婧㊁胡国晖(2013)将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经济㊁收入差距㊁接触便利㊁金融调控四类ꎬ并从中选取六个指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ꎬ指出要实现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ꎬ既需要金融体系的发展ꎬ也要发挥经济㊁社会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ꎮ陆凤芝等(2017)在考虑普惠金融发展积累效应的基础上ꎬ从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地理4个维度选取适当指标对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ꎮ二㊁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可以发现ꎬ首先ꎬ现有研究对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论㊁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分析ꎬ并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ꎻ其次ꎬ我国研究普惠金融的起步时间较国外要晚ꎬ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ꎬ但我国的研究发展成就却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ꎬ如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㊁普惠金融测度方法的拓展等更是硕果累累ꎬ因此研究内容㊁研究思路等得到了极大丰富ꎻ最后ꎬ有些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普惠金融政策绩效进行初步探索ꎬ进一步说明了普惠金融政策的重要性ꎮ参考文献:[1]杜晓山.普惠性金融体系理念与农村金融改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ꎬ2006(10):23-24.[2]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ꎬ2010(10):12-13.[3]王曙光ꎬ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㊁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J].财贸经济ꎬ2011(5):38-44+136.[4]傅巧灵ꎬ赵睿ꎬ杨泽云.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研究:基于13个城市的测算[J].经济纵横ꎬ2019(4):111-120.[5]马彧菲ꎬ杜朝运.普惠金融指数测度及减贫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ꎬ2017ꎬ38(5):45-53.[6]于晓虹ꎬ楼文高.中国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ꎬ2016ꎬ21(5):18-32. [7]葛和平.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金融ꎬ2018(2):47-53.[8]杨宜.科技金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的空间计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16(4):40-50.[9]谢世清ꎬ刘宇璠.普惠金融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ꎬ2019(4):13-21+40.[10]王婧ꎬ胡国晖.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ꎬ2013ꎬ18(6):31-36.作者简介:游涛ꎬ北京联合大学ꎮ111。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便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导向、机构建设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本文将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综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中国普惠金融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并对这些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贷款信贷支持等。
这些机构以小额信贷为主,服务于农村和小微型企业,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空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普惠金融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中国的普惠金融从传统金融面对面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服务模式。
通过移动支付、P2P网贷、互联网保险等方式,普惠金融可以为广大农村和小微型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而且,中国的普惠金融还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如以居民收入为基础的普惠金融模式,以及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普惠金融模式。
中国的普惠金融研究也在快速发展。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惠金融的政策环境、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加强对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促进普惠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加强普惠金融的科技创新,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加强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普惠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金融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寻找更加可持续、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及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及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概述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为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人们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模式。
它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便捷、安全、可持续的金融工具和机会。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解决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引言、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策略研究、实施效果评估以及结论和展望。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研究背景进行介绍,并明确文章结构和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情况,包括其定义与背景、重要性以及分类和特点。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策略,其中包括政策与法规支持、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用户教育与培训。
随后,我们将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综述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其所涉及的策略研究。
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分类和特点进行详尽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和潜力。
同时,我们将着重探讨政策与法规支持、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用户教育与培训等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此外,本文还将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总结其中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最后,我们将通过整合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所需关注的方向,为学术界和实践者提供指导建议。
2.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2.1 定义与背景: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为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模式逐渐成为解决全球金融排除问题的重要途径。
2.2 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数字普惠金融在实现包容性金融发展、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金融服务的边界逐渐模糊,普惠金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产物,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还使得更多的人和企业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本文旨在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综述,旨在深入理解其内涵、发展脉络、影响与挑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界定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概念,明确其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区别与联系。
接着,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探究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和主要模式。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讨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推动金融包容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也会关注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监管难题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加深人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金融包容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科技理论以及普惠金融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逻辑和指导思想。
金融包容性理论主张金融服务应广泛覆盖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特别是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的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
数字普惠金融正是通过数字技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率,从而实现金融的广泛包容性。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在金融市场中,由于信息分布不均,往往导致信贷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科技理论强调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
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
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理念和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资源能够更广泛地覆盖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特别是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或排斥的弱势群体。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普惠金融的效用及其实现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启示。
文章首先将对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界定,阐述其与传统金融的主要区别;接着,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普惠金融的效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对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金融稳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文章将探讨实现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启示,我们期望能够为促进金融包容性、实现金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普惠金融的效用分析普惠金融作为一种金融理念和实践,其效用体现在多个层面,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也对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金融服务的普及有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
通过提供广泛、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使得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金融发展的成果,打破了金融排斥的现象。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还能激发社会底层群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
普惠金融对于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也有显著作用。
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服务的普及,使得金融体系更加完善,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同时,普惠金融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
普惠金融还有助于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
在普惠金融的推动下,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这不仅推动了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动力。
普惠金融的效用体现在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以及推动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等多个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做出努力。
“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研究综述
“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研究综述在“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农民合作社融资存在着诸多难题,例如信息不对称、信用评估困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
如何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探讨“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应用,为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存在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农民合作社通常处于偏远地区,信息闭塞,金融机构往往缺乏对其真实情况的了解,导致信息不对称,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很多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社持谨慎态度,难以为其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2.信用评估困难农民合作社成员众多,信用评估复杂,传统的信用评估手段无法满足需求,导致无法客观评估农民合作社的信用,难以确定融资额度和融资利率。
3.融资成本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用评估困难,导致农民合作社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给农民合作社发展带来重大障碍。
二、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的思路1. 引入“互联网+”普惠金融模式“互联网+”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手段,突破了传统金融的限制,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不对称和信用评估困难等问题。
农民合作社可以通过“互联网+”普惠金融平台进行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2. 建立农民合作社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实现对农民合作社信用情况的全面了解,提高信用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使金融机构更加愿意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融资支持。
3. 推动政府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降低农民合作社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互联网+”普惠金融为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和普惠金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难题,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从普惠金融的内涵出发,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当前企业与家庭方面、银行业及其金融产品方面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以及政府政策,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标签:普惠金融;金融服务;技术创新;政策1 引言为更好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覆盖率与其可获取性,国务院于2015年末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贫困人群、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旨在以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具备机会平等性与商业可持续性,因此在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由于金融系统中金融排斥的存在,使得弱势群体无法获取相应的金融服务。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而普惠金融则作为准公共物品被认为能够促进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全面参与到金融体系。
王颖(2016)认为发展普惠金融,首先是基于对普惠的理解,广义的普惠应该本末兼重,并以此来设计普惠金融框架,成功的概率将会更高。
Satya(2013)认为普惠金融指数公式可以决定政策优先顺序,是用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有用的工具。
焦瑾璞(2015)认为普惠金融从最初的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的基本形态,发展到现在涵盖储蓄、信贷、支付、理财、保险等方面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都是致力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2 企业与家庭普惠金融发展2.1 企业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企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作为传统的弱势企业,解决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目标。
Lindsey(2011)认为社区发展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贷款融资,来为小微企业、中小企业、社会企业解决金融排斥问题,但研究发现,虽然社区发展金融机构的确是为受排斥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政策行动才是造成地理覆盖不均并且给金融排斥留有空间的原因。
Anatolijs(2015)对拉托维亚2013年和2014年所有企业数据进行了分析,微型企业融资结构和数量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银行贷款、租赁和保付代理。
2014年拉托维的银行贷款、租赁和保付代理构成微型企业融资的正式外部来源的89%,其中,银行贷款约占67.5%的企业外部正式融资来源;这表明银行贷款对微型企业负面宏观经济变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2.2 家庭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发展的代价,伴随的不仅是基尼系数的增大,还有贫富差距的加大。
Ioana(2013)研究发现欧盟大约有8000万人只具备较低或基本的生存技能,1900万名儿童有贫困的危险,学校的辍学率很高,而许多的工作需要高的学历,在这种状况下,欧盟亟需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所伴随的是普惠金融的发展,意味着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大技能和培训投资,加速劳动力市场的现代化。
其中对罗马尼亚进行研究发现,可以通过优化学校网络教育和经理培训教育来达到其教育效率的提高。
如果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教育质量也会增加,政府应该投资更多在工人学习与技能培训方面,以适应永久工人技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Santiago(2016)发现哥伦比亚的家庭金融产品获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家庭收入或财富的水平,以及教育状况与就业的稳定性。
Franklin (2016)发现最有可能被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人包括:穷人、农民、女性或年轻人。
普惠金融的深层含义应该是指一个构建一个更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在银行金融服务方面,可降低账户费用,将银行分支机构网点分布更合理化,加大法律效力,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3 银行业及其金融产品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银行业由于其覆盖面广、机构数量多,与普惠金融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银行业金融产品则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中介。
Faisal(2012)对印度经济普惠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
印度经济一直在增长,但其贫困人数依旧在不断增加。
伊斯兰银行是基于伊斯兰教法中禁止利息的原则建立的无息银行系统,在帮助像农民等弱势群体以及中小企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促进普惠金融增长的同时,无息融资也吸引海湾地区的投资。
SARKER(2015)通过对孟加拉国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与农业总生产额数据建立线性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Musa(2015)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分析无现金经济政策与普惠金融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传播度、价值主张、支付设备与普惠金融之间相关性强,所以中央银行或者其他银行机构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积极进行宣传活动,引入或改进金融服务,部署支付基础设施,如自动取款机、POS机及其他电子支付渠道等。
Zuzana(2015)使用世界银行2011年全球Findex数据库的数据将中国其他金砖国家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同比其他金砖四国相比,通过账户使用率与储蓄率都比较高,相对拥有一个更高的普惠金融水平。
且正规的信贷的使用,在中国比在其他金砖四国要频繁。
收入、教育、年龄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都与中国的账户使用率与信贷比率有联系。
DIEGO(2014)通过萨尔瓦多部分家庭数据来分析汇款对普惠金融的影响。
通过对信贷约束的放松,汇款可能减少了金融机构对外部筹资的需求,但同时却增加了对储蓄工具的需求。
李涛(2016)认为在普惠金融的各项指标中,金融中介指标——投资资金来自银行的企业比率这一指标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显著且稳健的负面影响。
在初始人均GDP高、中小企业规模大、法治水平高或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长的经济体中,个人金融服务方面的普惠金融指标——个人银行账户、储蓄卡、电子支付等方面的使用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更显著。
4 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和经济增长取决于人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
有效地调动与分配家庭储蓄有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信贷需求。
农村和城市地区的人们关于对金融服务系统的主张存在显著的不同,因此通过有效的工具来缩小贫富差距,以及让农村与城市弱势群体能参与到主流金融活动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现代信息和通讯技可以开发一个帮助扩展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的平台,并通过技术帮助来银行降低成本,增加客户的可获得性和进行更好的业务风险管理。
信息和通訊技术对国家普惠金融的发展贡献,以及银行对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同应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支持政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方面,金融机构努力将弱势群体引入主流金融体系是有效的(Shashank,2014)。
一些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方面的成功经验是与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无网点银行业务相联系的。
其中一个是巴西的代理模式,通过网络服务向数千万巴西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其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其他方式获得银行服务的。
代理银行运营后,政府社会福加大,也促进了地方银行服务的发展,普惠金融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比如低收入人口信贷过度、社会排斥现象再现和权力不对称性加强等(Eduardo,2012)。
所以尽管金融资源的使用是促进当地低收入人口经济发展一项基本的方法,但为了其有效性,还应该伴随着其他包容机制,如金融教育等。
在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方面,焦瑾璞(2015)认为同传统货币相比较,数字货币不仅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而且在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其可以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便利性,降低交易成本与时间成本,在金融服务质量与满意度方面的提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影响技术创新因素方面,Maria(2016)认为创新能够提高企业业绩且创造持久的社会影响。
加强和调整组织元素,既增加了创新的可能性的影响,也改善了企业业绩,增强企业的竞争生态。
当银行系统以及小额信贷部门不愿或无法为企业提供融资时,企业便遭受缺乏资金问题。
新兴替代融资计划是由包容性创新和社会企业家精神所支持的创新生态系统,它强调将企业孵化和风险资本这两种工具用于传统的创新支持,可以缓解企业融资问题(Lina,2012)。
5 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政策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一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减少贫困人口、缩小收入不平等差距,而且也是一国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所在。
因此,加大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支持,重在政策支持,是一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
尽管经济快速增长、贫困也在减少,但在过去的二十年亚洲的不平等正在恶化。
财政再分配、货币政策旨在利用宏观稳定和体制改革来刺激贸易,降低失业率,提高生产率。
在这样的政策方面亚洲仍有加强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实现增长与共同繁荣,而扩大财政再分配对亚洲新兴市场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很大(Chie,2015)。
由于普惠金融能提高金融透明度,金融行动专责委员会将其作为对反洗钱与反恐融资的补充。
而这种支持是基于增加使用正式金融服务导致非正式的服务使用减少的前提的。
(NICOLA,2013)通过对八个非洲国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普惠金融与金融诚信都是属于负相关的。
此外,非正规就业与现金偏好降低了使用移动金融服务使用率。
如果透明度的增加成了使用正式服务的抑制因素,普惠金融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将被打破。
作为发展的关键因素,普惠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优先政策坚定的放在大多数政府的议程上面。
普惠金融是能够使国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获得相一致的均衡器。
印度最初引进普惠金融是在1969年,银行国有化以其他普惠政策实施使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Aditi,2014)。
Hema(2014)认为普惠金融是迄今为止在无银行账户环境下,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是低收入和贫困人群可负担的。
印度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印度政府和印度储备银行增加了农村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允许实行代理银行模式等来扩张银行服务,并建立相关制度来维护金融稳定,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
普惠金融从其提出至今,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期间在推进进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但各国政府所提出的一些创造性建议与措施,都极大地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实施进程。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包容性程度低于发达国家,普惠金融在发展中国家更具现实性与发展性,是发展中国家降低贫困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1] 王颖,曾康霖. 論普惠: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与史学简析[J]. 金融研究,2016,(02):37-54.[2] 焦瑾璞,黄亭亭,汪天都,张韶华,王瑱.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 上海金融,2015,(04):12-22.[3] 李涛,徐翔,孙硕. 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J]. 金融研究,2016,(04):1-16.。